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七大战略

“数字城市”七大战略

一、“数字城市”七招(论文文献综述)

李佰鹏[1](2021)在《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新常态,引起消费特征发生变化,使得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上升。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都属于发展性消费产业,两大产业契合度高。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发展模式单一,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国家适时地提出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想,这种新兴的融合模式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对完善传统体育产业结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健康产业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在我国起步晚,发展体系相对不完善,加快健康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以此促进产业发展一直是该产业的主要目标之一。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体旅融合。2017年,山东省体育局、发改委颁布《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加快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着重培养“健康+体育”模式,形成特色山东品牌;山东省政府颁发《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大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重点发展运动健康休闲业,在诸多利好政策的背景下,两大产业融合迎来了重要机遇,两者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存在诸多交融部分,如何使两大产业有效融合,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促进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科学测算两大产业关联度,总结两大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以及融合发展机理,最后提出促进融合发展的路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山东省体育产业起步早,体育产业产值逐年上升,体育产业市场规模扩大;健康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良好,与体育产业有诸多交融之处。两大产业融合的内容包括:一是体育健康与康复机构;二是运动饮料与营养品;三是运动康复训练与器材制造;四是互联网体育服务。测算出山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与健康产业替代性指标之间的整体关联度为0.6832,但有部分产业关联程度未达到平均值,其中关联度最低为0.617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具有较大的融合发展空间。建模评价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之间的关系程度,进而评价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市场融合规模,格兰杰因果检验为0.0033和0.0636,数值均小于0.1,表明两大产业具有因果关系,即山东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有助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2)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无吸引力;二是市场营销模式单一,服务水平低;三是资金不足,体系衔接不畅;四是消费理念不完善,认知不足;五是缺乏复合型人才,产业管理体制欠缺;六是相关政策欠佳,居民消费差异大。(3)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机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政策的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市场需求三方面动因;二是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产业渗透融合、产业交叉融合、产业重组融合三种模式,并主要以产业渗透、产业重组融合模式为主;三是条件分析,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关联度高,联系密切,人们需求的变化均会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效应分析,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特色会促进产业竞争力。(4)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路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二是政策路径,制定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三是人才路径,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四是市场路径,创新营销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企业合作。

姚高员[2](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和2020年主要工作“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对温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给全市干部

本刊编辑部[3](2020)在《创新提能年 2020年经济工作打出7大实招》文中提出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成都市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工作总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工作领导和组织方式,推动发展逆势而进、稳中提质。经济增速有望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7万亿元。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成都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特别是2019年经济工作,同时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现代城市治理及2020年重点经济工作,对于成都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李亚娜[4](2015)在《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及湿地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政府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对我国七大河流进行了整治,使得我国的河流水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其中,辽河治理效果尤为突出,在2009年,辽河流域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对其化学需氧量(COD)的考核标准,辽河干流彻底消灭了劣V类水质。为了进一步巩固辽河干流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从2011年开始,辽河流域实施了大量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统筹河道整治与河流湿地恢复、环境污染控制、生态建设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使之成为防洪安全、水质良好、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最终实现“根治辽河,彻底恢复辽河生态,造福子孙后代的”目标。因此,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成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正是立足于此,从流域水质方面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选取辽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作为评估对象,对辽河流域构建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水质改善效果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以水质指标COD和氨氮为评估指标,运用云重心评价法,以2011年为时间节点,对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水质改善效果方面进行了评估。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改善的评估水平变化趋势为201 1-2013年>2008-2010年。干流评估结果为:福德店评估等级最高,三合屯评估等级最低;从改善程度而言,红庙子断面改善程度最大,福德店断面改善程度最小;支流评估结果为:柴河评估等级最高,左小河最低;从改善程度而言,八家子河生态工程对水质改善效果最好,王河改善效果最差。选取七星湿地作为辽河典型生态工程,对其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由湿地入口到出口,水中污染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氨氮、总磷和COD的削减率分别为:60%、47%、51%。运用影子工程法、造林成本法和代替法等方法对辽河湿地效益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湿地综合效益为3.8X 108元/年,其中环境效益最大,占湿地总效益的90.26%;社会效益占总效益的9.74%。从所评价的六项功能的效益值大小来看:依次为净化水质效益>蓄水防洪效益>大气调节效益>科研教育效益>栖息地效益>休闲娱乐效益。其中,水质净化效益最高,它和蓄水防洪效益在湿地的综合效益中占主导位置,是总效益的78.94%。总体来说,辽河湿地的综合效益值还是比较可观的。评估结果表明:沈阳市和铁岭市于2011年开始在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实施的湿地、橡胶坝、清淤疏浚、护岸、生态浮岛和封育等生态修复工程在水质改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改善了干流及支流的水环境质量,而且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蔡仁毅[5](2013)在《两岸控规动态管理中容积率调整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规划是一项高成本的公共服务工作。在政府规划成本极为有限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理想常常无法一次到位,需依不同的时空背景,持续地进行调整。近年来,由于政府对民意的尊重、资讯公正揭露等趋势,更使得条文式的刚性城市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因应这个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进行分阶段的“动态管理”,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主流。检视当前两岸推动“动态管理”的目标,均以创造公私双赢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大陆地区是以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为方法,台湾地区则用《细部计画》下的《都市设计审议》来进行。此外,两岸的“动态管理”都是基于政府提高开发要求的同时,给予合宜奖励的“赛局理论”所发展而成。其中政府提高开发要求的项目,依据不同城市发展的需求而定,至于给予奖励的方法,一般以调整容积率为主。至于政府在进行“动态管理”时,给予何种奖励,以及是否只有容积率一项,有无其他的方法?如果需调整,调整值该如何量化?是否有因地制宜的变通方式?经地方政府同意调整的开发案,若其他案件亦有同样的条件时,是否亦可比照办理?其次,面对当前开发建设持续热火的情况,地方政府常以提高容积率以增加土地价值,致使城市规划缺乏容积总量管控观念而逐渐失控。如何优化“动态管理”流程,提升城市开发质量,是作者与各级政府机关往复咨询研讨之事项,亦是本文关心的核心课题。本文以大陆地区之城乡规划体系及法令架构为主轴,加入台湾实施《都市设计审议》制度的经验与反省,作为动态调整的对照参考。研究期间,除就台湾地区(台北、高雄)20112012年间约500个都市设计审议案例,进行比对分析外。亦分别至北京、深圳进行调研,并与当地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以了解目前的关注重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聚焦控规部分,提出现阶段适合大陆地区动态调整的具体优化建议,以期达成更大范围“公私双赢”的标的。

夏骏刚[6](2012)在《从汉英语文词典目翻译的角度看汉语新词族的英译》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汉语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词语,他们既包括新词,也包括新短语。新词语的“新”主要体现在其使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意义和用法上较之之前的不同。作为时代的产物,新词语在不断发展和被人广泛使用后,逐渐“蜕去”了新意,成为汉语词汇当中普通的成员。而语言使用中的经济性、人们在认知词汇中存在的隐喻机制和时代所带来的求新求变以及求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普遍社会心理也正是新词语得以诞生和消亡的原因。这三个因素在催生新词语的同时中也产出了一些呈现规律性的词语群落。他们以共享一个汉字或一个词甚至一个词组为特征,配以其它词语从而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新词语群落。由于他们共享的词语在本群落中的意义相对固定和一致,同时,群落中的词语又同属类似的汉语构词方式(如偏正、主谓等等)下的词语,因而就产生了类似“家族”的性质。汉语中本来就有“词族”的概念,因此本文定义这样互相之问具有相似特征的新词语群落为汉语新词族,即“汉语中新的词族”的意思。伴随越来越多的国际交往,国人学习英语,老外学习汉语,汉语英语互译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迅速增长的语言需求催生了语际词典需求的上升。而汉英词典作为一种服务于以汉语为源语,英语为目的语(译入语)的人士而言也不例外。词典更新的速度可谓空前,而伴随版本更迭加快背后的自然是新词语的收录。汉语单语词典收录新词语,更多的是对个体新词意义的记录,而作为双语词典的汉英词典,除了解释外,更重要的是提供“语际对等语”(哈特曼,1989:9),即是说提供某汉语词语在英语中的对等翻译。相对查询单语词典为了弄清某词指代何物的目的而言,汉英词典的读者可能更关心那个词在英语中如何说,因此汉英词典也被认为是一种翻译词典,即提供翻译的词典。有别于一般翻译或文本翻译,脱离文本语境翻译词汇本身不易,而在作为提供某个词的较为全面和普遍意义的词典当中提供翻译就更难了,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应用性研究价值的课题。因此,本文就是这样一篇立足于汉英词典背景下,研究汉语新词族中的词语在该背景下如何较好地翻译的论文。层次上主要关心该词作为词目的翻译上,不涉及例证翻译。本文属于一项着眼于翻译实践的应用性研究。全文首先对汉语新词族这一当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词汇群体进行了系统的透视,对其定义界定,分类和成因作了较详实的描述性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文章对于汉英词典从功能角度作了一定的剖析,指出提供翻译是其主要功能。而在词典内部的词目翻译上,指出提供语际对等语是中心任务。文章随后罗列了语际对等语的几种形态,并对语际对等的不同层次进行了解析,通过结合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文章提出了以词典所给词目翻译是否可直接嵌入话语使用为标准的翻译观点,认为可嵌入性本质上还是对等性,但是比起对等性所欠缺的可操作性,可嵌入性是一种可实践的对等性,它分成语义可嵌入、语法可嵌入、语用可嵌入和文体可嵌入。在具体解释了可嵌入性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汉语新词族的特点,提出了在汉英词典中翻译汉语新词族的一些处理原则。在理论探讨部分后,文章引入了一个案例分析。笔者从《新华新词语词典》1至8画所收词语中选取了110个较为明显的词族,按照本文对新词族的分类,从中挑出若干比较典型的例子结合本文所提的以可嵌入性为核心的翻译原则对这些例子的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本文作者的修改意见。最后,作为本文的一项实证应用,笔者应用本文提出的翻译原则对所选取的110个词族中的前56个(共计220个新词语)的翻译进行了尝试性修改。本文共分5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对整篇论文的研究目标、语料来源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前人所作的对本课题有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汉语新词族概览,主要针对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新词族在概念上进行阐述,对其定义、分类和成因作了一定篇幅的介绍。第三章汉英词典词目翻译,主要结合汉英词典的功能,在词目翻译的特点上深入挖掘,以对等性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通过解构词目翻译对等的维度,并结合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提出了在汉英词典中面向应用的以可嵌入性为核心的新词族翻译原则。第四章案例分析:《新华新词语词典》中的新词族英译,是一个个案研究,也是本文的一项实证应用,应用本文观点对该词典中的部分翻译进行了修改,并附在附录2中。第五章结论,首先对全文讨论后的结果作了归纳和总结,然后对本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也作了小结,最后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作了一些建议。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7](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王磊选编.-人民出版社,2011.-ISBN978-7-01-00ISBN9783-1:$30.00A163光荣与梦想:斯大林和民族国家的现代抉择/沈国权,林小芳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ISBN978-7-5136-0610-3:$39.80A745;K512.5

郭佳[8](2011)在《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修改儿童时期慢性疾病适应模型,提出新的疾病适应模型(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2)将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管理”测量工具——英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翻译成中文,并评价中文版量表在我国人群中的适用情况;(3)描述湖南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自我管理情况、代谢控制和生活质量的现状和纵向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其抑郁症状和自我管理情况的危险因素;(4)以实际数据验证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模型中适应过程和适应结局之间的关系:即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过程变量(抑郁症状和自我管理情况)与适应结局变量(代谢控制和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关系表达的相关因素。方法:(1)通过回顾儿童时期慢性疾病适应模型,分析近年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和科研经验,对该适应模型进行更新和改进,主要改动包括术语或概念、新增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内容;(2)按照改良的Brislin量表翻译模型,遵循前翻译、回翻译和翻译一致性评价的步骤,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将英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翻译成中文。2009年7月-2010年10月,采用多点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在湖南省136名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中对中文版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指标(翻译效度指数、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的测试与考评。在计算聚合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时所用到的数据分别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得分;1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量表得分。所有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信度分析、方差分析;(3)采用多点纵向跟踪调查研究设计,于2009年7月-2010年10月对分布于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136名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基线数据的采集,6-12个月后随访了其中的86名患者,进行同样的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抑郁症状、自我管理情况、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以及与代谢控制结局相关的临床指标:HbA1c和清晨空腹血糖值。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青春期发育评定量表、身高体重仪;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中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高液相色谱分析仪和NycoCard糖化血红蛋白仪、强生OneTouch UltraEasy’快速血糖仪及试纸(稳豪型)。所有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或非参数H检验法(方差不齐时)、单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基线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对纵向跟踪数据进行一般性描述,并探讨变量间的纵向相关关系及影响这些相关关系的因素。结果:(1)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从个人和家庭特征、心理社会反应、个人和家庭反应和适应四个方面描述了1型糖尿病患者适应其疾病过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2)中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的5个分量表(父母在糖尿病管理上的协作、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与糖尿病相关问题的解决、与糖尿病相关的沟通、糖尿病管理目标)翻译效度指数均达到标准。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是0.80、0.67、0.82、0.81、0.84。15名研究对象间隔2周的重测信度在0.71-0.83之间(p<0.001)。在聚合效度方面,4个分量表(父母在糖尿病管理上的协作、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与糖尿病相关的沟通、糖尿病管理目标)得分与儿少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HbA1c值相关(r=-0.19~0.36,p<0.05)。5个分量表对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分组、糖尿病病程长短和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区分能力(F=4.28-18.54,p<0.05)。5个分量表与1型糖尿病治疗依从性量表(DAS)得分均呈正相关(r=0.27-0.52,p<0.01),效标关联效度较好。研究对象对量表的接受度可,完成时间在8-12分钟不等;(3)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过程: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17.6%,辍学、家庭不完整和与父母关系不融洽是抑郁症状阳性发生的前三位危险因子(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状得分呈上升趋势(经Ⅲ类检验,F=6.68,p<0.05)。本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情况中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分量表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经Ⅲ类检验,F=8.506,p=0.004),未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家庭不完整和男性患者的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较差(p<0.05);(4)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结局:采用ADA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者不足50%。超过2/3的患者代谢控制情况(以HbA1c值为标准)未达到ADA的推荐目标,处于代谢控制差水平者占49%。6-12个月后,患者的HbA1c值的变化不明显(经Ⅲ类检验,F=0.067,p>0.05),但是处于代谢控制差水平的比例上升到了51.9%。青少年(13-19岁)患者的代谢控制情况不及学龄期(8-12岁)儿童(x2=10.071,p<0.01)。与常模相比,本组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低于健康同龄人群(t=-4.402,p<0.001)。6-12个月后,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得分没有明显变化(经Ⅲ类检验,F=-0.696,p>0.05);(5)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过程与适应结局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未检测出本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阳性率与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得分、HbA1c值相关(t=1.889、-0.16,p>0.05);但抑郁症状影响生活质量(t=2.82,p=0.005),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目前受教育情况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进入所拟合的混合模型(p<0.05);由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所带来的效应对HbA1c值和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2.37,p<0.05),研究对象的病程分组、样本来源、是否采用ADA推荐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p<0.05);年龄分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p<0.05)分别进入上述拟合的2个混合模型。结论:(1)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反映了1型糖尿病患者在现行治疗方案下的实际情况,是一个更加全面、容易理解的新模型,可以指导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站在整体的角度,在实践中兼顾患者对其疾病适应过程的细节;(2)中文版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的翻译过程严谨科学、可行性好,在我国8-19岁1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应用满意。翻译一致性评价指标、信度和效度检验均表明:该量表与原量表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且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可靠、可信的工具;(3)湖南省8-19岁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情况不容乐观。以代谢控制和生活质量来衡量的适应结局均较差;而从适应过程来看,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抑郁症状甚至向恶化的趋势发展。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过程变量(抑郁症状和自我管理)的变化先于适应结局变量(生活质量和代谢控制)的变化,提示医务人员适当地监测和干预患者的疾病适应过程,将有利于改善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结局;(4)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描述的主要内容(适应过程和适应结局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本学位论文的实证数据基本相符。说明这个新的适应模型在我国适用情况良好,能用于指导该领域的护理科研和临床实践。

张力圆[9](2010)在《郊野公园的演变与多元化发展》文中提出我国目前正兴起一股郊野公园的建设热潮,从政策文件到学术研究均对郊野公园投入了较高的重视。有人提出需要对此股建设热潮进行冷思考,对什么是郊野公园提出了质疑。本文选取英国、香港及中国内地的郊野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国内外研究概况,系统梳理了郊野公园的概念、特点(功能、资源、区位、服务对象、游憩方式)、类型、选址以及规划,并分析总结了与郊野公园相关的一些概念,在对郊野公园概念重新界定基础上,通过对英国、香港及中国内地的郊野公园发展演变历程的分析研究,提炼总结出郊野公园多元化并存发展演变的局面。文章最后以北京郊野公园建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北京郊野公园的建设背景、布局、类型及特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张斓[10](2010)在《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健康的概念也从“没有病就是健康”向“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从负向到正向,也从单一地关注健康状况扩大到关注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由于健康不佳导致的各种损失。但是,与此同时,现有的健康评估却仍然集中在对死亡或疾病资料的描述上。因此,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部门基本职责之一的健康监测与评估需要一套能够与现行健康概念相一致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充分了解影响人群键康的自然、社会、行为等因素以及相应的人群健康状况、特征和变动趋势,明确社区人群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予以指导,达到创造一个适应所有人健康成长的健康环境的目的。目的1.构建一套统一、规范、可行的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2.将此指标体系在北京市朝阳区试用,评估朝阳区人群的健康水平并提出建议。3.检验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三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第一步,通过文献综述和政府相关文件分析及专家访谈,根据现有人群健康/疾病状况、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结果指标的种类及特点,构建人群健康指标的初步框架;第二步,通过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对该框架内的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确定人群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步,使用该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朝阳区人群的健康进行试评估,找出该地区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为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行动提出建议。结果1.本研究初步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群健康评估体系的框架和指标草案。包括: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疾病状况以及健康健康/疾病后果三个层面下的26个可测量指标。2.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内遴选了27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平均从业年限为24.11±6.73年。两轮咨询的专家应答率分别为96.30%和88.89%,提出额外修改意见率分别为46.15%(12/26)和25.00%(6/24),两轮反馈时间分别为5.38±4.77天和6.91+5.05天,反馈时间经t检验(t=0.293,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轮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7(χR2=182.6,p<0.05)和0.357(χR2=260.7,p<0.0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且第二轮大于第一轮,说明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3.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本研究最终建立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疾病状况、健康/疾病后果;二级指标9个,分别为:环境因素、个人行为因素、医疗资源及服务、发病/患病率、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人均医疗费用、年因病(伤)缺勤天数、其它健康指标。三级指标27个,分别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生活饮用水抽样监测合格率、食品卫生抽样监测合格率、家庭可支配收入、高等教育人口率、人均住房面积、吸烟率、饮酒率、超重和肥胖率、锻炼率、慢性病知晓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政府预算卫生费用、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肺结核发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恶性肿瘤患病率、精神疾病患病率、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伤害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自评健康良好率。可测量的指标总共30个(含27个三级指标和3个二级指标)。4.使用本研究确立的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朝阳区人群进行健康评估,得出如下结果:第一,健康影响因素方面,朝阳区人口规模增长快、素质高、结构老龄化;城市资源和环境面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严峻挑战;居民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等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高;第二,健康/疾病状况方面,区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有缓慢上升趋势;居民死亡率基本稳定,主要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形势严峻;居民期望寿命稳步提高,但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影响明显。第三,健康/疾病后果方面,慢性病与伤害是造成朝阳区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确立的中国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应用中,较易和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个数为25个(83.33%)(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19个,分别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生活饮用水抽样监测合格率、食品卫生抽样监测合格率、家庭可支配收入、高等教育人口率、人均住房面积、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政府预算卫生费用、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肺结核发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伤害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占总指标数的63.33%。较易获得数据的指标6个,分别为:吸烟率、饮酒率、超重和肥胖率、锻炼率、慢性病知晓率、糖尿病患病率,占总指标数的20.00%)。说明本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较好。结论本研究具有文献研究基础扎实、遴选专家代表性好、采取多种咨询方法提高专家应答率的优点。通过本研究确立的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好。使用该体系对北京市朝阳区人群进行健康评估,评估结果全面,涉及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疾病状况和健康/疾病后果等方面,数据详寒,为朝阳区公共卫生及其它健康相关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为中国城市社区的人群健康评估提供了一个可行性较好的指标体系。

二、“数字城市”七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城市”七招(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体育产业
        1.2.2 健康产业
        1.2.3 产业融合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1.3.2 关于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产业分工理论
        1.4.2 产业融合理论
        1.4.3 产业创新理论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1 体育竞赛表演业
        3.1.2 竞技体育业
        3.1.3 体育彩票业
        3.1.4 基础设施建设业
        3.1.5 存在的问题
    3.2 山东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3.2.1 医疗服务业
        3.2.2 保健用品业
        3.2.3 健康服务业
        3.2.4 产业的融合
        3.2.5 存在的问题
    3.3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现状
        3.3.1 融合基础与环境
        3.3.2 相关政策的引导
        3.3.3 新产业效应凸显
        3.3.4 运动医学的普及
        3.3.5 康复医学的崛起
    3.4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度测算
        3.4.1 融合度测算方法的选择
        3.4.2 数据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3.4.3 灰色关联度的测算
        3.4.4 融合测算结果与分析
        3.4.5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程度分析
4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4.1 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无吸引力
    4.2 市场营销模式单一,服务水平低
    4.3 资金不足,体系衔接不畅
    4.4 消费理念不完善,认知不足
    4.5 缺乏复合型人才,产业管理体制欠缺
    4.6 相关政策欠佳,居民消费差异大
5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5.1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分析
        5.1.1 政策的支持
        5.1.2 技术的进步
        5.1.3 市场的需求
    5.2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5.2.1 产业渗透融合模式
        5.2.2 产业交叉融合模式
        5.2.3 产业重组融合模式
    5.3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分析
        5.3.1 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关联度高
        5.3.2 人们生活需求的需求
    5.4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效应分析
        5.4.1 优化产业结构
        5.4.2 增加产业特色
6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6.1 技术路径
        6.1.1 技术创新,增加动力
        6.1.2 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
    6.2 政策路径
        6.2.1 制定产业规划,助力产业发展
        6.2.2 完善产业政策,提高产业认识
        6.2.3 加大资金投入,稳定融合基础
    6.3 人才路径
        6.3.1 培养高素质人才,助力产业融合
        6.3.2 引进专业人才,带动产业发展
    6.4 市场路径
        6.4.1 创新营销模式,开展营销活动
        6.4.2 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消费理念
        6.4.3 加大宣传力度,刺激消费需求
        6.4.4 加强企业合作,转变经营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和2020年主要工作
二、“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四五”开局工作
    (一)毫不松懈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
    (二)奋力跑出区域科创高地建设加速度。
    (三)奋力跑出民营经济跃升发展加速度。
    (四)奋力跑出扩内需促开放加速度。
    (五)奋力跑出改革系统集成加速度。
    (六)奋力跑出都市区能级提升加速度。
    (七)奋力跑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速度。
    (八)奋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九)奋力跑出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加速度。
    (十)奋力跑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速度。

(3)创新提能年 2020年经济工作打出7大实招(论文提纲范文)

2020总体要求
关键七招
    第一招:正确处理好稳定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努力在科学作为中推动城市发展行稳致远
    第二招:正确处理好极核引领与区域协同的关系,努力在聚势赋能中增强经济人口承载能力
    第三招:正确处理好产业升级与动能转换的关系,努力在转型发展中构建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招:正确处理好公平公正与效率效能的关系,努力在优化服务中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第五招:正确处理好稳定秩序与激发活力的关系,努力在宽严相济中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
    第六招:正确处理好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努力在创新提能中提高城市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第七招:正确处理好从严从实与关怀激励的关系,努力在表率示范中激励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4)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及湿地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1.3.2 国内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的概况及辽河生态工程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气象特征
        2.1.3 水文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生态环境现状
        2.3.1 水环境质量现状
        2.3.2 生物多样性分析
    2.4 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调查
        2.4.1 湿地网络建设
        2.4.2 生态抗旱蓄水橡胶坝建设
        2.4.3 生态清淤疏浚工程
        2.4.4 生态护岸工程
        2.4.5 生态浮岛
        2.4.6 自然封育工程
第三章 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
    3.1 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改善效果评估
        3.1.1 评估的方法
        3.1.2 生态工程对辽河干流水质改善效果评估
        3.1.3 生态工程对辽河干流流经行政区段水质改善效果评估
        3.1.4 生态工程对辽河支流水质改善效果评估
    3.2 典型湿地工程评估
        3.2.1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
        3.2.2 七星湿地水质改善分析
    3.3 生态多样性改善效果研究
        3.3.1 鱼类
        3.3.2 大型底栖动物
        3.3.3 植物
        3.3.4 鸟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河湿地系统效益研究
    4.1 环境生态效益
        4.1.1 净化水质效益
        4.1.2 蓄水防洪效益
        4.1.3 大气调节效益
        4.1.4 栖息地效益
    4.2 社会效益
        4.2.1 科研教育效益
        4.2.2 休闲娱乐效益
    4.3 评估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两岸控规动态管理中容积率调整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两岸城市规划基本术语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基础及领域
        1.2.1 研究基础
        1.2.2 研究领域及调查范围
    1.3 相关研究发展情形
        1.3.1 国外研究(英、美)
        1.3.2 国内研究(大陆、台湾、港澳)
        1.3.3 奖励制度与诱因设计
    1.4 研究方法与计画架构
        1.4.1 法令研究(大陆、台湾)
        1.4.2 实务调研(北京及深圳、台北及高雄)
        1.4.3 趋势研析(大陆、台湾)
        1.4.4 研究计画架构及流程
    1.5 小结
第2章 两岸城乡规划法令架构分析
    2.1 法律之种类及位阶
        2.1.1 法律种类:普通法及特别法
        2.1.2 法律位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单行法
        2.1.3 辖区位阶:中央、地方、特定区、街廓
    2.2 两岸法令体制概述
        2.2.1 大陆地区
        2.2.2 台湾地区
    2.3 两岸城乡规划法令概述
        2.3.1 大陆地区
        2.3.2 台湾地区
        2.3.3 两岸城乡规划体系的差异
    2.4 两岸执行城市动态管理之法令依据
        2.4.1 大陆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4.2 台湾地区(细部计画及都市设计)
    2.5 小结
第3章 城市规划与动态管理之理念辨识
    3.1 动态管理的目的
    3.2 动态管理的原则
        3.2.1 公私权利互换的原则:提高要求、合宜奖励
        3.2.2 私部门要求给予公私权利互换的种类:财务奖励、开发奖励、其他
        3.2.3 公部门要求提高建设标准的依据:政策、民间需求、历次会议经验
    3.3 动态管理之方法
        3.3.1 大陆经验(以动态维护及法定图则为例)
        3.3.2 台湾经验(以都市设计为例)
    3.4 公私权利互换讨论范围之界定及实施
        3.4.1 公私权利互换范围界定
        3.4.2 公私权利互换之实施
    3.5 小结
第4章 以“都市设计”进行公私权益调整于台湾地区的实践
    4.1 概述
    4.2 法令架构
        4.2.1 台湾地区实施都市设计之相关法律
        4.2.2 台湾地区实施都市设计审议中相关奖励法令
        4.2.3 都市设计制度给予奖励之依据:以台北市为例
    4.3 执行现况
        4.3.1 台北部份
        4.3.2 高雄部份
    4.4 执行检讨
        4.4.1 台北部份
        4.4.2 高雄部份
    4.5 小结与初步建议
        4.5.1 开发者争取条件分析
        4.5.2 政府给予条件分析
        4.5.3 当前实施现象检讨
        4.5.4 达成双赢的供需平衡
第5章 以“动态管理”进行公私权益调整于大陆地区的实践
    5.1 概述
    5.2 法令架构
        5.2.1 北京部份
        5.2.2 深圳部份
    5.3 执行现况
        5.3.1 北京部份
        5.3.2 深圳部份
    5.4 执行检讨
        5.4.1 北京部份
        5.4.2 深圳部份
    5.5 小结与初步建议
第6章 两岸城市规划实施“动态管理”之比较分析及检讨
    6.1 台湾地区(台北、高雄)的“都市设计”部份
        6.1.1 城市开发与公平对价
        6.1.2 容积管制之挑战
        6.1.3 容积管制之反省
        6.1.4 小结
    6.2 大陆地区(北京、深圳)《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部份
        6.2.1 北京动态调整之优劣检讨
        6.2.2 深圳法定图则之优劣检讨
        6.2.3 控规调整之检讨与建议
    6.3 两岸执行“动态管理”之比较分析
        6.3.1 两岸执行“动态管理”之问题
        6.3.2 衍生问题之比较分析
        6.3.3 两岸未来执行“动态管理”模式之具体建议
    6.4 检讨与建议
第7章 结语及后续研究
    7.1 结语
        7.1.1 研究结果与突破
        7.1.2 研究限制与修正
    7.2 后续研究
        7.2.1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总体规划》之关系研究
        7.2.2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土地使用之关系研究
        7.2.3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政府行政分工之关系研究
        7.2.4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台湾地区公部门对都市开发总量控制的反省及改善
    一、容积缺乏总量管控及奖励容积累无上限,台湾监察院纠正文(节录)
    二、台湾内政部修正通过「都市计画法台湾省施行细则」建立都市计画容积总量管控机制(新闻稿)
附录B 访谈纪要
    一、北京部分(北规院、清规院、中规院)
    二、深圳部份(深规委、深规中心、深圳大学)
附录C 通过动态调整代表性案例
    一、北京市案例
    二、深圳市案例
附录D 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使用开发许可审议委员会审议规范(2013年)
附录E 台湾地区对建筑开发量与公共建设利益的量化计算相关规定
    一、建筑技术规则(设计施工编)部分
    二、建筑物附设停车空间缴纳代金部份
    三、老城更新规划设计奖励容积部份
    四、特定区域整体奖励部份
附录F 笔者历年有关动态管理之论述①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参与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文本――不打印

(6)从汉英语文词典目翻译的角度看汉语新词族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1.1.1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1.1.2 The Sources of the Examples Used in the Research
    1.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2 A Review on Relevant Researches
    1.2.1 Studies on Chinese Neologisms
    1.2.2 Specific Studies on New Chinese Word Families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New Chinese Word Families
2.1 Definition of a New Chinese Word Family
    2.1.1 Definition of a Word Family
    2.1.2 Common Ways of Word Formation in Modern Chinese
    2.1.3 Word Family vs. Word Cluster
    2.1.4 Chinese Neologisms
    2.1.5 A New Chinese Word Family
2.2 Categorization of NCWFs
2.3 Factors for the Emergence of NCWFs
    2.3.1 The Least Effort Principle in Language Use
    2.3.2 Conceptual Metaphor in Shaping Expressions
    2.3.3 The Existence of Common Mentality Shared by All Society Members Chapter 3 Translation of Headwords in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ies
3.1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ies,a Functional Look
    3.1.1 Functional Elements Constituting a Bilingual Dictionary
    3.1.2 The General Users of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3.1.3 Translations:Main Content Bilingual Dictionaries Provide
3.2 Translation of Headwords
    3.2.1 Meta-language Theories
    3.2.2 Providing Interlingual Lexical Equivalents in Headword Translation
    
3.2.2.1 Full Equivalents
    
3.2.2.2 Partial Equivalents
    
3.2.2.3 Zero Equivalents
3.3 The Dimensions of Equivalence in Headword Translation
    3.3.1 Semantic Equivalence
    3.3.2 Stylistic Equivalence
    3.3.3 Pragmatic Equivalence
    3.3.4 Syntactical Equivalence
3.4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5 Principles on Translating NCWFs as Headwords in C-E Dictionary Chapter 4 A Case Study:Translations of NCWFs from Xinhua Dictionary of Neologism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A Summary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ppendix Ⅰ 110 Word Families in XDN Appendix Ⅱ Modification on the Translations of 56 Word Families in XD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8)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方法 2.1
    模型修改的理论基础 2.2
    模型修改的过程 2.3
    模型修改的要点 第三章
    结果 3.1
    个人和家庭特征 3.2
    心理社会反应 3.3
    个人和家庭的反应 3.4
    适应 第四章
    讨论 4.1
    适应模型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导 4.2
    适应模型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适应模型中"自我管理"的测量工具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概况及其内涵 1.2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的测量工具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方法 2.1
    量表的选择 2.2
    SMOD-A量表的翻译过程和翻译一致性评价 2.3
    中文版SMOD-A量表测量学指标的测量 2.4
    资料收集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6
    伦理学考虑 第三章
    结果 3.1
    翻译质量 3.2
    问卷回收情况 3.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4
    中文版SMOD-A量表的信度检验 3.5
    中文版SMOD-A量表的效度检验 第四章
    讨论 4.1
    中文版SMOD-A量表的翻译质量评价 4.2
    中文版SMOD-A量表测量学指标评价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4
    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护理实践工作的建议 4.5
    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1.3
    研究意义 1.4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的计算 2.3
    研究对象 2.4
    主要研究内容 2.5
    研究工具 2.6
    主要调查现场与仪器设备说明 2.7
    数据收集过程 2.8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数据收集情况 3.2
    主要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实测 3.3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4
    研究对象的疾病适应过程 3.5
    研究对象的疾病适应结局 3.6
    研究对象疾病适应过程和适应结局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问题 4.2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适应结局 4.3
    实证结果与适应模型理论的一致性 4.4
    本研究对将来研究和护理实践的启示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本学位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郊野公园的演变与多元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回顾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2.2.2 郊野公园的特点
    2.2.3 郊野公园的类型
    2.2.4 郊野公园选址
    2.2.5 郊野公园的规划
2.3 相关概念与关系
    2.3.1 城市化
    2.3.2 绿带(green belt)
    2.3.3 城市与郊区
    2.3.4 城市绿地
    2.3.5 公园及公园绿地
    2.3.6 城市游憩空间
    2.3.7 城郊游憩
    2.3.8 环城游憩带
    2.3.9 郊野公园与其他绿地类型的关系 3 郊野公园的概念界定
3.1 相关学者的概念研究
    3.1.1 区位
    3.1.2 资源类型
    3.1.3 功能/游憩内容
    3.1.4 开发管理主体
    3.1.5 面积
    3.1.6 用地性质
3.2 郊野公园概念的界定
    3.2.1 郊野公园典型特征
    3.2.2 概念的界定 4 郊野公园的演变与多元化发展
4.1 英国的郊野公园
    4.1.1 郊野公园的起源1929-1968
    4.1.2 郊野公园的发展1968-1992
    4.1.3 郊野公园1992-1996
    4.1.4 郊野公园1996-2000
    4.1.5 郊野公园2001-2005
4.2 香港的郊野公园
    4.2.1 郊野区域的兴败保废
    4.2.2 郊野公园计划的实施
4.3 中国内地的郊野公园
    4.3.1 中国古代的郊野游憩
    4.3.2 现代郊野公园建设
4.4 英、港、内地郊野公园发展比较
    4.4.1 发展背景
    4.4.2 驱动力
    4.4.3 内涵
    4.4.4 功能与特点
    4.4.5 游憩设施及内容
4.5 郊野公园发展演变
4.6 郊野公园的多元化发展局面 5 北京郊野公园的构建与发展
5.1 由来
    5.1.1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5.1.2 保护城市绿地,提供游憩空间
    5.1.3 北京绿化隔离带为资源基础
5.2 内涵
5.3 布局
5.4 类型及特征分析
    5.4.1 类型
    5.4.2 特征分析
5.5 存在的问题
    5.5.1 与城市生态网络联系较差
    5.5.2 面临城市用地的不断蚕食
    5.5.3 用地性质混乱
    5.5.4 绿化隔离带内缺乏经济吸引力和合理的经济对策
    5.5.5 政策上、财政支持不够,面临自我生存危机
    5.5.6 施工养护期之后公园的绿化养护跟不上
    5.5.7 游憩吸引力不足,人工化痕迹较重
5.6 北京郊野公园建设发展建议
    5.6.1 政策给予倾斜,引导郊野公园生存发展
    5.6.2 构建多元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5.6.3 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
    5.6.4 建立补充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5.6.5 建设多样化、个性化的郊野公园
    5.6.6 逐步丰富科普游憩活动,发挥郊野公园自然课堂的作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6.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表目录
内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问题
    第三节 论文基本结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1. 研究思路
        2. 研究设计流程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人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文献研究
        1.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
        2. 人群健康指标体系的应用
        2.1. 数据收集
        2.2. 数据分析
    第三节 质量控制
    第四节 统计分析
    第五节 伦理学考虑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文献研究与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1. 文献研究情况
        2.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二节 德尔菲法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1. 专家的基本情况
        2. 专家的积极程度
    第三节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1. 专家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权威程度
        2. 指标筛选结果
        2.1 指标的保留、删除和修改
        2.2 指标的增加
    第四节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1. 专家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权威程度
        2.指标筛选结果
        2.1 指标的保留、删除和修改
        2.2 指标的增加
        3. 两轮指标的筛选变化比较
        4. 两轮专家咨询意见的协调程度
    第五节 本研究建立的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第六节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分析
    第七节 指标体系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应用
        1. 北京市朝阳区概况
        2. 北京市朝阳区人群健康评估
        2.1. 健康影响因素
        2.1.1. 环境因素
        2.1.1.1 空气质量
        2.1.1.2 饮水安全
        2.1.1.3 食品安全
        2.1.1.4 家庭可支配收入
        2.1.1.5 教育
        2.1.1.6 住房
        2.1.2. 个人行为
        2.1.2.1 吸烟情况
        2.1.2.2 饮酒情况
        2.1.2.3 超重和肥胖率
        2.1.2.4 身体活动
        2.1.2.5 慢性病知晓率
        2.1.3. 医疗资源及服务
        2.1.3.1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2.1.3.2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2.1.3.3 政府预算卫生费用
        2.2. 健康/疾病状况
        2.2.1. 发病/患病率
        2.2.1.1.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2.2.1.2. 肺结核发病率
        2.2.1.3. 高血压患病率
        2.2.1.4. 糖尿病患病率
        2.2.1.5. 恶性肿瘤患病率
        2.2.1.6. 精神疾病患病率
        2.2.2. 死亡率
        2.2.2.1. 粗死亡率
        2.2.2.2. 孕产妇死亡率
        2.2.2.3. 婴儿死亡率
        2.2.2.4.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2.2.5. 伤害死亡率
        2.2.3. 其它健康指标
        2.2.3.1. 平均期望寿命
        2.2.3.2. 自评健康良好率
        2.3. 健康/疾病后果
        2.3.1. 潜在寿命损失
        2.3.2. 人均医疗费用
        2.3.3. 年因病(伤)缺勤天数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北京朝阳区人群健康评估的主要发现和建议
        1. 关于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的主要发现与建议
        1.1 人口规模增长快、素质高、结构老龄化
        1.2 城市环境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1.3 居民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高
        2. 关于健康/疾病状况的主要发现与建议
        2.1 传染病发病率有缓慢上升趋势
        2.2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形势严峻
        2.3 居民死亡率基本稳定,主要死因仍以慢性病为主
        2.4 居民期望寿命稳步提高,但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影响明显
        3. 关于健康/疾病后果方面的主要发现与建议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优势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部分美国、加拿大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汇总
    附录二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三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附录四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咨询组专家名单
    附录五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附录六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函
    附录七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死因顺位(rank of causes ofdeath)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对照表
    附录八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死因分类ICD-10编码和全球疾病负担统计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索引

四、“数字城市”七招(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佰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政府工作报告[N]. 姚高员. 温州日报, 2021
  • [3]创新提能年 2020年经济工作打出7大实招[J]. 本刊编辑部. 先锋, 2020(01)
  • [4]辽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估及湿地效益研究[D]. 李亚娜.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7)
  • [5]两岸控规动态管理中容积率调整之比较研究[D]. 蔡仁毅. 清华大学, 2013(07)
  • [6]从汉英语文词典目翻译的角度看汉语新词族的英译[D]. 夏骏刚. 复旦大学, 2012(08)
  • [7]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5)
  • [8]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郭佳. 中南大学, 2011(12)
  • [9]郊野公园的演变与多元化发展[D]. 张力圆.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10]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张斓.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02)

标签:;  

“数字城市”七大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