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鲍东梅,王静,许宁[1](2021)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全育人"理念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成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理念。在成人高校围绕"三全育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对于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韦光波[2](2019)在《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昌盛,教育为之根本;教育大计,树人为之灵魂。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心环节,将“双全育人”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依靠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情况直接关乎新征程下我国意识形态新防线的构筑和修身养德新风尚的引领,只有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顺利的完成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宗旨。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主义特色育人阵地,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较之国办院校,民办院校虽同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人才培养摇篮,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用人模式、育人状况等方面仍与国办院校存在着较大差异。自05方案实施10多年以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整体上取得良好成果,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而由于办学特殊性、资金投入、领导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还远未达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政策指标规定,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政策和法规精神,全面深入的掌握我国不同地区民办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有效经验、找准问题难题、分析成因缘由、形成对策建议,以更好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分为绪论及三个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是概念解析及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成效。首先,从学理的角度尝试解读关于“民办高校”的概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含义,并从国家政策的规定上归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其次,围绕调查研究中的数据积累,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建设两个方面概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的成效。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章节,围绕调研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困境及原因。第三部分以问题及成因为依据,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建设两个维度,尝试性提出改进当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在课程设计、课程引导、课程监管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高校在课程定位、教学创新、师资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罗利霞[3](2019)在《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代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突进及国民对成人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中国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人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目前成人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使得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同时信息化的变革和全球化的推进,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性的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要大刀阔斧进行革新,与时俱进进行开拓。加强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动力,又是促进成教学生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本文以赣南高校为切入点,通过对赣南一些高校成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赣南地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结合实际现状,提出从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以提高其实效性和帮助成人教育走出困境。
卢元文[4](2016)在《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研究 ——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两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当前,高职院校进入发展转型期,德育管理面临诸多问题,亟待需要相应的研究理论,指导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工作。本文是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管理原因有:体制不清晰、机制不健全、考评不完善、激励力度不够、创新不足。通过对比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高校德育管理经验基础上,启发我们的德育管理工作思路。最后,文章运用管理大师戴明博士PDCA循环理论模型,分析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优化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解决措施。
王彬[5](2014)在《浅析地方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成人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继而探讨制约我国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建设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马千[6](2011)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对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生态位、生态竞争和绩效的有关思想和观点,结合德育理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竞争理论、教育绩效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等理论学说,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生态分析等分析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归纳与演绎相融合、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从生态位的视阈出发,对高校德育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与对策。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提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选题意义,重点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介绍了论文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总体概括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结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第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国内外有关德育理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竞争理论、教育绩效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方面的理论学说。阐述了早期理性主义德育理论、洛克“绅士教育”德育理论、黑格尔“辩证统一”德育理论、费尔巴哈“道德黄金律”德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与德育生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国内外各种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不同学术观点;探讨了教育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以及五项基本理论;对主流竞争理论和新兴竞争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透视了生态竞争理论的特点和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综合评述了国内外教育绩效理论的研究现状;概括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观点。这些理论都是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理论基础,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第三,对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含义、特征和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分析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主体与客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并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模型、生态位宽度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和生态位进化模型,为高校德育的生态位评价奠定了数学模型上的基础。同时,结合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理论和生态位的态势理念,建立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静态”、“动态”、“态势”评价模型,为高校德育评价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路。第四,在确定数学模型和选取对象指标的基础上,于江苏省范围内进行了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实证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例,对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高校德育单元生态位的“态”的变化呈“S”型曲线,“势”的变化则呈不规则的波形的发展变化规律。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对选取的江苏省25个高校德育单元进行了生态位的测量及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高校德育单元在所测量的几项要素在生态位上处于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能够发现高校德育教师和教职工的发展是否与本校学生的发展规模相适应。运用Levins公式中的Simpson指数公式和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以及其Pianka种群竞争公式中的竞争系数a,来进行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测算,并就江苏省12个高校德育单元对五项德育资源的利用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和结论为高校德育管理者正确认识其在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其他热爱高校德育评价的学者和工作者提供借鉴。第五,在厘清了绩效、生态位、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校德育生态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并分析了构建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成,包括其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步骤等。对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重点论述,引入生态位和绩效的理念,以期为高校德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作出一定的贡献。第六,通过我国高校德育目前出现的低绩效化现象进行分析,透视高校德育绩效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生态位和绩效理念的指引下,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生态位的视角给出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几项对策:树立以生态位理念为特点的高校德育绩效观念,结合高校德育要素的生态位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建立科学、生态、合理的高校德育制度,适应并营造适合高校德育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期为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全新理念和契机。
肖震[7](2011)在《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实力、经济水平、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发展,同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其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如何做好成人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不断涌现,高校成人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就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文从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高校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客观原因,并结合新时期高校成人教育大学生的特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创新办法,以达到切实提高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目的。
吴福增[8](2008)在《对成人高校德育人性化的理性思考》文中指出基于人性化的内涵分析,提出成人高校德育人性化的理念。以此,对成人高校德育人性化的内容、实现途径逐一剖析,以期对提高成人高校德育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常杉杉[9](2007)在《普通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某高校A、B学院的实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以来都得到我们党的充分肯定,它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因此被喻为“生命线”。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不例外。但是在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实践中,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与开展,成人学员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开展与成人教育教学对它的强烈需求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笔者认为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应该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以此来解决目前成人学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帮助学员更好地学习,提升自我。笔者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应然分析,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然后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相关老师和发放问卷等调查了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总结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尚且存在的问题;并且试图从社会宏观层面和学校微观层面分析了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可能的原因;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笔者尝试对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建议,希望对高校成人教育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陈国敏[10](2006)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成人高校德育实效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尊严、价值利意义,为大学德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本文结合对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近千名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的结果分析,针对成人学生的道德现状,提出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关注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远程教育条件下成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中情感的作用。
二、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全育人”理念下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成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意义 |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二)有助于调动全校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
(三)有助于建立具有实效性的系统化育人体系 |
二、成人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队伍单薄,未形成全员育人思政课教师队伍 |
(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新形势,未形成思政课程体系 |
(三)教学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
(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
三、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思政课改革实践探索 |
(一)努力打造多层次课程教学团队 |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心 |
(三)初步形成“理论+实践”“主干课程+讲座”的教学组织形式 |
(四)借助学生德育活动平台,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活动 |
(五)注重环境育人,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 |
四、后续改革实施建议 |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二)完善育人模式,优化课程内容 |
(三)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实践教学形式 |
(四)完善思政课学生评价 |
五、结束语 |
(2)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概念界定及积极成效 |
2.1 我国民办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1.2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含义及范畴 |
2.2 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调查 |
2.2.1 调研对象 |
2.2.2 调研方法 |
2.2.3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概况 |
2.3 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积极成效 |
2.3.1 宏观建设环境得到优化 |
2.3.2 课程建设实践获得提升 |
2.3.3 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趋于完善 |
2.3.4 师资队伍建设意识不断提高 |
2.3.5 学生群体受益程度有所提升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困境及原因分析 |
3.1 建设困境 |
3.1.1 《建设标准》贯彻落实难 |
3.1.2 教学模式构建突破创新难 |
3.1.3 师资梯队建设合理打造难 |
3.1.4 学术科研成果质量兼保难 |
3.2 原因分析 |
3.2.1 民办性质从根本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资源 |
3.2.2 观念上认识不到位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定位 |
3.2.3 领导体制分工模糊矮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地位 |
3.2.4 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环境 |
3.3 小结 |
第4章 加强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
4.1 教育主管部门要确保从源头上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 |
4.1.1 加强对企业投资者的引导与监督 |
4.1.2 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 |
4.1.3 实行分类管理以提升民办高校课程建设效果 |
4.1.4 成立学科组织增进民办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 |
4.2 高校自身要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
4.2.1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领导 |
4.2.2 明确课程定位,落实《建设标准》 |
4.2.3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
4.2.4 积极创造条件,建强教师队伍 |
4.2.5 整合学校资源,构建育人合力 |
4.3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附录1: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3)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
2.1 成人高校的定义与成教学生的特点 |
2.1.1 成人高校 |
2.1.2 成教学生的特点 |
2.2 新时代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
2.2.1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2.2.2 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2.3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4 新时代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2.4.1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成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
2.4.2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
2.4.3 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
第三章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
3.1 调研方案及样本选择 |
3.2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
3.2.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发展 |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
3.2.3 国外优秀经验的借鉴 |
3.3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学生的“偏执化” |
3.3.2 教师的“缺位” |
3.3.3 院校的“忽视” |
3.3.4 教育内容“泛化和脱节” |
3.3.5 教育方式“滞后” |
3.3.6 教育载体“单一” |
3.4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
4.1.1 健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4.1.2 大力引导成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
4.1.3 积极构建师生沟通交流渠道 |
4.2 创新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4.2.1 普及职业道德教育 |
4.2.2 开展责任教育 |
4.2.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
4.2.4 拓展集体主义教育 |
4.2.5 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
4.3 丰富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4.3.1 坚持区分教育与因材施教 |
4.3.2 坚持沟通和疏导相结合 |
4.3.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4.3.4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的合力 |
4.4 拓宽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4.4.1 重视顺应成教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 |
4.4.2 优化熏陶成教学生的校园文化 |
4.4.3 强化符合成教特色的网络应用 |
4.5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4.5.1 建立运行机制 |
4.5.2 制定评估机制 |
4.5.3 完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研究 ——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五、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第一章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现状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的基本内容 |
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队伍现状 |
第二节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问题的管理原因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德育领导体制不清晰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考评不完善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激励力度不够 |
第五节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不足 |
第三章 国外高校德育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高校德育管理特点 |
第二节 国外高校德育管理的启示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优化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优化的思路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优化的措施 |
一、明确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目标 |
二、丰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内容 |
三、完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
四、构建优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环境 |
五、重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
六、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任务和论文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浅析地方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成人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
二、制约我国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一)性别构成与年龄结构缺乏合理性 |
(二)德育教师自身思想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
(三)学校管理者对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
三、建设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的对策措施 |
(一)建立健全成人高校德育教师的准入机制 |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师资梯队机制 |
(三)建立健全德育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德育工作队伍内在活力 |
(四)以人为本,关爱德育教育工作人员 |
(五)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德育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
(6)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1.1 将生态位理论引入高校德育的思考 |
1.1.2 研究高校德育绩效及其评价的原因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 |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提出 |
2.1.1 高校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
2.1.2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 |
2.1.3 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 |
2.1.4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
2.2 德育理论概述 |
2.2.1 近代西方德育理论及其源头 |
2.2.2 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
2.2.3 生态德育理论与德育生态理论 |
2.3 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
2.3.1 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
2.3.2 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
2.3.3 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
2.3.4 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
2.4 教育生态理论研究 |
2.4.1 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
2.4.2 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及应用 |
2.4.3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2.5 竞争理论概述 |
2.5.1 现代与当代的主流竞争理论学说 |
2.5.2 新兴的竞争理论 |
2.5.3 生态竞争理论 |
2.6 教育绩效理论的研究现状 |
2.7 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
2.7.1 第一代教育评价理论——测量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
2.7.2 第二代教育评价理论——描述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
2.7.3 第三代教育评价理论——判断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2.7.4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建构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 |
2.8 本章小结 |
3 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研究及生态竞争分析 |
3.1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概论 |
3.1.1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
3.1.2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
3.1.3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
3.1.4 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
3.1.5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 |
3.2 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
3.2.1 从生态位到教育生态位理论 |
3.2.2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内涵 |
3.2.3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多重维度 |
3.3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数学模型 |
3.3.1 生态位态势模型 |
3.3.2 生态位进化模型 |
3.4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3.4.1 静态模型——三层评价结构 |
3.4.2 动态模型——三维评价结构 |
3.4.3 态势模型——三元评价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校德育生态位实证分析与研究 |
4.1 高校德育生态位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 |
4.1.1 数学模型的确定 |
4.1.2 对象指标的选择 |
4.1.3 数据获取与模型求解 |
4.2 高校德育生态位的态势变化 |
4.3 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的实证研究 |
4.3.1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在校生生态位 |
4.3.2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招生生态位 |
4.3.3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毕业生生态位 |
4.3.4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教职工生态位 |
4.3.5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专任教师生态位 |
4.3.6 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生态位综合比较分析 |
4.4 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位重叠的实证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概述 |
5.1.1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 |
5.1.2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的原则 |
5.1.3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的功能 |
5.1.4 构建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意义 |
5.2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成 |
5.2.1 评价目标 |
5.2.2 评价主体与客体 |
5.2.3 评价标准 |
5.2.4 评价内容与形式 |
5.2.5 评价步骤 |
5.3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5.3.2 建立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
5.3.3 选取与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
5.3.4 高校德育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
5.3.5 评价指标权重的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6 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对策 |
6.1 高校德育绩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1.1 高校德育的低绩效化现象 |
6.1.2 高校德育绩效存在的问题 |
6.1.3 成因分析 |
6.2 生态位视角下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对策 |
6.2.1 树立以生态位理念为特点的高校德育绩效观念 |
6.2.2 结合高校德育要素的生态位对其进行优化配置 |
6.2.3 建立科学、生态、合理的高校德育制度 |
6.2.4 适应并营造适合高校德育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
6.3 本章小结 |
7 回顾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 |
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选题目的 |
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成人教育大学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成人教育大学生的界定及其特点 |
2.1.1 成人教育的含义 |
2.1.2 成人教育大学生的界定 |
2.1.3 成人教育大学生的特点 |
2.2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2.2.1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2.2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2.3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3章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3.1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与成绩 |
3.1.1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 |
3.1.2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 |
3.2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2.1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
3.2.2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第4章 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究 |
4.1 提高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
4.1.1 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 |
4.1.2 切实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4.1.3 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建设 |
4.2 加强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4.3 改进和完善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
4.3.1 改进教学方式,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
4.3.2 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做到服务育人 |
4.3.3 坚持沟通和疏导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 |
4.3.4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力量 |
4.3.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独特功效 |
4.3.6 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9)普通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某高校A、B学院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价值——研究的必要性 |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成人教育需求的矛盾——研究的紧迫性 |
三、成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的复杂性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成人大学生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成人高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章 普通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全日制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一、教育管理者 |
二、学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二节 业余、函授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一、教育管理者 |
二、学员 |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三章 普通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
一、选聘专职教师,确保骨干力量 |
二、联系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
三、建立学生组织,提供组织保证 |
四、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
五、立足学员利益,体现人文关怀 |
第二节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 |
一、面: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开展相对薄弱 |
二、点:全日制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忽视成人特性 |
三、点:全日制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亮点不够突出 |
四、点:非全日制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
五、点:非全日制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
六、点:非全日制班级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缺失 |
第四章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分析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与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 |
第二节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
一、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三节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
一、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第五章 研究者的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者的结论 |
一、全日制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
二、非全日制班级(业余、函授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研究者的建议——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 |
一、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 |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体系的创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
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2006年成人高等教育报告情况汇总 |
附录四 |
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2006年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年龄和性别分布 |
后记——终点即起点 |
四、成人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全育人”理念下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研究[J]. 鲍东梅,王静,许宁.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02)
- [2]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D]. 韦光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新时代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赣南部分高校为例[D]. 罗利霞.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4]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研究 ——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卢元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5]浅析地方成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J]. 王彬. 中国成人教育, 2014(04)
- [6]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研究[D]. 马千. 南京理工大学, 2011(12)
- [7]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 肖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08)
- [8]对成人高校德育人性化的理性思考[J]. 吴福增.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03)
- [9]普通高校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某高校A、B学院的实地研究[D]. 常杉杉.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10]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成人高校德育实效的思考[A]. 陈国敏. “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