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一、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平[1](2021)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通过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应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健康宣教,评价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降低非计划再入院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宣教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从杭州市**医院针灸科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宣教方法,干预组应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方法。出院前指导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与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再次让研究对象填写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在不同时间点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评价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非计划再入院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1.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为(144.29±10.18)分,得分率为57.72%,各维度得分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疾病管理(45.60%)、康复管理(50.29%)、社会功能与人际管理(59.83%)、生活起居管理(59.90%)、情绪管理(65.24%)、饮食管理(65.88%)、用药管理(68.52%)。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干预前(T0时间点)与干预实施1个月(T1时间点)干预组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T1时间点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3个月(T2时间点)干预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1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0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T1时间点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1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时间点两组用药管理和饮食管理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干预组其他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实施3个月,干预组非计划再次入院人次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个月发生并发症2例,分别是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例、脑卒中后抑郁1例。结论1.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低等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两种健康宣教方法均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提升幅度大于常规健康宣教组,验证了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宣教效果更好,是否可以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入院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待进一步验证。

李春莉[2](2021)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实用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和阅读,归纳总结,提炼相关信息,为明确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分析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提供现实依据。3.运用德尔菲法两轮咨询汇总专家意见,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能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法完成背景研究,以美国个案管理协会2016年发布的最新《个案管理实践标准》和美国个案管理专业认证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理论基础,指导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构建。2.经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归纳总结出脑卒中个案管理师的六项角色和相对应的工作职责。包括:一是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1)评估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危险因素(2)评估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3)评估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4)评估脑卒中照顾者支持需求和照护能力;二是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1)协调个案管理团队制定计划(2)协调多学科诊疗(3)协助患者转诊;三是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疾病的认知、治疗和早期症状识别(2)恢复期危险因素自我管理教育(3)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四是监督反馈者和反馈效果与出院后管理监督(1)反馈实施效果(2)出院后的管理与监督;五是评价者和效果评价(1)评价个案管理计划的有效性(2)分析评价与患者相关的结果数据;六是研究者和临床研究。3.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35项;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成效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23项。本次研究纳入函询专家19位,(1)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3,均>0.7,专家权威性较好。(2)两轮问卷回收率是90.91%,100%,问卷按时返回无空项、漏项,说明专家积极性和关注度较高。(3)各指标变异系数在0.00~0.30之间,且绝大多数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15,说明意见比较集中。(4)第1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30;第2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2、0.34,且显着性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结论本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过程中专家权威程度较好且积极性较高,各个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较高,可以为今后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朱晓萍[3](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和意娴[4](2021)在《集束化护理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Delphi构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的干预效果。【方法】1.理论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在导师团队指导下成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系统检索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萃取最新、最佳证据并经三轮Delphi后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构建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2.临床研究采用非同期随机对照实验,选择某三甲医院康复科2019年10月~2020年9月60例首次确诊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等级为Ⅲ级)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周期为12天,以患者洼田饮水等级、误吸率和简要吞咽康复评定结果作为吞咽功能好转率的观察指标,并结合血液生化指标、体格检查结果来评价吞咽功能,使用SPSS 20.0软件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干预效果。【结果】1.本研究针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最终纳入了2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循证指南8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指南3篇,共包括24项证据。2.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试验组简要吞咽康复评定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发生误吸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肺部感染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试验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后,试验组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后,两组NRS 2002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基于科学证据,比传统护理更加优化。循证护理实践结合临床护士经验和患者意愿,使科学证据更具可行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构建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基于循证护理和Delphi法,并通过临床实践,改善了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结局,促进了吞咽功能恢复,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TOR-BSST?的使用预警了患者的误吸风险,降低了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李敏[5](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覃贤文[7](2020)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和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方法第一阶段调查: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的2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知识态度、自我管理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案。第二阶段: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共性和个性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干预训练时间4周,5次/周,20~30 min/次。观察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5个指标的辩还,观察干预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肢肿胀、肩痛、压疮、足下垂内翻、肩关节脱位),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验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患者BMI指数、文化程度、是否从事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吸烟史对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P<0.05),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及总分与脑卒中知识、态度和社会支持情况均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r=0.513、0.519、0.7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部分为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和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而患肢肿胀、肩痛、足下垂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球形对称检验结果P<0.05,说明没有通过球形检验可认为重复测量结果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结果,分组显示F=3.256,P<0.045,说明不同分组自我管理能力不完全相同;时间结果显示F=703.295,P<0.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示F=40.077,P<0.001,说明时间和方法存在交互效应,不同分组,不同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不同。通过四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康复指标也逐渐提高,且干预组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康复效果更好。结论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等指标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认知行为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偏瘫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马漫[8](2020)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术后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依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构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烟雾病患者护理干预方案。2.对烟雾病患者实施干预,探讨该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三个部分构成1.调查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从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便利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282例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260例,问卷回收率是92.2%.采用单因素分析、一元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可控影响因素。2.基于现况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依据该方案初稿开展专家咨询,纳入6例研究对象进行预实验,根据结果修改形成施测稿。3.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行外科手术干预的烟雾患者136例,进入脑血管五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干预组,进入脑血管一病区患者自动纳入对照组。干预组连续进行6周,共6次干预,患者在院干预以团体、一对一形式进行,患者出院以电话和微信形式进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方案和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基线测量,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健康信念量表、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问卷资料。运用Exce12013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运用SPSS19.0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均数为71.38分,服药依从性患者占64.6%,术后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评分作为自变量,服药依从性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F=411.414P<0.01),二者关系呈正相关。生活质量P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吸烟、年龄共解释了 PCS得分89.2%的变异,该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MCS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年龄、饮酒史共解释了 MCS得分87.3%的变异,该模型(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现况调查结果、文献回顾、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初稿并修订施测稿。该干预方案6周内实施6次,主要包括烟雾病知识的学习、了解烟雾病危害、改变导致烟雾病复发的行为、克服自我管理存在的困难、感知自我健康受益。3.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42例,样本流失6例,流失率4.2%,有效样本量136例。纳入研究对象18~64岁,干预组86例,对照组50例。干预前进行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组年龄(44.00±10.459)岁;对照组,年龄(44.18±12.197)岁。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6个月分析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水平干预前后、各维度变化,对干预前后分值变化、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干预前对照组健康信念总分(70.26±7.52),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72.26±5.49);干预组干预前健康信念总分(70.61±7.61),干预后健康信念总分(89.73±6.46)。两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总分高于对照组,且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健康动力”、“感知障碍”两个维度。随着时间推移干预组和对照组健康信念水平都有所提升,干预组的提升幅度更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居住状态、术前症状表现、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是否患有高血压等因素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P<0.05)。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烟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5.43±0.57,5.25±0.43),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7.31±0.76,5.02±0.49),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正向回答条目人数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服药依从性得分提高较多,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变化不大。影响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饮酒史、居住状态、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情况、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纳入回归方程。研究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5.9%的变异。F=42.89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干预组烟雾病患者PCS得分变化(57.24±23.48,62.36±22.77),MCS得分变化(51.77±17.33,62.74±16.49);对照组生理维度得分变化(58.12±25.44,53.23±21.11)MCS 得分变化(50.52±17.74,49.26±15.78)。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干预组MCS得分变化高于PCS得分变化,尤其是“情感职能”、“活力”“心理健康”等维度。另通过分析发现,对照组在未实施干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生活质量评分出现了下降情况。烟雾病患者术后PCS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糖尿病、Suzuki分期、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3.2%的变异。F=41.507,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术后MCS变化影响因素分别是: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居住状态、自我照顾情况、家庭承受医疗费用、Suzuki分期及术前症状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因素共解释了 39.7%的变异。F=56.771,P<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影响因素较多,术后服药依从性不高,健康信念水平高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好。2.通过现况调查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基于健康信念模式构建干预方案,对烟雾病患者实施该干预方案,得出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烟雾病患者的健康信念水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凌云[9](2020)在《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威海地区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明确延续护理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今后医院制定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中的不对等对照组前后对照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了 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威海地区某三甲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共208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2月~2019年2月出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3月~5月出院患者设置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仅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患者实施12周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指导。对干预效果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Q)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分析洼田饮水试验评分、mRS评分、NIHSS评分、BI指数数据评分、用药依从性的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08名患者,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经过一般资料同质性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收集患者平均年龄为(57±9.5)岁,男性患者占63.5%,多于女性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类,脑干梗死99例,占比为47.6%;从年龄分布来看,45~60岁年龄段的患者构成比较高,有112例,占比53.8%;从疾病危险因素分析,吸烟患者占87.0%、高血压占66.3%、饮酒占63.9%;糖尿病占55.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RS评分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mRS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BI指数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BI指数评分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5.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用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用药依从性通过非参数检验Z值为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吞咽功能康复;(2)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恢复。

赵慢[10](2020)在《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开发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以期为社区护理人员寻求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分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内容、形式、评价等内容,结合课程的内涵,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进行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构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采取专家会议法,计算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将专家对课程方案初稿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稿。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保定市某社区9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进行预实验,比较脑卒中患者接受干预方案前后健康知识、信念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同时对该人群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就教育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及可接受性等进行质性访谈,进一步完善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终稿。结果:(1)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教育课程雏形。(1)教学目标:按Bloom(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设计,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共25项,其中认知领域目标6项,情感领域目标6项,行为领域目标7项;(2)课程内容:以“知信行模式”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理念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评估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的薄弱点,分析患者需求,形成课程内容,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共分为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康复锻炼及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3)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采取包括以集体讲授、小组讨论、一对一等方法,共四次课;(4)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采取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2)专家会议结果:共有7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此次专家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9075。根据专家“增加课程次数,以保证教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化健康教育手册和教案中的相关内容”、“修订每次的干预时长,视课程进展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每次课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之间”等意见修订健康教育课程初稿,形成健康教育修订稿。(3)预实验结果(1)干预前后比较: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干预后(26.44±2.56)较干预前(18.67±3.32)明显提高(P<0.05);健康信念干预后(120.00±15.23)较干预前(108.44±15.08)明显改善(P<0.05);健康行为干预后(87.11±5.35)较干预前(76.44±6.95)明显提高(P<0.05)。(2)质性访谈结果:患者及家属对该课程满意度达到100%,社区医务人员也对本课程方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患者提出在课程中增设“健康热线”,并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干预时间短,建议增加干预时间。并将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评价指标等建议。(4)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教学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脑卒中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及康复锻炼和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反馈法、演示法、经验分享法、个别交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采取集体讲授、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每周干预1次,每次30-40分钟,共干预3-6个月;教学评价采取课程实施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的诊断性评价,课堂提问、小测验等过程评价和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改变的终结评价;最终形成的教学材料包括健康教育手册(教材)及健康教育方案。结论: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及预实验设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教学内容全面系统,教学目标可测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材料内容科学全面、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并且简洁实用,有一定推广价值。

二、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Teach-back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 研究问题
        2. 研究假设
    (五) 主要名词界定
        1. 脑卒中
        2. Teach-back法(回馈教育法)
        3. 自我管理能力
    (六) 理论基础
    (七) 技术路线图
二、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 前期准备
        1. 组建Teach-back法健康宣教小组
        2. 编写《脑卒中患者院后健康宣教手册》
        3. 设计《脑卒中患者健康宣教实施记录单》
        4. 编写Teach-back法提问用语
        5. 人员培训
        6. 制定Teach-back法测评单
    (二) 远程宣教平台构建
        1. 选择钉钉群软件作为宣教平台
        2. 建立钉钉群制定远程宣教计划
    (三) Teach-back法宣教方案制定
        1. Teach-back法实施时间及内容安排
        2. Teach-back法健康宣教实施步骤
        3. 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注意事项
    (四) 专家咨询
    (五) 预试验
    (六) 最终确定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样本量确定
        6. 抽样方法与分组方法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研究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
    (六)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七) 质量控制
        1. 课题设计阶段
        2. 研究实施阶段
        3. 数据整理阶段
    (八) 伦理原则
四、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处理
    (四) 研究结果
        1. 基线比较
        2. 干预效果评价
    (五) 研究启示
        1. 作用效果
        2. 方案可行性
        3. 待改进之处
五、结果
    (一) 基线资料
        1. 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基线比较
    (二) 现状描述
    (三) 干预效果比较
        1. 干预组干预效果
        2. 对照组干预效果
        3.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六、分析与讨论
    (一)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二)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现状分析
    (三) 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方法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四) 两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响比较
    (五) 两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人次影响比较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创新性
        1. 结合专家咨询,制定规范化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健康宣教手册
        2. 构建实用性、系统化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
    (三) 研究局限性
        1. 随访时间短
        2. 样本量小
    (四) 启示
    (五)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Teach-back沟通模式在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目标
    1.3 关键词定义
        1.3.1 脑卒中
        1.3.2 个案管理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回顾法
        1.5.2 半结构式访谈法
        1.5.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文献回顾
        2.1.1 脑卒中概述
        2.1.2 个案管理
        2.1.3 脑卒中个案管理研究现状
第三章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的质性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3.2.2 资料收集
        3.2.3 资料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原则
    3.5 研究结果
        3.5.1 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
        3.5.2 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
        3.5.3 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5.4 监督反馈者和反馈实施效果与出院后监督管理
        3.5.5 评价者和效果评价
        3.5.6 研究者和临床研究
    3.6 讨论
        3.6.1 脑卒中管理需要个案管理师介入
        3.6.2 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团队
        3.6.3 个案管理师介入脑卒中管理的职责范围探讨
    3.7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
    4.1 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初稿
        4.1.1 成立科研小组
        4.1.2 初步拟定指标
        4.1.3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4.2 选择函询专家
        4.2.1 专家入选标准
        4.2.2 专家人数的选择
    4.3 实施专家函询
        4.3.1 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2 问卷条目的入选和修改标准
        4.3.3 函询问卷的评价方法
    4.4 数据处理
    4.5 质量控制
    4.6 结果
        4.6.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4.6.2 专家积极性分析
        4.6.3 专家权威程度
        4.6.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析
        4.6.5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4.6.6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4.7 讨论
        4.7.1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的科学性
        4.7.2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靠性
        4.7.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行性
        4.7.4 促进个案管理的实施
        4.7.5 个案管理结局的评价
    4.8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2 照顾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3 同行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附录 8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致谢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集束化护理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综述一集束化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
第二部分 构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
    一、临床护理问题的提出
    二、证据的检索
    三、证据的质量评价
    四、初步构建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
    五、制订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
    综述二 影响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Meta分析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
        2.干预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优于与对照组
        3.干预后试验组的吞咽康复评定优于与对照组
        4.干预后试验组的肺部感染指标优于对照组
        5.干预后试验组的SWAL-QOL评分优于对照组
        6.干预后试验组的NRS2002 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别
    三、讨论
        1.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于IS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可行性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组建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确保了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
        2.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吞咽功能
        2.2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2.3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2.4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 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不明显
    四、结论
    综述三 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误吸研究进展
第四部分 总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BC临床观察量表
    附录4 文献质量具体评分情况
    附录5 支持推荐意见形成的决策表格
    附录6 TOR-BSST?授权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评价指标
        2.4 临床资料收集及实施措施
        2.6 统计分析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问题
第三章 结果
    3 结果
        3.1 第一阶段调查问卷结果
        3.1.1 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3.1.2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单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
        3.1.3 脑卒中偏瘫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的结果
        3.1.4 脑卒中偏瘫患者知识、态度的认知水平现状
        3.1.5 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行为相关性分析结果
        3.1.6 脑卒中偏瘫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第二阶段干预结果
        3.2.1 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5.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
        3.5.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3.5.4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的比较
        3.5.5 两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3.5.6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比较
        3.5.7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 讨论
        4.1 第一阶段基线资料调查结果讨论
        4.1.1 制定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
        4.2.1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有积极影响作用
        4.2.2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4.2.3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具有显着提高
        4.2.4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4.2.5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具有积极影响
        4.2.6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有降低的作用
    5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综述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烟雾病的研究现况
        1.2 烟雾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
        1.3 健康信念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况和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类型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量表信效度检验
        3.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现况分析
        3.4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回归分析
        3.5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4.2 烟雾病患者术后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烟雾病患者术后健康信念和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分析
        4.4 烟雾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方案构建
    1. 干预方案初稿形成过程
        1.1 文献研究
        1.2 干预人员
    2. 干预方案施测稿形成过程
第三部分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干预效果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干预方法
        2.4 资料收集方法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烟雾病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分析
        3.3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
        3.4 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分析
    4 讨论
        4.1 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4.2 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4.3 健康信念模式对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烟雾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样本量的计算
    2.4 研究工具
    2.5 干预方案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2.10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同质性检验结果
    3.3 干预效果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2 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危险因素情况分析
    4.3 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实施分析
    4.4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图表
附录C 综述 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0)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
        1.1.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实施不理想
    1.2 研究现状
        1.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现状
        1.2.2 国内外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现状
        1.2.3 概念的界定
        1.2.4 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构建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专家会议法
    2.2《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资料收集过程
        2.2.4 质量控制
        2.2.5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2.2.6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结果
    3.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3.2 专家会议结果
        3.2.1 专家一般资料
        3.2.2 专家权威程度
        3.2.3 对专家会议法中课程初稿的意见整理
    3.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及质性访谈结果
        3.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3.3.2 干预前后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得分情况
        3.3.3 质性访谈结果
    3.4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
第四章 讨论
    4.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科学、规范
        4.1.1 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4.1.2 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
        4.1.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4.1.4 教学评价体现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4.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有效性
        4.2.1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的影响
        4.2.2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
        4.2.3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4.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可接受性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D]. 杨玉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D]. 李春莉. 延安大学, 2021(09)
  •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4]集束化护理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研究[D]. 和意娴.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中的应用研究[D]. 覃贤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烟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干预研究[D]. 马漫. 郑州大学, 2020(02)
  • [9]延续性护理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D]. 刘凌云. 延边大学, 2020(05)
  • [10]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D]. 赵慢.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