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萘普生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S)-(+)-萘普生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一、(S)-(+)-萘普生的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1](2021)在《聚醚羰基铑手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羰基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不对称羰基化反应在药物、香料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所采用的贵金属和手性配体成本较大,分离回收困难。虽然已有各种方法来提高贵金属的循环回收性,如水-有机双相催化、氟双相催化、热调节相转移催化和双相离子液体催化。然而,对于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的研究明显较少。由于离子液体具有强大的可调控性,可以赋予其较好的催化性能与回收性能。因此,本文合成三类离子液体[R(EO)nmim][Rh(CO)4]、[R(EO)nTMG][Rh(CO)4]和[(N-(EO)nR)Py][Rh(CO)4];并将其与手性配体原位耦合用于催化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优化了工艺条件;分析了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考察了催化剂的回收性能。(1)本论文通过三步法合成了各种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第一步,使用聚乙二醇单甲醚(m PEG)与甲基磺酰氯(CH3SO2Cl)反应得到中间体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磺酸盐;第二步,将该中间体与N-甲基咪唑(mim)、四甲基胍(TMG)或吡啶(Py)发生季胺化反应,得到胍盐或吡啶盐的离子液体;第三步,通过上一步得到的离子液体与K[Rh(CO)4]发生阴阳离子置换反应合成聚醚羰基铑功能化离子液体[R(EO)nmim][Rh(CO)4]、[R(EO)nTMG][Rh(CO)4]和[(N-(EO)nR)Py][Rh(CO)4]。采用红外、核磁等证明离子液体的成功合成。研究了离子液体的溶解性,其在极性溶剂中可以完全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较难溶解。(2)通过[CH3(EO)16TMG][Rh(CO)4]与手性配体BINAP原位耦合生成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并在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中测试了其催化活性。在甲醇作为溶剂,高压釜压力为2 MPa,反应温度为60°C,反应时间4小时的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达79%,产物2-苯基丙醛收率达73.3%,e.e.值达54%。通过[(N-(EO)16CH3)Py][Rh(CO)4]与手性配体BINAP原位耦合生成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并在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中测试了其催化活性。在甲醇作为溶剂,高压釜压力为2 MPa,反应温度为80°C,反应时间4小时的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达87.8%,2-苯基丙醛的收率达65.9%,e.e.值达57%。(3)使用TG分析了[Me(EO)16TMG][Rh[(R)-Binap](CO)2]、[(N-(EO)16CH3)Py][Rh[(R)-Binap](CO)2]手性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得到其初始分解温度均高于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的温度,所以该手性离子液体可用于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中。探究了两种手性离子液体的溶解性,其均在极性溶剂中可以完全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较难溶解。基于两种手性离子液体的溶解性,构建了均相催化-双相分离的催化体系。探究了两种手性离子液体的回收性,当使用[Me(EO)16TMG][Rh[(R)-Binap](CO)2]手性离子液体时,其可重复使用4次,转化率、收率和e.e.值没有太大的改变;当使用[(N-(EO)16CH3)Py][Rh[(R)-Binap](CO)2]手性离子液体时,其可重复使用3次,转化率、收率和e.e.值没有太大的改变。采用解离机制,以[Me(EO)16TMG][Rh[(R)-Binap](CO)2]手性离子液体为例,探究了该手性催化剂反应的机理。使用密度泛函数(DFT)模拟了[Me(EO)16TMG][Rh[(R)-Binap](CO)2]离子液体能量最低时的稳定结构,其能量为-9460.83 e V。离子液体强大的可调控性和良好的稳定性,为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宏迪[2](2020)在《纳米金杂化脂肪酶催化拆分反应研究》文中提出脂肪酶是一种绿色安全的重要工业酶制剂,因其良好的底物特异性,可以催化多种反应,广泛应用于油脂加工、医药、香料等许多工业领域。农副产品和微生物是脂肪酶的重要来源,由于天然脂肪酶存在稳定性差、立体选择性不理想和难以重复使用的问题,适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以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rugosa lipase,CRL)为模型酶,利用纳米金(Gold nanoparticles,AuNPs)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独特的理化性质,提出了两种新型杂化酶策略,制备CRL-AuNPs杂化酶应用于拆分(R,S)-萘普生甲酯,显着提高了产物的光学纯度和脂肪酶操作稳定性。文中改善脂肪酶性质的方法也可应用于农副产品来源的脂肪酶,为扩大脂肪酶的人工目的性改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构建酶促拆分反应体系,以100 mg的CRL为催化剂在微水相中进行手性拆分,于35℃反应96 h。实验结果表明转化率(C)为23.2%,产物对映体过量值(eep)为94.8%,对映体比率(E)为50.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反应剩余底物和水解产物定性分析。在不可逆动力学拆分条件下,建立了参数方程并据此绘制C与ees和eep的理论曲线图。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形成不同粒径AuNPs,CRL与AuNPs在离子键和物理吸附的共同作用下获得CRL-AuNPs(1)杂化酶,研究结果显示,在10 mL浓度为10mg/mL的CRL酶液中加入60 mL平均粒径为14 nm的纳米金,杂化温度为30℃,杂化时间为24 h时制备的杂化酶拆分效果最好。此时拆分反应C为20.0%,eep为97.3%,E为94.1。并利用紫外、荧光、FTIR、TEM等检测手段对制备成功的CRL-AuNPs(1)杂化酶进行表征并探究其二级结构的变化。利用CRL上的还原性氨基酸原位还原氯金酸一步合成CRL-AuNPs(2)杂化酶,利用紫外、荧光、FTIR、TEM、XPS等手段对制备的CRL-AuNPs(2)杂化酶进行表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AuNPs呈圆球形均匀分散,XPS结果表明Au4f7/2和Au4f5/2结合能分别为83.5和87.2 eV,证明Au(Ш)已还原为Au(0)。拆分结果表明,杂化最优条件为取10mL浓度10 mg/mL的CRL酶液与1 mL浓度1 mg/L的氯金酸溶液,放入转速100 rpm温度30℃的摇床,杂化15 h获得CRL-AuNPs(2)杂化酶,此条件下杂化酶C为21.4%,eep为98.6%,E为179.3。对最优制备条件下的CRL-AuNPs(1)和CRL-AuNPs(2)杂化酶进行催化特性分析,CRL-AuNPs(1)和CRL-AuNPs(2)杂化酶分别保留了CRL纯酶86.2%和92.2%的活性,E值与游离酶相比提高了87.1%和256.5%,经过6次反复批式反应后酶活力分别保持在初始值的57.3%和69.4%,且CRL-AuNPs(2)的立体选择性几乎未改变。研究发现经AuNPs杂化改造后的脂肪酶,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立体选择性显着提高,稳定性有所提升,便于重复使用。

左雄[3](2020)在《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癌症作为全球性的疾病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由于高居不下的癌症致死率。因此在癌症药物的研究上,寻求高效低毒的药物日益迫切。在过去的研究中,从天然产物出发作为药物的基本合成骨架或药物的基本母核进行的一些结构的修饰合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在西方的“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其中的右手构型化合物(R-构型)具有抑制妊娠反应和镇静作用,而左手化合物(S-构型)则有致畸性,使得人们对药物的分子结构及其光学活性体的药理研究越来越精确,从而在药物小分子的合成中化合物不对称合成越来越重要。本论文的研究根据药物拼接原理和活性骨架跃迁的原理,通过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方法进行合成研究。通过分子间、分子内的Michael/Michael[4+2]环加成在双功能奎宁硫脲的不对称催化剂的催化下高效的构建了同时含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氧化吲哚的六氢山酮素骨架的化合物3系列和同时含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的六氢山酮素骨架的化合物5系列。然后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体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评价,希望找到一些活性较好的先导化合物骨架,丰富化合物的分子库,为日后的药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为不对称合成六氢山酮素类化合物提供一条新的高效不对称思路。第一部分是首次合成的双功能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色酮-吡唑啉酮与3-烯氧化吲哚首次合成同时具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氧化吲哚的连续五个手性碳中心的六氢山酮素骨架化合物30个(3a-3d’),其中经过前期的两个无取代模板反应的筛选,在奎宁硫脲的催化下产率为69%-87%,非对映选择性高达20:1(dr up to20:1),对映选择性高达99%(ee up to 99%);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与3-烯苯并呋喃酮首次合成同时具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的连续五个手性碳中心的六氢山酮素骨架化合物8个(5a-5h),选用与上述一样最优的反应条件,在奎宁硫脲的催化下产率为55%-87%,非对映选择性高达20:1(dr up to 20:1),同时对映选择性高达99%(ee up to 99%)。化合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MS-ESI确证,化合物的dr值由1H NMR、13C NMR、HPLC共同确定,ee值由HPLC确定。第二部分工作是对合成的38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以临床常用的抗癌药物顺铂作为阳性对照,对合成的38个含有螺环吡唑啉酮、螺环氧化吲哚、螺环苯并呋喃酮的六氢山酮素类化合物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考察这些化合物对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其中阳性对照顺铂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20.57μmol/L,与其相比其中化合物由spss软件(19版本)分析得到3d、3h和5g、5h对K562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其中化合物3d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51.09μmol/L;化合物3h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45.17μmol/L;化合物5g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51.21μmol/L;化合物5h对K562肿瘤细胞的IC50为47.08μmol/L;其它化合物对K562肿瘤细胞活性与3d、3h、5g、5h和顺铂比较抑制作用较低。

邓佼[4](2021)在《针对环氧化物开环反应活性进行卤醇脱卤酶HheC的半理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卤醇脱卤酶既可以通过分子内亲核取代机制催化有机卤化物的脱卤反应,也可以接受带负电荷的亲核试剂催化其逆反应即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从而使得卤醇脱卤酶能够在有机卤化物的降解以及各类光学纯的β-取代醇、环氧化物的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已发现的卤醇脱卤酶中,由于来自放射性土壤农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AD1)的HheC能高效催化短链底物并且对R型底物具有高对映体选择性,因此目前对HheC的开环反应的底物谱、开环活性、对映体选择性以及实际的工业应用的研究已十分详尽。这些研究极大部分都是基于野生型的HheC,然而野生型的HheC的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等催化特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但是目前针对HheC的开环反应的定向进化研究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普适高效的高通量开环反应的酶活筛选方法,虽然从2015年开始陆续有两种筛选方法被开发出来,但都有各自的应用局限性。因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基于环氧化物开环反应产生OH-导致体系p H改变从而产生p H指示剂颜色改变的高效筛选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稳定性进行了验证,且优化了反应体系的缓冲液浓度、排除了体系内亲核试剂的干扰,最后将该筛选方法用于实验室现存的HheC易错PCR文库筛选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应用组合活性位点饱和突变策略(CASTing)对HheC的开环活性进行优化。依据PDB蛋白数据库中HheC与R-styrene oxide共结晶的晶体结构,将底物R-styrene oxide周围4?范围内的氨基酸位点作为研究的核心。依据其空间距离,将这些氨基酸残基两两组合后进行饱和突变,合理地构建了A-F 6个饱和突变文库,应用本论文建立的HheC活性筛选方法对环氧化物高效开环的优势突变体进行筛选。本研究选择1,2-epoxybutane作为模式底物对六个文库进行筛选。野生型HheC对该底物表现出催化活性一般且对映体选择性不高。六个文库分别筛选约1400个克隆,总计筛选约8400个克隆之后得到八个高效开环的优势突变体。其中从易错PCR文库中筛选得到的三突变体R107K/D182N/E197K对底物ECH的活性甚至提高了4.1倍,对底物ESO的开环活性也提高了2倍。另有突变体T134C/N176Q、N176Q、P184K、F186Y对底物ECH的活性也都提高了3倍以上。然后通过同源建模以及分子对接初步探索突变体催化活性提高的分子机制,发现所有突变体活性位点附近的氨基酸与底物的相互作用都增强了,这应该是酶活提高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探索突变体酶活提高的原因,发现突变并未影响蛋白整体的稳定性反而使突变体相比野生型更稳定。根据两组体系的RMSF值发现三突变体中远离活性位点的Asp182位点活跃参与到了催化过程,且在野生型体系中不甚活跃的121位点和123位点在突变体体系中却比较活跃,这可能就是突变体催化性能得到改善的结构基础,为HheC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豪[5](2020)在《泛解酸内酯的化学拆分》文中认为维生素B5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家禽的养殖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维生素B5的合成主要受限于关键中间原料D-泛解酸内酯的制备。由于拆分剂价格偏高,导致化学拆分法合成D-泛解酸内酯在工业生产上竞争优势不大。本文利用工业上相对便宜的手性拆分剂手性?-苯乙胺,对泛解酸内酯进行化学拆分。通过合成R-(+)-?-苯乙胺盐酸盐与DL-泛解酸钠盐,进行R-(+)-?-苯乙胺—DL-泛解酸盐非对映体盐的制备,并建立了单一复盐纯度监测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单一溶剂和二元混合溶剂对非对映体盐分离的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混合溶剂为乙酸乙酯与乙醇体积比为1:1,料液比(非对映体盐:溶剂)为2g:3m L时,在20℃-30℃之间进行搅拌8h后过滤分离非对映体盐的效果最好。采用碱分解复盐,先回收拆分剂后酸化制备D-泛解酸内酯的策略,对拆分剂R-(+)-?-苯乙胺进行回收,获得高光学活性的D-泛解酸内酯(HPLC e.e.97.23%)。分别制备了R-(+)-?-苯乙胺—D-泛解酸盐、R-(+)-?-苯乙胺—L-泛解酸盐,通过单晶培养,获得两种单晶,并且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别确定晶体结构,从晶体的三维堆积上解释R-(+)-?-苯乙胺拆分泛解酸内酯过程形成的非对映异构体盐溶剂度差异的原因。

沈海云[6](2020)在《微杆菌重组酯酶的发酵优化及其细胞固定化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筛选出一株巧克力微杆菌SIT101,它所产的酯酶能够不对称催化生物素中间体二甲酯生成(4S,5R)-单甲酯,产率和e.e值分别大于95%和99%。它是D-生物素全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具有极大的工业应用价值。目前,课题组前期工作中已经对微杆菌重组酯酶进行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并完成了对该重组菌在诱导剂IPTG诱导下的发酵优化(摇瓶水平)。本课题将继续对该菌的发酵过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探寻一条低成本且适合工业化应用的微杆菌重组酯酶E.coli BL21(DE3)-p ET-21a-estsit01的发酵工艺。与此同时还对大肠杆菌重组酯酶整细胞的固定化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对该重组大肠杆菌进行5L发酵罐分批发酵优化实验,研究了诱导剂浓度、初始诱导点、诱导温度及初始p H值对发酵产酶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细胞发酵在12h酶活达到最大,为3886.0 U/L,此时OD600为26.29,比酶活为382.9 U/g论文的第二部分,采用了单因素方法优化了微杆菌重组酯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自诱导表达条件,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及诱导条件三个方面。经发酵优化后,自诱导培养基发酵出来的菌体浓度(3.7 g/L)和单位体积发酵液产生的酶活力(1654.7 U/L)与经IPTG诱导的初始培养基(菌体浓度2.35 g/L,酶活1072.7 U/L)相比都提高了约1.5倍。生产1KU的重组酯酶,消耗的培养基成本按照AR级试剂价格来计算约为3.8元,按工业级试剂价格计算约为0.45元,与课题组前期优化的IPTG诱导发酵培养基成本相比,降低了35%。论文的第三部分,对含有酯酶的大肠杆菌整细胞固定化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几种常见的固定化方法,选择交联剂戊二醛对细胞进行固定化,可以保留61%相对酶活。对固定化细胞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结果为:戊二醛终浓度5%,交联时间90 min,交联缓冲液为PB(p H=7)溶液。对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发现,固定化细胞在p H 6-10及温度30℃-60℃下与游离细胞相比表现出优良的稳定性。固定化细胞在重复使用16次之后仍有100%的转化率,且在4℃下储藏30天后仍有40%的残余酶活。

张晶[7](2019)在《手性膦、胺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酯化物的不对称环化反应》文中研究表明含有氮、氧、硫等元素的手性化合物在医药、染料、香料、农药、电子材料等精细化工领域均有重要应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合成方法,获取这些化合物依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发展一系列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手性杂环化合物合成方法,无疑对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机催化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催化方法发展迅速,在催化不对称串联反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膦、胺等有机催化剂在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MBH)酯化物形成环状化合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MBH酯化物能够在膦、胺作用下生成烯丙基叶立德中间体,作为C1、C2、C3合成子发生串联环化反应,构造形式多样的杂环结构。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几种在手性膦、胺催化剂作用下MBH酯化物参与的3+3、3+2环化反应,手性合成巴比妥酸稠合的四氢吡喃化合物、香豆素骈吡喃化合物、双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合成了5种仲胺硫脲类催化剂,用于催化?-硝基苯乙烯衍生的MBH醋酸酯与1,3-二甲基巴比妥酸的3+3环化反应。在温和反应条件下,以高产率、高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获得了巴比妥酸稠合的四氢吡喃化合物。建立了一种绿色、高效合成手性巴比妥酸衍生物的方法。2)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将建立的催化方法用于合成手性香豆素骈吡喃化合物。在温和反应条件下,以高产率、高对映选择性及非对映选择性获得了香豆素骈吡喃化合物。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催化剂结构中的氮氢参与形成氢键网络,对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发展了螺环膦(S)-SITCP催化MBH碳酸酯与吡唑酮基、吲哚基乙烯的3+2串联环化反应。实现了在温和反应条件下,以高产率、高对映选择性及非对映选择性合成含有两个连续季碳中心的双螺环氧化吲哚化合物。发展了一种绿色、高效合成双螺环氧化吲哚的方法。

李振城[8](2019)在《多液相体系酶法拆分萘普生的研究》文中指出萘普生是一种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R、S两个对映异构体,其S构型的对映体比R构型的药效高28倍,而且R构型对映体有副作用。因此,临床上需要应用光学纯的S-萘普生。三液相体系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多液相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反应体系,具有很多优点,其中相还可以作为“液态固定化酶”重复使用。把三液相体系应用于萘普生的酶法拆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构建了三液相体系,发现了一种海洋链霉菌来源的脂肪酶MAS1对萘普生具有较好的R构型选择性,并对两种具有不同构型偏好的脂肪酶在三液相体系中催化拆分萘普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消旋的萘普生进行化学法甲酯化得到萘普生甲酯,并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几种脂肪酶进行初步筛选,发现了具有较好S构型选择偏好的脂肪酶AY30。研究了脂肪酶AY30在不同的三液相体系中的催化效果,发现了对AY30的立体选择性有提升效果的异辛烷/PEG400/硫酸钠体系。研究了脂肪酶AY30-三液相体系的成相物质浓度和一些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研究了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下,反应转化率为50%时,得到的产物萘普生的ee值达98.3%,明显优于水-异辛烷体系。反应剩余的R构型过量底物经过4批次的消旋回用,获得了大于90%的产率。富酶中相经过8批次的重复利用仍能达到初始80%的转化率。研究了三液相体系的微观结构,发现了三液相体系具有独特的中相包上相结构。发现了海洋链霉菌来源的脂肪酶MAS1具有较好的R构型偏好,并研究了一些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与同样具有R构型偏好的商品化脂肪酶CALB在相同条件条件下的催化反应进行了对比。经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反应时间36h后,剩余底物S-萘普生甲酯的ee值大于99%,回收率约85%。相同条件下,脂肪酶MAS1的立体选择性明显高于CALB。筛选得到对MAS1的立体选择性有提升作用的三液相体系,并研究了脂肪酶MAS1-三液相体系的成相物质浓度和一些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研究了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下,反应转化率为50%时,得到的产物萘普生的ee值约80.4%,同样明显高于水-异辛烷体系。富酶中相经过8批次的重复利用仍获得77.6%的相对转化率。对萘普生甲酯进行了双酶二次拆分,获得了ee值大于99%的S-萘普生,效果比直接用AY30拆分更优。

宋雅宁[9](2019)在《含羰基金属温控手性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是一种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自然属性,通过手性催化剂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是获得手性物质最有效的方法。但手性催化剂合成困难,价格高昂,难以回收循环再利用。借助离子液体的灵活可设计性,完成均相反应中贵金属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近年来倍受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首先通过三步法(甲苯磺酰化、碘化反应、季铵化反应)设计合成了聚醚羰基铑功能化离子液体{[CH3O(CH2CH2O)nmim][Rhx(CO)y]},采用FT-IR、1H NMR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离子液体的熔点、粘度、热稳定性、溶解性等物性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其结构中存在活性组分羰基金属阴离子[Rhx(CO)y]-以及具有温控相分离作用的乙氧基团。该离子液体在链长为8或16时,在室温下呈液态;链长增长至22时,其熔点为4550℃,归属于“室温离子液体”;其粘度随着聚醚链链长的增长而增加;热分解温度为257℃,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于催化大多数的羰基化反应;易溶于极性溶剂,在非极性溶剂中未展现出良好的溶解性,但在非极性溶剂环己烷中可溶,可与水互溶。以其溶解性能为研究依据,设计构建了以聚乙二醇单甲醚/1,4-二氧六环/正庚烷三组分为混合溶剂的温控两相催化体系,实现了Rh、Pd、Pt等贵金属的循环再利用。其次,我们通过配位将具有不对称诱导和控制作用的手性配体(±)-2,2-双-(二苯膦基)-1,1-联萘BINAP和1,1-联二萘酚BINOL成功引入功能化羰基铑离子液体{[CH3O(CH2CH2O)nmim][Rhx(CO)y]}的结构中,合成了一种新型手性离子液体,并对其结构与物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大约为250℃,在众多羰基化反应中均不会发生分解;该手性离子液体也呈现极性,可溶于水,但与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不同的是,其在60和120℃时均不能与环己烷互溶。随后,我们将其用于聚乙二醇单甲醚/1,4-二氧六环/正庚烷组成的三组分混合溶剂温控两相催化体系,考察了该手性离子液体在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为阻聚剂,BINAP为手性配体,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 h,合成气(CO/H2=1)压力为2 MPa时催化反应效果最佳,苯乙烯的转化率达84.9%,2-苯基丙醛收率达76%,e.e.值可达69%。最后,考察了该手性离子液体在聚乙二醇单甲醚/1,4-二氧六环/正庚烷组成的温控两相催化体系中的循环使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使用5次过程中,该手性离子液体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手性离子液体为Rh等贵重金属的分离与回收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李星星[10](2017)在《不对称羰基化合成手性芳基丙酸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与生命现象休戚相关,通过手性催化剂进行不对称催化合成反应是获得手性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本文进行了不对称羰基化反应(不对称氢羧基化、不对称氢酯基化、不对称氢甲酰化)工艺研究,得到了上述三种手性羰基化反应的较佳反应工艺条件;首次采用了铑-膦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催化芳基烯烃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实现了贵金属的循环利用。通过研究确定1-苯基乙醇不对称氢羧基化反应的较佳反应条件为:主催化剂PdCl2;助催化剂CuCl2;手性配体BNPPA((S)-(+)-1,1’-联萘-2,2’-二基磷酸氢酯);溶剂甲苯;反应温度100?C;CO压力5 MPa;反应时间22 h;主催化剂用量Pd/S(摩尔比,S为底物)=0.07;配体用量P/Pd=3;助催化剂用量Cu/Pd=6。在此反应工艺条件下1-苯基乙醇转化率为94%,2-苯基丙酸收率为84%,异正比为95/5,e.e.值为18%。实验确定苯乙烯不对称氢酯基化反应的较佳反应条件为:主催化剂PdCl2;助催化剂CuCl2;手性配体BNPPA((S)-(+)-1,1’-联萘-2,2’-二基磷酸氢酯);溶剂甲苯;反应温度80?C;CO压力4 MPa;反应时间14 h;主催化剂用量Pd/S=0.05;配体用量P/Pd=3;助催化剂用量Cu/Pd=6。在此反应工艺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为93%,2-苯基丙酸甲酯收率为82%,异正比为94/6,e.e.值为43%。实验确定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较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Rh(acac)(CO)2;手性配体(R,R)-Ph-BPE[(-)-1,2-双((2R,5R)-2,5-二苯基磷)乙烷];溶剂甲苯;反应温度60?C;合成气(CO/H2=1)压力2 MPa;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Rh/S=1/2000;配体用量P/Rh=4。在此反应工艺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为100%,2-苯基丙醛收率为96%,异正比为98/2,e.e.值为67%。本文以合成的咪唑类盐离子液体[Bmim]Cl与羰基铑盐K[Rhx(CO)y]进行阴阳离子置换形成功能化离子液体[Bmim][Rhx(CO)y]。铑-膦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由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过程中功能化离子液体[Bmim][Rhx(CO)y]与手性配体(R,R)-Ph-BPE原位合成;并研究确定了较佳的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条件。在溶剂甲苯;反应温度80?C;合成气(CO/H2=1)压力2 MPa;反应时间4 h;底物为9.6 mmol时羰基铑离子液体催化剂用量[Bmim][Rhx(CO)y]0.6 g;手性配体用量(R,R)-Ph-BPE19 mg(0.0384 mmol),对苯二酚5 mg的反应工艺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为82%,2-苯基丙醛收率为60%,e.e.值为10%。

二、(S)-(+)-萘普生的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萘普生的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聚醚羰基铑手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羰基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手性药品的发展现状
        1.1.1 手性药物
        1.1.2 手性药品制备方法
    1.2 手性配体
        1.2.1 含氮手性配体
        1.2.2 含磷手性配体
    1.3 手性芳基丙酸酯
        1.3.1 芳基丙酸酯制备方法
        1.3.2 手性芳基丙酸酯合成工艺研究
    1.4 不对称催化反应
        1.4.1 不对称催化反应类型与研究进展
        1.4.2 过渡金属催化剂
        1.4.3 过渡金属的回收
    1.5 离子液体
        1.5.1 离子液体的简介和种类
        1.5.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5.3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1.5.4 离子液体的应用
        1.5.5 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合成表征及性能考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醚型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研究
        2.2.4 羰基铑盐的合成方法研究
        2.2.5 羰基铑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醚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2.3.2 羰基铑盐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2.3.3 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2.3.4 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物性表征
    2.4 小结
3 胍型聚醚手性离子液体催化苯乙烯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产品表征分析
        3.3.3 手性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物性分析
        3.3.4 手性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情况探究
        3.3.5 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机理
    3.4 小结
4 吡啶型聚醚手性离子液体催化苯乙烯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3.2 产品表征分析
        4.3.3 手性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表征及物性分析
        4.3.4 手性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情况研究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纳米金杂化脂肪酶催化拆分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手性拆分
        1.1.1 手性化合物概述
        1.1.2 手性分子的应用
    1.2 纳米金
        1.2.1 纳米金的特性
        1.2.2 纳米金的合成方法及表征
    1.3 脂肪酶
        1.3.1 脂肪酶的概述
        1.3.2 脂肪酶的纳米粒子杂化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CRL脂肪酶催化萘普生甲酯手性拆分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萘普生甲酯的合成
        2.3.2 脂肪酶催化拆分反应体系的构建
        2.3.3 实验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酯化产物的定性分析
        2.4.2 水解产物的定性分析
        2.4.3 脂肪酶催化效果分析
        2.4.4 理论曲线图的绘制
    2.5 本章小结
3 纳米金杂化对CRL二级结构和拆分能力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柠檬酸钠法制备纳米金
        3.3.2 CRL-AuNPs(1)杂化酶的制备
        3.3.3 CRL-AuNPs(1)杂化酶的表征方法
        3.3.4 制备条件对CRL-AuNPs(1)杂化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金的表征
        3.4.2 CRL-AuNPs(1)杂化酶的表征
        3.4.3 CRL-AuNPs(1)杂化酶催化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金原位形成杂化对CRL二级结构和拆分能力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原位还原法制备CRL-AuNPs(2)杂化酶
        4.3.2 CRL-AuNPs(2)杂化酶的表征方法
        4.3.3 制备条件对CRL-AuNPs(2)杂化酶催化效果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RL-AuNPs(2)杂化酶的表征
        4.4.2 CRL-AuNPs(2)杂化酶催化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纳米金杂化脂肪酶反复批式反应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纳米金杂化酶催化特性的研究
        5.3.2 纳米金杂化酶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杂化酶选择性水解反应的进程曲线
        5.4.2 杂化酶催化活性的理论曲线
        5.4.3 杂化酶批示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引言
    1.2 手性药物的不对称研究进展
    1.3 色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 螺环氧化吲哚研究进展
    1.5 螺环苯并呋喃酮的研究进展
    1.6 螺环吡唑啉酮研究进展
    1.7 山酮素骨架化合物研究进展
    1.8 论文设计思路
2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氧化吲哚或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2.1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氧化吲哚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2.1.1 合成路线设计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2.1.3 靛红原料的合成
        2.1.4 3-烯氧化吲哚的合成
        2.1.5 吡唑啉酮的合成
        2.1.6 色酮-吡唑啉酮合成子的合成
        2.1.7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氧化吲哚化合物的合成
        2.1.8 化合物3的表征数据
        2.1.9 化合物3b、3q单晶数据
    2.2 吡唑啉酮山酮素骨架拼接苯并呋喃酮化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设计路线
        2.2.2 主要的仪器和试剂
        2.2.3 3-烯苯并呋喃酮的合成
        2.2.4 底物的扩展研究
        2.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6 实验反应机理
        2.2.7 化合物5的表征数据
        2.2.8 化合物5a单晶数据
3 基于吡唑啉酮山酮素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3.1.1 细胞株的来源
        3.1.2 实验主要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胰蛋白酶溶液(0.25%)的配置
        3.2.2 谷氨酰胺溶液的配置
        3.2.3 MTT 溶液的配置
        3.2.4 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
        3.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附录 (二)部分化合物核磁图谱
附录 (三)部分化合物液相图

(4)针对环氧化物开环反应活性进行卤醇脱卤酶HheC的半理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氧化物及β-取代醇概述
    1.2 生物催化在手性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1.3 卤醇脱卤酶概述
        1.3.1 卤醇脱卤酶分类
        1.3.2 卤醇脱卤酶的结构及催化机制
    1.4 卤醇脱卤酶HheC及其开环反应的研究现状
    1.5 蛋白质的改造方法
    1.6 高通量选择/筛选方法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构建及优化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常用试剂及保存
        2.1.3 实验仪器
    2.2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构建
        2.2.1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线性范围测试
        2.2.2 体系内亲核试剂干扰验证
        2.2.3 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2.2.4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可重复性验证
        2.2.5 高通量筛选方法应用于文库筛选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线性范围测试
        2.3.2 体系内亲核试剂干扰验证
        2.3.3 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2.3.4 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可重复性验证
        2.3.5 高通量筛选方法应用于文库筛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合突变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常用试剂及保存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ASTing文库的构建
        3.2.2 突变体文库快速筛选
        3.2.3 HheC及其优势突变体的表达纯化
        3.2.4 优势突变体的活性测定及动力学拆分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HheC及其优势突变体的表达纯化
        3.3.2 HheC及其优势突变体的活性检测
        3.3.3 优势突变体的对映体选择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
    4.1 分子对接
        4.1.1 同源建模
        4.1.2 分子对接步骤
        4.1.3 优势突变体的结构分析
    4.2 经典MD模拟步骤
        4.2.1 初始结构的准备
        4.2.2 经典MD模拟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蛋白整体波动情况
        4.3.2 根均方波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泛解酸内酯的化学拆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介绍
    1.2 手性药物拆分
        1.2.1 手性
        1.2.2 手性药物拆分与分离方法
        1.2.3 直接结晶拆分法
        1.2.4 复合拆分和包合拆分法
        1.2.5 动力学拆分
        1.2.6 动态动力学拆分
        1.2.7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法
        1.2.8 液相和气相色谱分离法
        1.2.9 形成非对映异构体结晶拆分法
    1.3 维生素B5
        1.3.1 D-泛酸钙
        1.3.2 D-泛醇
        1.3.3 泛硫乙胺
        1.3.4 维生素B5的国内外需求
        1.3.5 维生素B5的合成
    1.4 泛解酸内酯
        1.4.1 外消旋泛解酸内酯的合成
        1.4.2 D-泛解酸内酯的合成
    1.5 手性α-苯乙胺
        1.5.1 手性α-苯乙胺的性质与合成
        1.5.2 手性α-苯乙胺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非对映体盐的制备与分离研究
    2.1 非对映体盐的制备原理
    2.2 非对映体盐的制备
        2.2.1 R-(+)-α-苯乙胺盐酸盐的合成
        2.2.2 DL-泛解酸钠的合成
        2.2.3 非对映体盐的合成
    2.3 非对映体盐的分离
        2.3.1 单一复盐纯度监测方法的建立
        2.3.2 不同单一溶剂对非对映体盐分离的影响
        2.3.3 不同二元混合溶剂对非对映体盐分离的影响
        2.3.4 不同温度对非对映体盐分离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泛解酸内酯的制备和拆分剂的回收
    3.1 拆分剂的回收方法
        3.1.1 酸分解复盐回收拆分剂
        3.1.2 碱分解复盐回收拆分剂
        3.1.3 拆分剂回收方法的选择
    3.2 拆分剂的回收
    3.3 D-泛解酸内酯的制备
    3.4 L-泛解酸内酯的拆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对映体盐的晶体研究
    4.1 X-射线单晶衍射简介
    4.2 单一非对映体盐的制备
        4.2.1 R-(+)-α-苯乙胺—D-泛解酸盐的制备
        4.2.2 R-(+)-α-苯乙胺—L-泛解酸盐的制备
    4.3 单晶培养
        4.3.1 R-(+)-α-苯乙胺—D-泛解酸盐单晶培养
        4.3.2 R-(+)-α-苯乙胺—L-泛解酸盐单晶培养
    4.4 晶体结构分析
        4.4.1 X-射线单晶衍射图
        4.4.2 晶体三维堆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展开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6)微杆菌重组酯酶的发酵优化及其细胞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催化
    1.2 羧酸酯酶的研究进展
        1.2.1 羧酸酯酶的简介
        1.2.2 羧酸酯酶的作用机制
        1.2.3 羧酸酯酶的应用
        1.2.3.1 食品工业
        1.2.3.2 洗涤及废水处理
        1.2.3.3 医药工业
    1.3 生物素
        1.3.1 生物素简介
        1.3.2 生物素合成进展
    1.4 重组大肠杆菌发酵工艺优化影响因素
        1.4.1 培养基
        1.4.1.1 碳源
        1.4.1.2 氮源
        1.4.1.3 无机盐
        1.4.2 培养条件
        1.4.2.1 .温度
        1.4.2.2 pH值
        1.4.2.3 溶解氧
        1.4.2.4 搅拌
        1.4.2.5 泡沫
        1.4.3 表达产物的诱导
    1.5 细胞固定化技术
        1.5.1 细胞固定化的主要方法
        1.5.1.1 吸附法
        1.5.1.2 共价结合
        1.5.1.3 交联法
        1.5.1.4 包埋法
        1.5.2 固定化细胞技术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1.5.2.1 食品行业
        1.5.2.2 制药行业
        1.5.2.3 能源行业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微杆菌重组酯酶的罐上发酵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微生物
        2.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2 菌种活化
        2.3.3 培养方法
        2.3.4 分析方法
        2.3.4.1 重组大肠杆菌生物量测定
        2.3.4.2 酶活的测定方法
        2.3.5 重组菌罐上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2.3.5.1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2.3.5.2 初始诱导OD值的优化
        2.3.5.3 诱导温度的优化
        2.3.5.4 初始pH值的优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发酵罐培养条件的优化
        2.4.1.1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
        2.4.1.2 初始诱导点的优化
        2.4.1.3 诱导温度的优化
        2.4.1.4 初始pH值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杆菌重组酯酶的自诱导培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微生物
        3.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
        3.3.1.1 种子培养基
        3.3.1.2 发酵培养基
        3.3.2 培养方法
        3.3.3 微杆菌重组酯酶自诱导发酵优化
        3.3.3.1 TYM-5052培养基产酶起点监测
        3.3.3.2 培养温度及时间的优化
        3.3.3.3 三种不同碳源浓度的优化
        3.3.3.4 两种不同氮源浓度的优化
        3.3.3.5 培养基初始pH值的优化
        3.3.3.6 转速的优化
        3.3.3.7 装液量的优化
        3.3.3.8 自诱导发酵产酶曲线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YM-5052培养基产酶起点监测
        3.4.2 培养温度及时间对重组菌生长及产酶的影响
        3.4.3 三种不同碳源浓度对重组菌生长及产酶的影响
        3.4.4 两种不同氮源浓度对重组菌生长及产酶的影响
        3.4.5 培养基初始pH值的优化
        3.4.6 转速的优化
        3.4.7 装液量的优化
        3.4.8 自诱导发酵产酶曲线
        3.4.9 发酵优化前后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组大肠杆菌细胞的固定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微生物
        4.2.2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的培养
        4.3.2 固定化细胞的制备
        4.3.3 分析方法
        4.3.3.1 固定化细胞机械强度测试
        4.3.3.2 酶活的测定
        4.3.4 戊二醛固定化细胞条件优化
        4.3.4.1 交联剂戊二醛浓度的优化
        4.3.4.2 交联时间的优化
        4.3.4.3 交联pH值的优化
        4.3.5 戊二醛固定化细胞性能的优化
        4.3.5.1 温度对固定化细胞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
        4.3.5.2 pH对固定化细胞酶活和稳定性的影响
        4.3.5.3 金属离子对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4.3.5.4 不同缓冲液浓度对(4S,5R)-单甲酯转化率的影响
        4.3.5.5 固定化细胞的储藏稳定性
        4.3.5.6 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性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4.4.2 戊二醛固定化细胞条件的优化
        4.4.2.1 戊二醛浓度的优化
        4.4.2.2 交联时间的优化
        4.4.2.3 交联pH的优化
        4.4.3 戊二醛固定化细胞性能的研究
        4.4.3.1 温度对固定化细胞及游离细胞活性的影响
        4.4.3.2 温度对固定化细胞及游离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4.4.3.3 pH值对固定化细胞及游离细胞活性的影响
        4.4.3.4 pH值对固定化细胞及游离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4.4.3.5 金属离子对游离细胞和固定化细胞酶活的影响
        4.4.3.6 缓冲液浓度对(4S,5R)-单甲酯转化率的影响
        4.4.3.7 固定化细胞的储藏稳定性
        4.4.3.8 固定化细胞的重复利用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7)手性膦、胺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酯化物的不对称环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手性的意义
        1.1.2 手性化合物的获取途径
    1.2 不对称催化
    1.3 有机催化
    1.4 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及其环化反应
        1.4.1 MBH反应及其酯化物
        1.4.2 膦催化MBH酯化物的环化反应
        1.4.3 胺催化MBH酯化物的环化反应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仲胺硫脲催化合成手性巴比妥酸衍生物
    2.1 研究背景介绍
    2.2 课题设计思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筛选与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反应底物普适性研究
    2.4 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2 催化剂的合成
        2.5.3 β-硝基苯乙烯MBH醋酸酯的合成
        2.5.4 合成巴比妥酸稠合的四氢吡喃实验过程
        2.5.5 单晶数据
第3章 仲胺硫脲催化合成手性香豆素骈吡喃化合物
    3.1 研究背景介绍
    3.2 课题设计思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反应底物普适性研究
        3.3.3 反应机理研究
    3.4 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5.2 合成香豆素骈吡喃的实验过程
        3.5.3 单晶数据
第4章 手性膦催化合成双螺环氧化吲哚
    4.1 研究背景介绍
    4.2 课题设计思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的建立及优化
        4.3.2 底物普适性研究
        4.3.3 反应机理
    4.4 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分析仪器及试剂
        4.5.2 催化剂的合成
        4.5.3 底物的合成
        4.5.4 合成双螺环氧化吲哚的实验过程
        4.5.5 单晶数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图A 核磁共振谱图
    附图B 手性化合物HPLC谱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多液相体系酶法拆分萘普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药物简介
        1.1.1 萘普生简介
        1.1.2 手性药物的特性
    1.2 手性药物拆分的方法
    1.3 萘普生的酶法拆分的研究现状
    1.4 反应体系的研究进展和三液相反应体系的简介
        1.4.1 酶法拆分萘普生的反应体系
        1.4.2 新型反应介质和体系简介
        1.4.3 三液相反应体系简介
    1.5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效拆分萘普生的脂肪酶和多液相体系的筛选
    2.1 引言
    2.2 主要药品试剂
    2.3 主要实验仪器
    2.4 分析方法
        2.4.1 HPLC检测方法
        2.4.2 对映体选择率和反应转化率的计算
        2.4.3 中下相酶的分配系数和中相回收率的计算
    2.5 实验步骤
        2.5.1 外消旋萘普生的甲酯化反应和产物纯化
        2.5.2 脂肪酶的筛选
        2.5.3 三液相体系的筛选
        2.5.4 中相和下相脂肪酶活的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2.6.1 萘普生的甲酯化和HPLC检测结果
        2.6.2 两相体系进行酶的筛选的结果
        2.6.3 三液相体系筛选的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液相体系酶法拆分萘普生的优化及微观机制
    3.1 引言
    3.2 主要药品试剂和实验仪器
    3.3 分析方法
    3.4 实验方法
        3.4.1 三液相体系的成相物质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pH值对反应的影响
        3.4.3 反应体系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3.4.4 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4.5 反应后剩余R构型过量底物的消旋和再次使用
        3.4.6 三液相体系中相的重复使用
        3.4.7 三液相体系微观结构的研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三液相体系的成相物质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2 反应pH值对反应的影响
        3.5.3 反应体系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3.5.4 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5.5 反应后剩余R构型过量底物的消旋和再次使用
        3.5.6 三液相体系中相的重复使用
        3.5.7 三液相体系微观结构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构型选择性脂肪酶MAS1 拆分萘普生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药品试剂和实验仪器
    4.3 分析方法
    4.4 实验方法
        4.4.1 不同R构型偏好脂肪酶催化效果的比较
        4.4.2 不同有机溶剂对MAS1 催化效果的影响
        4.4.3 酶液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4.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5 反应pH值对反应的影响
        4.4.6 相同反应条件下MAS1和CALB催化效果的比较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不同R构型偏好脂肪酶催化效果的比较
        4.5.2 不同有机溶剂对MAS1 催化效果的影响
        4.5.3 酶液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4.5.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5.5 反应pH值对反应的影响
        4.5.6 相同反应条件下MAS1和CALB的催化效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液相体系双酶二次动力学拆分萘普生的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药品试剂和实验仪器
    5.3 分析方法
    5.4 实验方法
        5.4.1 不同三液相体系对脂肪酶MAS1 催化效果的影响
        5.4.2 三液相体系的成相物质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4.3 反应pH值对反应的影响
        5.4.4 酶液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4.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4.6 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4.7 三液相体系中相的重复使用
        5.4.8 双酶二次动力学拆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不同三液相体系对脂肪酶MAS1 催化效果的影响
        5.5.2 三液相体系的成相物质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5.3 反应pH值对反应的影响
        5.5.4 酶液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5.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5.6 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5.7 三液相体系中相的重复使用
        5.5.8 双酶二次动力学拆分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含羰基金属温控手性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1.1.1 手性药物简介
        1.1.2 手性药物的合成方法
    1.2 手性配体的研究进展
        1.2.1 含氮手性配体
        1.2.2 含膦手性配体
    1.3 手性芳基丙酸酯研究进展
        1.3.1 芳基丙酸酯的简介与合成方法
        1.3.2 手性芳基丙酸酯合成工艺研究
    1.4 羰基化反应
        1.4.1 羰基化反应类型与简介
        1.4.2 不对称羰基化反应中贵金属的使用
        1.4.3 贵金属催化剂的回收与循环
    1.5 离子液体
        1.5.1 离子液体的简介和种类
        1.5.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5.3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1.5.4 离子液体的应用
        1.5.5 功能化离子液体
        1.5.6 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合成表征及温控性能考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离子液体前驱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探究
        2.2.4 羰基铑盐的合成合成方法探究
        2.2.5 羰基铑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探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液体前驱体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2.3.2 羰基铑盐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2.3.3 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分析
        2.3.4 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物性表征及温控两相体系建立
    2.4 小结
第三章 手性离子液体催化苯乙烯的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手性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的表征及物性分析
        3.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产品表征分析
        3.3.4 手性聚醚羰基铑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情况探究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不对称羰基化合成手性芳基丙酸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意义
        1.1.1 不对称氢化反应
        1.1.2 不对称氰基化反应
        1.1.3 不对称环氧化反应
        1.1.4 不对称羰基化反应
    1.2 手性芳基丙酸酯研究意义
        1.2.1 芳基丙酸酯消旋体合成工艺
        1.2.2 手性芳基丙酸酯用途及合成方法
    1.3 基于不对称羰基化反应手性催化体系
        1.3.1 贵金属的使用
        1.3.2 手性配体研究进展
    1.4 基于不对称羰基化反应离子液体催化体系
        1.4.1 离子液体简介
        1.4.2 离子液体种类和性质
        1.4.3 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
        1.4.4 离子液体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
第二章 1-苯基乙醇和苯乙烯不对称羰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反应方程式
        2.2.4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苯基乙醇不对称氢羧基化反应研究
        2.3.2 苯乙烯不对称氢酯基化反应研究
        2.3.3 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合成及催化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3.2.2 羰基铑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3.2.3 羰基铑功能化离子液体的表征
        3.2.4 铑-膦手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S)-(+)-萘普生的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醚羰基铑手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羰基化中的应用[D]. 王珂.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纳米金杂化脂肪酶催化拆分反应研究[D]. 张宏迪.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3]吡唑啉酮螺环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左雄. 贵州大学, 2020(04)
  • [4]针对环氧化物开环反应活性进行卤醇脱卤酶HheC的半理性设计研究[D]. 邓佼.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泛解酸内酯的化学拆分[D]. 赵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6]微杆菌重组酯酶的发酵优化及其细胞固定化研究[D]. 沈海云.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7]手性膦、胺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酯化物的不对称环化反应[D]. 张晶. 天津大学, 2019(01)
  • [8]多液相体系酶法拆分萘普生的研究[D]. 李振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含羰基金属温控手性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作用研究[D]. 宋雅宁.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10]不对称羰基化合成手性芳基丙酸酯的研究[D]. 李星星.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S)-(+)-萘普生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