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足类八新种记述及施肥器皿(螨类:螨科)

中国短足类八新种记述及施肥器皿(螨类:螨科)

一、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论文文献综述)

徐云,范青海,吴梅香,张飞萍[1](2019)在《浙、闽、粤、琼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在体视显微镜下直接检查被昆虫和螨类为害所致的扭曲、畸形、黄化叶及叶背可见红色细点的叶片的方法,对我国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4省12个城市的棕榈科植物进行调查。共采集江边刺葵、假槟榔和国王椰子等34种棕榈科植物240份样品,制作标本700余片,鉴定出细须螨科3属12种,为害较严重的有加州短须螨、卵形短须螨、紫红短须螨以及印度雷须螨。

郑大睿[2](2011)在《等钳蠊螨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 (Berlese),蛛形纲、蜱螨亚纲、囊螨科,是储藏物害螨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的重要天敌,在柑橘树,茶树上也偶有发现,属于常见的捕食螨种类。本文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花粉大规模饲养以及对害螨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等钳蠊螨的生物学特性等钳蠊螨在广州地区室内常温下年发生40代,6月~9月份完成一个世代仅需6d~9d;1月~3月份完成一个世代最长需14d。在广东没有越冬和越夏现象。等钳蠊螨仅营两性生殖,29℃温度下其后代雌雄性比为13:7。繁殖能力很强,产卵量最多可达70粒/雌,日产卵最多时为4粒,内禀增长率(rm)为0.22,种群数量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t)为3.15d。等钳蠊螨的捕食行为主要包括搜寻、捕捉、吸食、清洁、静息等5个部分。当食物不足时,该螨有相互残杀的现象;成螨和第二若螨都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有水的情况下,成螨耐饥平均7.17d,最长12d。2等钳蠊螨的生态学特性在20℃~29℃范围内,以腐食酪螨为饲料时,等钳蠊螨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超过29℃时发育历期有所延长,发育速率有所减缓。产卵前期在29℃下最短,为1.57d,在35℃时最长,为5.17d。用直接最优法求得的等钳蠊螨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87℃和147.19日度。在23℃~32℃范围内,等钳蠊螨世代存活率均为100%,在20℃、35℃时分别为90%、85%。明确了其发育最适温度为23℃~32℃。3.等钳蠊螨扩散能力通过释放——回收技术首次对等钳蠊螨扩散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等钳蠊螨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一小时在不同植株间的平均扩散距离为28.67cm。等钳蠊螨的密度随扩散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与距离的倒数呈线性关系。4.等钳蠊螨的植物花粉大规模饲养研究用12种植物花粉饲养等钳蠊螨,结果显示用柑桔、洋紫荆、朱顶兰、红花羊蹄甲、烟草等5种花粉饲养的等钳蠊螨不能完成发育,用玉米、五爪金龙、蓖麻、丝瓜、扶桑、香蕉和美人蕉等7种花粉饲养的等钳蠊螨能较好地发育和繁殖。等钳蠊螨取食丝瓜、美人蕉花粉具有世代历期短、存活率高、成螨寿命长、繁殖能力强等优点,丝瓜和美人蕉花粉可作为室内饲养的良好食料。5.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的控制作用等钳蠊螨一生可平均捕食754.40粒卵,最多可达1098粒卵。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各螨态的喜好程度顺序为:幼螨>卵>若螨>成螨。等钳蠊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 (1.0186×Nt)/(1+1.0186×0.0102×Nt)(R2=0.9989),最大日捕食量为97.94粒。寻找效应是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饥饿时间在24h~48h可使等钳蠊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卵的瞬间攻击效率增加,但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瞬间攻击效率反而下降。生境单位变大,等钳蠊螨雌成螨的瞬时攻击率和处置时间相应减少。在17℃~29℃范围内,等钳蠊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卵的瞬间攻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处理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超过29℃,瞬间攻击率有所下降,处理时间相应延长。按不同益害比释放等钳蠊螨与腐食酪螨成螨,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种群的控制率呈现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益害比为1:4、1:8和1:12释放时,第49h控制率分别为96%、90%和84%。在对腐食酪螨种群进行防治的21h后,按益害比为1:4释放的控制率已达到83.22%,使害螨较早得到控制,在三个释放比例中以1:4的比例最佳。由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得到,在实际生防工作中以益害比为1:10左右进行释放可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6.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的控制作用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各螨态的喜好程度顺序为:卵>若螨>成螨>幼螨。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 (0.7461×Nt)/(1+0.7462×0.0126×Nt),最大捕食量为79.30粒。寻找效应是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饥饿时间在24h~48h可使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卵的瞬间攻击效率增加,但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瞬间攻击效率反而下降。生境单位变大,等钳蠊螨的瞬时攻击率和处置时间也有减少。随着天敌密度和猎物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使等钳蠊螨的捕食作用率下降。等钳蠊螨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强度增大。7.等钳蠊螨对柑桔全爪螨的控制作用对等钳蠊螨进行田间农业害螨的防治试验的结果显示。按益害比1:3、1:5和1:8释放,72h后柑桔全爪螨的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在48.89%以上;168h后柑桔全爪螨的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且各益害比72h后控制效果无显着差异。从捕食螨的成本方面考虑,1:8为最佳益害比。

徐云[3](2011)在《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细须螨为棕榈科植物上主要害螨之一,以口针刺吸取食,对植物造成重要损失。本文系统回顾了细须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形态特征及其经济重要性。采用在体视显微镜下直接检查被昆虫和螨类为害的扭曲、畸形、黄化叶及叶背可见红色细点的叶片的方法,对我国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四省13个城市的棕榈科植物进行调查,共采集江边刺葵、假槟榔和国王椰子等34种棕榈科植物240份样品,制作标本700余片,鉴定出细须螨科3个属、11个种:加州短须螨Brevipalpus californicus (Banks, 1904);大青短须螨B. daqingis Ma et Yuan, 1982;凤凰短须螨B. fenghuangis Ma & Yuan, 1982;华南短须螨B. huananis Ma et Yuan,1982;卵形短须螨B. obovatus Donnadieu, 1875;紫红短须螨B. phoenicis Geijskes,1939;茶短须螨B. theae Ma & Yuan, 1977;雷须螨属Raoiella的2个种;澳氏细须螨Tenuipalpus orilloi Rimando, 1962;桃细须螨T. taonicus Ma & Yuan, 1980。其中大青短须螨、凤凰短须螨、茶短须螨和桃细须螨为棕榈科植物上首次报道,雷须螨属为中国大陆新记录属,澳氏细须螨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提供了以上11种的分类检索表,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特征图描绘,列出了近似种的区别特征,提供了观察标本、寄主及分布等信息。

马恩沛,袁艺兰[4](1982)在《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文中认为 作者(1977,1978)曾报导了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1875),刘氏短须螨(B.lewisi McGregor,1949)和茶短须螨(B.theae Ma et Yuan,1977)雌螨受精囊的形状,并指出“似乎有分类学上的意义”。近年来,我们采集的短须螨属标本已增加到15种,其中已观察到受精囊的有13种,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器官的形状因种类而异,确有分类学意义(图版Ⅰ)。

二、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论文提纲范文)

(1)浙、闽、粤、琼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与植物
    1.2 标本采集
    1.3 标本制作与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2)等钳蠊螨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等钳蠊螨的研究概况
    1.2 生物防治的运用和发展趋势
    1.3 捕食螨在生物防治中的运用
    1.4 腐食酪螨的研究概况
    1.5 茶短须螨的研究现状
    1.6 柑桔全爪螨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等钳蠊螨生物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活习性
        2.3.2 交配行为
        2.3.3 捕食行为
        2.3.4 食性观察
        2.3.5 等钳蠊螨雌成螨捕食腐食酪螨的时间分配
        2.3.6 耐饥能力
        2.3.7 年发生世代
        2.3.8 种群生殖力参数
    2.4 讨论
第三章 等钳蠊螨生态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等钳蠊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3.3.2 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3.3.3 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
        3.3.4 温度对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等钳蠊螨扩散能力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等钳蠊螨的扩散能力
        4.3.2 害螨数量对扩散距离的影响
        4.3.3 扩散密度与距离的相关模型
    4.4 讨论
第五章 等钳蠊螨植物花粉饲养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花粉食料的初步筛选
        5.3.2 不同花粉对等钳蠊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5.3.3 不同花粉对等钳蠊螨存活率的影响
         5.3.4 花粉食料对产卵前期、产卵期和产卵量的影响
        5.3.5 不同花粉对等钳蠊螨种群生殖力参数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的控制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等钳蠊螨各螨态对腐食酪螨卵的捕食量
        6.3.2 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各螨态的选择效应
        6.3.3 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卵的功能反应
        6.3.4 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的关系
        6.3.5 不同饥饿程度对等钳蠊螨功能反应的影响
        6.3.6 生境单位大小对等钳蠊螨功能反应的影响
        6.3.7 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
        6.3.8 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种群的控制作用
    6.4 讨论
第七章 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的捕食作用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各螨态的选择效应
        7.3.2 等钳蠊螨对茶短须螨卵的功能反应
        7.3.3 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的关系
        7.3.4 不同饥饿程度对等钳蠊螨功能反应的影响
        7.3.5 生境单位大小对等钳蠊螨功能反应的影响
        7.3.6 等钳蠊螨自身密度对茶短须螨捕食作用率的影响
        7.3.7 相互干扰对等钳蠊螨捕食茶短须螨的影响
        7.3.8 等钳蠊螨种内竞争强度
    7.4 讨论
第八章 等钳蠊螨对柑桔全爪螨的控制作用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3 结果与分析
    8.4 讨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概述
    1.1 分类地位
    1.2 细须螨科分类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棕榈科植物上细须螨研究现状
    1.4 形态特征
        1.4.1 细须螨科毛序命名模式
        1.4.2 细须螨科的特征
        1.4.2.1 口器
        1.4.2.2 背面
        1.4.2.3 腹面
        1.4.2.4 足
        1.4.2.5 性二型和生殖器
        1.4.2.6 受精囊
    1.5 经济重要性及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与植物
    2.2 标本采集与分离
    2.3 标本制作与保存
    2.4 标本鉴定
        2.4.1 标本观察
        2.4.2 标本测量
    2.5 绘图
    2.6 术语
3 分类
    3.1 中国棕榈科植物上细须螨成螨分种检索表
    3.2 种类描述
        3.2.1 加州短须螨Brevipalpus californicus(Banks,1904)(图5-6)
        3.2.2 大青短须螨Brevipalpus daqingis Ma et Yuan,1982(图7-8)
        3.2.3 凤凰短须螨Brevipalpus fenghuangis Ma & Yuan,1982(图9-10)
        3.2.4 华南短须螨Brevipalpus huananis Ma et Yuan,1982(图11-12)
        3.2.5 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 Donnadieu,1875(图13-14)
        3.2.6 紫红短须螨Brevipalpus phoenicis Geijskes,1939(图15-16)
        3.2.7 茶短须螨Brevipalpus theae Ma & Yuan,1977(图17-18)
        3.2.8 (泉州)雷须螨Raoiella sp1.(图19-20)
        3.2.9 (海南)雷须螨Raoiella sp2.(图21-23)
        3.2.10 澳氏细须螨Tenuipalpus orilloi Rimando,1962(图24-25)
        3.2.11 桃细须螨Tenuipalpus taonicus Ma & Yuan,1980(图26-27)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种类
附录2. 细须螨在棕榈科植物上的分布
图版
致谢

(4)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论文提纲范文)

新种记述

四、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论文参考文献)

  • [1]浙、闽、粤、琼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J]. 徐云,范青海,吴梅香,张飞萍. 植物保护, 2019(02)
  • [2]等钳蠊螨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D]. 郑大睿. 中山大学, 2011(06)
  • [3]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四省棕榈科植物细须螨科调查与鉴定[D]. 徐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8)
  • [4]中国短须螨属八新种记述和受精囊的研究(蜱螨亚纲:细须螨科)[J]. 马恩沛,袁艺兰. 动物学研究, 1982(S2)

标签:;  ;  

中国短足类八新种记述及施肥器皿(螨类:螨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