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皮酚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1](2021)在《基于STAT-3/NF-κB/ICAM-1通路探讨丹皮酚缓解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结肠炎-癌转化模型,以及丹皮酚在治疗结肠炎-癌病症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明确STAT-3/NF-κB/ICAM-1信号通路在丹皮酚缓解结肠炎-癌转化的作用。方法:1.采用AOM/DSS构建结肠炎-癌小鼠动物模型,对小鼠一般体征进行观察评估;ELISA试剂盒测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和IL-10水平;HE染色镜下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和IHC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TAT-3、NF-κB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2.脂多糖(LPS)诱导Caco-2细胞与丹皮酚共培育后,ELISA试剂盒检测Caco-2细胞中TNF-α、IL-6、IL-1β和IL-10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NF-κB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经荧光双染细胞凋亡后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在AOM/DSS诱导下,TNF-α、IL-6和IL-1β血清含量显着上升,而IL-10血清含量显着降低。STAT-3、NF-κBp65和ICAM-1在阳性细胞表达量与蛋白表达水平都显着升高。以美沙拉嗪为阳性参照,经丹皮酚干预后,光镜下可见小鼠结肠的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明显减轻。各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其中以中剂量组升高明显;丹皮酚干预后,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明显降低,其中以中剂量组降低明显;丹皮酚干预后,各组结肠上的肿瘤数目少于模型组,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经丹皮酚干预后,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小鼠结肠STAT-3、NF-κBp65和ICAM-1的蛋白表达水平经丹皮酚干预后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Caco-2细胞经LPS诱导后,TNF-α、IL-6和IL-1β血清含量显着上升,而IL-10血清含量显着降低,经丹皮酚干预后,TNF-α、IL-6和IL-1β血清含量显着降低,IL-10血清含量显着升高;LPS诱导后STAT-3、NF-κB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以STAT-3抑制剂AG490为参照,经丹皮酚处理后,STAT-3、NF-κBp65和ICAM-1的蛋白水平显着提升。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经LPS诱导后的模型组Caco-2细胞凋亡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多,经丹皮酚干预后抑制细胞凋亡。结论:丹皮酚能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作用机制是与其干扰STAT-3/NF-κB/ICAM-1信号通路有关。
葛雨竹[2](2021)在《基于Dectin-1/TLRs/NF-κB通路研究丹皮酚缓解白念珠菌定植下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Dectin-1/NF-κB相关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Paeonol,PAE)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预定植下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C.albicans预定植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探究PAE干预后对小鼠的保护机制。C57BL/6雌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DSS组、模型组、PAE组、美沙拉嗪(Mesalazine,MES)组。造模共计11天,前4天灌胃C.albicans标准株SC5314菌悬液(1.0×108CFU/只/天),第5-11天自由饮用3%DSS溶液,第12天处死小鼠。假手术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药物干预组前4天灌胃C.albicans,第5-11天除饮用DSS溶液外分别进行PAE(400 mg/kg/d)和MES(200 mg/kg/d)灌胃。第1、3、5、7、9、11天收集小鼠粪便,造模结束后,收集血清、肝脏、脾、结肠等样本。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结肠形态及长度,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稀释涂布法检测粪便和脏器中C.albicans载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y,ASCA)、β-葡聚糖、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和小鼠血清、结肠中TNF-α、IL-1β、IL-6、IL-8、IL-10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巨噬细胞F4/80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TLR 2、TLR 4、Dectin-1、NF-κB p65蛋白表达。细胞实验中先外源加入PAE/Dectin-1受体抑制剂(昆布多糖)/TLR 2受体抑制剂(C29)/TLR 4受体抑制剂(C34)与RAW264.7巨噬细胞预培养,再加入Zymosan/C.albicans共同孵育,MTT法检测PAE与抑制剂对细胞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Dectin-1、Syk、p-Syk、Card 9、TLR 2、TLR 4、My D88、NF-κB p65、IκB-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IL-6水平。结果:对比于DSS诱导的UC小鼠,C.albicans预定植后结肠粘膜受损程度及炎症情况加重,粪便及脏器中真菌载量增加,血清ASCA、β-葡聚糖和MPO含量显着上升,同时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活化增加,血清和结肠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和IL-8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10水平下调,Dectin-1、TLR2和TLR4及其下游效应因子NF-κB p65在结肠组织中表达上调。PAE组小鼠各指标在不同程度上较模型组均有改善,提示PAE对模型小鼠的保护机制可能与Dectin-1/NF-κB信号通路相关。RAW264.7细胞经Zymosan刺激后,TNF-α,IL-6水平逐渐上升(12h内),Dectin-1、TLR 2表达上调;经C.albicans刺激后,RAW264.7细胞Dectin-1、TLR2和TLR 4蛋白含量增加。Zymosan/C.albicans刺激的RAW264.7细胞经PAE预处理后,可下调Dectin-1、TLR 2、TLR 4、Card 9蛋白水平,抑制Syk、NF-κB p65磷酸化和负调控TLR2/TLR4受体接头蛋白My D88及对抗IκB-α泛素化。结论:PAE能明显缓解白念珠菌预定植下由DSS诱导的小鼠UC症状,其机制与巨噬细胞中抑制Dectin-1/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刘萧宇[3](2021)在《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脂质体凝胶制备,表征和体内外释放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建立了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含量测定的紫外双波长分析方法,制备了复方盐酸青藤碱丹皮酚脂质体凝胶,对其外观性状、形态学、电位和粒径分布、脂质体包封率、红外光谱、黏度以及p H值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精密度、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方法学指标进行了考察,为处方设计,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体内分析方法的构建提供依据。以大豆磷脂及胆固醇为原料,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脂质体,并加入透明质酸自然溶胀后制成复方脂质体凝胶剂。运用紫外双波长含量测定分析法,分别测定了该复方脂质体凝胶及其对照组在37℃及PBS扩散介质条件下的体外扩散实验和体外透皮实验的释放度,初步考察了该复方脂质体凝胶在小鼠体内不同脏器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壳聚糖沉淀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测得复方脂质体的包封率均高于单一药物的包封率,分别是盐酸青藤碱脂质体68.13%,复方脂质体中盐酸青藤碱为69.3%,丹皮酚脂质体61.72%,复方脂质体中的丹皮酚67.11%。扩散和透皮实验的释放度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和扩散介质的条件下,复方制剂释放度要高于单一制剂,这表明盐酸青藤碱和丹皮酚联用具有提高脂质体凝胶的载药量和释放度的作用。初步测定了复方药物对双氧水和DPPH的抗氧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提供数据支撑。小鼠背皮涂药两周的组织和器官分布情况显示,药物在脑、肝、脾、关节中均有分布,脑和脾中含量最多,关节和皮肤其次,肝中最少。表明所制备的复方脂质体凝胶可透过皮肤,缓慢释药,且作用温和,无刺激反应,未来有望应用于关节炎经皮给药的临床实践中。
沈慧[4](2020)在《泛素化修饰调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易致死亡的心肺血管疾病,如果未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患者早期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年。PAH主要特征为肺血管功能和结构发生进行性改变,可导致右心衰竭而死亡。低氧是诱发和加重PAH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够导致肺血管内环境紊乱,发生严重的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在肺动脉血管重构过程中,PASMC(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PASMC)的表型转换、增殖、迁移和凋亡失衡是PAH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典型的PAH保护性信号通路,BMP-Smadl/5-PPARγ的激活可以对抗PAH致病信号通路TGF-β-Smad3,发挥重要的血管保护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管保护因子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调控在PAH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近来研究,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磷酸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能够有效地抑制其泛素化降解而发挥PAH保护作用,但是其泛素化调控机制尚未明确。而我们同时证实了激活ANP-cGMP-PKG通路可有效抑制缺氧诱导的PAH形成,同时观察到给予cGMP处理可直接上调PASMC内去泛素化酶BRCC36表达,但上调的BRCC36是否参与调控低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形成,目前国内外也尚未见有相关报道。因此,深入阐明肺血管重构中关键信号分子的泛素化修饰调控机制对深入了解PAH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作用药物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CC36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在细胞信号传导、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可特异性水解底物上赖氨酸残基63位点(K63)泛素链,从而降低底物的泛素化修饰水平。在对BRCC36基因整体功能研究中,Miskinyte等对三例家族性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患者的基因分析证实,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类淋巴母细胞系BRCC3基因的前3个外显子缺失突变而导致BRCC36表达缺失有关,同时这类患者还具有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及早发冠心病等表现。而在斑马鱼的研究中观察到,敲除BRCC3基因可导致血管生成缺陷。这些研究提示BRCC36在调节血管结构及功能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异性去泛素化酶,BRCC36是否会影响上述经典的BMP/TGF-β-PPARγ通路,从而通过调控PASMC的生物学特性来参与慢性缺氧诱导的肺血管重构及PAH形成,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同时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PAH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丹皮酚(Paeonol,PAE)是从中草药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中通过化学萃取的一种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PAE具有镇痛解热、降压抗凝、抗炎抗氧化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基于其抗炎抗增殖的特性及降血压作用,我们通过本项实验研究从多角度初步探讨PAE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和肺血管重构的疗效及潜在的机制。为此,我们通过信息学预测、大数据分析及收集临床患者标本研究ACE2的E3泛素连接酶MDM2在PAH中的表达情况及MDM2对ACE2的泛素化调控机制。用C57BL/6小鼠经过慢性缺氧(Chronic hypoxia)干预构建的慢性PAH模型,检测肺血管中去泛素化酶BRCC36、BMP信号通路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下游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而后构建平滑肌特异性过表达BRCC36的转基因小鼠,探讨调节血管内BRCC36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其次通过原代培养大鼠的PASMC和调节细胞内BRCC36表达的重组腺病毒,在细胞水平直接探讨BRCC36与BMP/TGF-β-PPARγ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可能环节从而揭示BRCC36在调节PASMC增殖、迁移、凋亡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的作用及机制;最后,在整体动物水平,初步探讨PAE对慢性缺氧诱导的肺血管重构及肺高血压形成的作用及对BRCC36表达的影响。研究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MDM2调控ACE2泛素化参与PAH及血管重构的病理过程目的:明确E3泛素连接酶MDM2调控ACE2在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中的具体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大数据分析E3泛素连接酶MDM2在PAH中的表达情况和对血管舒张因子ACE2的调控作用。我们收集临床上特发性PAH患者的肺组织通过免疫印记的方法观察PAH患者肺组织的MDM2和ACE2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MDM2和ACE2在实验性小鼠PAH发生过程中表达变化,并检测MDM2敲除或过表达对ACE2稳定性及泛素化的影响。最后通过慢性缺氧+Su5416构建野生雄性小鼠的慢性低氧PAH模型,进行右心室测压和相对右心室重量(Fulton Index)指标评估右心室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通过H&E染色和Angiogram血管造影评价MDM2抑制剂JNJ-165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MDM2作为ACE2的泛素化E3连接酶得分最高,大数据显示MDM2在家族性PAH中高表达。同时在人肺组织临床标本和动物实验中,MDM2在PAH患者肺组织和实验性小鼠肺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通过蛋白印迹分析MDM2可以调控血管舒张因子ACE2的稳定性及泛素化降解。对比各组小鼠的右心室收缩压及相对右心室重量结果,慢性缺氧后右心室压力增加及Fulton Index增加,组织染色显示肺血管重构,肺小血管闭塞减少肺血流灌注,而给予作为MDM2泛素化抑制剂JNJ-165可以明显减少右心收缩压、右心室肥厚及血管重构等病理改变。结论:在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过程中,E3泛素连接酶MDM2的过度活化和对ACE2泛素化降解调控使其失去PAH保护性作用是介导PAH发生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提示泛素化调控参与了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运用MDM2泛素化抑制剂JNJ-165可以有效地抑制PAH和肺血管重构,提示JNJ-165可以被进一步研究作为PAH的临床治疗药物而拓宽低氧性PAH的临床药品的应用。第二章BRCC36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制目的:1)观察实验动物低氧性PAH和临床患者肺组织标本中BRCC36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2)明确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过表达BRCC36小鼠在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中的具体作用;3)探讨BRCC36对BMP/TGF-β-PPARγ及下游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慢性缺氧构建PAH模型,血流动力学和免疫染色实验来评估造模情况;免疫印迹用于检测实验小鼠肺组织中BRCC36、BMPRⅡ、TGF-β1、PPARγ及id1蛋白表达情况;通过收集临床上特发性PAH患者的肺组织及离体培养PASMC,检测BRCC36蛋白在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构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过表达BRCC36转基因小鼠并进行低氧性PAH造模,通过血流动力学及免疫染色来评价BRCC36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通过免疫印迹来检测过表达BRCC36对肺组织内BMP/TGF-β-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检测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变化。细胞水平上,构建消减/过表达BRCC36的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原代培养的PASMC,采用qPCR、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增殖凋亡实验等,观察BRCC36对BMP2诱导的Smad1/5磷酸化及BMP通路的激活的影响,观察BRCC36对TGF-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靶基因转录调控及对PASMC增殖、凋亡及迁移的影响,进一步探讨BRCC36对BMP/TGF-β-PPARγ及下游信号通路的具体调节机制。结果:对比低氧处理小鼠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染色情况,显示其右心室肥厚,肺小血管肌化,血管中膜增厚,肺动脉周围弹力纤维增加,凋亡减少,这些提示慢性缺氧诱导的PAH模型建立成功。蛋白印迹结果显示慢性缺氧后肺组织中BRCC36表达水平下降,同时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上调,PAH保护信号因子BMPRII,PPARγ及id1水平明显下调,并随缺氧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提示慢性缺氧可诱导TGF-β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BMP信号通路的抑制,在这个过程BRCC36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同时发现BRCC36在特发性PAH患者肺组织和离体培养的PASMC中表达也明显降低。在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过表达BRCC36小鼠上,我们通过右心室收缩压的结果观察到,过表达BRCC36能够缓解慢性缺氧诱导的右心室压力增加。Fulton Index提示右心室肥厚得到有效抑制。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显示肺动脉重构缓解,能够有效减少肺血管肌化因子α-SMA和I型胶原减少为主。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上调肺组织内BRCC36的表达能够有效的降低慢性缺氧诱导的肺内TGF-β1的表达增加,增强BMP-PPARγ-id1通路的活化。此外,肺组织内过表达BRCC36可缓解慢性缺氧诱导的肺细胞凋亡抑制,抑制肺组织促增殖蛋白Bcl-XL的表达,增强促凋亡蛋白Bax、Bid和活化的Casβase3表达。在细胞分子水平上,我们证实,在低氧抑制BMP信号的同时也抑制了 BRCC36的表达,而给予BMP信号通路激活配体BMP2激活Smad1/5-PPARγ信号通路的同时,可诱导BRCC36表达升高,提示BRCC36可能是BMP-PPARγ信号通路的一种内源性正向调控因子。对比转染空载腺病毒的PASMC,细胞内过表达BRCC36能够增强BMP2诱导的Smad1/5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因子PPARy,aβoE和id1的表达。有趣的是,BRCC36并不是直接通过增加BMPRII而是通过ALK2来调控BMP信号通路。同时BRCC36能够缓解低氧诱导的BMP信号通路抑制,抑制低氧诱导的凋亡因子Bax、Bid、Casβase3表达的下降。此外,TGF-β1诱导的PASMC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也受到抑制。结论:在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过程中,TGF-β1的过度活化和BMP信号通路保护性作用的丢失是介导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同时证实去泛素化酶BRCC36的表达发生了显着的动态变化,提示BRCC36可能参与了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与BMP/TGF-β1-PPARγ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在IPAH患者的肺组织中BRCC36的表达明显下调,这为PAH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向。平滑肌特异性过表达BRCC36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具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激活BMP-PPARy通路以及抑制TGF-β-Smad3通路,促进细胞凋亡和减少细胞增殖有关。细胞实验表明了 BRCC36对BMP/TGF-β-PPARγ通路的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去泛素化酶BRCC36增强BMP2诱导的Smad1/5磷酸化及降低TGF-β1诱导的Smad3的磷酸化,从而正向调控BMP/PPARγ信号通路的激活和负性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可抑制TGF-β1诱导的PASMC的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基因的表达。而BRCC36能够被BMP2诱导性表达升高,从而实现对BMP/TGF-β-PPARγ信号通路的调节。第三章丹皮酚对PAH及肺血管重构的疗效及对BRCC36表达水平的影响目的:观察丹皮酚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疗效以及是否与调节BRCC36表达有关。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低氧低剂量PAE干预组(100ug/kg/day)和低氧高剂量PAE干预组(200ug/kg/day)。通过右心室测压称重、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等方法评价PAE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疗效,初步探讨PAE的疗效是否与调节BRCC36表达有关。结果:与低氧PAH组相比,PAE可改善慢性缺氧诱导的右心室压力、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促进BMP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低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抑制增殖蛋白的表达及增加凋亡蛋白的表达;降低促纤维化因子TGF-β1及下游Smad3磷酸化水平的表达;同时检测到BRCC36表达水平的提高。结论:PAE可改善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与激活BMP-Smad1/5-PPARγ信号通路,抑制TGF-β1-Smad3 的表达有关。PAE对BMP/TGF-β-PPAR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与上调BRCC36的表达,增强BRCC36对BMP/TGF-β-PPARγ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密切。
蔡亚伟[5](2020)在《基于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及丹皮酚干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别以自然筛选+居住入侵法和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建立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评价和检测血清孕酮、四氢孕酮等雌孕激素及神经递质指标,明确PMDD大鼠模型制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建立完善符合PMDD肝气逆证病证结合大鼠标准化模型,为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研究和PMDD发病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载体。2.以激素诱导法+居住入侵法建立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丹皮酚进行干预,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和血清中孕酮、四氢孕酮等雌孕激素及神经递质指标含量水平,分析海马等脑区中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关键因子蛋白表达及分布,明确该途径在PMDD肝气逆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丹皮酚的干预机制,从而部分揭示肝疏泄太过微观作用机制,为丰富和创新肝主疏泄理论增添新认识,丰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内涵。3.用氟马西尼处理建立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以丹皮酚进行干预,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神经类固醇和神经递质等含量水平,初步探索丹皮酚是否通过调节GABAA受体(苯二氮卓受体位点)发挥治疗PMDD肝气逆证作用,阐释丹皮酚药物干预机制,为PMDD肝气逆证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两种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造模和评价:以阴道电阻法自然筛选动情周期规律大鼠,筛选周期为三个动情周期,约12天。根据大鼠非接受期攻击打斗得分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CMC-Na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丹皮酚组、丹皮酚+氟马西尼组、氟马西尼组。2.以激素诱导法诱导大鼠产生动情规律周期,结合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根据大鼠非接受期攻击打斗得分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丹皮酚组。3.行为学评价及药物干预:采用边造模边灌胃给药方式,用药前后,分别进行大鼠旷场、高架十字迷宫、明暗箱、攻击行为等行为学评价,在用药两个完整周期(8天)后的非接受期取材,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断头分离大鼠海马脑区,存储于-80℃冰箱备检。4.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清中激素(孕酮、四氢孕酮、别孕烯醇酮、脱氢表雄酮)含量水平。5.UHPLC-MS/MS法检测血清中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含量。6.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区GABAARα4、β2、δ亚基,BDNF、CYP11A1(P450 酶)、5α还原酶(SRD5A2)、TSPO(PBR)蛋白表达水平。7.免疫双荧光定位法检测:GABAARα4、δ亚基,TSPO、CYP11A1(P450酶)蛋白在海马DG区的定位表达情况。结果:1.分别以自然筛选-居住入侵法和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并在大鼠非接受期,进行旷场(OFT)、高架十字迷宫(EPM)、明暗箱(LDB)和攻击行为评价(RIT),研究结果发现:(1)自然筛选-居住入侵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在OFT中央区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5),进入EPM开放臂的次数百分比(OE%)和时间百分比(OT%)显着降低(P<0.05),在LDB明区停留的时间和运动路程显着减少(P<0.05),攻击行为得分明显升高(P<0.0001)。(2)在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OFT中的运动总路程、中央区运动路程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5),EPM测试中OE%和OT%显着降低(P<0.01),在LDB的运动总路程显着降低(P<0.05),明区运动路程和停留时间显着降低(P<0.01),攻击行为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1)。2.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LDB中的运动总路程、明区的运动路程显着降低(P<0.001),进入明区的次数极显着降低(P<0.0001),攻击得分显着升高(P<0.05),氟西汀组和丹皮酚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在OFT的运动总路程、中央区的运动路程显着增加(P<0.001,P<0.05),EPM测试中 OE%和 OT%显着增加(P<0.05,P<0.001),在LDB中的运动总路程和在明区的停留时间显着升高(P<0.05),攻击得分显着降低(P<0.01)。氟西汀组在OFT和LDB的运动总路程显着增加(P<0.01),EPM测试中OT%显着增加(P<0.05),在LDB明区的运动路程和停留时间显着升高(P<0.05),攻击行为得分显着降低(P<0.0001)。3.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和神经类固醇指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lu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NE和DHE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血清中Glu含量显着升高(P<0.05),5-HT、NE含量显着降低(P<0.05),ALLO 和 AP 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001),DHEA 的含量显着下降(P<0.0001)。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Glu、ALLO含量显着升高(P<0.05),5-HT、NE、DHEA 含量显着降低(P<0.05,P<0.001,P<0.0001)。4.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GABAAR-β2、GABAAR-δ、CYP11A1、BDNF、SRD5A2、TSPO(PB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中BDNF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中TSPO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脑区中TSPO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海马脑区中GABAAR-α4、GABAAR-β2、GABAAR-δ、CYP11A1、SRD5A2 蛋白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双荧光法检测GABAAR-α4/GABAAR-δ和PBR/CYP11A1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DG区定位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DG区中GABAAR-α4累积荧光平均强度有显着性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蛋白累积荧光平均强度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脑区中TSPO累积荧光平均强度有显着性增高(P<0.01),GABAAR-δ、CYP11A1在各组大鼠海马DG区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双荧光标记结果显示,GABAAR-α4/GABAAR-δ和TSPO/CYP11A1蛋白在模型组大鼠海马DG区中不存在共表达增强或减弱情况;6.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行为学影响:旷场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中央区运动路程和中央区的停留时间显着减少(P<0.01)模型组大鼠进入中央区次数显着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大鼠进入中央区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氟马西尼组相比,丹皮酚组对氟马西尼组处理的模型大鼠旷场行为无显着性影响(P>0.05)攻击行为测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攻击行为得分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皮酚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攻击得分显着降低(P<0.05);与氟马西尼组相比,丹皮酚+氟马西尼组大鼠的攻击得分显着性降低(P<0.05)。7.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血清神经类固醇等指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ABA含量显着降低(P<0.0001),DHE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GAB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5-HT含量显着性降低(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E含量呈增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西汀组大鼠血清中的NE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1.自然筛选-居住入侵法和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均可成功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大鼠在旷场中央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中央区次数,EPM中OE%和OT%,在LDB明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及攻击行为得分等行为学指标均具有明显月经周期依赖性。其中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的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其造模方法稳定可靠、成功率高,具备较好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较好模拟PMDD肝气逆证病证临床特征,可作为研究PMDD发病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良好载体。2.旷场测试中的中央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中央区次数,EPM测试中OE%和OT%,LDB测试中明区的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及攻击行为测试中攻击行为得分是评价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的关键行为学指标。PMDD肝气逆证发生可能与大鼠血清中GABA含量显着降低,DHEA和NE含量升高有关,丹皮酚干预可显着降低NE、DHEA含量,提高Glu、ALLO和AP的含量,进而改善模型大鼠的躯体和活动能力,缓解大鼠焦虑及攻击性行为。3.通过检测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GABAAR-α4、β 2、δ、CYP11A1、BDNF等关键分子在PMDD肝气逆证大鼠海马脑区蛋白表达和定位分布情况发现,该途径中关键蛋白TSPO、BDNF、GABAAR-α 4在PMDD肝气逆证大鼠海马脑区中的蛋白表达和分布发生异常变化,丹皮酚干预通过降低大鼠海马脑区TSPO、GABAAR-α 4等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PMDD肝气逆证作用;并且氟马西尼干预实验结果表明,丹皮酚干预作用途径可能与GABAA受体的苯二氮卓位点无关。综上所述,由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介导的GABA能系统异常与PMDD肝气逆证发生密切相关,丹皮酚可通过调节该途径介导的GABA能系统发挥干预作用,以上研究可作为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靶点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司远青[6](2020)在《基于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酒精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以及丹皮酚在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明确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治疗AFLD(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首先用肝脏病理切片来验证酒精诱导小鼠的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是否成立。其次,在AFLD模型的基础上,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和TG、TC的水平。同时通过半定量PCR法、qRT-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AdipR1、CaMKKβ、AMPKα和SREBP1c的核酸水平;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AdipR1、P-CaMKKβ、CaMKKβ、P-AMPKα、AMPKα和SREBP1c的蛋白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Adip和ACC的表达水平。2.用酒精诱导AML-12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法验证细胞的AFLD模型是否成立。在AFLD模型的基础上,通过ELISA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水平和TG、TC的水平。同时通过半定量PCR法、qRT-PCR法在核酸水平上检测以及通过Western blot法和ELISA法在蛋白水平上检测上述动物实验中的各表达情况。结果:无论是小鼠体内还是体外细胞系,与正常组相比,在酒精诱导下,Adip水平显着降低(P<0.01),但AdipR1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IL-1β、TNF-α和TG、TC含量都明显上升(P<0.01);而CaMKKβ与AMPKα,无论是核酸水平(P<0.05)还是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皆显着性降低;SREBP1c表达显着增加(P<0.01),ACC含量也大大升高(P<0.01)。与Et OH组相比,Pae组提升了Adip水平(P<0.05),其受体1依然无显着改变(P>0.05);降低了炎症因子的表达;脂肪含量(TG、TC)被显着降低(P<0.05);对于CaMKKβ与AMPKα,在核酸水平和蛋白磷酸化水平皆有显着提升(P<0.01);SREBP1c表达被抑制(P<0.05),ACC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中,基于了Adip/CaMKKβ/AMPK这条信号通路来改善酒精诱导引起的脂肪变性损伤的情况。
吴嘉迪[7](2020)在《基于肠道真菌菌群及其介导的Dectin-1/IL-1β通路探讨丹皮酚预防酒精性肝病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肠道真菌群及其代谢产物b-葡聚糖介导的Dectin-1/IL-1b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抗酒精性肝病(alcohol liver disease,ALD)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将9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LD模型组、阳性药物组、丹皮酚高、中、低剂量组,采用Lieber-De Carli酒精液体饲料自由饮食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通过血清生化检测TG、TC、ALT、AST、γ-GT,肝脏HE染色、油红O染色验证模型成功。通过ITS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真菌群,分析肠道真菌种属的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回肠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qRT-PCR检测回肠ZO-1、Claudin-1蛋白与基因表达。通过ELISA检测血清b-葡聚糖、caspase-1、IL-1b以及肝组织匀浆NLRP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aspase-1、NLRP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肝脏巨噬细胞F4/80、IL-1b表达,Western blotting、qRT-PCR检测肝脏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b、IL-1b蛋白与基因表达。另外我们还建立体外b-葡聚糖诱导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一步验证丹皮酚抗ALD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MTT检测细胞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F4/80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内NLRP3表达,Western blotting、qRT-PCR检测巨噬细胞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蛋白与基因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1b、IL-18水平。结果:HE染色与油红O染色发现ALD模型组肝脏有大量脂肪滴出现,酒精喂养后血清TG、TC、ALT、AST、γ-GT较正常组显着升高。丹皮酚干预后肝脏脂肪滴减少,血清TG、TC、ALT、AST、γ-GT较ALD模型组显着降低。ITS测序结果表明ALD模型组肠道真菌种类和丰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丹皮酚干预后肠道真菌种类和丰度较ALD模型组组明显减少,尤其在酿酒酵母目(Saccharomycetales)、德巴酵母科(Debaryomycetaceae)、白色念珠菌属(Candida)、真菌种(fungi_sp)水平上。回肠HE染色发现ALD模型组肠粘膜受损严重,丹皮酚干预后受损肠粘膜得到改善。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qRTPCR结果表明ALD模型组回肠ZO-1、Claudin-1蛋白与基因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丹皮酚干预后较ALD模型组则明显升高。ELISA结果表明ALD模型组血清中b-葡聚糖、caspase-1、IL-1b以及肝组织匀浆中NLRP3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而丹皮酚干预后较ALD模型组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LD模型组肝脏caspase-1、NLRP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多,丹皮酚干预后较ALD模型组明显减少。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LD模型组肝脏巨噬细胞F4/80、IL-1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多,丹皮酚干预后肝脏巨噬细胞F4/80、IL-1b表达较ALD模型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与qRT-PCR结果表明ALD模型组肝脏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b、IL-1b表达较正常组均显着增多,丹皮酚干预后均较ALD模型组显着降低。体外细胞实验中,MTT结果表明b-葡聚糖诱导组较空白组细胞活性显着降低,丹皮酚干预组细胞活性较b-葡聚糖诱导组显着升高。形态学结果发现b-葡聚糖诱导组巨噬细胞较空白组出现明显分化现象,丹皮酚干预组细胞分化较少。流式细胞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b-葡聚糖诱导组巨噬细胞F4/80与NLRP3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多,丹皮酚干预后均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与qRT-PCR结果表明b-葡聚糖诱导组巨噬细胞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表达较空白组均显着增多,丹皮酚干预后均显着降低。ELISA结果表明b-葡聚糖诱导组IL-1b与IL-18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丹皮酚干预后均显着降低。结论:体内实验表明丹皮酚可以通过减少肠道白色念珠菌的丰度,从而抑制了b-葡聚糖介导的Dectin-1/IL-1b炎症信号通路,并最终发挥抗酒精性肝病炎症损伤的作用。体外实验则进一步验证丹皮酚通过调节肠道真菌菌群相关的Dectin-1/IL-1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而发挥抗酒精性肝病炎症损伤的作用。
李亚琼[8](2019)在《肝疏泄太过病证病理与平肝药效药理:-PMDD肝气逆证大鼠主要病理变化与丹皮酚滴丸主要药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的指导下,以动物模型为载体探讨PMDD与PMDD肝气逆证主要病理变化,及平肝药物丹皮酚滴丸的药效药理。方法:(1)系统梳理肝疏泄太过及病证病理理论渊源,以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中医对PMDD肝气逆证的认识。(2)用小鼠焦虑三联(OFT+EPM+LDB)和社会交互行为模型验证丹皮酚滴丸抗焦虑药效并筛选出最佳给药剂量。(3)用孕激素撤退法制备PMDD大鼠模型,用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以小鼠模型筛选出的最佳给药剂量等效折算,用平肝药物丹皮酚滴丸进行干预,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s multiple comparisons test),两组间比较用单尾非配对t检验,对结果探讨其对PMDD和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的主要药效及机理。结果:(1)丹皮酚滴丸抗焦虑最佳剂量筛选实验中,在给药3d的OFT结果中,丹皮酚滴丸17.5mg/kg、70mg/kg与地西泮组相比,在中央区运动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直立次数中显着性上升(p<0.05,p<0.05;p<0.05,p<0.05;p<0.01,p<0.05),丹皮酚滴丸35mg/kg在直立次数中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性下降(p<0.05);在给药7d的OFT结果中,丹皮酚滴丸140mg/kg与对照组相比,在中央区运动路程、停留时间中显着性下降(p<0.05,p<0.05)。在给药3d的EPM结果中,丹皮酚滴丸17.5mg/kg与对照组相比在OT%显着性上升(p<0.05),丹皮酚滴丸35mg/kg与对照组、地西泮组相比OE%、OT%显着性下降(p<0.05,p<0.05;p<0.01,p<0.05)。在给药7d的EPM结果中,丹皮酚滴丸17.5mg/kg与对照组相比OE%显着性上升(p<0.05)。在给药3d的LDB结果中,丹皮酚滴丸17.5mg/kg与对照组相比,在明区进入次数显着性上升(p<0.05)。在给药7d的LDB明区运动路程、明区进入时间、明区进入次数中,丹皮酚滴丸17.5mg/kg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性上升(p<0.05,p<0.05,p<0.05),35mg/kg与对照组相比在明区运动路程中显着性上升(p<0.05)。在给药3d的SIT结果中,丹皮酚滴丸35mg/kg与对照组、地西泮组相比在社会交互第一阶段显着性下降(p<0.005;p<0.005)。在给药7d的SIT结果中,丹皮酚滴丸17.5mg/kg、35mg/kg与对照组、地西泮组相比在社会交互第一阶段显着性上升(p<0.05,p<0.005;p<0.05,p<0.01)。(2)PMDD大鼠模型,在OFT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中央区停留时间和直立次数显着性下降(p<0.05,p<0.05);丹皮酚滴丸24.23mg/kg与模型组相比,在直立次数中显着性下降(p<0.05,p<0.05)。在EPM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在OE%、OT%测试中显着性下降(p<0.01,p<0.01);丹皮酚滴丸6.05mg/kg在OT%、OE%测试中显着性上升(p<0.01,p<0.01)。在LDB测试中:丹皮酚组与模型组相比,24.23mg/kg在明区运动路程中、明区进入次数中显着性下降(p<0.01,p<0.005);6.05mg/kg在明区运动路程、停留时间和进入次数显着性上升(p<0.05,p<0.05,p<0.05)。在ELISA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海马脑区内E2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丹皮酚组与模型组相比,6.05mg/kg在P、ALLO、E2测试中显着性上升(p<0.005,p<0.01,p<0.001);12.11mg/kg在ALLO、E2测试中显着性上升(p<0.01,p<0.01);24.23mg/kg在E2测试中显着性上升(p<0.005)。在UHPLC-MS/MS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海马脑区内GABA显着性降低(p<0.05);丹皮酚组与模型组相比,6.05mg/kg在GABA、NE中显着性上升(p<0.05,p<0.05);12.11mg/kg在NE中显着性上升(p<0.05)。(3)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在RIT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在给药前与给药后,攻击行为得分显着性上升(p<0.001,p<0.001);在给药前,丹皮酚各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给药后,丹皮酚各个剂量组显着性下降(p<0.001)。在OFT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在给药前与给药后的中央区运动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显着性下降(p<0.01,p<0.01;p<0.05,p<0.01)。在EPM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在给药前的OE%、给药后的OE%、OT%中显着性下降(p<0.05,p<0.05,p<0.005);丹皮酚组12.11mg/kg与模型组相比,在给药后的OE%、OT%中显着性上升(p<0.05,p<0.005)。在ELISA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在给药前与给药后血清内ALLO含量显着性降低(p<0.01,p<0.05),在给药后P、ALLO中,12.11mg/kg与模型组相比显着性上升,24.23mg/kg在ALLO测试中与模型组相比显着性上升(p<0.05);在海马脑区中,12.11mg/kg、6.05mg/kg在P、E2测试中与模型组相比显着性上升(p<0.05,p<0.01,p<0.05,p<0.005),24.23mg/kg在E2测试中于模型组相比显着性上升(p<0.01);在UHPLC-MS/MS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海马脑区内NE显着性降低(p<0.05);丹皮酚组与模型组相比,12.11mg/kg在NE中显着性上升(p<0.05)。在RT-PCR测试中: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GABAARα4mRNA显着性上升(p<0.01)。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发现PMDD肝气逆证与肝疏泄失常有关,主要病机为肝气上逆,宜用平肝降逆法治疗。(2)丹皮酚滴丸17.5mg/kg在小鼠焦虑三联模型和社会交互模型中表现出最佳抗焦虑效果。(3)丹皮酚滴丸6.05mg/kg能够纠正PMDD大鼠模型的焦虑样情绪行为;丹皮酚滴丸12.11mg/kg能够纠正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烦躁易激惹情绪行为;(4)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在非接受期外周血清ALLO含量下降引起海马脑区内NE下降和GABAARα4 mRNA上调,在RIT、OFT、EPM中表现出烦躁易激惹情绪行为;丹皮酚滴丸则可能通过上调血清内ALLO和海马脑区内NE的含量,改变GABAAR受体纠正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烦躁易怒情绪行为。
张乃月[9](2019)在《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常见临床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累及全球约2%的人口,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并且发病人数在不断增长[1.2]。银屑病最初的病理学改变是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角化过度、不全,并伴有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聚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法。现阶段普遍认为此病发生与免疫紊乱存在密切关系,多为体内及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多种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以上几种途径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炎性瀑布,致使皮损部位的炎性反应逐级放大,导致此病发生。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分化及更新能力,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sl,ESC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两类。而前者又可分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sl,HSCs)、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等,其中由于MSCs具有特殊的免疫调节功能和低免疫原性,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的疾病的治疗中。此外,MSCs还可以通过分泌众多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对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调控作用,并通过其免疫调控作用帮助机体恢复免疫平衡。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是免疫相关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银屑病发生的最初病理学改变是KC的异常增殖并伴有角化不全、过度,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及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此外银屑病的发生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失控有关,由此可见角质形成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中药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不错的临床疗效,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多遵循朱仁康朱老的治疗观点即将其证形归为“血热”、“血瘀”、“血燥”三类并对应以“凉血”“活血”“养血”的治疗方法。宋坪主任医师在继承多位名老专家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经验的同时提出,“玄府闭郁,肾精亏损”这一银屑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病机,并对应以“开通玄府、补肾培元”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治疗疗效。此外不同的医家学派对于银屑病的认识及治疗尚有不同思路及方法,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及其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将传统中医中药与免疫学进行结合,探索中药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将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银屑病发病机制结合起来,从而丰富银屑病中医治疗的内涵。因此,本课题在传承导师“开玄补肾”法治疗银屑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上结合当代医家对银屑病病机认识,总结其常用药物并进行归类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探索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及两者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MSCs、KC这两种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重要细胞入手,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初步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银屑病相关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初步研究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本研究采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技术、流式细胞术、RT-qPCR、ELISA等技术,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和KC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对炎性反应模型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及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初步探索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综上,本项目基于以往资料和团队前期实验研究,分别探索中药有效组分对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功能,融合临床研究及细胞学研究,探索中医有效治法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丰富银屑病治疗内涵。研究目的1.明确射干苷、桃叶珊瑚苷对健康人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及其分别用LPS、Poly I:C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2.探讨黄芪甲苷、巴戟天多糖、丹皮酚对KC及用IL-22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AMSCs和KC,分别培养至第3代、第12代备用,选用临床上常用中药的有效组分作用于正常AMSCs和KC,运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对AMSCs和KC进行细胞增殖研究和周期鉴定,筛选出相应的药物浓度。2.利用RT-qPCR和ELISA法检验炎性反应模型中相关炎性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量,建立炎性反应模型。3.并将筛选出的中药有效组分作用于炎性反应模型,运用CCK-8实验,ELISA、RT-qPCR实验方法探讨中药有效组分对AMSCs、KC炎性反应模型细胞增殖影响、相关炎性因子及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结果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发现本次试验所选中药有效组分除桃叶珊瑚苷(25ug/mL)、苍术素(20ug/mL)之外,其他中药有效组分均能促进正常AMSCs的增殖(P<0.01或P<0.001)。白术内酯1、人参皂苷Rb1、射干苷、氧化苦参碱均能提高正常AMSCs的Gi期比例而降低G2期或S期比例(P<0.05或P<0.01);丹皮酚、黄芪甲苷能够降低健康AMSCs的Gi和S期比例而提高G2期比例(P<0.01或P<0.05)。使用LPS(20ng/uL)可促使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的分泌水平及mRNA表达量增加,从而建立AMSCs炎性反应模型;使用Poly I:C(25ug/mL)可促使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TNF-α、TGF-β的mRNA表达量增多,从而建立炎性反应模型。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明显促进LPS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中AMSCs增殖(P<0.05或P<0.001);射干苷、桃叶珊瑚苷促进Poly I C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中AMSCs增殖(P<0.05)。射干苷(50μg/mL)、桃叶珊瑚昔(100μg/mL)可明显降低LPS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8和IL-1β的分泌水平(P<0.05或P<0.01);同时两者均能降低LPS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5或P<0.01),且射干苷能降低TNF-amRNA的表达量(P<0.01),同时两者均有增加TGF-βmRNA表达量的趋势。射干苷(50μg/mL)、桃叶珊瑚苷(100μg/mL)均能降低Poly I:C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8的分泌水平(P<0.001 或P<0.01)。论文第二部分我们发现巴戟天多糖(25ug/mL)、丹皮酚(1Oμg/mL)、黄芪甲苷(20ug/mL)抑制正常KC增殖(P<0.001)。使用IL-22(50ng/mL)可促使KC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分泌水平及mRNA表达量增多(P<0.01),从而建立KC炎性反应模型。而以上中药有效组分则增加了炎症反应模型中IL-6、IL-8、IL-17、IL-1βmRNA的表达量。研究结论1、LPS可诱导健康AMSCs向促炎方向转变而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能降低炎性反应模型IL-1β、IL-8的分泌量及IL-6、TNF-α、IFN-γ mRNA的表达量而缓解炎症。2、poly I:C可诱导健康AMSCs向促炎、抑炎双向转变,而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能降低炎性反应模型中IL-8的分泌水平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3、中药有效组分黄芪甲苷20ug/mL、丹皮酚10ug/mL、巴戟天多糖25ug/mL白术内酯1 25ug/mL、白术内酯3 25ug/mL能够正常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刘宇彤[10](2019)在《丹皮酚止痒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瘙痒是一种极难治愈的顽疾,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以及影响正常生活。迄今为止对于瘙痒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所以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瘙痒的药物及合理的方案。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我国传统中医丹皮酚对慢性瘙痒(银屑病)有着不错的抑制作用,丹皮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中。现有研究已证实丹皮酚具有多种药理功能与保健效果,但是其止痒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丹皮酚治疗瘙痒的止痒机制,为明确瘙痒形成机制和临床止痒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为探究丹皮酚是否能抑制组胺介导的痒和非组胺介导的痒,我们选用了组胺(Histamine)引起的小鼠急性痒模型、氯喹(Chloroquine,CQ)引起的小鼠急性痒模型和丙酮-二乙醚-水(AEW)引起的小鼠慢性痒模型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1)应用氯喹(CQ)及组胺(Histamine)建立小鼠急性痒模型,使用丙酮-二乙醚-水(AEW)构建小鼠的干皮症模型。(2)通过皮肤形态学来探究丹皮酚的止痒效果(3)利用Elisa血清和皮肤中检测各细胞因子的表达。(4)利用RT-PCR技术在皮肤及背根神经节(DRG)中检测各细胞因子的表达。(5)利用钙成像技术研究丹皮酚抑制TRP通道的反应。通过对其行为学统计,发现丹皮酚能有效减少慢性痒小鼠模型(AEW)的挠痒次数,且具有浓度依赖特性。丹皮酚显着改善了AEW小鼠的皮肤损伤状况,并且丹皮酚能降低AEW小鼠血清中IL-4、IL-6、IL-1β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基因水平上,丹皮酚能降低DRG中与痒相关的TRPA1、TRPV1瞬时离子通道的mRNA水平以及皮肤中炎性因子的mRNA水平,丹皮酚具有跟TRPA1特异性激动剂AITC同样激动TRPA1的作用,但是对TRPV1无激动和抑制作用,对TRPM8无激动作用。丹皮酚能有效抑制AEW引起的慢性瘙痒,并且有效抑制了皮肤角质层的增厚以及降低了肥大细胞的数目。丹皮酚能抑制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含量,达到抗炎作用。探究DRG中的痒因子,我们发现丹皮酚能够显着抑制痒分子在背根神经节及炎性因子在皮肤中的表达,钙成像显示丹皮酚可以激活TRPA1通路,验证了丹皮酚的止痒功效。丹皮酚抑制AEW诱导的小鼠瘙痒,其机制之一是通过控制TRPA1的活性以及抑制了Th1/Th2炎症细胞的表达。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上开发新的止痒药物。为瘙痒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二、丹皮酚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皮酚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AT-3/NF-κB/ICAM-1通路探讨丹皮酚缓解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STAT-3/NF-κB/ICAM-1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治疗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 |
1 实验器材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小鼠模型的复制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小鼠活动状态观察 |
2.4 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
2.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6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6.1 组织脱水 |
2.6.2 包埋 |
2.6.3 切片 |
2.6.4 HE染色 |
2.7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STAT-3、NF-κB p65、ICAM-1表达 |
2.7.1 脱蜡、水化 |
2.7.2 抗原修复(煮沸法) |
2.7.3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 |
2.7.4 一抗孵育 |
2.7.5 二抗孵育 |
2.7.6 DAB显色 |
2.7.7 复染、分化返蓝 |
2.7.8 脱水、透明、封片 |
2.8 蛋白水平检测 |
2.8.1 结肠组织蛋白提取 |
2.8.2 主要溶液配制 |
2.8.3 制胶 |
2.8.4 加样与电泳 |
2.8.5 转膜 |
2.8.6 封闭 |
2.8.7 一抗孵育 |
2.8.8 二抗孵育 |
2.8.9 曝光 |
2.9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状态观察 |
3.2 小鼠结肠肿瘤个数、脾脏指数与重量 |
3.3 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 |
3.4 丹皮酚对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及IL-10含量的影响 |
3.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STAT-3、NF-κB p65和ICAM-1的表达水平 |
3.6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中STAT-3、NF-κB p65和ICAM-1的表达水平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STAT-3/NF-κB/ICAM-1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改善Caco-2细胞致病中的作用 |
1 实验器材 |
1.1 细胞珠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
2.1.1 细胞复苏 |
2.1.2 细胞传代 |
2.1.3 细胞冻存 |
2.2 最佳浓度确定 |
2.2.1 细胞接种浓度的确定 |
2.2.2 LPS浓度的确定 |
2.2.3 丹皮酚浓度的确定 |
2.2.4 AG490 浓度的确定 |
2.3 细胞共培育及分组 |
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表达 |
2.5.1 Caco-2细胞的总蛋白提取 |
2.5.2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表达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Caco-2细胞凋亡 |
2.6.1 Annexin V-FITC/PI荧光双染法染色 |
2.6.2 质控样品准备 |
2.6.3 上机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各药物最佳的浓度确定 |
3.2 细胞一般形态观察 |
3.3 丹皮酚对Caco-2细胞中TNF-α、IL-6,、IL-1β及IL-10含量的影响 |
3.4 Western Blotting检测Caco-2细胞中STAT-3、NF-κB p65和ICAM-1的表达水平 |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Caco-2细胞活力及凋亡情况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丹皮酚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2)基于Dectin-1/TLRs/NF-κB通路研究丹皮酚缓解白念珠菌定植下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皮酚缓解白念珠菌预定植下DSS诱导的UC小鼠炎症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
1.2.1 实验试剂 |
1.2.2 试剂配制 |
1.3 菌株 |
1.4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白念珠菌悬液配制 |
2.2 动物分组及白念珠菌预定植的结肠炎小鼠模型构建 |
2.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2.4 小鼠活动情况及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
2.5 白念珠菌载量及生化指标检测 |
2.5.1 粪便真菌载量 |
2.5.2 脏器真菌载量 |
2.5.3 血清ASCA和β-葡聚糖含量 |
2.6 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测 |
2.7 炎症因子检测 |
2.7.1 结肠MPO活性 |
2.7.2 血清、结肠TNF-α、IL-1β、IL-6、IL-8、IL-10 水平 |
2.8 F4/80 检测 |
2.9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10 WB检测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丹皮酚对白念珠菌预定植下DSS诱导的UC小鼠有保护作用 |
3.1.1 丹皮酚对模型小鼠活动情况和结肠长度的影响 |
3.1.2 丹皮酚对模型小鼠结肠单位质量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1.3 丹皮酚对模型小鼠结肠形态及病理学的影响 |
3.2 丹皮酚可改善白念珠菌对UC小鼠的局部感染 |
3.2.1 白念珠菌负荷测量 |
3.2.2 丹皮酚能缓解模型小鼠体内白念珠菌的感染 |
3.3 丹皮酚可改善白念珠菌预定植下DSS诱导的UC小鼠的炎症水平 |
3.3.1 丹皮酚对模型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的影响 |
3.3.2 丹皮酚对模型小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3.4 丹皮酚对结肠巨噬细胞F4/80 表达的影响 |
3.5 丹皮酚作用于白念珠菌预定植下DSS诱导下的UC小鼠可能涉及的机制 |
3.5.1 IHC法检测结肠组织内TLR2、TLR4、Dectin-1 的表达情况 |
3.5.2 WB检测结肠组织Dectin-1、TLR2、TLR4、NF-κB表达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丹皮酚对不同配体刺激RAW264.7细胞Dectin-1/TLRs/NF- 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菌株 |
1.3 主要试剂 |
1.4 试剂配制 |
1.5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种板 |
2.3 筛选药物干预浓度及时间 |
2.3.1 MTT法筛选药物浓度及时间 |
2.3.2 WB法检测蛋白表达 |
2.4 细胞分组 |
2.4.1 Zymosan刺激RAW264.7 巨噬细胞 |
2.4.2 白念珠菌刺激RAW264.7 巨噬细胞 |
2.5 ELISA检测TNF-α、IL-6 水平 |
2.6 WB检测RAW264.7 细胞Dectin-1/TLRs/NF-κB通路相关蛋白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各药物干预的浓度确定 |
3.2 Zymosan、白念珠菌单独刺激下RAW264.7细胞蛋白变化 |
3.2.1 Zymosan刺激RAW264.7 细胞Dectin-1、TLR2表达上调 |
3.2.2 白念珠菌刺激RAW264.7 细胞Dectin-1、TLR2、TLR表达上调 |
3.3 Zymosan刺激下RAW264.7 细胞TNF-α、IL-6 水平升高 |
3.4 丹皮酚保护RAW264.7 细胞机制探究 |
3.4.1 丹皮酚下调Zymosan诱导的Dectin-1/NF-κB信号相关蛋白 |
3.4.2 丹皮酚下调白念珠菌诱导的Dectin-1/NF-κB信号相关蛋白 |
3.5 丹皮酚下调白念珠菌诱导的TLRs/My D88/NF-κB信号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丹皮酚的抗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3)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脂质体凝胶制备,表征和体内外释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tions) |
第一章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紫外双波长含量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紫外双波长含量测定法的建立 |
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和表征 |
1 实验材料 |
2 制备方法 |
3 表征 |
3.1 形态学 |
3.2 电位和粒径 |
3.3 脂质体包封率 |
3.4 黏度和pH值 |
3.5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1 实验材料 |
2 精密度 |
2.1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重复性 |
3.1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4 加样回收率 |
4.1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体内外释放度和体内分布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体外扩散 |
2.1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体外透皮 |
3.1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4 体内分布 |
4.1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抗氧化性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双氧水抗氧化性实验 |
2.1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3.1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泛素化修饰调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1章 MDM2调控ACE2泛素化参与PAH的病理过程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细胞 |
1.1.2 实验设备 |
1.1.3 主要实验试剂与抗体 |
1.1.4 实验试剂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临床患者肺组织标本 |
1.2.2 HEK293细胞培养和siRNA转染 |
1.2.3 免疫共沉淀(CO-IP) |
1.2.4 实验动物分组 |
1.2.5 小鼠血流动力学检测步骤 |
1.2.6 右心室肥厚指标评估 |
1.2.7 肺组织与右心室取材与存放 |
1.2.8 苏木素-伊红染色步骤 |
1.2.9 肺组织蛋白提取步骤 |
1.2.10 肺组织蛋白定量步骤 |
1.2.11 Western Blot步骤 |
1.2.12 Angiogram步骤 |
1.2.13 统计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UbiBrowser预测PPARγ和ACE2的E3泛素连接酶及BMPRII突变的家族性PAH大数据分析 |
1.3.2 临床患者和实验性小鼠PAH肺组织标本中MDM2和ACE2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及MDM2对ACE2稳定性调控 |
1.3.3 E3泛素连接酶MDM2调控ACE2在低氧下的泛素化降解 |
1.3.4 MDM2抑制剂JNJ-165改善小鼠PAH及血管重构病理改变 |
1.4 讨论 |
第2章 BRCC36对慢性缺氧诱导的PAH及肺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细胞、重组腺病毒 |
2.1.2 实验设备 |
2.1.3 主要实验试剂与抗体 |
2.1.4 实验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及流程示意图 |
2.2.2 PAH缺氧模型建立 |
2.2.3 小鼠基因组DNA提取 |
2.2.4 SMA22α-BRCC36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
2.2.5 小鼠血流动力学检测步骤 |
2.2.6 右心室肥厚指标评估 |
2.2.7 肺组织与右心室取材与存放 |
2.2.8 肺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步骤 |
2.2.9 苏木素-伊红染色步骤 |
2.2.10 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步骤 |
2.2.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
2.2.12 TUNEL细胞凋亡检测步骤(显色法) |
2.2.13 肺组织蛋白提取步骤 |
2.2.14 肺组织蛋白定量步骤 |
2.2.15 Western Blot步骤 |
2.2.16 临床患者肺组织标本 |
2.2.17 临床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获取与培养 |
2.2.18 大鼠PASMC原代培养 |
2.2.19 PASMC传代步骤 |
2.2.20 PASMC鉴定 |
2.2.21 CCK-8法检测PASMC的增殖活力实验 |
2.2.22 TUNEL细胞凋亡检测(荧光法) |
2.2.23 Transwell迁移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实验步骤 |
2.2.24 293A细胞复苏、传代、冻存步骤 |
2.2.25 重组腺病毒扩增及收集 |
2.2.26 细胞蛋白提取步骤 |
2.2.27 细胞蛋白定量步骤 |
2.2.28 细胞总RNA提取步骤 |
2.2.29 cDNA反转录合成步骤 |
2.2.30 RT-PCR步骤 |
2.2.31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缺氧对C57BL/6野生型小鼠右心室压力和肺动脉病理性重构的影响 |
2.3.2 缺氧处理对野生小鼠肺组织中BRCC36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3 临床PAH患者肺组织标本及离体培养的PASMC中BRCC36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 |
2.3.4 SMA22α-BRCC36特异性过表达小鼠鉴定结果 |
2.3.5 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过表达BRCC36对慢性缺氧小鼠PAH及肺动脉病理性重构的影响 |
2.3.6 过表达BRCC36对BMP/TGF-β-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 |
2.3.7 大鼠PASMC原代培养及鉴定 |
2.3.8 探讨缺氧干预对PASMC内BMP-Smad1/5及PPARγ的调节效应及对BRCC表达的影响 |
2.3.9 探讨BMP-PPARγ-apoE通路的活化对BRCC36表达的调节效应 |
2.3.10 BRCC36重组腺病毒感染PASMC效果 |
2.3.11 探讨BRCC36对PASMC缺氧条件下BMP-PPA:Rγ-apoE轴的调节效应 |
2.3.12 探讨BRCC36对PASMC缺氧条件下TGF-β-Smad3-PPARγ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PAE对PAH及肺血管重构的疗效及对BRCC36表达水平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的来源 |
3.1.2 实验设备 |
3.1.3 主要实验试剂与抗体 |
3.1.4 实验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PAE溶液配制 |
3.2.2 实验动物分组 |
3.2.3 PAH缺氧模型建立 |
3.2.4 右心室测压检测步骤 |
3.2.5 右心室肥厚指标评估 |
3.2.6 肺组织与右心室取材与存放 |
3.2.7 肺组织右心室石蜡切片制作步骤 |
3.2.8 苏木素-伊红染色步骤 |
3.2.9 弹力纤维染色步骤 |
3.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
3.2.11 TUNEL细胞凋亡检测步骤 |
3.2.12 肺组织蛋白提取步骤 |
3.2.13 肺组织蛋白定量步骤 |
3.2.14 Western Blot操作步骤 |
3.2.15 统计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PAE可改善慢性缺氧所诱导的右心室压力增加和右心室肥厚 |
3.3.2 PAE可改善慢性缺氧诱导的肺血管重构 |
3.3.3 PAE可改善慢性缺氧诱导肺血管肌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3.3.4 PAE对低氧诱导的BMP-PPARγ-id1信号通路下调的影响 |
3.3.5 PAE可抑制慢性缺氧诱导的TGF-β1-Smad3的激活 |
3.3.6 PAE可诱导去泛素化酶BRCC36在肺组织中的表达 |
3.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及丹皮酚干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梳理 |
1.1 “肝主疏泄”的理论溯源 |
1.2 肝失疏泄与PMDD肝气逆证 |
1.3 从肝论治PMDD肝气逆证得到众多医家认可 |
1.4 调肝方药与PMDD肝气逆证 |
1.5 PMDD肝气逆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1.6 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概述 |
2. 实验研究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品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两种大鼠模型行为学指标比较 |
3.2 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
3.3 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和神经类固醇含量的影响 |
3.4 丹皮酚对激素诱导-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 4、BDNF、PBR等蛋白表达影响 |
3.5 免疫荧光蛋白检测GABAAR-α 4/GABAAR -δ和PBR/CYP11A1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脑区定位表达情况 |
3.6 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
3.7 丹皮酚对氟马西尼处理的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和神经类固醇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两种造模方法的适用性探讨 |
4.2 丹皮酚对PMDD肝气逆证干预机制探讨 |
4.3 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与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相关性探讨 |
5. 结语 |
6. 研究特色与不足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附件 |
科研课题 |
(6)基于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治疗小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
1 实验器材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AFLD小鼠模型的复制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3 小鼠活动状态观察 |
2.4 标本处理及指标检测 |
2.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6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7 基因水平检测 |
2.8 蛋白水平检测 |
2.9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状态观察 |
3.2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
3.3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血清中TG、TC、ALT、AST的影响 |
3.4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 |
3.5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血清中Adip和 ACC含量的影响 |
3.6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肝组织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 SREBP1c核酸水平的影响 |
3.7 丹皮酚可改善AFLD小鼠肝组织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 SREBP1c蛋白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在丹皮酚改善AML-12细胞AFLD过程中的作用 |
1 实验器材 |
1.1 细胞培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确定浓度 |
2.1.1 细胞接种浓度的确定 |
2.1.2 酒精浓度的确定 |
2.1.3 丹皮酚浓度的确定 |
2.1.4 A769662浓度的确定 |
2.2 AFLD细胞模型的复制及分组给药 |
2.3 标本的处理 |
2.4 生化指标检测 |
2.5 细胞病理学检测 |
2.6 基因水平检测 |
2.7 蛋白水平检测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细胞状态观察及各药物干预的浓度确定 |
3.2 AML-12细胞的病理学变化 |
3.3 丹皮酚可降低AML-12 细胞中TG、TC、ALT、AST的水平 |
3.4 丹皮酚可降低AML-12 细胞中TNF-α、IL-1β的水平 |
3.5 丹皮酚可降低AML-12 细胞中Adip和 ACC的水平 |
3.6 丹皮酚对AML-12 细胞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 丹皮酚对AML-12 细胞中AdipR1、Ca MKKβ、AMPKα和SREBP1c蛋白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酒精性肝病的机制研究与疾病发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7)基于肠道真菌菌群及其介导的Dectin-1/IL-1β通路探讨丹皮酚预防酒精性肝病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皮酚改善ALD肝功能损伤与肝脂肪病变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液体饲料配制 |
1.4 试剂 |
1.5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的建立、分组与给药剂量折算 |
2.2 小鼠活动状态观察 |
2.3 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
2.4 血清中ALT测定 |
2.5 血清中AST测定 |
2.6 GPO-PAP酶法检测血清中TG水平 |
2.7 COD-PAP酶法检测血清中T-CHO水平 |
2.8 GPNA底物法检测血清中γ-GT水平 |
2.9 肝脏组织HE染色 |
2.10 小鼠肝脏油红O染色 |
2.11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的一般生活状态 |
3.2 血清中ALT、AST、TG、TC与 γ-GT的含量变化 |
3.3 肝组织病理学HE染色 |
3.4 肝组织病理学油红O染色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丹皮酚改善ALD引起的肠道真菌群紊乱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样本收集 |
2.2 DNA抽提和PCR扩增 |
2.3 Illumina Miseq测序 |
2.4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物种组成分析 |
3.1.1 物种Venn图分析 |
3.1.2 群落组成Bar图 |
3.2 Beta多样性分析 |
3.2.1 样本层级聚类分析图 |
3.2.2 距离Heatmap图 |
3.2.3 PCA分析与PCo A分析 |
3.3 物种差异分析--多物种差异检验柱形图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丹皮酚改善ALD引起的肠屏障受损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动物、药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HE染色 |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回肠ZO-1、Claudin-1 表达 |
2.3 Western blotting(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回肠ZO-1、Claudin-1 蛋白表达 |
2.4 qRT-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定量实时聚合酶链锁反应)与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逆转录PCR)检测回肠ZO-1、Claudin-1 基因表达 |
2.5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肠组织病理学HE染色 |
3.2 免疫组化检测ZO-1、Claudin-1 蛋白表达 |
3.3 Western blotting检测ZO-1、Claudin-1 蛋白表达 |
3.4 qRT-PCR与 RT-PCR检测ZO-1、Claudin-1 基因表达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丹皮酚抑制Dectin-1/IL-1b信号通路改善ALD炎症损伤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动物、药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ELISA检测血清b-1,3-D-葡聚糖、caspase-1、IL-1b和组织匀浆中NLRP3水平 |
2.1.1 样品收集、处理 |
2.1.2 标准品稀释 |
2.1.3 加样 |
2.1.4 温育 |
2.1.5 配液 |
2.1.6 洗涤 |
2.1.7 加酶 |
2.1.8 温育 |
2.1.9 洗涤 |
2.1.10 显色 |
2.1.11 终止 |
2.1.12 测定 |
2.2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aspase-1与NLRP3 表达 |
2.3 免疫荧光检测肝脏巨噬细胞F4/80与IL-1b表达 |
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b和IL-1b蛋白表达 |
2.5 q RT-PCR 与 RT-PCR 检测肝脏 Dectin-1、NLRP3、caspase-1、IL-1?基因表达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ELISA检测b-1,3-D-葡聚糖、caspase-1、NLRP3、IL-1b |
3.2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aspase-1与NLRP3 表达 |
3.3 免疫荧光检测肝巨噬细胞F4/80与IL-1b表达 |
3.4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le-caspase-1、pro-IL-1b、IL-1b蛋白表达 |
3.5 qRT-PCR与 RT-PCR检测肝脏Dectin-1、NLRP3、caspase-1和IL-1b基因表达 |
4 讨论 |
4.1 Dectin-1 识别β-葡聚糖 |
4.2 Syk激酶 |
4.3 NLRP3炎症小体 |
4.4 细胞因子IL-1β |
第五部分 丹皮酚改善b-葡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损伤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药物溶解与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1 药液溶解及配制 |
1.4.2 PBS缓冲液的配制(pH7.2-7.6) |
1.4.3 含10%胎牛血清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1.5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和冻存 |
2.2 细胞种板 |
2.3 模型浓度筛选与验证 |
2.3.1 MTT法筛选b-1,3-D-葡聚糖对RAW264.7 巨噬细胞有效致损伤浓度 |
2.3.2 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 炎症小体蛋白表达 |
2.4 细胞分组 |
2.5 药物干预及其浓度筛选 |
2.6 倒置显微镜观察丹皮酚对b-1,3-D-葡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影响 |
2.7 流式细胞术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表面标记F4/80的表达量 |
2.8 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NLRP3表达 |
2.9 Wester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蛋白表达 |
2.10 qRT-PCR检测巨噬细胞Dectin-1、NLRP3、caspase-1 基因表达 |
2.11 ELISA法检测RAW264.7 巨噬细胞IL-1b、IL-18 的分泌量 |
3 实验结果 |
3.1 细胞种板最佳密度 |
3.2 b-1,3-D-葡聚糖诱导炎症模型筛选 |
3.3 药物浓度筛选 |
3.4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差异 |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F4/80 |
3.6 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NLRP3的表达 |
3.7 Westen blotting检测巨噬细胞Dectin-1、Syk、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蛋白表达 |
3.8 qRT-PCR与 RT-PCR检测巨噬细胞Dectin-1、NLRP3、caspase-1 基因表达 |
3.9 ELISA检测巨噬细胞分泌IL-1b和IL-18 水平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丹皮酚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奖励 |
奖励 |
致谢 |
(8)肝疏泄太过病证病理与平肝药效药理:-PMDD肝气逆证大鼠主要病理变化与丹皮酚滴丸主要药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肝疏泄太过理论梳理 |
1.肝疏泄太过研究概况 |
2.中医对PMDD肝气逆证的认识 |
2.1 在诊断上对PMDD肝气逆证的认识 |
2.2 在治疗上对PMDD肝气逆证的认识 |
3.丹皮酚抗焦虑药理靶点机制研究 |
3.1 神经递质类机制 |
3.2 炎性通路机制 |
4.存在问题及本论文的切入点 |
第二章 丹皮酚滴丸抗焦虑最优剂量筛选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旷场行为测试(OFT) |
2.3 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测试(EPM) |
2.4 明暗箱行为测试(LDB) |
2.5 社会交互行为测试(SIT) |
2.6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丹皮酚滴丸给药对小鼠旷场行为模型的影响 |
3.2 丹皮酚滴丸给药对小鼠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模型的影响 |
3.3 丹皮酚滴丸给药对小鼠明暗箱行为模型的影响 |
3.4 丹皮酚滴丸给药对小鼠社会交互行为模型的影响 |
4.讨论 |
4.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第三章 丹皮酚滴丸对PMDD-PWD大鼠模型干预效应及其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旷场行为的测试(OFT) |
2.3 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测试(EPM) |
2.4 明暗箱行为的测试(LDB) |
2.5 ELISA实验 |
2.6 UHPLC-MS/MS检测PMDD-PWD模型大鼠海马脑区内GABA、NE实验 |
2.7 免疫荧光实验 |
2.8 RT-PCR检测PMDD-PWD模型大鼠海马脑区调控GABAARα4mRNA表达实验 |
2.9 Western Blot实验 |
2.10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丹皮酚滴丸对PMDD-PWD模型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 |
3.2 丹皮酚滴丸对PMDD-PWD模型大鼠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 |
3.3 丹皮酚滴丸对PMDD-PWD模型大鼠明暗箱行为的影响 |
3.4 ELISA检测PMDD-PWD模型大鼠血清与海马脑区P、ALLO、E2 结果 |
3.5 UHPLC-MS/MS检测PMDD-PWD模型大鼠海马脑区内GABA、NE结果 |
3.6 免疫荧光定位PMDD-PWD模型大鼠海马脑区内GABAARα4 蛋白结果 |
3.7 RT-PCR检测PMDD-PWD模型大鼠海马脑区调控GABAARα4mRNA表达结果 |
3.8 Western Blot检测PMDD-PWD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 蛋白结果 |
4.讨论 |
4.1 丹皮酚滴丸对PMDD-PWD大鼠模型干预效应 |
4.2 丹皮酚滴丸对PMDD-PWD大鼠模型干预机制 |
4.3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四章 丹皮酚滴丸对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干预效应及其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攻击行为测试(RIT) |
2.3 旷场行为测试(OFT) |
2.4 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测试(EPM) |
2.5 试剂盒实验 |
2.6 UHPLC-MS/MS实验 |
2.7 免疫荧光实验 |
2.8 RT-PCR实验 |
2.9 Western Blot实验 |
2.10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丹皮酚滴丸对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攻击行为测试结果 |
3.2 丹皮酚滴丸对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旷场行为测试结果 |
3.3 丹皮酚滴丸对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
3.4 ELISA检测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给药前与给药后血清,海马脑区P、ALLO、E2 结果 |
3.5 UHPLC-MS/MS检测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NE结果 |
3.6 免疫荧光对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 蛋白定位结果 |
3.7 RT-PCR检测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调控GABAARα4 mRNA表达结果 |
3.8 WB检测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ABAARα4 蛋白表达结果 |
4.讨论 |
4.1 丹皮酚滴丸对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干预效应 |
4.2 丹皮酚滴丸对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干预机制 |
4.3 研究问题和意义 |
第五章 综合分析与初步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9)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治疗银屑病常用中药及其免疫调控作用 |
综述二 中医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功能的联系及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
第一部分 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AMSCs及AMSCs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KC及KC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丹皮酚止痒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现阶段研究进展 |
2.1 痒的分类 |
2.2 痒觉信号传导通路 |
2.3 TRP离子通道 |
2.4 丹皮酚药理作用研究 |
2.4.1 丹皮酚的抗菌消炎作用 |
2.4.2 丹皮酚的抗变态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2.4.3 丹皮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2.4.4 丹皮酚抗肿瘤的作用 |
2.4.5 丹皮酚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4.6 丹皮酚的其他药理活性 |
3 实验设想 |
4 实验方案 |
第二章 丹皮酚对急慢性痒的药效学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
2.1 急性痒模型的建立及给药设计 |
2.2 慢性痒模型的建立及给药设计 |
2.3 行为学实验 |
2.4 实验取材 |
2.5 皮肤组织染色 |
3 实验结果 |
3.1 丹皮酚治疗急性模型小鼠挠痒行为学观察 |
3.2 丹皮酚治疗AEW模型小鼠挠痒行为学观察 |
3.3 丹皮酚对AEW模型小鼠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4 丹皮酚对AEW模型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丹皮酚对AEW止痒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抑制剂行为学分组及给药设计 |
2.2 血清中IL-4、IL-6和IL-1β含量检测 |
2.3 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组织及DRG组织中相关因子 |
2.4 钙成像 |
3 实验结果 |
3.1 Real-time PCR检测丹皮酚治疗的AEW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
3.2 丹皮酚对AEW模型小鼠血清中IL-4、IL-6、IL-1β的含量检测 |
3.3 Real-time PCR检测丹皮酚治疗的AEW模型小鼠DRG神经元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
3.4 TRPA1 抑制剂行为学及给药设计 |
3.5 钙成像 |
4 讨论 |
第四章 实验结论与展望 |
1 实验结论 |
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四、丹皮酚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AT-3/NF-κB/ICAM-1通路探讨丹皮酚缓解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D]. 刘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Dectin-1/TLRs/NF-κB通路研究丹皮酚缓解白念珠菌定植下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葛雨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盐酸青藤碱丹皮酚复方脂质体凝胶制备,表征和体内外释放度研究[D]. 刘萧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泛素化修饰调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D]. 沈慧. 扬州大学, 2020
- [5]基于孕酮和四氢孕酮合成代谢转导途径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及丹皮酚干预作用机制[D]. 蔡亚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Adip/CaMKKβ/AMPK信号通路探讨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D]. 司远青.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基于肠道真菌菌群及其介导的Dectin-1/IL-1β通路探讨丹皮酚预防酒精性肝病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D]. 吴嘉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肝疏泄太过病证病理与平肝药效药理:-PMDD肝气逆证大鼠主要病理变化与丹皮酚滴丸主要药效机理研究[D]. 李亚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 张乃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丹皮酚止痒机制的初步研究[D]. 刘宇彤.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