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高寒地区遮荫观赏乔木和木本灌木品种及栽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北高寒地区遮荫观赏乔木和木本灌木品种及栽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东北高寒地区林荫观赏树木与木本灌木花卉种类及栽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阳[1](2021)在《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园营造在现代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伴随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引种的专类植物越来越多,自然就形成了植物的专类园。植物专类园的功能是植物园功能的体现,它的功能包括了收集研究、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等,植物文化科普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植物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凝聚了深厚的底蕴,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是其部分文化的体现。本文是基于对植物文化的了解,研究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及方法,美化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增加植物科普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我们对植物的审美层次,丰富景观空间。通过文献查阅法,探讨植物文化、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植物园、交互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考察国内武汉中科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杭州市植物园、成都市植物园五个植物园,了解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如何表现、怎么转换应用在植物专类园中,总结了其植物文化应用特色。在实地调研考察国内植物园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广义的植物文化与传统习俗、宗教和士大夫的渊源;植物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植物本身作为其文化的情感表现。鉴于对于广义植物文化的研究,提出艺术性、互动性、创新性、教育性、特色性四个应用原则和景向心生,植物营建;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创新表达,提炼手法;尊重场地,再现特色四个策略。其次归纳总结出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主要有建筑、园林小品、水体、现代高科技术、植物园活动。表达方法有借鉴与创新、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象征隐喻与符号化。对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专类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植物专类园中的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对现有植物文化景观,缺失的植物文化景观进行分析,总结现有专类植物品种,并且对专类植物进行文化挖掘,从而在原有规划设计定位之上,以游客游览较多的七个专类园为主,新增植物文化科普游览路线,以“一轴七景”为路线,着重对世界名花园、樱花园、山茶园、桂花园、竹园、梅园、国家杜鹃园进行景观提升,填补植物文化科普的空缺,增加植物文化景观内容,打造特色专类园。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提升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文化景观效果,提升植物文化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增加群众接受自然教育的机会,深入感受植物园的文化氛围。

宋柏君[2](2021)在《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以马鞍山市博望区县乡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发展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刀阔斧的建设美丽新农村,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与融合,乡村特色旅游和绿色农业成为了时下的热潮。“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乡村道路作为乡村风貌的“骨骼”,是联系乡村内部和外部的重要渠道。提升乡村道路景观建设是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估乡村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乡村道路景观存在着管理缺失,均质化严重,质量偏低等问题。乡村道路景观是展现乡村文化风貌的前沿展廊,对于当地农民和乡镇政府来说,良好的乡村道路景观能有效促进发展要素向乡村流动,对改善人居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乡村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和提升策略研究值得深入探索。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分析国内外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首先辨析了乡村道路景观的相关概念,对道路和景观类型进行梳理,界定本文所研究的乡村道路类型;再分别对国内外乡村道路景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反思我国乡村道路景观现状问题。(2)通过融合景观生态学、视觉设计理论、景观美学、生态网络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分析归纳乡村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景观功能和设计原则。从线性布局、节点设计和植物景观营造三个方面探讨不同立境下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加强乡村道路与周边环境的联系。(3)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分析了马鞍山市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发展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博望区具有典型性功能的县乡道的调研研究发现:博望区乡村公路发展中存在视觉景观单薄,植被丰富度低,竖向设计受限,缺乏管理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从植物景观的营造方面对乡村道路景观进行提升设计,将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建设成为融于自然,又不失地域特色的生态绿廊,为乡村发展提供契机。

姜良宝[3](2020)在《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梅花(Prunus mume Sieb.&Zucc.)作为传统名花,深受国人喜爱。梅花自古栽培分布于黄河以南,在更北地区种植则受低温的限制。基于持续的耐寒品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工作,对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梅花响应越冬低温胁迫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对7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多年多区域的田间评价,对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低温胁迫生理实验,在此基础上选择‘送春’为材料,在三个试验点的越冬时期三个时间点分别取样进行了转录组学研究,系统阐述了梅花越冬过程中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评价结果表明,参试远缘杂交品种中‘燕杏’梅耐寒性最强(-31.4℃),‘送春’(-29.1℃)、‘丰后’和‘淡丰后’次之,‘美人’梅耐寒性最弱。低温胁迫生理实验表明,‘送春’、‘美人’梅、‘三轮玉蝶’和‘小红朱砂’的耐寒性依次减弱。胁迫过程中,‘送春’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都低于‘小红朱砂’,表明耐寒性强的品种膜损伤程度更低。梅花可通过提高细胞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响应低温胁迫。(2)选择耐寒性较强且在三个试验点越冬表现有差异的‘送春’为材料测序,进行秋季落叶始期、冬季内休眠终期、春季萌动始期三个时间点和北京、赤峰、公主岭三个试验点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在冬季取样日三个取样地点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总量(5813)要远多于秋季取样日(3559)和春季取样日(3445),表明冬季时三个试验点间有最大转录差异,这与温度因子相符。冷锻炼时期,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转录组中分别有1559(6.4%)、727(3%)、2410(10%)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三地的转录组分别有3517(14.5%)、4177(17.3%)、4691(19.1%)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有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响应,表明脱锻炼阶段不应被简单看作冷锻炼的相反阶段。(3)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梅花在感受越冬期间的低温信号后,通过Ca2+信号转导系统和MAPK级联转导信号,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通路通过信息交流影响信号转导,从而快速激活一系列转录因子(ICE、CBF、WRKY和Hsf等),调控下游与低温诱导蛋白(Pm LEAs、HSP83)、淀粉和多糖代谢(BGLU42、GNS1、XYL1、CEL1)、光合作用(pbs A)、保护酶代谢(GLO1、CAT1)和脂类代谢(ADS3)等有关的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调节了细胞的稳定性、低温下的光适应、活性氧平衡和膜脂组分等,促进了‘送春’对越冬低温的适应性。‘送春’具备在北京、赤峰和公主岭三地露地越冬的分子基础。(4)JAZ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赤霉素信号通路和ICE-CBF信号通路信息交流的核心节点。在梅花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5个TIFY家族成员,有8个属于JAZ亚家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m JAZ2和Pm JAZ4在脱锻炼时期三地共同差异下调表达,表明JAZ蛋白可能对梅花适应越冬低温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Pm TIFY基因(12个)在秋季或冬季高表达,表明Pm TIFY的基因功能可能和响应低温胁迫有关。控制条件下Pm JAZs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研究表明,Pm JAZ2和Pm JAZ6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本研究首次对越冬梅树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结合田间评价和室内控制条件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转录变化模式,提出了冷锻炼/脱锻炼时期梅花低温响应基因差异表达事件的假设模型,为梅花耐寒品种选育和北移驯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昭地[4](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夏春华[5](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秦小琬[6](2019)在《大油芒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是禾本科(Gramineae)大油芒属(Spodiopogon)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北方地区可以露地越冬,管理粗放,生长迅速,株型优美,是北方地区具有应用潜力的观赏草种。由于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在园林绿化中可应用的资源较少,所以大油芒作为北方地区的观赏草资源具有极佳的发展前景。因此,探究大油芒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必要。目前关于大油芒的相关的研究较少,对于大油芒在东北地区的实际生长情况也未见有相关研究报道。为使大油芒能够被更广泛更科学地应用到北方城市的园林建设当中,更需要对大油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为大油芒的生产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试验以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为试材,调查其植株生长特性和对不同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对其自然生长状态下开花、结实情况进行初步探究,为大油芒的生产及园林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东北地区的物候及生长特点:大油芒在哈尔滨地区的返青时间大约在5月初。大约10天后进入快速生长期,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其后进入孕穗期。栽培年限越长的植株,生长期的植株生长速度越快,花期和结实期到来越早。栽培三年以上的大油芒群体大约在7月中上旬进入花期,早于栽培两年的群体15天左右,早于当年栽培的群体55天左右。大油芒花期持续时间约50天,花期结束即进入结实期,结实期大约在11月中旬结束,此后大油芒进入休眠期直至次年返青。(2)花部形态多样性:大油芒花序为圆锥花序,疏散开展,分支近轮生;花穗分草黄色和紫色两种,生长于同一植株的花序颜色一致。首次发现大油芒的成熟花药颜色不一,大致可区分为紫色、黄绿、橙色三种。(3)在结实品质方面:生长年限越多的大油芒植株群体,种子越饱满,结实情况越好。但不论生长年限如何,当年采收的大油芒种子萌发率均可达90%以上。采收后将大油芒种子贮藏在22℃的环境下,比4℃环境能够更快促进种子成熟。(4)适宜的土壤条件:对比哈尔滨常见的五种土壤,在相同条件下,大油芒种子在草炭土、砂土中萌发率更高,而幼苗在黄黏土、黑黏土、草炭土中生长状态更好。(5)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盐碱胁迫对大油芒种子的萌发有显着的负面作用。影响程度为:盐碱混合>盐>碱。盐碱环境中培养的大油芒幼苗株高、根长等增长量均低于未使用盐碱处理的对照组,处理后的幼苗叶片颜色也更深。(6)适宜的栽培管理办法:在大油芒的实际生产中,应当以人工繁育为主。温度较高,并且光照、水分充足的环境更有利于大油芒种子的萌发。大油芒对于土壤没有特殊要求,但在盐碱土壤绿化中应当谨慎选用。田间种植的大油芒不需额外浇水,但在生长期给予充足的水分,植株生长更快。大油芒在哈尔滨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北方地区的园林应用潜力亟待进一步开发,因此对大油芒的生物学特性可以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赵德先[7](2017)在《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绿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绿化树种选择的决策者,城市绿地树种结构的初始分布完全由人为选择控制。现阶段受人为因素干扰,城市绿地表现出的诸如树种优势度集中、结构单一、生态效益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从参与者角度探明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主观影响因素变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根据对合肥市各类绿化参与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规划设计者、绿化施工企业、苗木供应者及市民公众)的调查,通过建立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让五类绿化参与者对树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再运用SPSS软件对五类绿化参与者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参与者角度对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绿化参与者由于自身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决策权问题看法不同。除了政府主管部门认为主要是规划设计者以外,其他四类参与者均认为政府主管部门拥有最大的决策权。(2)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不同。政府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乡土性和土壤适应性;绿化施工企业认为是土壤适应性和苗木费用;苗木供应者认为是叶形叶色和土壤适应性;市民公众则认为是叶形叶色和花果。(3)政府主管部门与规划设计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数据在0.01水平上呈显着相关,与绿化施工企业在0.05水平上呈显着相关,其他参与者之间不显着相关。(4)根据绿化参与者的权重数据对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不同参与者综合评价在3.0分以上的树种154种,其中Ⅰ类树种51种、Ⅱ类树种44种以及Ⅲ类树种59种,为城市绿地树种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建议。

金子煜[8](2018)在《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的筛选及园林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具有经济价值的功能花卉在园林景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功能花卉大部分处在野生状态下。然而,黑龙江省野生花卉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功能花卉,还未被开发利用,这些花卉资源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药用、食用、香料、切花等经济用途,而且适应性强,成本低、管理粗放等优点,符合生态园林节约型理念。目前,黑龙江省关于具有观赏价值的功能花卉生态习性调查和园林应用研究比较少,为了使更多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功能花卉在园林景观中广泛的应用,因此确立了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以黑龙江省野生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资源进行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筛选的花卉从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和应用潜力三个层面对野生功能花卉进行园林应用评价,对具有观赏性的功能花卉的园林应用途径进行探讨。最后将功能花卉应用在实例景观设计中,验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为野生功能花卉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支持与借鉴。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48科151属198种。其中灌木有7种;多年生草本花卉有157种;一、二年生花卉有21种;藤本花卉有3种;湿生花卉有4种;水生花卉有6种;具有药用功能的花卉有198种,隶属于48科151属。其中以全草入药的植物有109种;以根入药的植物75种;以茎入药的植物39种;以花入药的植物13种。以果实入药的植物7种;种子入药的花卉有9种;以叶入药的植物有9种。调查的野生食用花卉共有30科80属90种。其中油脂植物有5种;淀粉植物有8种;蜜源花卉54种;色素植物有6种;野菜植物有50种。调查的野生香料花卉共有16科31属37种。(2)利用以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应用潜力为核心的园林应用评价体系对198种花卉材料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I级花卉52种,最适宜在园林应用,开发价值高,适合大规模进行开发利用;Ⅱ级花卉94种,这一级花卉观赏价值较高,生态适应性较强;比较适宜在园林中应用,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Ⅲ级花卉36种,一般适宜在园林中应用,适合小规模开发利用,点缀城市景观;Ⅳ级花卉16种,花卉观赏性较差,不适宜在园林景观中开发应用。因此,共筛选出182种野生功能花卉适宜应用在园林景观中。(3)筛选的182种野生功能花卉中,适宜营造陆地花境的花卉有177种,适宜营造滨水景观的花卉有90种,可作地被类花卉有85种,其中可用于固土护坡的花卉有34种,可应用于岩石园中的花卉有36种,可用于切花生产的功能花卉有27种。(4)将73种野生功能花卉以花海、花境、花带的形式应用在牡丹江穆棱花海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使花海景观与花境景观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业园。验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为本地野生功能花卉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韩树伟[9](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庆青龙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周边的湿地或被侵占破坏,或被开发为旅游休闲场所,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保护的功能。为对城市周边的湿地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而将其规划建设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设计理论还不够深入,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很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借鉴或引用了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却忽略了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失去了当地的特色,产生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营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使城市湿地公园不仅是保护自然的场所,也成为感受和传承当地独特文化传统的场所,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着地域文化如何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进行有效表达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以及概念展开研究,提出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中的表达载体,包括:地形地貌、建筑广场、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园路铺装等五方面,并通过对相似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了成功经验。其次,本文通过对大庆城市概况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了大庆市地域文化特征,并实地调研青龙湖及其周边公园的景观环境,从五个景观载体角度着手分析了现状景观环境与地域文化结合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大庆青龙湖城市湿地公园实际案例的操作,具体阐述了如何将提炼出来的大庆地域文化与景观载体相结合的应用过程。其中包括对大庆石油文化、冰雪文化、民族文化、湿地文化、历史传说等与景观载体的具体融合。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文风貌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将其融入到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有助于提高湿地公园乃至城市的文化品位,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具有较好实践价值。

王禹骁[10](2017)在《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边境城镇在我国与毗邻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上承担着形象展示的重要作用,而边境城镇保留着美丽的自然风貌、良好的生态环境,牵动着城镇的旅游、贸易、交流等社会活动。道路在一座城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座城镇的“形象窗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提高人们生活效率,牵动着城市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东北边境城镇道路已经无法满足人行、车行的需求,与此同时,城镇道路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导致寒地边境城镇道路功能上的“不健全”、形式上落后的现象。(1)本文的研究基础主要包括:界定东北寒地城镇道路的相关概念;分析研究国内外寒地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现状;归纳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提出指导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原则;总结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构成整体的思路和研究框架。(2)本文对东北边境城镇道路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将问题汇总为:设计中对东北寒地气候条件考虑不充分;硬件基础设施破旧;缺乏季相景观;缺少人驻足活动的空间;植物配置种类单一;地域性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际问题出发,以东北边境城镇为切入点,满足道路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前提下,分析影响其景观设计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3)本文对国内外优秀的道路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在道路的规模、功能、环境等条件不同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道路的景观设计。总结影响道路设计中的共性因素,结合东北寒地边境城镇的特征,从“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出发,坚持因地制宜,提高设计者环保意识,尽可能的将道路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性特征相结合,从而达成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受益的目的。(4)理论与实践结合,以黑龙江省抚远县长江路、泰山街景观设计为例,典型的东北寒地边境城镇主干道路,在以使用功能优先的基础上,对两条道路进行设计,分别将两条道路定义为“城镇视线通廊”、“城镇交通性干道”。在整体风格统一协调的基调下,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景观,对内优化城镇环境,对外展示边境城镇特色,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造城镇名片。

二、东北高寒地区林荫观赏树木与木本灌木花卉种类及栽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高寒地区林荫观赏树木与木本灌木花卉种类及栽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1.1.2 植物文化科普是自然教育的一环
        1.1.3 对于植物文化科普的重视不够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考察法
        1.5.2 综合分析法
        1.5.3 归纳分析法
        1.5.4 文献阅读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园
        2.1.2 植物文化
        2.1.3 植物专类园
        2.1.4 植物文化景观
        2.1.5 交互性景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园林美学理论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3 符号学理论
        2.2.4 认同理论
        2.2.5 历史文脉延续理论
3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景观实地调研案例分析
    3.1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 调研方法
        3.2.1 文字记录
        3.2.2 照片记录
    3.3 调研案例分析
        3.3.1 湖北.武汉·武汉市中科植物园
        3.3.2 上海市.辰山植物园
        3.3.3 广东省·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3.3.4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植物园
        3.3.5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植物园
4 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4.1 植物文化相关研究
        4.1.1 植物文化的渊源
        4.1.2 植物的文化内涵
        4.1.3 植物情感之美
    4.2 植物文化的应用原则
        4.2.1 艺术性原则
        4.2.2 互动性原则
        4.2.3 创新性原则
        4.2.4 教育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4.3 植物文化的应用策略
        4.3.1 景向心生,植物营造
        4.3.2 因地制宜,挖掘文化
        4.3.3 创新表达,提炼手法
        4.3.4 尊重场地,再现文化特色
    4.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载体
        4.4.1 植物文化与建筑
        4.4.2 植物文化与园林小品
        4.4.3 植物文化与水体
        4.4.4 植物文化与高科技术
        4.4.5 植物文化与花卉节、科普节日
    4.5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的表达方法
        4.5.1 借鉴与创新
        4.5.2 保护继承与重新利用
        4.5.3 象征隐喻与符号化
5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社会历史沿革
    5.2 实地调研与分析
        5.2.1 交通分析
        5.2.2 水系分析
        5.2.3 植物专类园分析
        5.2.4 景观分区
        5.2.5 植物文化在植物专类园中应用的必要性
        5.2.6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5.3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挖掘
        5.3.1 樱花文化
        5.3.2 山茶文化
        5.3.3 竹文化
        5.3.4 梅花文化
        5.3.5 桂花文化
        5.3.6 杜鹃文化
        5.3.7 郁金香文化
    5.4 植物专类园中植物文化应用构思
        5.4.1 应用理念
        5.4.2 目标性质
        5.4.3 应用方法
    5.5 植物文化的应用
        5.5.1 总体布局
        5.5.2 植物专类园景点优化
        5.5.3 植物文化特色服务设施
        5.5.4 植物专类园植物文化特色活动开展
    5.6 小结
6 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以马鞍山市博望区县乡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辨析
        1.1.1 景观与景观设计
        1.1.2 乡村道路
        1.1.3 乡村道路景观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乡村道路景观现存问题
        1.3.1 景观规划设计方面
        1.3.2 配套设施方面
        1.3.3 植物景观方面
        1.3.4 管理维护方面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创新点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检索查阅法
        2.4.2 交叉学科法
        2.4.3 比较分析法
        2.4.4 实践检验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
    3.1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生态网络理论
        3.1.3 景观美学理论
        3.1.4 视觉设计理论
    3.2 乡村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3.2.1 硬质景观要素
        3.2.2 软质景观要素
        3.2.3 人文景观要素
    3.3 乡村道路景观功能
    3.4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3.4.1 整体性原则
        3.4.2 以人为本原则
        3.4.3 景观与功能相结合原则
        3.4.4 可持续原则
        3.4.5 生态建设原则
    3.5 乡村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5.1 乡村道路景观的线性布局
        3.5.2 乡村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3.5.3 乡村道路景观植物营造
第四章 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规划范围
    4.2 现状概况
        4.2.1 澄湖路现状概况
        4.2.2 薛向路现状概况
        4.2.3 长裕路现状概况
        4.2.4 护林路现状概况
        4.2.5 石臼湖路现状概况
        4.2.6 博望区乡村道路景观特征及现状总结
    4.3 设计目标及原则
        4.3.1 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4 澄湖路(X008)道路景观设计
        4.4.1 规划范围
        4.4.2 设计策略
    4.5 典型性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4.5.1 薛向路(山地道路)景观设计
        4.5.2 长裕路(产业连接道路)景观设计
        4.5.3 护林路(生态防护道路)景观设计
        4.5.4 石臼湖路(旅游风景道路)景观设计
    4.6 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4.6.1 节点一——梅落缤纷
        4.6.2 节点二——湖光山色
        4.6.3 节点三——林舒风清
    4.7 乡村道路景观网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植物耐寒性时空动态变化
        1.1.1 时间序列上植物越冬的冷锻炼/脱锻炼过程
        1.1.2 空间分布上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冷适应
    1.2 植物响应冷胁迫的分子机理
        1.2.1 植物感知冷信号
        1.2.2 参与冷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
        1.2.3 ICE-CBF低温信号途径
        1.2.4 不依赖于CBF的低温信号途径
        1.2.5 冷响应基因的研究
    1.3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植物低温胁迫响应
        1.3.1 转录组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1.3.2 低温诱导的转录变化
    1.4 梅花耐寒性研究进展
        1.4.1 梅花耐寒性特点
        1.4.2 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
    1.5 梅花的北移驯化和区域试验
        1.5.1 历史时期梅花的分布范围及北移驯化的尝试
        1.5.2 耐寒梅花品种在“三北”地区的区域试验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梅花品种的耐寒性评价和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田间试验方法
        2.1.4 低温胁迫下梅花的生理响应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试验点梅树越冬的田间评价
        2.2.2 人工控制条件下梅花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2.3 讨论
        2.3.1 梅花在“三北”地区的露地越冬
        2.3.2 低温胁迫对梅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送春’在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越冬性差异
    2.4 小结
3 基于RNA-seq的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点基本情况
        3.1.3 试验点的日温度测定
        3.1.4 取样点选择
        3.1.5 取样部位与方法
        3.1.6 测序流程与方法
        3.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方法
        3.1.8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RT-qPCR验证实验
        3.1.9 室内控制条件下梅花ICE和 CBF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越冬期间的日温度变化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5 冷锻炼和脱锻炼时期低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鉴定与分析
        3.2.6 转录组数据的RT-qPCR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4 梅花TIFY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和低温响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多物种TIFY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4.1.2 系统进化分析
        4.1.3 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4.1.4 染色体定位
        4.1.5 基因复制分析
        4.1.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低温逆境的表达分析
        4.1.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
        4.2.2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系统进化分析
        4.2.3 梅花TIFY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4.2.4 梅花TIFY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
        4.2.5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4.2.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表达分析
        4.2.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大油芒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东北地区植物园林应用情况
    1.3 乡土植物园林应用情况
        1.3.1 国外乡土植物园林应用情况
        1.3.2 国外乡土植物园林应用情况
    1.4 观赏草研究应用进展
        1.4.1 国外观赏草研究历史及现状
        1.4.2 国内观赏草景观应用研究现状
        1.4.3 禾本科观赏草研究应用现状
    1.5 大油芒研究进展
        1.5.1 大油芒简介
        1.5.2 大油芒的研究应用进展
        1.5.3 大油芒的发展前景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大油芒物候期及生长量变化观测
        2.2.2 大油芒花部结构及成熟的动态调查
        2.2.3 大油芒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2.4 土壤对大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5 盐碱胁迫对大油芒生长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油芒植株生长特性
        3.1.1 物候期观测
        3.1.2 植株株高变化
    3.2 大油芒花部结构及动态变化
        3.2.1 花序动态变化
        3.2.2 花序形态结构
        3.2.3 花部形态的多样性
    3.3 大油芒种子萌发相关影响研究
        3.3.1 种子成熟度
        3.3.2 结实情况
        3.3.3 大油芒种子大小及贮藏温度对萌发的影响
        3.3.4 土壤对大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3.5 盐碱胁迫对大油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油芒花部形态的多样性
    4.2 大油芒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性
    4.3 大油芒植株生长特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城市绿地
        1.1.2 园林树木
        1.1.3 树种选择
        1.1.4 公众参与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绿化树木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绿化参与者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树种选择的相关研究
    1.3 小结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3.1 绿化参与者的调查
        2.3.2 树种评价指标的选择
        2.3.3 树种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2.3.4 从参与者角度对合肥市绿化树种选择的评价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状况
    3.4 土壤条件
    3.5 植被状况
4 研究方法
    4.1 树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评价主体的选取
    4.3 问卷调查
    4.4 统计分析方法
    4.5 常见绿化树种的综合评分
5 结果与分析
    5.1 参与者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统计
        5.1.1 政府主管部门
        5.1.2 规划设计者
        5.1.3 绿化施工企业
        5.1.4 苗木供应者
        5.1.5 市民公众
    5.2 不同参与者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评价
        5.2.1 树种选择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
        5.2.2 从参与者角度分析
        5.2.3 从各指标角度分析
    5.3 不同参与者之间相关性分析
        5.3.1 相关性结果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公众参与模式的探讨
    5.4 合肥市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树种综合评价分级表
作者简介

(8)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的筛选及园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野生功能花卉资源分类及研究进展
        1.3.1 野生功能花卉资源分类
        1.3.2 野生功能花卉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调查与评价
    2.1 黑龙江省自然概况
    2.2 黑龙江省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2.3 野生花卉资源特点
    2.4 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调查
    2.5 野生功能花卉园林应用评价
        2.5.1 评价对象的选取
        2.5.2 评价过程
        2.5.3 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评价等级划分
3 野生功能花卉园林应用
    3.1 理论依据
        3.1.1 园林植物学理论
        3.1.2 园林生态学理论
        3.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1.4 园林美学理论
    3.2 野生功能花卉应用途径
        3.2.1 在陆地花境中的应用
        3.2.2 在滨水区的应用
        3.2.3 地被应用
        3.2.4 在岩石园中的应用
        3.2.5 切花应用
4 牡丹江穆棱花海农业观光园植物种植设计
    4.1 项目基本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气候条件
        4.1.3 外部交通分析
        4.1.4 旅游资源分析
    4.2 服务人群分析
    4.3 基址分析
        4.3.1 基址SWOT分析
    4.4 农业园植物景观营造理念
    4.5 总体规划
        4.5.1 空间格局
        4.5.2 功能分区
    4.6 野生功能花卉的应用
        4.6.1 在花海景观区中的应用
        4.6.2 在滨水景观区中的应用
5 讨论
    5.1 重视野生花卉资源的研究
    5.2 资源调查与综合评价机制
    5.3 研究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
    5.4 园林工作者须更多参与调查
    5.5 花海景观与滨水景观相结合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庆青龙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湿地公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域文化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湿地公园
        2.1.2 地域文化
    2.2 基础理论
        2.2.1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场所精神理论
        2.2.4 人性化设计理论
    2.3 地域文化的表达
        2.3.1 地形地貌
        2.3.2 园林建筑
        2.3.3 景观小品
        2.3.4 植物配置
        2.3.5 园路铺装
    2.4 典型案例地域文化应用研究
        2.4.1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2.4.2 白水河湿地公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庆青龙湖公园调查与分析
    3.1 背景研究
        3.1.1 大庆城市发展概况
        3.1.2 区域规划概况
    3.2 大庆地域文化分析
        3.2.1 历史文脉
        3.2.2 城市文化
    3.3 场地现状调研
        3.3.1 地域文化特征调查
        3.3.2 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庆青龙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设计理念
        4.1.1 功能定位
        4.1.2 设计原则
    4.2 总体规划
        4.2.1 青龙山公园布局结构
        4.2.2 青龙山公园景观分区
    4.3 地域文化展现设计策略
        4.3.1 地形地貌设计策略
        4.3.2 建筑和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4.3.3 景观小品设计策略
        4.3.4 植物设计策略
        4.3.5 园路与铺装设置策略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1.1.2 城镇道路功能需求的拓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寒地城镇景观研究概述
        1.3.2 国内外道路景观研究
        1.3.3 我国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存在问题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寒地
        2.1.2 东北寒地
        2.1.3 边境城镇
    2.2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及道路空间
        2.2.1 景观
        2.2.2 道路景观
        2.2.3 道路组成
        2.2.4 道路空间
    2.3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景观特点
        2.3.1 东北寒地景观特点
        2.3.2 边境城镇景观特点
3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理论及相关原则
    3.1 指导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3.1.1 景观设计学理论
        3.1.2 景观美学理论
        3.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 指导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原则
        3.2.1 尊重场地,突出特色
        3.2.2 彰显文化,以人为本
        3.2.3 生态优先,功能完善
        3.2.4 持续发展,节能环保
4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分析与方法
    4.1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4.1.1 寒地气候因素
        4.1.2 人的行为方式
        4.1.3 多元功能需求
        4.1.4 地域文化
    4.2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功能
        4.2.1 使用功能
        4.2.2 审美功能
        4.2.3 识别功能
        4.2.4 精神功能
    4.3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4.3.1 物质景观要素
        4.3.2 人文景观要素
    4.4 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要素设计
        4.4.1 公共空间
        4.4.2 铺装景观
        4.4.3 景观小品
        4.4.4 无障碍设施
        4.4.5 道路界面
        4.4.6 植物配置
5 设计实践
    5.1 黑龙江省抚远县区位概况和设计范围
    5.2 道路问题及解决对策
        5.2.1 长江路问题及解决对策
        5.2.2 泰山街问题及解决对策
    5.3 抚远地域性特征分析
        5.3.1 区位特征
        5.3.2 自然特征
        5.3.3 历史文化特征
    5.4 设计构思
        5.4.1 总体构思
        5.4.2 设计目标
        5.4.3 设计思路
    5.5 道路景观设计
        5.5.1 长江路景观设计
        5.5.2 泰山街景观设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东北高寒地区林荫观赏树木与木本灌木花卉种类及栽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园中专类园植物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D]. 陈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乡村道路景观设计 ——以马鞍山市博望区县乡道为例[D]. 宋柏君.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3]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 姜良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6]大油芒生物学特性研究[D]. 秦小琬.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0)
  • [7]从参与者角度对城市绿地树种选择的研究[D]. 赵德先.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8]黑龙江省野生功能花卉的筛选及园林应用[D]. 金子煜.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9]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大庆青龙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韩树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东北寒地边境城镇道路景观设计研究[D]. 王禹骁.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东北高寒地区遮荫观赏乔木和木本灌木品种及栽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