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接新世纪 抓住新机遇(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明[1](2014)在《美国管理咨询顾问的培养及其启示》文中提出简述管理咨询顾问的定义和作用,介绍美国政府、管理咨询协会、大学及咨询公司在管理咨询顾问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认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改革大学教学方法等值得我国借鉴。
虞浔[2](2013)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交融的第一线,最早引入近现代司法理念和西方法治模式,新世纪以来又一直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而持续努力,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它不可避免地是整个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表现出鲜明地自上而下推进的色彩,展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和权威;另一方面,它却是许多改革措施的肇始之地,许多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在上海司法机关工作中自发萌生的创新举措,经过上海这块法治土地的滋润和检验,逐渐为全国所了解和认可,并随之被最高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向全国推广,引发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的点点浪花甚至波澜。司法体制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有必要系统梳理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改革动机和发展趋向,继续努力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为此,本文分八章对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改革历程的历史考察。研究1997年以来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不能割裂此前上海发生的司法改革。建国以来上海人民司法事业从无到有,尽管经历过挫折,但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奠定了上海司法工作的基本格局,为1997年开始的司法体制改革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且1997年之前上海的司法改革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为1997年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在上海的开展提供了正反面启示;此前进行的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也为之后的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二章是关于1997-200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阶段的研究。自1997年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在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下,上海司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体制、用人机制和内部运作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各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类管理工作逐步推开。第三章是关于2002-2007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阶段的研究。自2002年底到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阶段。改革在法律框架内稳步推进,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司法规范化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更加健全,解决诉讼难、执行难、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效;政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第四章是关于2007-201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阶段的研究。自2007年底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上海司法机关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彰显法制公信力和司法人文关怀,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执业监管,不断优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第五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思想纷争及实践取向的研究。在上海探索、推行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的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和批评之声。就宏观思路来说,就有地方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框架、各司法部门的进程是否需要统一的争论;就微观举措来说,以“少年法庭”、“案例指导制度”为例,不难看出一些开创性举措引发了长久讨论和争议。正是这些讨论、这些质疑和批评使得上海司法机关更为审慎地对待改革,使其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走得更为稳当和科学。第六章是关于上海与兄弟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横向比较的研究。根据公开的一些资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与我国其他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有许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动力、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整体进程、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上。但上海与其他省区市相比,在重视创新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执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经验、政法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分析存在这些异同的原因,主要是与司法体制改革的特性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有关。第七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分析检讨及成效评价的研究。上海的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实施,也避免了由此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失败和资源浪费。虽然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的改革只是刚刚破题,全面推进和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司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八章是关于继续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于司法的需求空前增长。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上海只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司法困境。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应设定为“推进司法公正、扩大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公信、践行司法为民”。其功能应定位于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改革应该有一套贯穿于改革从始至终的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上海实际继续探索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的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水平,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高欢[3](2012)在《浅议新时期企业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文中研究指明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浅谈了对共青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对创新共青团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值得同行借鉴和参考。
彭顺生[4](2009)在《新世纪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挑战,确保中国商务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中国商务旅游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新课题。文章详分析了中国商务旅游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从多维的角度提出了应对各种挑战的策略。
高爱娣[5](2008)在《以理论创新带动工会体制和工作创新——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五年回顾》文中指出一、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的理论创新工会十四大以来,应迎接新世纪新形势中国工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应运而生。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的提出和阐释,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
高爱娣[6](2008)在《改革开放30年来工会工作方针的发展演进》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会的工作方针适应着新的形势不断发展演变:工会九大至十一大,工会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改革中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工会十二大至十三大,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凸显了工会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工人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工会十四大以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的提出和阐释,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
张明湘[7](2005)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永葆党的先进性》文中认为
姚慧娥[8](2003)在《论面向新世纪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的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海洋法律问题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全面地论述和介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并作出分析和评价,指出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提出完善我国海洋法制的具体建议,并对完善海洋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入地阐述。
袁俊芳[9](2002)在《构筑平台 优化环境 转变职能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决策和调控作用的角度,提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关注的三个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如何构筑跨越平台、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
王其和,宋硕[10](2001)在《促进农机企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构架》文中提出 20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世纪。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起,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性新的农业经济全球一体化大趋势正在形成,我国加入WTO步伐加快及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机行业面临极好的机遇及严峻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农机企业如何树立符合新世纪的全新战略,如何确立自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摆在每一个农机企业及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农机企业如何树立创新观念、确定品牌战略、向国际化发展,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人才,为企业谋求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二、迎接新世纪 抓住新机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新世纪 抓住新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管理咨询顾问的培养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美国管理咨询顾问培养的实践 |
1.1 政府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规定 |
1.1.1 对管理咨询业的政策倾斜 |
1.1.2 对管理咨询业的从业资格要求 |
1.2 协会在管理咨询顾问培养上所做的工作 |
1.2.1 管理咨询公司协会对培养管理咨询顾问的贡献 |
1.2.2 美国管理咨询顾问协会对培养管理咨询顾问的贡献 |
1.3 哈佛大学商学院独特的教学方法 |
1.4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人才培养 |
1.4.1 麦肯锡的人才培养模式 |
1.4.2 麦肯锡的知识管理 |
2 美国管理咨询顾问培养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
2.1 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
2.2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2.3 改革大学的教学方法 |
2.4 督促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加强再培训 |
3 结语 |
(2)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中国1997年始启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
二、 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司法机关与时俱进 |
三、 上海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
四、 域外司法改革理论在上海受到科学借鉴 |
第二节 基本概念 |
一、 司法 |
二、 司法机关 |
三、 司法体制 |
四、 司法工作机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历史回眸(1949—1997):中国司法制度曲折发展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司法制度初创奠基阶段 |
二、 司法制度曲折成长阶段 |
三、 司法制度破坏荒废阶段 |
四、 司法制度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变革历程 |
一、 基本形成上海司法工作格局 |
二、 组织开展上海司法改革运动 |
三、 文革期间上海司法工作倒退 |
四、 改革开放后步入发展的正轨 |
第三节 现实意义 |
一、 奠定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基础 |
二、 提供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启示 |
三、 确立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机 |
第二章 拉开序幕(1997-200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探索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国家启动司法改革 |
二、 上海推进依法治市 |
第二节 改革内容 |
一、 概述 |
二、 上海审判改革 |
三、 上海检察改革 |
第三节 配套改革 |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
第三章 全面展开(2002-2007):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
二、 上海加快城市法治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内容 |
一、 概述 |
二、 上海审判改革 |
三、 上海检察改革 |
第三节 配套改革 |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
第四章 深入进行(2007-201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深化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 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二、 上海改善城市法治环境 |
第二节 改革内容 |
一、 概述 |
二、 上海审判改革 |
三、 上海检察改革 |
第三节 配套改革 |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
第五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与探索的纷争 |
第一节 改革宏观思路争议 |
一、 地方司法领域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框架 |
二、 地方司法机关在改革进程中是否需要相互协调统一步调 |
第二节 改革微观举措争议 |
一、 “少年法庭”之争 |
二、 “案例指导制度”之争 |
第六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与其他省份实践探索比较 |
第一节 共同之处 |
一、 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基本相同 |
二、 发展方向和推进动力基本相同 |
三、 整体进程和许多内容基本相同 |
第二节 鲜明特色 |
一、 上海是许多司法改革举措的创始之地 |
二、 上海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区别对待 |
三、 上海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四、 上海有效增强司法机关的工作透明度 |
五、 上海科学借鉴国外司法改革先进经验 |
六、 上海较好地解除了司法机关后顾之忧 |
第三节 异同探究 |
一、 存在相同缘由 |
二、 存在不同原因 |
第七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探索的评析 |
第一节 特点分析 |
一、 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把牢社会主义方向 |
二、 有力保障——准确定位司法职能,体现上海自身特色 |
三、 不竭动力——遵循司法工作规律,依靠科学理论支持 |
四、 重要方法——统筹规划改革方案,争取形成整体合力 |
五、 必要方式——以改革促进新变化,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
六、 有效途径——改革灵活性,尊重首创性,保护积极性 |
第二节 成功之处 |
一、 妥善处理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
二、 妥善处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
三、 妥善处理中央部署与上海实际的关系 |
第三节 问题所在 |
一、 司法机关改革中的某些模糊认识有待加以纠正 |
二、 上海司法部门的执法司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
三、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氛围尚需培育 |
第四节 取得成效 |
一、 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上海各界普遍性共识 |
二、 上海司法机关工作更趋规范,公正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
三、 上海司法公开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 |
四、 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现实困境,保障上海司法工作良性运转 |
第八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继续深化改革之路 |
第一节 战略目标 |
一、 追求司法公正,保持全国领先司法环境 |
二、 扩大司法公开,保持先行先试发展势头 |
三、 树立司法公信,发挥上海本土传媒优势 |
四、 践行司法为民,满足广大市民更高期待 |
第二节 功能定位 |
一、 推动国家司法体制进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
二、 延伸司法机关工作触角,服务上海社会管理 |
三、 强化司法工作保障功能,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
四、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
五、 提升司法机关履职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
第三节 基本原则 |
一、 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全市大局深化改革 |
二、 借鉴域外司法改革经验与上海实际相结合 |
三、 遵循法律法规边界依法有序稳步组织实施 |
四、 坚持以群众观点为引领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
第四节 路径选择 |
一、 借助雄厚科研力量提炼上海司法领域开展改革经验,自觉以科学理论研究为指引 |
二、 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三、 警惕腐败现象向司法领域渗透蔓延,从制度着手织密上海司法职权运行监督机制 |
四、 围绕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发挥好海事仲裁和金融仲裁便捷、高效的作用 |
五、 及时关注司法工作暴露的问题,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
六、 充分挖掘上海丰富法学教育资源,推进司法人员职业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浅议新时期企业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定位, 提升团的工作内涵 |
二、政治育人和岗位育人要相互促进 |
三、方式创新和工作成效要相互统一 |
1.共青团活动要体系化 |
2. 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熏陶资源” |
3.“示范带动”和“组织评比”要“双管齐下” |
4. 实施形式和落实手段要“多措并举” |
四、引领作用和服务职能的循环推进 |
1. 引导团员青年树立良好的“工作观” |
2. 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
3. 引导青年开展一定的技能交流 |
(4)新世纪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商务旅游研究述评 |
2 新世纪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的挑战 |
2.1 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
2.2 金融危机的挑战 |
2.3 环境恶化的挑战 |
2.4 新技术的挑战 |
2.5 跨文化的挑战 |
2.6 人力资源所面临的挑战 |
3 中国商务旅游应对挑战的策略 |
3.1 深化改革, 迎接全球化条件下商务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
3.2“扩大内需”, 整合与扩张产业链, 抓住新的增长点, 顺利度过金融危机下的商务旅游寒冬 |
3.2.2 扩大内需。 |
3.2.2 整合与扩张。 |
3.2.3 抓住新的增长点。 |
3.3 重本清源, 解决好环境问题 |
3.4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技术的挑战 |
3.5 慎重考虑, 加强了解, 迎接跨文化特性的挑战 |
3.6 培养高素质人才, 迎接人力资源匮乏的挑战 |
3.7 研发新产品, 改变购买方式, 主题化创品牌, 特色化聚人气, 促进商务旅游消费 |
(5)以理论创新带动工会体制和工作创新——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五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的理论创新 |
1、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 |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
4、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体面劳动中发挥工会的作用 |
二、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的体制和工作创新 |
1、扩大工会覆盖面、创新工会组织和建设体制 |
(1) 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取得突破。 |
(2) 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和组建方式, 探索工会组建长效机制。 |
(3) 建立健全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企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 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 |
(4)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工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 |
2、建立健全工会维权机制, 创新工会维权模式 |
(1)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会维权工作长效机制。 |
(2) 突出工会维权的重点内容。 |
(3) 全方位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权利取得重大进展。 |
(4) 创造了社会化维权、双向维权、城际维权联动等新经验。 |
(6)改革开放30年来工会工作方针的发展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会工作方针 |
1.拨乱反正的工会九大 |
2.在改革中探索的工会十大 |
3.工会改革的基本设想 |
二、工会工作总体思路 |
1.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提出和发展 |
2.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实质 |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
1.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 |
2.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议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 |
四、迎接新世纪 抓住新机遇(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管理咨询顾问的培养及其启示[J]. 胡晓明. 情报探索, 2014(08)
- [2]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 虞浔.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3]浅议新时期企业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J]. 高欢. 中外企业家, 2012(18)
- [4]新世纪中国商务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 彭顺生. 经济地理, 2009(09)
- [5]以理论创新带动工会体制和工作创新——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五年回顾[J]. 高爱娣.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8(05)
- [6]改革开放30年来工会工作方针的发展演进[J]. 高爱娣.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8(05)
- [7]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永葆党的先进性[J]. 张明湘. 甘肃农业, 2005(10)
- [8]论面向新世纪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的完善[A]. 姚慧娥. 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3
- [9]构筑平台 优化环境 转变职能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J]. 袁俊芳. 理论研究, 2002(04)
- [10]促进农机企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构架[J]. 王其和,宋硕. 湖北农机化,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