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

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

一、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梓利[1](2021)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而中国金融资源分布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不均衡特征,也是构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因而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研究关注金融在空间上的非匀质性,并开始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即有助于削弱地理距离带来的信息摩擦,促进金融交易的达成,提供了一种微观机制。但少见中观维度下,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作用的系统性分析。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金融学理论,从空间视角出发,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构建了“运输成本—作用机制—空间效应”的逻辑框架,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在理论上,是对区域金融理论拓展的尝试,也能够从金融视角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影响提供经验证据。在实践上,关于不同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既能够为地方金融服务业的实践提供参考,也可为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首先进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历史研究,基于交易方式的变化,分析运输化与金融发展的阶段演变,并探讨演变过程中交通作用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机理分析,以金融业自身的信息依赖、资金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地域选择特征和金融空间运动为基础,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自身特性和空间属性。从运输成本出发,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循环累积因果”、“共享、匹配和学习”以及“外部经济”思想,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由此形成了金融区域发展布局,进而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下的区域金融空间效应,构成了本文的机理分析框架。接下来,分别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作用机制检验部分,构建了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运输成本的四种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在空间效应部分,首先运用Dagum基尼系数与收敛模型,以金融货币资源与金融人力资源为主要维度,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金融资源空间差异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金融收敛条件进行研究,之后对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空间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构建了包含相对距离的综合引力强度,比较了时间距离改变前后金融引力强度的变化,并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测度了时间距离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随着运输化水平的提升,金融发展经历了“货币金融—资本金融—交易金融”的历史演化。在“前前运输化”和“前运输化”时期,“物物交易”走向“物币交易”,金融处在以货币为主体功能的阶段,金融功能局限于便利交易,即“货币金融”阶段;运输化1.0和2.0时期,由“物币交易”发展到“币权交易”,金融以社会投融资需求为主导,即“资本金融”阶段;在运输化3.0时期,交易走向虚拟化,金融功能得到扩展,信息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即“交易金融”阶段。这是在运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货币外延的扩大、金融机构和市场作用的增强、金融功能扩张的过程,交通的作用也由扩大市场规模、创造金融需求,拓展至软信息传递和风险规避、优化金融供给。第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基于运输成本产生的,即旅行时间成本节约效应带来的学习共享机制与人力资源匹配机制,货运成本降低效应带来的市场潜能扩张与产业集聚机制;四种机制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距离下存在差异。在空间效应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区域条件影响着“金融初始发展不平衡→金融发散→金融收敛→金融一体化”的空间运动过程,在前期,交通基础设施使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趋于扩大;在后期则促进区域金融差异趋于收敛。同时,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促进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加强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第三,中国八大经济区的金融货币资源自1997年以来表现为“倒U”型变化;金融人力资源整体区域差异呈不断上升趋势;两者的主要差异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交通基础设施对金融资源的区域差异存在收敛机制,但出现阶段性变化特征,交通条件改善促进区域金融货币资源“先发散后收敛”,旅行时间节约对区域金融人力资源的作用表现为“无显着作用—发散—收敛”。从空间上看,交通基础设施对八大经济区金融资源的收敛机制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第四,中国三大城市群金融空间格局表现为“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京津冀为“北京-天津”模式、珠三角的“深圳-广州”模式和长三角的“上海-多核心”模式。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地区内部的金融联系强度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时存在明显的内部不均衡特征。交通基础设施使区域内时间距离缩短,强化了整体区域金融联系强度,也将促使资本流入自身具有强金融联系的城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理论解释的拓展与创新,构建了中观视角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创新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下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机理,丰富了区域金融理论思想。第二,实证研究方面的创新,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考虑了区域内城市之间相对距离的作用。第三,基于历史研究揭示了运输化与金融发展的演变阶段特征,以及此过程中交通角色的拓展,是从历史维度上对区域金融发展研究的延伸与探索。

徐志华[2](2021)在《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替代性研究 ——基于借贷合约激励结构视角》文中认为

李环宇[3](2021)在《基于省域差异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萍[4](2021)在《“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文中研究说明

武朝[5](2021)在《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照媛[6](2021)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八大区域面板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孙觐宏[7](2021)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严翊铭[8](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发展减贫中的涓滴效应 ——来自832个摘帽县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

张栋一[9](2021)在《我国省域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金融业也开始面临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研究二者发展程度与协调程度有利于把握其内在联系。本文在探讨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与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的实际,使用熵值法通过计算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此得出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数。除此之外,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得出新型城镇化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与发展速度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分析动态变化特征,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各省份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联,对于丰富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港澳台地区与西藏自治区很多数据难以获取,本文以我国其余三十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三十个省份2009年-2018年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和新型城镇化指标的测度,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构建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新型城镇化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第一,经过2009年到2018年十年的发展,我国三十个省份金融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各省发展速度较慢且不均衡,还未到达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要较长时间不断在实践中改进。2009年至2018年间我国金融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略微增大。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省份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之间差距不大。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目标,新型城镇化道路近些年受到极大重视,2009年到2018年,我国三十个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缩小,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到达了新的高度,成效显着。分区域总体来看,四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已达到中级水平,2018年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2018年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略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发展速度最慢的是东北部地区。总体而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速度,且差距较大。各省份耦合协调度缓慢上升,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个别省份例如北京、上海等达到了较高级别的耦合协调等级,其余省份大多仍在勉强协调阶段。虽然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各省份耦合协调度有一定增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分区域来看,四大区域发展较为平稳,经过十年的发展,四大区域都提升了一个耦合协调等级。东部地区达到了初级协调阶段,相比于其他三个地区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达到了勉强协调阶段,三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不大。2009年至2018年,三十个省份新型城镇化相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波动上升,除了北京和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和金融高质量发展较为同步外,其余省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速度。分区域来看,我国四大区域相对发展度都较高,且处于增大的趋势,说明四大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均明显快于金融高质量发展。其中,中部地区的相对发展度一直在四大区域中最高,东部地区相对发展度一直在四大区域中最低,但数值仍然较高。最后本文就金融高质量发展程度不高与耦合协调度较低两个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加强政府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发展政策性金融;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黄维康[10](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衔接,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2016年9月,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也是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乡融合的历史研究成果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特点,建立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出2011-2018各个城市的得分情况,发现整体上城乡融合水平有上升、有下降,但波动幅度都很小,表明我国在城乡融合的政策方针上有建树,避免了城市发展过快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后根据数字金融对城乡融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的理论研究,先后进行F检验、Hausman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金融机构发展和消费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针对传统金融机构和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是都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值分别是32.36和66.2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数字金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县域城乡融合为基础逐步向上延伸;二是要重视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为数字化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形成人才储备;三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包含农产品上中下游的金融产品,旨在以一种金融产品联通整个农村产业链;四是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消费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就数字支付、消费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消费的刺激效果;五是数字普惠金融低门槛、传播快速、隐蔽性等特点加上农村客户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加快农户征信体系建立的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机制。

二、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4.1 交通基础设施
        1.4.2 金融
        1.4.3 金融资源
        1.4.4 金融发展
        1.4.5 区域金融
    1.5 理论基础
        1.5.1 区域金融理论
        1.5.2 金融地理理论
        1.5.3 新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 距离与信息
        2.1.2 制度与文化
        2.1.3 经济发展
        2.1.4 市场发展
        2.1.5 人力资本
    2.2 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特征
        2.2.1 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2.2.2 资本流动及其空间特征
        2.2.3 金融集聚及其发展模式
        2.2.4 金融辐射与金融一体化
    2.3 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
        2.3.1 交通基础设施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2.3.2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2.3.3 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贸易的影响
    2.4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
        2.4.1 马克思流通理论的相关论述
        2.4.2 产业经济视角的相关研究
        2.4.3 金融地理视角的相关研究
        2.4.4 历史分析视角的相关研究
    2.5 综合述评
3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历史演变分析
    3.1 金融中心的历史演变与交通的作用
        3.1.1 地中海贸易时期金融集聚的雏形
        3.1.2 商业革命时期区域金融中心的转移
        3.1.3 工业革命时期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3.2 不同时期交通影响下的区域金融发展案例
        3.2.1 16-17 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航运、贸易及融资方式
        3.2.2 战前美国银行业的稳定性:铁路的作用
        3.2.3 近代上海金融业发展:港口贸易的繁荣
    3.3 运输化与金融发展的阶段演变
        3.3.1 由“物物交易”走向“物币交易”阶段
        3.3.2 由“物币交易”发展“币权交易”阶段
        3.3.3 虚拟交易阶段
        3.3.4 交通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金融业特性及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属性
        4.1.1 金融业自身特性
        4.1.2 空间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发展
    4.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4.2.1 基于旅行时间成本的学习与共享机制
        4.2.2 基于旅行时间成本的人力资源匹配机制
        4.2.3 基于货物运输成本的市场潜能扩张机制
        4.2.4 基于货物运输成本的产业集聚机制
    4.3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空间效应的作用分析
        4.3.1 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区域金融空间差异
        4.3.2 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区域金融空间联系
    4.4 本章小结
5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择
    5.2 基本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5.2.1 旅行时间成本节约的作用
        5.2.2 货物运输成本降低的作用
    5.3 基于旅行时间成本节约效应的作用机制检验
        5.3.1 学习与共享机制
        5.3.2 人力资源匹配机制
    5.4 基于货物运输成本降低效应的作用机制检验
        5.4.1 市场潜能扩张机制
        5.4.2 产业集聚机制
    5.5 内生性处理
    5.6 本章小结
6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空间效应的实证检验
    6.1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
        6.1.1 空间差异分解
        6.1.2 收敛机制分析
    6.2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的实证分析
        6.2.1 金融空间联系强度的构建与分析
        6.2.2 时间距离对金融联系强度影响的计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省域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
        1.3.2 国内文献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理论基础
    2.1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内涵阐述
        2.1.1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2.2 现代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2.4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互影响分析
        2.4.1 金融高质量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2.4.2 新型城镇化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3 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现状
    3.1 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现状
        3.1.1 我国金融运行现状
        3.1.2 金融支持创新发展现状
        3.1.3 金融支持协调发展现状
        3.1.4 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现状
        3.1.5 金融支持开放发展现状
        3.1.6 金融支持共享发展现状
    3.2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3.2.1 人口城镇化现状
        3.2.2 经济城镇化现状
        3.2.3 生态城镇化现状
        3.2.4 社会城镇化现状
4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4.1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4.1.1 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
        4.1.2 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构建
    4.2 数据来源
    4.3 金融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分析
        4.3.1 熵值法方法介绍
        4.3.2 熵值法权重计算结果
        4.3.3 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4.3.4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4.4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4.4.1 耦合协调度模型介绍
        4.4.2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度分析
    4.5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对发展水平分析
        4.5.1 相对发展度模型介绍
        4.5.2 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对发展度测度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乡融合
        2.1.2 数字普惠金融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2.2.2 金融发展理论
        2.2.3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2.2.4 长尾理论
    2.3 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说
        2.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的直接影响机制
        2.3.2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的间接影响机制
        2.3.3 研究假说
第3章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3.1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原则
        3.1.2 构建依据
        3.1.3 指标选取
    3.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3.2.1 评价方法比较与选取
        3.2.2 评价方法介绍
第4章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结果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
    4.3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3.1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得分情况
        4.3.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第5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2.3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方法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F检验
        5.4.2 Hausman检验
        5.4.3 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效应检验
        5.4.4 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接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6.2.2 加大技术和教育投资
        6.2.3 创新适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6.2.4 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的影响机制
        6.2.5 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梓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替代性研究 ——基于借贷合约激励结构视角[D]. 徐志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3]基于省域差异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李环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双轮协调”驱动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政策体系[D]. 曹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D]. 武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八大区域面板数据分析[D]. 刘照媛. 辽宁大学, 2021
  • [7]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D]. 孙觐宏. 山东大学, 2021
  • [8]数字普惠金融与发展减贫中的涓滴效应 ——来自832个摘帽县的经验证据[D]. 严翊铭. 四川大学, 2021
  • [9]我国省域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研究[D]. 张栋一.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D]. 黄维康.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加快发展内陆省份农村金融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