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窄分布醇醚的合成及其磷酸酯化后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宁,赵亭,武江红,赵永红,任真[1](2021)在《脂肪醇醚磷酸酯分子量分布对25%戊唑醇分散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提升脂肪醇醚磷酸酯(AEP)在水悬剂中的利用效率,使用不同分子量分布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钾盐作为分散剂,制备了25%戊唑醇水悬剂并考察了该制剂及其固体颗粒的部分性质。确认了窄分布醇醚磷酸酯有利于提升水悬剂的Zeta电势、剪切粘度及悬浮率,有利于提升水悬剂的热储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和触变稳定性;使用粉末接触角计算了固体颗粒的表面自由能,确认窄分布醇醚磷酸酯钾盐更有利于改良固体表面的亲水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散射波谱推测窄分布醇醚磷酸酯可能在固体表面排布更加均匀。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冯宁,张广良,赵永红[3](2020)在《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磷酸酯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以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AEO2)为原料、五氧化二磷(P2O5)为磷酸化试剂,通过酯化反应合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磷酸酯,优化了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制备工艺:酯化温度85℃,酯化时间2.5 h,AEO2与P2O5物质的量比1.4。红外和核磁共振磷谱表征了磷酸酯键的成功合成;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表明产物主要为磷酸单双酯;热重分析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抗静电性能测试表明窄分布醇醚磷酸酯具有较好的抗静电性能。
冯宁,赵亭,赵永红,张广良[4](2020)在《常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分子间相互作用》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常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C-AEP)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索窄分布醇醚磷酸酯与常规醇醚磷酸酯(N-AEP)的差异。使用N-AEP混合体系模拟了常规醇醚磷酸酯,分别测定了样品的分子量分布、胶束反离子常数、静态表面张力,使用胶束理论考察了混合体系中不同EO加和数的AEP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混合体系中具有不同EO加和数的AEP在形成胶束、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和能力方面基本都表现出了增效关系。使用临界堆积参数理论预测了AEP分子的聚集形态,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加以验证。未发现EO加和数与聚集体的形貌和尺寸之间的明显规律。
王新刚[5](2019)在《窄分布脂肪醇醚硫酸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窄分布脂肪醇醚(N-AEmO,m=3,5,7,9)为原料,经过硫酸化、中和后制得窄分布脂肪醇醚硫酸钠(N-AEmS,m=3,5,7,9)。研究了N-AEmS(m=3,5,7,9)的性能及其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所形成复配体系的性能和相行为。同时,对N-AE5S/TTAB混合溶液所形成的双水相体系及其在蛋白质萃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N-AEmS(m=3,5,7,9)的制备及结构鉴定。分别以气体SO3和氯磺酸为硫酸化试剂硫酸化N-AE3O和N-AEmO(m=5,7,9),然后通过NaOH中和制得N-AEmS(m=3,5,7,9)。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制备的N-AEmS(m=3,5,7,9)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制得了N-AEmS(m=3,5,7,9)。(2)N-AEmS(m=3,5,7,9)的性能研究。通过测定N-AEmS(m=3,5,7,9)的静态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动态接触角、乳液稳定性及浊度对其表面活性、扩散性能、铺展性、乳化力以及耐盐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聚氧乙烯(EO)基团数目的增加,N-AEmS(m=3,5,7,9)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饱吸附量(Γmax)逐渐减小,而在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和pC20逐渐增大;(2)N-AEmS(m=3,5,7,9)的耐盐性和乳化性随着EO基团数目的增加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N-AE9S分子内EO链较严重的卷曲,使其乳化性较N-AEmS(m=3,5,7)有所降低。(3)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低于cmc时,N-AEmS(m=3,5,7,9)中的EO基团在影响其扩散性能和铺展性能方面呈现出疏水性。当浓度高于cmc时,N-AEmS(m=3,5,7,9)中的EO基团在影响其扩散性能和铺展性能方面呈现出亲水性。(3)N-AE3S与常规AE3S的性能比较。通过测定N-AE3S和常规AE3S溶液的静态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动态接触角、乳化性和耐盐性,发现与常规AE3S相比,N-AE3S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更优良的铺展性和乳化性,而两者的耐盐性相近。(4)N-AEmS(m=3,5,7,9)与TTAB复配体系的性能研究。通过测定N-AEmS/TTAB(m=3,5,7,9)复配体系的静态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及动态接触角,发现当浓度低于cmc时N-AEmS/TTAB(m=3,5,7,9)复配体系并未表现出性能的提高,甚至复配体系的铺展和扩散性能反而有所降低。当浓度高于cmc时复配体系较单一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扩散、乳化及铺展等性能方面均有所提升。(5)N-AEmS/TTAB(m=3,5,7,9)复配体系的相行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配体系的聚集体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浓度为1.0×10-1 mol/L、摩尔比4:6时,随着EO基团数目的增加,N-AEmS/TTAB(m=3,5,7)复配体系的聚集体形貌依次呈现出球形、网状和球形聚集体,而在N-AE9S/TTAB复配体系中没有发现聚集体。(6)N-AE5S/TTAB双水相体系(ASTP)形成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摩尔比的N-AE5S/TTAB复配体系所形成的ASTP,发现该体系中ASTP的形成主要是由疏水作用引起的棒状聚集体的进一步聚集形成网状结构所致。N-AE5S/TTAB复配体系所形成的ASTP可实现水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分离纯化,并且在复配体系浓度为6.0×10-2 mol/L、摩尔比为4.2:5.8时,该体系所形成的ASTP对BSA的萃取率可达66.1%。
杨永年,温朋鹏,郭建国,孙永强,高于洋,杨卉艳[6](2016)在《窄分布醇醚下游衍生产品的差异化》文中提出论述了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研究进展,从物化性能、合成及应用、国内外发展概况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脂肪醇醚羧酸盐(AEC)、脂肪醇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盐(AESS)和脂肪醇醚磷酸酯(MAEP),展望了窄分布醇醚下游衍生产品的发展前景。
王泽云,孙永强,刘心健,邵文竹,杨韶娟[7](2016)在《窄分布AES在液体洗涤剂中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常规AE2S和窄分布AE2S的理化性能,并对其在餐具洗涤剂和洗衣液等产品中的去污力、泡沫和黏度等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窄分布AE2S具有较高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γcmc)与常规AE2S相近,但其钙皂分散、抗硬水性能优于常规AE2S;在餐具洗涤剂配方中,窄分布AE2S体系的去油率、泡沫和增黏性能优于常规AE2S;在普通洗衣液和皂基洗衣液配方中,窄分布AE2S体系对炭黑、蛋白和皮脂污布的综合去污力与常规AE2S相当,增黏性和泡沫高于常规AE2S。
高于洋,李明,温朋鹏,孙永强[8](2016)在《传统醇醚的生产工艺技术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产品合成、生产装置、催化剂类型、产品EO分布和游离醇含量以及下游衍生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些年我国传统醇醚工艺技术的升级与进步。
张明慧,孙永强,刘伟,郭建国,刘晓东[9](2016)在《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别对工业化的常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2)和窄分布AEO2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并对以2种AEO2为原料生产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的表面活性、泡沫性能、乳化性能、润湿性能以及倾点等进行研究。通过对2种AEO2的气相色谱分析发现,窄分布AEO2中游离脂肪醇含量更低,EO加合数为14的组分含量更高。将2种AES产品的性能进行对比后发现,窄分布AES在倾点、盐增稠能力、泡沫性能、润湿力等方面较常规AES具有一定的优势。
张恒[10](2012)在《DOT4型制动液的研究》文中提出汽车制动液又叫做刹车油或刹车液,液压制动系统依靠制动液作为工作介质在刹车制动的时候在系统中传递压力,影响汽车的刹车控制,它的性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汽车运行的是否安全可靠,高温下汽车制动液会产生气阻,低温下其流动性会变差,在高温和低寒地区使用的制动液要求有高的沸点和良好的低温流动性,同时制动液吸水后容易水解,制动液要求其有良好的抗水解性能。本课题针对DOT4汽车制动液的成本高,且高低温性能不好和水解不稳定的问题,采用甲醇与环氧丙烷为原料,寻找合适的催化剂,合成窄分布的聚醇醚。再进一步合成性能优良的硼酸酯,复配成DOT4型制动液。以环氧丙烷与甲醇为原料,考察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其影响,确定其最佳条件为:环氧丙烷与甲醇在摩尔比为5:1,反应温度为150-170℃,催化剂为Ba(OH)2,实验中分别采用红外光谱法及气质联用对聚醇醚进行分析。以聚醇醚、硼酸及乙二醇为原料合成环状硼酸酯,考察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带水剂等条件对其影响,确定其最佳条件为:硼酸、乙二醇及聚丙醇甲醚的质量比为1:1:26,酯化温度为130℃,以甲苯作为带水剂。对合成的硼酸酯进行水解稳定性的考察,发现环状硼酸酯的水解时间比链状要长。以硼酸酯为主体油,聚醇醚为稀释剂,再加入合适的添加剂,复配成制动液,对制动液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发现该制动液满足DOT4的标准。
二、窄分布醇醚的合成及其磷酸酯化后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窄分布醇醚的合成及其磷酸酯化后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脂肪醇醚磷酸酯分子量分布对25%戊唑醇分散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25%戊唑醇水悬剂的制备 |
1.2.2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测定 |
1.2.3 25%戊唑醇水悬剂的基本表征 |
1.2.4 25%戊唑醇的稳定性测试 |
1.2.5 固体颗粒的表征及显微观察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分子量分布对脂肪醇醚磷酸酯钾盐表面性的影响 |
2.2 25%戊唑醇水悬剂的基本性质 |
2.3 25%戊唑醇水悬剂的稳定性 |
2.4 AE9P-K在戊唑醇颗粒表面的行为 |
2.4.1 戊唑醇表面的亲水性 |
2.4.2 戊唑醇的微观形貌 |
3 结论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磷酸酯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醇醚磷酸酯的制备 |
1.3 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合成工艺优化 |
2.2 表征 |
2.2.1 FT-IR |
2.2.2 核磁共振磷谱 |
2.2.3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 |
2.3 热重分析 |
2.4 抗静电性能 |
3 结论 |
(4)常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分子间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AEP的合成 |
1.3 性能测试 |
1.3.1 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 |
1.3.2 胶束反离子结合常数 |
1.3.3 静态表面张力 |
1.3.4 透射电子显微镜 |
1.4 混合胶束理论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醇醚磷酸酯的分子量分布 |
2.2 胶束反离子结合常数 |
2.3 表面活性剂吸附性能 |
2.4 混合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2.5 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 |
2.5.1 临界堆积参数的理论计算 |
2.5.2 聚集形貌 |
3 结论 |
(5)窄分布脂肪醇醚硫酸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脂肪醇醚及其硫酸盐 |
1.2.1 脂肪醇醚 |
1.2.2 脂肪醇醚硫酸盐 |
1.3 窄分布脂肪醇醚硫酸钠的性能及应用 |
1.3.1 脂肪醇醚硫酸钠的物化性能 |
1.3.2 脂肪醇醚硫酸钠的应用性能 |
1.3.3 应用 |
1.4 脂肪醇醚硫酸钠的复配 |
1.4.1 阴/阳复配体系的性能 |
1.4.2 阴/阳复配体系的相行为 |
1.4.3 阴/阳复配体系的应用 |
1.5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背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窄分布脂肪醇醚硫酸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AEm O(m=3,5,7,9)的羟值 |
2.3.2 N-AEm S(m=3,5,7,9)的结构鉴定 |
2.3.3 N-AEm S(m=3,5,7,9)的物化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EO基团分布对AE3S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AE3O和 AE3O的 EO基团分布 |
3.3.2 静态表面力 |
3.3.3 接触角 |
3.3.4 动态表面张力 |
3.3.5 乳化能力 |
3.3.6 耐盐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N-AE_mS与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配体系的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静态表面张力 |
4.3.2 接触角 |
4.3.3 动态表面张力 |
4.3.4 乳化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N-AE_mS/TTAB复配体系的相行为及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样品制备 |
5.2.4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N-AE_mS/TTAB(m=3,5,7,9)的相行为 |
5.3.2 N-AE——5S/TTAB复配体系双水相的研究 |
5.3.3 N-AE5S/TTAB复配体系双水相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论 |
6.1 总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窄分布醇醚下游衍生产品的差异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窄分布脂肪醇醚概述 |
2 窄分布脂肪醇醚下游衍生产品 |
2.1 物化性能 |
2.2 合成及应用 |
2.2.1 窄分布脂肪醇醚羧酸盐 |
2.2.2 窄分布脂肪醇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盐 |
2.2.3 窄分布脂肪醇醚磷酸酯 |
2.3 国内外发展概况 |
3 结语 |
(7)窄分布AES在液体洗涤剂中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AES理化性能 |
2.1.1 AEO2组成分布 |
2.1.2 表面活性 |
2.1.3 去污力 |
2.1.4 钙皂分散力 |
2.1.5 抗硬水能力 |
2.2 不同分布AES在洗洁精中的应用 |
2.2.1 产品稳定性 |
2.2.2 对洗洁精去油率的影响 |
2.2.3 对洗洁精黏度的影响 |
2.2.4 对洗洁精泡沫性能的影响 |
2.3 不同分布AES在洗衣液中的应用 |
2.3.1 产品稳定性 |
2.3.2 对洗衣液去污力的影响 |
2.3.3 对洗衣黏度的影响 |
2.3.4 对洗衣液泡沫性能的影响 |
2.4 不同分布AES在皂基洗衣液中的应用 |
2.4.1 稳定性 |
2.4.2 对皂基洗衣液去污力的影响 |
2.4.3 对皂基洗衣液黏度的影响 |
2.4.4 对皂基洗衣液泡沫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8)传统醇醚的生产工艺技术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 |
2 乙氧基化物的生产工艺 |
2.1 传统釜式工艺 |
2.2 喷雾式生产工艺 |
2.3 环路喷射式生产工艺 |
2.4 组合型生产工艺 |
3 产品性能升级 |
3.1 产品EO分布与游离醇含量 |
3.2 下游衍生差异化 |
4 结论 |
(9)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AEO2的EO分布 |
2.2 表面活性 |
2.3 应用性能 |
2.3.1 乳化力 |
2.3.2 去污力 |
2.3.3 泡沫性能 |
2.3.4 润湿力 |
2.3.5 盐增稠能力 |
2.3.6 倾点 |
3 结论 |
(10)DOT4型制动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绪言 |
1.1 汽车制动液的分类 |
1.2 国内外汽车制动液的研究发展现状及预测 |
1.3 DOT4汽车制动液的组成 |
1.4 汽车制动液的性能指标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合成窄分布的聚醇醚 |
2.1 聚醇醚合成反应的原料 |
2.2 聚醇醚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 |
2.2.1 反应中的水分 |
2.2.2 反应器 |
2.2.3 工艺条件 |
2.2.4 催化剂 |
2.3 合成聚醇醚反应机理 |
2.3.1 碱性催化剂催化机理 |
2.3.2 酸性催化剂催化机理 |
2.3.3 碱土金属催化剂催化机理 |
2.4 聚丙醇甲醚的合成 |
2.4.1 实验用主要试剂和仪器 |
2.4.2 合成装置 |
2.4.3 实验步骤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5.2 反应温度与压力的变化关系 |
2.5.3 反应温度对选择性的影响 |
2.5.4 原料配比的影响 |
2.5.5 催化剂的影响 |
2.5.6 合成聚丙醇甲醚的反应条件 |
2.5.7 合成聚丙醇甲醚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8 合成聚丙醇甲醚的质谱与色谱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硼酸酯的合成 |
3.1 硼酸酯的应用 |
3.1.1 润滑油添加剂 |
3.1.2 表面活性剂 |
3.1.3 汽车制动液 |
3.1.4 偶联剂 |
3.2 硼酸酯的水解 |
3.2.1 硼酸酯的水解机理 |
3.2.2 硼酸酯水解稳定性的考察方法 |
3.3 硼酸酯的制备工艺 |
3.3.1 三氯化硼与醇(或醇醚)的反应 |
3.3.2 硼酸与醇(或醇醚)直接反应 |
3.3.3 硼酐与醇(或醇醚)直接反应 |
3.3.4 硼砂与醇(醇醚)的反应 |
3.3.5 酯交换反应 |
3.4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5 聚丙醇甲醚硼酸酯的合成 |
3.5.1 聚醇醚合成装置 |
3.5.2 实验步骤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环状硼酸酯的合成路线 |
3.6.2 反应原料配比的影响 |
3.6.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6.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6.5 共沸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6.6 反应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7 硼酸酯的水解稳定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硼酸酯型制动液配方的研究 |
4.1 基础液及稀释剂的选择 |
4.2 抗氧化剂的选择 |
4.3 缓蚀剂的选择 |
4.4 橡胶溶胀抑制剂的选择 |
4.5 其他添加剂的选择 |
4.6 DOT4型汽车制动液的配制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硼酸酯型汽车制动液的标准及性能检测 |
5.1 硼酸酯型汽车制动液的标准 |
5.2 硼酸酯型汽车制动液的性能测试方 |
5.2.1 平衡回流沸点的测定 |
5.2.2 湿平衡回流沸点的测定 |
5.2.3 运动粘度的测试方法 |
5.2.4 pH值的测试方法 |
5.2.5 制动液的高温稳定性测试方法 |
5.2.6 制动液的化学稳定性测试方法 |
5.2.7 制动液的腐蚀性测试方法 |
5.2.8 制动液蒸发损失的测试方法 |
5.2.9 制动液的抗氧化性的测试方法 |
5.2.10 制动液橡胶皮碗的适应性测试方法 |
5.3 制得的硼酸酯型汽车制动液的性能检测结果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旳论文及成果 |
四、窄分布醇醚的合成及其磷酸酯化后的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脂肪醇醚磷酸酯分子量分布对25%戊唑醇分散效果的影响[J]. 冯宁,赵亭,武江红,赵永红,任真. 应用化工, 2021(06)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磷酸酯的制备与表征[J]. 冯宁,张广良,赵永红. 印染助剂, 2020(09)
- [4]常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分子间相互作用[J]. 冯宁,赵亭,赵永红,张广良. 应用化工, 2020(10)
- [5]窄分布脂肪醇醚硫酸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新刚.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2019(01)
- [6]窄分布醇醚下游衍生产品的差异化[J]. 杨永年,温朋鹏,郭建国,孙永强,高于洋,杨卉艳.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6(08)
- [7]窄分布AES在液体洗涤剂中的应用性能研究[J]. 王泽云,孙永强,刘心健,邵文竹,杨韶娟.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6(08)
- [8]传统醇醚的生产工艺技术提升[J]. 高于洋,李明,温朋鹏,孙永强.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6(08)
- [9]窄分布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性能研究[J]. 张明慧,孙永强,刘伟,郭建国,刘晓东. 日用化学工业, 2016(07)
- [10]DOT4型制动液的研究[D]. 张恒. 湘潭大学, 2012(03)
标签:制动液论文;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论文; 聚氧乙烯醚论文; 硼酸溶液论文; 脂肪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