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黄瓜嫁接新方法 串接(论文文献综述)
姚锦松[1](2021)在《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需要人工辅助进行,存在化石能源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温度不易掌控,燃烧不充分时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人体健康。利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进行温室大棚的温度控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温控用能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备控制精准、能量转化率高、运行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文以典型的日光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利用费用年值法和温室大棚试验参数收集的数据应用典型温室大棚温控措施中,并详细分析其综合效益,为温室大棚温控的电能替代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以燃料为指标对目前温室大棚广泛运用的温控措施进行归类,利用费用年值法对包括燃煤、燃气和电温控三种温控方式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燃煤火炉温控方式与燃气红外辐射温控方式,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的电温控方式的费用年值最低,得出电温控方式在经济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利用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温控方式进行试验,在不同温控布置情况下,研究全埋式处理和平放式处理所得到的温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温控效果要好于不进行处理的方案结果,全埋式效果要好于平放式的效果;在不同温控功率情况下,研究5 W/m2、10 W/m2、15 W/m2、20 W/m2不同单位面积功率的情况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单位面积功率的增加,温控的平均温度会逐渐增加,碳晶电热板的温控温度要好于发热电缆的温控温度,10 W/m2敷设时的效果最显着,表明其温控效果最好;进而又采用相同布置和功率的情况,研究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的热工性能,得出碳晶电热板的温升速率优于发热电缆的温升速率,综上,最终得出以10 W/m2敷设功率全埋式处理的碳晶电热板的效果最佳,所得数据及方式为温室大棚效益分析提供依据。3.利用已得的10 W/m2敷设的碳晶电热板进行全埋式处理进行试验,通过典型的800 m2的日光温室大棚模型中进行模拟实验,分别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温控方式综合效益最佳,不仅可以更加精准进行温室大棚温度控制,减少农户的人力物力支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弃风弃光电能,降低碳排放,带来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最终分析综合效益,验证了温室大棚电能替代温控方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刘灿[2](2012)在《葡萄套袋机器人目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套袋可以防止葡萄受到农药污染与外界损伤,提高葡萄外观品质和产量,是葡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仍由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制约了葡萄套袋技术的应用。因此,研究开发葡萄套袋机器人实现葡萄套袋作业,对于提高葡萄作业装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水平棚架下的葡萄为研究对象,将葡萄颜色、形状及纹理特征相结合,提取葡萄果穗区域,获得葡萄果穗的中心线和长度特征参数,为葡萄套袋机器人的进一步研发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南方葡萄的生长特性,确定了适合于葡萄机器人套袋操作的栽培模式和剪枝整形方式。对现有的果袋进行结构改进,使其更适合于机器人自动套袋,同时提出葡萄套袋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方案。(2)通过葡萄图像颜色特征分析,选取目标和背景灰度差异较大的|G-R|+|G-B|色差图,分别采用人工阈值法和自动阈值法对其进行分割。由于葡萄与其茎叶的颜色相似,分割效果不是很理想。(3)利用Sobel算子对葡萄的|G-R|+|G-B|色差图进行边缘提取,并进行细化操作。结合葡萄果穗的外形特点,建立葡萄果粒圆的数学模型。采用融合边缘梯度信息的Hough变换进行葡萄果粒的检测。由于受到复杂的背景干扰及Hough圆检测精度的限制,部分检测出的圆位于非果穗区域,需进一步判断去除。(4)考虑到葡萄果粒区域的纹理信息和果粒较为集中的特点,对Hough变换检测出的圆进行是否为果粒的判断。去除位于果穗区域以外的圆,进而提取葡萄区域,获得果穗的中心线和长度特征参数。(5)采用本文提出的识别算法,对采集到的120幅葡萄图像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单幅葡萄图像的目标识别成功率约为90%,耗时约为3.8秒。
田婧[3](2012)在《外源亚精胺缓解黄瓜幼苗高温胁迫伤害的生理调节机制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提出高温胁迫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生育和产量。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作物,也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保护设施中,正午40℃以上的高温经常出现,高温热害已经成为黄瓜夏秋露地与保护地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多胺(Polyamines, PAs)是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广泛作用于植物生长、形态建成、衰老和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多胺的种类主要包括二胺类的腐胺(Putrescine, Put)、三胺类的亚精胺(Spermidine, Spd)和四胺类的精胺(Spermine, Spm)。近年来,通过使用外源多胺类物质来调节和介导植物各种胁迫耐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关于多胺调节蔬菜作物高温胁迫的生理研究比较少见,尤其是蛋白质组学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本研究以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营养钵内石英砂浇灌营养液栽培的方式,通过叶面喷施外源1mM Spd,测定了高温胁迫(42℃/32℃)下黄瓜植株生长、光合与荧光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膜脂过氧化程度、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同工酶表达、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氮素吸收代谢等方面的变化,研究了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变化和蛋白质组功能、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了外源Spd提高黄瓜植株耐热性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Spd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及主要功能叶的叶面积均显着降低,外源Spd处理可明显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提高植株生物量的积累。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Put含量显着降低,而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Spd和Spm含量显着升高。从多胺种类上来看,黄瓜幼苗体内三种形态Put均向Spd和Spm的转化可能是黄瓜幼苗(至少是该品种)对高温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喷施外源Spd处理促进叶片中Put和Spd含量的升高,而Spm含量略有下降,由于Put是Spd的上游产物而Spm是Spd的下游产物,外源Spd的作用即趋向于维持高水平的内源Spd含量。2.外源Spd保护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光合能力:与常温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着下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升高,PS Ⅱ潜在最大光化学效率及实际光化学效率亦明显下降;高温胁迫下施用外源Spd有助于提高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及PS Ⅱ光化学效率。单纯高温胁迫下,叶绿体内淀粉粒膨大并大量积累、基粒片层受到挤压且数目相对减少,嗜锇体大量出现;高温胁迫下喷施外源Spd,叶绿体超微结构几乎未受到影响。Spd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维持和保护,可能是其改善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的主要原因,由此而增强植株对高温逆境的适应性。外源Spd可有效抑制高温胁迫下淀粉的水解,使糖分趋于向合成方向,积累更多的干物质。3.外源Spd增强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的抗氧化能力: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显着加剧,表现为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及脂氧合酶(LOX)活性以及ROS水平(包括O2和H202含量)均显着上升;而外源Spd处理可明显抑制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的膜脂过氧化损伤,降低ROS水平,减少电解质渗漏和MDA积累。高温胁迫下,SOD活性大幅下降,POD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这些酶的同工酶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外源Spd显着增强了高温胁迫下SOD活性,POD、CAT和APX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对POD同工酶影响较小外,外源Spd明显促进了其他保护酶同工酶的表达。AsA-GSH循环中,高温胁迫诱导MDAR.DHAR和GR活性升高,还原型抗氧化剂AsA和GSH含量上升且氧化还原比例发生变化;外源Spd处理进一步提高MDAR.DHAR和GR活性,在促进还原型抗氧化剂AsA和GSH绝对含量升高的同时,还提高了还原型抗氧化剂所占比例(AsA/DHA、GSH/GSSG)。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启动自身的抗氧化系统以抵御高温造成的氧化伤害,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这种抵御逐渐减弱,而外源Spd能显着降低高温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强同工酶表达,活化AsA-GSH循环,促进了黄瓜幼苗整体抗氧化能力的提高。4.外源Spd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氮素和其他代谢的影响:高温胁迫下,幼苗根系中N03--N含量升高但随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向地上部运输受阻,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钝化,叶片中NR活性升高,根系和叶片中NH4+-N含量大幅上升;外源Spd能有效调节高温胁迫下氮素代谢的平衡,促硝抑铵,提高NR活性。脯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氮化合物,逆境条件下较高的脯氨酸水平可增强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有助于维持植株体内的水分平衡。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内脯氨酸含量升高,外源Spd进一步促进其含量的升高,从而为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生长发育提供额外的渗透调节能力。高温胁迫下,质膜蛋白含量降低而液泡膜蛋白含量升高,质子泵活性略有升高;外源Spd可进一步提高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质膜和液泡膜H+-ATPase,而液泡膜H+-PPase活性略有下降。外源Spd促进H+-ATPase的活性,从而稳定膜结构,建立跨膜质子推动力△pH,促进ATP的产生和维持细胞质酸碱平衡,缓解了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5.外源Spdd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蛋白质组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高温胁迫初时,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随胁迫时间延长至5d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下降,外源Spd可显着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利用双向电泳(2-DE)和质谱分析(LC-ESI-MS/MS)的技术,比较常温对照和高温胁迫及外源Spd处理的幼苗叶片2-DE图谱,共发现62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有60个蛋白点成功得以MS鉴定。经功能分类后显示,25个蛋白点与光合作用有关,16个蛋白点涉及能量与物质代谢,6个蛋白点为分子伴侣,6个蛋白点与胁迫防御有关,7个蛋白点与蛋白质或核酸的生物合成相关,另有2个蛋白点因MS鉴定得分较低或EST功能尚不明确而被归为功能未知蛋白。主要差异蛋白有Rubisco大/小亚基、Rubisco活化酶(RCA)、转酮醇酶(TK)、磷酸核酮糖激酶(PRK)、热激蛋白70(HSP7)、分子伴侣60(CPN60)、Cu/Zn-SOD、类胡萝卜素相关蛋白、蛋白翻译延长因子(EF-Ts和EF-G)等。高温胁迫对光合作用、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外源Spd处理在蛋白质水平上表现出积极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显着提高了部分高温下调蛋白(如Rubisco大/小亚基和Cu/Zn-SOD)的表达。光合相关基因(RbcL、RbcS、RCA、OEC23和OEC33等)、抗氧化相关基因(SOD、POD和Car等)和分子伴侣(Hsp70、Cpn60和Hsp20)都在nRNA水平对高温胁迫做出明显反应;外源Spd处理对部分基因的表达表现出明显的调控作用。除PRK、CPN60和sHSP外,大多数重要的功能蛋白受高温影响和受外源Spd诱导的mRNA转录特性与蛋白积累特性相一致。
祖庆学[4](2009)在《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焰卫矛(Euonymus alatus ’compacta’)属于卫矛科落叶灌木,因其叶片里火焰红色而具有重要的园艺观赏和经济价值,每株成熟的火焰卫矛每年能生产成百上千粒种子。由于通过鸟类和流水的传播,火焰卫矛在美国非常流行,甚至不可控制,破坏其他植物区系,严重威胁生态平衡。本研究以火焰卫矛为研究对象,优化了植株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杆菌介导火焰卫矛遗传转化技术,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火焰卫矛进行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火焰卫矛植株组培再生体系优化本研究以火焰卫矛成熟胚培养长出的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优化了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成熟胚培养基为WPM+TDZ0.5mg·L-1;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6-BA6 mg·L-1+IBA0.2 mg·L-1;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WPM+6-BA6 mg·L-1+IBA0.2 mg·L-1;不定芽增殖和壮苗培养基为WPM+6-BA4 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AC0.5 g·L-1。移栽基质为营养土,成活率为83.3%。(2)农杆菌介导火焰卫矛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以火焰卫矛子叶和下胚轴为转化受体进行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确定了子叶和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有效卡那霉素(kan)筛选压分别为60 mg·L-1和50 mg·L-1;而在抑菌剂头孢霉素(cef)和特美汀(Timentin)浓度对比研究中发现,Timentin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要小于头孢霉素(Cef)的影响,Timentin浓度为400 mg·L-1时,子叶分化率达到23.89%,而Cef在相同浓度下子叶分化率仅为15.56%;并确定Timentin最佳抑菌浓度为200 mg·L-1。探讨了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浸染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2 d,共培养3d,菌液浓度OD600为0.4~0.5,浸染6 min为最佳技术参数;在YEP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1AS可提高转化率8.8%。(3)转基因植株筛选鉴定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火焰卫矛,并对转化植株进行GUS组织活性及PCR检测,证明由Barnase和iaaM组成的超级不育表达元件已经整合到火焰卫矛植株,从78株抗性植株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3株。
文鹏[5](2006)在《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桂清[6](2004)在《温室黄瓜嫁接新方法 串接》文中提出
王焕章[7](2002)在《棚室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文中指出
李焕如[8](1997)在《大棚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文中研究表明大棚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温室大棚黄瓜传统嫁接方法是靠接。近几年,日本菜农越来越多地使用串接法嫁接黄瓜。串接后枯萎病菌不易侵染,成活率高,又不必缠条和上夹子,效果优于靠接。串接法是先播南瓜,黄瓜在南瓜出土时播种,当南瓜苗下胚轴直径在05~06厘米...
曲守权[9](1990)在《日本黄瓜的一种嫁接方法——串接》文中研究表明 我在日本研修期间实习过黄瓜嫁接。现在日本温室黄瓜的嫁接率达90%以上,嫁接方法有靠接和串接,由于靠接具有要求南瓜和黄瓜的下胚轴的茎粗一致,育苗时很难掌握,接后还要缠条上夹子,接活后还得切断黄瓜根和解除接口的缠条和夹子,接位低或断根不利索枯萎病菌仍可侵染黄瓜等缺点,近几年来日本菜农越来越多地使用串接法嫁接黄瓜,串接后枯萎病菌不易侵染,成活率高又不必缠条和上夹子,值得我国学习和推广普及。
二、温室黄瓜嫁接新方法 串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黄瓜嫁接新方法 串接(论文提纲范文)
(1)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室大棚研究现状 |
1.2.2 温室大棚温控的研究现状 |
1.2.3 电能替代研究现状 |
1.2.4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研究现状 |
1.2.5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6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的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
1.2.7 总结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温室大棚的分类和温控用能方式 |
2.1 温室大棚的分类 |
2.1.1 中小拱棚 |
2.1.2 塑料大棚 |
2.1.3 日光温室 |
2.1.4 连栋温室 |
2.2 温室大棚的温控方式 |
2.2.1 燃煤温控方式 |
2.2.2 燃气温控方式 |
2.2.3 电能替代温控方式 |
2.2.4 附加手段温控方式 |
2.3 不同温控方式的用能综合效益评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费用年值法的温控用能方式经济性分析 |
3.1 费用年值法 |
3.2 温控的用能方式经济性分析 |
3.2.1 设备投资费用 |
3.2.2 设备运行费用 |
3.3 温控的用能方式经济性模型验证 |
3.3.1 不同用能方式的设备投资费用 |
3.3.2 不同用能方式的设备运行费用 |
3.3.3 不同用能方式的经济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室大棚电能替代方式对温控的影响分析 |
4.1 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的布置对温控的影响分析 |
4.1.1 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与槽式栽培槽 |
4.1.2 布置设定方案 |
4.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 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的功率对温控的影响分析 |
4.2.1 碳晶电热板与发热电缆的布置 |
4.2.2 功率设定方案 |
4.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3 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的热工性能对温控的影响分析 |
4.3.1 碳晶电热板和发热电缆的布置与功率 |
4.3.2 热工性能设定方案 |
4.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 |
5.1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经济效益分析 |
5.2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环境效益分析 |
5.2.1 温室大棚的参数模型 |
5.2.2 温控负荷计算 |
5.2.3 环境效益费用年值分析 |
5.3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社会效益分析 |
5.3.1 支撑电网经济高效运行 |
5.3.2 推进相关政策落实 |
5.3.3 更加贴近农户需求 |
5.3.4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
5.4 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 |
5.4.1 层次分析法 |
5.4.2 权重系数确定 |
5.4.3 综合效益费用年值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2)葡萄套袋机器人目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 农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葡萄套袋机器人总体设计 |
2.1 适合于自动化套袋的葡萄栽培模式 |
2.1.1 水平棚架的搭建方式 |
2.1.2 “一字形”树形及其剪枝模式 |
2.2 套袋机器人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套袋机器人系统总体结构 |
2.2.2 套袋机器人基本结构 |
2.2.3 葡萄套袋及果袋支架的结构 |
2.2.4 套袋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具体设计 |
2.3 葡萄套袋机器人作业过程 |
2.3.1 葡萄套袋机器人取袋及套袋过程 |
2.3.2 葡萄套袋机器人基本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颜色特征的葡萄图像分割 |
3.1 葡萄图像的采集 |
3.2 葡萄图像的颜色特征 |
3.2.1 彩色模型 |
3.2.2 葡萄图像的颜色特征分析 |
3.3 基于颜色特征的葡萄图像分割 |
3.3.1 阈值分割 |
3.3.2 葡萄图像的阈值分割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OUGH变换的葡萄果粒识别 |
4.1 葡萄图像的边缘提取 |
4.1.1 图像的边缘检测 |
4.1.2 经典的边缘检测算子 |
4.1.3 图像边缘细化 |
4.2 建立葡萄果粒的轮廓模型 |
4.3 HOUGH变换检测葡萄果粒 |
4.3.1 Hough变换基本原理 |
4.3.2 葡萄果粒的Hough圆检测 |
4.3.3 Hough圆检测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葡萄果粒区域分析 |
5.1 区域描述 |
5.1.1 区域描述的概念 |
5.1.2 区域纹理描述方法 |
5.1.3 葡萄果粒区域纹理分析 |
5.2 果粒的一次判断 |
5.2.1 固定的平均亮度极限阈值判断 |
5.2.2 可变的平均亮度极限阈值判断 |
5.3 果粒的二次判断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葡萄套袋参数提取及结果分析 |
6.1 葡萄套袋参数的确定 |
6.2 葡萄的识别试验与分析 |
6.2.1 葡萄识别算法的评价指标 |
6.2.2 葡萄识别算法的试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3)外源亚精胺缓解黄瓜幼苗高温胁迫伤害的生理调节机制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耐热机制 |
1 高温胁迫概述 |
2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2.1 形态解剖学变化 |
2.2 物候学变化 |
2.3 水分含量变化 |
2.4 光合作用变化 |
2.5 同化物分配 |
2.6 细胞膜的热稳定性 |
2.7 氧化胁迫伤害 |
3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
3.1 相容性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
3.2 胁迫蛋白的诱导 |
3.3 激素类物质的变化 |
3.4 次生代谢物质 |
3.5 度传感与信号转导 |
4 植物耐热性机制及耐热性的获得 |
第二节 多胺的生理功能及与环境胁迫的关系 |
1 多胺的生理功能 |
1.1 多胺与种子萌发 |
1.2 多胺与植物生长发育 |
1.3 多胺与植物衰老 |
1.4 多胺代谢与其他代谢途径相互作用 |
2 多胺与逆境胁迫的关系 |
2.1 多胺与盐胁迫、干旱胁迫及渗透胁迫 |
2.2 多胺与矿质营养失衡 |
2.3 多胺与温度胁迫 |
2.4 多胺与机械伤害 |
2.5 多胺与紫外线伤害 |
2.6 多胺与重金属胁迫 |
2.7 多胺与氧化胁迫 |
3 多胺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理 |
3.1 清除活性氧自由基 |
3.2 稳定生物膜结构并与生物大分子作用 |
3.3 多胺与ABA的联系 |
3.4 参与信号转导 |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 |
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研究内容 |
2 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与关键性技术 |
2.1 样品制备 |
2.2 样品分离 |
2.3 结果的鉴定与分析 |
2.4 蛋白质芯片技术 |
3 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3.1 植物器官和组织的蛋白质组学 |
3.2 细胞蛋白质组研究 |
3.3 群体遗传蛋白质组学 |
3.4 作物逆境胁迫响应和适应机制蛋白质组学 |
4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
第二章 外源亚精胺对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 多胺含量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游离态多胺含量的影响 |
3.3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影响 |
3.4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束缚态多胺含量的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体超微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4 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膜脂过氧化程度的测定 |
2.2 抗氧化酶活性及ROS含量测定 |
2.3 抗氧化同工酶电泳和凝胶染色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膜脂损伤的影响 |
3.2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ROS含量的影响 |
3.3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AsA-GSH循环相关物质与酶活性的测定 |
2.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MDAR、DHAR和GR活性的影响 |
3.2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3.3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氮素代谢、脯氨酸含量及质子泵活性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及NR活性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测定 |
2.2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2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3.3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NR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2 数据分析 |
3 结果和分析 |
4 讨论 |
第三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质子泵活性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质膜与液泡膜微囊的制备 |
2.2 H~+-ATPase、焦磷酸酶(H+-PPase)活性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幼苗叶片质膜和液泡膜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 叶片质膜H~+-ATPase、液泡膜H~+-ATPase、焦磷酸酶(H~+-PPase)活性 |
4 讨论 |
第六章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表达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 黄瓜叶片全蛋白的提取与SDS-PAGE电泳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亚精胺对黄瓜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可溶性蛋白SDS-PAGE图谱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外源亚精胺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试验方法 |
2.1 叶片全蛋白的提取制备 |
2.2 向电泳 |
2.3 凝胶蛋白质消化 |
2.4 质谱分析 |
2.5 数据搜索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瓜幼苗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3.2 叶片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
3.3 差异调节的蛋白质(多肽)的功能分类 |
4 讨论 |
4.1 高温胁迫对功能蛋白的差异调节 |
4.2 外源亚精胺对功能蛋白的差异调节 |
4.3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三节 外源亚精胺对黄瓜幼苗叶片高温胁迫应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处理 |
1.1 供试品种与幼苗培养 |
1.2 试验处理 |
2 试验方法 |
2.1 黄瓜幼苗叶片总RNA的提取 |
2.2 反转录PT-PCR |
2.3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体系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5 凝胶成像 |
3 结果和分析 |
3.1 RNA抽提结果 |
3.2 引物设计结果 |
3.3 基因表达分析 |
4 讨论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木本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1 木本观赏植物离体培养研究现状 |
1.2 木本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
1.2.1 离体快速繁殖 |
1.2.2 单倍体育种 |
1.2.3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
1.2.4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 |
1.2.5 植物的遗传转化 |
1.3 影响木本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
1.3.1 培养基成分 |
1.3.2 外植体的选择 |
1.3.3 其它影响因素 |
2 木本观赏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2.1 木本观赏植物遗传转化特点 |
2.2 木本观赏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2.2.1 叶盘法 |
2.2.2 整体植株共感染法 |
2.2.3 原生质体法 |
2.2.4 体细胞或胚细胞的转化法 |
2.2.5 真空渗入法 |
2.3 木本观赏植物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2.3.1 Vir基因的活化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3.2 外植体预培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3.3 外植体共培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3.4 选择压、抑菌剂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3.5 其他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3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3.1 利用基因工程创造雄性不育植株的主要策略 |
3.1.1 特异表达细胞毒素基因创造雄性不育系 |
3.1.2 利用反义RNA技术获得植物雄性不育 |
3.1.3 通过提早降解胼胝质获得植物雄性不育系 |
3.1.4 细菌基因在植物中组成型表达导致植物雄性不育 |
3.1.5 其他策略 |
3.2 Barnase基因与雄性不育 |
3.3 基因工程创建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
3.3.1 利用雄性不育基因的反义基因 |
3.3.2 利用引起雄性不育基因的抑制基因来恢复育性 |
3.3.3 通过化学调控恢复育性 |
3.3.4 利用定位重组系统来恢复不育植株的育性 |
3.4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保持 |
4 植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 |
4.1 人工诱导植物单性结实的策略 |
4.1.1 采用无活力或不亲合的花粉授粉诱导单性结实 |
4.1.2 外源激素处理诱导单性结实 |
4.1.3 射线处理诱导单性结实 |
4.1.4 通过三倍体获得单性结实果实 |
4.2 植物单性结实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4.2.1 iaaM基因在单性结实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4.2.2 iaaM基因在其他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5 火焰卫矛研究进展 |
5.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5.2 火焰卫矛资源利用现状 |
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材料的预处理 |
1.2.1.1 器械准备 |
1.2.1.2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获得 |
1.2.1.3 不同外植体接种方法 |
1.2.2 培养基 |
1.2.3 培养条件 |
1.2.4 培养过程 |
1.2.4.1 火焰卫矛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 |
1.2.4.2 壮苗与生根培养 |
1.2.4.3 炼苗移栽 |
2 结果分析 |
2.1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诱导培养 |
2.1.1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培养最佳消毒时间确定 |
2.1.2 不同培养基对火焰卫矛胚诱导培养的影响 |
2.2 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 |
2.2.1 培养基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
2.2.2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3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卫矛子叶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3 火焰卫矛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 |
2.3.1 培养基对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
2.3.2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卫矛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3 激素配比对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4 不同激素浓度对火焰卫矛增殖的影响 |
2.5 不同苗龄对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
2.6 不同培养基与激素组合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2.7 不同炼苗时间和基质对火焰卫矛移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材料的消毒与获得 |
3.2 培养过程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3.3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4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
1.3 主要生物化学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常用培养基 |
1.5.1 细菌培养基 |
1.5.2 植物培养基 |
1.6 常用溶液 |
2 实验方法 |
2.1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获得 |
2.2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2.3 遗传转化步骤 |
2.4 卡那霉素(Kan)有效选择压的确定 |
2.5 遗传转化技术参数比较 |
2.5.1 预培养时间 |
2.5.2 农杆菌菌液浓度 |
2.5.3 农杆菌浸染时间 |
2.5.4 共培养时间 |
2.5.5 乙酰丁香酮 |
2.5.6 延迟筛选 |
2.6 不同抑菌剂敏感性研究 |
2.7 GUS组织化学染色 |
2.8 转基因植物的PCR检测 |
2.8.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
2.8.2 质粒DNA提取(小量快速抽提) |
2.8.3 引物及PCR扩增程序 |
3 结果分析 |
3.1 卡那霉素(Kan)有效选择压的确定 |
3.1.1 卡那霉素(Kan)对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3.1.2 卡那霉素(Kan)对火焰卫矛下胚轴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3.2 不同因素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1 预培养时间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2 共培养时间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3 菌液浓度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4 浸染时间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5 乙酰丁香酮(AS)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2.6 延迟筛选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
3.3 抑菌剂对子叶和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3.4 转基因植株的GUS组织染色鉴定 |
3.5 转基因植株PCR分子检测 |
4 讨论 |
4.1 预培养、共培养时间、菌液浓度和OD600值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4.2 卡那霉素(Kan)对转化的影响 |
4.3 延迟筛选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4 抑菌剂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写 |
附录 |
四、温室黄瓜嫁接新方法 串接(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室大棚温控电能替代研究[D]. 姚锦松.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葡萄套袋机器人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 刘灿.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3]外源亚精胺缓解黄瓜幼苗高温胁迫伤害的生理调节机制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 田婧.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1)
- [4]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遗传转化研究[D]. 祖庆学. 贵州大学, 2009(S1)
- [5]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J]. 文鹏. 农村实用技术, 2006(07)
- [6]温室黄瓜嫁接新方法 串接[J]. 王桂清. 北京农业, 2004(01)
- [7]棚室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J]. 王焕章. 北方园艺, 2002(05)
- [8]大棚黄瓜嫁接新方法——串接[J]. 李焕如. 北京农业, 1997(11)
- [9]日本黄瓜的一种嫁接方法——串接[J]. 曲守权. 蔬菜, 1990(01)
标签:卫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