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大陆的张学良

关心大陆的张学良

一、心系大陆的张学良(论文文献综述)

启琴[1](2021)在《启功书录张学良旧作及其他》文中认为2012年的7月26日是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启功百年诞辰。我应时任《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社长赵德润之邀,首次发表21年前启功为吕正操代书张学良旧作寿幛,借以展示启功的学问、人品、性格、修养、情操,敬献我的一瓣心香。

郝晓慧[2](2021)在《伪满时期东北报人王光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者为统治中国东北,掌控舆论,采取了多重措施控制新闻出版,其中,受其直接操控的日人报纸迅速在东北新闻业中展现出了“垄断”特性,这也导致了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构成了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因此,梳理供职于日人报纸的中国报人的报人经历及创作情况对丰富近现代东北新闻史具有重要意义。王光逖(1918-1981)就是这一时期东北报人的重要一员,王光逖出生并成长于关东州内,自小接受殖民教育,拥有良好的日文基础。伪满时期,王光逖供职于日文报纸的同时在左翼思想的影响下一直用笔书写着精神抵抗,也因“左翼作家”罪嫌被日伪逮捕入狱,直到光复才得以出狱。可以说,王光逖的报人经历及其思想极具代表性,本文以王光逖为研究对象,从原始史料整理、报纸翻阅、报人活动等入手,试图全面呈现王光逖在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实报人生活,还原其作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爱国报人形象,从而探究其在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和理想追求。具体研究思路如下:本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王光逖任职于日人报纸的背景。主要从王光逖特殊的成长环境、其选择报人职业的优势、《大北新报》《滨江日报》(王光逖供职且投稿的报纸)的情况概述三方面展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二部分是对王光逖在东北沦陷时期具体的新闻活动的介绍,主要包括对其作为日人报纸记者和“国通社”哈尔滨支社日文翻译员的新闻活动介绍以及对其进行反殖话语撰写的介绍;第三部分则讨论其进行实际“反满抗日”行动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论述其民族国家意识的来源和左翼思想的来源;第四部分具体介绍了王光逖受左翼思想影响进行的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王光逖“反满抗日”的其他活动和被捕入狱前后的经历两个方面,最后则全面总结了王光逖作为伪满时期东北报人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报人王光逖在伪满时期的报人经历(生活、新闻活动、思想脉络等),探究他在面临民族国家重大生存危机、面临政治选择和文化认同考验时做出的抉择和抵抗,突出他在精神抵抗中所体现出的东北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在左翼思想引导下的报人新闻追求和理想,同时从他的思想和行为去关照众多像他一样不屈的精神抵抗者的形象和处境。

崔开远[3](2020)在《“九一八”国难散文研究 ——以1931年《申报》为例》文中提出在对1931年《申报》“九一八”国难散文文献集成的基础上,从分类概述、内容分析、及时代风貌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从而为“九一八”国难文学的集成与研究丰富内容,提供文学资源。首先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概述,将1931年的国难散文分为杂文、散文小品、散文诗以及报告文学四类,将现有资料系统化的展现。其次重点分析“九一八”国难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从东北逃亡的人们讲述日军在东北的暴行,出现了许多描绘国土沦丧、同胞苦难的文章。面对侵略,国人大多寄希望于国联,企图通过国际组织制止日军的暴行。然而面对国联的不作为,一部分人已经觉醒,意识到自救才是出路,另一部分人则美梦未醒转而寄希望于九国协约。在认清只有抵抗才能救国的现实后,涌现了大量讽刺东北军不抵抗和国联不作为的文章。愤怒的情绪逐渐消退,觉醒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用行动救国。他们站在“启蒙”的立场,批判民众麻木的同时或用更贴近大众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形式感染民众呼吁全民反抗,或投身抗日宣传活动。普通民众逐渐由麻木走向觉醒加入到抗日救国的阵营,掀起了全民反抗的热潮。最后,“九一八”国难散文的时代风貌是本文考察的另一部分。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我们从语言特征、情感特征、审美特征与文体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申报》作为综合性报刊,白话文运动对其影响有限。除青年学生外大多数作者仍采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语言上呈现文白夹杂的特征。情感方面,作家在创作时纷纷抒发国土沦陷的悲痛之感,面对国民的麻木,文中充满着呼吁民众起来反抗的呐喊。为了更好的唤醒群众,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吸纳了民众更能接受的民间形式,在审美上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救亡”的迫切需要,使得具有战斗力量的杂文得以繁荣。战事的发展吸引了大多数读者的注意力,报告文学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得以兴起,呈现出“九一八”国难散文的时代特征。

李明富[4](2019)在《吕正操纽约秘晤张学良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逝世于美国檀香山,走完了他漫长而传奇的一生。他的大半生岁月在囚禁中度过,但他的名字始终没有被埋没,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功绩,已经彪炳史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给予张学良高度评价,盛赞他是民族英雄。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赴美探亲,开国上将,曾担任过国家铁道部部长、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将军在美国纽约秘密会晤了张学良。

黄钰涵[5](2019)在《“九一八”事变时期(1931.9-1932.3)新加坡《叻报》涉华报道及言论研究》文中指出“九一八”事变是影响近代历史走向的关键性事件,事变发生后,新加坡华侨报刊《叻报》以海外华人视角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对“九一八”事变作出大量评论分析,积极通过新闻实践与华人社会进行互动。以《叻报》为窗口,借由《叻报》关于“九一八”事变报道文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具体关注点,可以发现《叻报》对“九一八”事变付以很高的关注度,以《叻报》编者及作者为代表的新加坡华人在以海外视野观察“九一八”事变时,集中为新加坡华人社会呈现出祖国横遭惨祸后民众、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基本风貌。借由《叻报》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评论文章,可以观察到华侨报刊立足于海外对“九一八”事变的审视、对当时的国民政府作为和祖国政局的思考。透过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评论文章,可以进一步体察出以《叻报》编者和作者为代表的新加坡华人处于在“爱祖国”与“爱政府”间的矛盾心理状态:在对祖国同胞关切、为民族前途担忧的同时,也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宁粤政府对立内耗感到失望,对政府单纯期待国联调停充满怀疑。以《叻报》为媒介,可以看出《叻报》试图在祖国民族危亡之际对新加坡华人社会进行舆论引导:一方面,从民族大义出发,引导新加坡华人社会积极献策献力、援助祖国,以办报活动爆发出海外华人抗日宣传谱系中的强音;另一方面,从华侨身份出发,在相对独立的海外华人社会使得新加坡华人自身的反身性意识得以强化,从而厘清华侨爱国的义务与方式。

王奇[6](2018)在《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保卫国家为己任,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联盟,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付出大量的心血与努力,为祖国实现主权独立、民族复兴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抗战时期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来自西方各国的新闻工作者和作家不顾战争硝烟,克服困难,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状况,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获得国际支持做出重大贡献。埃德加·斯诺作为众多记者中的一员,是抗日战争时期详细报道中国共产党实际情况的记者,斯诺恪尽职守,勇于探索,以第一手资料报道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状况,其所着的《红星照耀中国》轰动世界。这部着作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反侵略的真实情况,使中国赢得国际同情和支持。世界因为《红星照耀中国》认识了真实的中国,埃德加·斯诺也因此成为知名记者。而且埃德加·斯诺在看到中国经济陷入危机之时,积极推动工合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埃德加·斯诺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埃德加·斯诺在华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包括斯诺的思想变迁、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的认识,以及斯诺与西方其他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斯诺对中国国民党和国民党领导人、地方军阀的认识,主要包括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和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和地方军阀的认识。第二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及抗日决心的认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以及斯诺对共产党领袖和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第三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苏区经济的认识和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第四章论述了斯诺与其他来华的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包括西方其他记者的基本情况和斯诺与西方其他记者对中国问题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五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日本、英国、美国、苏联)关系的认识,包括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第六章论述了斯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时代呼唤具有斯诺精神的记者和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最后得出结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几十年前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由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所以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并预见其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埃德加·斯诺的思想与作品重新焕发出持久的魅力,对于新时期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俊芳[7](2018)在《布衣将军(长篇选载)》文中指出第一章傅作义将军其人提起傅作义,人们总会记起他在和平解放北平时的功绩,毛泽东为此曾说要发给他"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孰不知,傅作义还是一个抗日爱国将领,是有着强烈民族感情的职业军人。他明辨是非,胸怀远大,爱憎分明,简朴亲民,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极深的人。他早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奉行革命的三民主义。他与国民党那些自诩为"中山信徒"的党棍政客不一样,不尚空谈,重在实践。他常说"为政不在多言,只求实际力行"。坚定的爱国者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抗日将领傅作义将军诞辰120周年。他在中国人民抵御日寇侵略的14年当

李艳红[8](2018)在《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左舜生是中国青年党的重要领导人,与曾琦、李璜被称为中国青年党“曾、左、李”三驾马车。他作为民国知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对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受革命史研究范式影响,对左舜生研究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时间为轴,以政治和社会活动为纬,对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实践、政治活动及其思想主张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将左舜生的学术活动穿插于本文的各章节之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左舜生,拓展与深化民国人物研究。出生于1893年的左舜生,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新式学校教育、教会学校教育,以及近代湖湘文化的熏陶,都影响到了他的治学风格和个性思想。他作为典型的湖湘人物,处在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代,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了国家主义的政治信仰,终身追求民主自由,难脱书生议政的本色。左舜生以难得的历史机缘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社团活动及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工作,在少年中国学会中担任评议部主任,热心处理学会成员间的各种事务,充当学会的联络中枢。他发表对于“小组织”问题、家庭教育等热点问题的主张和见解,并参与学会的主义之争、会员能否参与政治活动等问题的论战,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其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书刊编辑与发行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等都得到了提升,并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资源,为后来的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奠定了基础。左舜生在中华书局从事新书出版工作十余年,出版发行了“新文化丛书”、“教育丛书”、“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等系列丛书,为中华书局和他个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新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以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为中心,出版了系列国家主义理论着作,为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便利,也为其个人的政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受聘中华书局期间,他开始了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收集整理史料,出版史学着作。在中国青年党早期活动中,左舜生承担了青年党“舆论造党”、党义传播和干部培训等重任。左舜生长期担任青年党宣传部长,负责党务宣传、联络与组织工作,先后参与《中华教育界》《醒狮周报》《铲共半月刊》《民声周报》《申江日报》等报刊的创办或编辑工作,鼓吹反共抗俄,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创建知行学院以培养青年党党政干部,并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在左舜生所创办的系列报刊中,《醒狮周报》是中国青年党的机关刊物,也是影响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份杂志。他在发表了系列论文,宣传反共反苏和鼓吹国家主义,也发文反对西方列强对华的军事、经济与文化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反对教会教育,主张收回教育权,主张平等外交等。他参与共青两党论战,发表系列时评,为国家主义张目,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共产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左舜生全身心投入抗战救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北上游说张学良、吴佩孚出兵抗日未果;创办报刊(《国论月刊》《国论半月刊》《国光旬刊》),宣传抗战救国。他整顿青年党党务,与黄郛交谊,居间引领中国青年党其他领导人上庐山与蒋介石会面,促成国青两党共同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后,左舜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出了颇为准确的预测,凸显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左舜生担任国防参议员以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多次以在野党身份提出议案,主张抗战救国,鼓吹民主宪政。他参与皖南事变善后调处,参与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担任民盟秘书长,居间调和国共关系。在此期间,左舜生投身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和第二次宪政运动,竭力倡导抗战建国与民主宪政。抗战胜利后,左舜生关注战后局势,积极参与国共调停,力争和平建国,反对国共内战。在国共调停失败之际,他向“右”转,退出民盟,率领中国青年党参加制宪国大,参加政府改组,出任农林部长,实现了从在野到当政、从问政到从政的身份转换。但随着民国政局的剧变,左舜生的从政生涯昙花一现,实际上仅充当了国民党的“政治花瓶”,难以实现其书生“干政”的政治理想。纵观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考察其思想主张,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兼具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后来演变成政客)等多重身份,具有多面性,融进步与反动、激进与保守、反蒋与拥蒋于一体,是一个复杂多变、多重矛盾的集合体。评价左舜生的社会实践与政治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既不能因左舜生秉持反共抗俄的国家主义信条与社会实践而彻底否定他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因左舜生在教育救国、学术救国以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抗战建国、民主宪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他一些反动错误的思想行径。面对左舜生的功与过、是与非、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倒退,我们必须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张闾蘅,周海滨[9](2016)在《我的伯父张学良》文中指出2010年3月6日,北京贵宾楼饭店,我见到了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长女张闾蘅。张闾蘅介绍说:"我是在美国出生的。6岁到了台湾,在台湾长大。小时候,我知道我有一个很出名的爷爷叫张作霖,还有一个出名的伯父,可是这个伯父在当时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是一个叛徒,他是对国民党叛逆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没能看见他,他在哪我们当时都不知道,知道他在台湾,可是在哪没有人告诉我们。我念书时,每当老师讲到历史,讲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因为我坐在教室里头,

吕晶[10](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指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二、心系大陆的张学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系大陆的张学良(论文提纲范文)

(2)伪满时期东北报人王光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王光逖研究综述
        (二)沦陷时期东北知识分子报刊活动研究综述
        (三)对王光逖的评价情况综述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
第1章 王光逖从事新闻工作的背景
    1.1 殖民环境下接受基础教育
    1.2 报人职业的选择
    1.3 《大北新报》《滨江日报》情况概述
第2章 王光逖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新闻活动
    2.1 新闻报道:殖民话语的传声筒
        2.1.1 日人报纸记者
        2.1.2 “国通社”哈尔滨支社日文翻译员
    2.2 副刊文章:反殖话语的撰写
        2.2.1 以《大北新报》为阵地的副刊编辑与抵抗书写
        2.2.2 以《滨江日报》为阵地的副刊创办与抵抗书写
    2.3 其在反殖话语中体现的意识和思想
        2.3.1 民族国家意识
        2.3.2 反殖反满的思想
第3章 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和反殖反满的思想来源
    3.1 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3.1.1 缙绅家人的爱国影响
        3.1.2 私塾儒学家国思想的熏陶
        3.1.3 国文良师的激励与指引
        3.1.4 时刻关注国家变动与周围坏境
        3.1.5 参加抗日教导队经历
    3.2 左翼思想来源
        3.2.1 萌芽:左翼思想的理论积淀
        3.2.2 发展:周围左翼友人的潜移默化
        3.2.3 确立:洁净街五十六号的左翼读书活动
第4章 王光逖在左翼思想影响下的抵抗活动
    4.1 “反满抗日”的行为
        4.1.1 筹办新星话剧团
        4.1.2 出关寻找党组织参加革命始末
    4.2 被捕入狱的经历
        4.2.1 “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概述
        4.2.2 狱中的经历
        4.2.3 出狱后的情况概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平年表
附录二 王光逖伪满时期报刊作品(不完整)
致谢

(3)“九一八”国难散文研究 ——以1931年《申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1931年《申报》“九一八”国难散文文献概述
    (一)国难杂文
        1.时评杂文
        2.杂感
        3.狭义杂文
    (二)国难报告文学
        1.纪实性散文
        2.日记体报告文学
    (三)散文小品与散文诗
二、“九一八”国难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表现日军暴行与同胞苦难
    (二)讽刺—知识分子的政治话语
        1.批判与失望:国民政府、东北军“不抵抗”
        2.愤慨与无奈:国际组织不作为
    (三)启蒙—唤醒麻木群众
        1.呼吁与批判
        2.宣传与呐喊
    (四)反抗—全民反日斗争
        1.青年声音
        2.民众热潮
三、1931 年《申报》中“九一八”国难散文的时代风貌
    (一)语言特征—文白夹杂的叙事话语
    (二)情感特征—抒情式的感伤与呐喊
    (三)审美特征—通俗化、大众化写作倾向
    (四)文体特征—杂文的繁荣、报告文学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931 年《申报》“九一八”国难散文编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吕正操纽约秘晤张学良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吕正操携信赴纽约
“我最遗憾的是没能直接参加抗日”
“鹤有还巢梦, 云无出岫心”
“白发催人老, 虚名误人深”
“国民党到台湾更加腐败”
“假使哪天用得着我, 我愿意尽力”

(5)“九一八”事变时期(1931.9-1932.3)新加坡《叻报》涉华报道及言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对《叻报》的相关研究
        1.3.2 结合华侨报刊与新加坡华人进行的相关研究
        1.3.3 结合新加坡华人与祖国国内抗战进行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6.1 视角的创新
        1.6.2 资料的创新
第二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九一八”事变时期新加坡社会背景与《叻报》发展状况
    2.1 新加坡社会大环境
        2.1.1 新加坡历史背景
        2.1.2 新加坡华人社会
        2.1.3 新加坡殖民统治
    2.2 《叻报》概况
        2.2.1 新加坡华文报业发展情况
        2.2.2 《叻报》前期发展脉络
        2.2.3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叻报》概况
    2.3 小结
第三章 “北望中原,伤心曷及”:“九一八”事变时期《叻报》涉华报道文本分析
    3.1 “九一八”事变时期《叻报》涉华报道数量统计
        3.1.1 报道“九一八”事变的起始时间
        3.1.2 祖国国内新闻与其他新闻所占比重分析
        3.1.3 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稿件分析
    3.2 “九一八”事变时期《叻报》涉华报道文本内容
        3.2.1 日军侵略东北暴行
        3.2.2 “九一八”事变后祖国民众反应
        3.2.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反应
        3.2.4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际态势
    3.3 小结
第四章 “力与愿矛盾”:“九一八”事变时期《叻报》涉华言论研究
    4.1 分析“九一八”事变原因
    4.2 对国民政府事变后作为的评价
    4.3 对国民政府的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思归但长嗟”:“九一八”事变后《叻报》对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舆论引导
    5.1 “九一八”事变后《叻报》对新加坡华人社会救国行动的舆论引导
        5.1.1 “九一八”事变后《叻报》的民族主义引导
        5.1.2 “九一八”事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救国行动
    5.2 《叻报》的引导与新加坡华人反身性意识的萌生
        5.2.1 《叻报》对新加坡华人社会反身性意识的引导
        5.2.2 新加坡华人反身性意识的萌生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斯诺对中国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人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
        一、缺失道德良知的执政根基
        二、滋生官僚腐败的执政体系
        三、对外妥协畏战的执政方针
        四、对内残暴镇压的执政末路
    第二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
        一、“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二、“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三、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及蒋介石外交思想的认识
    第三节 斯诺对国民党人的认识
        一、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的认识
        二、斯诺对国民党地方军阀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党人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和抗日决心的认识
        一、共产党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
        二、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三、共产党认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
        一、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
        二、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作用
    第三节 斯诺对共产党人的认识
        一、斯诺对共产党领袖的认识
        二、斯诺对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斯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
        一、对上海的认识
        二、对广州的认识
        三、对北平的认识
        四、对苏区的认识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一、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红军剧社是共产党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第三节 斯诺对苏区经济的认识
        一、互相补充的合作经济
        二、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
    第四节 斯诺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
        一、从淞沪抗战的士兵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二、一二·九运动表明“中国人抵抗了”
        三、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四、“西安事变是提出统一战线纲领的机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
        一、日本的侵华政策
        二、英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三、美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四、苏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五、国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
        一、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二、中国式的苏维埃制度
        三、斯诺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
    第一节 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的认识
        一、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中国的认识
        二、亨利·卢斯对中国的认识
        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对中国的认识
        四、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对中国的认识
        五、詹姆斯·贝特兰对中国的认识
    第二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相同点
        一、关心中国民众的疾苦
        二、揭露腐败的国民政府
        三、不畏美国与国民党的双重压力
        四、坚信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三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不同点
        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不同
        二、对国共两党的认识不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斯诺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时代呼唤斯诺精神的记者
        一、要保持思想独立用事实说话的精神
        二、要具有跨越文化障碍“和而不同”的思想
        三、要具有“外知世界、内知国情”的职业素养
    第二节 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
        一、营造世界认识中国的国际环境
        二、为世界认识中国创造条件
        三、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斯诺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
    二、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左舜生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左舜生研究的特征与不足
    三、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四、从论政到从政,政治生涯昙花一现
第一章 早年左舜生的家庭与教育
    第一节 家庭生活与教育
        一、家庭生活
        二、家庭教育
    第二节 所受的学校教育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赴法游学
    第三节 湖湘文化对左舜生的熏陶
        一、对湖湘故土的依恋
        二、梳理湖湘文化和湖湘人物
        三、湖湘文化对左舜生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左舜生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第一节 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及其任职
        一、入会的时间与原因考辨
        二、在少年中国学会的任职
    第二节 左舜生主办《少年中国》
        一、《少年中国》的经营活动概述
        二、对《少年中国》月刊困难的处置
    第三节 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思想论争
        一、对小组织问题讨论
        二、重视家庭教育
        三、参与少年中国学会主义之争
        四、关于会员能否参加政治活动的争议
    小结
第三章 左舜生在中华书局的活动及影响
    第一节 入职中华书局
        一、加入中华书局
        二、在中华书局的任职
        三、短暂游学与去职
    第二节 在中华书局的出版活动
        一、出版“新文化丛书”
        二、出版“少年中国学会丛书”
        三、负责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
    第三节 中华书局对左舜生的影响
        一、提供事业平台
        二、奠定从政与学术研究的基础
    小结
第四章 左舜生参与中国青年党的早期活动
    第一节 参与中国青年党的“舆论造党”
        一、“舆论造党”
        二、加入中国青年党情形
    第二节 参与中国青年党早期党务活动
        一、参与青年党的早期党际联合与会务
        二、积极宣传国家主义
        三、创办知行学院培养青年党干部
    小结
第五章 左舜生主办《醒狮周报》
    第一节 参与《醒狮周报》的创办
        一、创办报刊的缘起
        二、参与创办《醒狮周报》
    第二节 反对列强侵略的言行
        一、反对列强经济掠夺与武力侵略
        二、参与反教会教育运动
    第三节 反共、反党化教育的政治主张
        一、反对共产主义
        二、批判国民党党化教育政策
    第四节 与《醒狮周报》的互动
        一、办刊经营“大获成功”
        二、成为国家主义的宣传阵地
        三、参与共青两党论战
    小结
第六章 左舜生的抗战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第一节 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一、事变前预测中日战争
        二、事变后青年党人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声援十九路军抗战
        二、北上劝说张、吴抗日
    第三节 抗日救国的主张与策略
        一、主张积极抗日救国
        二、争取中间抗战力量
        三、赴日考察
    第四节 在西安事变前后
        一、事变前关注中日关系
        二、事变中的活动与态度
        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活动
    第五节 重整抗战时期中国青年党党务
        一、致力于中国青年党党务整顿
        二、开启国、青两党合作
        三、党内两条政治路线斗争
    第六节 从庐山谈话会到国、青两党合作的确定
        一、庐山谈话会前后
        二、支持“八一三”抗战及国防参议会
        三、国、青两党合作确定
    第七节 评议陶德曼调停和汪精卫叛国投敌案
        一、评议陶德曼调停
        二、评议汪精卫叛国投敌案
    小结
第七章 抗战时期左舜生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第一节 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一、参加第一届前三次国民参政会
        二、参加第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
    第二节 参加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一、参加宪政期成会
        二、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失败
    第三节 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一、参与皖南事变的善后调处
        二、参与创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第四节 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初期活动
        一、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
        二、参加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小结
第八章 国共内战时期左舜生的活动与转向
    第一节 致力于战后和平建国
        一、访问延安
        二、出席第四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
        三、评议重庆谈判
    第二节 转向国民党阵营
        一、主张战后对日和解
        二、出席中国青年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退出中国民主同盟
    第三节 从政治协商会议到最后一次国共调停
        一、拒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二、参与最后一次国共调停
    第四节 从制宪国大到选举风波
        一、参加制宪国大
        二、参加改组政府
        三、出任农林部长
        四、选举风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10)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第一节 隐而不休
    第二节 东山未起
    第三节 谢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心系大陆的张学良(论文参考文献)

  • [1]启功书录张学良旧作及其他[J]. 启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9)
  • [2]伪满时期东北报人王光逖研究[D]. 郝晓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3]“九一八”国难散文研究 ——以1931年《申报》为例[D]. 崔开远. 渤海大学, 2020(07)
  • [4]吕正操纽约秘晤张学良的故事[J]. 李明富. 台声, 2019(08)
  • [5]“九一八”事变时期(1931.9-1932.3)新加坡《叻报》涉华报道及言论研究[D]. 黄钰涵. 西北大学, 2019(12)
  • [6]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D]. 王奇.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7]布衣将军(长篇选载)[J]. 周俊芳. 黄河, 2018(05)
  • [8]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D]. 李艳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我的伯父张学良[J]. 张闾蘅,周海滨. 同舟共进, 2016(04)
  • [10]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关心大陆的张学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