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风安全过程控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罗遵权,林爱芳[1](2021)在《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和通风事故预防过程中,要注意识别事故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和问题发生。在此过程中,随着系统建设、人员素质培训和设备升级,提高矿井通风设备的性能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矿山开采的实际需要。
蒋磊[2](2021)在《矿井通风安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矿井通风安全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进一步提升矿井通风的安全性,分析了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矿井通风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为矿井通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邢永亮,曹金龙[3](2021)在《煤矿智能化通风安全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矿井通风风速传感器启动风速、实时通风网路解算、网路优化调节软件等方面阐述了矿井智能通风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包括煤矿数字化矿井通风系统构建、矿井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远程控制、矿井通风参数的精准监测、基于在线监测的实时通风网路解算、通风系统异常诊断、定位与预警、通风系统基本特征分析及可视化在内的煤矿智能化通风安全管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通风网路优化的按需通风、灾变通风决策的智能化、智能通风辅助决策平台等通风集成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矿井通风设计与决策的综合集成研究方向。
袁旭东[4](2021)在《煤矿通风安全隐患管理的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想要避免煤矿发生通风安全事故,主要的方式就是对煤矿矿井进行通风管理,从而更好的保证煤矿工作处于安全状态。做好煤矿通风安全隐患管理工作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能够有效减少瓦斯爆炸等事故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于煤矿通风安全隐患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煤矿通风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针对于安全隐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李文刚[5](2021)在《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解析》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约占了70%以上。通过对开采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具有复杂性,使矿山瓦斯、水、顶板事故隐患频发,在发生的事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风不畅导致,同时由于不同的原因所出现的火花,增加了瓦斯或者是烟尘爆炸的可能与概率。因此,本文主要对于矿井通风安全控制当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在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等方面起到一些参考与帮助的作用。
王奥奇[6](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李腾飞[7](2021)在《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井通风安全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矿用风门作为通风系统中常见的通风设施,在矿井通风系统隔离风流、分配风流以及生产运输等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但大多数煤矿企业仍使用传统风门,该种风门存在控制方式单一、自动化程度较低且不具有调控风流作用等问题;部分煤矿企业依旧采用传统人工记录的方式去采集、记录风门工作信息,该方式存在数据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下和信息存储混乱且准确率低等问题,同时对数据管理和应用不够规范,后期数据分析以及安全决策能力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采集和分析风门工作状态与周围环境信息、煤矿通风安全决策以及井下风门远程调控等功能。文章首先对风门监控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并且对该系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从多方面、多角度剖析煤矿井下通风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煤矿企业对于煤矿风流调节的需求,建立了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架构。根据需求,改进传统风门控制结构,设计气动-电动控制的控制结构,提高风门控制的自动化水平。系统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粗糙集理论对采集数据进行属性约简,较好地去除冗余的信息数据,在简化网络结构的同时也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改进胶囊网络的煤矿通风安全信息特征提取模型。通过该模型对风门周围通风状况进行安全决策,系统结合煤矿已有风网系统,远程调节风门,以满足煤矿井下对通风的需求。最后,经过多次测试和实际应用表明,该风门监控系统显着提高了井下风门的自动化水平和风流调控的能力,明显降低了煤矿通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图41表8参57
方丹[8](2021)在《掘进工作面自动风窗开度的预测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煤矿井下的通风安全是保证井下安全作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通风环境能够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煤矿井下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点是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设备主要包括局部通风机和风窗,而局部通风机基本没有实现变频,因此需经常调节风窗开度控制风量。现有煤矿井下调节风窗仍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这种调节方式无法实现实时调节,且难以保证调节精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实现风窗自动化,如何将对风窗开度的控制与掘进面有害气体浓度联系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研究掘进工作面的风窗,通过研究传统风窗控制的结构和控制方法,设计了风窗结构,研究了控制过程,得出风窗控制过程具有滞后性、非线性等特点。对影响掘进面瓦斯浓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局部通风机的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对瓦斯浓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风窗开度,因此将风窗开度作为控制量,对掘进面的瓦斯浓度进行预测控制。研究了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和回归原理,分析支持向量机在瓦斯浓度预测方面的优势,研究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粒子群对SVM和BP神经网络进行参数寻优,分别采用SVM、PSO-SVM和PSO-BP建立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并采用MATLAB仿真分析预测结果,选出拟合度最高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作为自动风窗预测控制系统中的预测模型。对风窗控制系统建立PSO-SVM预测模型,并将模型线性化与广义预测控制结合,利用MATLAB建立仿真模型,分别在有干扰发生时和无干扰发生时对风窗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平稳的跟踪给定信号,验证了将PSO-SVM建立的预测模型应用于广义预测控制,在风窗控制过程瓦斯浓度的控制是有效的,有着良好的控制性能。
高建[9](2021)在《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井通风系统是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的通风系统不仅能保证矿山的正常生产,也能保护矿工安全健康。随着矿山不断的建设,由于采空区与地表连通,导致井下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降低,易使巷道风流出现反向,烟尘倒流,增加通风困难。矿山开采中受采空区的影响,影响矿山资源的供应,对井下因采空区漏风因素造成的通风系统紊乱问题进行调控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采空区漏风特性分析。在查阅和学习采空区漏风通风特性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采空区漏风对通风网络、通风动力以及生产的影响,并对矿井采空区漏风特性从“喘吸”漏风现象、机械通风局部循环现象、通风系统风压失衡现象、地表裂隙沉降现象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矿井采空区漏风一般控制措施进行了介绍。(2)构建采空区通地表漏风仿真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采空区通地表漏风进行模型构建,对采空区通地表漏风进行分析研究了漏风通道距工作面的距离、漏风通道的漏风速度以及采空区大小的影响三方面下采空区通地表漏风的影响规律。(3)基于采空区设计了分区通风的系统方案。在通风系统改造原则及诱导通风思路的基础上,针对矿井采空区漏风问题,提出利用通地表采空区诱导通风的思路,将漏风通道加入通风网络中,设计了采空区与回风井的并联通风方案、采空区做独立回风井的分区通风方案和现有风机通风系统改造方案,为矿井采空区漏风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4)案例研究。针对承德铜矿矿井井下存在采空区漏风以及有效风量不足的问题,对承德某铜矿通风系统进行现场测定并获取相关的通风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井下通风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矿井通风三维仿真模型,确定出具体的分区通风系统方案,改善和优化采空区漏风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实现矿井风流的合理有效流动,确保矿井安全持续生产。
李浩天[10](2021)在《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工序及通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抽水蓄能电站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储能、调峰能源设施,目前在我国已建、在建和近年规划建设的多达100多座。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过程中,通风散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仅关系到施工进度快慢,还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论文对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开挖期爆破施工通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意在研究合理通风策略,使得爆破开挖时产生的污染物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人员进入安全施工的浓度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现有的规范和设计手册计算出施工通风所需的风量,根据现有的施工通风方式对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期三个不同阶段的最不利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爆破后粉尘、有害气体的扩散规律和通风的气流组织,在分析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多个优化方案,再逐一进行模拟计算,直至找到各阶段满足通风时间要求的最优通风方案,并对现有的施工工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通风管道压入式送风的通风方式,竖井没有打通之前,在用于排风的洞室加装接力射流风机加强排风后,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大大缩短。第一阶段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由原来的38.3分钟减少到19.9分钟,第二阶段的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由原来的88.2分钟减少到24.9分钟。第三阶段竖井打通后,在井口提前安装厂房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排风机用于施工排风,永临结合,送风和排风气流避免短路,送风口下移,采用顺流式气流组织,保证不施工的洞室维持正压,可使污染物控制在最小范围,爆破污染物浓度达标时间由原来的71.6分钟减少到24.9分钟。在现有的施工工序基础上调整施工工序,上层排水廊道和竖井分别提前打通8个月和9个月,有利于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施工通风,并能缩短整个施工工期,减小施工投资。研究结果为本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设计和施工工序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论为相应的工程技术规范的修订和类似工程施工通风设计以及施工工序安排提供可靠支撑。
二、通风安全过程控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风安全过程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通风系统概述 |
2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控制机械设备优化失败。 |
(2)未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安全培训。 |
(3)矿山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 |
(4)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 |
3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 |
(1)深入开展前期调查,加强环境管理。 |
(2)进行科学专业的规划和管理。 |
(3)制定科学合理的通风安全管理制度。 |
(4)确保通风道通畅。 |
(5)科学制定通风专业图纸和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
(6)加强矿井通风安全工人日常培训。 |
(7)强化通风事故隐患排查。 |
(8)加强安全知识宣传。 |
(9)引进新设施新技术,与时俱进。 |
4 结语 |
(2)矿井通风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通风安全影响因素 |
1.1 人为因素 |
1.2 技术因素 |
1.3 偶然因素 |
2 煤矿通风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
2.1 做好煤矿瓦斯预测 |
2.2 提升安全生产意识 |
2.3 提升通风安全技术水平 |
2.4 加强地质勘探 |
3 结语 |
(3)煤矿智能化通风安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矿通风系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智能通风安全管控研究 |
2.1 智能通风研究内容 |
2.2 智能通风管控系统组成 |
2.3 智能化通风安全管控理论与应用研究 |
3 矿井通风设计与决策的综合集成 |
4 结语 |
(4)煤矿通风安全隐患管理的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煤矿通风管理的重要意义 |
2.强化煤矿通风的管理策略 |
(1)提高所涉人员的素质 |
(2)强化对安全通风系统的控制 |
(3)强化对安全通风系统的工作环境管理 |
3.防范通风事故的措施 |
(1)对通风设施予以合理的设置与维护 |
(2)加大预报预测力度 |
(3)对矿井风量进行合理调节 |
(4)预防瓦斯爆炸 |
4.结束语 |
(5)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通风安全控制当中的人为因素分析 |
2 矿井通风安全控制当中的物质因素分析 |
3 环境因素 |
4 设备因素 |
5 加强矿井通风安全控制的方法和策略 |
5.1 建立实用性强的通风安全控制系统 |
5.2 制定完善的通风管理制度 |
5.3 加强对于技术与专业设备管理的力度 |
6 结束语 |
(6)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
2.2.1 相关评估标准 |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2.4 启示与局限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
3.1.2 设计建造影响 |
3.1.3 使用过程影响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
4.1.2 评价建立原则 |
4.1.3 评价构建方法 |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
4.2.3 指标项的筛选 |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
4.4.1 功能空间 |
4.4.2 墙体结构 |
4.4.3 管线设备 |
4.4.4 物理环境 |
4.4.5 无障碍 |
4.5 本章小结 |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权重确定方法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分计算 |
5.3 辅助评价工具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5.4 评价使用流程 |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
5.5.1 案例介绍 |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门控制发展现状 |
1.2.2 自动风门监控系统 |
1.2.3 通风安全决策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架构 |
2.1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设计思想 |
2.2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研究方法 |
2.3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4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2.4.1 信息感知层 |
2.4.2 信息传输层 |
2.4.3 信息处理与智慧决策层 |
2.4.4 应用层 |
2.5 本章小结 |
3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风门控制方法 |
3.1 风门气动控制方法 |
3.1.1 气控元件 |
3.1.2 风门气控装置组成结构 |
3.1.3 工作原理 |
3.2 风门电动控制方法 |
3.2.1 电控箱 |
3.2.2 工作原理 |
3.3 风门风流调节策略 |
3.4 风门周围配套装置 |
3.4.1 风门状态感知 |
3.4.2 通风环境感知模组设计 |
3.4.3 风门布置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风门通风安全智慧决策模型构建及其信息处理方法 |
4.1 基于灰色-粗糙集的信息预处理方法 |
4.2 基于灰色-粗糙集的信息预处理方法设计 |
4.3 煤矿风门通风安全智慧决策模型构建 |
4.4 基于改进胶囊网络的信息分析算法 |
4.5 模型训练 |
4.6 本章小结 |
5 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下位机的设计与实现 |
5.1.1 主程序设计 |
5.1.2 初始化 |
5.1.3 调用子程序 |
5.1.4 风门自动启闭程序 |
5.1.5 闭锁设计 |
5.2 以太网通信程序设计 |
5.2.1 关联系统通信协议 |
5.2.2 数据收发程序设计 |
5.2.3 数据校验与CRC校验程序设计 |
5.3 上位机的设计与实现 |
5.3.1 工作状态显示 |
5.3.2 动态模型 |
5.3.3 远程控制 |
5.3.4 关联监控系统KJ90X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6.1 数据约简处理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掘进工作面自动风窗开度的预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窗的研究现状 |
1.2.2 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自动风窗结构及控制方法研究 |
2.1 掘进面通风分析 |
2.2 自动风窗的结构及控制过程 |
2.3 自动风窗开度控制的研究 |
2.3.1 传统风窗开度的计算方法 |
2.3.2 传统风窗开度控制方法 |
2.3.3 影响瓦斯浓度的因素 |
2.4 控制策略的提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控制 |
3.1 机器学习及统计学习 |
3.1.1 VC维理论 |
3.1.2 结构风险最小化 |
3.2 支持向量机 |
3.2.1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
3.2.2 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 |
3.2.3 支持向量机在瓦斯浓度预测方面的适用性 |
3.3 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2 核函数的选择 |
3.3.3 粒子群优化算法 |
3.4 瓦斯浓度预测及结果对比分析 |
3.4.1 基于SVM的瓦斯浓度预测及结果分析 |
3.4.2 基于PSO-SVM的瓦斯浓度预测及结果分析 |
3.4.3 基于PSO-BP的瓦斯浓度预测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风窗开度预测控制 |
4.1 预测控制原理 |
4.2 广义预测控制 |
4.2.1 GPC预测模型 |
4.2.2 GPC滚动优化 |
4.2.3 GPC反馈校正 |
4.2.4 GPC中参数的影响 |
4.2.5 仿真研究 |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广义预测预测 |
4.3.1 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的线性化 |
4.3.2 隐式广义预测控制算法 |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广义预测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5 自动风窗预测控制系统仿真 |
5.1 自动风窗开度的建模与控制 |
5.1.1 控制方案设计 |
5.1.2 动态建模 |
5.1.3 优化控制器设计 |
5.2 仿真研究 |
5.2.1 无扰动情况下基于PSO-SVM的GPC控制效果 |
5.2.2 有扰动情况下基于PSO-SVM的GPC控制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通风系统优化方法 |
1.2.2 采空区漏风问题 |
1.2.3 通风系统仿真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矿井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影响及特性分析 |
2.1 矿井采空区漏风对井下通风的影响 |
2.1.1 采空区漏风对通风网络的影响 |
2.1.2 采空区漏风对通风动力的影响 |
2.1.3 采空区漏风对矿井生产的影响 |
2.2 矿井采空区漏风特性分析 |
2.2.1 采空区漏风基本定律 |
2.2.2 采空区漏风地点及漏风方式 |
2.2.3 通风系统紊乱致因分析 |
2.2.4 采空区漏风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矿井采空区通地表漏风通风系统建模及仿真 |
3.1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仿真平台 |
3.2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模型构建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生成 |
3.2.2 边界条件 |
3.2.3 求解方法 |
3.3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因素分析 |
3.3.1 漏风通道距工作面的距离 |
3.3.2 漏风通道的漏风速度 |
3.3.3 采空区大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井采空区漏风情况下的分区通风方案设计 |
4.1 采空区漏风问题分析 |
4.1.1 采空区内部漏风 |
4.1.2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 |
4.2 通地表采空区回风性能研究 |
4.2.1 采空区的稳定性 |
4.2.2 采空区的透气性 |
4.3 通风系统优化改造 |
4.3.1 通风系统改造原则及诱导通风思路 |
4.3.2 诱导通风风量分配设计 |
4.4 改造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
4.4.1 基于Ventsim解算的通风系统 |
4.4.2 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分区通风的矿井采空区漏风通风优化实例分析 |
5.1 承德铜矿生产及通风现状 |
5.1.1 承德铜矿开采现状 |
5.1.2 通风系统现状 |
5.2 承德铜矿通风问题分析及参数核算 |
5.2.1 承德铜矿通风参数测定 |
5.2.2 通风系统问题分析 |
5.2.3 承德铜矿井下通风参数核算 |
5.3 通风系统改造及管理措施 |
5.3.1 通风系统主要改造措施 |
5.3.2 通风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
5.4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比较及优选 |
5.4.1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比较 |
5.4.2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优选 |
5.5 优化后通风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各中段巷道风量情况 |
致谢 |
(10)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工序及通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爆破污染物研究概况 |
1.2.2 地下洞室施工通风风量与气流组织研究概况 |
1.2.3 地下洞室施工通风方案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爆破施工烟尘形成与通风理论研究 |
2.1 爆破烟尘形成理论 |
2.2 爆破烟尘的组成 |
2.2.1 爆破烟尘成分 |
2.2.2 爆炸烟尘理化性质 |
2.3 爆破烟尘扩散规律 |
2.4 爆破烟尘初始参数 |
2.4.1 炮烟抛掷区长度确定 |
2.4.2 CO与粉尘初始参数确定 |
2.4.3 通风安全控制标准 |
2.5 爆破施工通风方式选择与风量风压计算 |
2.5.1 通风方式选择 |
2.5.2 风量与风压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模型研究 |
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3.2 流体控制方程 |
3.2.1 气体扩散数学模型 |
3.2.2 粉尘颗粒扩散数学模型 |
3.3 水电站地下厂房工程概况 |
3.3.1 厂房布置工程概况 |
3.3.2 厂房施工条件介绍 |
3.4 水电站地下厂房模型建立 |
3.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4.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3.5 Fluent模拟计算 |
3.5.1 求解器设置 |
3.5.2 边界条件设置 |
3.6 模型有效性验证 |
3.6.1 物理模型验证 |
3.6.2 验证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基础工况模拟计算 |
4.1 第一阶段基础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1.1 工况条件 |
4.1.2 CO扩散分布 |
4.1.3 粉尘扩散分布 |
4.2 第二阶段基础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工况条件 |
4.2.2 CO扩散分布 |
4.2.3 粉尘扩散分布 |
4.3 第三阶段基础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工况条件 |
4.3.2 CO扩散分布 |
4.3.3 粉尘扩散分布 |
4.4 基础工况通风气流组织分析 |
4.4.1 第一、二阶段气流组织分析 |
4.4.2 第三阶段气流组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电站地下厂房爆破施工通风优化策略 |
5.1 第一阶段优化策略及结果分析 |
5.1.1 通风系统优化策略 |
5.1.2 通风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
5.2 第二阶段优化策略及结果分析 |
5.2.1 通风系统优化策略 |
5.2.2 通风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
5.3 第三阶段优化策略及结果分析 |
5.3.1 通风系统优化策略 |
5.3.2 气流组织分析 |
5.3.3 通风系统优化计算结果 |
5.4 通风优化策略 |
5.5 施工工序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四、通风安全过程控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探索[J]. 罗遵权,林爱芳.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8)
- [2]矿井通风安全分析[J]. 蒋磊. 能源与节能, 2021(08)
- [3]煤矿智能化通风安全管控研究[J]. 邢永亮,曹金龙. 工矿自动化, 2021(S2)
- [4]煤矿通风安全隐患管理的措施分析[J]. 袁旭东. 当代化工研究, 2021(15)
- [5]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解析[J]. 李文刚.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1(13)
- [6]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矿井风网智能调风风门监控系统[D]. 李腾飞.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8]掘进工作面自动风窗开度的预测控制研究[D]. 方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9]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D]. 高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施工工序及通风策略研究[D]. 李浩天.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