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期刊会越来越好

不断创新,期刊会越来越好

一、不断创新,学报一定会越办越好(论文文献综述)

秦苗苗[1](2020)在《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之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并成为关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特殊主体,其师德起到决定性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到学校实地调研、与师生促膝长谈,并且通过书信来往,勉励慰问广大师生。同时掌握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发展特点的一手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师德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他先后于2013年教师节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引路人”及“四个统一”;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标准等一系列关于师德的最新论断,为新时代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师德建设相关论述。该论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师队伍需求的正确把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些学术成果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聚焦于习近平师德建设内容的简单论述,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观点重复率高。综合考虑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与国家教育发展迫切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立足于习近平教育施政实践,系统阐述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路径探索,深入分析理论特征、继承发展和时代价值,力求在前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针对不足,再做深入探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介绍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进而提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教师引入培养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等措施,切实推进了师德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其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本思维;其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锻造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体现战略思维;其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划定了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其四,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深化了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这几个理论特征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共同彰显了习近平的教育管理智慧。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在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既有对以往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炼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中关于师德建设初心、建设内容、建设路径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探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应然之举。第六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的理论升华。其次,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化了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李卓妍[2](2020)在《上海市居民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大型活动成为展示国家和地区形象,促进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自大型活动兴起以来,各国经济发达地区竞相举办大型活动,主要包括体育赛事、地方节庆以及大型展会等类型。大型活动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的同时,还能开阔居民的眼界,帮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大型活动因而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与此同时,大型活动的影响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以居民感知为视角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型活动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举办活动带来的不便,而居民对正负面影响的感知判断会影响其对活动的支持。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受阻的背景下,我国举办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对于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大规模和高规格,决定了它对上海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是巨大的。因此,本研究选取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案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采用历时性分析方法,借助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分别在展会举办前半个月和展会举办后四个月,面向上海市居民展开了两次调研。借助SPSS20.0软件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居民对进博会影响感知的维度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海市居民对该展会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而总结出居民对首届进博会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特点。在社会交换理论和“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将政府信任、未来结果考虑引入大型活动居民感知-态度量表中,并构建影响因子、感知因子、生活质量因子和支持态度因子关系模型,使用Amos24.0软件,借助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检验模型构建的合理性,验证政府信任、未来结果考虑、感知、生活质量及支持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质量的中介作用,并从侧面探讨政府信任和未来结果考虑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感知的首届进博会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共6个维度:积极经济影响感知、消极经济影响感知、积极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消极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积极环境影响感知和消极环境影响感知。(2)居民对首届进博会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表现出3个主要特征:(1)整体来看,居民对首届进博会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且正面(特别是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但是随着展会的举办,居民的感知强度出现明显的减弱(特别是环境和社会文化方面)。(2)展会举办前后,居民感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表现为积极影响感知的显着减弱和消极影响感知的显着增强,但是积极影响感知仍然强于消极影响感知。(3)居民更加认同首届进博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表现出支持态度。(3)随着展会的举办,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逐渐减弱,并趋于较为中立的看法。(4)构建了首届进博会居民感知-态度模型,发现:(1)政府信任和未来结果考虑是影响居民感知和支持态度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政府信任对积极影响感知和支持态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消极影响感知具有显着负向影响,未来结果考虑与感知和支持态度的关系也呈现出这一规律;(2)居民积极影响感知显着正向影响生活质量和支持态度;消极影响感知显着负向影响支持态度,但是对生活质量感知无显着影响;(3)生活质量在感知和支持态度之间无显着的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对首届进博会的影响效应和举办经验进行了讨论,为大型活动组织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期促进大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刘伟[3](2018)在《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研究 ——以创新型化工企业为例》文中指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目前,我国创新型企业群体成长整体势头良好,但部分企业存在着孤立地注重技术创新问题,忽视技术要素其与他要素的协同作用,成长持续性较差,难以做到基业长青。因此,研究创新型企业成长机理,分析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对于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成长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为研究内容,以创新型化工企业为案例企业,以协同学理论、创新型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甄别成长要素、分析协同机理、实证协同关系、应用协同理论等展开研究。一是,甄别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并分析构建了成长要素模型。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取了技术、制度、组织、市场、文化、战略、社会服务等7个成长要素,通过152家企业的278份创新型企业问卷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提出的7个成长要素进行甄别,获得技术、制度、战略、市场4个成长要素;进而提出了一个包含上述4要素的三维空间模型,技术、制度、市场共同构成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支撑三角”,而战略要素通过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配置起作用,决定了这三要素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并从平面、立体、演化角度,分析了4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在技术主导、市场主导和制度主导三种模式下企业成长路径的演进逻辑。二是,探索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的基本原理与测度方法。基于协同学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分析了成长要素协同的内涵、目标、动力、层次;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概念模型,该模型包含了战略、技术、组织、管理、市场、文化等6个成长要素,以技术要素为核心要素,技术和其它5个要素之间构成单独协同以及所有要素之间构成全面协同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成长要素全面协同过程和每一阶段协同的内容和典型的行为特征;借鉴综合协同度模型,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度模型(DTS),提出了全面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和各子系统序参量及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三是,研究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的影响因素。构建成长要素协同、企业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组织结构要素和管理要素直接作用于成长要素协同程度,其中又以企业管理的影响更大;企业组织与管理直接受企业家影响,体现为企业家偏好及决策行为;外部环境,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制度环境,虽然对企业成长要素协同有显着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企业家间发挥作用;环境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企业家偏好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组织、管理,以及成长要素协同;相比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对企业家的影响更大。四是,实证了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的相关性。在前述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和全面协同关系,提出了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测度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问卷数据展开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提炼了5个协同因子和2个绩效因子;通过方差分析揭示了基于异质性特征下企业成长绩效和要素协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和规律;通过相关分析证实了“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成长绩效”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控制了股权性质、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产业类型等企业特征变量后,通过回归分析证实了三者之间存在稳健的正向回归关系,其中技术-文化协同、技术-管理协同、技术-战略协同对全面协同影响最大从而对成长绩效影响最大。最后,对创新型化工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进行了案例研究。应用全面协同度测度模型(DTS)及指标体系,运用创新型化工企业数据,设定了各子系统序参量及二级指标权重,以万华化学为例,具体测算了2006-2015年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度,分析了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优化协同的相关对策。

童书玮[4](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本刊编辑部[5](2009)在《结伴而行,写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创刊15周年特辑》文中提出1994年11月,《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带着一丝青涩和一股子闯劲来到你的面前。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我们有多么得不同,共同服务的行业使你我之间并不陌生,甚至你就是我的朋友知己。庆幸你我赶上了这一伟大的时代,让你我有所作为:庆幸你我同在工程机械行业,让你我相知相识。我们身处巨变之中,我们是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我们在改变着行业也在改变着自己。15年,什么写在你我一起走过的路上?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这个纪念版特辑,特邀请15位行业资深人士、15位企业界人士、15位工程机械用户和15位杂志作者与我们共同完成。15年,要讲述的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无力将行业的所有故事一一展现,在这里要感谢所有给了杂志帮助、支持、鞭策的行业人士,前进路上,你我是同伴。

梁冬平[6](2006)在《在人类学深处——“人类学研究”名栏建设恳谈会纪要》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人类学研究”名栏建设,在教育部社政司出版管理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理事会、广西民族学院等领导的支持下,在期刊界、学术界各位同仁的大力配合下,2005年12月2325日,广西民族学院举办了“人类学研究”名栏建设恳谈会,本文即是在与会代表发言基础上整理而成。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并积极为名栏建设献计献策。

陈发虎,吕宪国,顾朝林,岳天祥,柴彦威,张平宇,汤茂林,朱竑,贺灿飞,甄峰,王姣娥[7](2021)在《“忆”彩纷呈——《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年笔谈》文中研究指明我与《地理科学》的机缘受姜明所长邀请,很荣幸从2021年起担任《地理科学》主编,建立起了以主编-副主编-编委为主体的编委会负责制,把关论文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地理科学》创刊于1981年,以刊登地理科学的最新学术成果,报道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发现、新观点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地理科学的学术活跃和发展为办刊宗旨,目标是办成我国地理科学领域顶尖的中文期刊。刊物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当代地理出版物》、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荣列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资源三大领域T1区期刊,在全国2 000多种科技核心期刊中被遴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学术影响力Q1期刊"(前25%),在5 600种中外文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排名中位列Top10%,目前已成为我国地理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在《地理科学》创刊40周年之际,继续将期刊做大做强是这届编委会的责任。

李南[8](202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进入新时代并非实现新时代,新时代的达成,“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2),它需要以大学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青年勇担时代重任。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人格要正”。育人者先育己,高校辅导员作为型塑大学生人格的重要力量,其职业人格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以时代新要求为指导在职业人格塑造方面不懈努力,但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存在问题和困境的现实也不容忽视。所以,面对育人育才的实际需要,研究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当前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现实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强烈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为逻辑起点,思考怎样实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综合把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实然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应然之间的差距,全方位探寻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始终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展开系统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重点回应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是什么的问题。该部分首先对人格进行了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及特征描述。其次,聚焦高校辅导员这一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学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特殊性内涵,以及作用机制。第二部分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是什么的问题。该回应的前提是明晰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结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力图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进行建构与验证。确立职业人格结构模型后,将实证研究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归纳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五大人格结构,阐述了其具体职业人格表象和特性,进而提出了系统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规范。第三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重点回应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通过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问卷对14个省市38所高校的525名辅导员和1481名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分别从辅导员的视角和大学生的视角对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和人口变量学上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分别围绕辅导员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对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进行了总体情况分析和差异性比较,以此来达到把握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的目的。第四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重点回应怎样辩证把握职业人格现状与存因的问题。对待现状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好的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展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虽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状况主流是好的,但是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状况跟新时代的要求并不相符,在坚定职业理想、完善职业能力、深化职业认知、培育职业情感和锤炼职业意志等方面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家庭、朋辈、学生等与辅导员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七个主要方面分析其原因,从而为精准施策作铺垫。第五部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重点回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如何塑造的问题。对策的提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期积淀和特定环境之下,通过对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梳理,精准问题靶向,从产生问题的七个主要方面更精准、更系统地提出相应的策略,最终回归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实现五大人格结构规范,确保提出的策略能够落地落实,精准有效。

冯建军[9](2021)在《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文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所形成的教育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在本体论层面,形成了教育本质、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任务的认识。在价值论层面,形成了教育的一般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价值。在实践论层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怎么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的思想魂灵。

穆希琳[10](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二、不断创新,学报一定会越办越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断创新,学报一定会越办越好(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
        2.1.1 世界交往环境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
        2.1.2 建设教育强国对师德提出新的亟需
        2.1.3 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2.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2 列宁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4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建设的历史积淀
    2.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过程
        2.3.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萌芽期(1982-2012年)
        2.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期(2012-2017年)
        2.3.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成熟期(2017-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界定
        3.1.1 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
        3.1.2 高尚师德体现在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
        3.1.3 高尚师德体现在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
        3.1.4 高尚师德体现在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
    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五个抓手
        3.2.1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3.2.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2.3 完善“引培考”机制
        3.2.4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3.2.5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
    4.1 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人本思维
        4.1.1 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双主体
        4.1.2 将满足师生需要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
        4.1.3 将优秀教师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推力
    4.2 锻造师德师风体现战略思维
        4.2.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上强调政治战略
        4.2.2 教师师德师风锻造上体现目标战略
        4.2.3 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上立足知行战略
    4.3 划定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
        4.3.1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底线
        4.3.2 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底线
    4.4 深化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
        4.4.1 定义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体现整体性
        4.4.2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育共同体体现协同性
        4.4.3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体现建设开放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5.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与发展
        5.1.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
        5.1.2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发展
    5.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5.2.1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
        5.2.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发展
    5.3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与发展
        5.3.1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
        5.3.2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6.1.2 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理论升华
    6.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6.2.1 领导师德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6.2.2 深化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
        6.2.3 丰富师德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上海市居民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大型活动影响研究
        1.2.2 国内大型活动影响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2.1 研究案例概况
    2.2 问卷设计
        2.2.1 问卷设计与优化
        2.2.2 预调研及标准问卷的形成
        2.2.3 展后问卷补充
    2.3 数据收集
    2.4 数据分析
第3章 首届进博会居民感知和态度变化分析
    3.1 受访者人口学特征
    3.2 居民感知和态度维度分析
    3.3 居民感知和态度变化特征
        3.3.1 居民感知变化特征
        3.3.2 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变化特征
        3.3.3 居民支持态度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届进博会居民感知和态度关系
    4.1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4.1.1 假设提出
        4.1.2 模型构建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2.1 政府信任信效度分析
        4.2.2 未来结果考虑信效度分析
        4.2.3 积极影响感知信效度分析
        4.2.4 消极影响感知信效度分析
        4.2.5 生活质量信效度分析
        4.2.6 支持态度信效度分析
    4.3 测量模型分析
        4.3.1 初始测量模型
        4.3.2 修正模型
    4.4 结构模型验证
        4.4.1 政府信任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影响
        4.4.2 未来结果考虑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影响
        4.4.3 居民感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4.4 居民感知对支持态度的影响
        4.4.5 生活质量的中介作用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展前调查问卷
附录2 展后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研究 ——以创新型化工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
        1.2.2 企业成长要素
        1.2.3 企业成长绩效
        1.2.4 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
        1.2.5 成长要素协同度测度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创新型企业理论
        2.1.1 创新型企业
        2.1.2 创新型企业成长
    2.2 企业成长理论
        2.2.1 企业成长经济理论
        2.2.2 企业成长战略理论
    2.3 协同学理论
        2.3.1 协同学概念
        2.3.2 管理协同的基本原理
    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3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甄别及成长要素模型构建
    3.1 企业成长要素
        3.1.1 一般企业成长要素
        3.1.2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
    3.2 创新型企业成长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成长要素作用机理假设
        3.2.1 创新型企业成长系统动力学基本模型
        3.2.2 创新型企业成长系统动力学分析与要素作用机理假设
    3.3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实证分析
        3.3.1 指标选择和变量设计
        3.3.2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3.3.3 实证过程与结果
    3.4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模型构建
        3.4.1 三维空间模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3.4.2 三维空间模型的平面关系分析
        3.4.3 三维空间模型的立体关系分析
        3.4.4 三维空间模型的空间演进轨迹——成长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理论分析与测度方法研究
    4.1 成长要素协同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4.1.1 成长要素协同的含义
        4.1.2 成长要素协同的目标和动力
        4.1.3 成长要素协同的层次
    4.2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模型构建
    4.3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的过程
    4.4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方法
        4.4.1 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模型
        4.4.2 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影响因素研究
    5.1 理论与假设
        5.1.1 企业家与内部控制
        5.1.2 外部环境与企业家
    5.2 数据与变量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与测度指标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模型修正和检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实证
    6.1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假设与测度指标
        6.1.1 技术与战略要素协同
        6.1.2 技术与组织要素协同
        6.1.3 技术与管理要素协同
        6.1.4 技术与市场要素协同
        6.1.5 技术与文化要素协同
        6.1.6 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
    6.2 实证分析
        6.2.1 数据收集
        6.2.2 因子分析
        6.2.3 方差分析
        6.2.4 相关性分析
        6.2.5 回归分析
    6.3 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对成长绩效的影响模型
        6.3.1 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模型
        6.3.2 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创新型化工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案例研究
    7.1 案例公司简介
    7.2 案例公司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度测度
        7.2.1 指标体系设定与权重计算
        7.2.2 成长要素协同测度数据来源与处理
        7.2.3 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计算与要素协同状况分析
    7.3 优化创新型化工企业成长要素协同的对策
        7.3.1 明确技术战略
        7.3.2 变革组织流程
        7.3.3 加强协同管理
8 结论与展望
    8.1 创新之处
    8.2 管理启示
    8.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通高中教育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严格依法治教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忆”彩纷呈——《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我与《地理科学》的机缘
回忆在《地理科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光
《地理科学》故事一则
《地理科学》励我前行
绽放在《地理科学》里的时间地理学
《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周年寄语
《地理科学》发表的地理教材研究及其他
我的地理科学之路——《地理科学》四十岁生日之际的回想
我与《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助我成长
《地理科学》同龄人的成长记录

(8)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人格与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一、人格概述
        (一)中西方关于人格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人格的一般性内涵体系
        (三)人格的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概述
        (一)高校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概念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发展历史研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多维结构状态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一般性内涵和特殊性内涵
        (五)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作用机制
    三、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马克思的人格健康化思想及理想人格观
    四、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知识借鉴
        (一)人格心理学
        (二)高等教育学素质结构理论
        (三)职业人格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精神面貌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建构与验证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研究成果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特征词提取及模型初构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结构模型的确立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人格结构规范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理性透彻的职业认知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仁爱无私的职业情感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韧自律的职业意志
        (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崇高的职业理想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有专业扎实的职业能力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调查
    一、辅导员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自我认知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辅导员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二、大学生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评价
        (一)职业人格测评问卷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的总体状况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征
    三、总体情况分析与差异性分析
        (一)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辅导员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总体情况分析
        (四)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五)两群体对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评价的差异性比较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表现良好的肯定性总结
        (一)高校辅导员道德品质高尚
        (二)高校辅导员爱岗敬业尽责
        (三)高校辅导员关心关爱学生
        (四)高校辅导员坚定乐观严谨
        (五)高校辅导员保持乐学态度
        (六)高校辅导员气质风度优雅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职业认知懵懂,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职业情感弱化,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职业意志消减,有待进一步锤炼
        (四)职业理想淡漠,有待进一步坚定
        (五)职业能力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部分特殊情况
        (二)社会层面的负面环境影响
        (三)高校层面的管理培养失衡
        (四)个人层面的认知认同偏差
        (五)家庭层面的角色矛盾冲突
        (六)同辈层面的错位角色期待
        (七)学生层面的接纳认可弱化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策略探析
    一、新时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提供的相关支持
        (一)后盾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外重视
        (二)底气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
        (三)政策支持:相关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
        (四)手段支持:多方位关怀举措的持续发布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制度改革学科建设
        (二)优化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三)健全职业发展保障系统
        (四)强化意识自觉行动自觉
        (五)化解家庭工作矛盾冲突
        (六)建立共赢有效朋辈支持
        (七)构建和谐共进师生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调查初始问卷
附录2: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辅导员版)
附录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测评正式问卷(学生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体论
    1.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3.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4.扞卫和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5.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论
    1.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2.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
    3.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教育的人民立场
    5.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论
    (一)宏观层面
        1.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3.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二)中观层面
        1.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三)微观层面
        1.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
        2.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
        3.建立课程育人的机制,彰显教材的国家事权
        4.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0)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不断创新,学报一定会越办越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上海市居民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D]. 李卓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研究 ——以创新型化工企业为例[D]. 刘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18(09)
  • [4]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 [5]结伴而行,写在你我走过的路上 《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创刊15周年特辑[J]. 本刊编辑部.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9(11)
  • [6]在人类学深处——“人类学研究”名栏建设恳谈会纪要[J]. 梁冬平.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 [7]“忆”彩纷呈——《地理科学》创刊四十年笔谈[J]. 陈发虎,吕宪国,顾朝林,岳天祥,柴彦威,张平宇,汤茂林,朱竑,贺灿飞,甄峰,王姣娥. 地理科学, 2021(12)
  • [8]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D]. 李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9]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J]. 冯建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05)
  • [10]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不断创新,期刊会越来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