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榆兰金花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呼木吉勒图,郗雯,李娜,吴秀花,魏春光,张颖[1](2019)在《两种榆树叶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榆树绿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是我国榆树的2种主要食叶害虫,有专食特性,在榆树种植区单一或混合发生为害。幼虫成虫均取食为害,主要以大龄幼虫和成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严重为害时整株树无一完整叶。受气候条件所限,榆树在北方地区绿化中占较大的比重,这2种榆树叶甲的为害严重影响榆树的生长和景观效果。文章综述了这2种榆树叶甲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等现状,以期更好地促进其绿色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王凯,杨顺河,狄新令[2](2017)在《榆兰金花虫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榆兰金花虫,又叫榆绿叶甲,群众也叫榆虱,是专门危害白榆的种害虫。通过试验示范,介绍了几种有效的榆兰金花虫防治方法。
朱建峰,乔来秋,张华新[3](2016)在《白榆研究利用现状及我国白榆良种化探讨与展望》文中指出白榆(Ulmus pumila)是我国分布最广、最重要的榆属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然而,由于人们对白榆优良性状认识不足,近年来白榆在科研和生产等方面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文中介绍了白榆资源地理分布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综述了白榆研究(不同自然类型、遗传结构特性、扦插组培快繁、逆境生理响应、病虫害防治和天然活性成分分析)、利用(生态防护、用材、园林观赏和药用等)和我国白榆良种选育(种子园建设及种子区划、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白榆推广应用的良种化建议,并对白榆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白榆的研究水平、提高白榆利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祁建华[4](2015)在《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菏泽市人工纯林面积不断增大且树种单一,加上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以及防治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因素,致使该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较重。目前,菏泽林业发展重点已由造林逐步转变为治林。为有效控制林木病虫危害,亟需科学的防治技术和高效的技术推广方法。本研究采用查阅文献、个别访谈、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七年来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发生原因与防治状况以及防治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菏泽市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计11种,其中,虫害8种,病害3种。2008年-201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先上升,2011年达到最大,然后持续下降;2010年前,病害面积大于虫害面积,2010年该趋势则发生逆转,这可能与2010年美国白蛾的大发生有关。预测2015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与2014年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发生形势依然严峻。其中,病害发生面积呈下降趋势;虫害发生面积与2014年基本持平,与病害发生面积相比,比例有加大趋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总体发生情况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份。2.美国白蛾、杨尺蠖、杨树黑斑病和杨树溃疡病在菏泽市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营林、人工、无公害药剂和飞防等措施是菏泽市目前对美国白蛾和杨尺蠖的主要防治措施;而杨树黑斑病和杨树溃疡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合理营林和无公害药剂的推广。3.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推广模式的基础上,菏泽市创新性的开展了文学创作、手机报、手机短信、网络森林医院等新推广模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推广效果仍然受到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推广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郭璐,郑远滨,常晟,刘伟霞[5](2014)在《榆兰金花虫的生态习性及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形态特征榆兰金花虫成虫体长79 mm,宽34 mm。近长方形,黄褐色,鞘翅绿色,有金属光泽,全体密被柔毛及刺突。卵长1mm左右,宽0.6 mm左右,梨形,黄色。蛹体长8 mm左右,乌黄色,椭圆形,背面有黑褐色刚毛。末龄幼虫体长11 mm左右,体长形、微扁平、深黄色,中、后胸及腹部第18节背面呈漆黑色。2生态习性和发生规律在河南、河北地区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土石缝等隐蔽处越冬。越冬成虫次年5月中旬开始出现,于5月下旬开始孵化为幼虫。孵化时在卵的顶端下侧咬一孵化孔而出。初龄幼虫剥食叶肉,
张培,吴晶,余本渊,安榆林,叶建仁[6](2014)在《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文中认为我国榆树害虫种类繁多,已报道并经确认的有35科200种以上,未经鉴定还有数十种。危害榆树的害虫有3大类:钻蛀类害虫有小蠹、天牛和木蠹蛾等;食叶类害虫有榆绿叶甲、榆黄足毒蛾和榆长翅卷蛾等;刺吸类害虫有红足壮异蝽、榆四脉绵蚜等。部分害虫危害较重,可使抗逆能力很强的榆树致死,某些榆树害虫不仅本身对榆树有较大危害,还与榆树病害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成为榆树病害传播媒介。
马丽娟[7](2012)在《优良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保定地区土壤中僵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利用黄粉虫诱集法获得白僵菌178株,绿僵菌279株僵菌,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了初步筛选。通过混合毒力测定方法,选出20株具有较高致病力的金龟子绿僵菌菌株。20株菌株死亡率在66.67%~100.00%之间,僵虫率在42.22%~100.00%之间,致死中时在2.64d~5.72d之间。各菌株僵虫率从大到小依次为:[M7-9,M7-(16-18)] >M7-(64-65)>M7-(283-285)>[M7-287,M7-105]>M7-169>[M7-19,M8-249]>M7-119>M7-130> [M7-(58-59),M7-67,M7-77]>[M7-184,M7-(83-84)]>[M7-43,M7-194]>M7-149>M7-57;,致死中时从小到大依次为:M7-9>M7-(16-18)>M7-(283-285)>M7-287>M7-(64-65)>M7-(58-59)>M7-19>M7-119>M7-67>M7-43>M7-184>M7-130>M7-105>M8-249>M7-77>M7-169>M7-149>M7-57>M7-(83-84)>M7-194;在初筛获得5株菌株的基础上,以M7-9、M7-(16-18)、M7-(64-65)为研究对象,对美国白蛾、大豆卷叶螟、东亚飞蝗、榆蓝叶甲、斜纹夜蛾、红脊长蝽、小菜蛾等不同龄期的幼虫进行杀虫活性测定,最终确定3株毒力较好的菌株进行抗紫外能力、抗高温能力的测定,比较了它们在多种条件下的性状,并结合毒力测定的结果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毒力且性状优良的绿僵菌菌株M7-9。通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将筛选出的菌株M7-9进行液固双向发酵研究,以产孢量为指标,选取较佳的发酵条件。在95%置信区间产孢量大于9.17x108孢子/g的优化方案为液体培养基发酵时间72.24h73.68h,固体培养基中水分比例88.24%91.14%,麦壳占麦麸的比例16.34%16.95% ,液体种子液的接种量14.85ml15.24ml,固体培养基发酵天数7.94d8.06d。为便于实际生产,将优化方案定为液体培养基发酵时间73h,固体培养基中水分比例90%,麦壳占麦麸的比例16.5%,液体种子液的接种量为15ml,固体培养基发酵天数8d。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得出的最佳培养条件,对绿僵菌菌株M7-9和M7-(16-18)进行液固双向发酵,后进行田间试验,施用剂量分别为1万、5万、10万亿孢子/亩(处理A,B,C),农药对照为辛硫磷、毒死蜱和白僵菌颗粒剂。各处理经DPS数据处理系统随机排列,在夏花生种植区进行根施,花生收获期调查。花生品种不同,各菌株的防治效果也不尽相同。总体上,两株金龟子绿僵菌对病虫害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结果表明,本试验对金龟子绿僵菌的筛选、发酵及应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卓,王皙玮,张李香,孙元,范锦胜,王贵强[8](2011)在《蠋蝽(Arma chinensis)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蠋蝽(Arma chinensis)可捕食多种农林害虫,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天敌昆虫。利用实验室饲养观察、对比分析和野外设样地调查等方法,对蠋蝽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蠋蝽在哈尔滨地区1a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蠋蝽1龄若虫只吸食水分,2龄至成虫以捕食昆虫为生。捕食量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成虫平均产卵量约400粒,孵化率可达90%,一般在40~50d即可完成一代。不同温度对蠋蝽的繁殖、发育影响显着,在20℃条件下若虫发育期约42.3d,而在30℃条件下仅需29d;20℃时成虫寿命为43d,而在30℃条件下仅有28.4d。
陈建业[9](2009)在《许昌花卉苗木有害昆虫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许昌市6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为区域,以该区域内花卉苗木害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花木种类相对丰富,结构不合理在许昌市60万亩生态林基地内有园林花木138种(包括小乔木和小灌木),其中针叶树13种、常绿阔叶树19种、落叶阔叶树71种、藤本5种。另有温室植物30种。花木种类相对丰富。但在138种植物中,落叶阔叶树占71种,而在这71种中又以杨树、泡桐种植最多占调查区域面积的近5070,约27万亩,而杨树又是其中占面积最大的单个树种,约25万亩。杨树是优势树种。花木害虫以本土为主,杨树害虫是主要害虫通过调查发现,在许昌市60万亩生态林基地内有害虫270种(隶属10目71科),其中63种是1980年以后从外地传入的,天敌135种。为害许昌市花木的主要害虫是本土造成的,但是外来传入的害虫具有潜在的危险。许昌市生态林基地害虫自1980年以来累计发生虫害面积约24万亩次,其中,轻度发生20万亩次,中度发生2.1万亩次,重度发生1.9万亩次。杨扇舟蛾、黄翅缀叶螟、杨小舟蛾、桑天牛、光肩星天牛等为害面积最大,是许昌市花木的主要害虫。在许昌市花木基地由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杨树害虫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达1144万元人民币,杨树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是重点防治对象。许昌市主要花木虫害的形成与消长就本土虫害而言寄主植物量的变化是其形成与消长的根本原因,而外来虫害的形成与消长是人为造成的。树种结构的变化引起主要害虫种类的变化,气候因素是害虫形成与消长的助力因素,人为传播造成外来害虫种类不断增加。大面积单一树种是造成某种或某几种害虫流行的主要因子,气候变化尤其是冬季气温的高低与越冬虫口密度成正相关,也与生长季的为害成正相关。单一化学防治和用药过量及不当助长了虫害的发生。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演变规律是:树种结构改变引起主要害虫种类发生变化,次要害虫变为主要害虫,主要害虫逐步下降为次要害虫。每年苗木的调入与调出次数较多数量较大,国民防控害虫意识不强、检疫等防控存在漏洞、人为传播造成外来害虫种类不断增加。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防控对策是:树立以生态学理念认识并防治害虫,即把害虫当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管理,用科学的方法调整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采用生态学的方法治理害虫;以经济学理念防治害虫,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害虫为害“经济阀值”,防治收益要远远大于防治投入,不能见虫就治,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防治害虫;加强害虫防控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倡导科学种树,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树种大面积种植,规范林业生产管理,在营林生产中,方案设计要有害虫防腔措施;全面普及推广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尤其是农业措施防治及生物防治技术,规范化学防治。许昌市主要花卉苗木害虫防控机制:(1)建立花木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许昌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按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准确、科学地对害虫事件做出预警,制定本辖区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应急预案,设立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建立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2)主要害虫专业防治,加强对主要花木害虫防治技术的宣传与技术推广,普及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着力解决技术棚架问题。成立以由专业森防技术人员为主导,有关科研院所专家参与专家评估和指导系统,对主要经济害虫能做到监控到位、及时发现、及时评估、及时防治,并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从人员组织到方案设计再到经费筹措等一系列完整的害虫专业防控机制;(3)形成以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控机制,要充分利用基层专业人员及农村科技能人长期一线的优势,给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及定期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由基层专业人员和农民能手相结合的害虫防控队伍,带动全体花木种植者自觉的科学的防治害虫,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成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的防控机制。
杨振德[10](2004)在《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苦豆草生物碱的行为反应》文中提出本研究选择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和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等杨树重要害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苦豆草(Sophora alopeouroids)生物碱的行为反应,探讨苦豆草生物碱的作用机理。 主要结果如下; 1.杨树叶片质量对柳蓝叶甲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的产卵有极显着的影响,幼虫以老叶为食料时,生长发育速率明显减慢,各龄期延长,蛹重较轻,化蛹率较低;成虫以老叶为食料时,其产卵几乎完全被抑制。 2.柳蓝叶甲卵表面存在产卵信息素,卵表面的有机溶剂冲洗物对柳蓝叶甲的产卵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水冲洗物则表现出一定的产卵驱避活性。 3.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及其单体对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等2种害虫均有较强的拒食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拒食作用增强。 4.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总碱处理后,分月扇舟蛾幼虫对叶片的消化和利用效率明显降低。 5.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成虫产卵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用槐胺碱、槐果碱和总碱处理后每块卵块的卵量显着低于对照。 6.槐胺碱、槐果碱和苦参碱对柳蓝叶甲具有较强的毒性,在非选择条件下,12天后其死亡率高达90%以上。 7.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及其单体对供试昆虫酶活性有明显的影响。保护酶活性前期表现出活性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此外,幼虫的解毒的能力与酯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论文的创新点: 1.本文首次对柳蓝叶甲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订正了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错误。1)文献报道分月扇舟蛾一生只交尾一次,但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分月扇舟蛾一生可多次交尾。2)文献报道蓝叶甲幼虫期共有4龄,但作者在研究中首次发现,柳蓝叶甲幼虫期仅有3龄。 2.首次发现柳蓝叶甲卵块表面的有机溶剂冲洗物对柳蓝叶甲的产卵具有显着的引诱作用。水提物则表现出一定的产卵驱避活性。这对于理解柳蓝叶甲-杨树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首次研究了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等2种杨树主要害虫对苦豆草生物碱及其主要单体的行为反应,并首次测定了苦豆草生物碱对这些害虫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醋酶活性的影响。关键词:苦豆草;生物碱:酶;生物活性;生物学特性;分月扇舟蛾;柳蓝叶甲; 拒食作用;产卵;卵表面提取物
二、榆兰金花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兰金花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榆树叶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榆树叶甲中文名称的几种表述 |
2 生态与生物学特性 |
2.1 习性与为害 |
2.1.1 食性和趋性 |
2.1.2 假死性和群集性 |
2.1.3 为害 |
2.2 成虫寿命与繁殖 |
2.3 发生世代和休眠 |
3 预测预报 |
3.1 有效积温预测 |
3.2 物候期预测 |
4 生物防治 |
4.1 天敌 |
4.2 微生物 |
4.3 微粒子虫 |
4.4 生物提取物 |
4.5 植物抗虫性 |
5 小结与展望 |
(2)榆兰金花虫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乐果类防治方法 (包括:乐果、氧化乐果、增效氧化乐果) |
1.1 树干部施药防治 |
1.2 钻孔注射乐果 |
1.3 撬皮注射乐果 |
2 根部施药防治 |
2.1 根部砍口滴药 |
2.2 乐果药液浸根 |
2.3 直喷防治 |
3 呋喃丹 (30%) 微粒剂防治法 |
3.1 根施呋喃丹 |
3.2 喷洒 |
(3)白榆研究利用现状及我国白榆良种化探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白榆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 |
1.1 地理分布 |
1.2 生物学特性 |
2 科学研究现状 |
2.1 不同自然类型及遗传结构特性 |
2.2 扦插组培快繁 |
2.3 逆境生理响应 |
2.4 病虫害防治 |
2.5 天然活性成分 |
3 开发利用 |
3.1 是营造生态防护林的优良阔叶乔木树种 |
3.2 是优质速生用材树种 |
3.3 是我国北方固有的乡土园林绿化树种 |
3.4 是极具药用开发价值树种 |
4 良种选育 |
4.1 种子园建设及种子区划 |
4.2 选择与杂交育种 |
5 良种化推广应用探讨 |
5.1 收集整理前期选育的白榆良种资源 |
5.2 在白榆分布的典型气候区域建立良种基地 |
5.3 成立白榆树种研究利用的专门组织或机构 |
6 展望 |
(4)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研究 |
1.4.2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
2 菏泽市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2 林业概况 |
2.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概况 |
2.4 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机构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查阅文献 |
3.2 实地调查 |
3.3 统计分析 |
4 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
4.1 历史发生情况 |
4.2 近期发生情况 |
4.2.1 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分布区域与趋势预测 |
4.2.2 发生危害特点 |
4.2.3 发生原因分析 |
5 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5.1 美国白蛾 |
5.1.1 形态鉴别 |
5.1.2 危害特点 |
5.1.3 防治技术 |
5.2 杨尺蠖 |
5.2.1 形态鉴别 |
5.2.2 危害特点 |
5.2.3 防治技术 |
5.3 杨树黑斑病 |
5.3.1 形态鉴别 |
5.3.2 危害特点 |
5.3.3 防治技术 |
5.4 杨树溃疡病 |
5.4.1 形态鉴别 |
5.4.2 危害特点 |
5.4.3 防治技术 |
6 菏泽市林业防治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 |
6.1 林业防治技术推广模式 |
6.1.1 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式推广 |
6.1.2 印发简报进行推广 |
6.1.3 利用电话进行推广 |
6.1.4 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推广 |
6.1.5 开展送科技下乡与赶“科技大集”活动 |
6.1.6 建立技术信息咨询处 |
6.1.7 开办网络森林医院 |
6.1.8 首次以文学创作形式进行传播 |
6.1.9 首次利用第五媒体进行宣传 |
6.1.10 首次实施下访群众暖民心工程 |
6.1.11 首次推行“绿卡”新机制 |
6.2 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
6.2.1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成效 |
6.2.2 农民对防治技术的需求 |
6.2.3 农民最欢迎的防治技术服务方式和对防治技术推广机构的评价 |
6.3 防治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
6.3.1 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责任不明 |
6.3.2 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
6.3.3 推广经费及工资待遇低 |
6.3.4 推广工作开展不活跃 |
6.4 技术推广工作影响因素 |
6.4.1 高素质人才不足 |
6.4.2 防治与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
6.4.3 防治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
6.4.4 防治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顺 |
6.4.5 群众对防治技术接受能力较差 |
6.4.6 改革对技术人员的影响 |
7 改善菏泽市林业防治技术与推广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
7.1 防治工作发展思路 |
7.2 防治工作对策建议 |
7.3 推广工作发展思路 |
7.4 推广工作对策建议 |
8 研究展望 |
8.1 关于防治技术改进的方向 |
8.2 关于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榆兰金花虫的生态习性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
2 生态习性和发生规律 |
3 防治措施 |
3.1 化学防治。 |
3.2 生物防治。 |
3.3 人工防治。 |
(6)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钻蛀类小蠹科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
1. 1脐腹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
1. 2副脐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
1. 3多毛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 |
1. 4榆树上其他小蠹种类及分布 |
2其他钻蛀类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3榆树刺吸类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4榆树食叶类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5结论 |
(7)优良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绿僵菌的分类及生物学性状 |
2 绿僵菌的侵染机制及致病机理 |
3 温度和紫外线对绿僵菌的影响 |
4 绿僵菌的发酵工艺 |
4.1 发酵工艺 |
4.2 通用旋转设计方案 |
5 拟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保定地区绿僵菌、白僵菌菌株的采集、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被下土壤中白、绿僵菌的分布 |
2.2 同一植被不同时间下土壤中白、绿僵菌的分布 |
2.3 保定市土壤中白、绿僵菌各月份的分离情况 |
3 讨论 |
第三章 金龟子绿僵菌僵菌菌株的室内毒力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0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黄粉虫致病力的初步测定结果 |
2.2 5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美国白蛾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2.3 5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大豆卷叶螟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2.4 5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东亚飞蝗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2.5 3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榆兰叶甲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2.6 3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斜纹夜蛾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2.7 3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红脊长蝽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2.8 3 株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对高毒力绿僵菌菌株抗逆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温对绿僵菌菌株的影响 |
2.2 紫外线对绿僵菌菌株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绿僵菌优良菌株发酵条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3 发酵实验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条件研究结果 |
2.2 单因素效应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产物的田间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许昌花卉苗木有害昆虫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农业害虫的危害 |
1.2 农林害虫治理的实践历程 |
1.3 我国农业昆虫研究的主要成就 |
1.4 关于农林害虫综合治理 |
1.5 农林害虫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
1.5.1 植物检疫 |
1.5.2 生物防治 |
1.5.3 农业防治 |
1.5.4 物理机械防治 |
1.5.5 化学防治 |
1.6 农林害虫治理存在问题 |
1.6.1 农业生态系统特点 |
1.6.2 存在问题 |
2 引言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材料、方法和手段 |
3.4.1 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
3.4.2 许昌市主要花卉苗木害虫种类的调查 |
3.4.3 许昌主要花卉苗木害虫种类调查 |
3.4.4 许昌主要花卉苗木害虫的为害及经济损失调查 |
3.4.5 新发现外来危险性昆虫详细观察 |
3.4.6 许昌市主要花卉苗木害虫发生及消长规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许昌主要花卉苗木种类结构 |
4.2 许昌市主要花卉苗木害虫种类及发生现状 |
4.2.1 主要花卉苗木害虫种类 |
4.2.2 许昌市花卉苗木虫害发生面积 |
4.2.3 许昌市新发现花卉苗木害虫和外来花卉苗木虫害 |
4.3 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的为害及经济损失 |
4.3.1 杨树虫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
4.3.2 泡桐虫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
4.3.3 苗木虫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
4.3.4 臭椿沟眶象发生与危害 |
4.4 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发生及消长规律 |
4.4.1 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的形成及消长 |
4.4.2 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与次要害虫的演变规律 |
4.5 许昌市主要花木害虫防控对策 |
4.5.1 主要花木害虫防控技术对策 |
4.5.1.1 以生态学理念认识并防治花木害虫 |
4.5.1.2 以经济学理念认识并防治花木害虫 |
4.5.1.3 加强防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
4.5.1.4 加强花卉苗木害虫防控体系建设 |
4.5.2 综合治理防控技术对策 |
4.5.3 建立主要花卉苗木害虫防控有效机制 |
4.5.3.1 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4.5.3.2 主要经济害虫专业防治 |
4.5.3.3 形成以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全方位防控机制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苦豆草生物碱的行为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立题依据与课题来源 |
上篇: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生物碱化学生态学与害虫管理 |
1.生物碱的功能 |
2.生物碱与草食动物的相互关系 |
2.1 生物碱与昆虫的关系 |
2.1.1 昆虫取食抑制剂和生物碱毒性 |
2.1.2 昆虫对生物碱的隔离(sequestation)与利用 |
2.2 生物碱与脊椎草食动物的关系 |
3.生物碱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
4.以生物碱为媒介的植物之间的关系 |
5.生物碱的生态关系 |
5.1 是否植物体内生物碱的浓度足够高? |
5.2 生物碱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出现 |
5.3 以生物碱为媒介提高物种适合度的证据 |
6.生物碱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
6.1 生物碱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 |
6.2 生物碱产卵抑制剂的开发与利用 |
6.3 生物碱拒食剂的开发与利用 |
6.4 生物碱的诱导合成与利用 |
6.5 应用行为控制法治理害虫 |
第二章 苦豆草的研究概况 |
1 苦豆草生物学特性 |
2 苦豆草资源分布 |
3 苦豆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
3.1 生物碱 |
3.2 黄酮类 |
4 苦豆草及其生物碱的应用价值 |
4.1 苦豆草生物碱的医药价值 |
4.2 苦豆草及其生物碱的农用价值 |
4.3 其它方面的应用 |
5 苦豆草生物碱的化学生态学研究 |
6 苦豆草生物碱植食性昆虫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三章 柳蓝叶甲等几种杨树害虫在我国的发生与防治 |
1.生物学特性 |
2.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
3.防治 |
3.1 营造混交林 |
3.2 生物防治 |
3.3 人工防治 |
3.4 灭虫灯诱杀成虫 |
3.5 暴发区用化学防治 |
3.6 注射技术防治 |
3.7 综合防治 |
4.存在的问题 |
下篇:研究内容 |
第四章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药品与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幼虫的饲养 |
1.2.2 柳蓝叶甲成虫的饲养 |
1.2.3 幼虫化蛹、蛹的羽化与成虫的交配 |
1.2.4 成虫的产卵和卵的孵化 |
1.2.5 柳蓝叶甲成虫的交配与产卵 |
1.2.6 叶龄对柳蓝叶甲生长发育及产卵行为的影响 |
1.2.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1.2.8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1.2.9 总酚含量测定 |
1.2.10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2.结果与分析 |
2.1 分月扇舟蛾的形态特征 |
2.2 分月扇舟蛾的生活史 |
2.3 分月扇舟蛾的生活习性 |
2.3.1 取食行为 |
2.3.2 羽化行为 |
2.3.3 交配行为 |
2.3.4 产卵行为 |
2.3.5 孵化行为 |
2.4 柳蓝叶甲形态特征 |
2.5 柳蓝叶甲的生活史 |
2.6 柳蓝叶甲的生活习性 |
2.6.1 柳蓝叶甲的产卵行为 |
2.6.2 柳蓝叶甲卵的孵化行为 |
2.6.3 柳蓝叶甲的取食行为 |
2.7 叶龄对柳蓝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其环境的关系 |
3.1.2 成虫取食对柳蓝叶甲雌虫产卵量的影响 |
3.1.3 幼虫食物与柳蓝叶甲生长发育的关系 |
3.1.4 柳蓝叶甲产卵选择与食物的关系 |
3.1.5 柳蓝叶甲产卵信息素与产卵行为的关系 |
3.2 结论 |
第五章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拒食作用试验 |
1.2.1 选择性试验 |
1.2.2 非选择性试验 |
1.3 幼虫生长和食物利用 |
1.4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
2.1.1 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
2.1.2 苦豆草生物碱单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拒食作用 |
2.2 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的影响 |
2.2.1 苦豆草生物碱处理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2 苦豆草生物碱处理对分月扇舟蛾幼虫取食量的影响 |
2.2.3 豆子生物碱处理对分月扇舟蛾幼虫排粪量的影响 |
2.2.4 豆子生物碱处理对分月扇舟蛾幼虫食物消耗和利用的影响 |
2.3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幼虫的拒食作用 |
2.3.1 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对柳蓝叶甲幼虫的拒食作用 |
2.3.2 非选择性取食条件下苦豆草生物碱单体对柳蓝叶甲幼虫的拒食作用 |
2.3.3 选择性取食条件下苦豆草生物碱单体对柳蓝叶甲幼虫的拒食作用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异源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拒食作用 |
3.1.2 异源植物次生代谢物与食物利用 |
3.1.3 苦豆草生物碱的应用前景 |
3.2 结论 |
第六章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产卵行为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虫来源 |
1.1.2 供试药剂 |
1.2 方法 |
1.2.1 供试成虫的培育 |
1.2.2 产卵忌避作用的测定 |
1.2.3 指标计算 |
1.2.4 不同浓度的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对分月扇舟蛾的产卵抑制 |
1.2.5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2.结果与分析 |
2.1 选择性取食条件下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产卵行为的影响 |
2.2 非选择性取食条件下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产卵行为的影响 |
2.3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成虫的毒性 |
2.4 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成虫寿命和产卵的影响 |
3.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第七章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消化酶、酯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生物碱 |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4 消化酶活性测定 |
1.4.1试剂配制 |
1.4.2 酶液的提取 |
1.4.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1.4.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1.4.5 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
1.4.6 酶蛋白含量测定 |
1.5 保护酶活性测定 |
1.5.1 试剂配制 |
1.5.2 酶液的提取 |
1.5.3 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1.5.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1.5.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1.5.6 酶蛋白的测定 |
1.6 酯酶活性测定 |
1.6.1 试剂配制 |
1.6.2 酶液制备 |
1.6.3 酯酶活性测定 |
1.6.4 体外抑制试验 |
1.6.5 标准曲线的制作 |
1.6.6 酶蛋白的测定 |
1.7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1.1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1.2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2.1.3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2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α-醋酸萘酯酶活性的影响 |
2.2.1 不同苦豆草生物碱对α-乙酸萘酯酶活性的影响(体外) |
2.2.2 不同苦豆草生物碱对α-乙酸萘酯酶活性的影响(饲喂法) |
2.3 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3.1 不同苦豆草生物碱对柳蓝叶甲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3.2 槐胺碱对柳蓝叶甲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4 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5 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5.1 不同苦豆草生物碱对分月扇舟蛾体内超氧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5.2 槐果碱和槐胺碱对分月扇舟蛾体内超氧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苦豆草生物碱对昆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1.2 苦豆草生物碱对昆虫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3 苦豆草生物碱对昆虫体内酯酶活性的影响 |
3.1.4 苦豆草生物碱对昆虫的作用机理 |
3.2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 |
1.结论 |
2.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意义: |
3.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3.1 苦豆草生物碱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
3.2 苦豆草生物碱化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
3.3 柳蓝叶甲产卵行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 |
四、榆兰金花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榆树叶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呼木吉勒图,郗雯,李娜,吴秀花,魏春光,张颖.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03)
- [2]榆兰金花虫防治方法[J]. 王凯,杨顺河,狄新令. 现代园艺, 2017(15)
- [3]白榆研究利用现状及我国白榆良种化探讨与展望[J]. 朱建峰,乔来秋,张华新. 世界林业研究, 2016(03)
- [4]菏泽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推广[D]. 祁建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15(03)
- [5]榆兰金花虫的生态习性及防治措施[J]. 郭璐,郑远滨,常晟,刘伟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14(08)
- [6]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J]. 张培,吴晶,余本渊,安榆林,叶建仁. 江苏林业科技, 2014(01)
- [7]优良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性研究[D]. 马丽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8]蠋蝽(Arma chinensis)生物学特性研究[J]. 高卓,王皙玮,张李香,孙元,范锦胜,王贵强.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1(04)
- [9]许昌花卉苗木有害昆虫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D]. 陈建业.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柳蓝叶甲和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苦豆草生物碱的行为反应[D]. 杨振德.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