一、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梁文娟[1](2021)在《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型水库作为我国水库的主要类型,约占现有水库总数的95%,大多存在建成时间久、建设标准低、管理缺失等问题,成为我国水利行业亟需改善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水利工作重心转移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水利部针对中小型水库开展了一系列除险加固行动,如何提高其运行管理标准和水平成为关键问题。因此,开展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有助于识别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短板,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同时为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成效考核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全国其他地区小型水库标准化评价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10个地市共172座小型水库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于此,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AHP-物元可拓评价模型,选取了 4座不同类型的小型水库开展实证研究,最后针对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提出了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调研摸底了陕西省小型水库的分布、功能、特性等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识别了影响水库运行的主要因素,引入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概念,界定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内容,研判了陕西省开展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的必要性。(2)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解析了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组织、对象、内容、目标及保障措施之间关系,结合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实际,识别并提取了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环境保护、保障措施5大因素建立了准则层,筛选出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将层次分析法与物元可拓法耦合应用,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五个等级标准,构建了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运用可拓集合关联度来评价多种物元特征等级,利用物元结构对待评价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同时,建立了包含准备阶段、实施评价阶段、结果反馈阶段的评价机制及流程,为实证分析研究提供方法与路径支撑。(4)选取陕西省4座小型水库开展实证分析研究。以实地调研资料及专家问卷信息为基础数据,开展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GW水库和ZZZ水库标准化水平均为“好”,TJH水库和MXG水库均处于“向差转化”状态,符合管理单位影响管理水平实际;专设管理单位的小(1)型水库运作管理标准化水平均高,小(2)型水库专设管理单位直接管理的小型水库比村管小型水库组织管理水平高,小(1)型水库比小(2)型水库运行管理水平整体高。基于此,提出了深化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智健[2](2021)在《建筑工程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迅速,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被应用到企业管理和施工现场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单位管理项目的效率。但是,目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地区时有发生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和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最关心的方面,如何借助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实现项目安全管理信息化,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实现零事故目标亟待研究。智慧工地概念的提出,给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方向。本文对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旨在改变建筑施工项目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利用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工地安全管理的效率,更好地保障施工安全。本文以智慧工地理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文献阅读与现场走访进行现状调查,总结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法对建筑施工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得出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在“人机法环”四个方面的功能需求。然后在智慧工地理论下,根据四个功能需求构建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以达到改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不足。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有“人机法环”四个管理模块,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文章最后对C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量评价,论证其在项目安全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今后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建筑行业改变安全管理模式提供借鉴,同时对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的实施能够解决工地安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能有效的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通过本文研究,为项目安全管理信息化提供参考,为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发展奠定基础。
殷瑶[3](2021)在《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在现行的施工安全管理方式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数及人员伤亡数的增长速度虽放缓,但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优化空间,管理方式的革新存在一定的必要性。BIM技术作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代表,给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论文以BIM技术为基础,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构建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促进了建筑施工安全高效管理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对国内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BIM技术、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通过对发生频率较高的四类安全事故进行致因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18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人员安全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完善与落实、安全作业设施管理、其他安全施工辅助因素五个方面;然后,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8个影响因素进行因素间关联性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综合考虑社会网络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及BIM技术的适用范围,确定了基于BIM技术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方向。(3)以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依据,从人员安全施工教育、施工场地布置规划、风险监控与预警、安全应急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较为全面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4)以某建筑项目为例,对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模拟应用,由系统在项目中的实施效果可知,该系统的应用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杨越[4](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减少甚至消除我国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事故,是我国煤矿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基于安全管理、精益管理以及系统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开展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对于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现实意义。以精益管理的方法和思想为指导,结合系统动力学的解决问题思路,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煤矿的精益化安全管理中,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精益化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和动态体系进行了研究,构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仿真。基于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指导和精益工具,在系统辨析安全管理和精益思想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精益化安全作业方法体系、精益化安全管控方法体系、精益化安全文化方法三方面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基于煤矿安全管理的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面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对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煤矿自身的可控因素,即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面及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指标之间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了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因果反馈回路图,及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流图,采集了各变量,进行动态地分析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而得到不同层面的因素对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效果影响程度。通过仿真,可以直观地描述出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效果,预测发展趋势;煤矿也可以运用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自我的安全管理评价,从而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为煤矿精益安全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修佃祥[5](2021)在《L市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风险评价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世间生灵之泉,生产生活之要,持续发展之基。近几年我国对水利的投资持续增加,虽然监管力度相比原来增加很多,但是水利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水利安全生产监管的压力还是很大。国家和水利行业出台多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又通过实施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企业本质安全能力,但在放管服改革的总基调下,仍难改变基层水利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与水利项目众多、施工安全状况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如何科学简便的对众多地方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并实施分级监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状况和在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对项目风险和风险管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概述,对施工现场危险源进行辨识,尝试建立了纳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赋分管理因子的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作为单一危险源的评价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安全事故,确定水利工程安全风险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物、管理和环境因素,递阶分解为16项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应用实际,通过比较优缺点,选择序关系分析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隶属度矩阵形成风险的评价模型,应用到某拦河闸工程中进行安全风险评价。通过对某拦河闸工程计算分析可得,管理的因素对施工安全影响最大,二级指标中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及执行、施工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这和工程的具体情形基本一致;该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价等级为存在一般风险,一般不需要进行重点监管。但该项目的安全管理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对风险管控措施提出建议。文章研究的问题,能为地方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分析提供可参考的途径,同时对合理使用监管力量有效监管地方水利工程安全也很重要。
李艾霖[6](2021)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施工安全应急能力问题。据统计,世界建筑业伤亡事故发生率仅次于采矿行业而远超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具备很强的就业容纳能力,而目前我国建筑业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式发展,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加强建筑业的安全应急能力十分必要。目前工程项目的应急能力还较为欠缺。对于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管理我们不应只注重于常规化的安全管理,更应注重出现紧急状况时的应急管理。然而当前的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缺陷有:安全责任不落实、项目施工现场安全应急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不足以及事故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以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的制约因素为切入点,将应急能力方面的研究融入至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构建了一套可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评价结果,结合项目实际状况分析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以下几点:(1)对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现场安全应急管理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将制约因素进行提炼总结,从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出发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的初始指标体系。(2)针对初始指标体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模型中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建立修正模型对调整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多次验证,使指标体系更为合理科学,最终建立了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的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3)基于以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乘法合成组合权重方法、熵值法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完成评价模型的构建后,本文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管理应从完善项目现场安全应急管理方案、配备安全应急防护设施、提升人员应急意识、强化检查监督力度几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
张帆[7](2021)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高速公路的诞生对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和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众所周知,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由于各项程序复杂、多项工序交叉,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要求也较高。作为高速公路建设这一整体复杂性的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探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问题,实现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阐述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理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分析其安全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后,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地评价,继而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作者经过分析,认为施工环境、施工设备、从业人员、管理水平等因素,是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几类影响因素。作者在论文的研究中,基于这四类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的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针对性从优化工程环境、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工程设备养护、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消防工程设计、编制工程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张鑫[8](2021)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智能化管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建筑施工体量都在不断增加,但近年来安全事故数量却在不断增长。由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众多,为确定重要影响因素及其指标,本文先分析了主要类型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文献研究,初步总结出一系列重要影响因素及其指标,在采取预调研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后,剔除了奖惩措施、施工现场扬尘、安全事故报告制度3个具体指标。然后编制正式调查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最终确定了6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27个具体指标,这6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建筑施工从业人员管理、施工设备及防护设施管理、施工文化建设管理、施工环境管理。根据研究假设构建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识别、拟合与修正,得到了修正后的SEM标准化路径系数图与作用输出,结果表明,6项主要影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最终结果取决于6项主要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它们都实施管控。论文进而从实际施工与系统管理的角度,对这些重要影响因素的管控现状与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得出了当前模式下的五方面管控需求,分别是加强施工人员行为监管、落实好管理制度、加强机械设施监管、强化现场巡查管理、提升安全信息系统化管理水平。为实现这些管控需求,本文结合一些智能技术手段的功能特点,构建了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并从构建目标及实施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及系统模型构建、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纳入系统管控的机理来详细展开分析。然后,制定一套基于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管控方案,并设计出关于系统整体管控、施工人员行为监管模块、管理制度落实模块、机械设施监管模块、现场巡查管理模块在内的五方面管控流程。最后,将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及其管控方案,应用至无锡某养老综合体项目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通过效果评价,得出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在辅助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实施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管控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参考。
张化[9](2021)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高层建筑施工项目中,建筑质量会受到施工安全性的直接影响,施工管理也会受到施工安全性的直接影响。另外,高层建筑的结构相对复杂,建设水平较高,基坑相对较深。在高层交叉作业的影响下,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因素,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和控制。基于此,对建筑安全管理和高层建筑管理的研究需要多方参与,并受到建筑技术、人为因素、材料和设备、环境、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在调查了高层建筑的安全状况并分析了我国和国外的调查情况后,得出高层建筑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的结论。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建设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非常重要。2、根据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分析,研究高层房屋建筑中重点施工过程安全管控。分析了安全管理状况、安全事故、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高层建筑中事故的种类。3、通过LEC法评价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得出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有重大施工风险的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机械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脚手架和深基坑施工。4.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从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管理体系、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及在高层建筑建设中应全面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赵映璎[10](2021)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但由于建筑生产的特殊性,施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传统的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已满足不了当下的施工安全管理需求。因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焦点问题。部分施工企业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管理机构,实现系统化管理,但具体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韧性的视角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评价研究,分析企业施工管理系统的安全承载能力、事故应对能力和恢复优化能力,从而为企业建设、优化安全管理系统提供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基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结合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梳理相关基础理论,分析了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和韧性评价的特征要素。其次,研究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为导向,研读相关的管理标准规范和文献,在借鉴传统施工安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从稳定性、冗余度、效率度和适应性四个方面筛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为能准确描述指标评价信息、展示企业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建立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价中,理论联系实际,论证了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化的优越性。本研究主要成果有三点:(1)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组织、物质、技术和安全环境建设为基础,建立了由4个韧性特征要素、23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全部内容,凸显了管理中系统协同的重要性。(2)利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模型的运算数据对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因素关联分析过程进行改进,并科学结合了可拓云模型,提出了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该模型能够应对指标种类多、难量化且指标间相互影响、判断矩阵构造困难的复杂系统问题。(3)以西安市某施工企业为例,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和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对其进行评价,验证了评价指标实用性和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同时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近几年的积累,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总体韧性等级已达到良好,但局部管理水平仍待提高,对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意见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二、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运行管理研究 |
1.2.2 水利标准化研究 |
1.2.3 水库运行管理评价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及标准化评价必要性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资源条件 |
2.1.3 社会经济 |
2.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
2.2.1 小型水库基本情况 |
2.2.2 典型小型水库调研 |
2.2.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 |
2.2.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存在问题 |
2.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概述 |
2.3.1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内涵 |
2.3.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发展历程 |
2.3.3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建设现状 |
2.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必要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体系 |
3.1.1 标准化体系内容 |
3.1.2 标准化体系特点 |
3.2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与筛选 |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依据 |
3.2.2 评价指标选取思路 |
3.2.3 评价指标初步识别与筛选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释义 |
3.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2 组织管理指标 |
3.3.3 安全管理指标 |
3.3.4 运行管理指标 |
3.3.5 环境保护指标 |
3.3.6 保障措施指标 |
3.4 本章小节 |
4 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模型框架设计 |
4.1.1 权重计算方法选取 |
4.1.2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 |
4.1.3 物元可拓模型框架 |
4.2 指标权重计算 |
4.2.1 层次分析法运算流程 |
4.2.2 准则层权重计算及检验 |
4.2.3 指标层权重计算及检验 |
4.2.4 综合权重计算 |
4.3 物元可拓模型的构建 |
4.3.1 评价等级确定 |
4.3.2 物元确定 |
4.3.3 关联度计算 |
4.3.4 等级划分 |
4.4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机制 |
4.4.1 评价主体 |
4.4.2 评价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对象选取 |
5.1.1 选取原则 |
5.1.2 基本情况 |
5.2 实证研究 |
5.2.1 待评价物元确定 |
5.2.2 关联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
5.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
5.3.1 结果分析 |
5.3.2 对比分析 |
5.4 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建筑工程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框架结构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智慧工地理论 |
2.1.1 智慧工地概述 |
2.1.2 智慧工地特征 |
2.1.3 智慧工地关键技术 |
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
2.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概念 |
2.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 |
2.2.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施工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建筑施工工地安全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建筑施工工地安全管理现状 |
3.1.2 建筑施工工地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基本需求分析 |
3.3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调查 |
3.3.1 问卷的设计 |
3.3.2 问卷的调查 |
3.3.3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
3.3.4 信度检验 |
3.3.5 效度检验 |
3.4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总结提炼 |
3.4.1 劳务人员管理 |
3.4.2 机械设备管理 |
3.4.3 施工环境管理 |
3.4.4 安全协同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4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
4.1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构建目标 |
4.2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构建基本要求 |
4.3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整体设计 |
4.3.3 技术路线 |
4.3.4 系统界面 |
4.4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
4.4.1 劳务人员管理模块 |
4.4.2 机械设备管理模块 |
4.4.3 安全制度管理模块 |
4.4.4 施工环境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C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 |
5.1 C项目工程概况 |
5.2 C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的实施 |
5.2.1 劳务人员管理 |
5.2.2 安全教育培训及交底 |
5.2.3 双重预防体系 |
5.2.4 机械设备管理 |
5.2.5 环境监测管理 |
5.3 C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效果评价 |
5.3.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5.3.2 指标权重计算 |
5.3.3 模糊综合评价 |
5.3.4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改进C项目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2 BIM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
1.3.3 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
2.1.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概念 |
2.1.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原理 |
2.2 BIM技术 |
2.2.1 BIM技术概念 |
2.2.2 BIM技术的特点 |
2.2.3 BIM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2.3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
2.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析 |
3.1.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数据分析 |
3.1.2 关键类型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分析 |
3.1.3 致因因素总结 |
3.2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 问卷数据的回收与整理 |
3.2.3 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2.4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影响因素确定 |
3.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
3.3.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网络构建 |
3.3.2 整体网络分析 |
3.3.3 网络个体分析 |
3.4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向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
4.1 系统构建的相关技术基础 |
4.1.1 BIM建模 |
4.1.2 相关技术的选择 |
4.2 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
4.2.1 系统构建原则 |
4.2.2 系统总体框架 |
4.3 基于BIM的人员安全施工教育系统 |
4.3.1 作业人员虚拟工作模块 |
4.3.2 安全事故场景体验模块 |
4.4 基于BIM的施工场地布置规划系统 |
4.4.1 施工场地布置原则 |
4.4.2 基于BIM的施工场地布置规划运行流程 |
4.5 基于BIM的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
4.5.1 BIM+RFID技术集成 |
4.5.2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应用模块 |
4.6 基于BIM的安全应急管理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2.1 BIM模型构建 |
5.2.2 人员安全施工教育系统 |
5.2.3 施工场地布置规划系统 |
5.2.4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
5.3 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2 精益管理研究现状 |
1.2.3 精益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4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5 综述小结 |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
2.1 安全管理理论 |
2.1.1 事故致因理论 |
2.1.2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 |
2.1.3 安全目标管理理论 |
2.2 精益安全管理理论 |
2.2.1 精益安全管理概念 |
2.2.2 精益安全管理方法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
3.1 推进精益化安全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
3.2 精益安全作业方法体系 |
3.2.1 精益安全作业方法体系构成 |
3.2.2 主要技术方法 |
3.3 精益安全管控方法体系 |
3.3.1 精益安全管理构架 |
3.3.2 精益安全管控技术体系 |
3.4 精益安全文化 |
3.4.1 精益安全文化及特点 |
3.4.2 领导层的承诺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 |
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4.1.1 系统动力学的含义 |
4.1.2 煤矿安全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思考 |
4.2 系统动力学分析 |
4.2.1 系统动力学与精益化安全管理的推进 |
4.2.2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运用流程 |
4.3 系统模型结构设计 |
4.3.1 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及定义 |
4.3.2 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的提出分析 |
4.3.3 系统反馈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
5.1 仿真案例背景 |
5.2 仿真数值确定 |
5.2.1 系统边界确定 |
5.2.2 数值确定 |
5.3 效果仿真分析 |
5.3.1 仿真运行 |
5.3.2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5)L市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风险评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2.2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
2.3 水利工程施工危险源管理 |
第3章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1 安全风险评价影响因素 |
3.2 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指标权重计算 |
第4章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1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2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3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 |
5.4 安全施工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创新点 |
2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施工现场安全相关理论 |
2.1.2 应急能力 |
2.2 论文研究理论方法 |
2.2.1 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方法 |
2.2.2 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 |
2.2.3 安全事故应急管理能力指标构建方法的选取 |
2.2.4 安全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方法的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3.1 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现状 |
3.2 制约因素分析 |
3.2.1 项目施工作业特点 |
3.2.2 项目安全应急管理机构 |
3.2.3 项目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
3.2.4 项目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
3.2.5 项目现场安全应急能力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SEM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系统与能力内涵 |
4.1.1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系统 |
4.1.2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内涵 |
4.2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
4.2.1 指标选取原则与思路 |
4.2.2 静态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
4.2.3 动态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
4.2.4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
4.3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4.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2 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 |
4.3.3 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
4.3.4 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
4.4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模型构建及案例分析 |
5.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主观权重确定方法 |
5.2.2 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
5.2.3 组合权重确定方法 |
5.3 评价模型的构建 |
5.4 案例项目概况 |
5.5 评价步骤 |
5.5.1 数据获取 |
5.5.2 权重确定 |
5.5.3 模糊综合评价 |
5.5.4 评价结果分析 |
5.6 建议及对策 |
5.6.1 完善项目现场安全应急管理方案 |
5.6.2 配备安全应急防护设施 |
5.6.3 提升人员应急意识 |
5.6.4 强化检查监督力度 |
5.6.5 构建应急管理框架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施工方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信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 某实际工程安全应急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 C 基于施工方视角的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一)科研成果 |
(二)参加的项目和学术活动 |
致谢 |
(7)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原因 |
2.2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内容 |
2.3.1 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 |
2.3.2 安全施工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
2.3.3 隧道消防工程安全检查 |
2.3.4 现场安全管理 |
2.3.5 消防应急设施维护管理 |
2.4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安全管理理论 |
2.4.1 系统安全理论 |
2.4.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2.5 评价的相关理论 |
2.5.1 系统评价理论 |
2.5.2 安全评价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
3.1 云南高速公路及隧道消防概况 |
3.2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3.2.1 隧道消防工程项目概况 |
3.2.2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
3.2.3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
3.2.4 项目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
3.2.5 项目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
4.1 项目人为因素 |
4.1.1 项目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
4.1.2 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4.2 项目材料设备因素 |
4.2.1 消防产品质量 |
4.2.2 施工现场可燃材料 |
4.2.3 电气线路 |
4.2.4 消防水源设置 |
4.3 项目环境因素 |
4.3.1 自然环境 |
4.3.2 项目周围环境 |
4.4 项目管理因素 |
4.4.1 消防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
4.4.2 消防设备的质量验收或检测管理 |
4.4.3 竣工验收管理 |
4.4.4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评价 |
5.1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思路 |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5.2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武倘寻高速公路消防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 |
5.3.1 评价过程 |
5.3.2 评价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优化对策 |
6.1 完善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
6.1.1 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完善 |
6.1.2 责任制度体系的完善 |
6.1.3 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6.2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6.2.1 重视人员配置和安全意识培养 |
6.2.2 重视从业人员能力和水平的培养 |
6.3 优化消防工程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
6.3.1 控制消防设计质量 |
6.3.2 加强消防工程设计监管 |
6.4 重视机械设备的养护维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
6.5 优化施工环境,制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7.2.1 论文的不足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8)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智能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描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描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2 建筑施工智能化安全管理的应用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概念 |
2.1 系统论 |
2.1.1 系统论原理 |
2.1.2 系统论应用 |
2.2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 |
2.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
2.2.2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优势 |
2.3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概述 |
2.3.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定义 |
2.3.2 主要类型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假设模型构建 |
3.1.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识别 |
3.1.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
3.1.3 轨迹交叉理论 |
3.1.4 假设模型构建 |
3.2 预调研数据分析 |
3.2.1 初始问卷设计 |
3.2.2 预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
3.2.3 预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4 预调研检验 |
3.3 正式调研数据分析 |
3.3.1 正式调研问卷 |
3.3.2 正式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
3.3.3 正式调研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4 正式调研检验 |
3.4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分析 |
3.4.1 模型识别 |
3.4.2 模型拟合 |
3.4.3 模型修正 |
3.4.4 模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管控需求 |
4.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管控问题分析 |
4.1.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管控现状 |
4.1.2 主要影响因素管控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的管控需求分析 |
4.2.1 加强施工人员行为监管 |
4.2.2 落实好管理制度 |
4.2.3 加强机械设施监管 |
4.2.4 强化现场巡查管理 |
4.2.5 提升安全信息系统化管理水平 |
4.3 建筑施工安全管控引入智能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
4.3.1 建筑施工安全管控的智能技术手段 |
4.3.2 不同管控需求实现所采用的智能技术手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智能化管控系统构建及方案设计 |
5.1 基于建筑施工安全管控需求和智能技术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
5.1.1 构建目标及实施的必要性 |
5.1.2 设计思路及系统模型构建 |
5.1.3 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纳入系统管控的机理 |
5.2 基于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管控方案设计 |
5.2.1 管控方案的设计原则 |
5.2.2 系统整体管控方案设计 |
5.2.3 施工人员行为监管模块 |
5.2.4 管理制度落实模块 |
5.2.5 现场巡查管理模块 |
5.2.6 机械设施监管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及效果评价 |
6.1 案例项目概况 |
6.1.1 工程简介 |
6.1.2 工程安全管控重难点分析 |
6.2 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施 |
6.2.1 安全管理应用平台的实施 |
6.2.2 施工人员行为监管的实施 |
6.2.3 现场巡查管理的实施 |
6.2.4 机械设施监管的实施 |
6.2.5 管理制度落实的实施 |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项目安全管控效果评价 |
6.3.1 建筑工地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预调研问卷 |
附录B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正式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 |
(9)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1 风险概念、特征和分类 |
2.1.1 风险概念 |
2.1.2 风险特征 |
2.1.3 风险的分类 |
2.2 风险管理概念和流程 |
2.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流程 |
2.3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目标与过程 |
2.4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分类 |
2.5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
2.5.1 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
2.5.2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EC法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风险评价 |
3.1 LEC法的权重确定 |
3.1.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3.1.2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 |
3.1.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后果 |
3.2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风险评价 |
3.3 评价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体系 |
4.1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体系内涵 |
4.1.1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选取原则 |
4.1.2 高层房屋建筑安全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
4.2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指标体系的释义 |
4.2.1 人的因素 |
4.2.2 管理方法因素 |
4.2.3 材料因素 |
4.2.4 环境因素 |
4.2.5 机械设备因素 |
4.3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1 研究量表设计及结构分析 |
4.4.2 统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风险控制策略 |
5.1 安全管理制度 |
5.2 施工环境风险控制 |
5.2.1 安全防护措施 |
5.2.2 用电风险控制措施 |
5.2.3 机械设备风险控制措施 |
5.3 施工人员风险控制措施 |
5.4 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
5.4.1 脚手架风险控制措施 |
5.4.2 深基坑风险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工程介绍 |
6.1.1 “阳光小区”项目安全目标 |
6.1.2 “阳光小区”项目安全工作特点分析 |
6.1.3 “阳光小区”项目施工安全管理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2.1 嫡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6.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2.3 组合权重 |
6.2.4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应用 |
6.3 “阳光小区”安全评价结果 |
6.4 “阳光小区”施工安全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高层房屋建筑事故安全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论文成果 |
(10)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况 |
1.2.2 系统韧性研究现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图 |
1.4.1 论文内容安排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
2.1 基础理论 |
2.1.1 系统理论 |
2.1.2 韧性理论 |
2.1.3 安全韧性 |
2.1.4 管理韧性 |
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
2.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 |
2.2.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结构 |
2.3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 |
2.3.1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内涵 |
2.3.2 系统韧性特征要素 |
2.3.3 安全管理系统常见状态 |
3 建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流程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指标选取流程 |
3.2 筛选评价指标 |
3.2.1 确定初始评价指标 |
3.2.2 评价指标筛选 |
3.2.3 指标整理与分类 |
3.3 指标评价细则及韧性等级划分 |
3.3.1 指标评价细则 |
3.3.2 评价指标韧性等级划分 |
4 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系统韧性评价模型 |
4.1 评价方法介绍 |
4.1.1 评价方法介绍 |
4.1.2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
4.2 集成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 |
4.2.1 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评价流程 |
4.2.2 DEMATEL-ANP可拓云模型实施步骤 |
4.3 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权重 |
4.3.1 调查问卷 |
4.3.2 指标间影响关系分析 |
4.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5 实例应用及分析 |
5.1 企业及项目介绍 |
5.1.1 企业背景 |
5.1.2 项目概况 |
5.1.3 企业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
5.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模型的应用 |
5.2.1 可拓云模型的应用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2.3 可靠性分析 |
5.3 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优化建议 |
5.3.1 对策建议提出思路 |
5.3.2 对策及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使用建议及展望 |
6.2.1 使用建议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表格 |
附录 B 评价项目等级关联度矩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D]. 梁文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建筑工程智慧工地安全管理系统研究[D]. 智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BI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 殷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矿精益化安全管理研究[D]. 杨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L市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风险评价应用研究[D]. 修佃祥. 山东大学, 2021(12)
- [6]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艾霖. 西华大学, 2021(02)
- [7]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D]. 张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智能化管控研究[D]. 张鑫. 浙江大学, 2021
- [9]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化.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10]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研究[D]. 赵映璎.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建筑施工论文;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论文; 安全标准化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标准化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