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

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

一、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龚真萍,赵红,郑永杰,王志刚,宋秘钊,李玉峰[1](2021)在《生物炭改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阐述了生物炭的改性方法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对比了生物炭预处理改性法和后处理改性法,指出虽然改性后的生物炭对印染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处理使用过的生物炭仍需进一步研究。

李钰颖[2](2021)在《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在印染废水脱色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印染废水色度高、水量大、难降解、污染严重、处理成本高;废弃纤维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可以生物降解。本研究以废弃纤维为基材,制备出对染料具有高吸附性能及催化性能双重作用的廉价纤维基固体材料,将其与过氧化氢构成非均相芬顿催化体系,应用于活性翠蓝KNG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目的是有效去除染料废水中的染料,同时使吸附催化材料重复多次使用,降低脱色成本,并有效利用废弃物。本研究分别采用羊毛纤维和无纺黏胶为原料,先用碱剂、亚硫酸氢钠、等离子体和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对羊毛纤维和无纺黏胶进行预处理,再用明胶铜配合物、硫酸铜、硫酸亚铁对羊毛纤维和无纺黏胶进行金属盐改性处理,制备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将其应用于活性翠蓝KNG模拟染料废水脱色,以脱色率为评价指标,优化了预处理、金属盐改性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羊毛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的制备工艺为:先将羊毛纤维投入含有2%(owf)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和10%(owf)碳酸钠的水溶液中,于95℃预处理50 min,取出水洗;再将预处理后羊毛纤维投入含有30%(owf)明胶铜配合物和40%(owf)硫酸亚铁的水溶液中,于35℃改性处理60 min,取出水洗、烘干。无纺黏胶基吸附催化材料的制备工艺为:先将无纺黏胶投入含有4%(owf)阳离子明胶蛋白助剂和10%(owf)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于35℃预处理30 min,取出水洗,再将预处理后无纺黏胶投入含有40%(owf)明胶铜配合物和40%(owf)硫酸亚铁的水溶液中,于65℃改性处理40 min,取出水洗、烘干。接下来探讨了这两种吸附催化材料的最佳脱色工艺。主要通过探究30%过氧化氢用量、脱色液p H值、盐酸用量、脱色温度、脱色时间对吸附催化材料脱色率的影响,得出羊毛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的最佳脱色工艺为:将1 m L·L-1盐酸和4 m L·L-130%过氧化氢加入到含有0.12 g·L-1活性翠蓝KNG染料的模拟染液废水中,投入羊毛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纤维重量与溶液体积之比为1∶100,于35℃脱色处理2 h。无纺黏胶基吸附催化材料的最佳脱色工艺为:将3 m L·L-1盐酸和2 m L·L-130%过氧化氢加入到含有0.12 g·L-1活性翠蓝KNG染料的模拟染液废水中,投入无纺黏胶基吸附催化材料,纤维重量与溶液体积之比为1∶100,于35℃脱色处理2 h。还探讨了染液中氯化钠、高锰酸钾和抗坏血酸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液中存在氯化钠不利于染料废水脱色,存在微量高锰酸钾和抗坏血酸都能提高脱色效果。其次,评价了这两种吸附催化材料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吸附催化材料和过氧化氢构成的非均相芬顿体系具有吸附染料阴离子和催化降解染料双重作用,并且吸附催化材料能够重复多次使用。而且按此工艺制备的其它纤维基废弃材料,同样能获得良好的脱色效果和重复再利用效果。另外,这两种吸附催化材料可应用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和活性染料废水脱色处理。脱色后的回用水,还可应用于棉织物染色,但与自来水染色棉织物相比,回用水染色后棉织物色光和K/S值变化较大。最后,表征了这两种吸附催化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探讨了这两种吸附催化材料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明胶铜配合物和硫酸亚铁能够与吸附催化材料牢固结合,在脱色过程中不易溶落,有利于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吸附催化材料对活性翠蓝KNG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35℃吸附催化材料脱色体系中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和未处理材料脱色体系中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55℃和75℃吸附催化材料脱色体系中过氧化氢的分解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此外,在吸附催化材料与过氧化氢构成的非均相芬顿催化体系中,材料吸附染料的同时,能够有效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破坏染料结构。另外,与35℃和75℃相比,在55℃脱色时,纤维损伤更小,脱色液的CODcr值(化学需氧量)更低,材料损伤更小,降解染料的效果更好,但该催化体系对染料的矿化仍不彻底,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脱色过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能发生很大变化以及通过加入羟自由基捕获剂(二甲基亚砜)后,脱色率有所降低,表明吸附催化材料具有催化性能,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高活性羟自由基,且羟自由基能够降解脱色液中的染料,但脱色体系反应复杂,羟自由基可能不是唯一一种破坏染料结构的有效成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因此,该研究有利于废弃资源有效再利用,有利于降低废水处理成本,保护水资源,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理念,该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及应用开发前景,能为社会和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翟世民[3](2021)在《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炭的制备成本低、孔隙率高、官能团丰富,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应用前景广阔。以废弃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并将其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印染废水的处理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然而,由于废弃生物质中的无机组分占比较高,造成制备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比常规活性炭低,且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普通生物炭往往只对带特定电荷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普适性差;另外,生物炭使用后进行堆积或填埋处理,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上述原因限制了废弃生物质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此,本论文以制革污泥和竹子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调控热裂解条件、引入活性官能团和负载金属氧化物等方式制备了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生物炭,研究所制备生物炭材料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改变制备条件调控生物炭(BCs)的比表面积和Zeta电位电势,然后在BCs表面引入酰胺基和氰基等官能团,制备改性生物炭(MBCs),提高MBCs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普适性。研究发现BCs仅对阳离子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中BC50用量为10 g/L时对100 mg/L的Cr(Ⅵ)最大去除率为43.5%,8 g/L的BC50对活性红X-3B、直接黄RS、阳离子蓝X-GRL和酸性蓝2GL(200mg/L)的去除率分别为0.1%、17.9%、99.1%和0.05%;在BCs表面引入酰胺基和氰基等官能团后,MBCs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普适性明显提高,在上述相同条件下MBCs对Cr(Ⅵ)、活性红X-3B、直接黄RS、阳离子蓝X-GRL和酸性蓝2GL的最大去除率均可达到98%以上,且被吸附污染物在模拟环境中未出现明显的脱附现象;在MBCs表面负载Fe3O4粒子后,在磁场作用下可以实现MBCs从水中的快速分离,提高了生物炭的实际应用性能。为实现生物炭的循环使用,研究以Fe粉和竹粉为原料,通过热裂解制备生物炭Fe-BC,然后在Fe-BC多孔结构上负载TiO2、Mg O和Zn O,得到具有吸附-催化功能的生物炭复合材料(TiO2@Fe-BC和Mg O/Zn O/TiO2@Fe-BC),将其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和乙酸作用下,TiO2@Fe-BC(0.1 g)对Cr(Ⅵ)(10 m L,25 mg/L)的最大去除率为93.29%,而Mg O/Zn O/TiO2@Fe-BC对Cr(Ⅵ)的去除率为79.97%;在紫外光照射下,0.8 g/L的Mg O/Zn O/TiO2@Fe-BC可以实现50 mg/L亚甲基蓝(MB)的100%脱色,且Mg O/Zn O/TiO2@Fe-BC循环使用4次后,其对MB的去除率仍在80%以上。将竹片经水热碳化得到生物炭微球(BMs),采用溶胶凝胶法在BMs表面包覆Mg O-Zn O和TiO2-Ag,制备金属氧化物包覆生物炭球复合材料(DSMs),氧化煅烧去除BMs,得到内层为非光敏催化材料Mg O-Zn O、外层为光敏催化材料TiO2-Ag的中空催化微球(HCMs),以提高催化材料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HCMs对亚甲基蓝(MB)的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HCMs对光的最大吸收波长拓展到了可见光范围(580 nm);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Xe灯,150W),HCMs在水中可以产生·O2-、e-和·OH等活性物质,当HCMs使用量为0.01 g时,可以将100 m L浓度为5 mg/L的MB催化降解,HCMs循环使用5次后对MB的去除率仍然可达到80%,与所制备的生物炭多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Mg O/Zn O/TiO2@Fe-BC)、商品级锐钛矿和金红石相比,HCMs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催化降解能力更高。为拓展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以腈纶纤维为骨架,在纤维表面包覆沉积Mg(OH)2,分别在纤维间填充竹粉或制革污泥,经模板压制成形和高温无氧煅烧,制备生物炭饼光热转化材料,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热能转化效率高、亲水性强的生物炭饼光热转化材料(BC3-0和BC3-1)。研究BC3-0和BC3-1对活性红X-3B废水的净化效果表明,BC3-1对光能的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78.98%;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通过太阳能-蒸汽-冷凝水的界面转化,可以去除活性红X-3B废水(10 g/L)中绝大部分污染物,其中利用BC3-0收集到的净化水中活性红X-3B、COD、TOC、TC和IC浓度分别为4.67 mg/L、17.52 mg/L、34.33mg/L、46.94 mg/L和12.61 mg/L,可以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直接排放的要求。

陈嘉雄[4](2021)在《强化混凝-水解酸化-MBBR处理印染废水研究》文中指出印染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色度深、水量大、水质情况复杂等特点,属于难降解的工业废水,直接选用单一的处理方法,如物化法或生物法很难将其达标处理,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和自身研究发现下,本文选用强化混凝-水解酸化-MBBR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并对各个处理工艺进行研究分析,考察其影响因素对印染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最佳的运行参数以及机理性问题。通过对干污泥进行活化和炭化的方法制备污泥生物炭作为混凝的强化剂,并研究了普通混凝与强化混凝对不同印染废水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强化混凝能够去除亲水性强、溶解度高、结构复杂、缔合程度高的染料分子,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30%和36%,提高14%和26%;当PAC投加量为200 mg/L,初始p H在8~10时,能保持较高的去除率,且污泥生物炭的投加量越高,去除效果越好;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污泥生物炭进行表征可知,改性后的污泥生物炭比表面积增加,孔隙率增加,吸附性能增强;采用傅里叶红(FTIR)红外光谱对强化混凝后的沉淀分析可知,混凝沉淀物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官能团,说明印染废水中污染物被强化混凝吸附沉淀去除。采用闷曝法对MBBR进行挂膜,并对水解酸化/MBBR进行驯化,当COD和色度去除率达到80%以上,驯化结束且反应器开始启动。对印染废水进行初步研究和研究运行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发现,水解酸化能够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并且水解酸化/MBBR联用时比单独使用能够大幅度增强对印染废水的去除效果,COD和色度去除率均能达到80%以上;当水解酸化和MBBR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12 h和8 h,MBBR溶解氧(DO)保持在4 mg/L,进水初始p H保持在中性或弱碱性时,对印染废水的去除效果较好且较为经济。通过对水解酸化和MBBR进行生物相观察发现,水解酸化大多数为细菌类微生物,MBBR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生物相种类多并且生长良好。组合工艺在PAC和污泥生物炭投加量分别为200 mg/L和300 mg/L,初始p H为8~10,水解酸化和MBBR HRT分别为8和12 h,初始p H为7~9,DO为4 mg/L的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30 d,COD、色度和氨氮的去除率均能保持在较高的去除率,分别在90%、90%和98%以上;对各处理阶段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随着工艺的进行,进水在664 nm、292 nm和246 nm处的波峰不断的降低,在出水阶段甚至是消失,并且出水在218 nm处产生了新的波峰,分析推测染料分子及其衍生物不断的被降解去除,最终降解为简单结构的小分子物质,污染物得到去除。图[28]表[6]参[73]

史振宇[5](2020)在《催化臭氧氧化-BAF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染废水是一种成分复杂、难生化处理废水。随着我国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提升,对印染废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了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耦合的组合工艺技术,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考察优选催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组合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提出了通过两级分段处理降低运行成本的工艺思路。通过中试试验进一步考察了臭氧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和组合工艺的经济性,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首先,对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核心之一负载型催化剂进行了研究。使用不同过渡金属盐溶液和载体制备了五种催化剂,比较考察了五种催化剂的吸附性能和催化性能,优选出一种效果最佳且具备较好应用价值的催化剂。通过对比有无催化剂条件下的臭氧氧化去除污染物效果,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并通过SEM、XPS、BET等方法对催化剂特性进行了表征。其次,以实际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为处理对象,在优化预处理方式基础上,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使用量、臭氧投加量、臭氧浓度等参数条件对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污染物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反应时间为30-40 min,最佳催化剂使用量为335 g/L,最佳臭氧投加量为70.65 mg/L,最佳臭氧浓度为71-90 mg/L。再次,考察了催化臭氧氧化-BAF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催化臭氧氧化可有效提升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可生化性,B/C比平均可提高56.79%;BAF处理催化臭氧氧化出水的效果随臭氧的投加量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级催化臭氧氧化-BAF系统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级系统,两级系统的最佳臭氧投加比例为6:4。最后,通过开展长期中试实验,验证了组合工艺的运行效果,并再次考察了催化剂在长期使用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催化臭氧氧化-BAF组合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在最优工况下,系统出水COD平均值为36 mg/L。催化剂经长期使用仍保持催化活性。组合工艺的直接运行成本为1.3元/m3。

陈思琦[6](2020)在《膨胀石墨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环境状况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及污染物处理问题受到大家高度重视。电化学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氢能作为一种理想,无污染,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帮助解决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电解水是一种简单、成熟的产氢技术,但适当有效的电催化剂对实现该技术在电化学析氢反应(HER)中的工程应用至关重要。二硫化钼(MoS2)由于价格低廉,催化活性高等特点备受人们关注,但它本身较差的导电性以及边缘活性位点暴露的较少而限制了其工程应用。因此,克服这两个缺点使其成为理想的析氢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以本课题利用膨胀石墨(EG)这种优良导体改善MoS2层间传导差的问题,来提高它的HER性能。本课题以自制的膨胀石墨复合基(EGM)电极作为载体利用水热法制得MoS2/EGM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全pH环境下的HER性能。结果表明得益于EGM卓越的电导率,MoS2/EGM-2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230 mV(j=10 mA·cm-2)的低过电位,77 mV·dec-1的低Tafel斜率,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值0.919Ω·cm2以及12 h的长循环稳定性。此外,其在中性和碱性电解质中也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析氢活性。印染废水由于其成分复杂、难降解,且成分中的有机物大多都是致癌的,现已成为我国各大水域的重要污染源。电化学方法降解印染废水具有成本低、能量效率高、降解彻底以及用途多样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电化学降解有机物主要集中于阳极过程的研究,而对阴极材料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电化学阴极材料在降解过程中存在H2O2产量少,析氢副反应抑制了阴极的还原反应导致电流效率低等缺点。所以本研究利用析氢活性不高的EG和具有还原氧特性的MnO2通过电沉积法制备出MnO2/EGM电极并将其作为阴极材料应用于电化学降解罗丹明B(RHB)的实验中。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2,电流密度为40 mA·cm-2,电解质浓度为0.15 mol/L,RHB初始浓度为8 mg/L,反应温度为25℃时,RHB在电解30 min后达到最大脱色率为94.43%。

满心祁[7](2020)在《超声强化Fe3O4-MnO2类Fenton体系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染废水具有色度高、有机物含量高、毒性大和可生化性差等特点,是一种难处理有机废水。近年来用高级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越来越受重视,其中的Fenton氧化法因为其反应速度快、易操作而被广大学者熟知。但Fenton氧化法存在着投药量大、p H值适用范围窄、催化剂利用率低等缺陷,因此也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本课题主要研究超声对Fe3O4-Mn O2类Fenton体系的强化作用,试验研究超声波强化Fe3O4-Mn O2-PAC类Fenton体系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处理效果以及最佳工艺条件,为类Fenton氧化法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试验以亚甲基蓝模拟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在实验室分别研究了Fenton试剂法、Fe3O4-Mn O2-PAC类Fenton试剂法、超声波强化Fe3O4-Mn O2-PAC类Fenton试剂法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处理效果,以及超声波对类Fenton试剂法的强化作用。采用传统Fenton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H2O2和Fe SO4·7H2O的投加量、p H值及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均有影响,其中H2O2的投加量影响最大。当p H=3,H2O2的投加量为Qth(3m L/L),Fe2+的投加量为800mg/L,反应120min时,色度去除率能够达到98.79%,COD的去除效率能够达到81.82%。Fe3O4-Mn O2-PAC类Fenton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结果显示:该体系拓宽了p H的有效范围到2-5,用Fe3O4-Mn O2-PAC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提高了整个体系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且催化剂可重复利用。在p H值为3,催化剂Fe3O4-Mn O2-PAC的投加量为0.8g/L,H2O2的投加量为0.8Qth,温度为25℃的条件下反应120min时,色度去除率为99.34%,COD的去除效率为85.45%。超声波对Fe3O4-Mn O2-PAC类Fenton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有强化作用,在p H=3,催化剂Fe3O4-Mn O2-PAC的投加量为0.8g/L,投加H2O2的量为0.8Qth,温度为25℃,超声功率为120W,超声频率为28KHz的条件下反应120min时,色度去除率为100%,COD平均去除率为87.62%。在保持去除效果相当的条件下,超声波的强化可以减少投药量,其中催化剂Fe3O4-Mn O2-PAC的投加量从0.8g/L减少到了0.5g/L,H2O2的投加量从0.8Qth减少到了0.5Qth。超声强化Fe3O4-Mn O2-PAC类Fenton法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处理技术。与传统Fenton法相比,该方法不仅拓宽了p H的有效范围,还在去除效果相当的条件下减少了药剂投加量,节约处理成本,并且实现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何亮明[8](2019)在《加压溶气强化O3和O3/H2O2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提升目前臭氧类氧化技术臭氧传质和利用效率,本文采用加压溶气强化O3、O3/H2O2氧化体系,分别对难降解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模拟废水和实际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加压溶气强化O3氧化体系作用下,对活性艳红的降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溶气压力、反应时间、初始pH值、气水比和O3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艳红废水脱色率及CODCr去除率的影响,分析了其降解反应动力学;同时对染料降解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加压溶气强化O3氧化可以快速降解废水中的染料分子,与常压鼓泡曝气体系相比,在30 min内CODCr去除率提高30.3%,完全脱色时间缩短15 min。溶气压力的提升、反应时间的延长和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废水CODCr去除和脱色,初始pH和气水比的变化对废水CODCr去除率和脱色速率影响较小。在加压溶气情况下,活性艳红的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且表观速率常数与臭氧投加量和溶气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在加压溶气反应体系下,染料分子的降解是个逐步氧化过程,偶氮结构首先遭到破坏,随着反应的进行,苯环、三嗪环、萘环、-SO3Na等结构遭到破坏,氧化降解成小分子物质。(2)在加压溶气强化O3/H2O2氧化体系作用下,对活性艳红的氧化降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H2O2投加量、溶气压力、初始pH值、染料初始浓度及O3投加量等因素对活性艳红氧化降解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染料降解过程。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O3氧化体系,在O3/H2O2氧化体系下,活性艳红的降解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但控制合适的H2O2浓度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都将减弱联合体系的氧化降解效率。溶气压力和臭氧投加量的增加促进了染料分子的降解,染料降解效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加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废水初始pH值的变化对染料降解效率影响较小。加压溶气强化O3/H2O2氧化体系对活性艳红废水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染料的偶氮键、苯环、三嗪环、萘环、-SO3Na等基团遭到氧化降解。(3)在加压溶气强化O3、O3/H2O2氧化体系下,对实际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降解过程中废水UV254、CODCr指标的去除率,并对氧化过程水样进行了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加压溶气强化O3氧化体系对印染生化出水具有较好的氧化处理效果,其UV254、CODCr去除率分别为74.7%、40.9%;在合适的过氧化氢浓度下,O3/H2O2体系对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加压溶气强化O3、O3/H2O2氧化体系下生化出水中有机物的氧化降解途径存在一定差异。

刘伟涛[9](2018)在《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染废水通常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所含化学成分复杂,物理色度大,可生物降解性差,毒副作用大等特点,这样的水处理起来难度高,工艺复杂,难以用生物手段处理,处理成本高。基于这些因素,制备一种材料来减少工艺流程、解决难生物降解的问题,简单高效地处理印染废水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本文利用氧化还原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锰、5%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以及5%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并以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催化降解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高锰酸钾和硫酸锰为原料,利用氧化还原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锰。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探究了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锰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120mg,初始p H=7.0,反应温度为25℃的条件下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锰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87.90%,水热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锰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60.90%。实验探究了样品投加量、p H和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 H=7.0情况下3h后反应去除率最高为88.09%,二氧化锰的投加量为150mg情况下3h反应后最终的去除率最高,达到了93.96%,反应温度在55℃下去除率最高为94.84%。(2)制备生成5%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和5%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技术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反应样品的投加量、初始p H和反应温度对亚甲基蓝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3h反应后当投加量为20mg,反应p H=7.0时,5%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最优,去除率达到了99.57%;当投加量为20mg,反应p H=9.0时,5%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最优,3h后去除率为99.50%。(3)对纳米二氧化锰、5%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和5%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去除亚甲基蓝模拟印染废水的实验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和机理分析。分别对其进行准一级、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拟,经过拟合发现,三种样品的实验数据对准二级动力学曲线拟合程度更高,其拟合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9以上,最高达到1.0000。同时也对进行了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拟合研究,拟合结果显示,三种材料对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模型一级反应动力学线性拟合较好,R2都在0.95以上。基于二氧化锰自身的氧化性和催化性,本实验通过Fe离子和Ni离子的掺杂改变了二氧化锰的形态结构,进而显着提高了二氧化锰在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的活性及催化效率。基于表征和实验结果,认为Fe和Ni离子的有效掺杂,实现了高效降解亚甲基蓝模拟印染废水的目的。本工作为进一步制备新的催化降解印染废水提供新思路。

管相宁[10](2018)在《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研发及其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印染纺织行业发展迅速,有大量的新型染料和助剂被投入使用,这导致印染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成分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生化法很难使其达到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其中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因其具有强氧化性、无二次污染、利于回收等特点而被认为是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所建立的内循环流化床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反应运行参数以及降解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为工业化深度处理印染废水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椰壳颗粒活性炭(GAC)为载体,Mn、Mg为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溶胶凝胶法制备Mg-Mn/GAC催化剂,以阳离子红X-GRL模拟废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KMnO4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渍液浓度、氧化方式等制备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采用SEM、EDS、BET、XRD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KMnO4添加量为理论值的80%,焙烧温度为450℃,焙烧时间为3 h,浸渍液浓度为0.5 mol/L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好,其活性组分主要以MgMn2O4和Mn3O4的形式存在,该催化剂催化臭氧化处理阳离子红X-GRL模拟废水60min后,COD的去除率达到74.51%,色度由338.5降低至7.8,重复使用16次后,COD的去除率仍保持在65.00%左右,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以连续流的形式催化臭氧化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生化二级出水,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O3浓度、初始pH值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宜的运行条件为:进气流速为1 L/min,O3浓度为40 mg/L,Mg-Mn/GAC催化剂投加量为2 g/L,HRT为35 min,初始pH值为8。在此条件下,连续反应运行60 min后,出水水质基本达到稳定状态,COD为40 mg/L左右,色度降至10以下,pH值稳定在7.6-7.8之间,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的直接排放标准。通过不同体系阳离子红X-GRL的降解实验、自由基抑制实验以及先前的表征实验,分析了Mg-Mn/GAC催化剂臭氧催化氧化处理阳离子红X-GRL可能的降解机理:部分有机物和O3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O3一部分与有机污染物发生直接臭氧氧化,一部分被活性位点分解成·OH,与有机物发生间接臭氧氧化,而存在于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发生以上两种反应,整体反应机理以羟基自由基氧化为主,臭氧直接氧化为辅。

二、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炭改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炭的改性方法
    1.1 生活炭预处理改性
        1.1.1 酸预处理法
        1.1.2 碱预处理法
        1.1.3 盐预处理法
    1.2 生物炭后处理改性
        1.2.1 物理法改性
        1.2.2 化学法改性
        1.2.3 微生物法改性
2 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实际应用
3结语

(2)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在印染废水脱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印染废水脱色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废水传统处理方法
        1.2.2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废水
    1.3 印染废水脱色处理发展趋势
        1.3.1 非均相芬顿法处理废水
        1.3.2 纤维基材料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创新点
第2章 理论部分
    2.1 印染废水的主要成分及特点
    2.2 高级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原理
        2.2.1 均相芬顿体系处理印染废水
        2.2.2 非均相芬顿体系处理印染废水
    2.3 羊毛纤维及无纺黏胶的结构及性能
        2.3.1 羊毛纤维结构及性能
        2.3.2 无纺黏胶结构及性能
    2.4 纤维基材料改性原理
    2.5 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的脱色原理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3.2 实验工艺过程
    3.3 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工艺
        3.3.1 羊毛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工艺
        3.3.2 无纺黏胶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工艺
    3.4 吸附催化材料脱色工艺
    3.5 棉织物染色
    3.6 测试指标和方法
        3.6.1 脱色率测定
        3.6.2 增重率测定
        3.6.3 明胶铜配合物含量测定
        3.6.4 硫酸亚铁含量测定
        3.6.5 脱色染料量测定
        3.6.6 上染百分率测定
        3.6.7 表观染色深度K/S值测定
        3.6.8 耐皂洗色牢度测定
        3.6.9 耐摩擦色牢度测定
        3.6.10 红外光谱测定
        3.6.11 SEM测定
        3.6.12 过氧化氢分解率测定
        3.6.13 吸收光谱性能测定
        3.6.14 化学需氧量(CODcr值)测定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脱色染料初步的确定
    4.2 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工艺优化
        4.2.1 羊毛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工艺优化
        4.2.2 无纺黏胶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工艺优化
    4.3 吸附催化材料应用工艺优化
        4.3.1 30%过氧化氢用量对吸附催化材料脱色率的影响
        4.3.2 脱色液pH值对吸附催化材料脱色率的影响
        4.3.3 盐酸用量对吸附催化材料脱色率的影响
        4.3.4 脱色温度对吸附催化材料脱色率的影响
        4.3.5 脱色时间对吸附催化材料脱色率的影响
        4.3.6 吸附催化材料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4.4 其他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1 氯化钠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2 高锰酸钾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3 抗坏血酸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5 脱色效果评定
        4.5.1 材料对不同浓度染料吸附效果的影响
        4.5.2 材料对不同种类染料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
        4.5.3 不同材料在不同脱色体系中对染料废水脱色效果的影响
        4.5.4 材料种类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5.5 实际染色废水脱色效果评定
        4.5.6 吸附催化材料循环再利用效果
        4.5.7 脱色回用水再应用效果
        4.5.8 处理后残液放置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6 吸附催化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
        4.6.1 吸附催化材料上明胶铜配合物含量及稳定性
        4.6.2 吸附催化材料上硫酸亚铁含量及稳定性
        4.6.3 不同种类材料制备后和脱色后的增重率
        4.6.4 吸附催化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4.6.5 吸附催化材料的扫瞄电镜SEM分析
    4.7 脱色机理研究
        4.7.1 吸附催化材料脱色速率
        4.7.2 脱色动力学模型分析
        4.7.3 不同材料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4.7.4 过氧化氢分解动力学模型分析
        4.7.5 脱色过程中脱色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性能的变化
        4.7.6 不同脱色体系脱色后溶液的紫外吸收性能
        4.7.7 不同催化体系和不同温度脱色后脱色液CODcr值的变化
        4.7.8 二甲基亚砜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概况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1.2 印染废水的危害
        1.1.3 印染废水的治理
    1.2 生物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1.2.2 生物炭材料的改性研究
        1.2.3 生物炭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炭材料比表面积和官能团的调控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响应面的因素与水平设计
        2.2.4 污泥/竹材生物炭(BCs)的制备
        2.2.5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建立
        2.2.6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验证
        2.2.7 生物炭(BCs)的活化
        2.2.8 官能团改性生物炭(MBCs)的制备
        2.2.9 磁性生物炭(Fe_3O_4-MBCs)的制备
        2.2.10 生物炭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2.11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试验
        2.2.12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试验
        2.2.13 吸附机理研究
        2.2.14 生物炭上被吸附污染物的脱附风险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2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验证与补充
        2.3.3 生物炭材料的表征
        2.3.4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
        2.3.5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
        2.3.6 吸附机理研究
        2.3.7 生物炭上被吸附污染物的脱附风险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炭多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生物炭多孔材料BC的制备
        3.2.4 生物炭复合材料TiO_2@Fe-BC的制备
        3.2.5 生物炭复合材料MgO/ZnO/TiO_2@Fe-BC的制备
        3.2.6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3.2.7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催化还原试验
        3.2.8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试验
        3.2.9 吸附及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炭材料的表征
        3.3.2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催化还原
        3.3.3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
        3.3.4 生物炭的吸附及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生物炭金属氧化物中空催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生物炭微球(BMs)的制备
        4.2.4 金属氧化物包覆生物炭球材料(CSMs和 DSMs)的制备
        4.2.5 中空催化微球(HCMs)的制备
        4.2.6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4.2.7 微球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试验
        4.2.8 HCMs对 MB的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球样品的表征
        4.3.2 微球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催化降解
        4.3.3 模拟太阳光下HCMs对 MB的催化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净化处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
        5.2.4 光照条件下材料的热能转化
        5.2.5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5.2.6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照条件下生物炭材料的热能转化效果
        5.3.2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表征
        5.3.3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净化效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展望
致谢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二:部分缩略词对照表

(4)强化混凝-水解酸化-MBBR处理印染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印染废水来源、特征及危害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
        1.2.2 .印染废水的特征
        1.2.3 .印染废水的危害
    1.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4 .组合工艺法
    1.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工艺和装置
        2.1.1 .试验工艺
        2.1.2 .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接种污泥
        2.2.3 .试验用水
    2.3 .污泥生物炭的制备
    2.4 .悬浮填料的选择与改性
        2.4.1 .悬浮填料的选择
        2.4.2 .悬浮填料的改性
    2.5 .检测及分析项目方法
        2.5.1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
        2.5.2 .SEM表征方法
        2.5.3 .FTIR分析方法
        2.5.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第三章 强化混凝预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步骤
        3.1.2 .混凝剂的选择
    3.2 .混凝与强化混凝对不同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研究
        3.2.1 .COD去除效果
        3.2.2 .色度去除效果
        3.2.3 .SS去除效果
    3.3 .强化混凝处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3.1 .PAC投加量的影响
        3.3.2 .污泥生物炭投加量的影响
        3.3.3 .初始p H的影响
    3.4 .强化混凝机理研究
        3.4.1 .SEM对污泥生物炭的表观分析
        3.4.2 .FTIR对强化混凝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水解酸化/MBBR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4.1 .水解酸化/MBBR驯化及启动
        4.1.1 .MBBR挂膜
        4.1.2 .水解酸化/MBBR驯化
        4.1.3 .水解酸化/MBBR启动
    4.2 .水解酸化/MBBR处理印染废水的初步研究
        4.2.1 .水解酸化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4.2.2 .MBBR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4.2.3 .水解酸化/MBBR联用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4.3 .运行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
        4.3.1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
        4.3.2 .溶解氧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
        4.3.3 .初始p H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
    4.4 .生物相观察
        4.4.1 .水解酸化微生物观察
        4.4.2 .MBBR微生物观察
    4.5 .小结
第五章 强化混凝-水解酸化-MBBR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5.1 .强化混凝-水解酸化-MBBR对印染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5.1.1 .COD去除效果
        5.1.2 .色度去除效果
        5.1.3 .氨氮去除效果
    5.2 .各处理阶段有机污染物沿程变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催化臭氧氧化-BAF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的污染特性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3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实验用水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样预处理方法
        2.2.2 催化臭氧氧化实验方法
        2.2.3 BAF的启动方法
        2.2.4 中试实验方法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第3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3.3.1 催化剂的吸附性能
        3.3.2 催化剂活性
        3.3.3 MAc催化效果
        3.3.4 MAc催化剂的稳定性
        3.3.5 催化剂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4.1 引言
    4.2 水样的预处理
        4.2.1 原水水质情况
        4.2.2 不同预处理方式
        4.2.3 不同混凝剂的影响
    4.3 催化臭氧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4 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1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4.4.2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4.4.3 臭氧浓度的影响
        4.4.4 pH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臭氧氧化-BAF组合处理印染废水
    5.1 引言
    5.2 催化臭氧氧化对生化性的影响
    5.3 催化臭氧氧化-BAF组合处理效果
        5.3.1 单级系统处理效果
        5.3.2 单级和两级系统处理效果比较
        5.3.3 不同臭氧投加量比例对两级系统的影响
    5.4 中试试验情况
        5.4.1 中试流程示意图
        5.4.2 中试试验效果
        5.4.3 催化剂使用寿命
        5.4.4 处理成本估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膨胀石墨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析氢反应
        1.2.1 电化学析氢技术及原理
        1.2.2 常见的析氢电极材料及其研究现状
    1.3 印染废水降解的研究现状
        1.3.1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
        1.3.2 电化学法降解印染废水概况与工艺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催化材料的表征测试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2.2.2 X射线衍射分析
        2.2.3 X衍射光电子能谱分析
    2.3 析氢催化材料的电化学表征方法
        2.3.1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3.2 塔菲儿极化曲线
        2.3.3 交流阻抗测试
        2.3.4 循环伏安法测试
        2.3.5 电化学稳定性测试
    2.4 催化材料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方法
        2.4.1 罗丹明B浓度的测定方法
        2.4.2 H_2O_2浓度的测定
        2.4.3 有机物浓度的测定
第3章 膨胀石墨复合基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1 膨胀石墨的制备
        3.1.1 膨胀石墨的制备
    3.2 膨胀石墨复合基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2.1 膨胀石墨复合基的制备
        3.2.2 膨胀石墨复合基的表征分析
    3.3 析氢电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3.1 析氢电极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析氢电极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3.4 二氧化锰/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4.1 二氧化锰/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3.4.2 二氧化锰/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硫化钼/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析氢性能研究
    4.1 二硫化钼/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在酸性条件下的析氢性能研究
        4.1.1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
        4.1.2 塔菲儿极化曲线研究
        4.1.3 交流阻抗法研究
        4.1.4 循环伏安法研究
        4.1.5 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4.2 二硫化钼/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析氢性能研究
        4.2.1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
        4.2.2 塔菲儿极化曲线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氧化锰/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电化学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5.1 各个实验因素对罗丹明B的脱色效果影响
        5.1.1 初始pH值对罗丹明B脱色效果的影响
        5.1.2 电流密度对罗丹明B脱色效果的影响
        5.1.3 电解质浓度对罗丹明B脱色效果的影响
        5.1.4 罗丹明B初始浓度对其脱色效果的影响
        5.1.5 反应温度对罗丹明B脱色效果的影响
    5.2 罗丹明B在最优条件下TOC的测定分析
    5.3 罗丹明B的降解动力学
        5.3.1 不同初始pH下罗丹明B的降解动力学特征
        5.3.2 不同电流密度下罗丹明B的降解动力学特征
        5.3.3 不同电解质浓度下罗丹明B的降解动力学特征
        5.3.4 不同罗丹明B的初始浓度下的降解动力学特征
        5.3.5 不同反应温度下罗丹明B的降解动力学特征
    5.4 二氧化锰/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电化学降解罗丹明B的机理分析
        5.4.1 二氧化锰/膨胀石墨基电极上电化学反应的循环伏安研究
        5.4.2 紫外可见扫描光谱图分析
        5.4.3 罗丹明B降解过程中H_2O_2浓度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超声强化Fe3O4-MnO2类Fenton体系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Fenton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现状
        1.2.3 类Fenton氧化法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
        1.2.4 强化类Fenton氧化法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水样
    2.2 试验分析方法
        2.2.1 试验方法
        2.2.2 分析方法
3 Fenton试剂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研究
    3.1 Fenton试剂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3.1.1 pH值对亚甲基蓝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2 Fe SO_4·7H_2O的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3 H_2O_2的投加量对亚甲基蓝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4 反应时间对亚甲基蓝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1.5 进水浓度对Fenton法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影响
    3.2 正交试验
    3.3 最佳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Fe_3O_4-Mn O_2类Fenton体系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研究
    4.1 Fe_3O_4-Mn O_2-PA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4.3 Fe_3O_4-Mn O2-PAC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3.1 Fe_3O_4-Mn O_2-PAC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4.3.2 Fe_3O_4-Mn O_2-PAC复合材料催化性能的研究
    4.4 类Fenton体系对亚甲基蓝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4.4.1 初始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2 Fe_3O_4-Mn O_2-PAC催化剂的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3 H2O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4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4.5 最优反应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4.5 Fe_3O_4-Mn O_2-PAC催化剂使用寿命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超声波对类Fenton体系处理亚甲基蓝废水强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5.1 单独使用超声波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研究
    5.2 超声波强化类Fenton体系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处理效果
        5.2.1 超声波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2 超声波频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3 最优反应条件下的去除效果
    5.3 超声波强化对类Fenton氧化法药剂投加量影响的研究
        5.3.1 超声波强化对类Fenton法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5.3.2 超声波强化对类Fenton法 H2O2 投加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加压溶气强化O3和O3/H2O2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1.3 加压溶气技术简介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2.2 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分析测试方法
第3章 加压溶气强化O_3 氧化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3.1 概述
    3.2 加压溶气强化O_3 降解活性艳红X-3B
    3.3 活性艳红X-3B反应动力学分析
    3.4 活性艳红X-3B降解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压溶气强化O_3/H_2O_2 降解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4.1 概述
    4.2 加压溶气强化O_3/H_2O_2 降解活性艳红X-3B
    4.3 活性艳红X-3B降解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压溶气强化氧化体系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废水水质
    5.3 加压溶气强化O_3 氧化处理印染生化出水
    5.4 加压溶气强化O_3/H_2O_2 氧化处理印染生化出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印染废水概况
        1.2.1 印染废水的来源和类别
        1.2.2 印染废水的危害和特点
        1.2.3 国内外印染废水的处理和研究现状
    1.3 二氧化锰及其掺杂材料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1.3.1 二氧化锰的简介
        1.3.2 二氧化锰的形貌可控性研究
        1.3.3 二氧化锰的性能特征及应用
        1.3.4 二氧化锰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
        1.3.5 二氧化锰的掺杂材料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
    1.4 实验研究路线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和测定方法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常规分析测试方法
        2.2.3.1 SEM表征
        2.2.3.2 XRD表征
        2.2.3.3 BET表征
        2.2.3.4 粒度分析表征
第三章 二氧化锰的制备和表征
    3.1 二氧化锰的制备
        3.1.1 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
        3.1.2 Ni和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
        3.1.2.1 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
        3.1.2.2 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
    3.2 二氧化锰的表征
        3.2.1 XRD衍射结果分析
        3.2.2 SEM结果分析
        3.2.2.1 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锰的SEM分析
        3.2.2.2 水热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锰的SEM分析
        3.2.2.3 5%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的SEM分析
        3.2.2.4 5%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的SEM分析
        3.2.3 BET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O_2及其掺杂材料催化性能研究
    4.1 MnO_2催化性能研究
        4.1.1 pH对纳米二氧化锰催化性能的影响
        4.1.2 投加量对纳米二氧化锰催化性能的影响
        4.1.3 反应温度对纳米二氧化锰催化性能的影响
    4.2 Ni和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性能实验研究
        4.2.1 Ni和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探究
        4.2.2 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影响因素探究
        4.2.2.1 投加量对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影响
        4.2.2.2 pH对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影响
        4.2.2.3 反应温度对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影响
        4.2.3 影响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因素
        4.2.3.1 投加量对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影响
        4.2.3.2 pH对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影响
        4.2.3.3 反应温度对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催化亚甲基蓝实验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氧化锰和掺杂二氧化锰降解亚甲基蓝动力学研究
    5.1 吸附动力学研究
        5.1.1 吸附动力学模型
        5.1.2 吸附动力学曲线拟合分析
        5.1.2.1 对纳米二氧化锰吸附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分析
        5.1.2.2 对5%Ni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吸附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分析
        5.1.2.3 对5%Fe掺杂纳米二氧化锰吸附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分析
        5.1.3 吸附机理探究
    5.2 反应动力学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研发及其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2 课题的来源
    1.2 印染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2.1 生物法
        1.2.2 物理法
        1.2.3 化学法
    1.3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均相臭氧催化氧化
        1.3.2 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废水
    2.2 实验装置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载体的预处理
        2.3.2 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4.1 表面形貌分析
        2.4.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2.4.3 晶型结构分析
        2.4.4 表面成分分析
    2.5 分析检测方法
        2.5.1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5.2 色度的测定
        2.5.3 pH的测定
第3章 Mg-Mn/GA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3.2.1 高锰酸钾添加量的优化
        3.2.2 焙烧温度的优化
        3.2.3 焙烧时间的优化
        3.2.4 浸渍液浓度的优化
        3.2.5 氧化方式的优化
    3.3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1 表面形貌分析
        3.3.2 比表面积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成分分析
    3.4 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g-Mn/GAC催化臭氧化印染废水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臭氧化反应时间的确定
    4.3 催化臭氧化体系运行条件的优化
        4.3.1 催化剂投加量的优化
        4.3.2 废水初始pH值的优化
        4.3.3 臭氧浓度的优化
        4.3.4 水力停留时间的优化
    4.4 催化臭氧化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性能
        4.4.1 COD的去除效果
        4.4.2 色度的去除效果
        4.4.3 出水pH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g-Mn/GAC催化臭氧化印染废水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阳离子红X-GRL在不同体系的处理效果
    5.3 自由基抑制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3.1 叔丁醇浓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3.2 叔丁醇对不同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
    5.4 Mg-Mn/GAC催化臭氧氧化机理解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炭改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J]. 龚真萍,赵红,郑永杰,王志刚,宋秘钊,李玉峰. 山东纺织科技, 2021(06)
  • [2]纤维基吸附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在印染废水脱色中的应用[D]. 李钰颖. 西安工程大学, 2021
  • [3]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翟世民. 江南大学, 2021(01)
  • [4]强化混凝-水解酸化-MBBR处理印染废水研究[D]. 陈嘉雄.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催化臭氧氧化-BAF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研究[D]. 史振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膨胀石墨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陈思琦. 燕山大学, 2020(01)
  • [7]超声强化Fe3O4-MnO2类Fenton体系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试验研究[D]. 满心祁.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加压溶气强化O3和O3/H2O2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何亮明. 暨南大学, 2019(02)
  • [9]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研究[D]. 刘伟涛.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研发及其在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D]. 管相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高锰酸钾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