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无害化利用技术

天然气无害化利用技术

一、天然气的无害化利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潮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潮府规[2021]1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市各开发区、潮州新区管委会:现将《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7月1日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黄志权[2](2021)在《回转式污泥焚烧炉内外釜热效率分析及结构优化》文中指出污泥焚烧是处置污泥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回转式焚烧炉技术的应用变得愈发广泛,但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上所应用的回转式焚烧炉大多只含有单滚筒反应釜且倾斜放置,物料运动前进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反应釜的旋转和物料重力,同时相关的回转窑炉热平衡分析、温度场模拟等研究重点也基本围绕类似结构的设备,而缺乏对含有内外釜双筒,物料运动主要靠反应釜内设置的螺旋叶片来旋转推动,且水平放置的回转式焚烧炉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现有的含内外双釜的回转式污泥焚烧炉为对象,研究污泥在焚烧炉内外釜中的流动特性,并对影响污泥流动的内外釜主要运行参数进行一定的分析;同时根据污泥的干化焚烧分析焚烧炉的产热和耗热平衡,计算辅助热源的需求;然后对焚烧炉不同运行工况时的内外釜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对物料流动影响较大的运行参数对内外釜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最后分析焚烧炉热效率与内外釜结构的关系,对焚烧炉内外釜的结构进行优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焚烧炉内外釜中污泥的微小体积单元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污泥的轴向运动速度主要受到内外釜内壁上螺旋叶片的螺距和内外釜转速的影响;对内外釜中的转速进行分析,内外釜转速的最大值受到内外釜中螺旋叶片公称直径的限制;影响内外釜中污泥运动的主要运行参数,即分别为内外釜的转速,螺旋叶片的螺距,物料污泥在内釜中的填充率,以及污泥的密度或者是污泥的含水率。2)以该焚烧炉的100t/d污泥干化焚烧系统为例进行热平衡计算,发现该系统中的热量主要来源于污泥自身和燃烧器,而热量去处主要是排放的烟气和污泥渣料。该焚烧炉将含水率为80%的湿污泥干化至含水率为10%的干化焚烧过程中燃烧器补充的热量为10087183.6 kJ/h,而造成的热量损失为9829378.4 kJ/h,其中排放烟气造成的热损失为8453407.69 kJ/h,污泥渣料造成的热损失为93877.875 kJ//h,其余为系统的散热损失。3)对回转式污泥焚烧炉不同运行工况时的内外釜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对物料流动影响主要运行参数与内外釜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关系。考虑污泥焚烧炉的综合热效率,对比工况1和工况2,工况3和4,应选择内外釜转速较小,为0.8 r/min的工况2和4,工况2和4工况的携带热量小;对比工况1和3,工况2和4,一般应选择排烟管压强较小,为1000 pa的工况3和工况4,但山于工况4排烟管温度场热量分布不均,因此选择1000 pa的工况3和2000 pa的工况2。4)焚烧炉以现有内外釜结构运行时的综合热效率为热效率值约为η=84.16,内外釜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在内外釜中螺旋叶片由定螺距变为变螺距,其中内釜螺旋叶片变为实心,叶片高度随螺距的减小而降低;空心螺旋叶片与内釜内壁面围成螺旋通气道,在螺旋通气道中相应的内釜壁面上设置均匀分布的连通孔,使烟气能够在螺旋通气道中流通。

彭涛[3](2021)在《含油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技术及设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含油固体废弃物,即含油污泥。含油污泥富含石油烃,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单》,随着国家对环保日趋重视,环保法规明确规定要对含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本课题以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含油污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最终目标,开发基于高效传热的新型热解炉,设计搭建含油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处理系统。首先,对少量含油污泥进行热解试验,选择温度区间,在不同处理参数下快速热解油泥,基于热解灰渣特性对热解过程及系统能量平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热解温度对降低灰渣石油烃含量起主要影响,热解时间对灰渣减重率、热值影响相对较大;(2)加热蒸发油泥中的水分消耗了热解所需大部分能量,未来可将含油污泥中的大部分水干燥后再热解,以降低处理成本;(3)在温度达到550℃时,热解残渣石油烃含量降至0.3%以下,危险废弃物已变成固体废弃物,可以满足《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与《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中的相关要求。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热解炉热解工作温度为550℃。其次,根据试验所得的结论以及参考前人设计构建含油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工艺流程图,系统所设计的处理量为200kg/h,开发基于高效传热的新型热解炉,并以热解炉为核心设计搭建油泥处理系统,对其进行物料核算选择辅助设备与管道。针对上文所设计的新型热解炉,采用离散元法分析了不同板盘在不同转速下油泥颗粒的运动及分布情况,研究发现:(1)颗粒在板盘表面作变速运动,运动轨迹近似一条螺旋线,颗粒在小板盘上运动生成的螺旋线夹角小于其在大板盘上生成的螺旋线夹角;(2)颗粒在小板盘上的运动速度、距离、残留数目均大于大板盘,小板盘残留颗粒沿耙叶走向分布,大板盘残留颗粒会形成若干厚度不等的圆环;(3)颗粒残留数目靠近旋转中心越多,还有少部分颗粒随机散落在板盘上,板盘上残留的颗粒数量随着耙叶转速增加而减少。根据颗粒残留堆积情况对耙叶排布方式提出了改进意见,改进后的板盘上残留的颗粒大大减少,小板盘残留颗粒减少了53.7%,大板盘上残留颗粒减少了82.1%。最后,对含油污泥处理系统进行开车试验,热解炉热解室温度可以达到热解所需温度,试验表明本系统可以较好的处理含油污泥,经400℃热解产生的残渣其石油烃含量为0.78%,高于0.3%但低于2%;经550℃热解后,残渣石油烃含量低于0.3%,属于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理效果达到预期水平,处理后的灰渣满足国家相关排放标准,实现了含油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文末对本系统的运行时出现的问题及经济性作了探讨,系统运行收益高于成本,利润率高达188.83%,本文提出的油泥处理方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仲和[4](2020)在《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自1995年通过以来,已先后经历5次修改,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律中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凸显了该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地位。固废和危废的污染防治,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是专业性、复杂性、技术性最强的领域,固废和危废引发环境纠纷的风险较大,污染治理成本较高,企业因固废和危废污染而被追责的也较多。

杨思佳[5](2020)在《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而安全性又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风险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安全城市的概念,之后在明晰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评估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明确安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点,更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突发事件处理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不断提升安全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在明确安全城市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估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例进行了安全城市评估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文章对风险和能力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二者与安全城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为安全城市评估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际知名度高、城市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以及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为研究对象,在列举它们各自的安全城市相关文件资料基础上,结合安全城市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为我国的安全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之后,本文基于安全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前文理论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借鉴ISRS(国际安全评级系统)的理论思想,构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评估体系不同部分的指标特点,文章运用G1法、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安全城市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结合经正向化和分级处理的指标数据可获得各级指标得分及相应的安全水平,从而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最后,以指标体系中的“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评估能力”为例,文章利用评估模型对北京市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市运行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递升,风险防范能力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评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尉薛菲[6](2020)在《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近二十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出现了人口数和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双重增长,导致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暴涨,城市垃圾处置产能日益捉襟见肘,且城市内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新建垃圾填埋或焚烧产能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垃圾产量增长和产能扩张受限的矛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问题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内城市人口数和人均垃圾产能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城市垃圾处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者为了解决城市垃圾围城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解决方案,中国从2000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但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和资源压力的持续增大,垃圾分类被中央政府重新提上日程,自上而下加大全国垃圾分类的力度。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垃圾围城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流向终端处置环节的垃圾产量,减少了垃圾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友好和社会友好的手段。本文结合环境经济学、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垃圾分类产业进行经济学分析,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发展现状、国内垃圾分类的现有模式、垃圾分类的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了全面论述,然后文章使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垃圾分类产业的环境负外部性进行货币价值化,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考虑到上海是国内垃圾分类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分析对象,将该经济学分析框架用于上海市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得到了垃圾分类开展前和开展后上海市垃圾处置各个环节的平均投入成本、正效益产出、环境负效益产出等参数,并分析了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置各环节投入产出的影响、对全产业链总投入产出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文章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给出了建议。一切的市场活动都出于经济因素的推动,本文通过详细的数据获取和科学的分析计算方法获得了上海垃圾分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数据,不仅可以给上海市垃圾分类的政策制定和推动方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还可以给全国其它城市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借鉴,本文论证的结果不仅证明了垃圾分类在环境效益方面的可行性,同样证明了垃圾分类是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说明了我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具备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紧迫性。

齐鑫[7](2020)在《基于LSTM模型的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提速,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造成城市生活垃圾快速增长,天津市自从2012年后生活垃圾清运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高速增长,清运的压力逐步增大,需要配套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管理部门需要按照预估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以规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如果预测量过低,则可能导致处理设施不能消纳清运的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加剧垃圾围城的风险;如果预测量过高,则可能导致设备闲置,浪费大量的资源。因此,准确的预测生活垃圾的清运量,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垃圾处理设施,提升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分析了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情况,从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数量、无害化处理率、环卫工人数量等多个角度梳理并分析了天津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通过阅读文献并结合天津市情况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终选择了7种指标作为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模型的输入指标。其次,基于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领域较少使用深度学习方法现状,本文选择了LSTM、GRU和ANN共3种不同类别的深度学习模型,每类模型构建4种不同的架构分别进行训练和检验,以验证每种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不同类别的最优模型比对,实验结果表明LSTM模型的MAPE为9.27%,预测误差最小,因此本文选择了LSTM模型作为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模型。此外,本文基于不同的情景预测了天津市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结果表明2023年将在341.96万吨~472.82万吨浮动。最后,本文从加强垃圾处理能力、推进垃圾分类、垃圾收储运输系统强化三大方面给出了生活垃圾管理优化策略,以供管理部门参考。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8](2019)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三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建办[2019]180号各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住建局、城管委,武汉市水务局,鄂州市、随州市水利和湖泊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有关单位:为指导各地做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我厅研究制定了《湖北省"十三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孙鹏[9](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娄营利[10](2019)在《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革命以来,高碳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该发展模式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已经给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设低碳城市是解决城市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本研究旨在从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的角度,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为引导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剖析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梳理了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在分析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从文献研究、政府文件、实践调研三个渠道构建了低碳城市候选指标库。然后,本研究从指标的过程引导性与结果评价性两个方面,对指标候选库中的低碳城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综合考虑11位低碳城市专家的量化评分,根据模糊集合论对专家的量化评分进行处理,筛选出将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相集成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LCCIS)。LCCIS包含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碳汇、管理体制6个一级指标,单位GDP能耗等19个二级指标。并且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9个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本研究对LCCIS的过程引导有效性和结果评价有效性分别进行了检验。本研究选取了30个样本城市,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通过分析样本城市对LCCIS指标的应用情况,对LCCIS过程引导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同时,本研究选取了23个样本城市,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对比LCCIS的评价结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评价结果,对LCCIS结果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LCCIS具有良好的过程引导性作用与结果评价作用。本研究建立的基于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相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LCCIS)可以为我国城市推行低碳建设提供指引,同时也可以对低碳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应用LCCIS进行评价的结果不仅能反映一个城市的低碳化水平,也能反映一个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程度。LCCIS的推广使用可以调动我国城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我国完成碳排放量降低的国际承诺。

二、天然气的无害化利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的无害化利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环境管控单元划定
    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一)全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区域布局管控要求。
        2.能源资源利用要求。
        3.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
        4.环境风险防控要求。
        (二)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四、实施应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技术保障。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四)强化数据管理及应用。

(2)回转式污泥焚烧炉内外釜热效率分析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泥处理方法和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2.2 污泥干化焚烧技术及设备研究现状
        1.2.3 回转式焚烧炉内热平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内外釜中物料运动分析
    2.1 物料的成分及特性
    2.2 焚烧炉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污泥焚烧工艺流程
        2.2.2 焚烧炉主要结构装置
        2.2.3 工作原理
    2.3 物料的力学和运动学分析
        2.3.1 推料螺旋叶片的结构分析
        2.3.2 物料的力学分析
        2.3.3 物料的运动学分析
    2.4 影响物料运动的因素
        2.4.1 内外釜转速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2.4.2 物料填充率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2.4.3 内外釜螺旋公称直径对物料运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污泥焚烧过程中的热平衡分析
    3.1 污泥焚烧原理及焚烧特性
    3.2 影响污泥焚烧的因素
        3.2.1 污泥焚烧温度
        3.2.2 过量空气系数
        3.2.3 污泥在焚烧炉中的停留时间
    3.3 焚烧炉中的热平衡计算
        3.3.1 污泥干化燃烧所需热量
        3.3.2 焚烧炉提供热量
    3.4 本章小结
4 内外釜中污泥流动及温度场数值模拟
    4.1 CFD仿真介绍
    4.2 物理及数学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4.3 内外釜中温度场模拟与结果分析
        4.3.1 内外釜转速对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
        4.3.2 排烟口压强对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
        4.3.3 其余内外釜运行参数对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污泥焚烧炉内外釜结构优化
    5.1 焚烧炉热效率
    5.2 焚烧炉内外釜结构优化分析
        5.2.1 内外釜结构优化技术方案
        5.2.2 内外釜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含油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油泥的来源
        1.1.2 油泥的特性
        1.1.3 油泥的危害
        1.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油泥干化技术
    1.3 油泥热解技术
    1.4 其它油泥处理方法
        1.4.1 物理化学法
        1.4.2 生物降解技术
        1.4.3 无害化技术
    1.5 热解处理设备
    1.6 现有研究不足及本文研究内容
        1.6.1 现有研究不足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含油污泥热解性质探究
    2.1 分析测试方法及实验过程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温度区间的选择
    2.4 热解温度对灰渣性质的影响
        2.4.1 热解温度对油泥减量的影响
        2.4.2 热解温度对灰渣石油烃含量的影响
        2.4.3 热解温度对灰渣热值的影响
    2.5 热解时间对灰渣性质的影响
        2.5.1 热解时间对减量化的影响
        2.5.2 热解时间对灰渣石油烃含量的影响
        2.5.3 热解时间对灰渣热值的影响
    2.6 油泥热解能量平衡核算及工艺选择分析
        2.6.1 .热解能量平衡计算
        2.6.2 工艺选择分析
    2.7 本章小结
3.含油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与物流数据衡算
    3.1 油泥处理系统的初步设计
    3.2 热解炉初步设计
        3.2.1 设计要求
        3.2.2 操作环境分析
        3.2.3 热解炉结构设计
    3.3 干化机部分物料数据计算
        3.3.1 干化机物料衡算
        3.3.2 管路物料衡算
    3.4 热解及余热回收部分物料数据计算
        3.4.1 热解炉物料衡算
        3.4.2 管路物料衡算
    3.5 水处理部分物料数据计算
    3.6 干化-热解系统撬装方案
    3.7 本章小结
4.热解炉油泥运动分布特性及结构改进
    4.1 模型建立及其参数设置
        4.1.1 仿真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参数设置
    4.2 颗粒的运动及分布
        4.2.1 颗粒运动过程分析
        4.2.2 颗粒在板盘上分布
    4.3 对板盘上耙叶排列的改进
        4.3.1 对板盘上耙叶排列的改进
        4.3.2 对小板盘上耙叶排列的改进
        4.3.3 改进后效果对比
    4.4 本章小节
5 干化热解系统开车试验
    5.1 热解系统设备
    5.2 系统开车步骤
    5.3 热解炉热解试验
        5.3.1 试验材料
        5.3.2 恒温热解
        5.3.3 变温热解
        5.3.4 连续热解
    5.4 现场试验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4.1 连接管路堵塞
        5.4.2 热解炉热应力变形问题
    5.5 热解炉温度特性
    5.6 系统经济性核算
        5.6.1 系统消耗
        5.6.2 排放物处理
        5.6.3 成本核算
    5.7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危废管理计划
二、建立危废管理台账
三、不得将危废提供或者委托给无危废许可证者
四、不得擅自倾倒或堆放危废
五、转移危废的要求
六、运输危废的要求
七、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八、生态环境污染担责

(5)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风险
        2.1.1 风险概念和内涵
        2.1.2 风险管理
    2.2 能力
        2.2.1 概念
        2.2.2 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内涵
        2.2.3 具体能力
    2.3 风险、能力与安全城市的关系
        2.3.1 关系图
        2.3.2 内涵
    2.4 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
        2.4.1 概念
        2.4.2 内涵
第三章 国外安全城市战略文件对比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以东京为例
        3.1.4 经济学人智库EIU
    3.2 对比分析
        3.2.1 纵向对比
        3.2.2 横向对比
        3.2.3 特点与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层次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ISRS概述
    4.3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评估指标内容
        4.4.1 城市运行系统
        4.4.2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4.4.3 能力
第五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
    5.1 分级标准
        5.1.1 分级原理
        5.1.2 分级标准值
        5.1.3 指标分级
    5.2 基于G1法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2.1 基本原理
        5.2.2 群组判断的情形
        5.2.3 综合评估模型
    5.3 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综合评估模型
    5.4 安全城市指数计算模型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指标评分计算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北京市综合概况
    6.2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2.1 数据获取
        6.2.2 数据处理
        6.2.3 相关性分析
        6.2.4 主成分分析
        6.2.5 结果分析
    6.3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二: 基于G1法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3.1 权重计算
        6.3.2 数据获取
        6.3.3 数据处理及评分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对策建议
        6.4.1 城市运行系统部分
        6.4.2 风险防范能力部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显着性检验的t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2 “风险防范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附录3 “应急准备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垃圾分类研究综述
    二、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循环经济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定义和内容
    二、我国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一)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类别
        (二)我国生活垃圾处置的发展历程
        (三)我国生活垃圾处置行业现状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一)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
        (二)试点探索阶段(2000-2015年)
        (三)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四、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运营主要模式及问题
        (一)单一线下分类模式
        (二)线上平台回收模式
        (三)互联网+智能设备/设施组合模式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分析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概况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一)垃圾分类设备
        (二)垃圾运输车辆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
        (四)垃圾分类运营
        (五)环卫运营(收转运)
        (六)再生资源回收
        (七)垃圾处置
    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生活垃圾分类经济学分析基本思路
    二、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传统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方法
        (二)垃圾分类产业的外部性问题
        (三)基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命周期评价经济学分析方法
        (一)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内涵的发展历程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
        (三)生活垃圾分类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建立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案例研究
    一、我国主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概况及研究目标选取
        (一)上海市
        (二)北京市
        (三)杭州市
        (四)苏州市
        (五)南京市
        (六)研究目标选取
    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产业链的经济学分析
        (一)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及组成的确定
        (二)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三)生活垃圾收转运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四)再生资源分拣和资源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五)末端处置环节的投入产出分析
    三、垃圾分类对上海垃圾处置产业链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一)垃圾分类开展前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二)垃圾分类开展后垃圾处置产业链的投入产出
        (三)垃圾分类对总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经验借鉴
    一、国外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情况分析
        (一)德国
        (二)日本
        (三)美国
        (四)新加坡
        (五)瑞典
    二、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一)德国
        (二)日本
        (三)美国
        (四)新加坡
        (五)瑞典
    三、国外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
        (一)因地制宜的确定垃圾分类体系
        (二)建立垃圾分类产业链市场化机制
        (三)完善的法律保障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分析及建议
    一、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一)法律法规体系
        (二)配套政策
        (三)经济政策
    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政策建议
        (一)完善垃圾分类产业管理体系
        (二)全面开展生产者付费制度
        (三)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
        (四)研究制定鼓励垃圾资源化开发利用的政策
    三、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LSTM模型的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点
    1.3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研究
        2.1.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研究
        2.1.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征研究
        2.1.3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效率研究
    2.2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预测研究
        2.2.1 数理统计预测方法
        2.2.2 机器学习预测方法
        2.2.3 深度学习预测方法
    2.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量级分析
    3.2 天津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能力现状
        3.2.1 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现状
        3.2.2 天津市垃圾处理能力情况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燃气使用量
        3.3.2 供水及人口
        3.3.3 经济发展程度
第四章 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设计思路
        4.1.2 模型构建原则
        4.1.3 模型评价标准
    4.2 LSTM模型构建
        4.2.1 理论概述
        4.2.2 模型构建
        4.2.3 预测结果
    4.3 GRU模型构建
        4.3.1 模型概述
        4.3.2 模型构建
        4.3.3 预测结果
    4.4 ANN模型构建
        4.4.1 模型概述
        4.4.2 模型构建
        4.4.3 预测结果
    4.5 不同情景下的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
        4.5.1 预测模型选择
        4.5.2 情景分类
        4.5.3 预测结果
        4.5.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优化策略
    5.1 加强垃圾处理能力策略
        5.1.1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数量策略
        5.1.2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控策略
    5.2 推进垃圾分类策略
        5.2.1 垃圾分类宣传策略
        5.2.2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培养策略
        5.2.3 垃圾分类线上线下联动策略
    5.3 垃圾收储运输系统强化策略
        5.3.1 垃圾终端收集设施建设策略
        5.3.2 垃圾运输配套设备配备策略
        5.3.3 餐厨垃圾集中收集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流通基础理论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基于因素分析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1.2.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1.2.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低碳城市的内涵
    2.2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1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2 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3.3 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启示
        3.3.1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主要维度
        3.3.2 国内外城市低碳指标应用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4 低碳城市候选指标库的构建
    4.1 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维度
    4.2 低碳城市候选指标的来源
    4.3 低碳城市候选指标库
    4.4 本章小结
5 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LCCIS)
    5.1 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的含义
        5.1.1 过程引导含义
        5.1.2 结果评价含义
    5.2 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对于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5.3 LCCIS指标筛选
        5.3.1 指标筛选原则
        5.3.2 指标筛选方法
        5.3.3 指标过程引导性与结果评价性量化分析
        5.3.4 指标筛选结果
    5.4 LCCIS指标权重确定
        5.4.1 LCCIS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3 LCCIS指标权重
    5.5 本章小结
6 LCCIS有效性检验
    6.1 LCCIS过程引导的有效性检验
        6.1.1 过程引导有效性的检验样本
        6.1.2 过程引导有效性的检验结果
        6.1.3 过程引导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6.2 LCCIS结果评价的有效性检验
        6.2.1 结果评价有效性的检验样本
        6.2.2 结果评价有效性的检验结果
        6.2.3 结果评价有效性的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低碳城市指标选取专家意见调查表
    D.低碳城市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天然气的无害化利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潮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潮州市人民政府.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回转式污泥焚烧炉内外釜热效率分析及结构优化[D]. 黄志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含油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技术及设备[D]. 彭涛. 常州大学, 2021(01)
  • [4]产生危废单位需要注意的“红线问题”[J]. 仲和. 中国环境监察, 2020(06)
  • [5]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D]. 杨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中国生活垃圾分类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 尉薛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基于LSTM模型的天津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预测研究[D]. 齐鑫.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三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15)
  • [9]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10]过程引导与结果评价集成视角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 娄营利.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天然气无害化利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