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脾汤治疗妇科病验案3则(论文文献综述)
潘琳琳[1](2021)在《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薛己为明代着名医家,精于医术,擅长妇科,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着。目前,虽有部分学者对薛己妇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了研究,但往往局限于妇科某一病症的辨治,尚未有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薛己妇科学术体系的研究,故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全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目的:全面挖掘和总结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薛己妇科核心学术思想、辨证思路、用药特色和临证经验,从而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完整地展现其妇科辨证论治体系,使其妇科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丰富和发展中医妇科学术理论和诊疗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于薛己妇科着作《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以及《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保婴粹要》《保婴撮要》等着作中包含妇人经、带、胎、产、杂病医论医案的内容进行挖掘、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薛己妇科诊疗以补土培元、温化脾肾、调肝养血、条畅情志和补益气血的思想为基,临证用药以五脏辨证与四诊合参,重视温补而不废寒凉,结合天时以择时服药,活用古方且内外兼施的思想为要。薛己临证善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君子汤、逍遥散、六味丸、小柴胡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和四物汤诸方治疗妇人由脾胃亏损、肝脾不和、脾肾不足和脾肺气虚等所致的经、带、胎、产及各类妇科杂病。薛己临证师古不泥,不断推陈出新,妙用以补制火法调治妇人月经病,外治法调治妇人疮疡,食疗法调治妇人产后诸症及单味药调治妇人诸疾,并创制了一系列新方(解语汤、通气散、海藻散坚丸、舒筋散、竹叶汤)和发展了一系列新法(提出“药从乳传”之法、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提出保产诸法、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和奠定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孙一奎、武之望、王肯堂、张介宾、胡慎柔、赵献可、李中梓和张璐等产生深远影响。结论:薛己在妇科方面提出了“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和“以补制火法”论治月经病的新思路。薛己辨病尤重脉法,五脏辨证注重气血,调理女科独具体系,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妇科辨治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张佩文[2](2021)在《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程文囿的临床医案《杏轩医案》为基础,对医案的成书过程及编写特点、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学术观点、各科临证经验、治学特点等进行研究,以期相对系统地阐发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观点,发掘程文囿治疗内、外、妇、儿的临证经验,并总结其治学之道。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平台,以及查阅着作等对本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2.经验总结法:对《杏轩医案》中的医案进行梳理、分类、剖析、对比、总结,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3.个案研究法:通过选取部分代表性医案,加以分析讨论,弄清其特色,由此类推,以小见大,呈现程氏的学术思想。结果:1.通过对程文囿及其主要着作的研究,明确了《杏轩医案》的编写人员系程氏及其弟子。此书的编写特点为:记录详实完整;选案典型精严,不掩己德,不避己过;全书编次不分门类,对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善于引喻,深入浅出地呈现医理;案末常附程氏基于本案的思考或感叹。2.通过分析《杏轩医案》内容,还原程文囿的学术渊源,即溯源《内经》,师法仲景,喜宗景岳、效法吴门,旁通各家。3.基于医案提炼了程文囿“变通为要,守正创新”、“药简功专,当机立断”、“未得其证,切忌投药”、“疑病探之,勿失良机”、“情志致病,独药难疗”、“守正补虚,不图近功”的学术观点。4.通过对医案进行梳理分类,撷取程氏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经验。如在内科脾胃病以虚实为要、肢体经络病重视肝肾等;外科痈疽余毒未清守正清火、常从经络辨证获奇效;妇科方面不拘成方既论、善从理奇经取效;儿科方面惊风补虚清解灵活运用、痘证活用寒温之剂,在妇儿两科的辨证论治上强调结合妇、儿的体质特点等。5.总结出程文囿不掩己功,不避己过、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并重医情与人情、提倡临证增才识的治学之道。结论:1.《杏轩医案》是程氏毕生临床经验之总结,此书的编写特点决定了其现代适读性较高,对新安医学的传承、研究和理论完善均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研究。2.程氏在学术渊源上尊内经,崇仲景,法景岳,效吴、叶,学出多源。《杏轩医案》所收录医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对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记录均详实完整。此书对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3.程氏的学术观点和治学之道对于现代临床,无论是在医术还是医德医风上均有可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也完全契合。
石维娟[3](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李若愚[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载体,挖掘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为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附子类方的临床使用准确率,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间刘铁军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附子类方诊治的患者。研究选取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皆为原书组成,附子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附子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附子理中丸、黄土汤,病例要求一般资料、初诊记录、四诊信息完整。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于附子类方病例的病名、体征、症状、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并由专人监督把关病例质量,非指定人员不得私自修改病例中的任何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加附子汤24例、麻黄细辛附子汤48例、再造散70例、附子泻心汤40例、乌梅丸29例、大黄附子汤35例、温脾汤66例、附子理中丸134例、黄土汤54例,通过系统中的“数据分析系统”中的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刘铁军运用以上9种附子类方的基本适应证及其主症、舌脉,方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新方分析”模块中的药物聚类功能,总结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使得潜在的合方用药得以明确详细提炼。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具体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处方特点、临床思路、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附子类方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将其结合中医“扶阳”理论进行相关论述。1桂枝加附子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5种西医类别。主要证型为营卫失调,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纳差、畏寒、四肢凉、心慌。主要药物:大枣、桂枝、白芍、生姜、附子、白术、甘草、黄芪、鹿角霜。次要药物:茯苓、防风、陈皮、山药、炙甘草、党参、麦冬、干姜、黄连。常用合方:桂枝加黄芪汤、炙甘草汤、异功散、白术附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木香槟榔丸、痛泻药方。2麻黄细辛附子汤:导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糜烂、消化道憩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10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寒阳虚。主要症状:畏寒、四肢凉、无汗、纳差、乏力、胃脘喜暖、泄泻。主要药物:麻黄、附子、细辛、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防风、柴胡。常用合方:玉屏风散、再造散、枳实导滞丸、柴胡疏肝汤、四君子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炙甘草汤、痛泻药方。3再造散:导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胃息肉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感寒邪,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畏寒、纳差、发热、四肢凉、无汗、乏力、腹泻。主要药物:附子、党参、桂枝、细辛、大枣、炙甘草、生姜、防风、川芎。次要药物:黄芪、羌活、大黄、麻黄、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三棱、水蛭、甲珠、陈皮。常用合方:柴胡疏肝散、芪归甲蛭方、四物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四君子汤。4附子泻心汤:导师运用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阳虚热结,心下痞满。主要症状:四肢凉、胃脘痛、大便黏腻、畏寒、胃脘喜暖、胃胀、嗳腐吞酸。主要药物:大黄、黄芩、附子、黄连、桂枝、甘草、白芍、陈皮、香附、藿香、枳实、佩兰。次要药物:石膏、防风、木香、厚朴、栀子、黄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常用合方:泻黄散、柴胡疏肝散、健脾丸、厚朴温中汤、防风通圣丸、保和丸、桂枝汤。5乌梅丸: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类别为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0种脾胃病类别。主要证型为中脏虚寒兼郁热(即寒热错杂之厥阴证)。主要症状:腹痛、四肢凉、泄泻、纳差。主要药物:乌梅、黄连、当归、细辛、黄柏、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次要药物:白芍、白术、党参、川芎、茯苓、泽泻。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苓桂术甘汤、四物汤、丁香柿蒂汤、木香槟榔丸。6大黄附子汤:导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脾胃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8种。主要证型为寒积阻滞。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畏寒。主要药物:细辛、大黄、附子、白芍、川芎、干姜、茯苓、厚朴、黄芪、大枣、白术、香附。次要药物:当归、炙甘草、陈皮、甘松、柴胡、炒枳壳、生姜、泽泻、桂枝。常用合方:厚朴温中汤、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物汤、桂枝汤、保和丸。7温脾汤:导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等9种。主要证型为素体阳虚,寒积中阻。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主要药物:枳实、炙甘草、干姜、当归、大黄、芒硝、白术、附子、党参。次要药物:细辛、白芍、柴胡、陈皮、瓜蒌、香附。常用合方:瓜蒌承气汤(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大承气汤、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保和丸。8附子理中丸:导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16种。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胃脘喜暖、四肢凉、畏寒、胃脘痛、恶心、纳差。主要药物:干姜、炙甘草、附子、党参、炒白术、白芍、桂枝、大枣。次要药物:黄芪、当归、茯苓、陈皮、柴胡、川芎、白术、香附、大黄、枳实、生姜、鹿角霜、防风。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四物汤。9黄土汤:导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7种。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统摄无权。主要症状:便血、胃脘痛、四肢凉、面色萎黄、乏力。主要药物:生地黄、黄芩、阿胶、赤石脂、附子、炒白术、甘草、黄芪。次要药物:柴胡、白芍、大蓟炭、当归、荆芥穗炭、干姜、桂枝、陈皮。常用合方: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带汤、甘草干姜汤、槐花散、柴胡疏肝汤。结论: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特点可归结如下:1经典为纲,临床循迹: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熟悉,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基础环节,临床诊疗过程中,尊经论治,察阴阳,别脏腑,活络中医思维,提高辨病准确。同时,对于经典方药的使用,强调勿随意减改,以维持方药间的结构。2未病先防,扶阳祛邪:从运动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扶阳的思想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从阳气充足的角度御(祛)邪与外,防治疾病加重。本文涉及的附子类方所致疾病可看做逐渐进阶的,为体外寒邪逐渐侵入人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且不断发展并加重的发展过程。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时候,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处方,添加合适防止疾病进展的药物。3灵活用方,优化疗效:导师主导在遣方用药时,以合方、对药的模式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附子类方主方的不足,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原方的原汁原味,故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常常根据患者症状使用不同功效的合方,数量较多、主治不一,疗效甚佳。4注重调护,兼顾情志:导师认为治疗脾胃病是中医的优势:疗效佳病程短。同时导师也认为脾胃病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治愈后长期的预防顾护。同时脾胃病与情绪精神关系密切,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影响甚至加重躯体与情志问题,注重精神调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吴若冰[5](2020)在《孙一奎辨治妇科病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孙一奎为明代新安名医,孙氏治病屡起沉疴,治验丰富,名噪一时,在学术上对三焦、命门等理论多有发挥,是一位理论与临证造诣均极高的中医大家。孙氏的着述包括《赤水玄珠》三十卷,《医旨绪余》两卷,《孙文垣医案》五卷。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对孙一奎着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孙一奎治疗妇科病的治疗经验,可望能为中医妇科临床提供借鉴。方法:1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运用传统文献研究中的目录学、版本学方法,梳理孙一奎的主要着作和版本流传情况;2归纳分析方法:通过查阅医家着作、医案以及相关论文等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孙一奎治疗妇科病的辨治思路;3医案分析方法:运用医案分析方法,分析孙一奎对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孙一奎治疗妇科病的总体思路:(1)论治妇科病当以治血为本。(2)妇科病当从肝脾二经论治。(3)治疗重视脾胃。2.孙一奎治疗妇科病有以下特色:(1)月经病:阴阳为纲,审因论治,重视肝脾。注重补益脾胃,使得气血生化有源而经水自调,同时也注重心、肝、肺、肾四脏的作用。(2)带下病:带下不泥于带脉一经,五脏皆可令人带下,以颜色判定带下归属脏腑。治法不外清、补、涩、利四途。(3)胎孕病:治病与安胎并重,用药轻灵。(4)产后病:遵从古法,主张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从虚瘀论治。(5)外阴病: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剂型多样。(6)杂病:遵仲景之法,辨证施治,以经方治疗。结论:新安名医孙一奎,在治疗妇科病领域有独到的辨治思路和临床经验,可以为中医妇科临床提供借鉴。
马丽[6](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邱天[7](2021)在《妇科膏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膏方治疗妇科疾病古已有之,经历千百年的发展积淀,沿用至今,日趋完善。古人有云:"妇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难疗。"妇女以血为本,一生经历"经孕产乳"数度伤血耗气,故虚实夹杂中以虚为主。膏方善补虚,故用以调治妇科疾病,优势独具,临床效果显着。文章对妇科膏方的历史发展及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陆思敏[8](2021)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选取班秀文教授临床手稿为研究对象,以期整理、总结班秀文教授论治绝经前后诸证的特色诊疗经验,完善桂派班氏妇科内容,促进名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发展,为绝经前后诸证治疗提供一定临床依据,造福广大绝经前后诸证患者。方法:按照分层设计的技术架构设计原则,对医案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架构进行设计,按需搭建医案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文献研究法及经验总结法将班秀文临床手稿数字化录入系统中相应模块形成相应数据库,基于该系统界面对医案进行预处理使数据结构化,再通过Apriori算法及频繁项集挖掘对班老医案中各类数据进行运算,根据算法得到的结果再结合文献研究法的内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在中医古籍中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论述源于秦汉、丰于宋金、成于明清,最终定于现代。(2)班秀文教授临证所见的绝经前后诸证患者多以月经改变为主症,多伴有头晕目眩、乏力、寐差、胃纳不佳等症,证型以肾阴虚为主,次为肝脾两虚,间或夹湿、夹瘀,主要治疗以益气养血为基本大法,多用当归、白芍之类补气生血,方多喜用归芍地黄汤或当归芍药散加减。(3)班秀文教授论治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治虚非独治肝肾,调养兼当固护脾;补气养血亦治漏,崩下非仅炭能收;贵用冲和平为顺,峻猛刚燥恐大伤;女病不忘治奇经,药引入经效当安。结论:(1)中医对绝经前后诸证的认识自古已有,且源远流长,未曾间断。(2)班秀文教授在绝经前后诸证的论治上经验丰富,独具个人特色。(3)班秀文教授治病时尤为重视脏腑、经络与气血之间的关系,尤善平调阴阳。
于佳宏[9](2016)在《《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拟从经方原方的使用、经方加减方的使用、经方合方的使用、经方的误用4个角度来归纳研究《名医类案》中经方的应用情况,以期总结经方更多的适应症、更多的加减法及更多的合方思路。方法本文采用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3种文献研究方法来研究《名医类案》中的经方医案。首先为了方便总结出《名医类案》中前人运用经方的经验,制定经方医案的纳入标准;其次对纳入的经方医案以方为纲进行分类,并以原方、加减方、合方、误用为目深一层分类;再次对每纲每目下的具体医案进行仔细推敲分析,并与《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作对比研究;最后总结该经方在《名医类案》中的运用经验。结果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总结出《名医类案》中经方的运用情况是:①在经方继承方面,众医家沿袭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的运用规律、方法,对于加深后世对经方原义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很大帮助。②在经方创新方面,众医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经方的运用,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③在经方加减方面,众医家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经方,治疗了更多兼证,为后世提供了更多经方加减思路和加减方法的示范。④在经方与经方或他方合方方面,众医家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辨治,巧妙地以经方与经方或经方与时方相合,取此方之长补彼方之短,统筹兼顾,治疗了更多病证。⑤在辨证用方方面,众多误治的案例提示我们临证应详审病机,细致辨证,分清表里、虚实、寒热;众多医案均表明,在病情错综复杂,寒热、虚实、真假难辨之时,脉象往往可以直指病机之根本,对于病证的辨识及指导定法选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⑥在对经典条文的理解与运用方面,众多医案警示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条文,不可拘执于一句以应对复杂多变之万千病证,当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客观、实际、灵活运用经典。结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不仅学习了古人运用经方的临证经验,而且加深和拓展了我们对经方的理论认识。对于我们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疾病思路的开拓和我们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
秦媛媛,秦奇瑞[10](2015)在《归脾汤在早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为严用和据《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之理论而创制。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主治脾失健运,心血不足所致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症,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症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此有所发挥,它载明原方所治诸症,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而致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中补入当
二、归脾汤治疗妇科病验案3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归脾汤治疗妇科病验案3则(论文提纲范文)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薛己简介 |
1 生平介绍 |
2 成才之路 |
2.1 家学渊源 |
2.2 社会因素 |
2.3 自身积淀 |
3 着作介绍 |
3.1 妇科专着 |
3.2 其他相关着作 |
第二部分 妇科临证经验与诊疗特色 |
1 妇科病症治疗经验 |
1.1 月经病 |
1.2 带下病 |
1.3 不孕症 |
1.4 妊娠病 |
1.5 产后诸疾 |
1.6 妇人杂病 |
2 以补制火法调治月经病 |
2.1 理论依据 |
2.2 遣方用药特色 |
2.3 用药宜禁 |
3 妇科高频方药应用分析 |
3.1 高频方剂 |
3.2 常用药对 |
4 创制新方调理妇人诸证 |
4.1 解语汤 |
4.2 通气散 |
4.3 海藻散坚丸 |
4.4 舒筋散 |
4.5 竹叶汤 |
5 单味药调理妇人杂病 |
5.1 白术治妇人腰痛 |
5.2 远志治妇人瘰疬 |
5.3 红花治产后胎衣不出 |
5.4 葛根治妊娠发热 |
5.5 朴硝治胎死腹中 |
6 外治法调理妇人疮疡 |
6.1 桑木灸 |
6.2 隔豆豉饼灸 |
6.3 隔附子饼灸 |
6.4 隔蒜灸 |
6.5 隔木香饼熨 |
6.6 葱熨 |
6.7 针刺法 |
6.8 外涂法 |
6.9 外贴法 |
7 食疗法调理妊娠和产后诸疾 |
7.1 鲤鱼粥治疗妊娠数堕胎 |
7.2 猪腰子粥治产后发热盗汗 |
7.3 猪腰子粥治疗产后褥劳发热 |
7.4 黄雌鸡汤治疗产后虚羸腹痛 |
7.5 羊肉汤治产后腹痛 |
7.6 乳汁治产后二便不通 |
7.7 秋茄子治疗产后妒乳 |
8 发展妇产科诊疗方法 |
8.1 提出“病从乳授,药从乳传”之论 |
8.2 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 |
8.3 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
8.4 提出保产诸法 |
8.5 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 |
8.6 奠定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妇科病症病因病机 |
1.1 病因 |
1.2 病机 |
2 妇科学术特色 |
2.1 “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 |
2.2 “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 |
2.3 “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 |
2.4 “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 |
3 妇科临证特色 |
3.1 四诊辨病尤重脉法 |
3.2 五脏辨证须合气血 |
3.3 调理女科独具体系 |
3.4 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 |
3.5 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 |
4 妇科用药特色 |
4.1 四诊合参,不拘表象 |
4.2 重视气血,调补为宜 |
4.3 缓急有别,补法各异 |
4.4 慎用攻伐,不尚苦寒 |
4.5 辨清虚实,不忌峻剂 |
4.6 活用古方,方活力专 |
第四部分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
1 孙一奎 |
2 武之望 |
3 王肯堂 |
4 张介宾 |
5 胡慎柔 |
6 赵献可 |
7 李中梓 |
8 张璐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创新点 |
2 结论 |
2.1 阐明了薛己辨治妇人病症的核心思想 |
2.2 厘清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病因病机 |
2.3 梳理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用药思路 |
2.4 总结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特色经验 |
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程文囿生平简介及主要着作 |
1.1 程氏生平简介 |
1.2 程文囿的主要着作 |
1.2.1 《医述》与《杏轩医案》 |
1.2.2 《杏轩医案》编写特点 |
2 程文囿学术渊源 |
2.1 溯源《内经》,细辨病机 |
2.2 师法仲景,活用经方 |
2.3 阳脱杂病,喜宗景岳 |
2.4 外感热病,效法吴门 |
2.5 学出多源,旁通各家 |
3 程文囿学术观点 |
3.1 变通为要,守正创新 |
3.2 药简功专,当机立断 |
3.3 未得其证,切忌投药 |
3.4 疑病探之,勿失良机 |
3.5 情志致病,独药难疗 |
3.6 守正补虚,不图近功 |
4 程文囿临证经验采撷 |
4.1 内科临证经验 |
4.1.1 伤寒论治 |
4.1.2 温病论治 |
4.1.3 脾胃患病,虚实为纲 |
4.1.4 肢体经络病证,调养气血重肝肾 |
4.1.5 气血津液病证,平调脏腑纠失常 |
4.2 外科临证经验 |
4.2.1 痈疽余毒未清,当守正清火 |
4.2.2 从经络辨证获奇效 |
4.3 妇科临证经验 |
4.3.1 审证求因,不拘成方既论 |
4.3.2 月经不调、妇科杂病,善理奇经 |
4.3.3 辨证论治当结合妇人的体质特点 |
4.4 儿科临证经验 |
4.4.1 惊风之证,补虚清解治法各异 |
4.4.2 痘证论治,凭证活用寒温之剂 |
4.4.3 辨证论治当结合小儿的体质特点 |
5 程文囿治学之道 |
5.1 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 |
5.2 实事求是,不掩己功,不避己过 |
5.3 反对穷研医理,倡临证增才识 |
5.4 窥得病情,处得人情 |
6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程文囿《杏轩医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科研情况 |
(3)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
1.1 唐代及以前 |
1.2 金元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
1 采用的软件 |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图表分析 |
2.3 关联分析 |
2.4 黄金分割法 |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古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治法结果 |
2.3 用方结果 |
2.4 用药结果 |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现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症状结果 |
2.3 治法结果 |
2.4 用方结果 |
2.5 用药结果 |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
1 营卫的功能 |
2 营卫的关系 |
3 营卫的运行 |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
2 营卫的病理 |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
3.2 三纲鼎立学说 |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
2.1 桂枝汤 |
2.2 桂枝汤相关方 |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
3 小结 |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4 小结 |
结语 |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库的建立 |
3 数据挖掘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加附子汤证治规律 |
2 桂枝加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桂枝加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
3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加附子汤药物规律 |
5 桂枝加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规律 |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 |
3 麻黄细辛附子汤状规律 |
4 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物规律 |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再造散证治规律 |
2 再造散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再造散一般情况分析 |
2 再造散适应证 |
3 再造散症状规律 |
4 再造散药物规律 |
5 再造散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附子泻心汤证治规律 |
2 附子泻心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附子泻心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附子泻心汤适应证 |
3 附子泻心汤症状规律 |
4 附子泻心汤药物规律 |
5 附子泻心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乌梅丸证治规律 |
2 乌梅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乌梅丸一般情况分析 |
2 乌梅丸适应证 |
3 乌梅丸症状规律 |
4 乌梅丸药物规律 |
5 乌梅丸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大黄附子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大黄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 |
3 大黄附子汤症状规律 |
4 大黄附子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温脾汤证治规律 |
2 温脾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温脾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温脾汤适应证 |
3 温脾汤症状规律 |
4 温脾汤药物规律 |
5 温脾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附子理中丸证治规律 |
2 附子理中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附子理中丸一般情况分析 |
2 附子理中丸适应证 |
3 附子理中丸症状规律 |
4 附子理中丸药物规律 |
5 附子理中丸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九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黄土汤证治规律 |
2 黄土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黄土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黄土汤适应证 |
3 黄土汤症状规律 |
4 黄土汤药物规律 |
5 黄土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总体讨论 |
1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比较分析 |
2 附子类方方证对比 |
3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病证关系 |
4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5)孙一奎辨治妇科病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孙一奎生平简介 |
2.孙一奎着作与版本流传 |
2.1 孙一奎主要着作 |
2.2 版本流传情况 |
3.孙一奎主要学术思想 |
3.1 命门动气说 |
3.2 三焦相火说 |
4.孙一奎辨治妇科病临证经验 |
4.1 论治妇科病的总纲 |
4.2 调经经验总结 |
4.3 带下病经验总结 |
4.4 妊娠病经验总结 |
4.5 产后病经验总结 |
4.6 外阴病变 |
4.7 妇科杂病经验总结 |
5.孙一奎辨治妇科病医案选析 |
5.1 月经病 |
5.2 带下病 |
5.3 胎孕病 |
5.4 产后病 |
5.5 妇人杂病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孙一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
2.2 病机理论 |
2.3 中药方剂 |
2.4 中医证候 |
2.5 针灸治疗 |
2.6 中医医案 |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
1 注重调补肝肾 |
1.1 从肾治经 |
1.2 从肝论治 |
1.3 从奇经论治 |
2 注重调理气血 |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
3 注重健脾充源 |
4 处方用药特色 |
4.1 处方特色 |
4.2 用药特色 |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
1 临床资料 |
1.1 医案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则治法 |
2.3 处方特点 |
2.4 用药规律 |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妇科膏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膏方治疗妇科疾病 |
2 现代妇科膏方研究 |
2.1 不少医家喜用膏方调治妇科疾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拟膏思路 |
2.2 现代妇科膏方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经带胎产杂各方面 |
2.2.1 月经病类 |
2.2.2 带下病 |
2.2.3 妊娠病 |
2.2.4 产后病 |
2.2.5 妇科杂病 |
3 总结与展望 |
(8)国医大师班秀文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绝经前后诸证源流镜考 |
1.1 源于秦汉 |
1.2 丰于宋金 |
1.3 成于明清 |
1.4 定于现代 |
2 医案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临床资料 |
2.2.1 医案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平台搭建 |
2.3.2 数据预处理 |
2.3.3 数据挖掘方法介绍 |
2.4 研究结果 |
2.4.1 频繁项集统计结果与分析 |
2.4.2 关联规则结果与分析 |
3 学术经验 |
3.1 学术思想 |
3.1.1 治虚非独治肝肾调养兼当固护脾 |
3.1.2 补气养血亦治漏崩下非仅炭能收 |
3.1.3 贵用冲和平为顺峻猛刚燥恐大伤 |
3.1.4 女病不忘治奇经药引入经效当安 |
3.2 论治经验 |
3.2.1 病因病机 |
3.2.2 辨证施治 |
3.3 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班秀文学术思想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名医类案》及经方医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具体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桂枝汤医案 |
3.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医案 |
3.3 桂枝加附子汤医案 |
3.4 麻黄汤医案 |
3.5 葛根汤医案 |
3.6 大青龙汤医案 |
3.7 桂枝麻黄各半汤医案 |
3.8 五苓散医案 |
3.9 桃核承气汤医案 |
3.10 抵当丸/抵当汤医案 |
3.11 小建中汤医案 |
3.12 炙甘草汤医案 |
3.13 小陷胸汤医案 |
3.14 十枣汤医案 |
3.15 白虎汤医案 |
3.16 白虎加人参汤医案 |
3.17 调胃承气汤医案 |
3.18 小承气汤医案 |
3.19 大承气汤医案 |
3.20 麻子仁丸医案 |
3.21 蜜煎导医案 |
3.22 猪胆汁导医案 |
3.23 小柴胡汤医案 |
3.24 大柴胡汤医案 |
3.25 柴胡桂枝汤医案 |
3.26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医案 |
3.27 真武汤医案 |
3.28 理中丸/理中汤医案 |
3.29 竹叶石膏汤医案 |
3.30 黄芪建中汤医案 |
3.31 葶苈大枣泻肺汤医案 |
3.32 桔梗汤医案 |
3.33 茵陈五苓散医案 |
3.34 当归生姜羊肉汤医案 |
3.35 甘麦大枣汤医案 |
3.36 肾气丸医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案原文 |
附录2 经方医案索引表 |
附录3 所涉医家名录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归脾汤治疗妇科病验案3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潘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张佩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D]. 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孙一奎辨治妇科病临证经验研究[D]. 吴若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7]妇科膏方的研究进展[J]. 邱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5)
- [8]国医大师班秀文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学术经验整理与研究[D]. 陆思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名医类案》中经方医案的研究[D]. 于佳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归脾汤在早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秦媛媛,秦奇瑞. 中国民间疗法,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