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院要重视非财务问题的处理

农村卫生院要重视非财务问题的处理

一、农村卫生院脱困应注意非资金问题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凯[1](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研究》文中提出全面抗战时期,日军侵略给中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众多民众被迫离开家乡,过着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困难生活,形成了西迁难民潮。为解决难民生活上所面临的问题、救济难民,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难民救济措施,开展难民救济工作。这一时期,贵州省作为西南抗战大后方的省份,曾遭到日军轰炸、侵略,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贵州省内难民产生。并且由于省外大批难民逃至贵州,导致贵州难民数量暴增,难民除面临着吃、穿、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外,还影响当地社会秩序、治安管理。受制于经济实力,要急需救济大量难民,贵州则需要花费大量物资。但为救济战时难民,贵州省专门设立难民救济机构,制定并实施相关难民救济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此外,相关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也在积极救助难民。这一时期,贵州省在救济难民过程中,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加上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未能达到预期救济效果。但战时贵州仍尽力救济难民,解决了难民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抗战保存了力量、支援了抗战。全面抗战时期,贵州在积极救济难民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佩渝[2](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实践及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X市为例》文中指出2013年11月,我国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随后几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动该项工作不断深入。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为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和精细化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提高我国扶贫效果提出可参考的方法。追溯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扶贫是我国一项持续时间长且复杂性程度较高的工作。研究该项工作的基本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可以为具体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必要性。本文从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政策入手,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外成熟度比较高且成体系化的扶贫理论,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总结和回顾了我国自2013年精准扶贫理念提出之后,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主要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在肯定已有成果的同时,客观分析了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文章选取了陕西省X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走访、问卷发放等方式,搜集到第一手数据和资料,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几方面问题,具体包括:帮扶力量整合不够、产业扶贫不够精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不够、扶志扶智力度不够等,也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对策。文章共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重点论述了国内外研究背景、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重点围绕贫困和精准扶贫,以及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展开论述;第三部分是我国精准扶贫现状,详细描述了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政策产生的效果及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是陕西省X市精准扶贫现状、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主要分析了当前X市在精准扶贫中还存在四个方面突出问题;第五部分是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强化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作用、加大统筹各方资源、精准布局扶贫产业、增强扶贫扶志工作的针对性等方面加以改进;第六部分为结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思考和未来展望。本文研究主要特点在于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省X市以及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杨欢[3](2018)在《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城乡差距明显、公共设施非均衡、扶贫脱困难度大、村庄风貌单调等诸多问题。为改善农村建设滞后的现象,统筹城乡发展,2005年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经过10余年的实施建设,关中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设施和技术,农村整体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农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城乡二元差距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评估,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方向,最终实现关中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视角审视农村建设的研究重点和内容特征,梳理国内外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整理后发现从投入产出视角对新农村建设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研究成果略少,且大多数成果并未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属性,轻视农民主体对新农村建设绩效的认知。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地方实践提出了名目众多的发展模式,然而模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欠佳。同时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整理,为后文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借鉴。其次,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等维度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经验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数理方法,从过程事实一致性、建设实施绩效和农民主体满意度等三方面入手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之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绩效水平的主要因素,立足城乡规划学,全面反思当前关中地区农村发展模式和规划技术体系存在的不足,为后文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和农村规划技术体系优化创新提供思路。之后,在反思现实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构筑以―多产融合、内源驱动‖、―因地适宜、集约高效‖、―均衡共享、和谐宜居‖、―绿色安全、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多维目标价值导向。并遵循“时空差异性、空间尺度性、操作可行性”的原则,构建关中地区“地方模式+类型模式”的双层叠加适宜模式体系。同时立足城乡规划学,从体系结构、内容框架、技术方法、规范标准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对农村规划技术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最终为实现关中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聚集村庄微观层面,选择渭南市白水县尧禾镇新武村、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咸阳市礼泉县西张堡镇白村、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桃园村和宝鸡市太白县桃川镇灵丹庙村作为实证案例,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类型模式进行验证,确保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唐晟[4](2018)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贫困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各类贫困人口中,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精准扶贫工作必须照顾到当地的传统风俗,获得贫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扶贫资金,提高扶贫效率。如何让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成为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当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贫困相关概念及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首先阐述了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概念;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贫困理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贫困探究,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贫困理论几个方面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贫困观。第三部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经验。从兴边富民、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易地扶贫方面阐述目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经验。第四部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原因。介绍了目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并分析原因。第五部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改进建议。从完善扶贫考核、加强责任追究、扩大社会参与力度、多途径寻求群众支持等方面加以论述。

陈祖国[5](2017)在《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未富先老”现状给我国养老问题带来了的极大挑战。在机构养老服务面临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成为城市养老服务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资金不足的困境使得养老服务难以维继,社区基金在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国策下应运而生,承担社会责任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深入研究社区基金会支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来源,缓解养老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为我国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搭建平台,促进多元供给养老服务的发展。论文以社区基金会为研究对象,聚焦社区基金会如何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展开研究,以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采取实证调研和四维度模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五个方面展开社区基金会支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行为模式的研究。第一,从学理上阐述了社区基金会和社区养老服务等概念的内涵,同时揭示了公共治理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在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的内在关联性。第二,在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证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我国现阶段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典型12家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项目资金、规模、内容和供给方式进行相关分析,探究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障碍点并剖析原因。第三,由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取四维度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其路径分析确定提供养老服务主要提供方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和社区家庭,依据是其对养老服务规模、内容和质量来进行资金支持。第四,在实证调研和专家访谈基础上,系统分析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障碍及成因。最后,总结国内外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经验对我国启示和实证调研结论,从社区基金会自身建设和多元供给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建设社区基金会和激发社会组织力量支持养老服务的具体政策建议。论文的研究结论是:社区基金会是支持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政府普及社区基金会的建设及其支持养老服供给,不仅是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支持,也是对养老服务资金支持和平台的提供,还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供了新的选择,更是缓解我国严峻养老压力的方式之一!

王俪燕[6](2012)在《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基本状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仅是触动农民实际利益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一个综合的方式,即通过多种渠道,整合多方资源去解决。其中政策作为国家治理农村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前提。惠农政策实施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对“三农问题”解决效率的高与低和效益的好与坏等重大问题。但从惠农实践来看,仅仅依靠政策是不够的。如果惠农政策实施不到位,乃至制定不合理,出台不及时,则必然会使惠农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政策落实难已经是社会众所周知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就在于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对于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一体化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农”为基点,惠农为目的,以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一体化建设为指导思想开展调查研究。首先,对惠农政策和惠农制度的含义及其特点,以及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一体化建设的含义及其特点的解析,阐释了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其次,对我国中央和地方有关惠农政策的制定、惠农制度的制定现状的梳理,及其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制定状况一体化分析,描述了我国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的基本状况。再次,对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和惠农制度各自的实施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分析了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四,仅仅围绕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对其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监督状况的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对惠农政策以及惠农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各环节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评价。进而从整体上对我国的惠农政策和惠农制度之间的关系作出客观定位。从而构建出健全的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使这些政策与制度真正惠及到广大农民群众。为全面实现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杨昌鹏[7](2012)在《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文明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贵州城镇化作为西部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滞后于其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贵州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会严重影响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严重影响贵州现代化进程,还会严重影响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蓝图的实现。本文以贵州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力图通过多维度地对贵州的历史与现状辩证分析,合理地判断贵州城镇化水平,明确贵州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设计出相对完善的理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贵州的城镇化既遵循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结合贵州的地方特色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对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丰富马克思城镇化理论,还对研究西部地区其他省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贵州具有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与系统的方法、反思与批判的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深入分析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应坚持的原则,应处理的关系,提出了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文共分10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突破的方向与主要目标。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这部分是理论基础分析,主要阐述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理论,运用矛盾运动的方法分析了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对现代化的作用。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然后从历史角度、从“三农“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等方面说明了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贵州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四部分:贵州城镇化的历史与现实。该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从贵州城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发现贵州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以及城镇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困难。该部分全面分析了当前阶段,造成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困难之处,即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较差,由于城镇化根本动力不足-人的素质低、产业转化动力不足、持续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弱,由于经济薄弱与地理限制,使得贵州城镇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第六部分:贵州城镇化面临的机遇。该部分主要分析了贵州具备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优惠政策的支持、自身优势的支撑,以及区域合作的深入推动等几个方面。第七部分:贵州城镇化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与贯彻的基本原则。该部分认为贵州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坚持以能源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农业产品等地方特色。第八部分:贵州城镇化的目标构想。该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想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目标,建立了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第九部分:贵州城镇化要处理好带有全局性的几个关系。该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运动的方法,分析了几对矛盾关系:(1)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4)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5)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6)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7)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第十部分:贵州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该部分认为要解决贵州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就应充分考虑贵州面临的困难,发挥贵州的特色优势,通过完善城镇化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孔祥增[8](2011)在《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是其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产物。训政时期,国民党实行“以国养党”之制。党费取自国库,是“以党治国、党国一体”训政体制下诸多国民党人的主观期许,也是“党费自给”的目标在巨额经费需求面前流于空言的一种现实选择。战后,国民政府由训政向宪政过渡,“以国养党”失去合法性基础,国民党党费自筹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渴求。征收党费与捐款等传统党费自给之途,早为事实证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故而筹办党营经济事业,以党企盈余作为党务经费的来源,遂成为全党共识。党营经济事业的战后兴办,是国民党党费自筹的历史选择与因应宪政体制下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现实需求。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事业养党”的方针。由国民党主导的敌伪资产的战后大接收,为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缘。国民党以敌伪产业拨补抗战损失为名,通过转账拨付的形式,价购了一批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敌伪产业,基本确立了党营经济事业的规模。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积极筹组下,党营经济事业由中央至地方,从工厂实业到商贸金融,逐步建立来。同时,各地方党部亦因利乘便,陆续建立各地党营经济事业。由此,依托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庞大的党营事业体系。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经营擘划下,党营经济事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党营事业公司的年度盈余决算及逐月提拨的利润分成,成为党务经费的重要来源,“事业养党”得到一定程度地实现。党营经济事业甫经建立,根基未固,其总体规模与实力难以维持浩大的党务经费开支,“事业养党”的真正实现尚需时日。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日趋恶化与战局的巨大逆转,党营经济事业逐步陷入经营困境,并伴随国民党政权多次播迁直至宣告在大陆的终结。党营经济事业以一般企业的姿态出现,实施企业化经营。透过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央财务委员会对党营事业公司从组织、人事、财务等诸多层面加以管控,是整个党营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行使对党营经济事业的稽核监察权。党营事业公司既受中央财务委员会的最高控制,又受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监察督导,由此形成党营经济事业的双重管理体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较为周密的制度设计,基本实现了对党营经济事业的控制。党营经济事业融企业经营与政党行为于一体,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是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党营经济事业在战后初创,尚处于奠基时期,其总体规模和实力尚难以与发展已久的民营与国营企业相比。然而各党营事业公司于所在区域和行业,多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之业界翘楚,加之党营事业本身是一整体完备的事业体系,并具有强势的政治背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党营经济事业利用执政党的优势地位,在贷款申请、原料采购、成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庇护,表现出“以政利党”的特色;同时又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法令,成为政府以资利用的重要力量,对维系国民党政权有着重要的政治功用,从而展现出“以党利政”的一面。各党营事业公司多注重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希求树立党营事业的良好形象。但作为国民党“化国家之财为一党之私”的产物,党营经济事业依恃特权庇护,自然备受时人的诟病和责难。

杨琦[9](2011)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对保持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起着“基石”的作用。正是因为农业的重要性,围绕着它的研究可谓是蔚为壮观,成果丰富。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力、农业经济增长、农村消费、农村劳动力、农村公共产品等等。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这一视角作为出发点的国内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开拓意义。前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且全球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在面临外部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原来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改变,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必须转到依靠内需的拉动上面来。从国内来看,国内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不足,且各消费主体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率一直往下走。农村消费不振影响了我国以依靠内需来保持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居民消费的滞后也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空间。我国农村居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拥有占全国家庭总量的近70%的农户和8亿多的农村人口。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一旦打开,对我国能否从以出口导向转成国内消费导向的经济成功转型意义重大。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人们大多考虑收入因素,但是往往忽视了农村消费环境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也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之一。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扩大农民消费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为农民积累了消费基金,因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加农村投资,带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或者定性地做出过分析。本文不仅采取了实证研究方法作出定量分析,而且还通过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的有益经验,得出今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七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提出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内容安排;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本章分为基础设施和消费理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公共产品理论,然后延伸阐述了作为公共产品一部分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界定,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西方消费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国内外的消费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果及结论。虽然农村居民的消费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消费观念等,但收入尤其是持久性收入仍然是决定消费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第三章,基础设施对消费推动作用的机制。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描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及消费的拉动作用;第二部分是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公共产品及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收入、消费等的影响;第三部分是通过模型推导出了下面实证部分将要用到的模型公式。第四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程。本章首先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又回顾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的变革,发展轨迹及建设现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方法得出了投资存量对各省及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弹性。本章分别利用省级数据2和全国数据并运用面板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作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18个省的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全国这个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没有促进作用。第六章,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四国在农村基础设施上面的做法及优点,从中得到各国在此方面的经验和借鉴。第七章,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维忠[10](2010)在《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新疆通过实施“一体两翼,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战略,按照“一个瞄准”、“三项重点”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收缩战线,突出重点,进村入户,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实际生活水平与全疆和全国平均相比,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个通胀率较高的时期,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就显得尤为明显。二是按照目前“一体两翼,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影响农村扶贫开发成效的制约因素已经不是“村”这个范围所能解决的。三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全疆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逐年扩大。四是贫困地区城镇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扶贫开发的需要,城镇功能体系无法承受贫困人口的转入,对于人均占有生产资料较低、贫困人口又是集中连片的地区(如南疆三地州)更是如此。五是贫困地区市场发育和建设严重滞后于扶贫开发的需要,不能支持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产业化扶贫的成效,影响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效果。新阶段新疆扶贫开发不仅承担着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的任务,更承担着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使命。由此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调整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在巩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城镇、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能力差距,通过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为主线,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2、调整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将贫困地区发展城镇体系、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扶贫开发范围,在县域内统筹安排。根据新疆的特殊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把“一体两翼,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模式,调整为“三个基础,一体两翼,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即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体系构造和市场功能体系构造为三个基础,以整乡(镇)推进为一体,以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模式。“三个基础”。(1)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解决制约新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解决制约新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瓶颈”问题;绿洲生态环境建设,重点要解决制约新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态良好的“瓶颈”问题。(2)城镇功能体系构造。以县级城市和中心乡镇为主要建设对象,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3)市场功能体系构造。必须以现代物流为核心建立现代市场功能体系,以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帮助农民降低市场风险,帮助农民营销好特色农产品。3、重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以贫困农民为主体,以贫困村(或者贫困乡镇,或者贫困县)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的作用,达到“三力”合发的联动效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调关系是发挥“三力联动效应”的关键。建立四个扶贫开发新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扶贫资金持续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分配机制。二是建立扶贫开发资金的整合机制。三是建立扶贫开发工作的动态识别和瞄准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国家扶贫重点县、重点乡、重点村的置换机制。

二、农村卫生院脱困应注意非资金问题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卫生院脱困应注意非资金问题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贵州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贵州自然环境
    第二节 贵州历史沿革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形成
    第一节 贵州难民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贵州难民群体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机构及其政策
    第一节 国民政府难民救济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贵州省难民救济机构的建立
    第三节 贵州难民救济政策的制定
第四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 难民的收容安置
    第二节 组织和扶助生产自救
    第三节 难民医疗救助
    第四节 难民的疏送与遣返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特点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贵州难民救济的特点
    第二节 贵州难民救济的成效
    第三节 贵州难民救济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我国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实践及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2 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
        2.2.1 参与式扶贫理论
        2.2.2 包容性增长理论
        2.2.3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
        2.2.4 中国式减贫理念
3.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基本情况
    3.1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过程
        3.1.1 政策的提出
        3.1.2 政策主要内容
        3.1.3 政策推进过程
    3.2 全国精准扶贫的政策成效
        3.2.1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3.2.2 农村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长
        3.2.3 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3.2.4 为世界减贫发挥重要作用
    3.3 目前国内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突出挑战
4. 陕西省X市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陕西省X市精准扶贫的现状
    4.2 X市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4.2.1 精准识别贫困户底数
        4.2.2 开展驻村联户精准帮扶
        4.2.3 行业精准帮扶措施
        4.2.4 发挥党组织和个人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4.3 X市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4.3.1 贫困村数量和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4.3.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4.3.3 乡村发展潜力不断得到挖掘
    4.4 X市精准扶贫的存在问题
        4.4.1 帮扶力量整合不够
        4.4.2 产业扶贫不够精准
        4.4.3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
        4.4.4 扶志扶智力度不足
    4.5 X市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个体之间的认知不同
        4.5.2 干部作风问题依然突出
        4.5.3 农村基层人力资源严重匮乏
        4.5.4 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短板
5. 提高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成效的基本对策
    5.1 强化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作用
    5.2 统筹整合各方资源
    5.3 精准布局扶贫产业
    5.4 增强扶志扶智的针对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缘起及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
        1.1.2 新农村建设迈入关键时期
        1.1.3 农村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新农村
        1.3.2 可持续发展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启示
    2.1 多维学科视野
        2.1.1 地理学领域
        2.1.2 社会学领域
        2.1.3 经济学领域
        2.1.4 政治学领域
        2.1.5 城乡规划学
        2.1.6 多维度审视
    2.2 理论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研究进展评述
    2.3 典型经验借鉴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3.3 启示借鉴
第三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特征认知
    3.1 发展阶段梳理
        3.1.1 试点示范阶段(2005~2010年)
        3.1.2 推广建设阶段(2011~2014年)
        3.1.3 全面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
    3.2 建设实态分析
        3.2.1 产业经济维度
        3.2.2 社会发展维度
        3.2.3 空间利用维度
        3.2.4 公共设施维度
        3.2.5 人居环境维度
    3.3 主要建设经验
        3.3.1 以点带面、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3.3.2 以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3.3.3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互促发展
    3.4 典型问题审视
        3.4.1 “粗放的生产,薄弱的经济”
        3.4.2 “分散的布局,低效的空间”
        3.4.3 “失衡的配套,滞后的维护”
        3.4.4 “单调的风貌,破碎的生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绩效评估
    4.1 评估框架构建
        4.1.1 现行绩效评估体系的反思
        4.1.2 综合绩效评估的框架优化
    4.2 绩效水平测算
        4.2.1 过程事实一致性评估
        4.2.2 建设实施绩效的评估
        4.2.3 农民主体满意度评估
    4.3 绩效评估结果
        4.3.1 综合绩效不甚理想
        4.3.2 投入产出结构失衡
        4.3.3 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影响机制阐述
    5.2 外部因素分析
        5.2.1 财政实力薄弱
        5.2.2 资源投入偏差
        5.2.3 管理行为不当
        5.2.4 政策制度弊端
    5.3 内部因素检讨
        5.3.1 村庄自治能力较弱
        5.3.2 人力资源质量欠佳
        5.3.3 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5.4 规划技术反思
        5.4.1 发展价值导向偏颇
        5.4.2 发展模式同质模仿
        5.4.3 编制内容质量欠佳
        5.4.4 规划实施有待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模式建构
    6.1 理论内涵认知
        6.1.1 概念阐述
        6.1.2 要素解构
    6.2 目标价值体系
        6.2.1 先进理念借鉴
        6.2.2 目标价值导向
    6.3 建构思路及原则
        6.3.1 核心思路
        6.3.2 主要原则
    6.4 适宜模式构建
        6.4.1 地方模式
        6.4.2 类型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技术创新
    7.1 规划体系结构调整
        7.1.1 纵向层次体系
        7.1.2 横向类型体系
        7.1.3 阶段过程体系
    7.2 编制内容框架优化
        7.2.1 增加村庄农民行为特征和意愿分析
        7.2.2 增加对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引导
        7.2.3 增加风貌营造和文化传承相关内容
        7.2.4 回归乡土,重塑村庄社会交往空间
    7.3 核心规划方法创新
        7.3.1 农村人口外流导向下规模预测方法
        7.3.2 美丽宜居导向下村庄空间利用方式
        7.3.3 精明增长导向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7.3.4 自下而上农民主体参与式规划方法
    7.4 相关保障策略完善
        7.4.1 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7.4.2 全面推进驻村/镇规划师制度
        7.4.3 实施规划评估动态监测体系
        7.4.4 设立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资金
        7.4.5 搭建农村规划数据共享平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关中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证案例研究
    8.1 村庄产业经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1.1 村庄基本情况
        8.1.2 产业现状特征
        8.1.3 产业体系构建
        8.1.4 产业空间布局
        8.1.5 相关支撑体系
    8.2 村庄土地资源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2.1 农业现代化驱动下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8.2.2 桃园村居民点空间整合及可持续推进路径
    8.3 村庄公共设施配套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3.1 新武村公共设施配置模式及其建设内容
        8.3.2 灵丹庙村公共设施现状特征及配置模式
    8.4 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8.4.1 村庄实态认知
        8.4.2 主要问题剖析
        8.4.3 人居环境提升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学术论文
    2.科研项目
附件
    附件1: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问卷
    附件2: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附件3: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投入-产出原始数据
    附件4:关中地区调研村庄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4)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径及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径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贫困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贫困相关概念
        (一)贫困的涵义
        (二)精准扶贫
        (三)边疆治理
    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贫困理论
        (二)毛泽东对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
        (三)邓小平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
        (四)江泽民、胡锦涛对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
        (五)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
第二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历程
    一、“兴边富民”的计划与行动
        (一)“兴边富民”的背景
        (二)“兴边富民”的提出
        (三)“兴边富民”的实施
    二、“整村推进”“整乡推进”项目
        (一)整村推进
        (二)整乡推进
    三、“易地扶贫”项目
        (一)“易地扶贫”的提出
        (二)“易地扶贫”的实施及成效
第三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原因
    一、贫困现状
        (一)人均收入偏低
        (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弱
        (三)生产生活设施滞后
        (四)少数民族传统意识较强
        (五)贫困面比较大、返贫率高
    二、原因分析
        (一)资金投入不足
        (二)打造基建耗资巨大
        (三)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四)贫困人口缺乏素质教育
第四章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改善对策
    一、实现扶贫考核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一)有效进行资金的利用与整合
        (二)推动项目管理的审查与监督
    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一)进行工作人员筛选
        (二)重视前期工作规划
        (三)重视中期管理工作
        (四)实现后期管理完善
    三、进一步实现社会参与力度的拓展
        (一)制定明确的扶贫指标
        (二)严格施行奖惩制度
        (三)积极营造良好扶贫氛围
    四、综合多种对策获取群众支持
        (一)群众在项目前期工作里的价值
        (二)群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发挥
        (三)群众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的作用发挥
    五、稳步推进各项公共事务建设
        (一)实现社会服务事业的不断完善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1.2 养老服务供给缺口大
        1.1.3 社区基金会补充养老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设计方案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环境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社区基金会
        2.1.2 养老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政府失灵理论
        2.2.3 第三政府理论
        2.2.4 公共治理理论
    2.3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必要性分析
        2.3.1 多元供给养老需要
        2.3.2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
        2.3.3 家庭养老服务需要
    2.4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可行性分析
        2.4.1 政治环境
        2.4.2 政策支持
        2.4.3 文化传统
        2.4.4 教育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现状研究
    3.1 社区基金会总体概况
        3.1.1 数量变化
        3.1.2 领域结构
        3.1.3 层级划分
    3.2 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现状分析
        3.2.1 数据来源
        3.2.2 总体情况
        3.2.3 主要特征
    3.3 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主要问题
        3.3.1 资金分配占比相对较少
        3.3.2 支持养老服务类型单一
    3.4 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原因分析
        3.4.1 持续资金聚集能力有限
        3.4.2 支持养老供给缺乏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的依据与实证研究
    4.1 供给模式实证调查依据分析
        4.1.1 供给模式主体分析
        4.1.2 支持供给模式依据
    4.2 供给模式依据的模型分析
        4.2.1 模型介绍
        4.2.2 模型选择
        4.2.3 模型匹配
    4.3 供给模式依据的调查设计
        4.3.1 调研方案设计
        4.3.2 调研问卷编制
    4.4 数据调查相关分析
        4.4.1 基本概况
        4.4.2 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
    4.5 基于四维度模型结论
        4.5.1 新顾客服务维度:社区基金会发展速度较低
        4.5.2 新顾客维度:养老服务质量仍有提升的空间
        4.5.3 新服务传递维度:养老服务供给形式较单一
        4.5.4 新技术维度:信息化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匮乏
    4.6 基于四维度模型分析
        4.6.1 社区基金会建设速度较缓慢
        4.6.2 支持养老服务项目缺乏资金
        4.6.3 支持养老服务决策机制不全
        4.6.4 支持养老服务模式人才匮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经验研究
    5.1 全球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态势分析
        5.1.1 全球社区基金会发展现状
        5.1.2 全球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现状
    5.2 国外供给模式研究
        5.2.1 建设养老服务机构
        5.2.2 资金分割投资管理
        5.2.3 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5.3 国内供给模式研究
        5.3.1 基金运作机制反哺养老服务
        5.3.2 多元共治支持养老服务事业
        5.3.3 与优秀养老服务组织的交流
    5.4 国内外经验借鉴总结
        5.4.1 自我完善
        5.4.2 政府扶持
        5.4.3 公众支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对策建议
    6.1 加强社区基金会运营与支持养老服务功能
        6.1.1“运作机制”与“养老建设”统筹设计
        6.1.2 树立以“老”为本与持续发展的思想
        6.1.3“质量优先”与“数量跟进”的理念
    6.2 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注重互动性与回应性
        6.2.1 交流机制
        6.2.2 互动方式
    6.3 支持养老服务提供模式寻求多元化与合作
        6.3.1 培育多元供给主体
        6.3.2 培育专项养老人才
    6.4 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信息化与智慧化
        6.4.1 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
        6.4.2 信息化社区养老服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局限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项目数据分析统计列表(部分)
    附录2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问卷调研统计列表
    附录3 社区养老服务卷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4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典型案例简介
    附录5 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访谈摘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取得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基本状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 惠农政策的基本理论
        1、惠农政策的含义
        2、惠农政策的特点
    (二) 惠农法治的基本理论
        1、惠农法治的含义
        2、惠农法治的特点
    (三) 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1、一体化建设的含义
        2、一体化建设的特点
二、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制定状况
    (一) 惠农政策制定的现状
        1、中央制定的有关惠农政策
        2、地方制定的有关惠农政策
    (二) 惠农制度制定的现状
        1、中央制定的有关惠农制度
        2、地方制定的有关惠农制度
    (三) 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制定状况一体化分析
        1、政策零散缺乏有效整合
        2、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的结构失衡
        3、实体性与程序性的制度结构失衡
三、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实施状况
    (一) 惠农政策实施的基本现状
        1、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状况
        2、地方惠农政策的实施状况
    (二) 惠农制度实施现状
        1、中央惠农制度实施状况
        2、地方惠农制度实施状况
    (三) 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实施状况一体化分析
四、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的监督状况
    (一) 立法定策之前的监督
    (二) 执法行策之中的监督
    (三) 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的事后监督
五、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状况评析
    (一) 惠农政策制定、实施、监督的评析
    (二) 惠农制度制定、实施、监督的评析
    (三) 惠农政策与惠农制度一体化建设思考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参考政策法规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

(7)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文献分析
        (一) 研究历史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的方法
    五、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
        二、国外的现代化
        三、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第二节 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欧洲国家的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分析
        二、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理论
        一、城镇化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理论
        三、国内城镇化理论
第二章 城镇化是贵州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世界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回顾
        一、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
        二、世界城镇化的发展特点
        三、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三、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节 城镇化是贵州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城镇化是实现贵州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城镇化是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章 贵州城镇化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城镇化历史的回顾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成绩
        二、贵州城镇化阶段性
        三、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四、制约贵州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贵州城镇化现状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总体趋势
        二、贵州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
        三、贵州城乡差距扩大
    第三节 对贵州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当前分析与评估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合理判断
        二、贵州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三、贵州城镇化发展问题
第四章 贵州城镇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节 贵州城镇化基础较差
        一、农业生产条件差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第二节 贵州城镇化动力不足
        一、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不足
        二、产业-城镇化的转换动力不足
        三、创新-城镇化的持续动力不足
    第三节 贵州城镇化经济薄弱
        一、经济总量分析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低
    第四节 贵州城镇化地理限制
        一、自然地理状况
        二、地理环境约束
第五章 贵州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第一节 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思想
        二、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贵州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对西部省区的优惠政策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三节 贵州城镇化发展具备的条件
        一、产业的较大发展
        二、城镇化战略的持续实施
        三、经济-环境关系较和谐
        四、坚强的组织领导
        五、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
    第四节 贵州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禀赋
        一、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二、资源丰富
    第五节 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优势
        一、重庆“大都市”的带动作用
        二、“西南三省”合作战略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 贵州城镇化遵循的指导思想与贯彻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二、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对贵州城镇化的指导
    第二节 “三化同步”
        一、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二、贵州应遵循“三化同步”原则
    第三节 地方特色
        一、注重培育城市特色
        二、坚持地方特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贵州城镇化的目标构想
    第一节 贵州城镇化的经济发展目标构想
        一、贵州经济发展背景
        二、贵州城镇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三、经济发展路径
        四、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第二节 贵州城镇化的社会发展目标构想
        一、贵州社会发展背景
        二、贵州城镇化的社会发展目标
        三、社会发展战略
        四、社会发展空间布局
    第三节 贵州城镇化的生态发展目标构想
        一、贵州城镇化的生态环境背景
        二、贵州城镇化的生态发展目标
        三、生态发展战略
        四、生态空间布局
第八章 贵州城镇化要处理的几对矛盾与关系
    第一节 城镇化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一、城镇化和发展经济对立统一
        二、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三、以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
    第二节 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二、城镇化和社会发展非协调同步
        三、以质量提高促进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城镇化要体现民族文化
        二、城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三、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四节 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一、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二、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坚持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
    第五节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一、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非协同性
        三、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第六节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一、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非同步性
        三、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
    第七节 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是城镇化的核心价值
        二、在城镇化中改善民生
        三、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九章 贵州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二、以黔中城市群推动贵州城镇化发展
        三、大力推进贵州小城镇集群发展
    第二节 走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以工业特色资源,促进城镇化
        二、以特色农业资源,促进城镇化
        三、以生态特色资源,促进城镇化
        四、以旅游特色资源,促进城镇化
        五、以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促进城镇化
    第三节 加强城镇规划,提高城镇化效能
        一、加强城镇规划
        二、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第四节 增强城镇化动力
        一、提高人的素质
        二、强化产业支撑
        三、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第五节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三、加快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六节 推进制度创新
    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二、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分析
    三、国民党党营事业概说
    四、研究主题的界定与解析
    五、研究的基础与创新点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缘起
    第一节 从国民党党务经费问题谈起
        一、政党经费概说
        二、国民党党务经费的基本范畴及支用原则
        三、国民党党务经费的来源
    第二节 “以国养党”
        一、“以国养党”的政治基础——以党治国的训政体制
        二、“以国养党”的心理写照
        三、“以国养党”的具体实践
    第三节 从“党员养党”到“事业养党”
        一、“党员养党”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方式
        二、对重塑革命精神的期许与党外批评的因应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四、宪政实施与党务财政体制变革
        五、宪政实施前景下“事业养党”方针的逐步确立
第二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筹组兴办
    第一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萌生
        一、革命党人利用党营经济事业的最初设想与实践
        二、“大家都成资本家”——鼓励党员个体经营经济事业
        三、各级党部经营党营经济事业的实践
    第二节 组织调整与基金筹募
        一、党营事业的组织管理者
        二、党费基金的筹募
    第三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一)——国民党的审慎投资与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
        一、移花接木——巧夺民营银行为党的金融机构
        二、国民党的贸易公司——树华公司的建立
        三、由地方党营事业而来的安徽农产公司
        四、中统局的党营事业
    第四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二)——价购敌伪资产与中央党营经济事业的大规模兴办
        一、战后接收与资金瓶颈的突破
        二、齐鲁公司暨兴济公司的成立
        三、恒大公司的筹组成立
        四、益华公司及兴台公司的成立
第三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落幕
    第一节 党营事业体系的有机协调
        一、党营事业体系的建立
        二、党营事业间的协作配合
    第二节 党营事业的经营境况
        一、经营的艰难困境与应对
        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
        三、经营绩效的分析
    第三节 党营事业的经营模式与市场营销——以齐鲁公司与恒大公司为主体的探讨
        一、产销结合的经营模式
        二、业务推展与市场分析
        三、营销方式的探析
    第四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衰败与落幕
        一、金圆券改革的失败与党营经济事业走向衰落
        二、战局的根本逆转与党营事业公司的应变
        三、大陆时期党营经济事业的终结
第四章 党营公司的内部管理
    第一节 股权与经营决策权的探析
        一、股东与股东会
        二、董事与董事会
    第二节 公司的组织管理体系
        一、公司的组织体系
        二、党营企业的当家人——董事长
        三、专门人才的支撑——党营企业的经理人
    第三节 党营企业职工管理探析
        一、党营企业的职员管理
        二、党营企业对工人的控制与管理
第五章 党营公司的“党有、党治与党享”
    第一节 党营事业公司的所有权
        一、党营事业公司的实际出资人
        二、中央所有与地方所有间的冲突
        三、团营经济
    第二节 党营经济事业与国民党派系关系的探讨
        一、党营经济事业与CC豪门资本的交织
        二、党营事业与国民党的派系纷争
    第三节、国民党对党营事业的控制体系
        一、组织人事与经营决策权的控制
        二、财务的控制与监督
        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对党营事业的监察权
    第四节 党企盈余与党务经费供给
        一、党营事业对党务经费的有限反哺
        二、变相的党库通国库
结语:党营经济事业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 “事业养党”的探析
    第二节 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企业形态与经济地位的考察
        一、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
        二、以民营企业的姿态出现,又具国营企业同样的官方色彩
        三、党企经营及其地位评析
    第三节 以政利党与以党利政——党企与党、政府、社会关系的探讨
        一、党营事业的特权庇护
        二、对国民党政权的维系功能
        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期许与社会舆论对“党僚资本”的批判
参考文献
后记

(9)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方法
        1.2.1 研究的逻辑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理论发展脉络及定义
        2.1.2 公共产品的特征及与私人产品的比较
        2.1.3 公共产品的分类
        2.1.4 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2.1.5 公共产品供给对私人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2.2 基础设施
        2.2.1 基础设施概念
        2.2.2 基础设施的分类
        2.2.3 农村基础设施
        2.2.4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
    2.3 国内外基础设施研究
        2.3.1 国外研究状况
        2.3.2 国内研究状况
    2.4 西方消费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2.4.1 西方消费理论介绍
        2.4.2 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应用研究综述
        2.4.3 对文献的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消费拉动的机理分析
    3.1 一般性描述
        3.1.1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1.3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3.2 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理论解释
        3.2.1 基础设施投资的乘数效应
        3.2.2 基础设施对成本的节约
        3.2.3 基础设施供给的消费效应
    3.3 投资与个人消费的模型框架的推导
    3.4 小结
4.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4.1 农村居民消费消费现状与制约因素
        4.1.1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4.1.2 农村消费制约因素
    4.2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体制的回顾
        4.2.1 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
        4.2.2 税费改革之前
        4.2.3 税费改革后
    4.3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历程和现状
        4.3.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4.3.2 农村饮用水设施
        4.3.3 农村公路建设
        4.3.4 农村电力、水电及电气化建设
    4.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供给依然薄弱
        4.4.2 农村生活型基础设施仍然欠缺
        4.4.3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
        4.4.4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低下,缺乏监督
        4.4.5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权责失衡
    4.5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困境的成因
        4.5.1 "重工轻农"的二元经济政策
        4.5.2 "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供给体制偏离了农民的需求
        4.5.3 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
        4.5.4 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融资体制存在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
        5.1.1 PANEL DATA模型的优点
        5.1.2 PANEL DATA的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5.1.3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5.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5 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5.2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的选取
        5.2.2 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消费的国际经验
    6.1 各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介绍
        6.1.1 韩国经验
        6.1.2 日本经验
        6.1.3 美国经验
        6.1.4 印度经验
    6.2 各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借鉴
        6.2.1 从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2.2 必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一齐上
        6.2.3 财政动态性投资农村基础设施
        6.2.4 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导向功能曰益增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本文结论
    7.2 加强基础设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7.2.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资力度
        7.2.2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7.2.3 确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策略
        7.2.4 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7.2.5 强化农村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7.2.6 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督机制
        7.2.7 农村居民需求偏好机制的完善
        7.2.8 理顺政府、企业与农民三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关系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研究结论与观点
第2章 扶贫开发理论与评述
    2.1 国外扶贫开发的理论综述
    2.2 国内扶贫开发问题研究综述
    2.3 与扶贫开发模式相关的几个范畴的界定
第3章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概况
    3.1 新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2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3.3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经验
第4章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4.1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4.2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难点及主要问题
第5章 新疆农村主要扶贫开发模式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5.1 新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5.2 新疆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5.3 新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5.4 新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5.5 新疆贫困地区异地搬迁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5.6 新疆贫困地区社会帮扶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5.7 新阶段新疆扶贫开发模式与机制评述
第6章 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机制构造
    6.1 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机制构造的理性思考
    6.2 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构造的决策路径
    6.3 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机制再造的决策路径
第7章 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与对策
    7.1 新形势下新疆扶贫开发资金支持的主要领域
    7.2 新形势下新疆农村扶贫开发资金整合措施
    7.3 新形势下产业化扶贫开发的特殊财税政策
    7.4 新形势下扶贫开发重点县专项资金支持政策
    7.5 给予扶贫开发重点县特殊的金融支持政策
    7.6 制定鼓励贫困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
    7.7 实施较为宽松的土地政策
    7.8 完善贫困县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力度
    7.9 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帮扶政策建议
第8章 新阶段新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机制与对策研究
    8.1 新阶段新疆整村推进扶贫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新形势
    8.2 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8.3 新阶段扶贫开发平台的机制创新
    8.4 新阶段做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9章 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
    9.1 新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9.2 创新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序进行
    9.3 新阶段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的建议
第10章 新阶段新疆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
    10.1 产业化扶贫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 贫困地区贫困现状与产业化扶贫的基础
    10.3 新疆产业化扶贫的思路与组织模式的选择
    10.4 新形势下新疆产业化扶贫的保障机制
第11章 新阶段新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
    11.1 新疆以工代赈实施情况
    11.2 以工代赈工作的主要做法
    11.3 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问题
    11.4 以工代赈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使命
    11.5 新形势下以工代赈的工作思路与政策建议
第12章 新阶段新疆移民搬迁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
    12.1 新疆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历程与阶段分析
    12.2 新疆移民搬迁扶贫开发评价
    12.3 新疆移民搬迁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2.4 移民搬迁行为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12.5 新疆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创新思路与建议
第13章 新阶段新疆扶贫开发社会帮扶机制研究
    13.1 新阶段贫困地区社会帮扶概况及经验
    13.2 新阶段贫困地区社会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13.3 新阶段贫困地区社会帮扶运行机制
    13.4 新阶段贫困地区社会帮扶的配套政策
第14章 新阶段新疆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机制与政策研究
    14.1 新疆南疆三地州社会经济概况
    14.2 新阶段新疆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的特征
    14.3 新阶段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14.4 新阶段南疆三地州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与配套政策
第15章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建后运行机制研究
    15.1 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与管理运行
    15.2 扶贫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5.3 扶贫开发项目建后运行的思路与运行机制的设计
    15.4 扶贫开发项目建后运行保障机制
附录 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调研纪实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农村卫生院脱困应注意非资金问题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研究[D]. 张少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我国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实践及问题研究 ——以陕西省X市为例[D]. 高佩渝.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杨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4]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D]. 唐晟.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社区基金会支持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陈祖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
  • [6]我国惠农政策与法治一体化建设基本状况调研报告[D]. 王俪燕. 山西大学, 2012(10)
  • [7]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8]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D]. 孔祥增. 南京大学, 2011(08)
  • [9]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杨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10]新阶段新疆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D]. 刘维忠.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农村卫生院要重视非财务问题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