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正电脑超越150万台(论文文献综述)
唐大俊[1](2019)在《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竞争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了 2018年第三季度PC行业的数据。显示出货量为6720万台,同比增长0.1%,可以确定,连续6年,全球笔记本行业持续下滑。对于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状况,相对于全球的状况更显严峻。在大陆市场,老牌厂商如东芝、富士通等退出大陆市场,后起之秀小米、华为、微星等迅速成长,并攫取到16%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活跃在大陆市场的笔记本电脑品牌有联想、A品牌、戴尔、惠普、小米、苹果、华为、神州、宏碁、微星;从GFK刚刚出炉的2018年10月份数据来看,其它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份额从8.7%降低到7.3%,下滑幅度16.1%。电商份额与线下传统渠道份额控比已经达到7:3(2018年10月,GFK数据),导致电商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笔记本电脑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电商的一个主要特殊性就是价格的透明化。对于笔记本电脑这类标准化特性极强的品类来说,意味着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会非常明显的回归到价格的竞争上。因为笔记本组成部件CPU、内存、显卡、硬盘、显示器5大主要部件的供应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且规格化标准化。在上游厂商配件供应的议价空间极小的状况之下,要求厂商必须要压低销售环节的成本,才能有更多的价格空间去应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价格变化。电商的崛起过程,也是血腥价格屠杀的过程,通过人造节点已提前消费了很大一部分需求。笔记本性能的富余及娱乐功能被手机抢占的提前下,笔记本更新迭代的周期更长。综合这些因素市场会持续萎缩。蛋糕那么大,吃蛋糕的厂商那么多,势必竞争会越演越烈。而作为自1999年进入大陆市场的A品牌笔记本电脑,自打站住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二的位置后,从未丢失第二的位置。但自2018年6月被戴尔超越以来,在2018年9月才超越戴尔重新夺回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二名。笔者作为多年的从业者,通过分析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认为A品牌笔记本电脑市场在价格策略方面存在不明确的情况,总体来说比较被动的顺应市场的变化。这样会让在2018年6月份的市场占有率被超越的状况缕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研究,总结前人对于电商价格策略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其次,结合4PS理论,有针对性的分析A品牌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策略在线上/3C卖场/渠道的竞争品牌状况。并将线上价格策略作为分析重点,透过大量的客观数据分析找到目前A品牌价格策略的具体问题点。最后通过差异化竞争分析法及相关预测法,来论证并明确价格策略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在线上及线下渠道相应的价格策略优化方案,差异化产品的推出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的目的。改变目前被动跟随竞争品牌价格变化而变化的固有策略,也改变目前大多数从业者都认为笔记本市场的竞争就是价格竞争的固定思维模式。笔者希望透过本论文的分析,来找到一套适合笔记本电脑市场价格策略分析的方式,以主动变化来应对市场的变化,给到A品牌笔记本电脑,从而可以使A品牌在接下来越演越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俞灵灵[2](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提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郭晶[3](2015)在《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电子书出版产业中,传统出版商面临来自通讯运营商、软硬件技术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性质及业务范围各异的企业的竞争。各企业纷纷在产业链上拓展业务领域,将业务范围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且企业间业务也多有交叉,这就造成了电子书各出版企业间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业务的拓宽、市场边际的变更。这些均导致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化,对出版产业的组织形态——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产生了影响。本文对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本文将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置于产业组织研究理论中经典的SCP框架下,通过研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三个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吸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各流派中的理论和方法,把握住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子书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熟知,但关于电子书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却一直在进行,国内外关于电子书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子书产业及电子书出版企业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拟对电子书和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及其演变进行梳理,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对电子书进行研究时,不妨以整个电子书产业链的视角来审视电子书的内涵及外延,将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软件、阅读设备同时放入研究的视野;在对电子书出版产业进行概念界定时,应该探讨围绕电子书展开的内容生产、流通传播、销售平台、阅读设备、版权保护和贸易等在内的诸多生产、服务活动;依据上述思路,将电子书内容生产企业、平台运营企业、技术提供企业、终端设备生产企业、通讯运营企业纳入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研究范畴。本文在梳理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历史时,尽量将整个产业的发展放在数字出版、出版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给予观照。具体做法上并不是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做一宏观的全景扫描,而是采取了“小切口、深挖掘”的研究思路,通过选取电子书的类型及其市场分类、产业组织要素等微观研究视角,试图展现整个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全貌。本文借鉴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对于电子书类型的三分法;并对其各自的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和梳理;选取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别对产业要素进行研究。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助于哈佛学派经典的SCP分析范式,从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两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先从电子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水平、产品差异化和进退壁垒四个市场结构因素来分析中国电子书产业的市场结构现状;接着从电子书产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非正当市场行为方面来分析我国诸多电子书企业的市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电子书出版产业的供给能力、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来对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在电子书出版领域甚至出现缺失状态。本文在对机械复制时代与数字出版时代的政府规制、发达国家与我国对传统出版业的政府规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进入、退出规制;内容审查;市场行为规制等。本文在将传统出版产业组织与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国外发达国家与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比如过于依赖电子书2.0,市场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利益各方博弈不均衡;版权保护复杂化以及传统出版社进军电子书成本门槛高,数字化转型乏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书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目标模式,并从法律法规、政府规制、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对优化路径提出了思考。
张兆成[4](2011)在《方正科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硬件领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些IT公司依靠其雄厚的实力、灵活的机制和丰富的积累而凸现了其在产品更新和渠道管理上的优势,进而也增强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IT行业瞬息万变,方正科技公司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公司的经营理论和实践,以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本论文拟通过方正电脑目前竞争的状况,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方正科技和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方正科技应该如何重新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以赢得在未来IT硬件领域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相关基础理论综述,包括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原理、营销策略理论;第三部分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包括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方正科技电脑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分析,包括营销环境分析、电脑产品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公司内部资源环境;第五部分方正科技应用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件促销策略;第六部分方正科技电脑产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
李海涛[5](2010)在《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竞争白热化的IT大环境下,笔记本电脑产品的绝对领导优势已经成为影响IT厂商生存的关键。方正,作为早期国产计算机品牌之一,与联想在发展初期可谓“势均力敌”,而在联想迅速国际化的进程中,方正则显得有些墨守成规,笔记本电脑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于已处于国内PC行业龙头地位的联想。在技术趋同的大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化的市场,方正科技必须及时修订自己现行的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各个环节快速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扩大市场份额,这是方正笔记本业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本篇论文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本文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的架构,首先分析方正科技公司的外部环境,从整个笔记本市场的营销环境入手,对笔记本行业的品牌现状进行分析,又利用波特竞争力模型进一步分析笔记本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方正科技的内部条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再次,立足于方正科技公司现有市场营销策略,结合消费者价值评价体系发现方正科技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暴露出来问题,通过消费者及其需求分析,确定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的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从经典4P理论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与特点思考提出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的改进意见。本文旨在通过市场营销理论的应用,希望对方正科技在笔记本电脑营销提供策略参考,帮助其摆脱目前困境,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同时希望对国内相关笔记本电脑厂商在营销策略的制定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王涛[6](2008)在《中国PC厂商产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伟大发展战略,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内的PC市场在近几年也得到了飞速的增长。根据IDC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台式电脑市场出货量达2677万台。其中商用台式机出货量为1596万台,与2006年相比增长13.8%。而家用台式机出货量为1081万台,与2006年相比增长为9.4%。面对蓬勃涌现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中国电脑厂商面对的却是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从品牌市场来看,近年来的台式电脑市场,联想、方正、同方、Dell、HP仍是主要的生产厂商,占整体台式电脑市场60.7%的份额。但从市场份额看,前五名之间的差距更加接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联想已经通过并购IBM完成了其国际化的转变,进入了全球电脑厂商的第一阵营;而国内的其他厂商则还在红海中苦苦挣扎。综合分析国内电脑厂商所面临的现状并对国内厂商的产品策略加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论文遵循现代主流的管理学理论,借鉴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对于国内PC厂商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WOT方法对其优劣势进行了比较;进而在对三大竞争战略的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明确了在当前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国内PC厂商应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本论文围绕产品这一核心营销要素,分别从产品概念、功能属性、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产品差异化策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最后结合具体的厂商—方正科技集团,对如何有效运用差异化产品策略实现国内PC厂商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作者结合自身从事微软产品在国内电脑厂商的技术推广的工作经验,分析并总结了对国内PC产品市场的认识;此外,广泛参阅了国内外信息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包括IDC、CCID、GfK、计算机世界以及来自新浪等互联网媒体方面的信息,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目前对于中国PC厂商的研究大多围绕标志性的公司-联想展开,并且基本上集中在整体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而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则针对中国本土的电脑厂商,这是由于联想已经成功的转型为国际化的公司,其更多的重心将放在拓展海外市场,而包括方正、同方、海尔等公司在内的本土电脑厂商的策略将更关注在国内市场,其策略将更具有中国特色。另一个创新点是本文将差异化与产品竞争相结合,并提供了相应的差异化产品策略,这对于实践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刘治国[7](2005)在《夏新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4年笔记本电脑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2004年达到240多万台,比2003年增长约40%。商业及行业客户仍然是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市场,个人消费市场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笔记本电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竞争呈现白热化,低端笔记本成为厂商竞争的焦点,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底线屡次下移。夏新笔记本电脑事业经过前期的积累,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研发、生产能力,已从OEM厂商转型为主板级的研发制造厂商。在分析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行业机会与威胁和夏新内部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夏新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夏新要扭转笔记本电脑目前的尴尬局面,首先必须对目标客户进行重新定位,夏新应进入商业及行业客户。夏新笔记本电脑应把新联想作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先期重点进入教育和个人市场,有选择地进入政府、制造、能源、媒体等行业,暂时性放弃金融和电信行业。在区域市场方面,应选择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11省作为首批进入的区域。在产品定位方面,应开拓宽屏的笔记本电脑,不断丰富其产品线,并充分考虑目标行业的特征,开发低价电脑机型。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后,夏新要改变原有单一的渠道销售模式,采用混合销售体系(直销+渠道销售),并分三步实施其战略目标。同时,通过“1-2-3-4”的总体经营策略,最终达到以精细管理锻造企业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黄旭[8](2005)在《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得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更为显现,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跨国竞争与全球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等新课题,企业将面临“二次创业”与持续竞争优势等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迈克尔·波特曾告诉我们,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和“转换”。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以有效管理不确定性环境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对其提出转换或变革原有战略的要求,因而战略变革正是基于环境挑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企业与变化的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同企业调适与其所处环境连续不断的结合程度密切相关(Andrews,1971)。这种“调适”,本质上就是企业适时发生的战略变革(Mintzberg,1979)。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需要进行战略变革,在不确定性的环境条件下尤为明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Norman R.Augustine 直言:“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善于改变自己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如今企业在战略上的“求变”与“应变”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进行永续经营的重要生存法则。近年来,战略变革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在动态、复杂与快变的环境条件下,追求“做强、做大”、成功“二次创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与行为束缚,把握有效战略变革的要领,也是当前摆在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界人士面前有待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本研究基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 WTO 的现实背景,以中国 PC 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的战略变革实践为实证研究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动因、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及战略变革方式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系统研究,探讨和挖掘企业战略变革的规律性,尝试构建应对不确定环境的企业战略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架构,从而达到探寻适合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与路径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拟对学术界及企业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富有建设性的启示和建议,以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做强、做大”的战略变革过程中,尽快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少走弯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与代价提高竞争优势,寻求和确立企业持续的成长动力与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现在的或未来的超常业绩,这是本文想要到达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流程遵循:(1)确认方向、研究对象与问题;(2)分析相关文献;(3)搜集行业及公司资料与相关信息;(4)遴选个案公司;(5)建立研究观念性架构;2(7)整理、分析与比较个案公司相关问题;(8)发展研究命题;(9)得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共 9 章:第一层次(第 1~3 章)为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为战略变革研究的一般概述、理论评述、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第二层次(第 4~6 章)为研究主体部分,分别从战略变革的三个维度上(即“3W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加以理论推演与分析阐述,即战略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Why)、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定位(Where)、战略变革方式(What);第三层次(第7~8 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从 PC 制造行业与六家上市公司两个层面分章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第四层次(第 9 章)为研究命题、结论与对策建议,在对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展研究命题、提出研究结论,并以此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对策建议。全文 20 多万字,共分为 9 章:第 1 章,绪论。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方法与流程、创新之处与不足等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概述与说明。第 2 章,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针对国外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研究成果,诸如分类、研究学派与分析范式、动因与阻力、以及战略类型等的理论与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归纳与梳理,并对其研究现状、问题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为后面的研究做了铺垫。第 3 章,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在对相关概念加以讨论的基础上,就“战略变革”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就本研究的逻辑思路、总体安排进行了阐述,进而构建了“3W 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逐一进行了概述,从而为后续的分析与研究奠定了基础。第 4 章,战略变革动因分析。本章从因果研究的视角,基于复杂、动态性甚至非线性的企业系统外部环境特征,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变革动因进行理论和经验层面的逻辑推导与研究。首先,通过对 21 世纪企业经营的现实背景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的假设前提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从而导致企业战略变革需求产生的现实。其次,遵循“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从内外与主客观视角,提出了“环境”、“企业”、“使命或愿景”及“领导者”为战略变革的四种驱动因素。四种动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变革的压力与动力、推力与阻力,在其共同作用下催生或阻碍着战略变革的发生,影响和决?
沈力钧[9](2002)在《永远没有理由悲观》文中提出在所谓的IT寒冬,PC产业真的是那么悲观吗?在服务经济已经到来的今天,在实现“信息化”和“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用户应该更信任硬件厂商,还是软件企业? 作为一家硬件特质鲜明的厂商,方正电脑总经理周险峰表示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悲观过——决不!永远不! 9
木力[10](2001)在《失去制高点的日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对于中国IT业 来说应该是不平凡的一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IT产业首次遭遇了寒流。受全球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以PC业为代表的中国IT产业在增长幅度上回落到了30%以下,这使已经习惯了高速增长的中国IT企业感到了
二、方正电脑超越150万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正电脑超越150万台(论文提纲范文)
(1)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竞争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2 网络营销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笔记本电脑行业研究 |
2.3.2 互联网营销研究 |
2.3.3 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 |
2.3.4 线上线下价格策略研究 |
2.3.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笔记本电脑行业特征及A品牌概况 |
3.1 主要发展阶段 |
3.1.1 起步阶段(2003年以前) |
3.1.2 发展及销售价格下滑阶段(2003-2012年) |
3.1.3 社会化发展阶段(2012至今) |
3.2 中国笔记本电脑行业发展的规律及特征 |
3.2.1 笔记本电脑线下渠道发展状况及特征 |
3.2.2 笔记本电脑线上渠道发展状况及特征 |
3.2.3 目前在线上线下各笔记本电脑品牌发展状况 |
3.3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线上线下渠道分析 |
3.3.1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线上渠道分析 |
3.3.2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线下渠道分析 |
3.4 A品牌笔记本电脑概况 |
3.4.1 公司简介 |
3.4.2 产品构成 |
3.4.3 选择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原因 |
3.5 A公司经营模式 |
3.5.1 销售渠道 |
3.5.2 运营模式 |
第四章 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策略与竞品对比分析 |
4.1 A品牌目前市场占有率及销售均价 |
4.1.1 市场占有率 |
4.1.2 销售均价 |
4.2 A品牌笔记本电脑目前的价格策略 |
4.2.1 A品牌笔记本电脑在线上的成本结构及价格策略 |
4.2.2 A品牌笔记本电脑在3C卖场&传统渠道的成本结构及价格策略 |
4.3 A品牌笔记本电脑与竞争品牌的价格对比 |
4.3.1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价格发展趋势 |
4.3.2 A品牌笔记本电脑与竞争品牌各价位段对比及问题 |
4.3.3 A品牌笔记本电脑销售渠道价格问题 |
4.3.4 A品牌笔记本电脑产品线价格问题 |
第五章 A品牌笔记本电脑具体价格策略优化方案 |
5.1 A品牌笔记本电脑各渠道产品线布置及价格策略 |
5.1.1 线上渠道的产品线及价格优化 |
5.1.2 3C渠道及传统渠道的产品线及价格优化 |
5.2 A品牌笔记本电脑按照产品线价格策略优化 |
5.2.1 常规笔记本价格策略优化 |
5.2.2 轻薄类笔记本价格策略优化 |
5.2.3 游戏类笔记本价格策略 |
5.3 差异化产品开发及价格策略 |
5.3.1 差异化产品方案制定 |
5.3.2 差异化产品线的价格策略 |
5.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3)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表现强劲,引起学界持续关注 |
1.1.2 出版产业组织的宏观变迁及微观调适 |
1.1.3 产业组织理论对于电子书出版产业研究的适用性 |
1.1.4 SCP框架分析的确定 |
1.2 概念界定 |
1.2.1 电子书的概念界定 |
1.2.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概念界定 |
1.2.3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概念界定 |
1.2.4 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有关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研究 |
1.3.2 出版业及其产业组织的研究 |
1.3.3 总结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结构安排 |
1.5.3 研究方法 |
1.5.4 创新点和研究难点 |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
1.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 |
1.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1.6.3 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内的现状 |
第二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电子书的三种类型及其市场 |
2.1.1 电子书1.0及其市场 |
2.1.2 电子书2.0及其市场 |
2.1.3 电子书3.0及其市场 |
2.1.4 三种类型电子书的关系及比较 |
2.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要素状况及相关企业案例分析 |
2.2.1 内容生产一—以中国出版集团及盛大文学为例 |
2.2.2 平台分销——以当当网为例 |
2.2.3 终端生产——以汉王科技为例 |
2.2.4 技术服务——以北大方正为例 |
第三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3.1 市场界定 |
3.2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
3.2.1 市场份额 |
3.2.2 市场集中度 |
3.2.3 产品差异化 |
3.2.4 进入、退出壁垒 |
3.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1 中国电子书出版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与规模分析 |
3.3.2 中国电子书市场产品的差异化 |
3.3.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
3.3.4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4.1 电子书出版企业的市场价格行为 |
4.1.1 市场竞争现状 |
4.1.2 电子书定价特点及模式 |
4.1.3 电子书定价的具体方法 |
4.2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市场非价格行为 |
4.2.1 促销行为 |
4.2.2 新技术研发领域 |
4.2.3 新产品开发领域 |
4.3 电子书出版产业的非正当市场行为 |
4.3.1 恶性竞争 |
4.3.2 电子书号管理混乱 |
4.3.3 电子书格式标准混乱 |
4.3.4 产业链各方利益博弈不均衡 |
4.3.5 版权保护复杂化 |
第五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5.1 市场绩效的定义、构成及衡量指标 |
5.1.1 市场绩效的定义及构成 |
5.1.2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5.2 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
5.2.1 产业的技术效率 |
5.2.2 产业的分配效率 |
5.2.3 产品绩效 |
5.2.4 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
5.3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与讨论 |
5.3.1 供给绩效评价 |
5.3.2 电子书出版产业对数字出版产业贡献能力评价 |
第六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
6.1 政府规制电子书出版产业的理论依据 |
6.1.1 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
6.1.2 数字出版时代的出版自由与政府规制 |
6.1.3 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 |
6.2 传统出版业政府规制的历史与经验 |
6.2.1 发达国家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特点与经验 |
6.2.2 我国政府对传统出版业规制的现状及特征 |
6.3 政府关于电子书出版产业规制的法律法规 |
6.4 我国电子书出版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 |
6.4.1 进入退出规制 |
6.4.2 内容审查 |
6.4.3 电子书出版市场行为规制 |
第七章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和优化路径分析 |
7.1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合理化目标模式 |
7.1.1 市场结构合理化目标 |
7.1.2 市场行为合理化目标 |
7.1.3 市场绩效合理化目标 |
7.2 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发展的优化路径 |
7.2.1 法律法规层面 |
7.2.2 政府规制层面 |
7.2.3 产业发展层面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方正科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
2.1.1 萌芽时期 |
2.1.2 形成时期 |
2.1.3 发展和完善时期 |
2.1.4 分化和扩展时期 |
2.2 市场营销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SWOT分析 |
2.2.3 4P营销组合 |
2.3 营销策略实施基本流程 |
第3章 方正科技运营环境分析 |
3.1 方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概况 |
3.1.2 方正科技发展历程 |
3.1.3 方正科技的组织架构 |
3.2 方正科技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方正科技组织结构现状及人力资源分析 |
3.2.2 公司产品定位与运营状况分析 |
3.2.3 公司营销体系竞争力状况分析 |
3.3 方正科技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政策法规分析 |
3.3.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3.3 技术环境与产业链环境分析 |
3.3.4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3.4 方正科技公司SWOT分析 |
第4章 方正科技目标市场的确定 |
4.1 方正科技目标市场细分 |
4.2 方正科技目标市场选择和分析 |
4.2.1 目标市场选择 |
4.2.2 目标市场容量分析 |
4.2.3 主要竞争对手在各行业领域占有率情况 |
4.2.4 目标市场领域消费行为分析 |
4.3 方正科技的市场定位 |
第5章 方正科技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定位 |
5.1.2 产品组合 |
5.1.3 主力产品分析 |
5.1.4 主力产品设计原则 |
5.2 定价策略 |
5.2.1 定价目标 |
5.2.2 产品定价策略 |
5.3 销售渠道策略与管理 |
5.3.1 方正科技渠道策略影响因素 |
5.3.2 方正科技渠道体系建设的模式 |
5.3.3 销售通路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人员促销 |
5.4.2 绑定式促销 |
5.4.3 培训促销 |
5.4.4 体验式促销 |
5.4.5 公共关系促销 |
第6章 方正科技营销策略的实施与控制 |
6.1 营销策略的实施 |
6.1.1 产品销售目标 |
6.1.2 制定各个部门具体行动方案 |
6.2 营销组织与策略的协调 |
6.2.1 营销组织结构的建立 |
6.2.2 营销活动的考核与激励 |
6.3 营销策略控制 |
6.3.1 年度计划控制 |
6.3.2 盈利能力控制 |
6.3.3 营销效率控制 |
6.3.4 营销战略控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7.3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 行业竞争理论 |
(二) SWOT战略分析模型 |
(三) STP理论框架 |
(四) 4Ps营销组合与4Cs营销组合策略 |
三、方正科技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环境 |
(二) 笔记本电脑行业竞争环境 |
(三) 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发展趋势 |
四、方正科技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一) 方正科技发展情况分析 |
(二) 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业务SWOT分析 |
五、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 |
(一) 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二) 消费者对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的评价 |
(三) 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六、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改进 |
(一) 笔记本电脑消费者细分与偏好 |
(二) 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的目标市场选择 |
(三) 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定位 |
(四) 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的改进意见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PC厂商产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 主要理论简介 |
2 中国PC市场现状分析 |
2.1 中国PC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
2.2 中国PC市场份额分析 |
3 国内计算机市场需求分析 |
3.1 中国信息产业市场总体分析 |
3.2 上游技术发展趋势 |
3.3 特色市场分析 |
4 竞争环境分析及核心战略选取 |
4.1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4.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 中国PC厂商SWOT分析 |
4.4 中国PC厂商核心战略选取 |
5 中国PC厂商差异化产品策略 |
5.1 概念差异化策略 |
5.2 功能属性差异化策略 |
5.3 服务差异化策略 |
5.4 产异化产品策略运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夏新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夏新电子简介 |
第二节 论文选题背景 |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战略营销理论简述 |
第一节 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及定义 |
第二节 市场细分 |
第三节 目标市场 |
第四节 目标市场定位 |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笔记本电脑市场分析 |
第一节 笔记本整体市场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笔记本电脑细分市场分析 |
第三节 2005 年及未来5 年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趋势分析 |
第四节 笔记本电脑市场分析结论 |
第四章 夏新笔记本电脑目标市场确定 |
第一节 目标市场确定的原则 |
第二节 竞争定位 |
第三节 行业市场定位 |
第四节 区域市场定位 |
第五节 产品市场定位 |
第五章 夏新市场营销实施方案 |
第一节 确定目标市场营销战略阶段与步骤 |
第二节 选择营销策略的销售模式 |
第三节 确立夏新笔记本电脑的总体经营策略 |
第四节 夏新笔记本电脑事业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第1 章绪论:主题与方法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限制 |
1.3.3 研究流程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 |
2.1 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分类研究 |
2.1.1 按变革程度分类的研究 |
2.1.2 按变革时点分类的研究 |
2.1.3 按变革内容、层次或范围分类的研究 |
2.2 战略变革学派 |
2.2.1 变革的内容学派 |
2.2.2 企业变革的程序学派 |
2.3 战略变革分析范式 |
2.3.1 变革的理性分析范式 |
2.3.2 变革的学习分析范式 |
2.3.3 变革的认知分析范式 |
2.4 战略变革内外动因研究与结构理论 |
2.4.1 战略变革内外动因研究 |
2.4.2 变革动因的结构理论 |
2.5 战略变革类型 |
2.5.1 Schendel et al 与 Hofer 的分类 |
2.5.2 Hambrick & Schecter 的分类 |
2.5.3 O'Neil 的分类 |
2.5.4 台湾与日本学者分类 |
2.6 对各学派及分析范式评述 |
2.6.1 研究范式的局限与不足 |
2.6.2 有待进一步研讨的课题 |
2.6.3 研究的前景趋势分析 |
第3章 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 |
3.1 诠释战略变革基本涵义 |
3.1.1 对战略变革相关概念研究的回顾 |
3.1.2 战略变革释义 |
3.2 研究架构 |
3.2.1 研究的思路 |
3.2.2 研究设计架构 |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3.1 交易成本理论 |
3.3.2 跳跃均衡理论 |
3.3.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3.3.4 资源基础理论 |
第4章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分析 |
4.1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的缘由与逻辑思考 |
4.1.1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的哲学内涵 |
4.1.2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理论溯源 |
4.1.3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的提出 |
4.2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一:环境动因 |
4.2.1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 |
4.2.2 企业战略变革与环境的关系 |
4.3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二:企业动因 |
4.3.1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转变 |
4.3.2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
4.3.3 企业内部权力系统的变化 |
4.3.4 企业资源与能力基础的变化 |
4.3.5 其他因素的变化 |
4.4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三:使命或愿景动因 |
4.4.1 透视企业变革动因的目的论 |
4.4.2 企业战略变革与使命和愿景 |
4.5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四:领导者动因 |
4.5.1 诠释企业领导者在战略变革中的能动作用 |
4.5.2 领导者认知与战略变革启动 |
第5章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分析 |
5.1 诠释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基本内涵 |
5.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5.1.2 辨析主导逻辑概念 |
5.1.3 定义战略变革主导逻辑 |
5.2 拓展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 |
5.2.1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探源 |
5.2.2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的总体指导思想 |
5.2.3 探询战略变革主导逻辑新范式 |
5.3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比较分析 |
5.4.1 战略先应式 |
5.4.2 战略反应式 |
5.4.3 战略后应式 |
5.4.4 战略因应式 |
5.4.5 综合分析 |
第6章 战略变革方式分析 |
6.1 以辩证观点认识企业战略变革方式 |
6.1.1 质量互变规律 |
6.1.2 否定之否定规律 |
6.2 延伸战略变革方式 |
6.2.1 追溯传统战略变革方式 |
6.2.2 探悉新的战略变革方式 |
6.3 战略变革方式比较分析 |
6.3.1 战略渐变式 |
6.3.2 战略突变式 |
6.3.3 战略连变式 |
6.3.4 战略跳变式 |
6.3.5 综合分析 |
第7章 实证分析Ⅰ:中国PC 制造行业背景分析 |
7.1 中国PC 制造行业主要特征分析 |
7.1.1 中国PC 制造行业简要回顾 |
7.1.2 中国PC 制造行业主要经济特性 |
7.2 中国PC 制造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7.2.1 中国PC 制造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7.2.2 中国PC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7.3 中国PC 制造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与驱动因素分析 |
7.3.1 中国PC 制造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
7.3.2 中国PC 制造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7.4 中国PC 制造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第8章 实证分析Ⅱ:中国PC 制造业上市公司个案分析 |
8.1 联想集团战略变革分析 |
8.1.1 公司背景简介 |
8.1.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1.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1.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2 清华同方战略变革分析 |
8.2.1 公司背景简介 |
8.2.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2.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2.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3 长城电脑战略变革分析 |
8.3.1 公司背景简介 |
8.3.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3.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3.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4 方正科技战略变革分析 |
8.4.1 公司背景简介 |
8.4.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4.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4.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5 实达电脑战略变革分析 |
8.5.1 公司背景简介 |
8.5.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5.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5.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6 浪潮信息战略变革分析 |
8.6.1 公司背景简介 |
8.6.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6.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6.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研究启示与研究建议 |
9.1 发展命题与研究结论 |
9.1.1 关于战略变革动因 |
9.1.2 关于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 |
9.1.3 关于战略变革方式 |
9.2 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9.2.1 有关行业与市场方面的研究启示 |
9.2.2 对企业的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笔者就读博士期间主要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四、方正电脑超越150万台(论文参考文献)
- [1]A品牌笔记本电脑价格竞争策略优化研究[D]. 唐大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3]中国电子书出版产业组织研究[D]. 郭晶. 南京大学, 2015(01)
- [4]方正科技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兆成. 东北大学, 2011(05)
- [5]方正科技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D]. 李海涛. 兰州大学, 2010(11)
- [6]中国PC厂商产品策略研究[D]. 王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9)
- [7]夏新笔记本电脑营销策略研究[D]. 刘治国. 厦门大学, 2005(02)
- [8]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D]. 黄旭.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9]永远没有理由悲观[N]. 沈力钧. 计算机世界, 2002
- [10]失去制高点的日子[N]. 木力. 计算机世界,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