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科学与工程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微[1](2021)在《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文中研究说明黄汉升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科评审组专家。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第五届、六届、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首席专家。其科研成果荣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和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吴丹,许浩[2](2021)在《“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旨在分析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数据科学教育的核心特征,有助于图书情报学科向数据科学融入的同时把握学科自身的核心优势,并彰显专业及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设计/方法]通过归纳分析,凝练了数据科学的学科内涵及其与图书情报学科的相关关系,总结了全球图书情报学科开展数据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核心特征。[结论/发现]数据科学与图书情报为两个独立学科,但交融趋势明显。图书情报学科正成为全球开展数据科学教育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是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数据科学教育的核心特征,为培养兼具创新技术方法与深厚人文关怀的数据科学人才奠定了基础。[创新/价值]系统总结了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数据科学教育的核心特点与优势,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在积极融入数据科学过程中把握自身优势、完善数据科学教育体系、提升数据人才培养效能提供借鉴。
吴丹,许浩[3](2021)在《“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旨在分析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数据科学教育的核心特征,有助于图书情报学科向数据科学融入的同时把握学科自身的核心优势,并彰显专业及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设计/方法]通过归纳分析,凝练了数据科学的学科内涵及其与图书情报学科的相关关系,总结了全球图书情报学科开展数据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核心特征。[结论/发现]数据科学与图书情报为两个独立学科,但交融趋势明显。图书情报学科正成为全球开展数据科学教育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是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数据科学教育的核心特征,为培养兼具创新技术方法与深厚人文关怀的数据科学人才奠定了基础。[创新/价值]系统总结了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数据科学教育的核心特点与优势,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科在积极融入数据科学过程中把握自身优势、完善数据科学教育体系、提升数据人才培养效能提供借鉴。
李明磊,王雅鑫[4](2021)在《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培养实施及启示》文中指出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学术发展和职业取向并重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高效率、低成本培养高层次人才。分析了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类型、学科分布、发展规模,重点探讨英国社会科学课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选取牛津大学课程型硕士学位项目深入剖析其研究生培养实施的过程及特征。结合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对设置较短学制的专业硕士学位进行了思考。
李义华,王冲,庞燕,孙雅伦[5](2021)在《基于TOPSIS-AHP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培养全过程,力求开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和探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路径。综合考虑影响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环境和研究生个体特征,构建了一套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这一类复杂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TOPSIS和AHP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相关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可为其他类别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李恒[6](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许俊强,廖林清,罗云云,邓国红[7](2021)在《服务社会需求 实施产教融合 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文中提出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需求,重庆理工大学作为重庆市唯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两年来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立、"导师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多层次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招生和复试选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点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能力结构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技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校内培养与行业/企业实践相融合,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吴丹,孙雅琪,许浩[8](2021)在《数据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多学科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科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国内外高校纷纷在不同学科领域开设数据科学及相关专业,以应对大数据产业日益增大的人才缺口。文章通过遍历QS图书馆与信息管理专业排名前50的学校官网,对图书情报、经济与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统计4个学科的数据科学相关硕士专业的开设现状、培养目标、入学要求、课程设置、职业前景进行对比分析。相比其他3个学科,图书情报学科开设的数据科学硕士专业具有浓厚的图情色彩,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也存在领域和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的问题,这是今后图情学科数据科学相关专业努力的方向之一。
赵淑梅[9](2021)在《2020年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研究、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出9大研究热点——课程思政、新工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线教学、"金课"建设、高等教育评价、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的质量、视域、方法、主体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本的学理基础。
王莉[10](2021)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演进可划分为孕育、创建、规范、改革四个阶段,并呈现出政策过程从探索走向规范、政策价值从"需求优先"转向"质量优先"、政策内容体系逐步完善的发展逻辑。未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应在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标准,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落实。
二、计算科学与工程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科学与工程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 |
二中国体育学的学科属性特征与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条件 |
三中国体育学科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挑战、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 |
四 中国体育学发展的关键点与建议 |
(2)“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科学相关概念 |
2.1 数据科学的内涵 |
2.2 数据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科的关系 |
3 图书情报学科数据科学教育的全球实践 |
3.1 图书情报学科成为全球数据科学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国内信息管理院系向数据科学教育的积极融入 |
4 “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 |
4.1 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的提出及发展 |
(1)总结全球信息学院数据科学本科教育特色。 |
(2)总结全球信息学院数据科学研究生教育特色。 |
(3)确定信息学院数据科学教育的独特特征。 |
(4)从就业市场来看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
4.2 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的内涵 |
(1)注重数据意识与数据素养的塑造 |
(2)以问题与情境作为解决数据问题的驱动 |
(3)建构可持续可解释的数据解决方案 |
5 结语 |
作者贡献说明 |
附录1 : |
(3)“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科学相关概念 |
2.1 数据科学的内涵 |
2.2 数据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科的关系 |
3 图书情报学科数据科学教育的全球实践 |
3.1 图书情报学科成为全球数据科学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国内信息管理院系向数据科学教育的积极融入 |
4 “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 |
4.1 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的提出及发展 |
(1)总结全球信息学院数据科学本科教育特色。 |
(2)总结全球信息学院数据科学研究生教育特色。 |
(3)确定信息学院数据科学教育的独特特征。 |
(4)从就业市场来看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
4.2 图书情报学科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的内涵 |
(1)注重数据意识与数据素养的塑造 |
(2)以问题与情境作为解决数据问题的驱动 |
(3)建构可持续可解释的数据解决方案 |
5 结语 |
作者贡献说明 |
附录1 : |
(4)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培养实施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
(一)英国研究生培养类型 |
(二)英国两种培养类型的学科分布 |
(三)英国课程型研究生规模 |
1. 课程型研究生招生规模 |
2. 课程型研究生在学规模 |
二、英国课程型研究生培养 |
(一)英国社会科学课程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概况 |
1. 社会科学课程型研究生规模 |
2. 社会科学课程型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
(二)社会科学课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施 |
1. 培养目标 |
2. 申请准入 |
3. 培养方式 |
4. 课程设置 |
5. 学位评定 |
6. 就业去向 |
(三)英国课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 |
1. 课程型硕士的性质 |
2. 课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素 |
三、结论与启示 |
(5)基于TOPSIS-AHP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评价体系构建 |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 |
1.1.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
1.1.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
(1)主观能动性发挥。 |
(2)外生激励作用显现。 |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1.2.1 创新知识体系 |
1.2.2 创新意识 |
1.2.3 创新思维 |
1.2.4 创新实践 |
1.2.5 创新人格特征 |
2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2.1 评价指标选择思路 |
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3 评价指标筛选步骤 |
2.4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4.1 研究生个体创新能力基础要素 |
2.4.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
(1)制度环境。 |
(2)人际环境。 |
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 1 评价方法 |
3.1.1 层次分析法(AHP) |
3.1.2 TOPSIS法 |
3.1.3 比较标度构建 |
3. 2 评价过程 |
3.2.1 AHP法步骤 |
(1)Step 1:构造判断矩阵 |
(2)Step 2:求最大特征根 |
(3)Step 3: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 |
3.2.2 TOPSIS法步骤 |
3.3 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人际环境方面 |
4.2 制度环境方面 |
4.3 研究生个体发展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7)服务社会需求 实施产教融合 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基本情况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基本情况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三)培养目标 |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 |
(一)实施“特色塑造工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
(二)实施“队伍提升工程”,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
(三)实施“创新攀登工程”,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
(四)实施“条件保障工程”,优化办学条件 |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
(一) 建立了具有重理工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 |
(二)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
(三)改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复试选拔 |
(四)打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队伍 |
(五)建立了多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基地 |
(六)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
四、下一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的思考 |
五、结语 |
(8)数据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多学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1.1 数据科学教育研究现状 |
1.2 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数据科学教育研究 |
2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不同学科数据科学相关硕士专业设置情况 |
3.1 项目分布 |
3.2 培养目标对比 |
3.3 入学要求对比 |
3.4 课程设置体系对比 |
3.5 职业前景对比 |
4 图书情报学科开设数据科学项目的特点 |
4.1 与图书情报学科相融合 |
4.2 以实践为导向 |
4.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5 总结 |
(9)2020年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
(一)课程思政研究 |
1.课程思政基本理论研究。 |
2.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
3.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
4.课程思政评价研究。 |
(二)新工科建设研究 |
1.新工科基本理论研究。 |
2.新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
3.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 |
(三)研究生教育研究 |
1.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 |
2.研究生质量保障研究。 |
(四)“双一流”建设研究 |
1.“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 |
2.“双一流”建设实践研究。 |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系列研究。 |
(五)高校在线教学研究 |
1.基本理论研究。 |
2.实践研究。 |
(六)“金课”建设研究 |
1.基本理论研究。 |
2.基于学科专业的“金课”建设实践研究。 |
(七)高等教育评价研究 |
(八)大学生就业研究 |
(九)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
二、关于研究热点的几点思考 |
(一)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
(二)研究视域有待拓展 |
(三)研究方法有待创新 |
(四)研究主体有待扩大 |
(10)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 |
1.孕育阶段(1980-1989年) |
2.创建阶段(1990-1995年) |
3.规范阶段(1996-2008年) |
4.改革阶段(2009年至今)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 |
1.政策过程经历了“探索———审慎———加快———规范”的发展阶段 |
2.政策价值从“需求优先”转向“质量优先” |
3.政策内容逐步完善 |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 |
1.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标准 |
2.政策内容:丰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 |
3.政策配套:提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 |
4.政策执行: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落实 |
四、计算科学与工程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就·经验·反思·构建:中国体育学若干重要议题探骊——黄汉升教授学术访谈[J]. 王晓微.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 [2]“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J]. 吴丹,许浩. 图书情报知识, 2021
- [3]“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J]. 吴丹,许浩. 图书情报知识, 2021
- [4]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培养实施及启示[J]. 李明磊,王雅鑫.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 [5]基于TOPSIS-AHP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J]. 李义华,王冲,庞燕,孙雅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5)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7]服务社会需求 实施产教融合 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J]. 许俊强,廖林清,罗云云,邓国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 [8]数据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多学科比较研究[J]. 吴丹,孙雅琪,许浩. 图书馆论坛, 2021(11)
- [9]2020年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与思考[J]. 赵淑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21(04)
- [10]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 王莉. 高等教育研究,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