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2002年度“电脑爱好者最喜爱品牌”评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铭[1](2012)在《《读者》杂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读者》创办于1981年,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兼创办多种子刊和增刊,除中国大陆外发行至台湾地区,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公认的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的杂志。《读者》产生在“文革”结束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人开始对国外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知道世界文化为何物。当时很少有介绍国外文化的中国杂志,《读者文摘》就是为了传播和介绍西方文化。后来,凭借“平民化”的办刊风格,“真,善,美”的选题方式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喜欢,杂志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成为甘肃的形象。在期刊市场激烈的竞争下,于1999年杂志社决定发行子刊,2000年元月发行了《读者·乡村版》、《读者》半月刊、《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逐步开拓了《读者》扩张的道路。2011年《读者》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不断调整其市场营销策略,结合社会、读者市场、期刊市场等因素,从主刊内容营销、子刊刊群营销、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都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主刊内容营销上改革了栏目和内容,开始关注国内民生和社会焦点问题,提提出了人性主题、文化主题、民生和环保主题,弘扬社会正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随着小众化读者群的出现,时尚类、周刊类杂志的崛起,对文摘类杂志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杂志扩大了子刊的发行工作,形成了以主刊《读者》为主的子刊刊群。杂志社为特殊人群设计了《读者》维文版、《读者》盲文版,针对小众化读者群发行了《高中作文增刊》、《老年博览》等。另一方面,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电子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美国《读者文摘》破产。《读者》以《读者文摘》为鉴,官方网站应运而生,会员可以在官方网站上了解杂志社和杂志社发行的新闻动态,下载电子书、订阅,购买最新杂志等,《读者》官方网站成为了宣传杂志和与读者互动沟通的平台。期刊全球化和本身品牌成熟化的推动下,2011年《读者》繁体字版开始走向台湾地区,使得杂志成为沟通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杂志不满足国内市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功的在北美地区发行繁体字版,既为中国杂志提升了民族品牌形象,也为《读者》向北美、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新芳[2](2010)在《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对科普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科普事业的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然而,对科普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建国以来科普史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粗略的描述阶段,缺乏理论的和定量的分析。科普史研究是科普研究的基础。从建国以来我国科普的发展规模与历史积淀来看,科普史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于科普事业的发展,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和传播学理论,将科普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进行研究。本文以科普内容的变化为线索,将建国以来我国科普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开创与探索阶段(1949-1976),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1994),反思探索阶段(1995-2001),创新发展阶段(2002-至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与比较研究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口述史方法等,具体分析了每个阶段科普语境、科普观以及科普的发展情况;从科普主体、科普内容、科普对象等方面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科普的特点。同时,以科普图书和科普期刊为研究依据,在综合分析基础上,选择典型文本运用计量分析法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科普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以科普内容为依据进行科普史的阶段划分。以往研究对形式关注太多,而内容才是科普的核心要素,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普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且相对集中。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内容由侧重科技知识到科技知识与科学思想并重到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简称“四科”)为主,再到“四科+两能力”为主,“两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决策能力,有着鲜明的历史线索。这种划分方法,更加有利于科普特征的深入分析。二是阶段性案例分析。针对每一历史阶段科普内容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科普期刊和科普图书进行计量分析,从而揭示科普的层次与特点。三是科普与其语境的关联性研究。根据每一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了科普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科普政治语境侧重于政策分析,经济语境更多从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论述,文化语境侧重于科普观的分析。四是科普观历史演进研究。在历史阶段划分的基础上,考察了每一阶段科普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尤其是科普政策语境对科普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2001-2002年度“电脑爱好者最喜爱品牌”评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2002年度“电脑爱好者最喜爱品牌”评选(论文提纲范文)
(1)《读者》杂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读者》主刊内容营销 |
1.1 人性主题 |
1.1.1 办刊风格 |
1.1.2 栏目设置 |
1.1.3 内容反映人性 |
1.2 文化主题的内容营销 |
1.2.1 “文明”栏目传播中外优秀文化 |
1.2.2 提倡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 |
1.3 反映民生和环保的主题 |
1.3.1 关注民生的主题 |
1.3.2 环保的主题 |
第2章 《读者》子刊刊群营销模式 |
2.1 读者群分众化子刊初步扩张 |
2.1.1 开子刊先河进军农村市场 |
2.1.2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人群——维文版盲文版 |
2.1.3 《读者原创版》发行原创性子刊 |
2.2 小众化读者群出现专业性增刊、子刊 |
2.2.1 受专门性,原创性文摘杂志影响 |
2.2.2 大众向小众读者群发展趋势 |
2.2.3 《读者欣赏》——早期小众化读者群 |
2.2.4 高考作文增刊——高考生教辅材料 |
2.2.5 为老年人服务创办《老年博览》 |
第3章 《读者》台湾市场及海外市场营销 |
3.1 台湾地区营销策略 |
3.1.1 杂志版式符合台湾读者需求 |
3.1.2 发行台湾原因 |
3.2 《读者》海外市场营销策略 |
3.2.1 北美发行繁体字版 |
3.2.2 发行海外市场背景 |
3.3 《读者》“走出去”认识 |
3.3.1 促进了《读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
3.3.2 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
第4章 《读者》杂志市场营销未来的认识 |
4.1 提升内容文学性突出内容情感性 |
4.2 加强《子刊》独立生存能力 |
4.2.1 子刊在期刊市场上不跟风 |
4.2.2 加强子刊栏目特色化 |
4.2.3 开拓专业新领域忽视男性群体 |
4.2.4 加强读者反馈和子刊的知名度 |
4.2.5 梳理营销渠道 |
4.3 以美国《读者文摘》为鉴实现杂志品牌价值 |
4.3.1 美国《读者文摘》海外市场拓展 |
4.3.2 加强与多媒体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现状与思考 |
1.3 本文研究范围 |
1.3.1 "科普"的概念界定 |
1.3.2 本文研究范围 |
1.4 研究架构与方法 |
1.4.1 研究架构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科普事业的开创与探索阶段(1949-1976) |
2.1 共和国科普事业复兴的新语境 |
2.1.1 政治语境 |
2.1.2 经济语境 |
2.1.3 文化语境 |
2.2 科普工作的开创与探索 |
2.2.1 科普组织的开拓 |
2.2.1.1 科普局的探索 |
2.2.1.2 全国科普协会的推动 |
2.2.1.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 |
2.2.2 科普读物的多样性 |
2.2.2.1 科普期刊统计分析 |
2.2.2.2 科普图书统计研究 |
2.2.2.3 《十万个为什么》个案分析 |
2.3 1949-1976中国科普特征分析 |
2.3.1 科普内容以基本科学技术知识为主 |
2.3.2 科普的受众以工人和农民为主 |
2.3.3 科普的主体以政府、中国科协与科技工作者为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科普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1994) |
3.1 共和国科普语境的转换 |
3.1.1 政治语境 |
3.1.2 经济语境 |
3.1.3 文化语境 |
3.2 科普工作的发展 |
3.2.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普及 |
3.2.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普及成果统计 |
3.2.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影响 |
3.2.2 科普读物的繁荣与波折 |
3.2.2.1 科普期刊的统计分析 |
3.2.2.2 科普图书分析 |
3.2.2.3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个案研究 |
3.3 1977-1994 科普工作特征分析 |
3.3.1 科普内容拓展为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普及 |
3.3.2 科普主体以政府、科协和科技工作者为主 |
3.3.3 科普受众以农民、干部和青少年为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普事业的反思探索阶段(1995-2001) |
4.1 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型的动因 |
4.1.1 党和政府的推动 |
4.1.2 传统科普观的转型与创新 |
4.1.2.1 传统科普观的特征与现实困境 |
4.1.2.2 基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科普观的形成 |
4.2 科普工作的创新 |
4.2.1 科学精神的宣传与普及 |
4.2.2 科普读物的新特点 |
4.2.2.1 引进科普期刊的思考 |
4.2.2.2 欧美译着的大量出版 |
4.2.2.3 "第一推动丛书"案例分析 |
4.3 1995-2001科普工作的特点分析 |
4.3.1 科普内容拓展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 |
4.3.2 科普主体多样化 |
4.3.3 科普受众以青少年、农民和领导干部为重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阶段(2002-至今) |
5.1 科普创新发展的语境分析 |
5.1.1 政治语境:科普法制化 |
5.1.2 经济语境:建设创新型国家 |
5.1.3 文化语境:基于和谐发展意识科普观 |
5.2 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 |
5.2.1 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 |
5.2.2 科普读物的创新与不足 |
5.2.2.1 科普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
5.2.2.2 科普图书现状与特点分析 |
5.2.2.3 《万物简史》个案分析 |
5.3 2002-至今科普的特征分析 |
5.3.1 科普内容强调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的培养 |
5.3.2 科普主体呈现多元化与媒体化 |
5.3.3 科普受众的两极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大力推进科普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 |
6.1.1 科普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
6.1.2 科普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 |
6.2 我国科普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完善科普政策体系 |
6.2.2 提高科普创作水平 |
6.2.3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相关成果 |
四、2001-2002年度“电脑爱好者最喜爱品牌”评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读者》杂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家铭. 河北大学, 2012(08)
- [2]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 刘新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