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破商家的“价格游戏”(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指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陈佳琪[2](2020)在《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研究 ——以《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游戏行业快速发展,网络游戏普及率迅速提升,玩家数量急剧增长,生态圈迅速扩大,形成了数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如直播、周边、电竞等等,并迅速成为信息产业的支柱之一。但是它长期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却逐渐让许多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陷入了发展的疲软期,尤其在面对手机移动端游戏的冲击时,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陷入停滞。因此,加强对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商业模式发展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商业模式画布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归纳法、案例研究法和Petri网建模仿真等分析方法对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入解构。文章首先从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发展史、行业现状、市场分析、产业链解构等方面入手,在分析大环境和局部环境的背景条件下,深入总结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商业模式和其所经历过的商业模式的变更,然后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理论对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梳理分析,文章将网络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式划分为分拆、长尾、多边平台、免费、开放式商业模式等若干类型中的分拆式商业模式,并就其适用条件、商业逻辑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的商业模式开展研究。因为在许多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都陷入发展“冬季”的时候,它还保持着盈利和玩家的正增长,它的商业模式必然有和其他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不同的地方。首先,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该游戏的客户细分和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了解玩家对该游戏的态度和黏性。其次,文章评价了该游戏定价与客户感知价值的一致性水平。再次,运用Petri网建模建立游戏内部的仿真系统,本文对该游戏的内部运营对客户利益的保障机制进行了评价;第四,通过对该游戏理论数值和游戏内实际数值的偏差进行比较,以了解玩家在使用不同门派的游戏角色在同等花费下获得的属性提升和最终的游戏数据的差别,评价其能否满足客户对公平性的需求,能否针对客户细分进行调整。第五,利用其年报、公告等数据,使用财务分析法分析其盈利能力。第六,通过该游戏和其他同类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的对比,本文最终确定了该游戏的商业模式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分拆商业模式。该模式强调客户关系管理在运营中的中心地位,明确要求新产品开发活动和基础设施管理活动都以客户关系管理活动为导向。
李京京[3](2020)在《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学批判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轴心,正如德国学者伊林·费彻尔所言:“马克思的目的始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既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又意味着对它在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说中的理论反映进行批判。”20世纪下半叶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继承了马克思的真精,同样追求经济问题的政治和哲学的深刻追问。鲍德里亚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受他所处的历史背景的制约,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领域:第一,从经济领域来看,20世纪西方社会面临巨大的消费冲击,在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第二,鲍德里亚在经济界面发生变化的叙事中做出了政治哲学的思考,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新型政治特征的体认主要受列斐伏尔、福柯、马尔库塞等人的影响:其一,鲍德里亚将列斐伏尔、德波已经意识道德当今社会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主导性消费现象通俗而夸张地表达出来。其二,鲍德里亚深受福柯微观政治的影响,他对主体在“超真实”的序列中被规训、被监控、被统治的遭遇进行查审。其三,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的技术政治对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哲学领域来看,鲍德里亚处于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时代,他对形式化工具主义的哲学追问有着从实体存在论走向主观化、意象化存在论的哲学指向。以此为前提,鲍德里亚提出了他独特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经济领域他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变,传统的刚性需求被资本逻辑通过符号逻辑的装扮而带来的“欲求”消费所取代,消费由一种经济行为转换为影响大众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价值取向的一种世界观,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占有出现了新形式。其次,鲍德里亚从经济关系的分析上升到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幻化的新型政治统治方式的解读。在政治领域他看到的是,权力的幻化与意识形态的幻化相叠加,政治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幻化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理性的狡计”,传统的国家合理性、合法性的论证被一种新型的、抽象的、萦回的符号、拟真、媒介、影像等政治学解释文本所遮蔽。在经济与政治追问的基础上上升为哲学思辨的存在论追问:生产性社会被消费性社会所替代后,物的体系被消解与重构,一切规定正在消失,意义世界重新理解,因而,哲学关于一切客观性存在的追问消融在形式化的逻辑符号之中。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其合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立足于20世纪后工业消费社会的感性确定性前提下,对西方学术界所盛行的文化工业批判、技术理性批判与心理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继承;其二,他顺应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潮流,将哲学研究重心由理性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不合理性则表现为它宣称生产性劳动已经终结,它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误解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有其抽象性与片面性。
姚智帅[4](2020)在《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2019年网络购物诈骗在网民遭受的网络诈骗类型中均保持高位占比“战绩”,网络购物诈骗不仅侵犯商家或消费者财产权益,而且冲击卖家与买家信任基础,影响电子商务发展势头。网络购物诈骗属于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诈骗手段更新迅速、骗术不断翻新,归纳起来主要有虚假购物诈骗、低价购物诈骗、快递诈骗、冒充客服虚假退款诈骗等类型。从目前犯罪形势来看,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具有依赖精准公民信息、依靠钓鱼网站或钓鱼链接、受害群体年轻化、地域性职业犯罪、犯罪分工专业化、犯罪链条产业化等特点。公安机关在侦办此类案件时,面临获取案件线索少、侦查协作不畅、抓捕犯罪嫌疑人难度大、收集证据困难、追缴涉案资金困难等侦查难点。因此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侦办网络购物诈骗案件的能力:第一在案件线索获取上,完善网购诈骗案件报警机制建设,统一网络报警信息录入标准,及时分流符合条件的案件,线下快速接警录入案件信息。第二在完善侦查协作机制上,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督促、归责机制促进跨地区协作,理顺警种内部合成作战运行机制,畅通信息交流通道,健全跨境警务联络机制。第三大数据在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中的应用上,既要围绕“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开展具体案件侦查,不断串案、核案实现循环打击;更要在数据融合与侦查融合基础上实施主动型侦查,具体包括加强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部门和通讯部门合作,识别可疑商家、发现可疑资金、监控可疑银行卡、拦截可疑号段;在大数据驱动侦查的应用型人才保障方面,采取“以战代训”模式培养专业人才。第四在追逃追赃上,包括摸清犯罪团伙规律,开展联合抓捕行动,构建多元化激励合作机制,推进跨境追赃工作。第五在取证方面要构建严密的证据体系,重视窝点现场勘查工作,提取实物证据,找准讯问突破口获取言辞证据,推进电子取证专业化,以及构建完整的电子证据保管链条。
杜可风[5](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刘德霖[6](2019)在《网络盗窃行为的刑法定性》文中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它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网络已成为传统犯罪发展的温床。传统犯罪侵入网络虚拟空间,传统犯罪网络化,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犯罪形式,其中网络盗窃是最为普遍也是犯罪率最高的犯罪行为。网络盗窃是当前网络社会中常见的犯罪形式。这是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它结合了传统盗窃和网络空间的特点,以极具操作性,不易侦破等特点而迅速蹿升,由于其隐蔽性和犯罪成本低,网络盗窃频繁发生,往往涉及金额巨大,影响巨大,社会危害严重。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网络盗窃的判定标准和虚拟财产的定义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在处理一系列新型、疑难的涉及网络财产性利益(或虚拟财产)案件时,法律适用时常捉襟见肘。这给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有关网络盗窃犯罪的文献,结合相关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重点分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网络盗窃的概述和具体表现形式入手,并与传统盗窃犯罪相比较,阐述网络盗窃的概念和特征,通过这些了解网络盗窃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对网络盗窃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概括和总结;第二,将现有司法实务对网络盗窃行为评价的观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各个评价的不妥之处,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第三,从虚拟财产应受刑法保护、网络盗窃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等角度出发,论证网络盗窃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最后,针对我国对网络盗窃行为的法律规制在立法上没有较为明确的法条予以说明,笔者在网络盗窃犯罪刑事立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网络盗窃行为应如何更好规制的构想,以期使网络盗窃行为在法律上有据可依,有统一的判罚标准,做到同案同判,实现公平的判罚。
郑静静[7](2019)在《论诈骗罪的处分意识 ——以网络型诈骗案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传统财产犯罪的网络异化,被害人的处分意识对财产处分行为之成立乃至诈骗罪之定性的重要作用,应重新引起重视。讨论处分意识至少应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处分意识必要性的问题;第二,处分意识明确性的问题。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关于处分意识是否必要,理论上存在处分意识必要说、处分意识不要说以及区别说三种观点,我国学界通说为必要说。认定诈骗罪应坚持处分意识的必要性。首先,诈骗罪的财产处分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处分者的客观处分行为与主观处分意识都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其次,处分意识是诈骗罪的本质之所在,与其他犯罪尤其是与盗窃罪之区分至关重要。财产处分行为是处分人因受骗而陷入或维持错误认识作出转移财产的行为。鉴于财产处分行为的基本构成,应从受骗人、错误认识与处分权限的角度解析处分意识的规范构造基础。处分意识须基于意识能力,无意识能力者不能成为诈骗罪的财产处分者;因受欺骗而引起的错误认识是处分意识的前提,诈骗行为引起或维持错误认识,错误认识引起处分意识,两层因果联系缺一不可;处分意识应基于处分权,财产处分者必须具有处分财产的权利或地位;处分意识应基于自愿,以此区别于其他犯罪中的被迫处分。关于处分意识的内容判断,学界有严格说和缓和说,缓和说内部的缓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严格说是对处分意识必要说的绝对坚持,但这种绝对机械地限缩了诈骗罪的成罪范围;过于妥协的缓和说已与处分意识不要说相差无几。主观处分意识的内容应决定于客观处分行为的构成要素。客观处分行为的实质是处分人实施财产的转移占有,则处分意识意味着处分人认识到自己在实施转移占有。这就决定了处分意识的内容有三项构成要素:第一,具体的占有意思。第二,对转移占有的认识。第三,财产的接受者。网络支付条件下,实务中牵涉处分意识判断且定性争议较大的案件层出不穷。本文筛选出几类典型案例,如输入激活码转账案件,木马程序链接(包括“钓鱼网站”式与“一元木马”式)侵财案件,以及偷换收款码案件等,从处分意识的角度对其定性争议作出分析与回应,以进一步明晰理论的运用。
梅婷婷[8](2019)在《数字时代下商业广告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科技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数字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商业广告也历经了几个时代的变革,但商业广告的功能始终没有变,只是商业广告搭载的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题从数字时代下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发展背景展开研究,分析其现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同目前相关学术理论相结合,指出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分类及突出的特点与不足。通过与传统互联网广告对比指出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与其存在的差异性和优势。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分析互动性在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以及高科技热门设计元素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从设计从业者出发,对商业广告中设计基本要素的运用,设计师与新型技术、受众、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广告的设计原则展开深入研究。通过以上相关研究对未来广告市场发展的预测,提出新形势下商业广告的发展趋势与提高方向。
牛志威[9](2018)在《晚清粤港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清时期,粤港之地是小说创作出版中心上海之外,另一小说创作出版较为繁盛的地区。晚清粤港小说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报刊小说和单行本小说。经全面搜集,现见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共50家,刊载小说共506种;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共22家,出版单行本小说共48种。本论文从地域角度,对晚清粤港创作出版的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共五章。绪论说明选题缘起、明确研究对象、总结研究现状并拟定论文框架。第一章在全面搜集晚清粤港小说文献的基础上,对晚清粤港小说进行整体概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认识晚清粤港小说的发展态势与地域分布状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第二章研究晚清粤港小说的作家群体。首先,全面细致地考索粤港每篇小说的作者署名,尽可能多地弄清晚清粤港小说的作者及其生平。其次,从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身份共性较大的籍贯、创作时的年龄阶段、政治倾向等几个方面,认识小说家群体与小说整体面貌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论述晚清粤港小说的主流思想——排满革命宣传及其表达途径。为达到宣传排满革命的目的,晚清粤港小说家对小说类型及小说主人公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反抗异族统治及进行共和革命的历史演义小说、“革命+恋爱”模式的艳情小说、便于讲述道理的寓言体小说是小说家主要选择的小说类型。抗清人物与反清人物及其后代、晚清革命派人物、晚清保皇派人物是小说家主要选择或虚设的小说主人公,其中小说家对最后一类小说主人公是持批判嘲讽态度,对前数种小说主人公则是持赞扬歌颂态度。第四章全面论述晚清粤港小说排满革命宣传之外的其他主题,主要包括批判现实中的丑恶人物及丑恶现象、提倡实业、戒烟戒嫖、广博见闻、消闲娱乐等。第五章对晚清粤港小说家中成果丰富,但却一直未被学界关注的王斧、黄伯耀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个案研究,弄清他们创作的小说作品,并对其小说创作进行总体认识。结语总结晚清粤港小说的地域特色及历史意义。思想以宣传排满革命为主和内容以粤人粤事为主,是晚清粤港小说的两大特色。其中前者是因小说家大多是革命者而形成,后者是因小说家大多是粤籍人而形成。就其历史意义看,一方面,晚清粤港小说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小说互相影响,共同促成了晚清中国小说的繁荣,其对晚清南洋地区的华文小说创作影响尤大。另一方面,晚清时期是粤港小说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其形成的小说兴盛传统对粤港之后的小说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附录主要是对晚清粤港小说及小说家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是论文展开论述的基础。附录共五个: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简介表、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统计表、晚清粤港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及其出版小说统计表、晚清粤港小说家小传、晚清粤港小说作品简介。
《中国信用》杂志编辑部课题组[10](2017)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2017年度)》文中认为每年"双十一"是对电子商务健康度的一次检验,中国改革报社在2015年、2016年相关报告的基础上,结合今年出现的新苗头、新趋向,再次推出2017年度《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
二、识破商家的“价格游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识破商家的“价格游戏”(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研究 ——以《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调查法 |
1.3.4 Petri网建模法 |
1.3.5 财务分析法 |
1.3.6 对比分析法 |
2 商业模式画布理论及其相关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商业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商业模式概念来源 |
2.1.2 商业模式定义的演变 |
2.1.3 商业模式分类 |
2.1.4 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 |
2.1.5 商业模式的评估手段 |
2.2 商业模式画布理论概述 |
2.3 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 |
2.3.1 客户细分 |
2.3.2 价值主张 |
2.3.3 渠道通路 |
2.3.4 客户关系 |
2.3.5 收入来源 |
2.3.6 核心资源 |
2.3.7 关键业务 |
2.3.8 重要伙伴 |
2.3.9 成本结构 |
2.4 商业模式类型 |
2.4.1 分拆商业模式 |
2.4.2 长尾商业模式 |
2.4.3 多边平台商业模式 |
2.4.4 免费商业模式 |
2.4.5 开放式商业模式 |
3 网络游戏行业分析及其商业模式研究 |
3.1 网络游戏行业发展及相关研究 |
3.1.1 网络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
3.1.2 网络游戏行业发展及商业模式演变 |
3.1.3 网络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
3.2 网络游戏行业现状 |
3.2.1 网络游戏行业发展环境 |
3.2.2 网络游戏行业研发情况 |
3.3 网络游戏市场分析 |
3.3.1 网络游戏行业市场规模 |
3.3.2 网络游戏市场份额 |
3.3.3 网络游戏行业供需情况 |
3.3.4 网络游戏行业用户规模 |
3.3.5 网络游戏出口情况 |
3.4 网络游戏产业链分析 |
3.4.1 网络游戏产业链结构 |
3.4.2 网络游戏产业链关系 |
3.5 网络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
3.5.1 网络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式画布 |
3.5.2 网络游戏行业的商业模式分类 |
4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商业模式分析 |
4.1 游戏介绍及发展历程 |
4.1.1 游戏简介 |
4.1.2 游戏发展历程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
4.2 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的调查分析 |
4.2.1 用户黏性调查分析 |
4.2.2 用户体验调查分析 |
4.3 游戏产品定价研究 |
4.4 游戏中高度仿真的经济系统模型分析 |
4.4.1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经济系统简介 |
4.4.2 Petri网简介和基本性质 |
4.4.3 网络游戏的通货膨胀、紧缩以及影响 |
4.4.4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中各经济元素的关联性分析 |
4.4.5 仿真模型的库所与变迁说明 |
4.4.6 模型的有界性、安全性和活性 |
4.4.7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Petri网模型仿真 |
4.5 游戏核心数值平衡性分析 |
4.5.1 数值平衡设计方法 |
4.5.2 数值平衡设计具体分析 |
4.6 收益趋势分析 |
4.7 与其他同类游戏的对比分析 |
4.8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商业模式画布的总结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学批判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引言 |
第一章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后工业的历史直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
一、经济背景的研判: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 |
二、科学技术前提:符号化的生存格律 |
第二节 后政治与非理性: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与哲学前提 |
一、政治的前提:意识形态、消费政治、技术政治 |
二、哲学的前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
第三节 符号、异化与象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前提 |
一、幻化的前提:日常生活与景观幻象 |
二、符码与阶级:符号的阶级区分逻辑 |
三、象征与死亡:巴塔耶与莫斯的理论前提 |
第二章 消费时代对生产范畴的质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场 |
第一节 全套的物:主体对消费的再界定 |
一、古物与模范:客体的身份逻辑 |
二、广告的命令:主体对消费的塑形 |
第二节 艺术工业化:消费的文化再循环 |
一、流行与时尚:消费的“力比多”律令 |
二、苗条与健康:身体消费的神话 |
三、为关切而服务:市场的社会关系逻辑 |
第三节 “超真实”的物:“生产”的隐退与资本逻辑的在场 |
一、拟真物的浮动:生产性劳动的“终结” |
二、无原型的勾兑:“生产”即符号代码的仪式 |
三、仿真的经济学:“超真实”社会的资本逻辑 |
第三章 符号:鲍德里亚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核 |
第一节 符号的秩序:消费结构的变迁 |
一、符号与欲望:消费的非理性动机 |
二、符号与声望:“物”的意指逻辑 |
三、符号与需要:消费力的形而上学 |
第二节 符号/价值:符号经济学的革命 |
一、符号/价值:一般理论对经济交换价值的超越 |
二、审美价值:艺术绘画签名对符码的垄断 |
三、符号/形式: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本质 |
第三节 能指的胜利:拜物教逻辑范式的转换 |
一、所指拜物教:物质载体的神圣化 |
二、能指拜物教:符号体系的物恋化 |
三、使用价值:实体物的意识形态化 |
第四章 幻化与形式化: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与哲学本质 |
第一节 幻象的策略: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已被符号所异化 |
一、符号的神秘形式:意识形态的幻化思维 |
二、暴力革命的瓦解:抽象民主与无产阶级 |
三、符码反抗的程式:走向“范式”的革命 |
第二节 技术的统治策略: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本质 |
一、技术即信息:媒介对内容的肆意诠释 |
二、媒介的无回应性:单向度的消费 |
三、沉默的大众:大众媒介的政治仿真 |
第三节 人类生存的哲学境遇:形式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形式化逻辑的哲学依据 |
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形式化时代的符号论定格 |
三、哲学的本体论追问:“超真实”对真实的超越 |
第五章 合理性与再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二重性辨识 |
第一节 文化、技术与心理:在二十世纪的学术链条之中 |
一、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的新型异化指向 |
二、技术理性:鲍氏对海德格尔“座驾”的延续 |
三、无意识与镜像:弗洛伊德与拉康对欲望的认同 |
第二节 对“思中之物”的质疑:现代西方哲学新视域 |
一、理性的消解:对主客二分认识论范式的超越 |
二、现象的回归:从形而上学的本真到生活世界 |
第三节 非历史化与抽象性:对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再批判 |
一、需要与价值: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误解 |
二、象征性交换:革命策略及其与历史的断裂 |
三、走向虚无主义:致命技术物的“水晶复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访问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2 网络购物诈骗案件概述 |
2.1 网络购物诈骗案件概念界定 |
2.1.1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
2.1.2 网络购物诈骗基本概念 |
2.2 网络购物诈骗主要类型 |
2.2.1 虚假购物诈骗 |
2.2.2 低价购物诈骗 |
2.2.3 冒充客服虚假退款诈骗 |
2.2.4 快递诈骗 |
2.2.5 小结:与其他相关诈骗类型辨析 |
2.3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案件特征分析 |
2.3.1 案件本质特征:依赖精准公民个人信息 |
2.3.2 犯罪工具特征:依靠钓鱼网站或链接 |
2.3.3 受害群体特征:受害群体年轻化 |
2.3.4 犯罪地域特征:地域性职业犯罪 |
2.3.5 犯罪团伙特征:犯罪分工专业化 |
2.3.6 犯罪流程特征:犯罪链条产业化 |
3 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困境 |
3.1 收集案件线索方面存在的困境 |
3.1.1 诈骗过程非接触影响受害人报案主动性 |
3.1.2 使用改号软件、“人头卡”及成员单线联络影响扩线 |
3.1.3 数据壁垒导致串并案效果不佳 |
3.2 侦查协作方面存在的困境 |
3.2.1 公安机关合成作战效率有待提升 |
3.2.2 无偿性原则与缺乏归责机制阻碍跨地区侦查协作 |
3.2.3 跨境司法协作衔接不畅 |
3.3 抓捕犯罪嫌疑人方面存在的困境 |
3.3.1 犯罪嫌疑人落地难 |
3.3.2 犯罪嫌疑人数量多分布广 |
3.3.3 抓捕时机难以准确把握 |
3.4 侦查取证方面存在的困境 |
3.4.1 网购诈骗犯罪证据易毁损灭失 |
3.4.2 网购诈骗犯罪中电子证据保管要求高 |
3.4.3 证明网购诈骗犯罪证据要求高 |
3.5 追缴赃款方面存在的困境 |
3.5.1 涉案资金流向复杂 |
3.5.2 涉案资金区分困难 |
4 网络购物诈骗犯罪侦查对策 |
4.1 完善网购诈骗案件报警机制建设 |
4.1.1 统一网络报警平台信息录入标准,及时分流案件 |
4.1.2 线下快速接警录入案件信息,开展紧急止付工作 |
4.2 完善网购诈骗侦查协作机制 |
4.2.1 建立利益补偿和督促、归责机制,促进跨地区合作 |
4.2.2 理顺警种内部合成作战运行机制,畅通信息交流通道 |
4.2.3 健全跨境警务联络机制 |
4.3 大数据在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
4.3.1 实施回溯型侦查的起点:立足已发案件信息 |
4.3.1.1 通过钓鱼网站域名与社交软件等信息流分析研判案件 |
4.3.1.2 结合Mac码与相关IP地址等破解反侦查行为 |
4.3.1.3 比对“车手”活动轨迹切入案件 |
4.3.1.4 通过并案侦查形成循环打击模式 |
4.3.2 主动型侦查战略奠基:数据资源融合和共享 |
4.3.3 主动型侦查战术应用:立足侦企协作,应用大数据技术 |
4.3.3.1 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识别可疑商家 |
4.3.3.2 注重同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发现可疑资金 |
4.3.3.3 强化警银合作,监控可疑银行卡 |
4.3.3.4 深化警通合作,拦截可疑号段 |
4.3.4 大数据驱动侦查的应用型人才保障:推行“以战代训”模式 |
4.4 提高抓捕工作效率,积极追回涉案资金 |
4.4.1 摸清犯罪团伙整体架构,开展联合抓捕行动 |
4.4.2 探索多元化激励合作机制,推进境外追赃工作 |
4.5 构建严密证据体系,确保整体移诉顺利 |
4.5.1 重视窝点现场勘查工作,提取实物证据 |
4.5.2 找准讯问突破口,明确讯问重点 |
4.5.3 推动电子取证工作专业化 |
4.5.4 构建完整的电子证据保管链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对象 |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0.2.1 研究现状 |
0.2.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方法 |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
0.4.1 语料来源 |
0.4.2 文章体例 |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
1.1.1 “P”居中 |
1.1.2 结构特点 |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
1.3.1 谓词音节 |
1.3.2 性质与功用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
2.1.1 内部层次 |
2.1.2 附缀结构 |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
2.2.1 结构模式 |
2.2.2 成分选择 |
2.2.3 语法特征 |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
2.3.1 情态化 |
2.3.2 关联化 |
2.3.3 演化成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
3.1.1 单音节词 |
3.1.2 双音节词 |
3.1.3 语义特征 |
3.1.4 句法功能 |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
3.2.1 词汇化过程 |
3.2.2 词汇化成因 |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
3.3.1 “V自+于” |
3.3.2 “V于+自” |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
5.1.1 结构方式 |
5.1.2 类别性质 |
5.1.3 体标记后附 |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
5.2.2 及物化历程 |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
5.3.1 介词虚化 |
5.3.2 音步制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
6.2.1 连动而述补 |
6.2.2 述补而述宾 |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
7.2.1 跨层结构重组 |
7.2.2 韵律音步 |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
7.2.4 语用需求强化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
8.1.1 跨层短语“难于” |
8.1.2 粘宾动词“难于” |
8.1.3 副词性“难于” |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
8.2.1 行域到知域 |
8.2.2 委婉否定 |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
8.3.1 成词过程 |
8.3.2 演化机制 |
8.3.3 鉴别标准 |
8.4 从述宾到状中 |
8.4.1 副词化趋势 |
8.4.2 副词化梯度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
9.2.1 词性判定 |
9.2.2 动介共存 |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
9.3.1 跨层结构 |
9.3.2 成词诱因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
10.1.1 语法特征 |
10.1.2 虚化程度 |
10.1.3 语义特征 |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
10.2.1 宾语种类 |
10.2.2 指称化宾语 |
10.2.3 宾语特性 |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
10.4.1 使用语体 |
10.4.2 表达功效 |
10.5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
11.1.1 句法位置 |
11.1.2 组合倾向 |
11.1.3 后续宾语 |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
11.3.1 词汇化过程 |
11.3.2 功能虚化 |
11.3.3 演化机制 |
11.4 叠加用法 |
11.5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
12.1.1 固化成词 |
12.1.2 成词动因 |
12.1.3 动词虚化 |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
12.2.1 前加限定 |
12.2.2 凸显强调 |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
12.3.1 语用功能 |
12.3.2 “于”的零形化 |
12.3.3 配合使用 |
12.4 本章小结 |
结语和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网络盗窃行为的刑法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网络盗窃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第一节 网络盗窃的概念 |
一、网络盗窃需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 |
二、网络盗窃行为需发生在特定的虚拟空间 |
三、网络盗窃是盗窃数据信息 |
四、网络盗窃是使用计算机秘密窃取的行为 |
第二节 网络盗窃的特征 |
一、危害结果的严重性 |
二、行为具有隐秘性、复杂性 |
三、犯罪群体多数具备高智商性 |
第三节 网络盗窃的具体表现形式 |
一、利用网络系统漏洞虚增消费积分 |
二、通过网络钓鱼方式秘密窃取 |
三、利用计算机木马程序实施盗窃 |
四、盗窃网络虚拟财产 |
第三章 司法实务对网络盗窃行为的评价及不妥之处 |
第一节 现有司法实务对网络盗窃行为的评价 |
一、将网络盗窃行为认定为盗窃罪 |
二、将网络盗窃行为认定为计算机犯罪 |
三、将网络盗窃行为认定为侵犯通信自由罪 |
四、将网络盗窃行为认定为诈骗罪 |
第二节 司法实务对网络盗窃行为的评价及不妥之处 |
一、网络盗窃不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 |
二、网络盗窃不构成计算机犯罪 |
三、网络盗窃不构成诈骗罪 |
第四章 网络盗窃应为盗窃罪的定性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盗窃中虚拟财产的相关问题 |
一、虚拟财产的概念 |
二、虚拟财产的特征 |
三、虚拟财产被保护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四、虚拟财产的价值认定 |
第二节 网络盗窃符合盗窃罪犯罪构成要件 |
一、犯罪主体 |
二、犯罪客体 |
三、犯罪主观方面 |
四、犯罪客观方面 |
第三节 网络盗窃行为认定为盗窃罪的解决方法 |
一、明确网络盗窃行为的罪名 |
二、完善相关的司法解释 |
三、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论诈骗罪的处分意识 ——以网络型诈骗案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诈骗罪的认定需要具备处分意识 |
第一节 实务中相关案件定性之争议 |
一、输入激活码转账案件定性的争议 |
二、利用木马病毒链接取财行为定性的争议 |
第二节 处分意识是认定诈骗罪的必要条件 |
一、处分意识必要性的学说纷争 |
二、处分意识的必要性与基本理解 |
第二章 诈骗罪处分意识的构造基础 |
第一节 受骗人的处分意识 |
一、处分意识之基于意识能力 |
二、处分意识之基于处分权 |
第二节 因受骗而陷入错误的处分意识 |
第三节 “自愿”的处分意识 |
第三章 诈骗罪处分意识的具体内容 |
第一节 处分意识内容的理论争议 |
第二节 客观处分行为的实质内涵 |
第三节 主观处分意识的构成要素 |
一、具体的占有意思 |
二、转移占有的认识 |
三、财产的接受者 |
第四章 实务中相关典型案例定性争议的分析 |
第一节 输入激活码转账案件的认定 |
第二节 木马病毒链接侵财案件的定性 |
一、“钓鱼网站”式侵财行为的性质判断 |
二、“一元木马”侵财行为的性质判断 |
第三节 二维码支付案件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数字时代下商业广告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互联网商业广告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互联网商业广告的概述 |
第一节 PC端互联网商业广告 |
一、概念与分类 |
二、起源与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 |
一、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定义 |
二、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的分类 |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特点 |
一、投放的精准性 |
二、体验的互动性 |
三、成本的可控性 |
四、用户反馈的时效性 |
五、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
六、广告信息的刚需性 |
第三章 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优势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优势 |
一、广告的表现形式 |
二、渗透性的不同 |
三、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广告形式的变迁 |
一、从单向输出到互动参与 |
二、大数据成为内容的首要依据 |
第三节 数字时代琳琅满目的植入性广告 |
一、彩蛋广告 |
二、贴片广告 |
三、剧集映前广告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设计互动性应用 |
第一节 热门设计元素二维码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
一、二维码的概念及功能 |
二、通过二维码打破平面广告的二维空间 |
第二节 AR技术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
一、AR的概念及特点 |
二、AR在移动端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
第三节 H5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
一、H5广告的定义 |
二、H5广告的特点 |
三、H5广告的应用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设计原则与发展 |
第一节 数字时代下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设计原则 |
一、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设计中视觉传达的基本要素分析 |
第二节 数字时代下设计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
一、设计理念、视觉语言与新媒体技术的关系 |
二、设计师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发展中的问题 |
一、普及度的局限性 |
二、精准性的口号化 |
三、机遇与危机并存的网络环境 |
四、隐私数据的安全性 |
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商业广告的发展趋势 |
一、大数据与服务定制化密不可分 |
二、软文广告的受众美誉度 |
三、“窄而告之”的广告新传播方式 |
四、广告互动的多感官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晚清粤港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一)关于“晚清” |
(二)关于“粤港小说” |
三、晚清粤港小说研究现状 |
(一)晚清粤港部分小说家及部分小说作品的个案研究 |
(二)晚清粤港小说某些局部的综合研究 |
四、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晚清粤港小说概观 |
第一节 晚清粤港小说创作出版的发展态势 |
第二节 晚清粤港小说创作出版的地域分布 |
一、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与出版小说机构的地域分布概况 |
二、晚清粤港小说地域分布形成的原因 |
第二章 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研究 |
第一节 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的构成概况 |
一、晚清粤港小说作者考索面临的问题 |
二、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的构成成分统计 |
第二节 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的构成成分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
一、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籍贯分布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
二、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年龄结构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
三、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政治倾向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
第三章 排满革命思想及其表达途径——晚清粤港小说的主题思想(上) |
第一节 排满革命与晚清粤港小说的类型选择 |
一、反抗异族统治及进行共和革命的历史演义小说 |
二、“革命+恋爱”模式的艳情小说 |
三、便于讲述道理的寓言体小说 |
四、大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小说 |
第二节 排满革命与晚清粤港小说的主人公选择及情感倾向 |
一、抗清、反清人物及其后代 |
二、晚清革命派人物 |
三、晚清保皇派人物 |
第四章 晚清粤港小说的主题思想(下) |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丑恶人物 |
第二节 宣传戒烟(鸦片) |
第三节 提倡实业 |
第四节 广博见闻和娱乐消闲 |
第五章 晚清粤港小说家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王斧小说研究 |
一、王斧小说考 |
二、王斧小说的主题思想 |
三、王斧小说的艺术特色 |
第二节 黄伯耀的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 |
一、黄伯耀的小说理论文章与小说作品考 |
二、黄伯耀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的总体概貌 |
结语 |
一、晚清粤港小说的地域特色 |
二、晚清粤港小说的历史意义 |
附录 |
附录一: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简介表 |
附录二: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统计表 |
附录三:晚清粤港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及其出版小说统计表 |
附录四:晚清粤港小说家小传 |
附录五:晚清粤港小说作品简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2017年度)(论文提纲范文)
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进入法治时代 |
(一)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 |
(二)各地对失信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明显加大 |
(三)电子商务行业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
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提示 |
(一)消费者应防范的九大信用风险 |
■消费者应防范的四大传统风险—— |
■消费者应防范的五大新型风险—— |
(二)商家应防范的七大信用风险 |
■商家应防范的三大传统风险—— |
■商家应防范的四大新型风险—— |
(三)政府部门需要关注的七大趋向 |
应对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建议 |
(一)关于消费者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
(二)关于商家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
(三)关于政府部门应对新趋向的建议 |
附件一 |
电子商务领域十个守信典型案例 |
1、阿里巴巴推出企业诚信查询平台 |
2、阿里巴巴持续反腐清退36家违规店铺 |
3、车易拍等12家二手车电商联名签署诚信经营倡议书 |
4、河北清河羊绒小镇百家网店签约抵制假冒伪劣 |
5、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起保护消费者权益倡议书 |
6、汇集全球买手电商平台HIGO承诺“100%正品” |
7、京东联合沃尔玛等企业成立“阳光诚信联盟” |
8、日日顺物流启动“诚信到家行动”活动 |
9、顺丰“丰密运单”让个人信息不再随包裹“裸奔” |
10、小电商诚信经营做足特产大文章 |
附件二 |
电子商务领域十个失信典型案例 |
1、安徽网购达人专职退货以假乱真 |
2、打折“福袋”遭遇退货难 |
3、快递“虚假签收”导致电商企业损失100多万 |
4、刷单尝到5元“小甜头”大学生兼职反被骗上万 |
5、接网购退款电话称“双倍赔偿”被骗15000元 |
6、特价买回山寨豆浆机遭遇维权难 |
7、网购3块香皂女子被骗1.8万元 |
8、“小红书”用户信息大规模泄露 |
9、洋码头等跨境电商屡现假货 |
10、“中粮我买网”被曝打折抬高零售价被罚款5万整改 |
四、识破商家的“价格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电脑客户端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研究 ——以《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为例[D]. 陈佳琪. 东华大学, 2020(01)
- [3]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学批判思想初探[D]. 李京京.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4]网络购物诈骗案件侦查研究[D]. 姚智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网络盗窃行为的刑法定性[D]. 刘德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论诈骗罪的处分意识 ——以网络型诈骗案件为例[D]. 郑静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数字时代下商业广告的设计与应用[D]. 梅婷婷.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9]晚清粤港小说研究[D]. 牛志威.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2017年度)[J]. 《中国信用》杂志编辑部课题组. 中国信用,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