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论文文献综述)
李张建[1](2018)在《“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文中指出“80后”文学的产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1999年《萌芽》杂志正式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互联网络作为文学写作的介质以及写作的商业化包装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80后”文学的产生与发展。2000年,“80后”写作者春树正式用“80后”来命名这群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的文学写作者,此后,“80后”文学写作共同体逐渐形成。“80后”小说作为“80后”文学中的一枝独秀,其创作成果颇为丰硕。“80后”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呈现出丰富性,随着“80后”作家走出“青春期”走进“后青春”,“80后”小说的创作主题也由青春叙事主题转向家族、爱欲、乡土与都市生存苦难等主题。“80后”小说已经从书写单一的、浅表性的校园青春转向为关注社会现实以及深度揭示人性,从叙事结构的简单化到叙述手段的多样性,其创作逐渐成熟。本论文以“80后”小说中家庭与家族、爱欲、生存的苦难、生态伦理以及宗教文化五大主题为论述中心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阐释,进而展现“80后”小说的文学新貌。作为“80后”小说表达最多的主题便是个体与家庭、家族的冲突。“80后”小说在书写代际伦理冲突下的个体、家庭与家族的关系上呈现出独特性。在他们的笔下,个体的成长要打破家庭、家族旧有伦理观念,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存秩序。小说里年轻的主人公以某种行为方式打破所谓的家庭规矩,将个体本性发挥到应有的限度,甚至于以一种狂颠的状态来打破束缚他们的旧约旧俗,以实现内心的理想追求,达到内心的自我满足。他们通过文化反哺来争夺话语权与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个体人物对家族伦理也进行着消解,建立起新的秩序与私人伦理空间。“80后”作者在小说中很少进行政治考量,在其文本中呈现的历史观是一种站在历史之外的审视之态,他们淡化了家族的历史背景。爱欲是“80后”小说中表达的又一大主题。“80后”小说的爱欲主题表达不同于传统的情爱秩序,以“欲——爱”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爱欲中凸显个体的存在与本体性欲的重要性,小说重新审视了性的价值,对传统的性道德进行了颠覆。小说的爱欲主题表达显现出多样性,同时爱欲主体得到了凸显,爱欲的叙事空间具有私人空间公共化、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特点,爱欲语言具有开放性,颠覆了传统的性价值观念。同性恋的书写也成为“80后”小说爱欲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论文阐释的“80后”小说第三大主题便是存在与存在之上的苦难。“80后”小说表现的苦难呈现出一种物质与精神即肉体与灵魂的苦难,苦难是由个体的体验感知获得的,作家关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存在状态,日常生活的物质生存基础得不到满足,个体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带来的精神的苦痛。在都市生活中,住房的基本生存之痛与事业攀升之痛并存。与此同时,荒诞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出现了异化。而在乡村世界,同样生存苦难缠绕着作家笔下的人物。此外,“80后”小说的生态伦理主题是论文阐释的第四大主题。面对动物等生灵,小说中的人与动物、植物出现了和谐、对立的关系。“80后”小说披露了人类的妄自尊大的行为,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罪行。面对人类的残忍,一种动物与人的紧张对立关系在小说中出现,而人与动物的关系又体现出了一种共生与吞噬。同时,面对自然环境,“80后”小说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并通过对自然的关注来重新阐释生态历史与文化,重新发现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重新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被驱逐出土地后的精神生态危机。在“80后”小说中,面对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80后”作家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之声。随着现代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人的复杂性、在利益面前的欲望膨胀就愈加厉害,人的精神生态出现了危机。最后,论文阐释了“80后”小说的第五个主题——多维视角下的宗教文化主题。“80后”小说因受到各类宗教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宗教文化主题表达中,小说受到中国民间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影响,进而文本中出现“鬼神”、“菩萨”、“教堂”等意象,“慈悲”、“原罪”、“救赎”等。尤其佛教文化中的无常观、生死观的影响,使得小说文本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
宫静静[2](2018)在《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人类社会的“灵魂工程师”,要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语文,一门中国人受用终生的学科,活到老,学到老。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实践者,在语文学科教育、学生学习成长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级教师,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具有先进性、又具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在推动语文学科教育发展以及促进受教者身心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怎样发挥特级教师在教育行业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共五批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践法、数据统计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世纪山东省五批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及影响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试图总结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笔者从整体上对新世纪山东省五批特级教师进行分析,然后具体到新世纪以来的每一批次,从评选特级教师时所在学校、教师性别、所获荣誉、特级教师的推荐方式、发表的论文论着、主持参加的实验课题、执教过的公开课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具体研究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历程;其次,分析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因素,重点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学科的爱、教学反思、立足实践搞教研、不断学习、执着于写作、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分析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从教育政策、学校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家庭的支持与鼓励、同事读的帮助、机遇等方面分析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因素,尝试总结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最后,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建议,为一线语文教师、在读师范生提供发展建议,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地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唐明林[3](2016)在《青年语文教师的困惑与自觉》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在此,我想讲一些我们语文教师的感受。一、认识我们的"饭碗"就语文教师而言,"语文"就是我们的饭碗。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对语文显得无知。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培养出国学大师来,现在称得上国学大师的都是在建国以前接受的基础教育。没有国学大师的潜在原因就是没有语文。恢复高考后,语文虽然占有一定的权重,但只能
袁保平[4](2014)在《语文教师的好课观研究》文中提出自从有了课堂,就有了对好课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从未停止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何谓一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角度又有着不同的解读。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供了对好课宏观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专家、名师和一线教师对好课都有着创新的思想以及措施,学生们也有着实际的要求,可以说大家对好课都有着美好的追求。吸收和消化这些宝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明确一个清晰实效、具有指导性的好课标准,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本课题围绕好课观的现状,从语文教师好课观的内涵和意义谈起,透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文好课观,从教学思想、师生教学关系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演变,来探究语文好课的发展轨迹以及内在规律,并结合现实的课堂教学,提取概括出语文好课的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性的建构有生命力的语文好课堂。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好课观的内涵和意义。好课就是优点多的或使人满意的有计划的分段教学,透析专家、名师、一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学生的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好课观的具体内涵应包含扎实、动情和个性的特征。语文教师的好课观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它明确了语文的教学取向,强调课堂效果的最优化,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是语文教师好课观的历史透视。根据中国历史的分期法,考虑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把语文教育分为古代、近代、现当代三个阶段。古代语文教育以读经为主,维护师者和作者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古代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注重读经,注重整体感知,的确扎实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近代语文教育,学习语言文字,学习现代文,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教师绝对权威发展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这些都显示着语文好课观的逐步形成。现当代语文教育以人为本,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佳手段。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空前繁荣,可以说是名家荟萃,百家争鸣,他们的观点丰富了语文好课观内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语文教师好课的标准。这一部分主要从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进行概括,明确扎实、动情、个性是语文好课标准。其中扎实的语文内涵体现在落实语文实践、主体主动参与、展示教师素养等方面;动情的语文内涵体现在文化渗透、情感体验、激情满怀等方面;个性的语文内涵体现在多元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等方面。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语文教师好课观的实施。好课观的实施就是在好课观的理念下,依据好课的标准,对传统的教学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进而制定出教学计划和采取教学措施的过程。扎实的课堂教学要树立理念即措施的意识,教会学生学习;动情的课堂教学要虚实相生,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个性的课堂教学要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
王琳[5](2011)在《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大家迫切希望能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们在感兴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许多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进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如何高效结合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下两种观点越来越多的被学者们提及:一个观点是“贴近论”,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贴近某一专业;另一观点是“服务论”,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为某一专业服务。无论是“贴近论”还是“服务论”它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喧宾夺主、矫枉过正,过分的突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职校性”而忽视了传统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这种做法无疑会使语文学科失去其独立的个性,成为中职学生专业学习的“附属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概念,具体就是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中心,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与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这种模式既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不忘语文的人文性,真正做到文化与专业双赢。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本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简要分析,论述了语文与服装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寻找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包括:选编有专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材;挖掘专业因素,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利用教材内容开展审美教育等。期望通过这些方法能走出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同时提升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李妍[6](2010)在《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实验中学有位"传奇"的语文老师——王岱。近些年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她指导的学生屡屡斩获一等奖、二等奖;更让人叹服的是,无论教过的还是没教过的学生都以是王岱老师的学生而自豪,他们都幸福地把自己称作"王岱老师的孩子",其中包括现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年轻作家张悦然。这是一位有着怎样魅力的老师呢?
宋全政[7](2009)在《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岱老师的语文教学观及其他》文中研究表明对面的王岱老师沉静、睿智,话语中对教育、对语文教学、对人性的诸多思考,让我的笔一直没敢停歇。
杨定明[8](2006)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并未有明确的定位,处境比较尴尬,教学比较混乱,于是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为什么要定位,怎么定位,定位之后会给高职院校带来怎样的影响,在高职院校怎么建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由来。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进行历史回顾,对大学语文、语文课程等概念进行厘定。并从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建设现状、教师、教材建设情况,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反映,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探讨。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定位。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第三,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中的定位。第四,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第五,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 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课程建设价值。首先,明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其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大力建设课程定位后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大力建设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和创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习评价新标准,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工作进行了探索。
李香珠[9](2001)在《高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结合》文中研究表明
王岱[10](2000)在《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文中研究说明
二、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论文提纲范文)
(1)“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80后”文学写作共同体 |
一、“80后”文学的源起与发展 |
二、“80后”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伦理冲突下的个体、家庭与家族 |
第一节 个体的成长与日常生活下的家庭人伦 |
一、个体意识的独立:对家庭伦理的反抗 |
二、残缺家庭的伦理悲剧 |
三、日常生活的伦理 |
四、代际差异下的文化反哺 |
第二节 家族伦理的解构与新秩序的生成 |
一、家族伦理的解构与颠覆 |
二、私人伦理的建构 |
三、家族政治与历史背景的淡化 |
第三节 伦理束缚下女性的觉醒——以孙频、马金莲小说为例 |
一、女性的悲剧命运 |
二、女性的自我救赎 |
第二章 迷乱颠倒下的爱欲书写 |
第一节 “80后”小说的爱欲主题表达 |
一、青春懵懂的爱欲:性景恋与偷尝“禁果” |
二、开放的身体与孤独的灵魂 |
三、错位的爱恋与爱的“出走” |
四、爱欲的物质化与爱情的骗局 |
五、爱欲的迷狂与自戕 |
第二节 “80后”小说爱欲主题表达的特征 |
一、爱欲主体的凸显 |
二、爱欲空间的公开化与语言的开放性 |
三、传统性道德的颠覆 |
第三节 “阿里斯托芬”式的同性爱恋——以小饭、郑小驴小说为例 |
一、教育压力下的性倒错 |
二、家国仇恨下的个体同性之爱 |
第三章 存在与存在之上的苦难 |
第一节 都市里的苦难 |
一、都市生活、事业之困 |
二、都市精神之困 |
第二节 乡土世界的生存百态 |
一、饥饿之相 |
二、难以出逃的灵魂 |
第四章 “失乐园”之后的生态伦理 |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 |
一、人与动物:和谐中的对立 |
二、诗意栖居的追求 |
第二节 难以拒绝的现代化“附属品”——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 |
一、大地的逝去与无法寄居的灵魂 |
二、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人的精神危机 |
第五章 多维视角下的宗教文化主题 |
第一节 宗教叙事的多元化 |
一、民间宗教:万物有灵和与人共处的鬼神意象 |
二、慈悲与善良的佛、菩萨形象 |
三、教堂意象下的“原罪”、“救赎”与“博爱” |
四、《古兰经》:穆斯林的生命信奉 |
第二节 佛教文化氤氲下的无常观与生死观 |
一、无常观 |
二、向死而生的灵肉解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一、论文选题缘由 |
二、论文选题意义 |
第二节 课题概念界定 |
一、特级教师 |
二、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
三、教师专业成长 |
四、高中特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现状 |
一、特级教师整体研究 |
二、特级教师成长因素研究 |
第四节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一章 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情况概览 |
第一节 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的评选 |
一、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评选规则 |
二、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评选的具体实施 |
第二节 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数据分析 |
一、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评选整体数据分析 |
二、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的各批次成长情况简介 |
第二章 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因素 |
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热爱 |
二、对学生的热爱 |
三、对自我专业成长的规划 |
四、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 |
五、在教研中不断进取 |
六、在反思中不断升华 |
第二节 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因素 |
一、教育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
二、学校及学校领导的支持 |
三、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
四、家庭的支持与鼓励 |
五、同事的帮助 |
六、抓住机遇 |
第三章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启示 |
第一节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带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启示 |
一、优化教育环境,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
二、提供进修与历练的机会 |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
第二节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
一、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 |
二、建立拜师结对的制度 |
三、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教研 |
第三节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对一线教师的启示 |
一、热爱教育事业 |
二、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
三、坚持终身学习 |
四、立足于教学实践 |
五、重视教学研究 |
六、定期自我反思 |
第四节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 |
一、配备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二、注重师范生知识储备与积累 |
三、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语文教师的好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语文教师好课观的阐述 |
(一) 语文教师好课观的内涵 |
(二) 语文教师好课观研究的意义 |
二、 语文教师好课观的历史透视 |
(一) 古代语文好课观 |
(二) 近代语文好课观 |
(三) 现当代语文好课观 |
三、 语文教师好课的标准 |
(一) 扎实的语文 |
1. 扎实的语文课堂是落实语文实践的课堂 |
2. 扎实的语文课堂是主体主动参与的课堂 |
3. 扎实的语文课堂是体现教师素养的课堂 |
(二) 动情的语文 |
1. 动情的语文课堂是文化渗透的课堂 |
2. 动情的语文课堂是情感体验的课堂 |
3. 动情的语文课堂是激情满怀的课堂 |
(三) 个性的语文 |
1. 个性的语文课堂是多元思维的课堂 |
2. 个性的语文课堂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 |
四、 语文教师好课观的实施 |
(一) 扎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
1. 树立理念即措施的意识 |
2. 教会学生学习 |
(二) 动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
1. 课堂教学要虚实相生 |
2. 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
(三) 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
1.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
2.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
1.1 语文学科地位低下 |
1.2 生源较差,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现象严重 |
1.3 教学方法不得当,与专业脱节 |
1.4 教材单一,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够 |
1.5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2 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语文文本极强的包容性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 |
3.2 语文学科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符合中职学校的办学思想 |
3.3 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为中职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元素的结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 |
3.4 中职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 |
4 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关系浅析 |
4.1 文学与服饰的关系分析 |
4.1.1 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
4.1.2 文学作品反映了历代服饰的形状、色彩、寓意等 |
4.1.3 服饰描写增添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
4.2 寻找中职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之间的契合点 |
4.2.1 服装专业语文知识的传授 |
4.2.2 服装专业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
5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服装设计专业元素的方法、途径 |
5.1 选编有服装专业特色的中职语文教材,作为与专业课结合的有效载体 |
5.2 挖掘专业因素,设计教学内容 |
5.3 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5.3.1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
5.3.2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
5.4 开展与专业相渗透的实践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
5.5 利用教材内容开展审美教育 |
5.5.1 充分挖掘审美资源 |
5.5.2 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
5.6 改善语文评价方式,提倡评价多元化 |
6 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6.1 语文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
6.2 如何掌握融入的“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红楼梦凤姐出场片断教学设计 |
致谢 |
(7)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岱老师的语文教学观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至情至性践行“人的教育”的老师 |
【听到学生谈恋爱,老师高兴得哭了】 |
【一个学生的成长远比学校的荣誉重要得多】 |
【19班的故事:你们是最好的】 |
【用心成长比第一更重要】 |
【庆幸有一位美好的班主任】 |
语文就是生活,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功德无量 |
读书,与学生永恒的话题 |
相关链接:【我语文教育的三无主义】 |
一、思想无禁区 |
二、读书无限制 |
三、作文无模式 |
让学生在“空间”中成长 |
(8)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的由来 |
1.1 语文课程概念厘定 |
1.2 大学语文课程的历程与定位 |
1.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紧迫性 |
2.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探讨 |
2.1 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
2.2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
2.3 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
2.4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 |
2.5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 |
2.5.1 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就业实力和能力 |
2.5.2 培养和发展智力 |
2.5.3 增强人文素质 |
2.5.4 培养过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
2.5.5 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
2.5.6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2.5.7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友好环境的环保意识 |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课程建设价值 |
3.1 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
3.2 大力建设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 |
3.2.1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探索 |
3.2.1.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后要求确立课程标准 |
3.2.1.2 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新的大学语文教材 |
3.2.1.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
3.2.2 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 |
3.2.4 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特点,开展 ZHC“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四、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论文参考文献)
- [1]“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D]. 李张建. 吉林大学, 2018(04)
- [2]新世纪山东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 宫静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3]青年语文教师的困惑与自觉[J]. 唐明林. 中学语文, 2016(21)
- [4]语文教师的好课观研究[D]. 袁保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5]将服装设计专业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 王琳. 宁波大学, 2011(12)
- [6]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J]. 李妍. 语文新圃, 2010(01)
- [7]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岱老师的语文教学观及其他[J]. 宋全政. 山东教育, 2009(32)
- [8]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D]. 杨定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9]高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结合[J]. 李香珠. 现代技能开发, 2001(12)
- [10]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J]. 王岱. 山东教育, 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