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运动量急性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丛慧[1](2020)在《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高度现代化,人们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诱发了一系列疾病,使健康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焦点问题,而免疫系统作为身体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其变化与机体的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通过运动来改善身体机能仍是最基础的手段之一。但传统观念认为运动强度过大可能会抑制自身免疫系统,进而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比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而言,因其运动时间短、有间歇、更容易使运动者坚持和接受等优点,被引入到不同人群的运动训练中。女性人群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在不同月经周期,其激素水平、血细胞变化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均异于其他群体。在免疫系统方面有研究指出,与卵泡期相比,机体在黄体期分泌的免疫细胞水平更高,更容易增加女性患病的概率。这与不同的雌孕激素水平有关,在黄体期雌激素或孕酮水平的提高,可引起女性因性激素变化导致的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因此了解女性在不同月经周期进行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月经周期作为女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为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不同月经周期进行高强度持续运动(HIE)运动,其对自身免疫系统的影响,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月经周期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HIE)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E)对青年女性的影响,结合血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究其原因。研究目的:通过对久坐健康青年女性进行HIE与MICE对比,分别观察其在卵泡中期和黄体中期进行运动的血细胞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免疫系统变化的意义。研究方法:18名久坐健康青年女性,分别在卵泡期和黄体期随机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HIE,90%菈O2max,运动4分钟,休息3分钟,重复运动,总能量消耗为300KJ/次)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E,60%菈O2max,持续运动,总能量消耗为300KJ/次),共四次运动。并于运动前安静状态(pre)、运动结束即刻(post-0h)、运动后一小时(post-1h)、运动后三小时(post-3h)、运动后四小时(post-4h)抽取肘静脉血,通过血细胞分析仪以及ELLSA试剂盒检测血细胞指标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血IgA、IgG)。研究结果:1、白细胞系统:一次HI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WBC、LYM#均高于运动前。LYM%、LYM#在运动后1小时卵泡期低于黄体期,存在交互效应(P=0.031,0.033)NEUT%、MXD#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高于运动前。LYM%、MXD%在卵泡期运动后1、3、4小时低于运动前;一次MIC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NEUT#高于运动前。WBC、LYM#、MXD#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均高于运动前,WBC、NEUT%黄体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高于运动前,LYM#黄体期运动后3、4小时高于运动前。LYM%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1小时低于运动前。MXD%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低于运动前。2、红细胞系统:一次HIE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HGB低于运动前,黄体期在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HCT、RDW-SD在卵泡期运动后1、3、4小时低于运动前,RDW-SD在黄体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RDW-SD在运动后1、4小时在卵泡期高于黄体期,存在交互效应(P=0.013)。RBC只在卵泡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MCHC只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一次MICE卵泡期只在运动后即刻RBC、HCT、HGB、MCH、MCHC、RDW-SD高于运动前。HGB在黄体期运动后1、3、4小时低于运动前,RDW-SD在黄体期运动后3、4小时低于运动前,HCT只在黄体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3、血小板系统:一次HI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运动后即刻PLT高于运动前。PDW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高于运动前,PDW、PCT在黄体期运动后3小时低于运动前,MPV在黄体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一次MICE在卵泡期运动能够后1、3、4小时MPV低于运动前,黄体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PDW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低于运动前,黄体期运动后3小时高于运动前。P-LCR在卵泡期运动后1、3小时低于运动前。PLC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PLT在黄体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4、免疫球蛋白:一次HIE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血IgA高于运动前,而血IgA在黄体期运动前后无差异。血IgG在卵泡期运动前后无差异,而在黄体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一次MIC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血IgA运动前后均无差异。血IgG在卵泡期运动前后无差异,而黄体期血IgA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结论:1、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多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统指标均有影响,LYM#、LYM%、RDW-SD在黄体期的影响小于卵泡期,而其余血细胞指标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2、卵泡期和黄体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对血IgA、IgG的影响无差异。3、中强度持续运动对多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统指标均有影响,而这些影响与月经周期无关。4、卵泡期和黄体期分别进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血IgA、IgG的影响有所不同,在黄体期运动对血IgG的影响大于卵泡期,而血IgA的变化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
李勤,刘建平,肖国强,李勇[2](2011)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体育锻炼形式对机体血液免疫指标等方面的影响,为正确选择最佳健身方式提供参考依据,进而避免超大运动负荷对机体的损害。方法:受试者分为大、中、小强度练习组,每个练习组又按运动时间分为三个小组。在程控跑台上分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练习。从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红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RBC)-SOD的活性、血浆丙二醛(MDA)浓度等方面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要比运动强度大。
胡柏平,吴晓杰[3](2011)在《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跟踪和展望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预防运动后免疫功能下降,保证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良好并且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阐述了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抑制机制。结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浓度下降,增值分化能力和活性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功能也受到影响,出现运动后抑制现象。长时间、大负荷训练可以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显着降低,使血清Gln、Arg含量的降低和外周淋巴细胞凋亡速率增快,可能是运动性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王玺[4](2011)在《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关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在医学上已将研究深入分子水平,探索红细胞免疫因子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联系。但是在体育运动方面,大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细胞水平的免疫功能定性分析,红细胞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就体现在这些物质自身表达量上,所以要研究红细胞免疫,必须要对其表面免疫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以往,我们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时,免疫系统评定的常用指标有白细胞数和免疫球蛋白,并结合血清T/C,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红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其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联系不容忽视,红细胞免疫因子是否可以作为首选的免疫指标监测机体的免疫机能变化,对判断运动员疲劳程度,过度训练的早期诊断和调整训练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课题以优秀赛艇运动员为受试对象:(1)通过研究3周HiLo训练过程中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免疫机能的变化规律与特点,进一步提高HiLo对机体红细胞免疫的研究水平,为科学运用HiLo训练法促进运动成绩提供帮助与参考;(2)作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本研究将探索HiLo训练过程中机体红细胞免疫机能与机体其它免疫机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身体机能状态是否存在一定联系,以便全面监测运动员免疫机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有效判断疲劳程度,为过度训练的早期诊断和训练计划的合理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上海市男子赛艇队12名运动员。运动等级:国家健将6名,国家一级6名。按高原训练经历分为2组: A组6人(4-5次高原训练经历),B组6人(1次高原训练经历)。(2)HiLo安排:自2010年4月19日至5月12日进行3周高住低练。每天晚上7∶00至次日晨6∶00(约11个小时)在低氧实验室内睡眠,每周6天(周日至周五)。除低氧睡眠外,运动员在常氧环境下进行常规训练和日常活动,12名运动员由同一教练带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基本相同。HiLo实验地点为上海体育科研研究所低氧训练实验室(上海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内)。(3)测试指标与时间:①红细胞免疫指标(CD55,CD59):分别于HiLo前,HiLo第10天, HiLo结束当天,HiLo结束后第7天,共四次晨7点取肘静脉血用于测试CD55和CD59平均荧光强度;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WBC、CD3、CD4、CD8、IgG、IgM、IgA、NK、NKT):测试时间同CD55,CD59;③晨脉,血氧饱和度:每个训练日晨6点起床前安静状态下测试(。4)数理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12名运动员CD55在HiLo开始10天后上升0.56%,随后开始下降,在HiLo结束时达到最低,下降2.74%,恢复1周后显着升高9.89%(P<0.01).在HiLo开始后,A组CD55升高0.65%,B组升高0.49%.随后A组,B组开始下降,到HiLo结束时达到各自最低点,A组相对训练前下降3.35%,B组相对训练前下降2.23%。恢复一周后,CD55出现大幅度升高,A组升高9.53%(P<0.01),B组升高10.27%(P<0.01)。(2) CD59与CD55变化规律相似。CD59在HiLo开始后迅速升高22.86%,且与训练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HiLo结束时有所下降。恢复一周后,又显着升高了77.14%(P<0.01).HiLo开始一周后, A组CD55升高22.35%(P<0.01),B组升高23.49%(P>0.05).随后均开始下降,其中A组下降6.94%,B组下降10.24%。恢复一周后,A组显着升高72.59%(P<0.01),B组升高81.93%(P<0.01). A组与B组比较,红细胞CD59平均荧光强度在各时段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12名运动员WBC水平在进入低氧后开始上升,在第15天时达到一个峰值,上升12.2%,之后开始下降,在第17天达到最低值,到低氧结束时已恢复至训练前水平。随着低氧训练结束,WBC水平又开始下降,持续到HiLo结束后2周仍低于训练前水平。(4) 3周高住低训过程中运动员T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恢复一周后,CD3%下降4.13%,CD4/CD8下降2.4%。(5)在HiLo开始后,三种免疫球蛋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IgG与IgM增加,IgA降低,10天后,IgG与IgM降低,IgA升高。(6)12名运动员在HiLo开始后NKT%各测试时间点均显着低于训练前水平(P<0.05)。A组和B组各点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7)不同时间运动员整体晨脉测试情况,HiLo前为51.27±5.57,到第1周末平均值达到最高,第2周开始下降直至HiLo结束。SP02%前后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HiLo前SP02%的值最高,总体的平均值为95.64±1.21,第1周最低,第2,3周略有回升,三周数值均与HiLo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HiLo开始后的3组数据之间没有差异。研究结论:(1) 3周HiLo后,运动员红细胞表面CD55,CD59表达增加显着,提示3周HiLo使红细胞CD55,CD59表达升高有利于红细胞抵御补体攻击。CD59比CD55对HiLo训练模式更为敏感。红细胞表面CD55与CD59呈现显着正相关。(2) 3周HiLo结束后,WBC计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NKT细胞在整个低氧过程中变化显着。提示3周HiLo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NKT细胞对HiLo训练模式比较敏感,提示NKT可以作为机体免疫敏感指标。(3)3周HiLo后,红细胞表面CD55,CD59表达增加显着,机体免疫系统指标表达降低,提示作为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红细胞免疫对HiLo更为敏感。
刘成,汪洋,常波[5](2010)在《急性运动对受体的影响》文中认为从生物信号转导系统的视角探讨急性运动对机体中不同组织器官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文献综述法,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文献。探讨和阐述了急性运动对不同组织膜受体和胞内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可使细胞上受体发生质和量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受体与配体结合,使受体激活且产生信号转导,启动细胞内相应的生物效应。通过急性运动对受体影响信号转导通路阐述急性运动对机体代谢的影响机理。
万利,黄元汛[6](2007)在《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细胞在运动中起着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等重要的作用,不同运动强度对红细胞的理化性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运动同时对血液中红细胞免疫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点也是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的问题。通过全面了解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利用红细胞免疫指标监控运动训练,诊断过度疲劳,将会开拓人们的视野,对于全面了解运动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若愚,白杨,刘江颖[7](2007)在《运动员过度训练后免疫功能变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过度训练是运动员训练中因安排不当造成的。长时间、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而缺乏足够的恢复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都可以诱发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免疫抑制现象,影响身体健康,增加机体感染病原体的机会。本文用文献综述的形式,从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过度训练的概念、机制,各种免疫物质在过度训练后的变化及机制、免疫功能的恢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集训期运动员,特别是正在备战奥运会的运动健儿们在训练和恢复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万利,毕曼[8](2007)在《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除了表现在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外,也表现在多数人忽视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本文对此从整体方面进行讨论研究,以期能引起人们注意并为体育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讨论、综述了运动对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急性运动可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流动性和变形性降低,但数量的变化报道不一;长期运动训练后,红细胞压积和数量相对减少、血容量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增强;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不同研究报道结果有所不同.结论:运动除了对红细胞理化性质发生影响外,同时对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也产生较大影响.
赵永才[9](2007)在《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天然免疫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而红细胞免疫又是天然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较多,短暂低氧暴露和较长时间低氧训练对人红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也有少量报道,但缺乏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的研究,因此本文考察2周高住低练(HiLo)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的影响,为运动训练提供信息。方法:6名女子游泳运动员进行2周HiLo训练,白天正常训练,夜晚低氧暴露10小时,模拟海拔高度为2000~2500m,分别在训练前、训练期每周末和恢复1周后检测免疫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反映红细胞黏附功能的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R1、CD55、CD59分子的表达,同时还考察了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1 HiLo期间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受到了抑制,HiLo 1周和2周后运动员RBC-C3bRR明显下降(p<0.05),恢复1周后RBC-C3bRR已经恢复;训练1周后RBC-ICR开始上升,到HiLo 2周后明显高于训练前水平(p<0.05),恢复1周才下降到训练前水平。2运动员红细胞CR1数量在HiLo期间具有下降趋势,2周HiLo不能明显影响红细胞CR1数量;但恢复1周后红细胞CR1数量与训练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3 HiLo期间红细胞CD55、CD59数量相比训练前明显增加(p<0.05),而恢复1周后CD55、CD59明显高于训练前和训练期间的表达水平(p<0.05),CD55、CD59表达升高有利于红细胞抵御补体的攻击,防止溶血。4 HiLo期间除了第2周外单核细胞计数下降,训练结束1周后继续下降并明显低于训练前水平(p<0.05);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在HiLo期间一直下降,并在HiLo 2周后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恢复1周后数量开始上升,HiLo期间吞噬细胞数量下降不利于免疫复合物被清除。结论:2周HiLo明显抑制女子游泳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但恢复1周后,红细胞免疫黏附恢复正常,训练期间CR1活性受到抑制,但数量并不敏感;本次训练没有出现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长期抑制,运动员对本次训练是适应的。
王竹影[10](2007)在《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后大鼠的免疫应答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低氧训练正在兴起。研究已经证实,常氧条件下过量运动会导致免疫抑制,低氧环境会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低氧训练时机体同时承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应激程度明显加剧,但目前关于低氧训练及其机理的系统研究还不充分,对低氧训练后机体免疫机能及其变化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薄弱。由于尚缺乏高强度训练模型,目前对高强度低氧训练后免疫机能的变化还未见报导。研究目的:1、建立高强度低氧训练动物模型;2、研究中等及高强度低氧训练、高住低练对提高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的效果;3、探寻中等及高强度低氧训练、高住低练后机体免疫应答的反应及适应规律,为低氧训练实践中免疫机能监控提供理论依据;4、探讨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后免疫机能变化的可能机制;5、探讨不同训练强度下氧环境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低氧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225只大鼠按氧环境分为常氧、高住低练和低氧三大组,每一大组再按训练强度分为无训练、中等强度训练和高强度训练三小组,取样前根据最后一次运动负荷每小组再分为安静组和定量运动组,共形成24种组合。中强度训练组训练5周,高强度训练组训练6周。取血样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IL-2、IL-4、应激激素和过氧化水平检测,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和NK细胞,进行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测定。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不同低氧训练方式中、高强度训练的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证明,HiLo和低氧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有氧能力(低氧训练的效果显着好于HiLo),而且能够提高无氧耐力(HiLo与低氧训练效果并无显着差异)。但HiLo和低氧训练在有效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也会带来免疫机能的变化。与常氧训练比,低氧训练对基础状态下的免疫机能影响不大,在定量运动中甚至表现出部分免疫机能的节省化现象;而HiLo训练对基础状态下免疫机能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尤其是HiLo有氧耐力训练。氧环境和训练强度对基础状态下不同免疫机能的影响不同,氧环境对B-SI、训练强度对WBC、B-SI、NK活性均有显着性独立影响。与常氧和HiLo环境比,低氧环境能够刺激B细胞的分化;与无训练和中等强度训练比,高强度训练会显着降低WBC及单核细胞的数量,促进B细胞分化,提高NK细胞活性。WBC及其分类、NK细胞活性、IL-4水平是不同强度低氧训练中反映免疫机能变化的有效指标,可用于免疫机能的监控。由于WBC及其分类检测方便、反应敏感,因此,可作为低氧训练中免疫监控的首选指标。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引起免疫机能的诸多变化与神经内分泌、氧化应激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皮质激素和ACTH水平的升高、合成激素水平的降低以及高氧化应激压力均与HiLo组的免疫低下有关。
二、不同运动量急性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运动量急性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运动和血细胞 |
1.1.1 血细胞的概述 |
1.1.2 运动强度的概述 |
1.1.3 不同运动强度对血细胞的影响 |
1.2 运动和免疫球蛋白 |
1.2.1 免疫球蛋白的概述 |
1.2.2 不同运动强度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1.3 月经和血细胞 |
1.3.1 月经周期概述 |
1.3.2 月经周期对血细胞的影响 |
1.4 月经周期和免疫球蛋白 |
1.5 研究展望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设计 |
2.3 运动方案 |
2.4 最大摄氧量测试与运动强度制定 |
2.5 饮食热量与体力活动控制 |
2.6 实验指标与测试方法 |
2.6.1 身体基础指标测试 |
2.6.2 月经周期界定测试 |
2.6.3 血液指标测试 |
2.7 实验仪器与试剂盒信息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基本信息与完成情况 |
3.2 运动干预前雌激素、孕酮和基础体温监测 |
3.3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白细胞系统的影响 |
3.3.1 白细胞总数(WBC) |
3.3.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
3.3.3 中性粒细胞数目(NEUT#) |
3.3.4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 |
3.3.5 淋巴细胞数目(LYM#) |
3.3.6 混合细胞百分比(MXD%) |
3.3.7 混合细胞数目(MXD#) |
3.4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红细胞系统指标的影响 |
3.4.1 红细胞总数(RBC) |
3.4.2 红细胞积压(HCT) |
3.4.3 血红蛋白(HGB) |
3.4.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
3.4.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
3.4.6 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
3.4.7 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
3.5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血小板系统指标的影响 |
3.5.1 血小板数目(PLT) |
3.5.2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3.5.3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
3.5.4 大血小板比例(P-LCR) |
3.5.5 血小板积压(PCT) |
3.6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6.1 免疫球蛋白(血IgA、IgG) |
3.6.2 卵泡期和黄体期运动前血IgA、IgG水平的比较 |
4 全文讨论 |
4.1 运动方案设计与月经周期选取 |
4.2 HIE和 MICE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对血细胞系统的影响 |
4.2.1 白细胞系统 |
4.2.2 红细胞系统 |
4.2.3 血小板系统 |
4.3 HIE和 MICE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对血液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3.1 血IgA |
4.3.2 血IgG |
4.4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
结论 |
References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运动负荷对各指标的影响情况 |
2.2 分析不同运动负荷对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清除的机理 |
2.3 与其他研究观点的比较分析 |
3 结论 |
(3)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与中性粒细胞 |
2 运动对单核细胞的影响 |
3 运动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
4 运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4.1 运动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2 运动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
5 运动对NK的影响 |
6 运动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7 运动免疫抑制发生的可能机制 |
7.1 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
7.2 免疫白细胞影响机制 |
7.3 谷胺酰胺机制 |
7.4 红细胞免疫机制 |
8 结论 |
(4)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红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 |
1.2.红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 |
1.3.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
1.4.影响红细胞免疫的因素 |
1.5.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 |
1.6.红细胞免疫的医学临床应用 |
1.7.低氧运动与红细胞免疫 |
1.8.低氧运动与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 |
1.9.低氧运动与 B 细胞 |
1.10.低氧,运动与 T 细胞 |
1.11.低氧,运动与 NK 细胞 |
1.12.低氧运动与 NKT 细胞 |
1.13 红细胞免疫与系统免疫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HiLo安排 |
2.2.2 测试指标与测试时间 |
2.2.3 测试方法 |
2.2.4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5 数理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和CD59的影响 |
3.1.1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表面 CD55 的影响 |
3.1.2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表面 CD59 的影响 |
3.1.3 高住低训不同阶段 CD59 与 CD55 的相关关系与相关程度 |
3.2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
3.2.1 3周高住低训对白细胞计数影响 |
3.2.2 3周高住低训对 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
3.2.5 3周高住低训对 NK 细胞的影响 |
3.2.6 3周高住低训对 NKT 细胞的影响 |
3.2.7 3周高住低训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3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
3.3.1 3周高住低训对晨脉的影响 |
3.3.2 3周高住低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3.4 3周高住低训中红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 |
4. 分析讨论 |
4.1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和CD59的影响 |
4.1.1 3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55的影响 |
4.1.2 3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59的影响 |
4.1.3 HiLo引起红细胞 CD55、CD59 变化的机制 |
4.2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机体系统免疫的影响 |
4.2.1 3周高住低训对白细胞计数影响 |
4.2.2 3周高住低训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
4.2.3 3周高住低训对 NK 细胞的影响 |
4.2.4 3周高住低训对 NKT 细胞的影响 |
4.2.5 3周高住低训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3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
4.3.1 3周高住低训对晨脉的影响 |
4.3.2 3周高住低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4.4 3周高住低训中红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 |
5.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急性运动对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受体概念的形成 |
1.1 受体 |
1.2 受体的现代概念 |
2 受体的分类及功能 |
3 受体作用的特点 |
4 受体的调节 |
4.1 受体的失敏和增敏 |
4.2 受体调节的机制 |
5 受体介导的信息的传递 |
5.1 细胞的信息传递 |
5.2 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
5.3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
6 急性运动对受体的影响 |
6.1 急性运动对膜受体的影响 |
6.1.1 急性运动与胰岛素受体 |
6.1.2 急性运动与红细胞膜C3受体 |
6.1.3 急性运动与5-羟色胺受体 |
6.1.4 急性运动与谷氨酸受体 |
6.2 急性运动对胞内受体的影响 |
6.2.1 急性运动与糖皮质激素受体 |
6.2.2 急性运动与雄激素受体 |
(7)运动员过度训练后免疫功能变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2 过度训练的免疫学机制 |
2.1 血浆谷氨酰胺 (Gln) 水平降低 |
2.2 长时间剧烈运动引起血浆皮质醇升高 |
2.3 剧烈运动引起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多 |
2.4 心理应激 |
3 过度训练损害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 |
3.1 外部表现 |
3.2 内部表现 |
3.2.1 过度训练对NK细胞的影响 |
3.2.2 过度训练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3.2.3 过度训练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2.4 过度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 |
4 过度训练后免疫功能的恢复 |
4.1 谷氨酰胺的补充 |
4.2 中药的运用 |
4.3 抗氧化剂 |
5 总结与展望 |
(8)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方式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理化性质的影响 |
1.1 一次急性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理化性质的影响 |
1.2 长期运动训练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 |
2 运动对血液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 结语 |
(9)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红细胞主要的免疫分子 |
1.2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1.3 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因素 |
1.4 运动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1.5 高原环境或低氧训练对人体免疫的影响 |
1.6 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 |
3.2 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CR1数量变化 |
3.3 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数量变化 |
3.4 红细胞两种花环率与红细胞免疫分子的相关性 |
3.5 高住低练过程中吞噬细胞的变化 |
4 讨论 |
4.1 高住低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 |
4.2 高住低练对运动员红细胞CR1的影响 |
4.3 高住低练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的影响 |
4.4 红细胞两种花环率与红细胞免疫分子的相关性分析 |
4.5 高住低练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后大鼠的免疫应答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运动免疫学研究概述 |
1.3.1.1 运动与免疫细胞研究综述 |
1.3.1.2 运动对免疫分子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1.3 运动应激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
1.3.1.4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
1.3.2 高原训练研究概述 |
1.3.2.1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进展 |
1.3.2.2 模拟高原训练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
1.3.2.3 高原、人工低氧环境及运动对机体免疫机能影响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分组 |
2.2 运动模型的建立 |
2.3 运动能力测试 |
2.4 取样前的分组与运动负荷试验 |
2.5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6 指标检测方法 |
2.6.1 血细胞分类 |
2.6.2 T、B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2.6.3 NK细胞活性测定 |
2.6.4 细胞因子检测 |
2.6.5 内分泌指标检测 |
2.6.6 过氧化指标检测 |
2.6.7 血乳酸检测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动物实验期的基本情况 |
3.2 运动能力测试结果 |
3.3 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及其参数测试结果 |
3.4 白细胞及其分类记数测试结果 |
3.5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结果 |
3.6 NK细胞活性及IL测试结果 |
3.7 神经内分泌指标测试结果 |
3.8 脂质过氧化及血乳酸测试结果 |
3.9 主要指标相关关系分析结果 |
4 分析讨论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 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对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的影响 |
4.3 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对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
4.4 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对 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4.5 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对 IL含量的影响 |
4.6 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其与免疫机能之间的关系 |
4.7 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免疫机能之间的关系 |
5 结论 |
5.1 运动能力 |
5.2 WBC |
5.3 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
5.4 NK活性 |
5.5 IL |
5.6 内分泌 |
5.7 氧化应激水平 |
6 总结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不同运动量急性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D]. 李丛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J]. 李勤,刘建平,肖国强,李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11)
- [3]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胡柏平,吴晓杰. 辽宁体育科技, 2011(05)
- [4]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D]. 王玺.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5]急性运动对受体的影响[J]. 刘成,汪洋,常波. 体育科学研究, 2010(02)
- [6]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J]. 万利,黄元汛. 巢湖学院学报, 2007(06)
- [7]运动员过度训练后免疫功能变化及恢复的研究进展[J]. 李若愚,白杨,刘江颖. 四川体育科学, 2007(03)
- [8]运动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J]. 万利,毕曼. 宜春学院学报, 2007(04)
- [9]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赵永才.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10]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后大鼠的免疫应答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王竹影. 苏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