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兰[1](2018)在《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为探讨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我院自制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等指标变化、心绞痛症状的影响,并且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止痛贴与单纯西医治疗两者之间的优势,并从理论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冠心病PCI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拓宽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患者60名,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冠心止痛贴穴位贴敷,予以穴位敷贴治疗,每天一次,一次贴敷4-6小时;对照组常规冠心病西药治疗,两组均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变化、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观察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变化等多项指标,评价冠心止痛贴敷对冠心病气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影响。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经过14天一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症状较前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疗效情况:经过14天一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8例(26.7%),有效19例(63.3%),对照组显效5例(16.7%),有效15例(50%)。其中对照组2名患者中医疗效指数较前稍有加重。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7%,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心绞痛疗效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心绞痛总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9例(30%),有效17例(56.7%),对照组显效5例(16.7%),有效14例(46.7%);观察贴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有4名患者心绞痛,疼痛较前加剧,需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疗效的比较说明两组均能显着改善心绞痛,观察贴组优于对照组疗效。4.心绞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两组治疗前相比,P=0.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相比,P<0.0001,说明两组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持续时间:两组治疗前相比,P=0.06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相比,P=0.045,说明两组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超敏C反应蛋白:两组治疗前比,P=0.4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相比,P<0.0001,说明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脂改变情况: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两组治疗前后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心止痛贴贴敷联合西医药物治疗,可显着改善病人胸痛、胸闷、心悸等的中医症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冠心止痛贴贴敷联合西医药物治疗,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疼痛持续时间缩短,这使得CHD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升;3.冠心止痛贴贴敷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hs-CRP,减少患冠心病心绞痛的复发;4.采用冠心止痛贴穴位贴敷治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5.冠心止痛贴穴位贴敷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王凤姣,谢雁鸣,廖星,贾敏[2](2015)在《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系统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对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该研究共纳入30个随机对照试验,总样本数为3 086例,试验组1 572例和对照组1 5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OR=0.33;95%CI:[0.16,0.67];P=0.002);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率(OR=3.97;95%CI:[3.15,5.02];P<0.000 01)和心电图疗效(OR=2.21;95%CI:[1.83,2.68];P<0.000 01)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漏斗图有一定的不对称,预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现有证据表明,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等方面比单用西医常规疗效较好。但基于研究的局限,所获得的支持证据强度有待提升,且需设计严谨、随访时间更长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卜爽剡,吕忠民,俞燕[3](2014)在《舒血宁联合速避凝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舒血宁联合速避凝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3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PN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速避凝治疗,实验组予舒血宁联合速避凝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肾功能水平以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3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联合速避凝治疗能有效改善PNS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可以有效延缓PNS的病情恶化,值得临床推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李柳骥[5](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肖珉[6](2006)在《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术、血管重建术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医疗水平,降低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使医疗花费一再攀升,给国家医疗体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且我国幅员辽阔、中草药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天然药材,发扬传统医学的优势,减轻国家沉重的医疗负担,解除患者病痛,挽救患者生命已成为医务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近年来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其发病大多本虚标实。本虚多因年老体衰、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渐致运血无力,血滞心脉。其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则因寒邪侵袭、七情过激、恣嗜肥甘厚味,使胸阳不振,心脉闭阻,其病机要点在于痰浊闭阻,气滞血瘀。由于本病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上应当虚实并治,标本兼顾。本课题针对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这一病机,采用芳香通脉、豁痰化瘀、温阳益气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观察新药鹅冰舒冠滴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血液流变学等检测指标的影响,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本课题按照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及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采用分层分段区组随机方法,产生随机编号。本实验共获得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冠心病心绞痛有效病例150例,试验组73例,对照组7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83.6%、60.3%和74.4%;对照组分别为76.6%、45.5%和66.7%,其中心绞痛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并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学方面,两组均可改善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粘度,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均能改善胸痛、胸闷等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心绞痛主症及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气短等阳虚表现,且对胸痛的改善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表明,鹅冰舒冠滴丸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型)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剂。同时提示益气温阳、豁痰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生杰[7](2001)在《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郭建浩,陈若峰,周立尧,李剑平[8](2012)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供临床借鉴和参考。方法:收治UAP患者65例,进行随机分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腹壁皮下注射速避凝。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程度明显较好,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速避凝治疗UAP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妍[9](2011)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地区,但死亡率却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接近。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并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心脏介入术、血管重建术的广泛开展,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但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带病存活,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因此,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着广泛的前景。研究目的: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非等量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类中药(党参、黄芪、黄精、赤芍、郁金、红花、桃仁、丹参、当归、白术、生甘草),疗程2周。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中医症状定量积分的改善情况;以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5个维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积分与五项积分和的变化。统计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心绞痛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3%,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两组均能减少硝酸甘油的使用量,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7.8%,对照组硝酸甘油停减率为73.1%,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两组在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等4个维度,以及五项积分和与治疗前比较P值<0.05,提示组内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值<0.01,提示治疗后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症候表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心电图,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认为益气活血法对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生存质量更具有优势。
张超[10](2008)在《低分子肝素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合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万方医药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主要来源,搜索1999年至2007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并对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相关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4.2版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异质性检验后,根据异质性的有无选择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1)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和查询心血管专业相关杂志等方式共检索到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面的相关文章共计298篇,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筛选后最终有13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入本研究。依据Jadad量表的质量标准,所纳入的13篇文献中8篇为高质量,其余5篇为低质量。(2)本次研究的指标类型为二分类变量,故选择OR作为合并统计量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3个被纳入研究具有同质性(P=1.00>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Peto法)合并统计量。(3)本研究所纳入的13篇文献的合并OR值(95%CI)为5.94[4.58,7.72],整体效果检验Z=13.37,P<0.00001,表明低分子肝素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与冠心病常规治疗相比疗效有显着性差异。在森林图中,合并OR值的95%CI横线落在无效竖线的右侧,可认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可靠。(4)敏感性分析中排除未使用盲法的文献后得到的OR(fixed)95%CI 6.05[4.61,7.96],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下分别合并OR和RR得到RR固定95%CI 3.65[3.52,3.79]、RR随机95%CI 3.56[3.38,3.75]、OR固定95%CI 5.94[4.58,7.72]、OR随机95%CI 7.31[5.32,10.05]。可见,各个分析的结果之间差别较小,说明原结果比较稳定,结论可靠。(5)本研究的漏斗图以中轴(垂直X轴的虚线)为中心略有不对称,说明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冠心病常规治疗联合速避宁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心绞痛级别,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运用常规治疗。可见低分子肝素类药物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有效的。
二、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冠心病的现代研究 |
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
1.1 历史沿革 |
1.2 理论基础 |
1.2.1 经络腧穴缘由及现代研究 |
1.2.2 穴位贴敷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
1.2.3 冠心止痛贴现代机理研究 |
1.3 穴位贴敷的作用特点 |
2 穴位贴敷疗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
3 胸痹心痛研究概况 |
3.1 古代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3.2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
3.3 胸痹心痛的脏腑辨证 |
3.4 胸痹心痛的致病因素论治 |
3.5 穴位贴敷防治CHD的现代研究 |
综述二 冠心病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流行病学 |
2 冠心病病因、病理机制研究 |
2.1 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 |
2.2 冠心病病理机制 |
3 心绞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
3.1 口服药物治疗 |
3.1.1 减轻症状、抗心肌缺血治疗 |
3.1.2 改善预后的药物 |
3.2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
第二部分 冠心止痛贴敷治疗对CHD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西医诊断 |
1.2.2 中医诊断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撤出或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来源 |
2.2 穴位贴敷定位及主治、操作规程、注意事项 |
2.3 给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安全性指标 |
2.4.2 主要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 |
2.5.3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2.5.4 心绞痛积分评估表 |
2.6 统计方法 |
2.7 两组性别、年龄基线的比较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2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3 心绞痛改善情况(每周发作频次、持续时间) |
3.4 心绞痛疗效情况 |
3.5 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情况 |
3.6 血脂变化情况 |
3.7 安全性观测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冠心止痛贴立法组方依据 |
2 冠心止痛贴方解分析、药理分析 |
2.1 方解分析 |
2.2 药理分析 |
2.3 选穴依据 |
3 结果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综述 穴位贴敷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检索策略 |
1. 2 纳入、排除标准 |
1. 3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1. 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2. 3 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 |
2. 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 5 Meta 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舒血宁联合速避凝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4]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5)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1 病名萌芽期 |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
1.2.1.1 心痛 |
1.2.1.2 胸痛与膈痛 |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
1.2.2.1 胸痹与心痹 |
1.2.2.2 胸痹心痛 |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
1.2.3.1 厥心痛 |
1.2.3.2 真心痛 |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
1.2.4.1 卒心痛 |
1.2.4.2 久心痛 |
1.2.5 九种心痛 |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
1.2.7 病名之辨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
2.2 病机分析 |
2.2.1 心痛发作机理 |
2.2.1.1 不通则痛 |
2.2.1.2 牵引作痛 |
2.2.1.3 不荣则痛 |
2.2.2 疾病产生机理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
3.2.1.1 胸痹之辨证 |
3.2.1.2 心痛之辨证 |
3.2.2 病因辨证 |
3.2.3 八纲辨证 |
3.2.3.1 寒热辨证 |
3.2.3.2 虚实辨证 |
3.2.4 气血辨证 |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
4.1 治则概述 |
4.1.1 辨证治则 |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
4.2 治法概述 |
4.2.1 药物疗法 |
4.2.1.1 祛邪诸法 |
4.2.1.2 扶正诸法 |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
4.2.1.4 心病专药 |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
4.2.2.1 针灸 |
4.2.2.2 按摩 |
4.2.2.3 导引 |
4.2.3 其他疗法 |
4.2.3.1 外治法 |
4.2.3.2 食疗药膳 |
4.2.3.3 心理疗法 |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
5.1 心绞痛的预防 |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
5.2 心绞痛的调摄 |
5.2.1 精神 |
5.2.2 饮食 |
5.2.3 运动 |
5.2.4 禁忌 |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
6.1.2.1 汉唐时期 |
6.1.2.2 宋元时期 |
6.1.2.3 明清时期 |
6.1.3 讨论 |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
6.2.1.1 研究意义 |
6.2.1.2 入选标准 |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
6.2.3.2 证治规律 |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
7.1.2 现代应用 |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
7.1.2.2 临床研究 |
7.1.3 意义探讨 |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
7.2.2.1 心阳虚 |
7.2.2.2 肺阳虚 |
7.2.2.3 脾阳虚 |
7.2.2.4 肾阳虚 |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
7.2.4.1 温阳散寒 |
7.2.4.2 补气助阳 |
7.2.4.3 通阳宣痹 |
7.2.4.4 回阳救逆 |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
7.4 热证心痛辨析 |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
7.4.3 评述 |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4.1 心绞痛的诊断 |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
1.5 心绞痛的治疗 |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2.1.1 心绞痛的病因 |
2.1.2 心绞痛的病机 |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
2.2.1 宏观辨证 |
2.2.2 微观辨证 |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
2.2.2.2 心功能方面 |
2.2.2.3 微循环方面 |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
2.2.2.9 激素方面 |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
2.2.2.11 其他方面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1.1 分3 型治疗 |
3.1.2 分4 型治疗 |
3.1.3 分5 型治疗 |
3.1.4 分6 型治疗 |
3.1.5 分7 型治疗 |
3.1.6 分8 型治疗 |
3.1.7 分10 型治疗 |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
3.2.1 从八纲论治 |
3.2.1.1 从虚实论治 |
3.2.2 从病邪论治 |
3.2.2.1 从痰湿论治 |
3.2.2.2 从瘀血论治 |
3.2.2.3 从痰瘀论治 |
3.2.2.4 从火邪论治 |
3.2.2.5 从毒论治 |
3.2.2.6 从郁论治 |
3.2.3 从脏腑论治 |
3.2.3.1 从肾论治 |
3.2.3.2 从脾论治 |
3.2.3.3 从肝论治 |
3.2.3.4 从肺论治 |
3.2.3.5 从胆论治 |
3.2.3.6 从胃论治 |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
3.2.4 其他 |
3.2.4.1 从阴虚论治 |
3.2.4.2 从络论治 |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
4.7.1 病机认识 |
4.7.2 治疗大法 |
4.7.3 临床用药特点 |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
5.1.1 祛邪诸法 |
5.1.1.1 活血化瘀法 |
5.1.1.2 疏肝行气法 |
5.1.1.3 温阳散寒法 |
5.1.1.4 行气活血法 |
5.1.1.5 通阳活血法 |
5.1.1.6 消积化滞法 |
5.1.1.7 软坚破结法 |
5.1.1.8 化痰祛瘀法 |
5.1.1.9 化痰通阳法 |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
5.1.2 扶正诸法 |
5.1.2.1 益气温阳法 |
5.1.2.2 益气养阴法 |
5.1.2.3 益气养心法 |
5.1.2.4 温通心阳法 |
5.1.2.5 益气健脾法 |
5.1.2.6 益气补肺法 |
5.1.2.7 补肾法 |
5.1.2.8 调补心肾法 |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
5.1.3 扶正祛邪诸法 |
5.1.3.1 益气活血法 |
5.1.3.2 滋阴活血法 |
5.1.3.3 温阳活血法 |
5.1.3.4 通络益气法 |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
5.1.3.10 补肾涤痰法 |
5.1.3.11 补肾活血法 |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
5.1.3.13 补脾和胃法 |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
5.2 中成药治疗 |
5.2.1 丸剂 |
5.2.1.1 滴丸 |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
5.2.2 散剂 |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
5.2.4 片剂 |
5.2.5 胶囊剂 |
5.2.6 合剂(口服液) |
5.2.7 颗粒剂(冲剂) |
5.2.8 注射剂 |
5.2.9 气雾剂、喷雾剂 |
5.2.10 软膏剂 |
5.2.11 膏药 |
5.2.12 其他剂型 |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
6.1 根类 |
6.1.1 三七 |
6.1.2 丹参 |
6.1.3 西洋参 |
6.1.4 当归 |
6.1.5 麦冬 |
6.1.6 刺五加 |
6.1.7 黄芪 |
6.1.8 葛根 |
6.1.9 缬草 |
6.2 根茎类 |
6.2.1 大蒜 |
6.2.2 川芎 |
6.3 果实类 |
6.3.1 山楂 |
6.3.2 刺蒺藜 |
6.4 花类 |
6.4.1 红花 |
6.4.2 鸡冠花 |
6.4.3 蒲黄 |
6.5 叶类 |
6.5.1 茶叶 |
6.5.2 银杏叶 |
6.6 茎藤类 |
6.6.1 桑寄生 |
6.7 全草类 |
6.7.1 长白瑞香 |
6.7.2 回心草 |
6.7.3 灯盏细辛 |
6.7.4 红景天 |
6.7.5 苦碟子 |
6.7.6 香青兰 |
6.7.7 穿心莲 |
6.7.8 绞股蓝 |
6.7.9 益母草 |
6.7.10 淫羊藿 |
6.8 动物类 |
6.8.1 水蛭 |
6.8.2 地龙 |
6.8.3 熊胆 |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
7.1 针灸疗法 |
7.1.1 体针疗法 |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
7.1.2 耳针疗法 |
7.1.2.1 耳穴电针法 |
7.1.2.2 耳穴贴压法 |
7.1.3 头针疗法 |
7.1.4 腕踝针疗法 |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
7.1.6 温针疗法 |
7.1.7 电针疗法 |
7.1.8 灸法 |
7.1.8.1 艾条灸法 |
7.1.8.2 隔物灸法 |
7.1.9 刺血疗法 |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
7.1.11 综合疗法 |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
7.2 穴位疗法 |
7.2.1 穴位注射法 |
7.2.1.1 西药注射 |
7.2.1.2 中药注射 |
7.2.2 穴位埋植法 |
7.2.2.1 穴位埋线法 |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
7.2.3 穴位贴压法 |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
7.2.4 其他穴位疗法 |
7.3 推拿疗法 |
7.3.1 压痛点推拿 |
7.3.2 心区局部推拿 |
7.3.3 足反射区推拿 |
7.3.4 全身推拿 |
7.4 气功疗法 |
7.4.1 治疗原理 |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
7.4.4 临床应用 |
7.4.4.1 内气疗法 |
7.4.4.2 外气疗法 |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
9.1.2 临床应用 |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
9.2.1.1 环境安排 |
9.2.1.2 起居护理 |
9.2.1.3 情志护理 |
9.2.1.4 服药护理 |
9.2.1.5 饮食护理 |
9.2.1.6 排泄护理 |
9.2.2 疾病护理 |
9.2.2.1 危重期护理 |
9.2.2.2 缓解期护理 |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
10.1 针灸 |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0.2 中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
(6)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英汉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展 |
1 冠心病心绞痛病名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研究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研究 |
5 实验研究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 |
2 危险性评价 |
3 治疗进展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鹅冰舒冠滴丸组方研究 |
鹅冰舒冠滴丸实验研究结果 |
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疗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试验结果 |
5 疗效分析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2. 结果 |
2.1 速避凝对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影响, 见表1。 |
2.3 两组硝酸甘油日耗量比较, 见表3。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内容 |
4 判定标准 |
4.1 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
4.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4.4 硝酸甘油停减率 |
4.5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标准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低分子肝素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 |
前言 |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 |
二、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 |
三、循证医学 |
四、本文研究方向 |
方法 |
一、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二、检索策略 |
三、文献的筛选及质量评价 |
四、数据提取 |
五、异质性检验和效应模型 |
六、合并统计量检验 |
七、敏感性分析 |
八、发表偏倚分析 |
结果 |
一、纳入文献情况 |
二、异质性检验结果 |
三、PP分析结果 |
五、敏感性分析结果 |
六、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
讨论 |
一、关于Meta分析的讨论 |
二、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正文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止痛贴贴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黄秋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灯盏细辛注射液佐治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王凤姣,谢雁鸣,廖星,贾敏.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6)
- [3]舒血宁联合速避凝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 卜爽剡,吕忠民,俞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14(16)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鹅冰舒冠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滞、阳气亏虚证)临床研究[D]. 肖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7]速避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J]. 王生杰. 海南医学, 2001(12)
- [8]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 郭建浩,陈若峰,周立尧,李剑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35)
- [9]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D]. 李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低分子肝素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D]. 张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6)
标签:心绞痛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