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节胺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特,赵强,李广维[1](2021)在《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缩节胺作为棉田化控主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株型塑造及产量提升方面有显着作用。缩节胺对棉花的个体农艺性状与群体株型塑造、根系发育与养分运移、籽棉产量与纤维品质等各方面的影响均有较为详细的研究成果,为缩节胺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随棉花种植技术变化,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概述了缩节胺的研发和应用的历史及进展,对棉花农艺性状、株型构造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缩节胺相关研究及其应用技术作了进一步研究展望。
马银虎[2](2021)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缩节胺(DPC)的使用在新疆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膜下滴灌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根系的生长,导致生产上出现了大面积晚熟、早衰、大小苗等现象。本研究应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施用方法,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技术,包括筛选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配方、复配配方、调控时间和最适浓度,旨在增加棉花抗逆能力,促进棉花对水肥的吸收,促进棉花花芽分化,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动态平衡,促进苗壮、苗全、苗齐、苗匀,集中开花,集中吐絮,提高产量,以期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2019年在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开展室内试验,2021年在塔里木大学东区胡杨林(81°29′E,40°55′N)试验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长、根系表面积、株高、茎粗、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产量品质以及保护酶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在中等浓度、缩节胺+萘乙酸钠在中浓度及高浓度下对棉花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好;施药后30天缩节胺+复硝酚钠在中等浓度下株高达42.5cm,而清水对照为22.6cm,各处理对棉花茎粗促进作用明显,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单设复硝酚钠和单设萘乙酸钠对棉花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棉花茎秆较细;同时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缩节胺对棉花株高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和缩节胺+萘乙酸钠对棉花棉花生物量的积累有明显的影响,较清水对照(CK)有显着性差异,对棉花的叶鲜重、茎鲜重、根鲜重、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强营养吸收,储存,为后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在施药后10 d有明显的提升,地下部在施药后20~30 d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地下部生物量积累,但吸收、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研究表明叶面喷施缩节胺对棉花地下部生物量积累影响不明显。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含量的影响施药后10d,DCSN2处理与DSNA3处理棉花叶片MDA、SOD含量与单设缩节胺、清水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明显降低了叶片MDA含量,增加了SOD含量;施药后20d,DCSN2处理与DSNA3处理棉花叶片CAT含量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明显增加了CAT含量;施药后30d,DCSN2处理棉花叶片POD含量与清水对照有显着性差异,增加了POD含量,其他各理较清水对照不同程度上提高了SOD、POD、CAT含量,降低了棉花叶片MDA含量,但影响不明显。叶面喷施缩节胺+复硝酚钠和缩节胺+萘乙酸钠,提高了棉花叶片SOD、POD、CAT的含量,降低了MDA含量,有效清除了植物体内氧自由基,维持了正常生理代谢,增强了棉花抵抗逆境的能力。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各处理对棉花中部座铃影响不明显;处理DCSN2对下部座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处理DSNA3对棉花上部座铃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较清水对照(CK)均有所增加,但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DCSN2、DCSN3、DSNA3三组较其他处理增产作用更加明显。DPC(缩节胺)处理棉花马克隆值最好,DCSN2处理棉花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较好。DCSN2、DSNA3处理棉花纤维伸长率提升。
张特[3](2021)在《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将化控技术与膜下滴灌相结合,探索缩节胺新的施用方式,研究随水滴施缩节胺不同用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生产高效节能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新疆沙湾县四道河子镇开展试验,设置4个缩节胺剂量水平,用量为262.5(D0)、525(D2)、1050(D3)、2100 g/hm2(D4),以喷施525 g/hm2缩节胺为对照(CK),施用时期为蕾期至盛花期,分4次滴施。并于2017-2018年开展滴施缩节胺与氮肥的研究,设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2个处理因素。设置150(N1)、300(N2)、450 kg/hm2(N3)3个施氮(纯N)水平,525(D1)、1050(D2)、2100 g/hm2(D3)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探明随水滴施下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明晰缩节胺与氮肥的互作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棉花的株高与中上部主茎节间长随滴施缩节胺剂量的增加而略呈降低趋势。喷施缩节胺CK处理下的棉花株高与主茎节间长均与同剂量滴施缩节胺D1处理无显着差异,但显着缩短部分果枝的第二果节长度。(2)棉花初花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随着缩节胺用量增加而增加,D3处理较D0处理增加5.67%。盛花期各处理及对照棉花干物质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盛铃期时CK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与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D2处理。(3)CK处理的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与皮棉产量显着高于D1与D2处理,较D1处理显着增产13.47%。D2处理的单株结铃数、籽棉产量与皮棉产量略高于D1与D3处理,相比其他滴施缩节胺处理增产4.90%。纤维品质方面,D0处理的长度整齐度与短纤维指数显着高于D2处理。其他纤维品质均无显着差异。(4)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着。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四果枝长与第七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与1.20 cm。在正常或较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一果枝长与第二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与1.52 cm。N3相比N1处理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滴施与常规喷施同剂量缩节胺对于棉花的株高、茎粗、主茎节间长与果枝长度等农艺性状的控制效果相近。滴施缩节胺用量在1050-2100 g/hm2时,均可对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果枝长度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生殖器官的转运,促进伏前桃与伏桃的生长。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棉花的株高、茎粗、果枝长等表现较好,生殖器官占干物质总量比例较多,增产效果较好。因此,北疆棉区推荐滴施缩节胺用量为1050-2100 g/hm2、滴施氮肥用量为150 kg/hm2。
张特,赵强,李广维[4](2021)在《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缩节胺是棉田化控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株型塑造及产量提升方面有显着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缩节胺研究的深入,其作用机理、调控效果等已较为明晰;同时随棉花种植技术变化,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也日益增多。归纳总结了缩节胺的研发与应用历史及不同棉田应用技术,重点探讨了常规缩节胺化控技术的发展及侧重点,并对缩节胺相关研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丽霞[5](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赵环宇[6](2019)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深入的了解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及不同抑芽剂的使用方式对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烤烟上部叶存在的成熟期较长、叶片的组织结构紧密、烘烤后内部化学成分比例不协调、杂气重以及烟气品质非常差等特点,选择了氯吡苯脲、IAA、6-BA、乙烯利、缩节胺、比久6种不同的生长调节剂以及仲丁灵抑芽剂的不同浓度及不同使用时间,以NC102为试验材料,对上部叶的农艺性状、叶片显微组织结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根系活力、抗逆性酶类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期为使用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产上质量的提升和合理使用抑芽剂对上部叶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发育和开片情况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喷施氯吡苯脲的效果最佳,在促进叶片生长的同时开片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叶面积增加了6.31%,长宽比降低了3.17%;同时也对烤烟的根系活力具有不同的影响,以喷施氯吡苯脲对根系促进作用最大,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对根系活力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叶片的光合特性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喷施氯吡苯脲、IAA、6-BA均能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其中喷施氯吡苯脲效果最明显,与CK相比,净光合速率提高了47.27%,气孔导度提高44.44%,降低了胞间CO2浓度,提高了蒸腾速率,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效果与之相反;同时喷施氯吡苯脲在叶片厚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优化了上部叶的组织结构,提高了海绵组织的比例,与CK相比,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厚度比值提高了12.66%,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显着降低了叶片厚度,以缩节胺效果最显着,与CK相比降低了18.11%;喷施氯吡苯脲、IAA、6-BA显着提高了上部叶的叶绿素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9.52%、14.04%、19.04%,而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均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喷施氯吡苯脲、IAA、6-BA均能明显提高上部叶的抗逆性,延缓其衰老,而乙烯利、缩节胺、比久可以降低其抗逆性,加快上部叶的衰老,以缩节胺效果最明显;同时喷施氯吡苯脲对协调上部叶的化学成分含量比例最协调,同时提高糖碱比,降低烟碱含量。(2)使用不同浓度的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及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以稀释80倍浓度的抑芽剂使用效果最佳,与其余两个稀释浓度相比,叶面积最大,长宽比最小,开片效果最好;且根系活力最高,净光合速率比其余两个浓度分别高16.51%、13.30%,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上部叶的生长;同时稀释80倍浓度抑芽剂处理上部叶片中海绵组织比例上升,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比值分别高于另外两个浓度14.14%、10.53%,且叶绿素含量分别高12.06%、28.80%;抗逆性最好,叶片衰老最缓慢,内部化学成分比例最佳,烟碱含量分别低4.64%、3.21%,糖碱比最高。(3)抑芽剂的不同使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和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打顶后7 d施用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效果最佳。与其他两个时间施用抑芽剂相比,叶面积最大,长宽比最小,且根系活力最好,比其他两个处理高31.81%、44.11%;净光合速率分别高9.15%、18.47%;且海绵组织比例最高,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比值分别高于其他两个处理39.13%、26.32%;叶绿素含量分别高9.67%、25.50%;抗逆性最强;烟碱含量最低,糖碱比分别高于其他两个处理13.54%、2.58%。综合来看,喷施氯吡苯脲能够较好的改善上部叶开片、组织结构及内部化学成分,提高上部叶烤后质量,而喷施缩节胺可以较好地降低叶片厚度,加快上部叶的衰老,同时降低烟碱含量,提高上部叶的烤后质量;同时使用80倍稀释浓度的抑芽剂以及打顶后7 d使用抑芽剂对上部叶生长及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好。
孟潇[7](2017)在《两种生长延缓剂对主干结果形核桃生长及果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早实核桃逐步成为南疆地区的优势果树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然而早实核桃结果早、产量高等特点致使树体养分消耗过大,容易产生早衰现象,生产管理中除了受水肥管理、缺少科学技术投入影响外,不能充分利用营养物质,徒长枝的大量生成,无法有效控制冠幅,劳动成本投入量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植物生长延缓剂因其显着、高效的作用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化学调控技术。本试验以温185为材料,以不同浓度多效唑(PP333)、缩节胺(DPC)为试剂,对核桃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其对核桃生长、光合、叶绿素荧光及品质的影响,利用主成分法综合比较分析,筛选两种生长延缓剂中最有效的种类及最佳喷施浓度,为核桃生产应用植物生长延缓剂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多效唑与缩节胺处理对核桃结果枝径粗及节间长度均能产生一定的调控作用。两种生长延缓剂适宜浓度均能使径粗增大,缩短节间长度。其中对结果枝径粗及节间长控制效果表现为PP333好于DPC,多效唑处理2000 mg/L(P3)、3000 mg/L(P4)浓度表现较优;缩节胺处理调控最佳浓度为200 mg/L(D1)。(2)两种生长延缓剂处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核桃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光合特性指标。从多效唑调控叶绿素含量结果来看2000 mg/L(P3)浓度最佳;缩节胺处理调控最佳浓度为400 mg/L(D3)。对于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多效唑调控最佳浓度为2000 mg/L(P3),缩节胺处理下400 mg/L(D3)调控效果最佳;多效唑处理调控胞间CO2浓度(Ci)效果为500 mg/L(P1)最高,缩节胺调控效果表现为300 mg/L(D2)最高;多效唑与缩节胺调控蒸腾速率最佳浓度分别为2000mg/L(P3),400 mg/L(D3)。两种生长延缓剂对调控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均未表现显着性差异水平。(3)综合比较多效唑与缩节胺处理对核桃芽密度均未表现显着性差异水平。单位芽个数均在17个/m左右,表现较为稳定。而对单株果数调控效果,多效唑处理调控最佳浓度为1000 mg/L(P2),缩节胺处理下300 mg/L(D2)调控效果最佳。(4)两种生长延缓剂对调控核桃单果重及仁重表现极显着的提高作用。多效唑处理对提高核桃单果重及仁重最佳调控浓度为500 mg/L(P1)、3000 mg/L(P4),缩节胺处理对核桃单果重及仁重影响最佳调控浓度为400 mg/L(D3)、500 mg/L(D4)。而整体对核桃出仁率及壳厚未产生显着性影响。(5)两种生长延缓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粗脂肪含量,但降低了蛋白质含量,综合比较以多效唑3000 mg/L(P4)、缩节胺300 mg/L(D2)处理较好;对坚果单宁含量缩节胺处理400 mg/L(D3)、多效唑1000 mg/L(P2)处理影响较小;多效唑及缩节胺一定程度对总糖、还原糖及纤维素含量表现一定抑制作用;两种生长延缓剂对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两种生长延缓剂适宜浓度均对核桃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排名结果表明:两种生长延缓剂不同浓度处理对核桃生长发育调控效果均优于对照,调控效果最佳为多效唑,其次是缩节胺。多效唑最适宜浓度为2000 mg/L,缩节胺最适宜调控浓度为300 mg/L400mg/L。
许耀照,孙柏林,曾秀存[8](2017)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作物上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与植物内源激素具有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能有效调控作物的生长状况,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文章就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作物生长发育、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膜系统、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应用等方面进行叙述,并提出其在农作物上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徐安阳[9](2016)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新食葵5号为材料,以不同浓度的缩节胺(DPC)、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为试剂,对向日葵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研究其对向日葵植株生长、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综合分析和评价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缩节胺、多效唑和矮壮素对向日葵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筛选对向日葵生长、生理和产量品质影响均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浓度,为其在向日葵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时均能使向日葵的株高降低、茎粗增大、节间长、叶柄长、叶长、叶宽减小,对向日葵的生长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方面来看,其中缩节胺处理调控效果最佳,其次是多效唑处理,再次是矮壮素处理。从浓度方面来看,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佳调控浓度有所差别,缩节胺处理的最佳调控浓度为400 mg/L(D4),多效唑的最佳调控浓度为50 mg/L(P1),矮壮素的最佳调控浓度为1200 mg/L(C2)。2.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向日葵功能叶的各生理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宜浓度的缩节胺、多效唑和矮壮素能显着提高向日葵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积累量、降低向日葵功能叶的MDA的产生、增强SOD、POD以及CAT保护酶活性,提高植株的生理代谢功能。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方面来看,其中多效唑处理调控效果最佳,其次是缩节胺处理,再次是矮壮素处理。从浓度方面来看,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佳调控浓度有所差别,缩节胺处理的最佳调控浓度为400mg/L(D4),多效唑的最佳调控浓度为50 mg/L(P1),矮壮素的最佳调控浓度为1600 mg/L(C3)。3.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盘径、单盘粒重、百粒重、籽仁率、叶片数、产量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方面来看,其中多效唑处理调控效果最佳,其次是矮壮素处理,再次是缩节胺处理。从浓度方面来看,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佳调控浓度有所差别,缩节胺处理的最佳调控浓度为400 mg/L(D4),多效唑的最佳调控浓度为75 mg/L(P2),矮壮素的最佳调控浓度为800 mg/L(C1)。4.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籽粒粗蛋白、粗脂肪、籽粒长宽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宜浓度时能增加向日葵籽粒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提高向日葵籽粒品质。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方面来看,其中多效唑处理调控效果最佳,其次是缩节胺处理,再次是矮壮素处理。从浓度方面来看,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佳调控浓度有所差别,缩节胺处理的最佳调控浓度为400 mg/L(D4),多效唑的最佳调控浓度为75 mg/L(P2),矮壮素的最佳调控浓度为1200 mg/L(C2)。综上所述,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时均能对向日葵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但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对向日葵的调控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分析中的综合排名得出,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的组合为75 mg/L(P2)。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来看,调控效果最佳的是多效唑,其次是矮壮素,调控效果最差的是缩节胺。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的调控浓度不同,缩节胺的最佳调控浓度为400 mg/L(D4),多效唑的最佳调控浓度为75 mg/L(P2),矮壮素的最佳调控浓度为1200 mg/L(C2)。
姜延付[10](2016)在《缩节胺、多效唑对‘新新2号’核桃化控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选用农业生产上常用的多效唑(PP333)与缩节胺(DPC)作为试验药剂,设置不同浓度的多效唑(D1-500mg/L、D2-1000mg/L、D3-2000mg/L、D4-3000mg/L)和缩节胺(S1-200mg/L、S2-300mg/L、S3-400mg/L、S4-500mg/L),对核桃树体进行页面喷雾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0mg/L)。试验于2014年在新疆省阿拉尔市11团7年生核桃园进行,观测了PP333和DPC对核桃整体发育的化控效果,以期为在农业生产中PP333和DPC的应用提供参考。本试验对核桃的营养枝、结果枝、叶片解剖结构、光合指标、荧光参数、叶绿素SPAD值、果实品质等指标进了测定。分析各个处理间的差异性,其试验结果如下:(1)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营养枝生长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较,核桃树体喷施多效唑可以明显抑制核桃营养枝的长度及横向生长;喷施缩节胺可以明显抑制核桃营养枝的伸长生长,对横向生长抑制效果不明显,在处理后的1-2周内,生长明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且抑制的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后期核桃树体的增长幅度很小,说明后期核桃树体生长出现抑制现象不是生长抑制剂所起的作用,而是核桃本身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2)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结果枝生长的影响。喷施缩节胺、多效唑均能有效抑制核桃结果枝的伸长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对照相比较,缩节胺4种浓度处理的枝长增长量分别降低了31%、20%、52%、59%,多效唑4种浓度处理的枝长增长量分别降低13.86%、47.1%、50.79%、63.49%;喷施高浓度的多效唑对核桃结果枝纵向生长(伸长生长)的抑制效果优于缩节胺。(3)多效唑和缩节胺的化控效果比较。多效唑对核桃树体的化控效果表现在对核桃营养枝的抑制方面,低浓度时(PP333=500mg/L)时,这种化控效果不明显。缩节胺对核桃树体的化控效果主要表现在对结果枝的抑制作用,但是低浓度的缩节胺化控效果不如高浓度多效唑的化控效果。(4)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在展叶期、硬核期、充实期、油脂转化期、果实成熟期,核桃营养枝和结果枝叶片SPAD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图,在充实期达到峰值。与CK(0mg/L)相比较,对核桃树体喷施不同浓度的缩节胺和多效唑,可以提高核桃结果枝叶片的SPAD值。(5)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叶片光合荧光指标的影响。对核桃树体喷施适宜浓度的缩节胺和多效唑,可以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且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充实期,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蒸腾速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最低值在硬核期,最高值在油脂转化期;胞间二氧化碳和蒸腾速率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有关;各处理随生育进程qP(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Fv/F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Y[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变化,缩节胺与多效唑处理的qP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NPQ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Y[II]与FV/Fm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小。(6)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植物叶片结构的影响。CK和多效唑处理下的气孔导度变化相一致,呈“V”形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8月;缩节胺处理下的叶片气孔导度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方差分析表明,缩节胺处理下的气孔导度与CK无显着差异,多效唑处理下叶片的气孔导度在8月显着高于CK。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变化相一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8月份,方差分析表明缩节胺处理下的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厚度与CK无显着性差异;多效唑1000mg/L处理下的栅栏组织在8月份显着高于CK。喷施缩节胺会降低叶片上表皮厚度,多效唑无显着差异;喷施多效唑会提高叶片下表皮厚度,缩节胺无显着性差异。(7)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品质的影响。由方差分析表明,核桃果实还原糖含量,以喷施多效唑500mg/L、2000mg/L、3000mg/L显着高于缩节胺300mg/L,其中多效唑500mg/L显着高于缩节胺400mg/L;核桃坚果中单宁物质含量,以多效唑1000mg/L显着低于缩节胺200mg/L;核桃果实中总糖含量,以多效唑1000mg/L显着低于缩节胺300mg/L。此外,果实纤维素、没食子酸、蛋白质、出仁率等指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二、缩节胺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节胺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缩节胺的研发与应用历史 |
2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缩节胺对棉花冠层结构的影响 |
2.3 缩节胺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4 缩节胺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2.5 缩节胺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
3 展望 |
(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棉花栽培技术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现状 |
1.2.3 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
1.2.4 复硝酚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
1.2.5 萘乙酸钠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
1.2.6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培养土配比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仪器 |
2.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6 数据处理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株高的影响 |
2.2.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茎粗的影响 |
2.2.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苗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2.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概况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5 仪器和用品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天气状况分析 |
3.2.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量的影响 |
3.2.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根系的影响 |
3.2.5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6 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2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4.1.3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叶片保护酶含量的影响 |
4.1.4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缩节胺的研发与应用历史 |
2 缩节胺的棉田应用技术 |
2.1 常规缩节胺化控技术 |
2.1.1 缩节胺系统化控技术。 |
2.1.2 棉花化控栽培工程。 |
2.1.3 缩节胺复配应用技术。 |
2.2 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 |
2.3 无人机化控技术 |
2.4 缩节胺浸种及包衣缓释技术 |
3 展望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发展历程 |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应用 |
1.1.3 氯吡苯脲简介 |
1.1.4 IAA简介 |
1.1.5 6-BA简介 |
1.1.6 乙烯利简介 |
1.1.7 缩节胺简介 |
1.1.8 比久简介 |
1.1.9 抑芽剂简介 |
1.2 烤烟上部叶研究进展 |
1.2.1 烤烟上部叶现状 |
1.2.2 影响烤烟上部叶的可用性因素 |
1.2.2.1 生态因素 |
1.2.2.2 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
1.2.2.4 烘烤工艺对烤烟上部叶可利用性的影响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2.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2.2.1 不同抑芽剂稀释浓度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2.2.2 不同抑芽剂使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叶片显微组织结构的测定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6 抗逆性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7 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2.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2 抑芽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5.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3.6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6.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6.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6.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抗逆性酶类活性的影响 |
3.6.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3.7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4.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5 结论 |
5.1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5.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7)两种生长延缓剂对主干结果形核桃生长及果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研究概况 |
1.2.1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研究及应用 |
1.2.2 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2.3 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核桃上的研究及应用 |
1.3 研究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4.2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4.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2.4.4 产量及品质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枝条生长的影响 |
3.1.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结果枝径粗的影响 |
3.1.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结果枝节间长的影响 |
3.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2.3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2.4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
3.2.5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2.6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果实的影响 |
3.3.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芽密度的影响 |
3.3.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单株果数的影响 |
3.4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外观品质的影响 |
3.4.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三径均值的影响 |
3.4.2 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单果重的影响 |
3.4.3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出仁率及壳厚的影响 |
3.5 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核桃仁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1 两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核桃仁总糖、还原糖、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5.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仁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3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仁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5.4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仁单宁含量的影响 |
3.6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
3.6.1 主成分提取 |
3.6.2 主成分分析 |
3.6.3 主成分得分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枝条形态的影响 |
4.1.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叶绿素光合、荧光的影响 |
4.1.3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2 结论 |
4.2.1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枝条形态发育的影响 |
4.2.2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叶绿素含量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4.2.3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果实的影响 |
4.2.4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外观品质的影响 |
4.2.5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核桃内在品质的影响 |
4.2.6 两种生长延缓剂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3 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作物上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 |
2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酶活性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渗透调节物质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膜系统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光合作用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产量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品质 |
8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应用 |
1.2.2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及应用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向日葵上的研究及应用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田间进程及管理 |
2.3.2 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4 产量与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株高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茎粗的影响 |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节间长的影响 |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柄长的影响 |
3.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长的影响 |
3.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宽的影响 |
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功能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脯氨酸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MDA的影响 |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3.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籽粒品质的影响 |
3.3.3 向日葵产量性状与籽粒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各指标主成分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长特性的影响 |
4.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产量、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缩节胺、多效唑对‘新新2号’核桃化控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背景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4 几种生长延缓剂及其应用 |
1.4.1 矮壮素 |
1.4.2 多效唑 |
1.4.3 缩节胺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处理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方法 |
2.3.1 营养枝长、粗 |
2.3.2 结果枝长、粗 |
2.3.3 叶片解剖结构 |
2.3.4 光合指标 |
2.3.5 荧光参数 |
2.3.6 叶绿素SPAD值 |
2.3.7 果实品质 |
2.3.8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生长量影响的分析 |
3.1.1 不同浓度的缩节胺对核桃枝长的影响 |
3.1.2 不同浓度的缩节胺对核桃枝粗的影响 |
3.1.3 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核桃枝长的影响 |
3.1.4 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核桃枝粗的影响 |
3.1.5 多效唑与缩节胺应用效果比较 |
3.2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SPAD的影响 |
3.2.1 植物叶片SPAD值 |
3.2.2 缩节胺对核桃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3 多效唑对核桃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2.4 多效唑与缩节胺对核桃叶片SPAD的影响 |
3.3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2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3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胞间二氧化碳的影响 |
3.3.4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4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4.1 缩节胺处理对核桃叶片荧光参数的变化 |
3.4.2 多效唑处理对核桃叶片荧光参数的变化 |
3.4.3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小叶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3.4.4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小叶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3.4.5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小叶量子产额的影响 |
3.4.6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小叶最大光能量子转换效率的影响 |
3.5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叶片结构的影响 |
3.5.1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枝叶片气孔密度的影响 |
3.5.2 多效唑和缩节胺枝叶片海绵组织的影响 |
3.5.3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叶片栅栏组织的影响 |
3.5.4 多效唑和缩节胺叶片上表皮的影响 |
3.5.5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叶片下表皮的影响 |
3.6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品质的影响 |
3.6.1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果实还原糖含量的影响分析 |
3.6.2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果实总糖含量的影响分析 |
3.6.3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果实纤维含量的影响分析 |
3.6.4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果实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 |
3.6.5 缩节胺对核桃果实单宁含量的影响 |
3.6.6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6.7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果实出仁率的影响 |
3.7 讨论与分析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缩节胺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J]. 张特,赵强,李广维.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马银虎.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张特.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缩节胺在棉花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 张特,赵强,李广维. 中国棉花, 2021(04)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D]. 赵环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两种生长延缓剂对主干结果形核桃生长及果实的影响[D]. 孟潇.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8]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作物上的利用研究[J]. 许耀照,孙柏林,曾秀存. 陕西农业科学, 2017(05)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D]. 徐安阳.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10]缩节胺、多效唑对‘新新2号’核桃化控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姜延付. 塔里木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