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一、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成杰,兰新昂,肖芳,刘壮[1](2021)在《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切除术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切除术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用药方法将其分成A组和B组,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药复合麻醉,在此基础上,B组术前10 min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A组术前10 min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泵注。比较2组患者舒芬太尼用药情况(术中追加次数、总药量)、术中血压与心率变化、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镇静程度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频繁吞咽)发生情况。结果 B组舒芬太尼术中追加次数、总药量均少于A组[(1.2±0.5)次比(2.1±0.7)次、(27±6)μg比(34±7)μg](均P <0.001); B组针刺诱导时、切皮时、分离皮瓣时、牵拉甲状腺时、缝皮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术后6、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低于A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13.3%(6/45)比31.1%(14/45)](P=0.043)。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切除术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效果满意,可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稳定术中血压与心率,加强术后镇痛镇静效果,麻醉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高。

林意瑜[2](2021)在《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术后切口疼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比如术后恶心呕吐等明显影响亚肺叶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经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的意义重大。故本试验通过对针药复合麻醉组及单纯麻醉组患者相关数据收集及分析,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选取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择期行亚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对照组(单纯麻醉组)和试验组(针药复合麻醉组)各35例。两组均行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楔形手术)。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案:先以咪达唑仑、异丙酚、罗库溴铵、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再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在基础麻醉下,加上针刺方案为本试验的试验组:在行麻醉方案前30分钟使用针灸针针刺手术侧内关、合谷、耳穴肺部、耳穴神门,得气后,使用电针治疗仪,频率2Hz/15Hz疏密波,刺激强度以病人在5~20m A以内,持续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未行针刺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的用力肺活量/预计值(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FEV1%)以及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高呼气流速(PEF),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PONV)情况等临床数据。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对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出现术后恶心呕吐较对照组频数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经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肺功能(FVC%、FEV1%、FEV1/FVC%、PEF)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FVC%、FEV1%、FEV1/FVC%、PEF)均较术前降低,对照组较试验组降低明显。试验组患者术后第3天的肺功能(FVC%、FEV1%、FEV1/FVC%、PEF)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能有效地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术后恶心呕吐、术后疼痛情况,对亚肺叶切除手术患者的肺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杨雨婷[3](2021)在《竖横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竖横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差异,对竖横针刺法治疗CSR的临床疗效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为临床治疗CSR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及参考方向。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竖横针刺法治疗)34例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法治疗)34例。均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分数的改善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不良事件评分,并进行总有效率对比,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比较:经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VAS评分较普通针刺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的比较:经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田中靖久量表评分较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田中靖久量表评分比普通针刺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比较:竖横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差异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普通针刺法的临床疗效更优。4.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竖横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之间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组的安全程度与普通针刺法组相当。结论:1.竖横针刺法组治疗CSR具有较好的疗效。2.竖横针刺法用针少、疗效佳、安全,在改善CSR患者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及上肢麻木等症状上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海玲[4](2021)在《耳针联合夹脊温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疗效的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耳针联合夹脊温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拓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最后完成研究共有65例,其中治疗组(33例)给予耳针联合夹脊温针疗法,对照组(32例)给予夹脊温针疗法。治疗组耳穴选择:腰骶椎、坐骨神经、神门、皮质下、肝、肾,若臀部放射痛,取臀、髋,若下肢放射痛取膝、踝;体穴选择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患侧腰4~5夹脊、秩边、环跳;若臀部放射痛取居髎、阿是穴;若下肢放射疼痛取阳陵泉、飞扬。对照组则单纯选择体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臀部和患侧下肢,用碘伏常规消毒相应部位后施针灸。耳针选用0.20×20 mm管针直刺,刺入深度应视耳郭局部的厚薄灵活掌握,以不刺穿耳郭为度,不行针。体针选用0.30×50 mm、0.25×40 mm管针直刺,进针约10~40 mm(根据不同穴位而定)。进针后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使穴位局部产生得气感觉。针刺完毕后,体针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50~100 Hz。然后,在腰夹脊的针身与患者皮肤间垫以双层围边纸盒,将2.5 cm艾条点燃,点燃一头朝下,插入腰夹脊的毫针针柄,每次灸1壮,留针30 min后出针。出针时迅速将毫针拔出,用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治疗组运用耳针疗法联合夹脊温针疗法,对照组运用夹脊温针疗法,两组操作方法、针具及治疗时间均一致。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首次治疗后、1疗程后及2疗程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变,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腰痛疾患疗效疾患评定(JOA)评分情况,运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级评级。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首次治疗后开始至2个疗程后,两组VA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首次治疗后、1疗程后、2疗程后等时间节点,治疗组VAS评分降低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和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JOA评分中的总分、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受限评分升高程度更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JOA评分中的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为69.70%,对照组愈显率为31.25%,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联合夹脊温针疗法可以快速且持久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何川[5](2021)在《“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影响认知功能。在衰老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大量具有促炎性的神经毒性物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肠道中的LPS会透过生理屏障进入大脑,诱发神经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衰老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调控肠道菌群,或许是缓解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所以,本实验以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LPS与神经炎症的关系出发,探究预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目标肠道菌群的调节,对肠粘膜屏障及血脑屏障的调控,以及对系统性炎症及神经炎症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预电针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衰老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百会+足三里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饲养环境相同,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予D-半乳糖(120mg/kg/天)连续腹腔注射8周。百会组、足三里组、百会+足三里组大鼠自造模第一日起分别予电针百会、足三里、百会和足三里干预。百会穴向前平刺3-5mm,足三里穴直刺4-6mm,接上HANS-200A型电针治疗仪。电针治疗参数:频率50Hz,电流1m A,时间20min,每日1次,共治疗8周。正常组、模型组在其他组干预时进行相同的抓取捆绑固定。各组大鼠干预结束后进行开放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检测。随后进行血清取材、新鲜海马组织、肠粘膜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宽度以及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PCR检测目标肠道菌群的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结肠粘膜形态变化;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ZO-1蛋白表达水平,海马组织ZO-1、LPS、TLR4、P-NF-κB p65、TNF-α、IL-6、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DAO、S100β、LPS、TNF-α、IL-1β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检测海马CA1区Iba-1的表达。结果1.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衰老模型大鼠的认知损伤,且―标本配穴‖预电针的保护效应强于单穴。(1)旷场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显着升高(P<0.01),说明预电针能够改善衰老大鼠的抑郁情绪。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的运动距离、直立次数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标本配穴‖在改善衰老模型大鼠抑郁情绪方面更佳。(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显着减短(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电针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探索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的探索时间明显缩短(P<0.05),―标本配穴‖预电针在改善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方面优于单穴。2.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损伤和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强于单穴。(1)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和突触间隙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间隙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变化。而在影响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显着减小(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干预能够提高突触后致密带厚度(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CA1区的突触后致密带厚度明显减小(P<0.01)。(2)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小胶质细胞,胞体较小,胞质胞核界限清晰,未见明显溶酶体。模型组大鼠胞体呈现阿米巴形态,细胞器溶解,细胞核膜肿胀溶解,与胞质界限不清,并产生大量溶酶体,提示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电针干预后,溶酶体数量减少,细胞核膜清晰,与胞质界限清楚,未见明显阿米巴样变性。3.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LPS进入血液,缓解系统性炎症,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1)目标肠道菌群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预电针组大鼠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足三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相对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说明预电针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致炎性菌。(2)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完整,腺体排列整齐紧密,富含杯状细胞,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未见充血、扩张。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糜烂,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破坏缺如,腺体排列紊乱,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可见充血、扩张。各电针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较完整,腺体排列较整齐紧密,富含杯状细胞,固有层仅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毛细血管少量充血、扩张。(3)结肠组织ZO-1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预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结肠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血清DA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DAO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电针能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标本配穴‖预电针比单纯使用百会或足三里能更有效地保护肠粘膜屏障。(5)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预电针能减轻外周炎症反应。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LPS、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标本配穴‖预电针比单纯使用百会或足三里能更有效地缓解外周炎症。4.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少外周血中LPS进入大脑,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1)海马组织ZO-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Z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2)血清S-100β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说明电针能缓解血脑屏障的损伤。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血清S100-β含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标本配穴‖对血脑屏障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3)海马组织LPS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另外,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LPS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说明电针能减少LPS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更佳。(4)海马CA1区Iba-1荧光标记的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及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增多,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表明连续D-半乳糖腹腔注射能诱发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模型组比较发现,电针组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显着减少,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表明电针能减轻衰老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CA1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量明显增多,海马组织Iba-1蛋白表达增多(P<0.01),说明―标本配穴‖能更有效地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5)海马组织TLR4/NF-κB相关蛋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p-NF-κ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百会+足三里组相比,百会组和足三里组大鼠海马组织TNF-α,IL-6及IL-1β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说明电针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对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结论1.预电针能够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的抑郁情绪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通过缓解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预电针缓解衰老模型大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LPS进入血液,缓解系统性炎症,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3.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少外周血中LPS进入大脑,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缓解神经炎症反应,且―标本配穴‖的保护效应较之单穴佳。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少下游炎症因子的合成及释放从而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可能是预电针防治衰老模型大鼠认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吴赛[6](2021)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方法对6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进行治疗,结合其疱疹、疼痛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并对两种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进行评估,检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相较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的临床优势以及在其治疗过程中与免疫学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应用于急性期HZ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为该治法对急性期HZ免疫调节作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按照急性期HZ的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招募收纳的60例HZ急性期伴神经痛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分为治疗Ⅰ组(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与刺络拔罐组)、治疗Ⅱ组(西药组),两组均为30例。治疗Ⅰ组首先运用烧至红白透亮的毫火针点刺疱疹和局部阿是穴,随即用大小适宜玻璃罐于点刺部位留罐3-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或干棉签将吸拔出的疱液、败血进行擦拭处理。取病灶相应神经节段和上下各一神经节段的夹脊穴以及疱疹和疼痛局部阿是穴进行毫针针刺,得气后接通G9805型低频脉冲治疗仪电极,病灶相应部位的上下神经节段的夹脊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一对正、负极,另外于阿是穴围刺处接一对正负极。(参数选用直流电,频率2Hz,连续波,电流1.5-3m A,强度以患者自身能够耐受为度),持续留针30分钟后取下电针导线夹,拔出针灸针。治疗Ⅱ组患者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以及普瑞巴林胶囊镇痛进行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两个疗程,7日一疗程。治疗周期间,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疼痛评价指标(VA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血清中IL-2与IL-6水平变化以及随访1-3月内PHN的发病率进行观察,综合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上述观察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疱疹评价指标比较:治疗Ⅰ、Ⅱ组患者疱疹在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上具有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价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均较前一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降低,经两因素多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第4d、7d、14d VAS评分对比分析,治疗Ⅰ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Ⅱ组,差异在统计学有意义(P<0.05)。治疗Ⅰ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比治疗Ⅱ组早,疼痛持续时间也短于治疗Ⅱ组(P<0.05)。3.综合疗效比较:治疗Ⅰ组患者临床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5例,30例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100%;治疗Ⅱ组患者临床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经秩和检验得出,两者总有效率结果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4.PHN发病率比较:治疗Ⅰ组有3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10.00%;治疗Ⅱ组有7例患者发生PHN,发病率为23.33%。以卡方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χ2值为5.963,P值为0.015,小于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中IL-2、IL-6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治疗Ⅰ、Ⅱ组患者血清中IL-2、IL-6水平经统计分析,均显示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6水平在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中两种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后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P<0.01,在统计学方面差异显着。结论:(1)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治疗急性期HZ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的方法在促进疱疹止疱、结痂、脱痂和缓解疼痛程度时长以及缩短病程方面较之于口服西药治疗均展示出明显的优势。(2)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两种治疗方式均能缓解神经疼痛进而减少PHN的发生,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HZ后能更大程度降低PHN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工作质量。(3)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口服西药在治疗急性期HZ后,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均有所升高,血清中IL-6水平均有所降低,但是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组的患者血清中IL-2、IL-6两细胞因子水平升降幅度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更为明显,推测两种治疗方法均对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病毒易感性和防治后遗神经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在功效相关的免疫学机制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

丁凡帆[7](2021)在《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急性应激反应、术后恶心呕吐指标的影响,以及术前和术中两种不同电针治疗时机的疗效差异,评价其围术期镇痛、抑制应激反应、稳定循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指导电针较优的治疗时间,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为针灸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拓宽思路。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96例,男33例,女63例,年龄18至65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术前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A组)、术中电针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min;B组在麻醉诱导结束后予电针治疗持续至缝皮结束即刻;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法,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麻醉维持药物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术后24、48h镇痛泵累积用量,术后6h、8h、24h和48h VAS评分。记录入室基础值(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后10min(T3)、缝皮结束即刻(T4)、苏醒即刻(T5)、气管拔管即刻(T6)HR、MAP,在T0、T3、T4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液9ml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和血糖浓度。记录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性别、年龄、BMI、ASA和手术时间上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A组明显少于C组,B组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A、B两组间无差异(P>0.05)。(3)与T0时比较,T6时A组、B组与T2、T6时C组HR明显增快,三组HR在T3、T4时减慢,T1、T3、T4、T5时A组、B组与T1、T2、T3、T4时C组MAP降低,T2时B组MAP低于C组(P<0.05)。(3)T3、T4时A组E和DA、B组E低于C组,T4时A组NE低于B组,T3时A组Cor低于C组,T4时低于B组。与T0时比较,T3时B组、C组E、DA、Cor和血糖浓度升高,T4时三组E、NE、DA、Cor升高(P<0.05)。(4)术后24h、48h内A组PCIA泵累积用量低于C组,术后48h内PONV发生率A组低于C组。A组、B组的术后24h、48h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减少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麻醉镇痛药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中持续电针刺激相比,术前电针疗效更优。

查白薇[8](2021)在《不同时点应用经皮空位电刺激防治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今妇科多种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癌等均可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本院妇瘤科主要治疗各种妇科肿瘤,目前腔镜手术占其科室总手术量的80%以上。但是妇科腔镜手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患者,而术后恶心呕吐不仅引起患者的明显不适,还可能导致误吸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使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较差,加重患者对治疗的不满以及治疗费用的增多。本研究旨在关注不同时间点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从而进一步观察其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是否有改善。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妇瘤科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三组,每组52例,实验中B、C组各排除2人,最终组152例。三组麻醉方式均相同。其中A组选择手术麻醉前在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予以电针治疗仪行电刺激30min;B组选择手术麻醉结束后予以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行电针治疗30min;C组仅在双侧内关、足三里穴位处贴电极片,不连接治疗仪,作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后0-2h,2-6h,6-12h,12-24h时间段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次数(同一时间段内发生多次恶心、呕吐记录为一次)。是否使用止吐药物及药物种类和用量。(2)记录术后12h、24h、36h、和48h时静止和咳嗽疼痛VAS评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痛,4分以下为镇痛有效)。(3)术前及术后48小时再仔细询问患者及家属并填写QoR-40量表以观察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与C组相比,A组和B组患者术后48h的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更佳(P<0.05),QoR-40总评分更高,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A组和B组分别与C组相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A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C组相比,A、B两组的术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VAS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且A组和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均可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且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赵锡蕾[9](2020)在《缪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头痛缓解程度、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和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这三方面评价缪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新方法。方法本次试验收集6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成两组,每组33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每组有效病例均为30例。治疗组缪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个疗程(1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椎活动度评分、伴随症状积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两组总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统计学有意义。2、头痛改善情况比较:组内比较,两组VAS值、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呈递减趋势,随访一个月时VAS值比治疗后VAS值高(P<0.01),表明两种方法对于患者的头痛程度、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都有改善。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VAS值组间比较,治疗组VA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缪刺法改善头痛程度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更佳。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组间比较,治疗后、随访1个月治疗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缪刺法减少头痛频率和缩短头痛时间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更佳。3、伴随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呈递减趋势,随访一个月时伴随症状积分比治疗后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患者伴随症状。组间相比,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伴随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伴随症状,但缪刺法对颈源性头痛的伴随症状缓解效果更好,远期疗效更佳。4、颈椎活动度比较:治疗组1个疗程结束、治疗后ROM评分呈递减趋势,随访1个月时评分高于治疗后(P<0.05),对照组1个疗程结束评分高于治疗后P>0.05,1个疗程结束ROM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分高于随访1个月时,比较结果均为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对患者颈椎活动度都有改善,但对照组1个疗程结束和治疗后改善无差别。组间比较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后、随访1个月(P<0.05)且各时间点治疗组RO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缪刺法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更好。结论缪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临床操作简便安全,远期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图0幅;表10个;参考文献105篇。

朱小芳[10](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二、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切除术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舒芬太尼用药情况比较
    2.2 2组血压及心率变化比较
    2.3 2组术后疼痛程度对比
    2.4 2组术后镇静程度对比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2)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脱落处理方法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研究方案
        2.1 围手术期常规管理
        2.2 麻醉方案
        2.3 针刺方案
        2.4 试验组
        2.5 对照组
        2.6 与本研究相关的医疗器械
    3 观察指标
        3.1 术前观察指标
        3.2 术中观察指标
        3.3 术后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肺功能
        4.2 VAS评分
    5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术前指标分析
    2 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比较
    3 术后第 1 天、术后第 3 天VAS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24h恶心呕吐情况比较
    5 术前、术后第3 天肺功能(FVC%、FEV1%、FEV1/FVC、PEF)比较
讨论
    1 针药复合麻醉的认识
    2 针药复合麻醉的作用
    3 麻醉药物的特点
    4 课题组方及药物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6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肺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竖横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对照
    3 治疗方案
        3.1 准备工作
        3.2 治疗组(竖横针刺法)
        3.3 对照组(普通针刺法)
    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4.1 疗效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反应观察与处理
        4.3 疗效评定标准
        4.4 不良事件记录
    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 效应指标评定
        3.1 两组患者田中靖久量表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 VAS 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对病名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3 有关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3.1 竖横针刺法简介及现代临床应用
        3.2 竖横针刺法治疗 CSR 的机理探讨
        3.3 研究结果简要分析及初步探讨
    4 心得体会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耳针联合夹脊温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一、概念及流行病学
        二、生理解剖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临床分型分期
        五、治疗现状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治疗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受试者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中止和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异常情况及处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计
        二、试验分组及随机化
        三、试验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处理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治疗前病况比较
        三、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耳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选穴依据
    第四节 临床研究结果探讨
        一、基线特征及治疗前病况分析
        二、不同时间节点VAS评分的比较分析
        三、治疗前后JOA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的比较分析
        四、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干预方法
        1.4 实验动物行为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旷场实验结果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3.讨论
    结论
实验二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和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4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突触超微结构比较
    3.讨论
    结论
实验三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及血清LPS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干预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取材方法
        1.4 大鼠结肠组织目标菌群组分的检测
        1.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观察
        1.6 WB检测结肠组织ZO-1 蛋白表达含量
        1.7 ELISA检测血清DAO、LPS、TNF-α、IL-1β含量
        1.8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大鼠目标肠道菌群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
        2.3 各组大鼠结肠组织ZO-1 蛋白表达水平
        2.4 各组大鼠血清DAO、LPS、TNF-α、IL-1β含量
    3.讨论
        3.1 预电针能调节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
        3.2 预电针能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的损伤
        3.3 预电针能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系统性炎症
实验四 预电针对D-半乳糖诱导的AD样病理大鼠血脑屏障及神经炎症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
        1.2 WB和 ELISA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免疫荧光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4 取材方法
        1.5 海马ZO-1、LPS、Iba-1、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1.6 血清S100β含量
        1.7 海马CA1 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电针对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2.2 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比较
        2.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Iba-1 蛋白表达水平
        2.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预电针能保护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血脑屏障
        3.2 预电针能减少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LPS含量
        3.3 预电针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大鼠神经炎症反应
讨论
    1.动物模型的评价
    2. “标本配穴”在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2.1 中医对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相关认识
        2.2 "标本配穴"是针灸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取穴原则
    3.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4.肠道菌群、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4.1 菌群失调引起炎症反应
        4.2 菌群失调引起血脑屏障功能下降
        4.3 神经炎症与认知功能障碍
    5.电针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衰老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
        5.1 电针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炎症反应
        5.2 电针可以保护血脑屏障
        5.3 电针调控神经炎症的机制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1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随机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处理
    1.9 研究终止原则
2 研究内容
    2.1 治疗方案
    2.2 观测指标
    2.3 试验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2.5 试验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疱疹评价指标结果
    3.2 疼痛评价指标结果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6 水平变化分析结果
    3.4 综合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理论对HZ的认识
        1.1 古文典籍对HZ病名的记载
        1.2 中医理论对HZ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HZ的中医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HZ概述
    2 现代医学对HZ的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HZ的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HZ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现代医学对HZ急性期治疗方法研究
    3 本项目立论依据
        3.1 针灸治疗方案依据
        3.2 针灸选穴依据
        3.3 观察指标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疱疹评价指标分析
        4.2 疼痛评价指标分析
        4.3 PHN发病率及综合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4.4 血清中IL-2、IL-6 在急性期HZ治疗过程中水平变化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二: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化方法
        2.3 临床盲法的设计与实施
        2.4 治疗方案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3.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4 三组患者血样检测指标的比较
        3.5 三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VAS评分的比较
        3.6 三组患者术后PCIA泵累积用量的比较
        3.7 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
        3.8 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1 术后疼痛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2 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 针刺镇痛与针刺辅助麻醉发展及应用
    4 穴位及电针干预参数选择依据
    5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6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7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在麻醉与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不同时点应用经皮空位电刺激防治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2.1 材料
        2.2.2 麻醉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恶心、呕吐发生次数比较
    3.3 VAS评分数据比较
    3.4 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QoR-40量表评分对比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缪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
        1.1.1 病历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例选择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随机分组方法
        1.2.2 试验方案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评定方法
        1.2.5 安全性评价
        1.2.6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患者一般资料
        1.3.2 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1.3.3 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对比
        1.3.4 安全性评价
    1.4 讨论
        1.4.1 颈源性头痛的西医发病机制
        1.4.2 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1.4.3 颈源性头痛与络脉的关系
        1.4.4 缪刺的机理
        1.4.5 选穴依据
        1.4.6 疗效分析
    1.5 小结
    1.6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2.1.1 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病名
        2.1.2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2.1.3 颈源性头痛的中医治疗
    2.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2.2.1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及流行病学调查
        2.2.2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2.2.3 颈源性头痛的西医治疗概况
    2.3 缪刺的认识及应用
        2.3.1 古代对缪刺的认识
        2.3.2 现代对缪刺的认识和临床应用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患者登记表
附录 B:视觉模拟评分表
附录 C:头痛伴随症状总积分
附录 D:颈椎活动度(ROM)评分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四、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用于甲状腺切除术针药复合麻醉中的效果研究[J]. 高成杰,兰新昂,肖芳,刘壮. 中国医药, 2021(07)
  • [2]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D]. 林意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竖横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雨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耳针联合夹脊温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疗效的观察[D]. 刘海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标本配穴”预针刺调控肠道菌群-LPS-神经炎性反应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D]. 何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电针夹脊穴联合毫火针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清IL-2、IL-6的影响[D]. 吴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丁凡帆.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不同时点应用经皮空位电刺激防治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研究[D]. 查白薇. 山东大学, 2021(12)
  • [9]缪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赵锡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电针治疗仪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