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水产杂志编委

齐鲁水产杂志编委

一、《齐鲁渔业》杂志编辑委员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群,戴建荣[1](2019)在《我国生物入侵医学贝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外来物种的入侵日益成为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并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累计已达753种,其中入侵医学贝类主要有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藁杆双脐螺等。本文综述了我国生物入侵物种的概况,入侵医学贝类的种类、分布及其传播疾病的危害和防制措施等研究进展。

张佑文[2](2019)在《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着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1909-2005)曾是我国海洋藻类学的领军人物,也是世界知名的藻类学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除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之外,也对我国海洋科学的宣传和传播极为重视。自上世纪30年代曾呈奎开始投身于藻类学研究,一直到本世纪初,相关的科学传播工作始终伴随着其日常科研工作。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传播工作保持极高的热度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同时还对国内外的科学传播动态保持关注,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人群群体中并不多见,因此也很有特色,应当加以研究。目前对于曾呈奎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其科研成果中,在哲学方面主要集中于其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并且大部分是宣传性质,学术探讨不够,对其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没有涉及,对其本身作为一名科学家为何在科学传播方面做出大量工作还有待探讨。本文主要以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及其实践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科学传播类文章和着述进行整理,同时对其在科学传播实践方面所作的工作进行汇集追踪和考察,并对他人对曾呈奎的相关评价和纪念文章进行分析。第一,文章对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进行了分析,包括其关于科学传播的思想理念以及主要特点。第二,文章对曾呈奎在科学传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分类梳理和系统总结。第三,对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考察,同时依据当今国内在科学传播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第四,对曾呈奎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能够在科学传播方面取得很大成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其能够取得成效的因素主要在其科学传播观,并总结出这对我国当今如何促使科学家参与到科学传播工作中这一重要问题的有何借鉴意义。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曾呈奎虽然主要身份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但其对科学传播非常重视,对科学传播的作用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对于科学传播理念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2.由于曾呈奎身份的多样性(海洋科学家、中国海洋所所长、山东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同时自身对科学传播抱有很大的热情,这也使得其科学传播工作相比较于一般的科学传播工作者,有着多样性和独特性。3.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和实践工作特色鲜明。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现在其对应用科学传播以及科普创作的重视,提出科学知识能够及时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要求。在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其进行科学传播工作手段的多样性。4.通过对曾呈奎的相关科学传播理念和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发现曾呈奎对科学传播的地位以及理解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的这种科学传播观有其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他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对我国如何促使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中,有着很多现实借鉴意义。本文对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和实践工作进行考察,对其作为科学家在科学传播领域的相关理解和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对其科学传播工作做一系统研究,以期完善对曾呈奎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及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研究提供案例基础。

陈得仿[3](2019)在《大亚湾渔业资源概况及黑鲷的生长、繁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亚湾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架区,有着丰富的亚热带物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生态价值。近年来大亚湾出现一些生态问题:渔业资源的衰退、优势种替换、优势种小型化和低质化、密度降低、富营养化等。为了彻底了解大亚湾生态目前状况,在2015年对该区域进行了环境和渔业资源调查采样,经过分析后于2018年选取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作为进一步了解大亚湾渔业资源的物种,同时根据黑鲷生长、死亡系数、繁殖特征以及现有的资源状况对今后的渔业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亚湾生水温、透明度、悬浮物、溶解氧和营养盐分布均呈季节性与区域性变化。叶绿素a的浓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而初级生产力则是春季最大,冬季最低,说明初级生产力除了受叶绿素a影响外,还与海水的理化因子有关。硅藻门的种类全年都具有很高数量,甲藻门种类数量比硅藻门略低,蓝藻门、黄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均出现次数较少,占比则无太大差异。在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中,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种类最多,通过定量和定性发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较多。大型底栖动物与以往相比整体有衰退迹象。(2)渔获种类组成主要以鱼类为主,蟹类次之,说明大亚湾主要渔业经济来源于鱼类。大亚湾海域夏季游泳生物群落稳定性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弱。春、夏季渔获的游泳生物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秋、冬季调查海域游泳生物个体相对较大。(3)大亚湾黑鲷的体长分布随着月份的递增,优势体长组的长度也逐渐增加。黑鲷的体长与体质量呈正相关,且符合幂指数关系,认为黑鲷是一种匀速生长的鱼类。肥满度全年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整体的营养水平尚可。(4)对黑鲷的生长参数和生长方程研究后发现,黑鲷是一种生长缓慢,长寿且具有极大生长潜能的鱼类,其自然死亡率较高,所以要对该资源的捕捞强度进行适当控制。(5)对大亚湾繁殖期的雌性和雄性的全长与体质量测量发现,雌性个体全长显着大于雄性个体全长(P<0.001),雌性的初次性成熟全长远大于雄性。黑鲷未成熟时基本为雌雄同体与雄性为主,繁殖季节时性成熟的雌性无论是体质量还是全长均明显大于雄性(P<0.001)。这表明黑鲷可能存在性逆转,并且是有雄性向雌性转变。通过统计大亚湾黑鲷的成熟系数和性腺阶段变化,结果显示黑鲷全年雌雄的成熟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对雌雄性黑鲷的性腺发育状态观察发现,其繁殖期为每年的11月到3月。(6)卵径频率分布表明黑鲷为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与全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均呈显着线性相关。结合以上结果来看,大亚湾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渔业资源结构不稳定,渔业资源存在过度捕捞开发以及饵料不足以及鱼类生长缓慢的特点。通过对黑鲷的生长及繁殖特征进行研究,为今后黑鲷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借鉴意义。

霍达,刘石林,杨红生[4](2017)在《夏季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文中指出夏季刺参大面积死亡正逐渐呈现常态化趋势,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使刺参资源严重衰退,制约了刺参产业的良性发展,其原因亟待揭示。本文从高温、低氧、低盐、硫化物、氨氮及藻类腐烂等环境因素,以及种质因素、病原因素、人为因素共四方面阐述了夏季刺参大面积死亡的原因,提出"建设工程化"、"养殖机械化"、"监测自动化"及"管理智能化"的应对理念,进而通过培育抗逆良种、调查关键指标并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综合养殖系统、完善应急处置方案、提高现代养殖技术等应对措施,综合应对夏季极端天气的威胁,为保证刺参健康度夏提供科学参考。

张启宇,刘峰,陈英义,吕冬伟,李永芹,李兴佐[5](2017)在《海参病害防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病害诊断专家系统重视病害诊断,忽视病害主动预防,无法解决其病害预防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海参病害防治诊断专家系统,提出了病害信息推荐模型和病害诊断模型。其中,病害信息推荐模型根据病害的特点设计,可以实现病害信息的主动推送,从而有效预防病害。病害诊断模型采用产生式规则描述知识,采用正向推理诊断病害。该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满足养殖用户的需求,并对其他病害诊断专家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曾伟伟[6](2017)在《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全基因组序列及流行株灭活疫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给我国草鱼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GCRV是我国第一个分离到的水生呼肠孤病毒,也是水生呼肠孤病毒中毒力最强,危害最大的病原,GCRV的基因组是分11个节段的双链RNA病毒,变异迅速和复杂的病原学及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导致其广泛、快速、持续的流行主要原因。疫苗免疫是当前防治草鱼出血病最为有效的措施,但GCRV病原学复杂,毒株类型众多,各地流行株型不清楚,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均没有针对性,导致免疫失败的现象时常发生。开展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弄清不同地区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流行病学情况,根据不同地域的流行毒株,研制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区域使用的疫苗是当前草鱼出血病防控的关键。GCRV的基因组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呈现特定电泳带型,电泳带型和与其基因分型、基因组特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不同电泳带型的GCRV代表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对深入了解GCRV遗传变异历程和强、弱毒株的分子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1)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三重RT-PCR分型检测技术对2011至2016年6年时间采集自江西、广东、广西、山西、山东、湖南,湖北、重庆、天津等18个省市各地的未发病草鱼样品2274份和疑似草鱼出血病样品366份样品进行GCRV分型检测,并对各毒株的S7基因进行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系统比较GCRV各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地域和时间分布差异及遗传进化关系,建立我国草鱼出血病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结果显示,未发病草鱼样品共检测到65份阳性,总阳性率为2.9%,其中I型和I,II型混合感染各2份,II型61份,占整个阳性样品的93.8%,未检测到III型GCRV;疑似草鱼出血病样品检测到146份阳性,总阳性率为40%,其中I型8份,占总阳性样品的5.5%,II型131份,占总阳性样品的89.7%;I,II型混合感染5份,III型2份。可见,GCRV II型是我国当前主要流行基因型。各分离株S7节段序列分析发现,I、II和III型GCRV各分离株S7节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0%至99%、95%至100%和99%以上,基于S7基因节段构建的遗传进化树表明我国的GCRV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基因型,其中GCRV II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且GCRV不同分离株遗传进化树没有明显的时间和地域分布规律。(2)不同电泳带型GCR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对21株GCRV新分离株的基因组进行SDS-PAGE电泳带型分析,然后对电泳带型有差异的5株代表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同其它已知的GCRV进行基因组序列和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分离株各节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21株GCRV分离株的SDS-PAGE电泳带型共分为3大类,带型相似同一大类的一些分离株带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不同带型的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基因组带型不同类的分离株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小于50%,而基因组带型相似只是分布位置有微小差异的不同分离株,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0%以上,且带型差异越大,序列的同源性和基因组特征差异也越大。基因组特征分析表明,3’和5’末端保守序列、非编码区长度、倒置重复序列及一些特殊结构均与基因组带型有关,带型相似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这些特征都相似,反之则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分离株之间的基因带型差异、序列差异、基因组特征差异等,与分离的地域和时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基于不同分离株的11节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存均聚为3大类,说明目前我国的GCRV共有3个基因型。(3)GCRV流行株型灭活疫苗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GCRV II型是当前导致草鱼出血病流行与爆发的主要病原,开展GCRVII型疫苗研制对草鱼出血病的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流行的GCRV II型新分离株GCRV-HuNan1307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PSF细胞大量扩增该病毒,并用不同灭活剂和灭活温度对该病毒的灭活效果及灭活后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灭活条件,制备HuNan1307株灭活疫苗;其次是以HuNan1307灭活疫苗腹腔注射免疫草鱼,然后通过监测免疫草鱼体内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6个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及对强毒攻击的保护效果来评价该灭活疫苗的最低免疫保护剂量及免疫效果。结果显示,GCRV-HuNan1307用0.1%的β-丙内酯溶液在4℃环境下对病毒灭活60h效果最佳,该灭活疫苗的最低免疫保护剂量是105.5 TCID50/0.2m L。所有免疫该灭活疫苗的草鱼都产生了较高的血清抗体滴度和针对GCRV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此外,免疫草鱼的脾和头肾中6个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对强毒的攻毒保护率达到80%,保护期可持续一年。该研究成功地研制了II型GCRV灭活疫苗,为草鱼养殖过程中针对GCRV流行强毒株的感染提供有效的候选疫苗制剂。总之,本研究建立了我国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明确了GCRV分型分布情况、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分离株的基因组带型及不同带型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差异,研制了GCRV流行株型的灭活疫苗。本研究不仅为草鱼出血病病原学的深入研究和精准防控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草鱼出血病的具体防控储备了候选产品。

张军伟[7](2017)在《三种鲍线粒体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提出线粒体16SrRNA、CO Ⅰ、COⅡ基因是物种线粒体基因研究中比较普遍的基因序列,在群体遗传结构,种系发生及亲缘关系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是比较忠实的遗传分子标记。本文选取中国的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澳大利亚的黑唇鲍(H.rubra)和新西兰的黑足鲍(H.iris)3种典型经济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线粒体16S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片段,来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及种内种间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鲍的新品种引进、杂交育苗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三种鲍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皱纹盘鲍(H.hannai)、黑足鲍(H.iris)和黑唇鲍(H.rubra)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试验得到的序列长度分别为皱纹盘鲍544bp,黑唇鲍550bp,黑足鲍546bp;A+T碱基含量比例分别为皱纹盘鲍58.1%,黑唇鲍56.2%,黑足鲍56.4%;种内一致性分别为皱纹盘鲍96.37%,黑唇鲍97.51%,黑足鲍99.06%。三种鲍的种间一致性为93.94%。皱纹盘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7%,黑足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55%,黑唇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6%。黑足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48,皱纹盘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7。(2)三种鲍线粒体CO Ⅰ基因片段测序及系统发育研究分析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皱纹盘鲍(H.hannai)黑足鲍(H.iris)和黑唇鲍(H.rubra)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实验得到的序列长度分别为皱纹盘鲍554bp,黑唇鲍573bp,黑足鲍552bp;A+T碱基含量比例分别为皱纹盘鲍55.4%,黑唇鲍52.3%,黑足鲍53.5%;种内一致性分别为皱纹盘鲍97.66%,黑唇鲍98.49%,黑足鲍97.42%。三种鲍的种间一致性为89.12%。皱纹盘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6%,黑足鲍的碱基突变率为0.36%,黑唇鲍的碱基突变率为2.09%。黑足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204,皱纹盘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200,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86。(3)种鲍线粒体COⅡ基因片段测序及系统发育研究分析采用基因测序方法,对皱纹盘鲍(H.hannai)、黑足鲍(H.iris)和黑唇鲍(H.rubra)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实验得到的序列长度分别为皱纹盘鲍151bp,黑唇鲍150bp,黑足鲍153bp;A+T碱基含量比例分别为皱纹盘鲍58.3%,黑唇鲍53.7%,黑足鲍56.5%;种内一致性分别为皱纹盘鲍98.23%,黑唇鲍99.33%,黑足鲍91.83%。三种鲍的种间一致性为92.51%。皱纹盘鲍的碱基突变率为3.31%,黑足鲍的碱基突变率为19.61%,黑唇鲍的碱基突变率为2.00%。黑足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24,皱纹盘鲍与黑唇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192,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1。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16S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片段适用于鲍种间遗传分析、系统发生及亲缘关系研究。数据表明线粒体16SrRNA序列最为保守,COⅡ基因序列碱基突变率最高。皱纹盘鲍与黑足鲍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同一地理种群的鲍亲缘关系较近。

梅林,田淑慧,郭凤丹,王丽丽,陈庆禹,张丽荣,赵文祥[8](2014)在《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形势下,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必须充分利用地域、人才、科研和学科优势,提高期刊竞争力,积极应对网络化、数字化、全球化和体制改革对传统期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为制定其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

刘婷婷[9](2014)在《渔歌渔谚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古往今来,在沿海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渔民中诞生了无数的渔歌渔谚。这些渔歌渔谚反映的是渔民们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的内涵,它们承载着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对丰产丰收的希冀、对安全出海的期盼,是渔民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充满了渔民在渔区社会生产生活的记忆,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渔区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渔区的面貌也相应发生变化。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工具、通讯设施逐步现代化,新式渔具和高科技设备降低了渔民生产的危险系数;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使渔民不再局限于通过渔歌渔谚来抒情达意;渔村改造规划的实施和渔民内迁现状的出现,使传唱渔歌渔谚的渔民越来越少。新时期的这些变化反而使渔歌渔谚的创作步伐减缓,更严峻的是,已有的渔歌渔谚因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保护而面临消亡的境地。这是渔歌渔谚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第一章探讨了渔歌渔谚的起源和发展。大多数渔歌渔谚的出现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状况下,深入研究渔歌渔谚探讨其保护、传承方式极有必要。因此,根据渔歌渔谚具体的内容和内在的涵义对其进行分类,分为生产作业、日常生活、海洋认知、渔政四方面。第二章重点将渔歌渔谚和渔区社会之间的相互映照关系进行阐述,通过渔歌渔谚的内容所反映出的渔区社会变迁,将其分为渔区经济、渔区文化、渔政管理和渔区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变迁。第三章重点介绍渔歌渔谚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传承的措施。通过对渔歌渔谚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研究,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歌渔谚应当受到当代人的认真保护和传承。通过对现实中的渔歌渔谚的阐述,本文从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和民间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梁利群,任波,常玉梅,唐然,张立民[10](2013)在《中国内陆咸(盐碱)水资源及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文中认为咸水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陆咸水资源主要分布于湖泊、泡沼和浅层地下水中,其中咸水湖泊、滨海区地下咸水贮量达5398亿m3。此类水质多数不能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长期处于荒弃状态。资料显示,一些成水水域中还生存着对盐碱具有极强耐受性的鱼类,这使咸水资源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本文系统论述了我国内陆盐碱湖泊、地下咸水、盐碱化沼泽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内陆盐碱水资源渔业开发利用的现状、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并就我国内陆渔业利用盐碱水资源提出对策。

二、《齐鲁渔业》杂志编辑委员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齐鲁渔业》杂志编辑委员会(论文提纲范文)

(2)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曾呈奎及其科学传播思想
    2.1 曾呈奎生平简介
    2.2 曾呈奎重视科学传播的思想来源
    2.3 曾呈奎科学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2.4 曾呈奎科学传播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3章 曾呈奎的科学传播实践工作
    3.1 曾呈奎在科学传播着述方面的工作
    3.2 为推广海洋科学所做的系列工作
    3.3 为科学传播做出贡献的组织领导工作
    3.4 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人才
第4章 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的影响及评价
    4.1 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产生的效果
    4.2 如何评价曾呈奎的科学传播工作
第5章 曾呈奎科学传播思想的启示
    5.1 曾呈奎科学传播工作能取得成效的因素
    5.2 对我国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工作的启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亚湾渔业资源概况及黑鲷的生长、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亚湾资源概况
    1.2 黑鲷的生物学特征
    1.3 黑鲷的相关研究
    1.4 鱼类生长及繁殖
        1.4.1 生长
        1.4.2 繁殖
    1.5 本研究提出
第二章 大亚湾生态环境特征
    2.1 材料方法
        2.1.1 调查采样及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态环境
        2.2.2 浮游植物
        2.2.3 底栖动物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亚湾渔业资源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调查日期和采样方法
        3.1.3 渔获种类
        3.1.4 相似性分析
        3.1.5 优势度分析
        3.1.6 生物多样性指数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渔获组成特点
        3.2.2 群落结构特点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大亚湾黑鲷的生长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
        4.1.2 样品处理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黑鲷体长分布
        4.2.2 体长与体质量关系
        4.2.3 生长参数及生长方程
        4.2.4 死亡参数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亚湾黑鲷繁殖特征的生物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来源
        5.1.2 样品处理
        5.1.3 数据分析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性成熟全长
        5.2.2 性别模式
        5.2.3 繁殖周期
        5.2.4 繁殖类型
        5.2.5 繁殖力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夏季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刺参大面积死亡原因
    1.1 环境因素
        1.1.1 高温
        1.1.2 低氧溶解氧含量及变动趋势与温度、盐度、环流运动、生物活动等密切相关 (刘国山等, 2014) 。夏季高温天气下, 由于高温水密度及比重小于低温水, 使水体形成了温跃层。持续性高温、无风天气使得上层水与底层水上下流通受阻加剧, 溶解氧及有机物质对流输送减弱, 造成水体底层缺氧现象。而刺参的活动、代谢以及底层大量沉积的动植物残骸在降解的过程中消耗氧气, 使得底层缺氧现象加剧。
        1.1.3 低盐
        1.1.4 硫化物及氨氮
        1.1.5 藻类腐烂
    1.2 种质因素
    1.3 病原因素
    1.4 人为因素
        1.4.1 管理层面
        1.4.2 技术操作层面
        1.4.3 设备层面
2 夏季刺参大面积死亡的应对措施
    2.1 应对理念
        2.1.1 建设工程化
        2.1.3 监测自动化
        2.1.4 管理智能化
    2.2 应对措施
        2.2.1 抗逆良种培育与应用
        2.2.2 关键指标调查及体系构建
        2.2.3 完善应急处置方案
        2.2.4 提高现代养殖技术
3 结论

(5)海参病害防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信息推荐模型
    1.1 用户兴趣的获取
    1.2 用户兴趣模型的表示和实现
    1.3 病害信息推荐算法
2 病害诊断模型
    2.1 规则库的构建
    2.2 推理机
3 结束语

(6)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全基因组序列及流行株灭活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草鱼出血病的危害
    1.2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发现
    1.3 草鱼出血病的症状及流行规律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和理化特性
    1.5 草鱼呼肠孤病毒细胞培养特性
    1.6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组织嗜性与致病机理
    1.7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与基因分型
    1.8 草鱼呼肠孤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9 草鱼呼肠孤病毒检测技术
    1.10 草鱼出血病的防控
        1.10.1 疫苗免疫免疫防控
        1.10.2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1.10.3 生态综合防控技术
    1.11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1.1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1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12.2 代表株基因组带型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1.12.3 流行株型灭活疫苗研究
第2章 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实验鱼、细胞、毒株、菌株和质粒
        2.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主要溶液配制
    2.3 方法
        2.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2.3.2 RNA提取
        2.3.3 PCR检测和测序分析
        2.3.4 代表株S7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2.3.5 S7基因节段进化分析
    2.4 结果
        2.4.1 无临床症状草鱼样品GCRV的PCR检测结果
        2.4.2 疑似草鱼出血病样品GCRV的PCR检测结果
        2.4.3 GCRV阳性率与温度的关系
        2.4.4 基于S7基因节段的GCRV进化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代表株基因组带型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3.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3.3 病毒的扩增
        3.3.4 病毒的浓缩与纯化
        3.3.6 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3.3.7 病毒基因组的SDS-PAGE带型分析
        3.3.8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3.3.9 序列拼接
        3.3.10 各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
        3.3.11 各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3.4 结果
        3.4.1 GCRV基因组电泳带型分析
        3.4.2 GCRV代表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3.4.3 基因组特征分析
        3.4.4 基因分型和遗传进化树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鱼、细胞和毒株
        4.2.2 病毒扩增
        4.2.3 病毒灭活
        4.2.4 残余的活病毒测试
        4.2.5 最低免疫剂量试验
        4.2.6 草鱼免疫试验
        4.2.7 抗体效价测定
        4.2.8 中和抗体测定
        4.2.9 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
        4.2.10 攻毒保护试验
        4.2.11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病毒灭活
        4.3.2 最低免疫剂量
        4.3.3 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4.3.4 中和抗体水平
        4.3.5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4.3.6 免疫草鱼对强毒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5.1 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5.2 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带型和全基因组序列研究
    5.3 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灭活疫苗研究
    5.4 全文总结
        5.4.1 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5.4.2 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带型和全基因组序列研究
        5.4.3 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灭活疫苗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

(7)三种鲍线粒体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鲍概述
        1.1.1 鲍形态
        1.1.2 鲍的生态
        1.1.3 世界常见鲍的分布
    1.2 线粒体基因组概述
        1.2.1 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1.2.2 线粒体基因组中各主要编码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鲍基因研究概况
        1.3.1 鲍核基因组研究现状
        1.3.2 鲍线粒体基因的研究概况
        1.3.3 其他研究方向
    1.4 线粒体基因序列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在三种鲍中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应用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模板提取
        2.2.2 特异性片段扩增(PCR)
    2.3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线粒体CO Ⅰ基因片段在三种鲍中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应用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见第一章)
        3.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DNA模板提取
        3.2.2 特异性片段扩增(PCR)
    3.3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线粒体COⅡ基因片段在三种鲍中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应用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见第一章)
        4.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DNA模板提取
        4.2.2 特异性片段扩增(PCR)
    4.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基因序列特征
    5.2 三种鲍的亲缘关系
    5.3 关于杂交鲍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8)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概况
2 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地域优势
        2.1.2 科研与学科优势
        2.1.3 人才优势
        2.1.4 期刊质量优势
    2.2 劣势
        2.2.1 核心竞争力不强
        2.2.2 出版周期长, 时效性差
        2.2.3 期刊质量有待提高
        2.2.4 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滞后
    2.3 机遇
        2.3.1 国家政策扶持农业和农业科技
        2.3.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2.3.3 数字化出版和网络化传播
        2.3.4 学术期刊国际化
    2.4 威胁
        2.4.1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4.2国内期刊的竞争
        2.4.3 转企改制的风险
        2.4.4 数字化和网络化
        2.4.5 评价体系的影响
        2.4.6 公信力下降的危险
3 结语

(9)渔歌渔谚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对渔歌渔谚的收集整理
        0.2.2 渔歌渔谚与海洋渔业史和渔业社会研究的互动
        0.2.3 有关渔歌渔谚的研究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创新点
1. 渔歌渔谚的产生、发展及类型
    1.1 渔歌渔谚的产生和发展
    1.2 渔歌渔谚的类型
        1.2.1 生产作业类
        1.2.2 日常生活类
        1.2.3 海洋认知类
        1.2.4 渔政类
2. 渔歌渔谚与渔区社会变迁
    2.1 渔区经济的变迁
        2.1.1 渔区生产的变迁
        2.1.2 渔民生活的变迁
        2.1.3 渔区经济体制的变迁
    2.2 渔区文化的变迁
        2.2.1 渔区风俗习惯的变迁
        2.2.2 渔区思想观念的变迁
    2.3 渔政管理的变迁
    2.4 渔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3. 渔歌渔谚的保护与传承
    3.1 渔歌渔谚的历史文化价值
        3.1.1 渔歌渔谚的历史价值
        3.1.2 渔歌渔谚的文化价值
    3.2 渔歌渔谚的保护与传承
        3.2.1 渔歌渔谚的生存现状
        3.2.2 渔歌渔谚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齐鲁渔业》杂志编辑委员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生物入侵医学贝类的研究进展[J]. 张超群,戴建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4)
  • [2]曾呈奎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D]. 张佑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3]大亚湾渔业资源概况及黑鲷的生长、繁殖研究[D]. 陈得仿.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夏季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 霍达,刘石林,杨红生. 海洋科学集刊, 2017(00)
  • [5]海参病害防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J]. 张启宇,刘峰,陈英义,吕冬伟,李永芹,李兴佐.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8)
  • [6]草鱼呼肠孤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全基因组序列及流行株灭活疫苗研究[D]. 曾伟伟.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三种鲍线粒体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D]. 张军伟. 山东大学, 2017(09)
  • [8]山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SWOT分析[J]. 梅林,田淑慧,郭凤丹,王丽丽,陈庆禹,张丽荣,赵文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9)
  • [9]渔歌渔谚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研究[D]. 刘婷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中国内陆咸(盐碱)水资源及渔业综合开发利用[J]. 梁利群,任波,常玉梅,唐然,张立民. 中国渔业经济, 2013(04)

标签:;  ;  ;  ;  ;  

齐鲁水产杂志编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