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明确山东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尹新[1](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薛卫洋[2](2018)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来被誉为与公办高教、民办高教并列的国内高教“三驾马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必须有中方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我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数据查询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相较于公办高校,相对不足。民办高校是否需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缘何不足?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如何适应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方面研究。其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在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价值定位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具有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使然;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则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规避民办高校涉外办学风险。其二,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年份变化、举办期、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从办学层次、省份分布、学科专业、师资与课程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与规模、在学生和毕业生规模,学历学位颁发情况和预期培养人数。现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其三,对影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从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机制、办学资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行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四,分析讨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研究得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公办高校的竞争、国内对于国际教育高端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新机遇则在于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合作办学新需求,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其五,对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反思——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对马来西亚社会、其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梳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背景、历史脉络,总结其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呈现出: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注重质量保障和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等特征。基于此,得出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完善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根本。其六,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未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不同办学形式和层次上仍将有所差距,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主体将是非营利性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下,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教育主权、坚守公益性、特色差异化发展和保护学生权益等原则。建议我国政府未来从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发展、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在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上,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刘泰来[3](2016)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西方掌握着国际话语权,中国只能被西方话语解读,其中太多的负面论调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近年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为世界贡献着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要讲述中国贡献,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当下中国,处于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阐述中国梦的世界意蕴,阐明中国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因此,研究这一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传承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和谐对接;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大格局,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敢于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担当主角;建设世界一流智库,树立大宣传理念,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努力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融相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是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是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要求我们进一步凝聚中国共识、进一步丰富中国实践、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以战略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在对外话语传播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选题的新颖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新观点提炼,系统研究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创新思维、战略措施、鲜明特色、传播效果等等,认真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学术研究前沿问题之一。其二,研究内容创新:原发性的理论探索。本文力求按照逻辑结构,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创造性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研究。本文界定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概念,探析了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外宣传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明确了其现实指导意义;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根基,在世界格局变化和国内挑战中,明确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习近平对外话语的特征,以及历史、理论和现实三大逻辑,概括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阐述了其形成过程,论述了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系统地概括,对中国梦的世界意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价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等内容都进行了解读;从整体筹划、举措推进、路径选择等角度阐述了其战略思维;从历史与时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真理、语言与思想五个方面阐明了其特色;从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考察了其传播效果;最后,对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外话语思想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其三:观点创新。在对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文本系统性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观点:提出了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的观点;提出了人类交往的“挣脱——进入”理论,并以此论证中国可以从“落后就要挨打”的西方话语陷阱中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类可以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你输我赢的旧思维中解脱出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构建和谐世界,开创美好未来;针对意识形态强化、泛化、淡化、弱化等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巧化”策略,意在增强对外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和手段的灵活性。此外,文中提出了话语自信,承诺性话语,世界民众获得感,人民话语等范畴。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4](2014)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人全球性配置新阶段,发展农业不能光走传统发展道路,必须开拓与全球农业市场衔接、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实现内外农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外向型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党和国家以及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农业是新疆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经济的增长势头迅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新疆农产品具有相当可观的出口潜力,然而,新疆仍处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创业阶段,新的挑战和发展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将新疆的农产品从产量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是目前我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以新疆外向型农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优势法、典型调查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现状分析——对策提出”的研究思路,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理论依据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实践,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有模式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探讨,通过SWOT分析,初步认识现阶段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比较优势和影响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从统筹和创新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及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相应对策建议。
曹胜[5](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党的历史证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科学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除导论外,主体部分共由5章组成,现将主要内容扼要概述如下: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代依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必须首先探讨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展了重大变化: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类国家都面临着发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时代主题的转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要求。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对中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使世界经济联为一体,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发展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能源技术为支柱,以生物技术为前景,以空间技术为延伸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在新科技革命的应对决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点: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新的变化,正确处理好两制关系,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主题转变的客观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和平发展道路”有一个由学术界提出、国家领导人阐述、国家政策宣示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其内涵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走开放发展道路是我国历史教训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国际比较后的自觉选择。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在中国走开放发展道路,不损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其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采取渐进式开放步骤,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逐步开放。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以中国国情为现实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汲取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改革僵化体制,借鉴了世界市场经济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赶上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传统经济体制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的科学预设,尽管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逐渐僵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中国共产党把市场经济从制度属性里剥离出来,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是:多种所有制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来就是进步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民主政治是时代的要求,成立90年以来,对民主政治孜孜以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丰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时代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要汲取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法治是当代世界文明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刻体现时代的精神,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既避免了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又借助世界市场经济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大大缩短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毫无异议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指导思想上的借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建立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迪、经济体制、所有制改革的启示、对时代认识的借鉴、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任务、不附加如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和合作,都使这些国家对中国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也就会激起发展中国家情感上的共鸣,实践中的学习。主要的借鉴价值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是一种开放的、引领时代的道路,是世界发展道路的直接继续,是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自身的发展以及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贡献。同时,中国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新路,其崇高目标是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促进世界和谐。
郑钢[6](2008)在《中国境外投资动因、效应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范围继续扩大的经济,在投资主导型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的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可能依靠本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来谋求自身经济的发展,走经济国际化的道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之一的中国也不例外,当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本论文以经济全球化及与之相适应的跨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立足于新时期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以中国的境外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母国经济效应及发展战略对策等问题。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应用性研究从理论——实证——对策的一般过程。首先,在系统总结和梳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境外投资发展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特别对中国境外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展了实证计量检验,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其后,以国家经济安全、资源供给安全为背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境外投资的特殊性以及境外投资中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进而引出并论证了政府干预和扶持境外投资的必要性及其职能定位,力求从国家利益的视角丰富和拓展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理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又对中国境外投资的动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阐明了中国境外投资动因的基本特征;论文重点对中国境外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出口贸易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就业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初步建立了中国境外投资年度流量与相关经济变量间的计量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检验结果的对比研究,得出了相应结论;最后,在上述研究结论的指导下,从中国境外投资战略对策选择及政策扶持系统安排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境外投资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境外投资,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来看,中国开展境外投资能够对国内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就业改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生积极的正效应。面对国内外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在开展境外投资的过程要注重体现国家利益原则,努力建立一个适应全球化环境和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确保国民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
宋留清[7](2006)在《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面临新的背景和新的形势。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世界现代化的道路发生了转折,现代化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由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内容的传统现代化阶段,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的新阶段。高科技产业群迅速崛起,信息技术加快了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并改变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大大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人才、技术的全球交流,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入了世界大市场。在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资本国际循环全面展开,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出发,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市场经济模式,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实现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战略,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沉重的教训。在新的背景和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只有认真研究和比较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且行且思,选择符合国情和世情的发展战略,妥善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加速发展,走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作为正在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由发达国家所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必然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利用机遇,应对挑战,成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的一个迫切的实践课题。《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作为分析支点,以两次现代化理论或现代化的两阶段论作为分析框架,在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对策。论文共分为导语、正文五章和结语。
曲伟强,韩经建,宋若臣,曾红燕,冯展宾,任福姣[8](2005)在《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立国[9](2005)在《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化肥行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显着,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以后,我国化肥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将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化肥行业生产、流通、消费三个主要领域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化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阐述了世贸组织化肥行业规则及入世承诺,指出了我国化肥行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的四个挑战和四个机遇,四个挑战是:即化肥进口限制措施的取消将使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农产品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也将影响化肥生产总量的波动及品种需求的变化;化肥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将进一步削弱国产化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化肥生产企业的部分优惠政策的逐渐丧失必然导致企业的成本显着增加。四个机遇是:促进化肥行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加快化肥营销体系的改革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施肥方法的改进和有利于推动我国化肥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基于上述挑战和机遇,提出了5条战略对策:即关于能源原材料方面的战略对策、我国化肥行业结构调整战略对策、化肥企业与流通市场改革基本战略对策、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和科技兴肥战略对策。最后,对化肥行业管理提出了8条建议。
范爱军[10](2005)在《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主题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与风险,研究的目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研究的意义。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入世”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这类政策措施今后我国还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推出并实施,以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全面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开放的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他在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各种风险,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风险?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保持警觉的问题。我们不能等风险发生后再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应提前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此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机理,也要从政策上设置好预防和抑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经济全球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因为它给当代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新特点,同时在产生着各种“发展机遇”和“发展风险”,如果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利用这种“趋势”的推力加快经济发展;反之,漠视它,不熟悉它,就会受到惩罚和威胁。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只有认真研究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规律,才能为经贸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不仅研究经济全球化自身的规律和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还在于研究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若干具体的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贸策略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10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1)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也能带来风险。其利益只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不会自动发生和获得,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去争取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开放的国家中却会自动发生,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风险防范。 (2)经济全球化风险有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己使我国有了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入世”则会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风险在我国发生的可能胜相当大,这必须引起洲门的警觉。 (3)经济全球化风险能循着各种传导机制在国家之间转移。风险在各个开放的国家之间传导主要是循着以下机制和渠道进行的: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国际负债与投资的传导机制:游资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等。 (4)经济全球化风险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研究这类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在国际间传导的规律,并借鉴发达国家防治风险的各种做法,提出在我国防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具体对策。探讨并提出风险的预警系统,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风险之所以能在各国之间传导、发生并对经济起破坏作用,除了经济开放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若干缺陷和漏洞,如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弥补和完善的对策,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行将会小得多,其破坏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一(5)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应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WTO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应全面开放,但也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可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若干的行业和部门仍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以减弱经济全球化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 本文循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和探讨:(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开放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哪些利益?对金融、贸易、投资及各类产业会带来何种风险。(2)当一国发生风险后,是怎样传入另一国的?这种风险是循着什么渠道和传导机制在各国之间传导的。(3)在研究各国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风险可能在中国发生的特殊性。(4)针对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国在经济全球不匕进程中应采取适度保护政策。中国一直在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着,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开放。在这个新时期中,中国已不可能继续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较重的贸易政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中国也不应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因这是中国的 民族产业所难以承受的。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应该实施何种贸易政策呢?本文认为,我们应 该实施符合中国国清的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研究、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法。本研究课题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大量、系统地调查和搜集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资料,然后对所搜集到 的资料进行微机处理和进行数理统计,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对策,对经济全球化风 险进行预测和治理。(2)微观分?
二、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明确山东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明确山东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
2.3.3 忽视大众需求 |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
3.1.3 气候适宜 |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
3.4.2 分类依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
4.1 布局特征 |
4.1.1 布局依据 |
4.1.2 场馆分类 |
4.1.3 宏观布局特征 |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
4.2.3 与学校结合 |
4.2.4 与商业结合 |
4.2.5 与办公结合 |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
4.3.1 单一式布局 |
4.3.2 集中式布局 |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
4.4.2 皇亭体育馆 |
4.4.3 历城体育中心 |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
5.2.2 修缮保护 |
5.2.3 适应性改造 |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
5.2.5 综合开发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
6.1.1 发展背景 |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
6.2.1 场馆概况 |
6.2.2 赛时设计特征 |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
6.2.6 小结 |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
6.3.2 场馆概括 |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
6.3.4 现状功能构成 |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
6.3.7 小结 |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
6.4.1 场馆概括 |
6.4.2 赛时设计 |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
6.4.5 小结 |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
6.5.1 场馆概况 |
6.5.2 赛时设计 |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
6.5.4 小结 |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
6.6.1 场馆概况 |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
6.6.4 小结 |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
6.8.1 演变特征 |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
7.3.1 建立评价模型 |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3.3 综合得分分析 |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
附录 C—专家问卷 |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 |
二、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相关概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对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 |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
四、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 |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 |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价值定位 |
四、跨境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
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 |
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推进民办高校职能国际化发展 |
五、规范跨境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规避涉外办学风险 |
第三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剖析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数量及相关情况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年份变化 |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期和在办机构、项目数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各层次机构和项目的省份分布 |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 |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 |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析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分析 |
第四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在学与毕业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 |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学生规模 |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规模 |
五、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学位证书颁发情况 |
六、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预期培养总人数 |
第五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
一、整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 |
二、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 |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及认识 |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
三、办学资源支撑 |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一、社会认识 |
二、行政管理 |
三、办学资源获取 |
第五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 |
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的影响 |
二、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 |
三、整体办学实力、水平与高端化国际教育需求间的差距 |
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下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
一、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合作办学新需求 |
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持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
第六章 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概述与特征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
第一节 马来西亚社会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
一、马来西亚的社会 |
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体系 |
三、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 |
第二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情况 |
一、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背景与历史脉络 |
二、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点 |
一、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 |
二、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 |
三、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
四、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 |
第四节 对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经验反思 |
一、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 |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国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 |
三、健全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
四、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
第七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走向 |
一、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
二、不同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的发展仍将有所差异 |
三、非营利性是未来发展的主体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二、维护教育主权原则 |
三、坚守公益性原则 |
四、秉持合理定位原则 |
五、特色差异化发展原则 |
六、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
第三节 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
一、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 |
二、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 |
三、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 |
四、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
第四节 促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 |
一、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
二、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 |
三、鼓励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
四、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和办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理由 |
(二) 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三)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三、对外话语、对外话语体系等概念解读 |
(一) 对外话语及其形成与发展 |
(二) 对外话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 |
(三) 对外话语的分类及其它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 |
(一) 主要观点 |
(二) 创新之处 |
(三)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思想来源和时代背景 |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二) 列宁宣传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二、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造 |
(一)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对外话语思想 |
(二)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对外话语思想 |
(三) 全球化时代江泽民对外话语思想 |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胡锦涛对外话语思想 |
三、历史文化来源:在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
(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 |
(一) 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准确把握中国的历史方位 |
(二) 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战略难题及其应对和解决的关键 |
第二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涵 |
(二)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
(一) 对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具有重要价值 |
(二) 对提高软实力增强话语权具有重大作用 |
(三) 对参与全球治理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具有现实意义 |
(四) 提高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传播的新水平 |
第三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相通相融” |
(一)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二) “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
(二)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
三、“坚持正确义利观” |
(一) “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
(二) “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 |
四、“全球共同治理” |
(一) 习近平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 |
(二) “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
(三)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
五、“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一) “建设海洋强国” |
(二)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
(三) “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第四章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 |
一、大道行思: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筹划 |
(一) 坚持与巩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统领地位 |
(二) 传承与复兴:凝神聚气坚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与魂 |
(三) 开放与包容:学习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 |
(四) 开拓与创新: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
二、传播中国梦: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举措 |
(一) 大力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蕴,和谐对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
(二) 坚定扞卫国际公平正义,占据话语权制高点 |
(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
(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赢信念仗传播仗 |
三、扩大影响力: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路径 |
(一) 占领人才高地:建设世界一流智库 |
(二) 引领传播革命:打造全球领先新兴媒体 |
(三) 实现有效沟通:构建融通中外的当代中国话语 |
(四) 机制保障: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机制建设 |
第五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
(一) 在历史思维中担当时代使命 |
(二) 把握壮大和平力量的时代机遇 |
(三) 推动世界秩序走向文明的和谐 |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通相融 |
(一) 在全球意识中体现大国担当 |
(二) 扩大对外话语的世界民众基础 |
(三) 在共赢意识中深化合作发展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互观照 |
(一) 彰显成功社会主义大国的制度性力量 |
(二) 破除对西方话语过分“求同”的误区 |
(三) 习近平对外话语对象的多元化 |
(四) 在核心政治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
四、价值合理性与科学真理性的内在统一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体系的哲学意蕴 |
(二) 习近平对外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价值 |
五、语言生动性与思想深刻性的巧妙结合 |
(一) 话语环境创新: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语境 |
(二) 话语范式创新:理性式话语和感性式话语的结合 |
(三) 话语载体创新:以全媒体传播中国声音 |
(四) 话语表达创新: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魅力 |
第六章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
一、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评价 |
(一) 对传播主体的评价 |
(二) 对传播内容的评价 |
(三) 对传播介质的评价 |
(四) 对传播方式的评价 |
(五) 对传播效果的评价 |
二、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影响 |
(一) 习近平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
(二) 理性看待习近平对外话语的世界评价和国际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4)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有关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基本结构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外向型农业概述 |
2.1 外向型农业的含义 |
2.2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 |
2.3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理论基础 |
2.4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国内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 |
3.1.1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1.1.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3.1.1.2 农业利用外资 |
3.1.1.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3.1.2 兄弟省市外向型农业发展经验 |
3.1.3 国内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
3.1.3.1 有利条件 |
3.1.3.2 存在的问题 |
3.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 |
3.2.1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4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发展条件和现状分析 |
4.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变迁历程 |
4.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条件 |
4.2.1 地理位置特殊,区位优势显着 |
4.2.2 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 |
4.2.3 人文基础良好,区域经济往来顺畅 |
4.2.4 口岸农产品出口便利化,上合组织有效推动出口 |
4.2.5 多层面政策扶持,有效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
4.2.6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逐步提高,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着 |
4.2.7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
4.3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
4.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及结构 |
4.3.2 农业利用外资 |
4.3.3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5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5.1 SWOT 分析基本原理 |
5.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
第6章 实现新疆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
6.1 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与绿色生产示范区 |
6.2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结构 |
6.3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
6.4 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口农产品强势品牌 |
6.5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外向型农业组织化程度 |
6.6 完善外向型农业政策引导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物流业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框架结构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 |
一、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一) 时代主题的转换 |
(二) 时代主题转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
二、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 |
(一)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
(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三、 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
(一) 新科技革命的特征 |
(二) 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
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一)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动因及特点 |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 |
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因 |
(一) 时代主题的客观需求 |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三)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 |
(四) 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 |
二、 和平发展道路的形成 |
三、 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
(一) 利用世界和平促进中国发展 |
(二) 利用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
四、 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 |
一、 开放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
(一) 总结历史教训的必然结论 |
(二)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
(三)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
(四) 国际比较后的主动选择 |
二、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
(一)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
(二)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
(三)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 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一)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
(二)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
(三)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
(一) 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三) 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
(一)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
(二) 走独立自主的开放发展道路 |
(三)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和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中国境外投资动因、效应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境外投资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及内容结构安排 |
五、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境外投资实践与理论综述 |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 |
二、发达国家境外投资实践与理论 |
三、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实践与理论 |
四、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
五、对境外投资主要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二章 中国境外投资发展现状及特征 |
一、中国境外投资发展历程和现状 |
二、中国境外投资发展特征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
四、中国境外投资发展阶段实证分析及前景预测 |
第三章 基于国家利益的中国境外投资分析 |
一、国家利益原则与中国境外投资 |
二、中国境外投资中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分析 |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的政府干预问题研究 |
第四章 中国境外投资的动因分析 |
一、中国境外投资的主要动因 |
二、中国境外投资动因的实证调查分析 |
三、中国境外投资动因的基本特征 |
第五章 中国境外投资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一、计量分析思路及相关技术方法和数据 |
二、中国境外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三、中国境外投资的进出口贸易效应分析 |
四、中国境外投资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
五、中国境外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 |
六、中国境外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对策选择 |
一、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目标取向 |
二、中国境外投资的主体选择与培育 |
三、中国境外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对策 |
四、中国境外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 |
第七章 中国境外投资的政策支持系统安排 |
一、境外投资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二、中国境外投资的政策支持现状 |
三、中国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安排建议 |
结语 |
一、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二、论文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 容 提 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践背景 |
一、知识经济 |
二、经济全球化 |
三、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 |
一、现代化的内涵 |
二、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演变 |
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
一、传统现代化战略 |
二、综合现代化战略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的综合评析 |
一、第一次现代化的综合评析 |
二、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评价 |
第五章 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战略对策 |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二、开发人力资源,聚集人力资本 |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
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 |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
六、培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阶层结构 |
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社会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当今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前景展望 |
一、我国保险业的历史性进展 |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概况 |
1. 保费迅速增长、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提高 |
2. 保险市场的供需主体及中介机构不断增加 |
3. 保险业资产增长,投资回报率提高 |
4. 法律法规走向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形成 |
(二)中国的寿险业 |
1. 中国寿险业的发展状况 |
2. 中国寿险业的企业组织形式 |
3. 中国寿险业的产品模式 |
(三)中国的财产险业 |
(四)中国的再保险业 |
二、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
(一)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 |
1. 市场竞争模式不确定 |
2. 保险法制度不健全 |
3. 保险机构、保险业务发展与保险管理滞后的矛盾 |
4. 市场竞争条件不平等 |
(二)供给方面的问题 |
1. 业务总体水平低,结构发展不平衡,险种单一,适应性不强,新险种开发缓慢 |
2. 市场主体偏少,缺乏适度竞争,市场主体企业化程度差异大 |
3. 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狭窄,保险基金几乎无法保值增值,保险赔付水平过低,保险赔付作用有待提高 |
4. 保险经营性风险日益积聚,保险业面临风险的考验 |
5. 保险业务迅速发展与人才匮乏形成关尖予盾 |
6. 竞争加剧,违规经营现象相当严重 |
7. 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耳及账户管理有漏洞,内部控制薄弱 |
8. 社会保险机构及有关部门人事混乱 |
(三)保险需求方面的问题 |
(四)保险中介存在的问题 |
1. 各类保险代理人发展欠平衡,行为不规范,保险经纪人尚未起步 |
2. 违规、违法经营现象严重 |
3. 管理松懈、手续费标准执行混乱 |
4. 存在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
5. 机构设置有待规范 |
三、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一)从中国的保险密度与深度看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二)从中国的人口看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三)从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看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四)从中国人的保险意识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五)从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六)从加入WTO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
第二部分加入WTO后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度研究 |
一、中国政府对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的明确表态 |
二、开放中国国内保险市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一)开放所带来的机遇 |
(二)开放所带来的挑战 |
1.营销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
2.人才挑战。 |
3.技术挑战。 |
4. 盈利水平挑战。 |
5. 管理挑战。 |
6. 对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 |
7. 对我国保险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挑战。 |
三、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度 |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对外开放的经验借鉴 |
1.韩国 |
2.新加坡 |
3.中国香港 |
4.泰国 |
5.菲律宾 |
6.印度 |
7.印度尼西亚 |
(二)我国对保险市场开放尺度的把握 |
1.确定开放度首先要掌握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受能力 |
2.要坚持“三有”原则 |
(1)关于“有限制” |
(2)关于“有选择” |
(3)关于“有步骤” |
3.保险市场开放所涉及的产品或技术、对象或机构、空间或区域 |
(1)引进保险产品或技术的选择 |
(2)引进对象或机构的选择 |
(3)引进空间或区域的选择 |
4.在我国保险市场开放初期政策应做的具体工作 |
5.在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的同时我国的保险企业要主动出击海外 |
第三部分中国保险市场模式研究 |
一、中国保险市场模式的观状与特点 |
(一)历史与现状 |
1.计划经济中的封闭型垄断模式 |
2.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封闭型垄断竞争模式 |
3.市场经济中的开放型垄断竞争模式 |
(二)特点 |
1.保险市场模式形成的不确定性 |
2.保险市场模式内容的不具体性 |
3.保险市场模式监管行为的随意性 |
二、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确定 |
(一)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模式参考 |
1.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充分开放的垄断竞争模式 |
2.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有限开放的寡头垄断模式 |
3.发达国家保险市场有限开放的垄断竞争模式 |
(二)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确定 |
1.确立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因素分析 |
(1)国情与经济发展目标 |
(2)WTO规则 |
(3)垄断竞争程度 |
(4)风险控制 |
2.中国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确定 |
(1)阶段性目标模式 |
(2)总体性目标模式 |
三、完善保险市场目标模式的政策驭向与措施 |
(一)在组织结构模式上,积极推进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 |
1.扩大市场规模 |
(1)政府规划 |
(2)政府鼓励 |
(3)政府扶持 |
2.完善保险市场组织结构 |
(1)继续逐步增加产险和寿险公司 |
(2)尽快增加再保险主体,形成再保险市场 |
(3)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中介机构 |
(二)在市场机制模式上,倡导、推动市场化的垄断竞争 |
1.创造环境,倡导公平竞争 |
2.培育中资保险公司成为垄断的主导力量 |
(1)深化保险体制改革 |
(2)加强保险业同银行业的合作 |
(3)保险资本重组,“一夜暴富” |
(三)在经营模式上,大力推进专业化、集约化 |
1.注重创新 |
(1)险种必须创新 |
(2)营销手段要创新 |
(3)服务内容要创新 |
(4)保险理念创新 |
2.注重风险控制 |
(1)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视 |
(2)提高经营质量 |
(3)规范保险资金的运用 |
(4)利用再保险的功能 |
(5)防止保险欺诈 |
3.注重人才专业化 |
(1)培养和引进人才的途径 |
(2)目前急需的专业人才 |
(四)在市场开放模式上,采取全方位适度开放政策 |
1.全方位的开放 |
2.有限制的开放 |
3.有选择的开放 |
4.有步骤的开放 |
(五)在监管模式上,完善保险监管机制,提高保险监管水平 |
第四部分中国保险市场供给与需求条件分析 |
一、中国保险需求条件分析 |
(一)保险需求的涵义 |
(二)经济发展与保险需求 |
1.生产能力的扩大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2)产业结构的变化增加了保险需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极为有限,人们从事的主要是渔猎、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等,此时出现的是从游牧业向农业的飞跃。到了近代,产业革命导致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沟,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观了以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这样就完成了从农业向工业的过渡。二战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信息、电子、软件、手航、生物工程、原子能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到现在我们正处于由工业化经济向服务化、知识化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原有产业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他们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更多的风险的出观,于是对保险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需求绝对量增加了,保险的内容也扩大了。同时要求保险业设计新险种,开发新业务。 |
(二)人口状况与保险需求 |
(三)家庭状况与保险需求 |
(四)政府政策与保险需求 |
二、中国保险供给条件分析 |
(一)保险供给的涵义 |
(二)经济发展与保险供给 |
(三)保费水平与保险供给 |
(四)从事保险经营的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与保险供给 |
第五部分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研究 |
一、发展农业保险市场 |
(一)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 |
1.体制与制度的瓶颈制约 |
2.财政补贴的制约 |
3.技术水平的制约 |
4.中介机构缺位的制约 |
5.险种开发滞后的制约 |
6.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制约 |
(二)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 |
(三)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 |
1.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
2.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农村险种 |
3.加强农业保险技术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 |
4.培育农业保险的中介市场 |
5.研究建立再保险体系 |
6.尝试在农村实行资金运用 |
7.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农村保险市场 |
二、拓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 |
(一)发展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难点 |
1.分业经营的法律限制 |
2.保障意识淡薄 |
3.费率制定不合理 |
4.经济制约因素 |
5.经营体制的不适应性 |
(二)发展我国农村人身保险的设想 |
1.重视人身保险的储蓄和投资双重功能 |
2.允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进行混业经营的尝试 |
3.积极进行保险营销的创新 |
4.强化保险服务意识 |
5.延伸机构,建立合理完善的保险体系 |
6.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
第六部分中国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问题研究 |
一、保险监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一)保险监管的时代意义 |
(二)中国保险监管的根本原因 |
1.保险市场的失灵与保险监管 |
2.保险的特殊性和保险监管 |
(三)保险监管的法律依据 |
二、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的现状 |
(一)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的立法历史 |
(二)保险业的自省和自我监督的探索 |
(三)监督管理的内容 |
(四)监管方式 |
(五)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保险监督管理体系,保险监督管理乏力。 |
三、保险监督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和我国的模式选择 |
(一)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目标模式的选择 |
1.保险监督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 |
2.我国保险监督管理目标的选择 |
(二)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方式的选择 |
1.保险监督管理方式的国际比较 |
(1)公示方式 |
(2)规范方式 |
(3)实体方式 |
2.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方式的选择 |
(三)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手段的选择 |
1.保险监督管理手段的国际比较 |
2.我国保险监督管理手段的选择 |
(1)解释法律 |
(2)制定规则 |
(3)信息批露 |
(4)窗口指导 |
(5)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 |
四、保险监管的内容选择与程度分析 |
(一)通过国际比较,了解我国的保险监管内容 |
1. 关于事先批准原则 |
2. 保险公司有关股本、法定准备金等金融方面的要求 |
3. 技术储备及包括技术储备在内的基本投资的金融要求 |
4. 保险险种和保险费率的规定 |
5. 再保险的让与管理 |
(二)保险监管的程度分析 |
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监管体系 |
(一)建立和完善保险监管的基础性制度 |
1. 建立健全的保险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2. 提高中国保监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
3. 实现财务信息的标准化,为偿付能力监管创造基础条件 |
4. 提高保监会信息化水平,实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并提高监管透明度 |
5. 完善保险税收制度,制订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
6. 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7. 建立独立精算师制度 |
8. 组建专业协会,建立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 |
9. |
1 0. |
(二)建立良好的保险市场进入机制 |
1. 将设立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要求与公司准备从事的业务挂钩,对不同的险种提出不同的资本金要求。 |
2. 对内资开放保险市场,加快中资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审批速度。 |
3. 增加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 |
(三)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
(四)调整监管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 |
(9)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我国化肥行业发展历史的演变及需求发展态势 |
2.1 我国化肥行业发展历史的演变 |
2.2 我国化肥需求发展态势 |
第三章 我国化肥生产领域现状分析 |
3.1 化肥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不断提高 |
3.2 化肥产品种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3.3 化肥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向国际水平靠拢 |
3.4 资源限制导致化肥产品结构不均衡 |
3.5 企业结构布局有待改善,生产能力有待提高 |
3.6 化肥企业整体效益有待提高 |
3.7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化肥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我国化肥流通体制政策的演变 |
4.2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 |
4.3 我国化肥分销体系基本结构分析 |
4.4 化肥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化肥消费领域现状分析 |
5.1 化肥在农业上的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总量依然不足 |
5.2 化肥消费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均衡 |
5.3 化肥施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
5.4 化肥利用率有待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尚待普及 |
5.5 我国化肥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世贸组织化肥行业规则及我国化肥行业入世承诺 |
6.1 WTO的宗旨、目标及地位 |
6.2 WTO的基本法律原则 |
6.3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
6.4 WTO化肥行业规则 |
6.5 我国化肥行业入世承诺 |
6.6 关于化肥关税配额 |
6.7 我国现行化肥行业体制与入世承诺比较 |
6.8 小结 |
第七章 后世贸组织我国化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7.1 加入WTO后我国化肥行业面临的挑战 |
7.2 加入WTO后我国化肥行业面临的机遇 |
7.3 小结 |
第八章 我国化肥行业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对策 |
8.1 能源原材料的战略对策 |
8.2 化肥行业结构调整战略对策 |
8.3 化肥企业与流通市场改革基本战略对策 |
8.4 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 |
8.5 科技兴肥战略 |
8.6 完善化肥行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
8.7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1 导言 |
1.1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2 经济全球化主要标志辨析 |
2.1 生产要素的全球化 |
2.2 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
2.3 产业结构的全球化 |
2.4 经营理念的全球化 |
2.5 经贸规则的全球化 |
3 经济全球化:利益与风险并存 |
3.1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利益 |
3.2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风险 |
3.3 从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深度看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
4 资本全球化利益论 |
4.1 资本全球化发展态势 |
4.2 货币资本移动利益论 |
4.3 跨国投资的内部化优势与内部化利益论 |
4.4 兼顾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比较优势论 |
4.5 实证分析:从小岛清的国际投资理论看日本汽车厂商的对华经贸政策 |
5 技术全球化利益论 |
5.1 全球性技术转移的渠道与利益 |
5.2 技术周期性跨国转移的规律与效益 |
5.3 实证分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韩国经济快速崛起 |
6 贸易全球化利益论 |
6.1 相互需求动因下的比较利益 |
6.2 用比较成本和机会成本阐释的比较利益 |
6.3 实证分析:从中韩贸易纠纷看世贸组织的保障条款与贸易利益的保障 |
7 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危机风险 |
7.1 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国际传导速度加快、破坏性后果加重 |
7.2 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传导机制 |
7.3 防范被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策略分析 |
7.4 实证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
8 经济全球化中的债务危机风险 |
8.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负债经营的发展 |
8.2 从负债经营到债务危机 |
8.3 债务危机监测指标体系探析 |
8.4 实证分析:中国负债经营中潜伏的危机与问题 |
9 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民族产业风险 |
9.1 中国传统农业的危机与对策思考 |
9.2 中国工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选择 |
9.3 中国服务业的风险与发展策略 |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一:自由贸易在理论上经久不衰而实践中困难重重 |
10.2 研究结论二:保护贸易在理论上效应明显而实践中缺陷亦明显 |
10.3 政策建议: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与本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四、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明确山东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薛卫洋. 厦门大学, 2018(06)
- [3]习近平总书记对外话语体系研究[D]. 刘泰来.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4]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 茹合沙丽·阿布都热西提. 新疆大学, 2014(02)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 曹胜.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6]中国境外投资动因、效应及对策研究[D]. 郑钢. 兰州大学, 2008(12)
- [7]中国综合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 宋留清.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8]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保险业研究[J]. 曲伟强,韩经建,宋若臣,曾红燕,冯展宾,任福姣.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S1)
- [9]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D]. 杨立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10]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D]. 范爱军. 山东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