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级供电公司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信息安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罗达[1](2021)在《农村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属于农业大省,因此在四川省电力公司中,农村电网的占比比较大,是公司电网建设的主要组成。但是,目前公司缺乏农村电网工程管理的软件工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套农村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在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的农村电网项目及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整理分析,调查研究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农网工程管理业务流程及内容,对本系统的功能及性能目标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基于Java Web、Oracle和SSM的研发技术选型。随后,采用软件设计理论和工具,对系统的网络结构与功能模型进行了设计分析。按系统的功能需求,将系统划分为项目前期管理、工程前期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和基础信息管理4个功能模块,并对各模块的Java类结构与功能时序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设计。基于系统的业务分析,采用E-R图工具对系统的数据逻辑结构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按照Oracle数据库的技术标准,设计系统的数据库物理表结构。在系统的功能设计基础上,基于Java Web技术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开发实现,详细分析系统的功能实现流程与关键代码,并展示系统的功能运行Web界面。最后,通过黑盒测试法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与分析,利用Load Runner工具进行系统并发模拟,验证系统的性能表现。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功能及性能表现都达到了需求分析中的研发标准,满足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农网项目与工程管理信息化要求。通过系统的应用,可以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农网工程管理进行集成,为各项业务的管理提供信息化的工具支持,同时建立集成化的业务数据管理中心,从而提高农网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促进公司的农网工程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与管理质量。
樊志华[2](2020)在《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同期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线损率是电力公司企业负责人关键业绩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益。但由于受传统抄表手段限制,供、售电量不能同步发行,导致线损率指标严重失真,掩盖了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其在电网企业管理中本应发挥的监控、指导作用。同时,缺乏统一的支撑系统,缺乏线损自动化计算工具,基层人员需要从多个系统中抽取数据并人工核对、填报,手工计算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线损率指标监督管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这些因素形成的融合数据需要开发同期线损管理系统进行处理。为此,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采用J2EE体系架构,以SG-UAP平台为基础开发平台,采用多层B/S结构的应用开发模式,依托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立了同期线损管理系统。通过ETL、UAPI、WebService、JDBC等技术方式实现与各部门的生产管理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SCADA、GIS等专业系统集成,建立完整的电量与线损数据库,实现对设备台帐信息、拓扑关系数据、电量数据信息的全面归集,并且向公司总部进行相关数据推送,总部同期线损管理系统为总部、省级、地市、区县单位提供相关的业务应用界面支撑。通过同期线损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电量源头采集、线损自动生成、指标全过程监控、业务全方位贯通协同,以及线损管理的“标准化、精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有力支撑公司业务水平提升、管理提质增效。
彭勇[3](2020)在《广元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经历了网络化时代,如今我们身处智能化的信息时代中。企业办公也在顺应时代依靠互联网搭建更系统和智能的办公系统。为了解决办公程序冗余的问题,需要公司都开始使用系统来管理员工的档案资料。传统方式下,档案管理需要人工进行纸质材料的填写和整理,再将档案按种类分类、排序、装订、存档。这种方式不仅造成文具工具的浪费,而且增加管理员的工作量。因为纸质化的办公方式,办公资料长期由纸质材料存储,在装订和收纳过程中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空间。当使用办公系统存储所有的档案资料,不仅能够使各类资料的管理更清晰,还能实现员工间的分享、交流、合作,方便工作的开展。办公系统历经几代的发展,清晰的流程,丰富的功能,先进的技术,提高了办公系统的方便性,易用性,使企业办公变得流程化、智能化,能够使纸质化的办公管理方式变得简单化,所以如今大量的单位、企业开始使用这种网络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来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合作等工作中,大家竞相在网络上构建起自己的企业系统,从事管理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采用Java跨平台编程语言,MySQL关系型数据库,利用MVC框架技术进行开发,用来解决广元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的资信档案管理问题。系统流畅,界面清晰,降低操作难度是该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使搜索、查询更为便捷、清晰。系统设计主要有前端模块和后台模块;系统主要实现了人员评价、基础信息、证照信息、安全学习培训、安规考试情况、工作量、违章信息、安全事故事件、惩奖情况等功能,开发时将相关所有的材料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实现与前端的交互连接,整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防侵入,同时也要做好及时的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该系统通过搜索查找所有人员的相关信息,实现县、市级员工档案信息的管理,以统一开发平台做支撑,开发完成后的系统具备完善的系统集成框架、安全架构和多终端支持等特性。经过测试,该系统运行良好,界面清晰,被广泛应用。
王至博[4](2018)在《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被广泛用于企业的运营中。企业内部几乎所有的业务活动以及相关工作内容都在管理信息系统内运行,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为公司基本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平台,也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渠道。在信息化的企业日常经营与运转中,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带来了便利,经常伴随着不安全与不稳定的因素。如何治理企业的信息安全,从管理员工行为的角度保护企业的信息资料,规避相应的风险。作为能源支柱产业的电力行业,国家电网公司基层供电单位T供电局,认真执行国网公司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持续推动单位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信息安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根据T供电局实际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构建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理论研究模型,深入分析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存在的原因,从领导支持、信息安全氛围和相关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探索影响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的相关变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编制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调查问卷,对T供电局某下属公司的员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78份。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度量和结构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可以通过管理和实施两个方面来阐述造成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的形成主要诱因。站在管理的角度来分析,T供电局领导班子成员对此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和高水平专业人才。从实施角度讲,T供电局基层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极容易触发信息安全行为风险。随着本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T供电局要想保障信息安全,全面治理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的技术缺陷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来弥补。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T供电局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防范对策,降低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
韩雨彤[5](2018)在《A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为国家及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给,重要地位更是不容忽视。但是,随着国内外频繁出现网络攻击事件,各国都将安全问题提到国家层面上来。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信息化建设领先的央企之一也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先后出台很多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来规范信息安全工作及应对各种信息安全事件。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信息安全的威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想确保企业能够保持长期有效的信息安全,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个管理作用大于技术研究的过程。基于以上背景,为降低信息安全问题对电力企业造成的危害,亟需针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国网公司信息安全要求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省级A供电公司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结合该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对比典型信息安全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P20TPDR2模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重点强调人员、操作与技术协同工作发挥的作用,通过团队建设、标准化的操作手册、简洁的工作流程,极大的发挥管理在信息安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避免重工具、轻管理的现象发生。同时,针对该管理体系执行效果制定了配套的效能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的内容及指标权重,通过量化的评价结果验证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指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过程中的效果,发现提升点,从而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指明方向。本文通过构建“一三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A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合理的优化,缓解了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推进A供电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效能评价指标,可以有效的检验A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势及需要改进之处,为其进信息安全建设完善指明方向。对于国网公司下属其他供电企业乃至国内其他电力公司的信息安全建设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任佳[6](2019)在《黑龙江电网企业对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对标管理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社会用电量逐年增加,对配电网可靠供电和优质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电网网架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的原因以及改进短板、提高电网企业安全生产运行水平的必要性。在研究了国内外、多行业对标应用方法和指标评价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从对标管理入手,设计一套适合电网企业的对标指标体系,以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水平。首先,通过研究对标定量测评模型的方法,分析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权重系数的设置方法,确定了对标体系框架。根据黑龙江省电网企业现状,确定了对标范围,建立了涵盖电网、服务、安全、规划、建设、运行、检修等重要专业的指标体系,分配权重系数。在地市公司层面建立发展基础条件修正体系,在县级公司层面开展分组对标,实践差异化对标管控。其次,研究了对标建模的各种评价方法,对常规指标首先采用正态分布法进行评价,对经校验不附合正态分布规律的指标改用五分位法进行评价,对需要特殊评价的指标采用区段打分法或区段打分法结合四分位法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专业得分或综合得分采用线性加权法进行计算。最后,根据设计的指标体系,代入权重、导入算法,设计开发对标信息系统,通过软件运算生成指标段位、专业排名与综合评分,为企业决策和改进提供依据。研究建立短板指标的诊断分析、改进提升机制,有效提升黑龙江电网企业的安全生产、可靠运行水平。
李琼[7](2017)在《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得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电力行业作为联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一旦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就会影响电力安全运行,甚至导致大范围停电事件的发生。因此研究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研究,以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研、访谈为基础,综合考虑了系统的威胁、脆弱点,并从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技术、系统等方面分析了信息安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AHP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论文选择某县级电力企业对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和验证,找出了该企业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所在,提出了组织内部相关安全措施,应用表明该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该企业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等级,使企业更加了解自身的信息安全现状,从而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企业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避免重大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最后,论文提出了与信息安全风险对应的控制对策,为电力企业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解决办法。
陈青[8](2017)在《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县级供电企业作为我国电力生产供应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电力输送与配电的重要使命。信息化管理作为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与运营发展中的支撑性管理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信息化管理内容体系不断拓展,承担的责任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深化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评价有助于科学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评价进行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与总结,为论文评价指标建立及模型优选提供支撑。(2)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内涵与特点、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以及开展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的意义及主要方法。(3)结合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工作实际情况,科学构建了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从信息化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信息运行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并分析了指标的内涵与计量方法。(4)提出了基于组合权重TOPSIS模型的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型,并选取了典型供电企业进行了实证计算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适用性。(5)针对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提出了优化建议,从评价机制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优化、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本文为有效提高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提出了优化发展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化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及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叶佳承[9](2017)在《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快了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信息网络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是信息安全管理发展滞后信息化建设现象日益突现,在信息安全态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和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是县级供电企业所迫切需要的,对于如何解决两者发展不同步引起的信息安全管理保障能力匮乏是县级供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在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础上,依照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当前现状,为县级供电企业设计出符合发展需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管理、技术二个方面对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辨别企业所濒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再对照ISO/IEC27001及国网公司信息安全体系所要求,找出不足之处,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防范、等级保护”为方针,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从管理角度建立健全县级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和标准制度管理体系,从技术角度改进网络边界防护、数据保密和业务安全建设,抓管理安全、抓技术安全,夯实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设施基础,提高县级供电企业营销、生产和管理业务支撑能力,为县级供电企业创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保驾护航。
罗银艳,韩晓伟[10](2015)在《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和防护对策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整体防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和防护对策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对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简析入手,对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防护对策进行了分析。
二、县级供电公司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信息安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级供电公司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信息安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概述 |
2.1.1 业务背景 |
2.1.2 研发目标 |
2.2 农网工程管理业务 |
2.2.1 项目前期管理业务 |
2.2.2 工程前期管理业务 |
2.2.3 工程建设管理业务 |
2.3 系统功能需求 |
2.3.1 项目前期管理需求 |
2.3.2 工程前期管理需求 |
2.3.3 工程建设管理需求 |
2.3.4 基础信息管理需求 |
2.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2.5 系统研发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方法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网络结构设计 |
3.2.2 功能模型设计 |
3.3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3.3.1 项目前期管理模块设计 |
3.3.2 工程前期管理模块设计 |
3.3.3 工程建设管理模块设计 |
3.3.4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E-R图设计 |
3.4.2 物理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实现环境 |
4.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2.1 项目前期管理模块实现 |
4.2.2 工程前期管理模块实现 |
4.2.3 工程建设管理模块实现 |
4.2.4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4.3 系统测试分析 |
4.3.1 测试环境 |
4.3.2 系统功能测试 |
4.3.3 系统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同期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线损相关知识 |
2.1.1 线损率 |
2.1.2 “四分”线损管理 |
2.2 开发相关技术 |
2.2.1 SG-UAP平台 |
2.2.2 J2EE体系构建 |
2.2.3 集成应用技术 |
2.2.4 Oracle数据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1.1 软件设计目标 |
3.1.2 软件应用范围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数据集成需求 |
3.2.2 电量与模型数据管理需求 |
3.2.3 统计线损计算与统计管理需求 |
3.2.4 同期线损计算与统计管理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总体架构 |
4.2.2 应用架构 |
4.2.3 数据架构 |
4.2.4 技术架构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3.1 数据集成设计 |
4.3.2 电量与模型数据管理设计 |
4.3.3 统计线损计算与统计管理设计 |
4.3.4 同期线损计算与统计管理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5 安全设计 |
4.5.1 网络安全 |
4.5.2 应用安全 |
4.5.3 数据安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数据治理 |
5.2 环境要求 |
5.3 系统模块的实现 |
5.3.1 系统登录实现 |
5.3.2 电量与模型数据管理实现 |
5.3.3 同期线损计算与统计管理实现 |
5.3.4 统计线损计算与统计管理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广元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B/S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关技术 |
2.1 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
2.2 MVC |
2.3 Mysql数据库 |
2.4 j Query |
2.5 html、CSS技术 |
2.6 Java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目标 |
3.2 系统整体功能需求分析 |
3.2.1 角色流程说明 |
3.2.2 功能块描述 |
3.2.3 用例模型 |
3.2.4 用例规约 |
3.3 数据库的功能需求分析 |
3.4 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使用的体系结构 |
4.1.2 系统前台功能设计 |
4.1.3 系统后台功能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实体关系E-R图 |
4.2.2 数据库结构 |
4.3 安全设计 |
4.4 技术线路与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
5.1 类图 |
5.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2.1 基础信息模块 |
5.2.2 证照信息模块 |
5.2.3 安全学习模块 |
5.2.4 安规考试模块 |
5.2.5 事故事件模块 |
5.2.6 奖惩情况模块 |
5.2.7 违章信息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详细实现 |
6.1 系统流程的实现 |
6.1.1 实现环境 |
6.1.2 流程实现的详细说明 |
6.2 功能模块的实现 |
6.2.1 用户登录的实现 |
6.2.2 用户管理的实现 |
6.2.3 基础信息的实现 |
6.2.4 证照信息的实现 |
6.2.5 安全学习培训的实现 |
6.2.6 安规考试情况的实现 |
6.2.7 工作量的实现 |
6.2.8 违章信息的实现 |
6.2.9 安全事故事件的实现 |
6.2.10 惩奖情况的实现 |
6.2.11 个人评价的实现 |
6.3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测试 |
7.1 系统测试目的 |
7.2 测试方法 |
7.3 测试环境 |
7.4 界面测试 |
7.5 功能测试 |
7.6 性能测试 |
7.7 易用性测试 |
7.8 系统测试结果 |
7.9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课题结论 |
8.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信息安全行为风险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信息安全行为风险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
2.1 T供电局企业概况 |
2.2 T供电局信息安全管理概况 |
2.2.1 T供电局信息化发展历程 |
2.2.2 管理制度建设 |
2.3 T供电局通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触发事件分析 |
2.3.1 事件一分析 |
2.3.2 事件二分析 |
2.3.3 供电企业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触发事件特征 |
2.4 T供电局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
2.4.1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
2.4.2 缺乏维护企业信息安全的专业团队 |
2.4.3 员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 |
2.4.4 缺乏对企业信息安全氛围的营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1 构建研究模型 |
3.2 问卷设计与样本分析 |
3.2.1 问卷设计 |
3.2.2 样本数据收集 |
3.2.3 样本特性分析 |
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3.1 建立结构方程研究模型 |
3.3.2 度量模型分析 |
3.3.3 结构模型分析 |
3.3.4 数据分析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防范措施 |
4.1 管理者的信息安全意识 |
4.1.1 加强管理者的信息安全培训 |
4.1.2 提高管理者信息安全工作参与度 |
4.2 进一步营造企业信息安全氛围 |
4.2.1 加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建设 |
4.2.2 积极参加并开展信息安全培训活动 |
4.2.3 增加有效沟通 |
4.3 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4.3.1 基本规章制度建设 |
4.3.2 强化信息安全考核 |
4.3.3 设置奖励制度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5)A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础理论阐述 |
2.1 信息安全理论 |
2.1.1 信息安全的含义 |
2.1.2 信息安全管理的含义 |
2.2 信息安全体系标准 |
2.2.1 ISO/IEC17799标准 |
2.2.2 ISO27001标准 |
2.3 信息安全模型 |
2.3.1 ISO 7498-2模型 |
2.3.2 P2DR模型 |
2.3.3 IATF模型 |
2.3.4 典型模型对比评价 |
2.4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含义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 |
3.1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3.2 A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
3.2.1 安全责任与队伍管理 |
3.2.2 专业管理与技术保障 |
3.2.3 基础设施与隐患排查 |
3.2.4 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置 |
3.2.5 安全监督考核 |
3.3 A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 |
3.3.1 信息安全策略 |
3.3.2 技术、队伍与操作 |
3.3.3 信息安全防护 |
3.3.4 信息安全检测 |
3.3.5 信息安全响应与恢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安全管理效能评估 |
4.1 评估指标 |
4.2 评估方法 |
4.3 指标权重 |
4.4 评分标准 |
4.4.1 安全策略 |
4.4.2 安全防护 |
4.4.3 安全检测 |
4.4.4 响应与恢复 |
4.4.5 人员管理 |
4.4.6 操作管理 |
4.4.7 技术管理 |
4.5 实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黑龙江电网企业对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标的概念与分类 |
1.2.2 对标管理国内外应用情况 |
1.2.3 对标管理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差异化对标的指标体系设计 |
2.1 引言 |
2.2 对标的评价模型方法 |
2.2.1 对标指标的定量测评模型 |
2.2.2 对标指标的权重和合成方法 |
2.3 对标单位组织方式 |
2.3.1 地市公司对标方式 |
2.3.2 县公司对标方式 |
2.3.3 县公司分组对标 |
2.4 对标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2.4.1 对标指标体系编制原则 |
2.4.2 对标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2.5 对标指标权重设置 |
2.5.1 指标权重设置方法 |
2.5.2 指标权重计算实例 |
2.6 对标指标体系构建 |
2.6.1 地市公司业绩对标指标体系 |
2.6.2 地市公司管理对标指标体系 |
2.6.3 县级供电公司对标指标体系 |
2.7 对标评价修正研究 |
2.7.1 建立对标评价修正的必要性 |
2.7.2 建立发展基础条件评价思路 |
2.7.3 发展基础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系统对标评价算法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正态分布法 |
3.2.1 正态分布法分段标准 |
3.2.2 正态分布法计算步骤 |
3.2.3 正态分布法计算实例 |
3.3 五分位法 |
3.3.1 五分位法分段标准 |
3.3.2 五分位法计算步骤 |
3.3.3 五分位法计算实例 |
3.4 四分位法 |
3.4.1 四分位法分段标准 |
3.4.2 四分位法计算步骤 |
3.4.3 四分位法计算实例 |
3.5 区段打分法 |
3.5.1 区段打分法分段标准 |
3.5.2 区段打分法计算实例 |
3.6 线性加权法 |
3.6.1 线性加权法简介 |
3.6.2 线性加权法步骤 |
3.6.3 线性加权法计算实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对标信息系统运算与指标改进机制 |
4.1 引言 |
4.2 对标信息系统 |
4.2.1 对标信息系统搭建 |
4.2.2 对标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
4.3 对标信息系统计算实例 |
4.3.1 单项指标分段计算实例 |
4.3.2 专业排名计算实例 |
4.3.3 对标综合排名计算实例 |
4.3.4 发展基础评价排名计算实例 |
4.4 指标对比诊断分析 |
4.4.1 与目标对比 |
4.4.2 与历史对比 |
4.4.3 与其他单位对比 |
4.5 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 |
4.5.1 改进计划制定 |
4.5.2 改进计划实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
2.1.1 国外研究状况 |
2.1.2 国内研究状况 |
2.2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
3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1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特点 |
3.2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辨识 |
3.2.1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含义 |
3.2.2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分类 |
3.2.2.1 管理风险 |
3.2.2.2 人员风险 |
3.2.2.3 物理风险 |
3.2.2.4 系统风险 |
3.3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企业管理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3.2 企业员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3.3 物理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3.4 系统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4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4 各项指标体系的说明 |
4.3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权重确定 |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2 基于层次分析法权重的确定 |
4.4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 信息安全评价模型应用 |
5.1 评价企业概况 |
5.2 评价模型应用 |
5.3 信息安全风险评价 |
6 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建议和对策 |
6.1 企业人员安全风险的管理对策 |
6.1.1 员工安全意识水平 |
6.1.2 员工安全技术水平 |
6.1.3 员工培训水平 |
6.1.4 员工的操作行为规范度 |
6.2 企业管理安全风险的管理对策 |
6.2.1 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度 |
6.2.2 职责划分明确度 |
6.2.3 制度落实程 |
6.2.4 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完善度 |
6.3 企业外部安全风险的管理对策 |
6.3.1 外委维修机构技术安全水平 |
6.3.2 系统厂家安全技术水平 |
6.4 企业系统安全风险的管理对策 |
6.4.1 网络隔离程度 |
6.4.2 软件更新周期 |
6.4.3 日志审计周期 |
6.4.4 信息安全产品部署程度 |
6.5 企业运行安全风险的管理对策 |
6.5.1 故障应急预案完备程度 |
6.5.2 设备运行率 |
6.5.3 数据库完备率 |
6.5.4 系统运行防护等级 |
6.6 企业物理安全风险的管理对策 |
6.6.1 机房设施完善程度 |
6.6.2 硬件设备可用性 |
7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2.1 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基本理论 |
2.1.1 项目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
2.1.2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基本内涵 |
2.1.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
2.1.4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
2.2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基本理论 |
2.2.1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目标分析 |
2.2.2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模式分析 |
2.2.3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基本流程分析 |
2.3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基本理论 |
2.3.1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概念界定 |
2.3.2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主要方法 |
2.3.3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评价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
3.3 评价指标的内涵及计量方法 |
3.3.1 信息化管理工作评价指标 |
3.3.2 信息系统应用评价指标 |
3.3.3 信息安全管理评价指标 |
3.3.4 信息运行管理评价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评价模型及实证 |
4.1 基于组合权重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 |
4.1.2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权重确定 |
4.1.3 基于TOPSIS法的组合权重评价模型 |
4.2 实证计算分析 |
4.2.1 评价对象信息化管理情况分析 |
4.2.2 综合评价实证计算分析 |
4.3 综合评价结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优化建议 |
5.1 信息化管理评价工作机制构建优化建议 |
5.2 基于“五位一体”的信息安全管理优化建议 |
5.3 深化信息系统应用优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意义 |
1.3 国内外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1.3.1 国外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1.3.2 国内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1.4 研究的概况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概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
2.1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
2.1.1 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 |
2.1.2 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
2.2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现状 |
2.2.1 国网公司信息安全建设历程 |
2.2.2 国网公司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
2.2.3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
2.2.4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管理机构现状 |
第3章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设计 |
3.1 信息安全 |
3.2 信息安全管理 |
3.2.1 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 |
3.2.2 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
3.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3.3.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
3.3.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PDCA模型 |
3.4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
3.4.1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结构 |
第4章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
4.1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目标 |
4.2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原则 |
4.3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 |
4.4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
4.5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框架 |
4.6 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
第5章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实例 |
5.1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
5.2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准备 |
5.2.1 组织机构和人员建设 |
5.2.2 编制工作计划 |
5.2.3 教育培训宣贯 |
5.2.4 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
5.2.5 网络拓扑 |
5.3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5.3.1 风险评估实施流程 |
5.3.2 评估方法及内容 |
5.4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改善 |
5.4.1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 |
5.4.2 安全改进原则 |
5.5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体系实施和运行 |
5.6 国网浙江安吉县供电公司信息安全体系运维 |
第6章 结论 |
6.1 成果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10)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和防护对策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简析 |
1、内部网络结构需要优化。 |
2、入侵检测力度不够。 |
3、系统漏洞需要填补。 |
二、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防护对策 |
1、优化内部网络结构。 |
2、提升入侵检测力度。 |
3、及时修补系统漏洞。 |
三、结束语 |
四、县级供电公司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信息安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电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同期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樊志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广元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彭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T供电局员工信息安全行为风险防范研究[D]. 王至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A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韩雨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6]黑龙江电网企业对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 任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李琼.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8]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D]. 陈青.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9]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叶佳承.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10]县级供电公司信息安全风险和防护对策解析[J]. 罗银艳,韩晓伟. 中国新通信, 2015(18)
标签:信息安全论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对标管理论文; 供电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