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哲学思想

论武术哲学思想

一、简论武术的哲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谢惠玲[1](2020)在《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复兴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武术专业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基于此,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作为武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体现武术技术的历史智慧、较好落实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成为其重要课题,从而为高等院校武术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五所专业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课程内容偏重竞技武术套路,且技术习练中侧重掌握技能,忽视武术技术的文化属性,难以实现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目标。针对这个问题,依据技术文化学说,提出“武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观念;根据社会科学中关于民族、传统的理论来确定武术专业中民族传统的范畴;借鉴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明确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课中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最后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中实践并检验优化的课程内容。得出结论如下:1.应以“武术技术文化”的理念来建设武术专业课程。武术技术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在历史实践中认识到的攻防技术规律在身体动作上的反映,且这些身体动作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2.“民族传统”是指历史上民族共同认同的经典文化。在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应结合经典的武学古籍。3.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原则:在武术技术文化观念下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凸显“舞对合彀”的形式、课程内容要依据历史经典。4.行动研究实践表明:在武术技术文化观念下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从动作感知到明确技术逻辑的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武术技术的历史智慧,逐步形成清晰的武术技术知识体系的认识,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

邬昊阳[2](2020)在《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流变研究》文中提出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作为我国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备受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其根植于阿拉伯国家,由穆罕默德所创,1577年传入中国,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碰撞下,历经我国十一代穆斯林武师传承发展,逐渐形成宁夏回族文化特色的鱼尾剑,并演变出民间鱼尾剑和竞技鱼尾剑,发挥着其不同的功能,为习武爱好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在后代习武大师的努力下,继承鱼尾剑自身特征,不断根据习武需求及竞技需要创新鱼尾剑套路,并在我国各项武术赛事中夺得优秀成绩,同时先后在08年和09年,列人银川市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挖掘整理较完整的少数民族项目。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尤其当地优秀的项目受到严重的影响,致使个别独具特色的项目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最终流失在历史长河中。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归纳,从不同项目的梳理、发展及保护措施着手,结合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对策;走访调查习武爱好者、武术教练和教师,立足鱼尾剑现状,总结与反思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有效推动宁夏鱼尾剑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为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启示和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发现: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历史悠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回族鱼尾剑的传承价值和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随着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鱼尾剑从军事需要过度到竞技比武,休闲锻炼,是全国各民族同胞共享的体育文化大餐。通过对其历史、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经济及和谐稳定等现代价值的探讨,对保护和研究这项民俗体育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提出以下相关建议:为更好发展鱼尾剑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对当地鱼尾剑文化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并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其鱼尾剑文化积极有序的传承;当地政府需起到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地区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鱼尾剑传承人培训,使鱼尾剑面向校园及社会,并且根据鱼尾剑自身构造特点进行改良,充分让不同年龄段学生可以轻易上手;充分发挥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将“鱼尾剑”民间艺术形式转化为商品,引入市场经济,引入旅游市场。

满家华[3](2020)在《武术技术的学术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体育类核心期刊指在体育学科所涉及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并能反映体育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研究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受体育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体育类核心期刊对所收录刊载的学术研究成果有着科学严谨的审核条件,故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更能体现学科研究的水平和现状。随着武术学科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和理论研究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武术研究论文越来越受到武术研究者的重视,核心期刊成为武术研究者发表研究成果和了解武术学科研究进展的重要渠道。对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有利于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不足,为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本题通过对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统计分析前人武术研究成果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有不少研究者对不同时段的武术研究论文进行了数量和质量的科学分析,为后续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但是现已发表的统计分析武术学科研究论文的文章中,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对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研究武术技术的论文进行过专门整理和分析。因武术技术在武术学科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武术技术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武术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本研究以发表在十三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研究武术技术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据统计法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现有的武术技术研究论文进行了数量和内容两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学界对武术技术进行研究所形成的成果涉及面较为深广。在广度上,当前武术技术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武术技术的发展演进、武术技术的标准化、武术技术的艺术性特征、武术技术的教学与改革、武术技术的训练与应用等方面;在研究深度上,武术技术研究表现出开始向技术规律层面深入的趋势。当前武术技术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武术技术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不多;在研究方向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在研究深度上探索技术规律的成果极少。具体表现为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和竞技武术散打技术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未被武术管理部门纳入锦标赛竞技项目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技术的研究关注不足,而在研究的深度上仅有几篇成果开始深入到武术技术的规律层面,对武术技术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索。从研究方法上看,武术技术的研究对于新研究方法的引入较少,研究方法依然以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为主。研究表明,导致武术技术研究成果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对武术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武术技术研究成果较为少的思想根源;政策引导是导致武术技术研究存在不均衡性的重要原因;缺乏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以及武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难言性知识是导致武术技术研究难以深入到技术规律层面的现实困难。从影响来看,武术技术研究不足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武术技术研究成果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武术发展传播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主要关注竞技武术项目技术的研究倾向所导致的武术技术研究的不均衡性使传统武术的蜕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探索技术规律的研究成果极少是竞技武术的异化现象得不到遏制的重要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在思想上需要返本溯源,进行学术反思以重新意识到武术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内容上要做到立足根本、协调发展,对武术各项目技术进行相对协调的研究,使竞技武术项目技术的研究和传统武术技术的研究能够齐头并进;在研究方法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武术技术进行技术进行深层思考,使武术技术研究深入到技术内部各要素的微观层面;在研究者自身建设上需勤修内功,积极进行武术技术实践和训练,对武术技术进行深刻的体认,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武术技术的内部规律。

王运涛[4](2019)在《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真善美的表现特色》文中指出金庸在推动武侠小说由"俗"入"雅"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将金庸武侠小说放置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传统里来考察,可以见出其对真善美的追求极具特色。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武功与侠情的精彩呈现与武韵哲思的丰富深刻,更在于其"亦真亦幻"的创作旨趣、"崇武向善"的价值内涵、"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刘国平[5](2019)在《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已成为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民族传统体育整体低迷的背景下,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在中国发达城市的环境下蓬勃发展。推广宣传和传播发展武术项目,已成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八极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优秀拳种,也是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谚语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马氏八极拳产生发展于西北,名称上我们讲大的概念是通备武学系统八极拳,为了简明文字叙述,简称“马氏八极拳”。经研究表明,对八极拳的技术传承主要集中在徒手,而对大枪套路传承则较为少见;八极拳的传承主要以套路形式流传对抗较少;八极拳受到“外来搏击术”的冲击,所以这会对马氏八极拳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研究在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首先,从传播学视域对马氏八极拳发展历史渊源、风格特征及其技法成因分析研究;其次,对马氏八极拳发展的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类型、传播媒介做简单介绍与分析;最后,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马氏八极拳发展效果、受众、当代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马氏八极拳发展相应对策。旨在为保持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标志特性;加强更新观念、增强传播意识;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重视学校传承发展以及多媒体、网络发展;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保证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马氏八极拳发展研究、文化传承提供建议和意见。通过对马氏八极拳发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马氏八极拳发展传播者、风格特征及其技法成因分析研究,必须加强“拳枪合一”和“打练结合”这一代表性特征,应该给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展示八极拳的原始面貌。(2)通过对马氏八极拳传播效果研究,有着武学理念“通神达化,备万惯一,融通兼备”的思想;有着信守承诺、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需求。(3)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窥探出八极拳传承以套路形式流传对抗较少、受到外来运动项目的严重冲击、传承集中在徒手、大枪套路传承稀少。(4)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发展要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学校的传承发展,使用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利用“328运动模式”与八极拳融合发展。因此,发展马氏八极拳是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5)马氏八极拳在发展研究中必须重视开发产业化发展;重视多媒体、网络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增强传播意识,促进八极拳更好的传播发展,应加强马氏八极拳的保护与传承。

关博[6](2017)在《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文中提出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是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个性表征。武术最早肇端于狩猎、扩张领地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伴朝代更迭,通过汲取儒家、道家、医学、兵法等思想,进而产生了武术文化性的雏形。尤其各朝各代盛世的出现,使人类对于武力和肉体的征服渐渐演化为精神征服,在战乱时期的保身搏杀功能,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修养身心人格的手段。武术的文化性亦由此发生发展出来。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武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民精神、国民性格的建构中,更具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武术教育是“武”与“育”的并行体,是一种以“武”育“人”的文化实践形式。武术教育的文化性,主要指向武术文化的传承:一是体现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武术的器物包括礼仪、拳种、器械、理论;另一类则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主要表现为武术的思维方式、武者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等等。在落实到“育人”的实践目的论上,其主要的文化内容就是“仪礼”、“武德”和“侠义”等,以此涵养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性格和道德修为。由此,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实则就是通过武术文化传承而使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武术在与西方现代体育的博弈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性格,尤其在武术“西化”的进程中,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向国际社会的推广,却也暴露出了“重武轻礼”、“重技轻德”、“重利轻义”、“重物轻人”、“重他者轻本土”的弊病,原本“术道合一”传承要旨,也逐渐滋生了“重术轻道”的功利倾向,使得中国武术走向了被人戏称为“薄小俗浅”的尴尬境地。在当代,重塑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格,重新使武术文化得到弘扬,就需要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的原则,既要突出建构理路的他者之鉴,也要彰显本土情怀,并在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民间武术家教育实践的文化性等维度开展。

张平安[7](2016)在《武术修生论》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在生理方面与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出现的种种“错位”现象以及由此而生的诸多“健康”问题,引起了我们研究的关注。我们发现,健康且长久的生命状态必然要求我们在生理上与“环境”保持高度的匹配,即人体这个小宇宙应该与社会、自然这个大宇宙保持高度和谐,才是健康的最高境界。其实,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表达的“天人合一”境界。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有关人体身心运行规律的理解,早就蕴含着深刻的复杂系统科学思想。“性命双修”就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述,即通过一些修炼方式,使人体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相协调地“运动”着,在彼此的“共振”运动中,利用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能量”进行相互交换、相互补充,并使人能够进入到某种“特殊的状态”来进一步适应大宇宙的变化。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对生命、宇宙、运动的很多理论成果,都在武术发展中得以实践运用,这就意味着武术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武术历来就有“通圣”之学与“入俗”之术的分流。作为“通圣”之学,武术被视为一种“生命的修炼”,其最终目的便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我们研究的逻辑起点。我们研究的逻辑是:生命是一种“运动”,宇宙是一种“运动”,武术也是一种“运动”,只有这三种“运动”是同一种“运动”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才能在“统一性”的基础上相互地发生“作用”。进一步说,只有很好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的运动规律,才能彻底地明白武术“通圣”之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整个研究分为(除导论外)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方法论”主要运用了量子物理学和人体复杂系统理论的一些观点,以及“负熵”和“自组织”的概念来重新审视生命的现象,对“生命”这一概念进行了反思式的理论梳理。另外,对“武术”这一概念的思考,我们首先对88篇有关中国武术哲学研究的专业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揭示出研究现状与所存在的研究问题;然后尝试性地运用FSH功能内稳态的理论对“武术修炼”理论进行了阐释性的研究。整个方法论部分围绕“天人合一”中的“人”进行阐述,由于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主体不自知”,所以由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的思想成为了我们研究的方法论。第二部分“本体论”主要运用了谢林的哲学观、室利·阿罗频多的哲学观、普罗提诺的宇宙观、肯·威尔伯的“一体意识”理论、怀特海的“超体”理论、长青哲学的“存在巨链”理论、以及生物中心主义的观点等对生命宇宙的本体,即“天人合一”中的“一”进行了深度地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对武术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绝不能机械地分割成一种肢体的简单运动去研究,其“复杂性”正是集中表现在其“完整性”上,所以必须考虑到生命运动与宇宙运动的“统一性”。我们认为,武术修炼是“练、体、用”系统性极强的一门独立的、修证的学问。真正的武术修炼应当效法《易经》中“泰”卦这一自然法则,以达到“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安泰”之境;通过内劲的修炼来开启“元精、元气、元神”的潜在功能,实现了整个武术修炼过程的功适能提升,这是中华武术独特之处,也是与其他格斗、搏击术的区别之处。第三部分“认识论”围绕“天人合一”中的“天”而展开研究,是整个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理论创新的部分。从武术基础理论构建出发,我们做了这样的理论假设:如果将武术修炼视为能够推动“生命”进化的过程,那么武术本身必然蕴藏着宇宙演变的规律,这种规律也必然是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之间和谐统一运动的实质。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结论:所谓武术“修生”,就是在宇宙吸引与排斥所构成的“阴阳运动能场”中为了能动性地平衡宇宙的“回收作用”而延缓“耗能堙灭”过程所进行的一种“智慧”的运动,我们将此称之为“贮能造物”过程。为了阐述并论证我们的观点,我们试图提出一种想象宇宙的新途径,并依此建立一个理性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图景,在这个图景下使万事万物的“运动”形式相互联结,也使我们与大宇宙相协调。为了与以往的科学概念不发生混乱,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哲学概念,来阐述宇宙演化模式:宇宙原云——“礻勿”动子。“礻勿”(shū),是一个组合创造的字,英文翻译为“spiritter”,代表了“精神与物质的合一”。我们试图用“八纲”即八个研究领域(数学、天演、物理、化学、化物、生物、宇宙演化、概念)来详细阐述“礻勿”动子的“大统一”理论,为未来更深入的“生命宇宙学”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科学依据是“能量守恒定律”,这是我们坚信事物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最基本的理由,也是我们不能放弃追寻确定性的“第一原因”。因此,我们运用“流动的能量”概念取代“静止的物质”概念。同时,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了自然辨证法“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并运用数象辩证关系、质能守恒原理、放射性物质衰变等自然科学知识,对“天人关系”这一哲学命题进行创新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放射性物质衰变,从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在同一种“母力”作用下大宇宙与小宇宙的运动形式具有的“统一性”,进一步解释了“天人合一”的本质与归宿,即宇宙万物的“耗能堙灭”与“贮能造物”的过程都是在宇宙强大的“回收作用”之下所进行的聚散运动。第四部分“实践论”我们主要运用了后人本心理学的“整合”理论、“层次结构”理论、肯·威尔伯的“全子”理论、“四大象限”理论以及ILP整合式生活练习理论,将“天人合一”中的“合”诠释为“共同进化”的观念。通过研究,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武修生,是一种生命的进化模式,一种智者的运动方式,一种悟“道”的表达形式。这种在对“道”体悟式描述的自觉系统中所实践的“修生主义”,通过主观能动性下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负熵运动”,完成了宇宙“回收作用”下所进行的“贮能造物”的进化过程。

张平安,虞定海[8](2016)在《回归“理性”:武术哲学悖论之反思》文中指出武术哲学,是武术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石。文中假设存在一种"滥用者多,探究者少"的武术哲学悖论,然后通过三次不同范围及程度的检索与逻辑分析,逐步论证并揭示出这一悖论存在背后所隐藏的"非理性"大众心理——"盲人摸象"式的盲目顺从、"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与"饮鸩止渴"式的急功近利。在描述了目前该研究领域所处的窘境之余,更冀希于武术哲学的研究应回归到原本"理性"下而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甘毅臻[9](2016)在《老子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影响》文中认为老子被道教尊崇为至高无上的神,其《道德经》被奉为修身处事宝典。老子的思想对武当道教武术产生无与伦比的深刻影响。"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学思想构建了武当道教武术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武当道教以特殊的"玄关"形式突出老子的"静"、"水"思想,奠定了武当道教武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技击行为策略;"守静"、"专气"构建了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武当道教武术实践原则和理论基础中,彰显着老子"文化基因"的影响因素。

王飞,曾天雪[10](2016)在《武术标准化建构的反思》文中指出武术标准化建构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对武术发展提出的要求,它应对的是如何处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与理解武术的问题。武术标准化建构应该紧紧围绕武术的技术规律而不是武术套路来进行。同时,武术套路的创编要恪守武术的技术规律。对武术技术的思考必须立足于技术实践,而不能仅是思想文化层面的纯理论思辩。

二、简论武术的哲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武术的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从课程层面分析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的研究
        2.从教学层面反映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的研究
        3.小结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
        2.课程内容
    (二)理论基础
        1.技术文化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三、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现实考察
    (一)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教学大纲分析
        1.目标:强调技术水平,淡化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内容:偏重竞技套路,较难反映民族传统文化
    (二)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教材内容分析
        1.整体:教材内容标准化,弱化武术技术的历史联系
        2.细节:以解释动作形态为主,难以落实民族传统文化
四、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
    (一)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界定
    (二)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依据
        1.技术文化指导下,明确武术技术文化的定位
        2.民族传统范畴下,确定武术技术文化中的历史经典
    (三)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过程
        1.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2.筛选经典的课程内容
        3.组织课程内容的实践
五、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设计与规划
        1.行动研究目的
        2.行动研究的模式
        3.行动研究参与者
    (二)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两轮行动研究的收获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访谈提纲
    附件3 五所院校现行的教学大纲相关信息
    附件4 行动研究的相关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宁夏回族鱼尾剑的起源
        1.1.2 宁夏回族鱼尾剑所体现的当地文化
        1.1.3 国家政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流变
        3.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3.2 相关文献研究
        3.2.1 回族文化研究
        3.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流变研究
        3.2.3 宁夏回族鱼尾剑的相关研究
        3.2.4 宁夏回族鱼尾剑发展现状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田野调查法
        4.2.3 逻辑分析法
        4.2.4 访谈法
    4.3 研究思路图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历史渊源
        5.1.1 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5.1.2 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文化内涵
    5.2 宁夏回族鱼尾剑术流变
        5.2.1 鱼尾剑特点和风格的流变
        5.2.2 鱼尾剑套路的流变
    5.3 宁夏回族鱼尾剑的流变过程
        5.3.1 社会学视角下的鱼尾剑历史文化流变
        5.3.2 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传承流变
        5.3.3 鱼尾剑社会功能的流变
    5.4 宁夏回族鱼尾剑的价值
        5.4.1 历史价值
        5.4.2 健身价值
        5.4.3 娱乐价值
        5.4.4 教育价值
        5.4.5 社会交流价值
        5.4.6 带动经济价值
    5.5 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与全民健身发展
        5.5.1 全民健身解析
        5.5.2 鱼尾剑发展阻力分析
        5.5.3 鱼尾剑与全民健身相融合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武术技术的学术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介绍
        1.核心期刊
        2.武术技术
        3.武术技术理论研究
    (五)论文收集与分类
    (六)文献综述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技术研究的成果分析
        1.各有侧重的武术技术理论型研究
        2.以竞技武术项目为主的武术技术应用型研究
        3.武术技术的研究成果总结
    (二)武术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武术技术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
        2.武术技术研究成果呈现不均衡性
        3.探索武术技术规律的成果寥若星辰
    (三)武术技术研究不足产生的影响分析
        1.武术技术研究成果整体数量偏少产生的影响
        2.武术技术研究不均衡性的影响分析
        3.探索武术技术规律的成果较少产生的影响分析
    (四)武术技术研究不足的原因分析
        1.对技术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是思想根源
        2.政策导向是武术技术研究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3.技术难言性是技术规律研究成果较少的主要内因
        4.缺乏合适的研究方法是技术规律研究成果稀缺的重要外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研究成果各有侧重
        2.成果背后亦有不足
        3.不利影响无法回避
        4.导致不足的诱因众多
    (二)建议
        1.返本溯源,重新认识武术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2.立足现实,重视非竞技武术技术的研究
        3.鉴通中外,积极运用先进的武术技术研究方法
        4.立足根本,研究者应深入进行武术技术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5)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传播学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1.3.1 传播学定义
        1.3.2 传播学构成要素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调查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八极拳的源流与风格特征
        3.1.1 八极拳的源流
        3.1.2 八极拳的风格特征
    3.2 马氏八极拳的历史渊源
        3.2.1 马氏八极拳的构成
        3.2.2 马氏八极拳的发展
    3.3 马氏八极拳风格特征及其技法成因分析
        3.3.1 马氏八极拳风格特征
        3.3.2 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技法成因分析
    3.4 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发展研究
        3.4.1 马氏八极拳的受众
        3.4.2 马氏八极拳的基本传播类型
        3.4.3 马氏八极拳的主要传播媒介
    3.5 马氏八极拳的文化精神及其价值传播效果研究
        3.5.1 马氏八极拳的文化精神
        3.5.2 马氏八极拳的价值
    3.6 马氏八极拳发展当代存在问题
        3.6.1 八极拳传承集中在徒手,而大枪套路传承稀少
        3.6.2 八极拳的传承主要以套路形式流传对抗较少
        3.6.3 八极拳受到“外来搏击术”的冲击
    3.7 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传播发展对策研究
        3.7.1 重视学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3.7.2 重视开发八极拳文化产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7.3 八极拳传承人必须更新观念,增强传播意识
        3.7.4 重视多媒体、网络发展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录影稿
    附录二: 调研提纲
    附录三: 调研训练照片
就读期间科研简况
致谢

(6)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之需
        (二)新时期国民性塑造之思
        (三)武术教育价值平衡之求
        (四)研究者的教育责任之期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基于武术史学视角对武术发展轨迹的研究
        (二)基于武德及武术教育视角对学校武术与教育关系的讨论
        (三) 基于文化学视野对武术的文化学阐释
        (四)基于国家推动层面对当今武术教育必要性的阐释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一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论诠释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与内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武术文化的多元特征及层次结构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主要表征
        (一)礼仪——武术教育文化之表
        (二)武德——武术教育文化之魂
        (三)侠义——武术教育文化之气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想根基
        (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
        (三)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价值意蕴
    一、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理论研究的时代回应
        (一)人的社会属性发展需要的现实性
        (二)当代武术教育属性满足的可能性
        (三)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二、以“武”育“人”: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
        (一)武术育“人”的功能
        (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三、至“武”即“文”:武术教育的发展价值
        (一)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
        (二)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拓展道德教育的理路
    四、借“武”塑“魂”:武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承继与创新传统文化
        (三)保护武术文化的生态
第三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历史溯源
    一、“术”与“道”:武术教育文化的萌发
        (一)“术”与生产劳动的统整
        (二)“道”与精神生活的并包
    二、发展与异化:武术教育文化的历时考察
        (一)古代:从“和谐共生”到“重术轻道”
        (二)近代:工具性的彰显与文化性的内隐
        (三)当代:政治权力支配与西方文化入侵
    三、武术教育文化要素的流变:横向的剖析
        (一)武术名称的流变
        (二)武术教育内容的流变
        (三)武术器械的流变
        (四)武德表现形式的流变
    四、小结:武术教育文化性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制约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功能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育人实效
第四章 文化性缺失:武术教育异化的表征与原因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表现
        (一)重“武”轻“礼”
        (二)重“技”轻“德”
        (三)重“利”轻“义”
        (四)重“物”轻“人”
        (五)重“他者”轻“本土”
        (六)重“技艺”轻“内涵”
        (七)重“现代”轻“传统”
        (八)重视“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归因
        (一)社会维度的原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三)武术自身的原因
第五章 本土之承与他山之石: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性建构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核心原则
        (一)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
        (二)坚持“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
        (三)坚持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本土之承
        (一)本土信念:弘扬武术文化性的精神追求
        (二)本土文化: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价值理性
        (三)本土学者: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主体承担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他者之鉴——基于仪礼的视角
        (一)柔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二)空手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三)跆拳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四)日韩剑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五)泰拳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六)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四、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具体理路
        (一)彰显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内涵
        (二)突出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三)发展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四)注重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
        (五)提升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武术修生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范畴、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独创性
    四、整体研究框架的逻辑示意简图
第一部分 方法论:大成智慧
    第一章 新生物文明下 “生命”的重新审视
        第一节 量子观下 “道生万物”的理解
        第二节 “以负熵为生”的生命认识
        第三节 生命的 “自组织”现象与 “性命双修”
    第二章 “天人关系”是修炼思想的核心
        第一节 人体复杂系统下武术的 “修炼”观
        第二节 “玛雅世界”中 “主体不自知”的认识囚笼
        第三节 “柏拉图的洞穴”里 “二元论”的思想束缚
    第三章 “何之为武”与 “武之为何”
        第一节 回归 “理性”:武术哲学 “悖论”的反思
        第二节 回归 “生命”:武术哲学研究的方向
        第三节 中华武学修炼的功能内稳态研究
第二部分 本体论:大心境界
    第四章 道—— “生命”的实相
        第一节 大心境界:谢林眼中 “永恒的当下”
        第二节 普罗提诺多维度大宇宙中的 “一”
    第五章 知之 “修炼”方谓 “圣人”
        第一节 “标月之指”与整个修道的意义
        第二节 “拳本一无”的 “空性”观
        第三节 “本证妙修”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 生命与宇宙的 “不二”之性
        第一节 一体意识与 “无疆界觉知”
        第二节 自性与 “潜能”:宇宙力量的 “交易作用”
        第三节 “万法唯心”的生物中心主义阐释
    第七章 从 “无序”向 “有序”的负熵运动
        第一节 “大精神”的进化:存在巨链下的 “大宇宙”
        第二节 “超越性”自我:超体的统一性理论
        第三节 “同源性”认知:精神与物质合一的 “总体宇宙”
    第八章 “一阴一阳之谓拳”义解
        第一节 宇宙 “一体二相”:本体能量与本体能知
        第二节 “泰”卦: “万物负阴而抱阳”之修炼圭臬
        第三节 安泰之境: “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
第三部分 认识论:流变之能
    第九章 “一阴一阳谓之道”正解
        第一节 吸引与排斥:宇宙时空本身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流动的 “能量”:运动是当下的最终限定
        第三节 视觉逻辑:退相干效应下的 “心灵之眼”
    第十章 无中生有:由 “量变”到 “质变”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数学危机与 “数象”辩证规律
        第二节 数学单子 “1”是哲学存在的 “有”
        第三节 阴阳二气的运行是 “有”产生的条件
    第十一章 “天人关系”八纲十二论
        第一节 一纲论 “数学”
        第二节 二纲论 “天演”
        第三节 三纲论 “物理”
        第四节 四纲论 “化学”
        第五节 五纲论 “化物”
        第六节 六纲论 “生物”
        第七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一
        第八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二
        第九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三
        第十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四
        第十一节 七纲论 “宇宙演化”之五
        第十二节 八纲论“概念” ——错上加错的达尔文进化论
第四部分 实践论:共同进化
    第十二章 生命的修炼:宇宙回收作用下 “贮能”进化
        第一节 分化与整合:宇宙的进化过程
        第二节 “全子”理论
        第三节 层次结构与 “世界空间”
    第十三章 “大危机”与智者的运动方式
        第一节 零深度:我们生活在 “平地”上
        第二节 预见的未来:管理好我们的 “环境”
        第三节AQAL与 “四大象限”理论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大健康下的 “修生主义”
        第一节 ILP整合式生活练习
        第二节 身体的 “韬鞘”与 “生命能量”的修炼
        第三节 觉知当下与 “共同进化”
结论与建议
后记
致谢
作者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作者攻读博士学历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参考文献
附表: “数象辩证”的元素周期表

(8)回归“理性”:武术哲学悖论之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方法
2 分析与讨论
    2. 1 “盲目顺从”使武术哲学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
    2. 2 “自欺欺人”使武术哲学的研究缺乏生命力
    2. 3 “急功近利”使武术哲学的研究步入早衰结局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3. 2 建议

(9)老子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子
二、武当道教武术
    (一) 武当道教
    (二) 武当道教武术
三、老子阴阳哲学思想是武当道教武术技击理论的奠基石
    (一) 老子使阴阳上升为对立的哲学范畴
    (二) 老子阴阳哲学思想是武当道教武术拳理基础
四、武当道教文化表现老子思想的特殊方式对武当道教武术技击策略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对“以静制动”技击策略的影响作用
    (二) 对“以柔克刚”技击策略的影响作用
五、建立“守静”、“专气”结合的养生原则
    (一) “静”、“气”思想是武当道教武术养生修炼核心
        1.以“气”养生
        2.以“静”修心

(10)武术标准化建构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及标准化的界定
2 武术标准化建构的核心———技术规律
3 武术标准化建构的反思
    3.1 中国传统认识论注重武术的道德之“知”
    3.2 整体思维制约了武术的诠释体系
    3.3 “理一分殊”对武术技术规律探索的启示
4 结论

四、简论武术的哲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术专业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课课程内容优化研究[D]. 谢惠玲.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2]宁夏回族传统体育鱼尾剑的流变研究[D]. 邬昊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武术技术的学术研究现状分析[D]. 满家华.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6)
  • [4]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真善美的表现特色[J]. 王运涛. 名作欣赏, 2019(23)
  • [5]传播学视域下马氏八极拳发展研究[D]. 刘国平. 苏州大学, 2019(06)
  • [6]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D]. 关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7)
  • [7]武术修生论[D]. 张平安.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8]回归“理性”:武术哲学悖论之反思[J]. 张平安,虞定海.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9]老子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影响[J]. 甘毅臻.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10]武术标准化建构的反思[J]. 王飞,曾天雪.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论武术哲学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