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左晋,谭文,赵大芹,谷晓平,李桂莲,蔡霞[1](2020)在《贵州省山地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的适宜播期区划》文中提出为贵州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气候学依据,利用贵州省85个气象台站1989-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并结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多年生产试验数据,研究贵州省春大白菜晚秋及早春适宜播期的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1)晚秋播种,冷积温(LJW) 0~15℃·d主要分布在罗甸、望谟和赤水等县(市)等低热河谷地带,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15℃·d <LJW≤46. 5℃·d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兴仁、安龙和贞丰等县的低海拔区域,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46. 5℃·d <LJW≤84. 8℃·d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南部、东部及中北部的中低海拔区域,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84. 8℃·d <LJW≤140. 0℃·d主要分布在中部一线及遵义、黔东南和铜仁等市(州)的中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140. 0℃·d <LJW≤188. 0℃·d主要分布在毕节(大部)、开阳、瓮安和习水等市(县)的中高海拔区域,适宜播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188. 0℃·d <LJW≤208.8℃·d主要分布在威宁、赫章、钟山和水城等县(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2)早春播种,西南部、南部边缘及西北部的低热河谷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上旬,西南部大部和东南部边缘的低海拔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月下旬至2月中旬,中西部和南部的中低海拔地区适宜播种期为2月上旬至下旬,中部、东部和北部的中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2月中旬至下旬,西部、中部和东北部中高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3月上旬至中旬,西部高海拔地区适宜播期为3月中旬至下旬。贵州春大白菜早春及晚秋播适宜播期与海拔高度及纬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海拔及纬度的升高,早春播种的适宜播期推迟,晚秋播种的适宜播期提前。
胡齐赞[2](2019)在《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文中认为春大白菜于春夏之际上市,对保障蔬菜淡季的供应意义重大,而先期抽薹问题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选育强耐抽薹春大白菜品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常规育种进展较缓慢,迫切需要借助分子育种技术来提高效率。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耐抽薹大白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同时开展多种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实践的探索:对耐抽薹和易抽薹的两个大白菜材料进行SSR标记的筛选及验证;利用BSA-seq的方法对抽薹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进行定位;通过转录组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及功能分析,深入了解与抽薹性状相关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MADS-box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从转录因子水平上探索大白菜耐抽薹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耐抽薹春大白菜的种质创新针对先期抽薹已成为制约我国春季大白菜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杂种优势育种途径,初步育成了耐抽薹性、结球性及抗性等性状优于‘菊锦’的新组合‘3-5-5-3-3×3-8-1-4-5’,并初步获得了叶片无毛的耐抽薹速生苗用大白菜新种质。2.大白菜抽薹性状相关的SSR分子标记研究采用大白菜耐抽薹的突变体‘012’与其易抽薹野生型‘006’所构建的分离群体开展分子标记筛选。通过62对SSR引物筛选,获得了一个SSR显性标记BRMS-026。对双亲及F2代分别进行SSR标记单株验证,结果表明,该标记与抽薹性状具有连锁关系,与控制易抽薹性状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13.51 c M。3.基于BSA-seq的抽薹性状定位研究利用BSA-seq的方法,得到4个与抽薹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分别位于A01和A08染色体上,总长度为2.97 Mb,候选区域内共注释到576个基因,其中在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共注释到88个。基于BSA-seq分析开发In Del标记引物,并在两个亲本与两个混池上进行多态性分析,A08染色体上的1个标记A08-8具有多态性。4.基于RNA-seq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易抽薹大白菜‘006’及其耐抽薹突变体‘012’花蕾开展了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大白菜抽薹开花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有5196个基因显着性差异表达,与‘006’相比,‘012’中有2521个基因显着性上调表达,2675个基因显着性下调表达。通过GO功能分析和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了众多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例如淀粉和蔗糖代谢、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氧化磷酸化过程等。多个已报道的与抽薹开花相关的基因在‘006’和‘012’之间也显着性差异表达。例如,AP3、SEP1、AP1等在‘012’中上调表达,FLC等在‘012’中下调表达,表明大白菜抽薹开花性状存在多路径调控。5.MADS-box基因家族的分析对转录组测序获得的31个MADS转录因子进行分析,突变体中上调最明显的Br MADS24位于系统进化树的A(AP1/FUL/CAL)亚组,对抽薹具有抑制作用,与下调极为明显的Br MADS28一起均位于A09染色体。下调最明显的Br MADS28位于系统进化树的SVP亚组,下调比较明显的Br MADS22、Br MADS2均位于TM3-like(SOC1)亚组,对抽薹具有促进作用。
刘卫红[3](2009)在《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在广泛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耐热、早熟材料的筛选创新研究,对早熟、耐热材料的筛选与鉴定方法、留种技术和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及推广进行了探讨,育成早熟、耐热大白菜育种材料9504-1和9501-9,并选育出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1、通过采用分期分批播种、人工气候室加代,耐热性、抗病性、高温结球性筛选与优良株系晚播留种技术相结合开展耐热白菜育种材料的筛选创新研究,解决了本地耐热白菜选留种的关键技术难题。2、育成的耐热早熟育种材料9504-1和9501-9,高温结球性好、抗病性强、配合力好。各项指标都达到耐热育种材料要求,为优良的耐热结球白菜育种材料。3、育成的郑早58生育期56-60d,植株生长整齐一致,幼苗外叶碧绿,叶面茸毛极少,结球紧实,绿白帮,叶球叠抱,短柱型,株型半直立,适宜密植,球形指数1.61,商品性状好,码放整齐,适宜长途运输,丰产稳产,单株净重2.7~3.2kg,净菜率73%,667m2产净菜4200-5800kg左右。品质柔嫩,口感好,食用风味佳。适应性广,可作早夏、夏、早秋栽培。2005年经人工接种鉴定,郑早58高抗病毒病和黑腐病,抗霜霉病。4、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和推广试验表明:郑早58早熟、抗病、品质优、适播期长,主要作夏季、早秋栽培。经多年引种示范种植,他们适应性广,适宜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湖北、山西、陕西、云南、江苏等地种植。产量高,种植效益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丁晓蕾[4](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董恩省[5](2008)在《威宁县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威宁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结合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分析了威宁夏秋反季节蔬菜的生产现状、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利因素等,提出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其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周启康[6](2008)在《息烽县高山地区反季节大白菜生产技术体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于贵阳大白菜秋淡这一市场,利用息烽县南山地区海拔高的气候优势,开展反季节大白菜技术体系研究,包括品种选择研究、栽培技术研究、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研究四个方面,从而筛选出适宜息烽县夏季种植的大白菜品种、抗小黑斑点病品种、最佳播期、最合适的栽培密度,基肥施用的N、P、K最佳配比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的最佳农药,为下一步大面积种植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品种选择研究试验:引进天青60、昆绿60、京六58、改良青杂3号、板杂1号与春秋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昆绿60表现最好。栽培技术研究试验:单季大白菜适宜种植时期以6月中旬播种较好。双季大白菜种植以5月中旬播种收获后7月中旬再播种效果较好,所得单位产值最高,其发病率也较低。适宜种植密度以株行距40 cm×50 cm最好,所得产值最高,其发病率也较低。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试验:以N:P2O5:K2O为13:5:7的洋洋复合肥产量最高,且叶球较紧;每亩基肥用复合肥25kg、沼液1000kg,追肥尿素5kg、沼液1000kg最为理想,对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效果明显,且球体内质致密,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试验:防治大白菜霜霉病,效果较高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和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防治白菜白斑病效果较高药剂有70%菜霉清和40%多硫悬浮液,一般每隔5~8天喷1次,连续2~3次;大白菜黑斑病防治,以正兴、英若防治效果最好,其中21天后防洪效果分别为99.5%、99.9%;生物农药印楝素对菜青虫防治是以0.3%印楝素对防治菜青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得出防治效果与其用药量呈正相关;并以800倍液在10天内喷雾2次的防治果最好;反季节大白菜品种间小黑点病发生与品种(遗传背景)有关,还与气候条件有关。
徐立民,郁昭,黄建华,董治国[7](2001)在《反季节栽培大白菜未熟抽薹的研究》文中提出大白菜反季节栽培的主要问题是未熟抽薹。本试验选出的反季节栽培杂交种春大将、高冷地是冬性强、合抱类型的早熟、优质品种。确定大白菜适宜播期是防止未熟抽薹的关键 ,春季气温上升到 12℃以上时 ,露地播种为宜 ,保护地栽培的棚室温度也不要低于 12℃ ,温度愈低 ,抽薹率愈早 ,抽薹率愈高。青鲜素 10 0~ 2 0 0倍液喷洒 2次 ,可有效抑制大白菜未熟抽薹
董治国,黄建华,徐立民,郁昭[8](2001)在《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种筛选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来,齐齐哈尔地区反季节大白菜栽培发展很快,不仅满足了本地区反季节大白菜的需求,每年还将30 000t左右大白菜远销到夏淡季的辽宁等省。由于菜农选用品种不当和栽培管理等原因,经常出现抽薹现象,种子管理部门也
张冬梅,任瑞丽,刘建英,杨秀花,惠霖[9](2000)在《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文中提出
王丽乔,袁瑞江,付雅丽,安进军,薛少红,刘铁铮[10](2017)在《耐抽薹春大白菜新品种“石育春宝”的选育及早春反季节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石育春宝"为中早熟春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生育期6065d,叶球合抱,黄心,品质优,商品性好,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在北京、河北、黑龙江、云南等地均可种植。
二、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山地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的适宜播期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方法 |
1.2.1 晚秋播适宜播期区划指标的确定 |
1.2.2 早春播春大白菜适宜播期指标的建立 |
1.2.3 精细化插值模型的建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春大白菜晚秋播种的适宜播期分布 |
2.2 春大白菜早春播种的适宜播期分布 |
2.2.1 贵州西南部、南部边缘及西北部的低热河谷地区 |
2.2.2 贵州西南部大部和东南部边缘的低海拔地区 |
2.2.3 贵州省中西部和南部的中低海拔地区 |
2.2.4 贵州中部、东部和北部的中海拔地区 |
2.2.5贵州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的中高海拔地区 |
2.2.6 贵州西部的高海拔地区 |
3 结论与讨论 |
(2)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大白菜概述 |
1.2 大白菜耐抽薹育种研究进展 |
1.2.1 耐抽薹大白菜品种选育现状 |
1.2.2 耐抽薹大白菜育种研究展望 |
1.3 大白菜抽薹性状机理研究进展 |
1.3.1 遗传规律研究 |
1.3.2 生理生化研究 |
1.3.3 分子机制研究 |
1.4 分子标记及BSA-seq技术 |
1.4.1 基因定位概述 |
1.4.2 分子标记研究概述 |
1.4.3 大白菜抽薹性状分子标记研究 |
1.4.4 BSA-seq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1.5 转录组学及 RNA-Seq 技术 |
1.5.1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5.2 RNA-Seq 技术在芸薹属蔬菜中的应用 |
1.6 植物MADS-box基因研究进展 |
1.6.1 MADS-box蛋白的结构研究 |
1.6.2 植物MADS-box基因的分类研究 |
1.6.3 植物MADS-box基因的功能研究 |
1.7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2 耐抽薹大白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资源材料 |
2.1.2 育种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耐抽薹材料的筛选 |
2.2.2 耐抽薹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
2.2.3 组合选配结果 |
2.2.4 耐抽薹结球大白菜杂交种繁制 |
2.2.5 耐抽薹苗用大白菜种质创新 |
2.3 讨论 |
3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SSR分子标记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构建基因池 |
3.1.3 基因组DNA提取 |
3.1.4 SSR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连锁SSR标记的筛选 |
3.2.2 连锁SSR标记的验证 |
3.2.3 连锁标记与目标性状遗传距离估算 |
3.3 讨论 |
4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BSA-seq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遗传分析 |
4.1.3 构建基因池 |
4.1.4 重测序 |
4.1.5 数据分析 |
4.1.6 连锁标记开发与鉴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遗传分析 |
4.2.2 测序数据统计 |
4.2.3 SNP检测与注释 |
4.2.4 SmallIn Del检测与注释 |
4.2.5 关联分析结果 |
4.2.6 候选区域的功能注释 |
4.2.7 连锁标记开发 |
4.3 讨论 |
5 大白菜抽薹性状蕾期转录组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主要实验试剂 |
5.1.3 总RNA提取与c DNA文库的构建 |
5.1.4 转录组测序 |
5.1.5 数据分析 |
5.1.6 差异基因筛选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易抽薹和耐抽薹大白菜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5.2.2 基因定量分析 |
5.2.3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5.2.4 差异表达mRNA的表达量验证 |
5.2.5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5.2.6 易抽薹大白菜和耐抽薹大白菜花蕾差异表达转录因子分析 |
5.3 讨论 |
6 与大白菜抽薹相关的MADS-box基因家族的分析鉴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材料 |
6.1.2 大白菜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 |
6.1.3 MADS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
6.1.4 大白菜MADS基因染色体分布 |
6.1.5 大白菜MADS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大白菜MADS基因家族的鉴定 |
6.2.2 大白菜MADS基因系统进化比较分析 |
6.2.3 大白菜MAD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分析 |
6.2.4 大白菜MADS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6.3 讨论 |
7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3)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早熟、耐热大白菜生产研究进展 |
1.2 早熟、耐热大白菜耐热性研究进展 |
1.2.1 耐热性的遗传规律研究 |
1.2.2 大白菜耐热性鉴定方法 |
1.2.3 耐热大白菜的留、制种和加代技术研究 |
1.3 早熟、耐热大白莱品种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播种期 |
1.3.2 密度 |
1.3.3 栽培方式 |
1.3.4 合理施肥 |
2 前言 |
3 大白菜耐热性材料的鉴定与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早熟、耐热大白菜材料的耐热性鉴定与筛选 |
3.1.1.1 试验材料 |
3.1.1.2 鉴定及筛选方法 |
3.1.2 早熟、耐热材料留种方法的研究 |
3.1.2.1 试验材料 |
3.1.2.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早熟、耐热大白菜材料的耐热性鉴定与筛选 |
3.2.2 耐热材料采种方法的研究 |
3.2.2.1 春化处理方式对耐热材料的采种效果 |
3.2.2.2 分期、分批播种人工气候室加代采种的效果 |
3.3 结论 |
3.3.1 早熟、耐热大白菜材料的筛选 |
3.3.2 早熟、耐热大白菜采种方法 |
4 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 的选育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育成自交系 |
4.1.1.2 组合测配 |
4.1.1.3 品种比较试验 |
4.1.1.4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 |
4.1.2 试验处理 |
4.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1.3.1 亲和指数 |
4.1.3.2 丰产性 |
4.1.3.3 抗病性 |
4.1.3.4 品质 |
4.1.3.5 其它性状 |
4.2 选育过程 |
4.2.1 郑早58 的选育 |
4.2.1.1 亲本材料的选育 |
4.2.1.2 组合测定 |
4.3 选育结果 |
4.3.1 郑早58 选育结果 |
4.3.1.1 丰产性 |
4.3.1.2 抗病性 |
4.3.1.3 2004、2005 年不同播期试验结果 |
4.3.1.4 品种主要特性特征 |
4.3.1.5 优点 |
4.3.1.6 营养品质 |
4.4 郑早58 的推广应用 |
5 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 的栽培技术规程 |
5.1 栽培季节 |
5.2 播种密度与播种量 |
5.3 整地作畦,施足基肥 |
5.4 播种、育苗 |
5.5 田间管理 |
5.5.1 发芽期 |
5.5.2 幼苗期 |
5.5.3 莲座期 |
5.5.4 结球期 |
5.6 病虫害防治 |
5.7 及时采收 |
5.8 适宜种植地区 |
6 结论及讨论 |
6.1 结论 |
6.1.1 早熟、耐热大白菜育种材料的筛选方法研究 |
6.1.2 早熟、耐热大白菜育种材料的留种方法研究 |
6.1.3 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的选育 |
6.1.4 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的栽培技术规程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5)威宁县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夏秋反季节蔬菜的生产现状 |
1.1 生产面积及产值 |
1.2 主要蔬菜品种及产地 |
2 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化发展优势 |
2.1 优越的自然资源与充足的劳力资源 |
2.2 蔬菜种类与品种多样化 |
2.3 产品在市场上已占领一定地位 |
2.4 冷藏设施已建成和完善 |
2.5 试验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 |
3 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产业发展思路与措施 |
4.1 加强政策扶持, 加大投入力度 |
4.2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
4.3 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
4.4 加强产业化经营, 提高夏秋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
(6)息烽县高山地区反季节大白菜生产技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研究思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反季节大白菜品种选择研究 |
1.1.1 反季节大白菜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
1.1.2 反季节大白菜新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 |
1.2 反季节大白菜栽培技术研究 |
1.2.1 大白菜适宜种植时期的确定 |
1.2.2 大白菜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 |
1.3 反季节大白菜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 |
1.3.1 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试验 |
1.3.2 沼液试验 |
1.4 反季节大白菜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研究 |
1.4.1 大白菜霜霉病防治试验 |
1.4.2 大白菜白斑病试验 |
1.4.3 大白菜黑斑病试验 |
1.4.4 印楝素防治大白菜菜青虫药效试验 |
1.4.5 大白菜除草剂防治草害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白菜品种选择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1 反季节大白菜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
2.1.2 反季节大白菜新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 |
2.1.3 小结 |
2.2 栽培技术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1 大白菜适宜种植时期的确定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2 大白菜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3 小结 |
2.3 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结果与分析 |
2.3.2 沼液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 |
2.4 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大白菜霜霉病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2 大白菜白斑病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大白菜黑斑病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4 印楝素防治大白菜菜青虫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5 草害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6 小结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9)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分析 |
2.2 株高、开展度 |
2.3 抗病、抗逆性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栽培措施 |
4.2 品种选择 |
4.3 病虫害防治 |
(10)耐抽薹春大白菜新品种“石育春宝”的选育及早春反季节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
2 品种的特征特性 |
2.1 植株特性 |
2.2 抗病性 |
2.3 品质 |
3 早春反季节栽培技术要点 |
3.1 播种期 |
3.2 苗期管理 |
3.3 整地定植 |
3.4 肥水管理 |
3.5 及时收获 |
四、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山地春大白菜错季栽培的适宜播期区划[J]. 左晋,谭文,赵大芹,谷晓平,李桂莲,蔡霞.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2)
- [2]春大白菜种质创新及其耐抽薹性状的研究[D]. 胡齐赞.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3]早熟、耐热大白菜新品种郑早58的选育[D]. 刘卫红.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5]威宁县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思考[J]. 董恩省. 贵州农业科学, 2008(04)
- [6]息烽县高山地区反季节大白菜生产技术体系[D]. 周启康. 贵州大学, 2008(S1)
- [7]反季节栽培大白菜未熟抽薹的研究[J]. 徐立民,郁昭,黄建华,董治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1(03)
- [8]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种筛选研究报告[J]. 董治国,黄建华,徐立民,郁昭. 种子世界, 2001(04)
- [9]反季节栽培大白菜品比试验[J]. 张冬梅,任瑞丽,刘建英,杨秀花,惠霖.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0(S1)
- [10]耐抽薹春大白菜新品种“石育春宝”的选育及早春反季节栽培技术[J]. 王丽乔,袁瑞江,付雅丽,安进军,薛少红,刘铁铮. 北方园艺, 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