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学薄膜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1)在《基于3CaO-2SiO2-CaF2玻璃的农用转光材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农业产业化需求的提高以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施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各国农业发展的研究重点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推广。建造能够调节光环境的玻璃温室来控制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现代植物栽培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传统的农用转光材料,如转光膜、LED植物生长灯,所使用的硅胶和有机树脂,在长时间使用中会因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温度,使导热率低和热稳定较差的有机树脂和硅胶黄化和老化速率明显加快,最终导致转光材料发光色坐标飘移,实际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因此,研制能够稳定且有效调控太阳光光照波长的转光玻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传统熔融法制备一种新型3Ca O-2Si O2-Ca F2玻璃,制备并研究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3Ca O-2Si O2-Ca F2玻璃发光性能,来讨论不同浓度掺杂发光离子的光学性能变化,并通过制备和研究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共掺杂的3Ca O-2Si O2-Ca F2玻璃来研究离子间的能量传递。采用热处理方法制备出3Ca O-2Si O2-Ca F2微晶玻璃,研究热处理对不同掺杂发光离子发光吸能的影响。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需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成功制备出Eu3+掺杂3Ca O-2Si O2-Ca F2玻璃,玻璃样品未出现析晶表明玻璃的掺杂溶解度高,样品中的Eu3+能够被355-420nm区间的紫外光、蓝光激发,并发射较强的红光,于570-640nm区间构成了较宽的发射带。由于Eu3+的f→f跃迁特性,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较小。(2)成功制备出Ce3+和Eu2+掺杂3Ca O-2Si O2-Ca F2玻璃。其中,Ce3+掺杂玻璃样品能够被230-400nm区间的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并于350-550nm区间构成了宽的蓝光发射带。Eu2+掺杂玻璃样品能够被280-500nm范围的蓝光、紫外光和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并于450-750nm区间构成了宽的黄绿光发射带。Ce3+和Eu2+的发射带均出现了随掺杂浓度增加的红移趋势,表明可以通过调节掺杂掺杂浓度制备出具有发射光可调谐的转光玻璃材料。(3)成功制备出Mn4+和Mn2+掺杂3Ca O-2Si O2-Ca F2玻璃。Mn4+和Mn2+均可以被330-600nm区间的近紫外光和蓝光有效激发,并于500-850nm区间构成了宽的发射带,Mn2+掺杂玻璃样品的发光强度较高。Mn2+掺杂玻璃样品同样具有随掺杂浓度增加的红移趋势。(4)成功制备出配比Eu2+/Mn2+和Ce3+/Mn2+共掺杂3Ca O-2Si O2-Ca F2玻璃。在受到350nm光激发时,Ce3+与Mn2+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随Mn2+掺杂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整体发射光谱出现较宽的蓝光和红光发射峰。在受到400nm光激发时,Eu2+与Mn299+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同样呈上升趋势,整体发射光谱呈加宽趋势,当掺杂1.0mol%的Mn2+时,整体发射光谱的半高宽FWHM达到267nm并在黄光和红光都有较强的发射。(5)通过热处理方法,制备出不同种类离子掺杂微晶玻璃样品,所有玻璃样品均有较好的透明度。所有微晶玻璃样品均析出了Ca F2微晶,均出现了发光离子向Ca F2微晶富集的现象。Ce3+和Eu2+掺杂的玻璃在制备微晶玻璃后,激发和发射光谱呈明显的蓝移趋势。表明由于稀土离子有效进入Ca F2微晶中,且Ca F2晶体场更强且声子能量较低,减小了稀土离子的非辐射损耗和多声子弛豫,使得稀土离子具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和激发态寿命。Mn4+和Mn2+掺杂玻璃在热处理后,激发和发射光谱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表明虽然过渡金属离子能够有效进入了Ca F2晶格位置,但由于少量晶格的形成未能整体改变过渡金属离子的基质环境,离子的发光和激发态寿命的改变不明显。
翟克清[2](2019)在《新型光伏系统对蔬菜生理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菜因其生长期短、产量高,易于生食等特点,已经成为设施栽培的一种重要叶菜。传统的光伏发电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光伏农业是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进行光伏发电。为此,本研究以“蒙黛”和“克里斯汀”两个生菜品种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光学干涉薄膜(红蓝光透过膜和远红光截止膜)对生菜的生物活性酶、营养品质及叶片超微结构等的影响,同时以青花菜和花椰菜为供试材料,探究大田条件下该分光光伏系统对蔬菜部分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红蓝透光膜覆盖20 d,蒙戴除了 VC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对照;克里斯汀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及叶绿素a+b含量高于对照,其余指标均低于对照。随着覆盖时间延长至35 d时,蒙戴SOD明显高于对照,叶绿素a+b也较对照高,其余指标均较对照低,其中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对照差异达显着水平;克里斯汀除了丙二醛含量及可溶性糖较对照高,其余指标均较对照低。远红光截止膜覆盖20d,蒙戴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而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克里斯汀除了 Vc明显低于对照外,其余指标均高于对照。当覆盖时间延长至35 d时,蒙戴SOD酶活性及叶绿素a+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克里斯汀各项指标都高于对照,其中,S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叶片超微结构分析表明,红蓝光透过膜下,蒙黛的叶绿体聚集增大,而远红光截止环境下叶片的部分细胞破坏,叶绿体基粒分层不明显。以克里斯汀为供试品种,研究红蓝光透过膜对秋冬生菜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克里斯汀生菜长势较差,产量明显比对照组低。但其花青素指数(Anth)和类黄酮指数(Flav)都明显高于对照;随着覆盖时间的延长,POD、CAT酶活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光伏系统下生长的蔬菜,单株产量和总产量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蔬菜并无显着性差异,但该新型光伏系统在满足蔬菜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可提供约23333 KW·h·ha-1的发电量。综上所述,该新型光伏系统对植物生理指标及营养品质方面影响不是很大,同时能够实现有效发电,本研究对于农业领域光伏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姚占东[3](2019)在《LED芯片中沉积SiO2做PV膜技术控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SiO2沉积已成为薄膜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电子、机械、LED、生物医学、航空、通信等产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PECVD技术是当今制备SiO2薄膜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所制备出的SiO2薄膜具有众多优点。但在工艺沉积过程中,由于射频功率、腔体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出现不稳定的沉积成膜现象,严重影响薄膜沉积的均匀性和质量。本文在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目的与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iO2性质和生长原理,结合公司生产遇到的问题,对实际生产中PV薄膜结构性质进行实验对比分析,提出一种解决薄膜致密性不佳继而引起使用寿命低问题的方法。实验选择牛津PECVD(型号为800Plus)作为SiO2薄膜沉积设备,保证实验参数可实时调控,包括射频功率、腔体压力、温度和气体流量比等重要条件。通过优化控制参数发现:降低射频功率能降低SiO2薄膜的沉积速率,有利于改善化学蚀刻速率,制备出的薄膜均匀性更佳。对设计的腔体压力、衬底温度进行测试控制和调试,系统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且运行稳定。以硅烷SiH4和笑气N2O为实验原料,在蓝宝石衬底上均匀沉积SiO2薄膜。实验结果表明,预得到厚度为800±5A,折射率为1.5 ±0.5的SiO2薄膜,最优的工艺参数为:射频功率100W,腔体压力500mTorr,衬底温度250℃,N20与SiH4流量比100:10。因为,此时的SiO2薄膜沉积速率可降低至5~10A/s,化学蚀刻速率降低至小于10A/s,沉积过程稳定,膜层质量最佳。实验结果对提高产品的抗氧化性、抗腐蚀性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高质量膜层可以有效保护产品,保证产品使用寿命,提升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优质的SiO2薄膜生产技术会迅速应用于同行业中,实现规模性生产,提升行业整体制造水平,推动行业发展质量。
吴达,刘洋,陈武,张晓飞[4](2018)在《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气的监测方法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生的气体可能存在操作人员健康危害、运行设备及环境存在爆炸风险问题,因此,对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气的组成、浓度进行连续定性,定量分析,对识别产气风险与危害,保障电化学工业化处理污水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可能产生的典型气体代表(H2、O2、NH3、CO2、CH4、Cl2等)的监测技术与方法开展文献调研,对比分析了分析测试这些气体的国家标准方法及研发中的方法,指出了这些方法在气体定性,定量分析中的优缺点,对于在线连续监测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生六种典型单一气体给出了监测方法,同时对于在线连续监测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生六种混合气体也给出了方法,为监测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气提供了技术参考。
王兆群[5](2016)在《新型光波长转换材料的合成及在农用转光薄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用薄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对其添加转光剂使薄膜具有转光作用可以显着的提高农作物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传统的转光剂主要包括有机染料类、稀土配合物类、无机盐类等,这些传统转光剂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往往存在发光效率低下、易团聚、成膜困难、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因此研制更加高效的转光材料对高效利用光能至关重要。本文制备了三种新型转光材料,并将其制备成膜,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以荧光效应较强的稀土铽为中心,选择高分子长链聚乙丙交酯为第一配体,对水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研究。实验确定了铽、聚乙丙交酯以及甘氨酸为优良协配体的最佳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可以对配合物荧光强度产生增强的效果,其中十二烷基磺酸钠效果最好;同时探究了酸碱性对体系荧光的影响。最终确定在pH为9的情况下,铽:聚乙丙交酯:甘氨酸:十二烷基磺酸钠为1:0.5:3:1时荧光效果最强。对于获得的铽-聚乙丙交酯-甘氨酸配合物,其荧光激发波长为249nm,发射波长为544 nm,将该配合物以掺杂法制备聚氯乙烯薄膜,得到的薄膜可将太阳光的紫外光转化为作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可见光。(2)选择荧光效应较强的稀土元素铕为中心离子,以甲基苯骈三氮唑为第一配体,以邻菲罗啉为协配体,对乙醇溶液中形成的配合物荧光进行了研究。试验确定了铕、甲基苯骈三氮唑和邻苯二甲酸癸酯的最佳体积配比。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会显着的增强配合物的荧光。对于获得的铕-甲基苯骈三氮唑-邻苯二甲酸癸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配合物,将其掺杂到塑料薄膜中,并对薄膜荧光表征。得到荧光激发波长为350 nm,发射波长为613 nm,即得到可以使太阳光的紫外部分转换为农作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红橙光的稀土光转换膜。(3)选用荧光效应强的罗丹明B,以聚乙二醇1000为长链,通过酯化反应对其衍生,得到具有脂溶性长链的罗丹明B衍生物。并对获得的衍生物进行红外、荧光表征。对于获得的罗丹明B衍生物,其荧光激发波长为568 nm,而发射波长为603 nm,将该衍生物以一定比例加到农用塑料薄膜中,制备出可以使日光的黄绿光转化为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红橙光的有机光转化膜。
谭嘉杰[6](2011)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优化TiO2薄膜及其光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用氧气为载气,以四异丙基钛酸脂(TIPT)为单体,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法在单晶硅基片上成功制备了具有光导管内核材料特性的TiO2薄膜,针对不同的偏置电压制备的薄膜样品进行测试。椭圆偏振仪检测薄膜沉积厚度,从而计算出平均沉积速率、密度,椭圆偏振仪还可以检测薄膜的光学特性;通过红外光谱仪检测薄膜化学成分与结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薄膜的表面形貌;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薄膜的表面粗糙度等。得到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TiO2薄膜的沉积速率在未加偏置电压时至20V区间内先提高后降低,在偏置电压为10V时达到最大值3.9nm/min。而在20V到50V区间,沉积速率基本一致(3.0nm/min)。2)薄膜密度在不添加偏置电压下密度为3.4g/cm3,并随偏置电压的提高不断上升,在20V时达到最大值4.3g/cm3。薄膜密度在20V到50V偏置电压区间有轻微的下降3.9g/cm3。3)随着偏置电压的升高,薄膜的折射系数n不断升高,但偏置电压对消光系数的影响很小。4)不添加偏置电压下的薄膜样品结构为锐钛矿薄膜结构,偏置电压大于10V时薄膜为金红石结构。随偏置电压从不添加偏置电压增大至50V,薄膜的晶粒直径从206nm下降71nm,粗糙度从8.4nm下降至5.2nm。5)对偏置电压为50V的TiO2薄膜样品采取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蚀刻,蚀刻率可以达到175nm/min。6)研究了TiO2/SiO2的共同沉积生成混合薄膜,以进一步降低薄膜粗糙度和柱状结构。
赵帅[7](2011)在《南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后劲,而且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要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要研究区域产业结构问题,用于指导实践。南阳市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系统,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但产业结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产业结构基础理论为研究依据,探讨南阳市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理论,如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及演变规律,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对南阳市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三次产业内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采用实证方法对南阳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剖析,并指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南阳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以河南省为对比区域,通过比较指出南阳市第二产业中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行业。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南阳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对策建议。
张檀威[8](2010)在《SiO2和Si3N4薄膜的PECVD沉积及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工作是围绕任晓敏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CB327600)“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体系基础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No. IRT0609)、“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项目编号:B07005)第二批建设项目而展开的。氮化硅薄膜和二氧化硅薄膜是物理和化学性能十分优良的功能材料,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氮化硅和二氧化硅薄膜通常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来制备。PECVD法具有沉积温度低,沉积速率快,薄膜致密,工艺重复性好等优点。本论文对使用PECVD方法沉积薄膜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沉积工艺参数对沉积薄膜性能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氮化硅薄膜和二氧化硅薄膜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并且系统研究了使用HQ-3型PECVD设备沉积氮化硅和二氧化硅薄膜的工艺条件。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工作。1.使用新型HQ-3型PECVD设备在单面抛光硅片(100)衬底上沉积了一系列氮化硅以及二氧化硅薄膜样品,在实验过程中系统地改变了沉积的工艺参数(例如沉积温度,射频功率,沉积时间以及反应气体流量配比等)。2.对实验所得的氮化硅薄膜样品进行厚度和折射率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讨论了上述工艺参数对氮化硅薄膜的性能(如薄膜厚度以及折射率)的影响,最终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获得了性能良好的氮化硅薄膜,薄膜厚度达到350 nm左右,折射率2.0左右。3.对实验所得的二氧化硅薄膜样品进行厚度和折射率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讨论了上述工艺参数对二氧化硅薄膜的性能(如薄膜厚度以及折射率)的影响,最终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获得了性能良好的二氧化硅薄膜,薄膜厚度达到250 nm左右,折射率1.5左右。
章志敏[9](2009)在《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接收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依托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的子项目:《植物生理信息检测激光诱导式传感器与诊断技术》,研究荧光所含的生命信息,并量化生命信息。研究表明用激光照射植物的活体叶片,激发出的荧光可用来获取植物生长状态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无损、实时、准确的获取植物生长、生理、营养状态等生命信息,达到对植物生育状况的快速、客观、准确的诊断,用于指导生产。为了获得荧光光谱,制造操作简单,便携的荧光接收传感器成为这项技术的关键。因此研究结构紧凑,高灵敏小型的荧光检测系统(即荧光接收传感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来获取有关植物生长状态信息的方法,主要研究了叶绿素荧光接收传感器系统,在综述国内外荧光分析方法和荧光接受传感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自行组装微型荧光接收传感器的硬件系统,并开发了软件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大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对称式Czerny-Turner结构作为传感器的基本光学结构,合理选择出各光学元件的参数,进行了荧光接收传感器光学系统与机械系统的组装与实现。采用VB进行了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1、光谱数据采集:完成CCD光感数据的采集、预处理、保存等工作;2、荧光检测:将采集的数据绘制成曲线,数据可以在Excel中输出,并能以文本的格式保存;3、软件功能参数的设定:实现积分时间、采集间隔、平均次数、延迟时间的设定;4、初步实现植物叶片叶绿素和水分含量的定量测定。在程序编写完成后,进行激光器的初射角和本接收器的光纤接收角度的实验,经实验分析出最好的接收角度,最后将软硬件联合,完成了荧光接受传感器系统的开发,为进行激光诱导荧光来获取有关植物生长状态信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张义,马承伟,柴立龙,胡娟秀,卜云龙[10](2008)在《几种温室内保温幕保温效果的测试研究》文中认为采用覆盖材料传热测试台测定了几种温室内保温幕的传热系数和热节省率等保温性能参数,其保温性从高至低的排列顺序为缀铝膜、的确良布、无纺布以及PE塑料薄膜,在试验条件下,其传热系数分别为3.151 W·m-2·K-1,3.706 W·m-2·K-1,4.051 W·m-2·K-1,4.353 W·m-2·K-1,热节省率分别达到58.86%、51.62%、47.12%、43.18%。同时采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这四种材料的红外辐射透过性能,四种材料-对2.5—25μm红外辐射的透过率从高至低依次为PE塑料薄膜、无纺布、的确良布、缀铝膜,分别为44.58%, 30.95%,6.58%,5.12%,透过率越高的材料保温性越差。
二、光学薄膜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学薄膜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CaO-2SiO2-CaF2玻璃的农用转光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太阳辐射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
1.2.1 太阳辐射 |
1.2.2 植物的光合作用 |
1.3 农用转光材料 |
1.3.1 农用转光膜 |
1.3.2 LED植物生长灯 |
1.4 转光剂 |
1.4.1 稀土无机转光剂 |
1.4.2 稀土有机配合物转光剂 |
1.4.3 荧光染料转光剂 |
1.5 稀土离子发光及相关理论 |
1.5.1 稀土离子的发光性能参数 |
1.5.2 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 |
1.5.3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
1.5.4 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 |
1.6 过渡金属离子发光及相关理论 |
1.6.1 过渡金属元素概述 |
1.6.2 过渡金属离子的发光机理 |
1.7 农用转光玻璃 |
1.7.1 荧光粉玻璃(PiG) |
1.7.2 稀土掺杂的玻璃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玻璃组成体系的设计 |
2.2 玻璃样品的制备 |
2.3 玻璃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2.3.1 差热分析(DTA) |
2.3.2 折射率 |
2.3.3 透过光谱 |
2.3.4 X射线衍射谱(XRD) |
2.3.5 激发光谱(PLE)和荧光光谱(PL) |
2.3.6 荧光寿命(FLT) |
2.3.7 色坐标计算 |
2.4 基质玻璃的物理性能 |
2.4.1 基质玻璃的DTA曲线 |
2.4.2 基质玻璃实物样品 |
2.4.3 基质玻璃的折射率 |
2.4.4 基质玻璃的透过光谱 |
2.4.5 基质玻璃的XRD谱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Eu~(3+)掺杂的3CaO-2SiO_2-CaF_2玻璃 |
3.1 引言 |
3.2 Eu~(3+)的能级跃迁和发光特性 |
3.3 Eu~(3+)掺杂的3CaO-2SiO_2-CaF_2玻璃的制备 |
3.4 Eu~(3+)掺杂的3CaO-2SiO_2-CaF_2玻璃的发光性能 |
3.5 Eu~(3+)掺杂浓度对玻璃发光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e~(3+)和Eu~(2+)掺杂的3CaO-2SiO_2-CaF_2玻璃 |
4.1 引言 |
4.2 Ce~(3+)和Eu~(2+)的能级跃迁和发光特性 |
4.3 Ce~(3+)和Eu~(2+)掺杂玻璃的制备 |
4.4 Ce~(3+)和Eu~(2+)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 |
4.5 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4.5.1 Ce~(3+)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4.5.2 Eu~(2+)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Mn~(4+)、Mn~(2+)掺杂的3CaO-2Si O_2-CaF_2玻璃 |
5.1 引言 |
5.2 Mn~(4+)和Mn~(2+)的能级跃迁和发光特性 |
5.3 Mn~(4+)和Mn~(2+)掺杂玻璃的制备 |
5.4 Mn~(4+)和Mn~(2+)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 |
5.5 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5.5.1 Mn~(4+)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5.5.2 Mn~(2+)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Ce~(3+)/Mn~(2+)和Eu~(2+)/Mn~(2+)共掺杂的3CaO-2Si O_2-CaF_2玻璃 |
6.1 引言 |
6.2 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机制 |
6.3 共掺杂玻璃的制备 |
6.4 共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 |
6.4.1 Ce~(3+)/Mn~(2+)共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 |
6.4.2 Eu~(2+)/Mn~(2+)共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掺杂3CaO-2Si O_2-CaF_2微晶玻璃 |
7.1 引言 |
7.2 微晶玻璃的形成原理和分类 |
7.3 掺杂3CaO-2SiO_2-CaF_2微晶玻璃的制备 |
7.4 掺杂3CaO-2SiO_2-CaF_2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 |
7.4.1 Eu~(3+)掺杂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 |
7.4.2 Ce~(3+)和Eu~(2+)掺杂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 |
7.4.3 Mn~(4+)和Mn~(2+)掺杂微晶玻璃的发光性能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新型光伏系统对蔬菜生理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光伏产业的背景和意义 |
1.2 光伏农业 |
1.2.1 光伏农业研究进展 |
1.2.2 光伏农业温室 |
1.3 新型光伏农业系统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新型光伏系统的构建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3 光学分光膜对春夏生菜生理指标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1.4 叶绿体超微结构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2.2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叶绿素a+b的影响 |
3.2.8 不同光环境对蒙黛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及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
3.4 讨论 |
4 光学分光膜对秋冬生菜生理指标及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2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不同光环境对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 讨论 |
5 新型光系统对大田蔬菜栽培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LED芯片中沉积SiO2做PV膜技术控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LED的发展及原理 |
1.2 LED芯片GaN基种类 |
1.3 LED以蓝宝石为衬底的特点 |
1.4 LED的影响因素 |
1.5 LED中光学薄膜的作用 |
1.5.1 SiO_2薄膜国内研究现状 |
1.5.2 SiO_2薄膜国外研究现状 |
1.6 选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SiO_2的性质和生长原理 |
2.1 薄膜技术概述 |
2.2 SiO_2的结构和性质 |
2.3 SiO_2的生长原理 |
2.4 SiO_2性能和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O_2薄膜制备及沉积速率研究 |
3.1 SiO_2薄膜生长因素的探究 |
3.2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
3.2.1 等离子体简介 |
3.2.2 化学气相沉积简介 |
3.3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 |
3.3.1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原理 |
3.3.2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优点 |
3.4 制备SiO_2薄膜的仪器 |
3.5 制备SiO_2薄膜的流程 |
3.5.1 蓝宝石衬底上制作图形 |
3.5.2 利用PECVD沉积SiO_2薄膜的实验准备 |
3.5.3 制备SiO_2的方法 |
3.6 不同条件对沉积SiO_2薄膜的影响 |
3.6.1 射频功率的控制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
3.6.2 反应腔体压力的控制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
3.6.3 衬底温度的控制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
3.6.4 反应气体流量比的控制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
3.6.5 沉积时间的控制对薄膜生长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O_2薄膜蚀刻速率研究 |
4.1 检测样品的方法 |
4.1.1 检测SiO_2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
4.1.2 化学蚀刻检测蚀刻速率 |
4.2 检测SiO_2薄膜结构性能分析 |
4.2.1 射频功率对化学蚀刻速率的影响 |
4.2.2 腔体压力对化学蚀刻速率的影响 |
4.2.3 衬底温度对化学蚀刻速率的影响 |
4.2.4 气体流量对化学蚀刻速率的影响 |
4.2.5 生长SiO_2薄膜最优的控制参数 |
4.3 最产化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课题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气的监测方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典型单一气体组分监测分析方法 |
2.1 氢气的监测方法 |
2.2 氧气的监测 |
2.3 二氧化碳的监测 |
2.4 硫化氢的监测 |
2.5 氯气的监测 |
2.6 氨气的监测 |
2.7 甲烷的监测 |
2.8 多组分气体分析方法 |
3 结束语 |
(5)新型光波长转换材料的合成及在农用转光薄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生理与光合作用 |
1.2 转光材料 |
1.2.1 荧光发射机理 |
1.2.2 稀土转光材料 |
1.2.2.1 稀土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1.2.2.3 稀土元素配合物配位键特点 |
1.2.2.4 稀土配合物发光原理 |
1.2.3 有机染料转光剂 |
1.2.3.1 有机染料转光剂研究发展 |
1.2.3.2 有机染料类转光剂转光机理 |
1.2.4 无机盐类转光剂 |
1.2.4.1 无机盐转光剂研究发展 |
1.2.4.2 无机盐转光剂的转光机理 |
1.3 转光膜 |
1.3.1 转光膜的制备方法 |
1.3.1.1 物理混合法 |
1.3.1.2 化学键合法 |
1.3.2 转光膜的主要性能 |
1.3.3 转光膜的研究动态 |
1.3.3.1 近红外转光材料 |
1.3.3.2 有机共轭大分子型转光材料 |
1.3.3.3 稀土高分子配合物转光材料 |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各种溶液的配置 |
2.2.2 Tb-PLGA长链配合物发光体系的研究 |
2.2.2.1 铽配合物的制备 |
2.2.2.2 第二配体的选择 |
2.2.2.3 表面活性剂对发光体系的影响 |
2.2.2.4 酸碱度对发光体系的影响 |
2.2.3 Eu- TTA配合物发光体系的研究 |
2.2.3.1 铕配合物的制备 |
2.2.3.2 第二配体的选择 |
2.2.3.3 表面活性剂对发光体系的影响 |
2.2.4 罗丹明B衍生物发光体系的研究 |
2.2.4.1 罗丹明B衍生物的制备 |
2.2.4.2 罗丹明B衍生物的表征 |
2.2.5 制备转光膜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b-PLGA长链配合物转光膜 |
3.1.1 光谱讨论与Tb-PLGA的最佳体积配比 |
3.1.2 协配体的选择及其对Tb-PLGA体系荧光的影响 |
3.1.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其对Tb-PLGA-Gly体系的影响 |
3.1.4 酸碱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3.1.5 制备薄膜的性能与表征 |
3.2 Eu-TTA短链配合物转光膜 |
3.2.1 光谱讨论与Eu-TTA的最佳体积配比 |
3.2.2 协配体对Eu-TTA体系荧光的影响 |
3.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其对Eu-TTA-DIDP体系的影响 |
3.2.4 制备薄膜的性能与表征 |
3.3 罗丹明B衍生物转光膜 |
3.3.1 罗丹明B红外光谱与结果分析 |
3.3.2 罗丹明B紫外光谱与结果分析 |
3.3.3 罗丹明B荧光光谱与结果分析 |
3.3.4 薄膜的制备和荧光 |
4 结论 |
4.1 基于Tb-PLGA长链配合物的光波长转换膜的制备 |
4.2 基于Eu-TTA配合物的光波长转换膜的制备 |
4.3 罗丹明B衍生物光波长转换材料的合成 |
5 创新之处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6)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优化TiO2薄膜及其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学薄膜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1.1 光学薄膜的发展历程 |
1.1.2 光学薄膜的应用 |
1.2 TiO_2概论 |
1.3 光导管概论 |
1.4 光导管材料与TiO_2薄膜光学性能 |
1.5 TiO_2薄膜的制备 |
1.5.1 溶胶凝胶法 |
1.5.2 物理气相沉积法 |
1.5.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1.5.4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
1.5.5 薄膜制备方法的选择 |
1.6 光导管制造和蚀刻概论 |
1.7 薄膜密度的计算理论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2.1 实验的方案设计 |
2.2 薄膜制备 |
2.2.1 实验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2 反应气体与单体原料 |
2.3 TiO_2薄膜表征以及光特性测试 |
2.3.1 椭圆偏振光谱仪 |
2.3.2 红外吸收光谱仪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4 原子力显微镜 |
2.3.5 探针轮廓仪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压对TiO_2薄膜制备工艺、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
3.1 偏置电压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
3.2 偏置电压对薄膜密度的影响 |
3.3 偏置电压对薄膜光学特性的影响 |
3.4 TiO_2薄膜结构 |
3.5 TiO_2薄膜微观形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蚀刻与光导管的制造探索性研究 |
4.1 蚀刻薄膜实验 |
4.2 蚀刻后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 |
4.3 TiO_2与SiO_2复合薄膜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南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5 研究方法 |
第1章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研究 |
1.1 产业概念 |
1.2 产业分类方法 |
1.3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1.4 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
1.5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1.6 区域主导产业 |
第2章 南阳市产业结构现状 |
2.1 南阳市基本市情 |
2.2 南阳市产业发展阶段判别和分析 |
2.3 南阳市三次产业内部发展状况分析 |
第3章 南阳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
3.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3.2 南阳市产业结构系数的计算和分析 |
3.3 南阳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及分析 |
3.4 南阳市产业结构变动值系数的计算及分析 |
3.5 南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南阳市产业结构状况的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
4.4 威胁分析(threats) |
第5章 南阳市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
5.1 主要工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
5.2 南阳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
5.3 促进南阳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SiO2和Si3N4薄膜的PECVD沉积及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氮化硅薄膜和二氧化硅薄膜 |
2.1 薄膜技术的发展 |
2.2 氮化硅薄膜 |
2.2.1 氮化硅薄膜的性质 |
2.2.2 氮化硅薄膜的应用范围 |
2.2.3 制备氮化硅薄膜的方法 |
2.3 二氧化硅薄膜 |
2.3.1 二氧化硅薄膜的性质 |
2.3.2 二氧化硅薄膜的应用范围 |
2.3.3 制备二氧化硅薄膜的方法 |
第三章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
3.1 等离子体和化学气相沉积 |
3.1.1 等离子体简介 |
3.1.2 化学气相沉积简介 |
3.2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 |
3.2.1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的原理 |
3.2.2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的优点 |
第四章 PECVD沉积薄膜实验设备及流程 |
4.1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流程 |
4.2.1 衬底基片的清洗 |
4.2.2 PECVD沉积薄膜实验步骤 |
第五章 氮化硅薄膜的PECVD沉积的实验研究 |
5.1 PECVD法沉积氮化硅薄膜概况 |
5.2 氮化硅薄膜的PECVD沉积工艺参数选择 |
5.2.1 腔室压强的选择 |
5.2.2 射频功率的选择 |
5.2.3 气体流量配比的选择 |
5.2.4 沉积温度的选择 |
5.3 氮化硅薄膜沉积与测试实验结果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射频功率的选择 |
5.4.2 气体流量配比的选择 |
5.4.3 沉积温度的选择 |
5.4.4 沉积时间的选择 |
5.4.5 优选工艺参数 |
第六章 二氧化硅薄膜的PECVD沉积的实验研究 |
6.1 PECVD法沉积氮化硅薄膜概况 |
6.2 二氧化硅薄膜沉积与测试实验结果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3.1 射频功率的选择 |
6.3.2 气体流量配比的选择 |
6.3.3 优选工艺参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接收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荧光分析法的研究现状 |
1.2.1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 |
1.2.2 激光诱导荧光 |
1.2.3 日光诱导荧光 |
1.3 光接收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3.1 植物生理生态检测传感器研究现状 |
1.3.2 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传感器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荧光检测的基本理论 |
2.1 荧光检测的基本原理 |
2.2 荧光的产生机理 |
2.2.1 光的吸收 |
2.2.2 激发 |
2.2.3 激发态分子的去活化 |
2.3 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2.3.1 荧光激发光谱 |
2.3.2 荧光发射光谱 |
2.4 植物叶绿素的荧光特性 |
2.4.1 叶绿素荧光产生过程 |
2.4.2 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特性 |
2.4.3 植物荧光测量方法 |
2.5 影响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光谱的因素 |
2.5.1 水分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光谱的影响 |
2.5.2 氮素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光谱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荧光接收传感器的原理及硬件系统组装 |
3.1 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光学平台原理及其光学结构的选择 |
3.2.1 平面光栅的分光原理 |
3.2.2 常用平面光栅光谱仪光学结构 |
3.2.3 光学平台光学结构的选择 |
3.3 光学平台组件选择 |
3.3.1 光栅的选择 |
3.3.2 入射狭缝的选择 |
3.3.3 准直镜参数的确定 |
3.3.4 CCD 探测器介绍及型号选择 |
3.4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与应用 |
3.4.1 参数选择 |
3.4.2 AS-5216 微处理器电路板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感器软件系统开发 |
4.1 USB2.0 接口 |
4.1.1 接口介绍 |
4.1.2 USB2.0 协议介绍 |
4.1.3 USB2.0 的主机和设备 |
4.1.4 数据传输 |
4.2 VB 编程语言介绍 |
4.3 动态链接库(DLL)技术 |
4.3.1 动态链接库(DLL)基本理论 |
4.3.2 动态链接库(DLL)的优点 |
4.3.3 动态链接库(DLL)调用方法 |
4.4 软件系统开发 |
4.4.1 寻找光谱接收器 |
4.4.2 光谱接收器初始化 |
4.4.3 设置测量参数 |
4.4.4 USB 数据读取 |
4.4.5 数据分析处理 |
4.5 植物生理信息检测功能的实现 |
4.6 软件界面介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传感器接收头设计及实验分析 |
5.1 传感器接收头设计 |
5.2 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
5.3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光学薄膜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CaO-2SiO2-CaF2玻璃的农用转光材料研究[D]. 张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新型光伏系统对蔬菜生理及品质的影响[D]. 翟克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LED芯片中沉积SiO2做PV膜技术控制机理的研究[D]. 姚占东.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4]电化学处理废水过程产气的监测方法对比研究[J]. 吴达,刘洋,陈武,张晓飞. 广东化工, 2018(07)
- [5]新型光波长转换材料的合成及在农用转光薄膜中的应用[D]. 王兆群.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6]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优化TiO2薄膜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 谭嘉杰.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2)
- [7]南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赵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8]SiO2和Si3N4薄膜的PECVD沉积及在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 张檀威.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激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接收传感器的研究[D]. 章志敏. 吉林大学, 2009(08)
- [10]几种温室内保温幕保温效果的测试研究[A]. 张义,马承伟,柴立龙,胡娟秀,卜云龙. 2008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