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文化转型看妇女生活与地位的变迁——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1](2019)在《古典文化视野下的罗马女性观研究》文中认为女性观,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社会权利的概括和分析。本文拟对古典文化时期的罗马女性观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罗马女性在罗马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加深对罗马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王政时期女性观的萌芽。罗马人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逐渐定型,谦逊温柔、坚强忠贞的女性为社会所称赞。尽管此时罗马妇女得到了社会的尊敬,但同时也受到父权制的压迫,无权参加公民大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很难拥有发言权。第二部分,共和时期女性观的发展。罗马不断对外扩张,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已经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这一时期的罗马妇女观发生了变化。罗马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得到提高,女性不再仅被禁锢在家庭之中,而是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利,贵族妇女们更加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第三部分,帝国前期女性观的成熟。政治上,女性开始拥有更多的权力,甚至能够直接干涉国家管理和元首的废立。女性也开始追求在爱情婚姻方面的自由,发挥自身的才能与魅力,同时也体现出了罗马女性观的成熟。结语:古典文化视野下的罗马女性观具有尊重女性和歧视女性两种传统。从王政时期到帝国前期,罗马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拥有美德的女性受到社会的尊重。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女性积极的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平等,在罗马政坛之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发明显,贵族妇女甚至能直接对政治施加影响,男性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尽管罗马妇女的地位逐步提高,但我们不能忽略,在罗马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平等地位。罗马男性对女性品德的规范、父权与夫权对女性自由的压制以及女性政治野心家们的火败,都体现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金玉萍[2](2010)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受众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端以来基本都是在发展传播学的视野下展开,采用以量化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路线,个别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研究则是针对相对封闭、电视刚刚进入的村民社会,与新受众研究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电视与身份认同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现状存在很大不同。本文把研究聚焦于社会急剧变迁中的维吾尔族受众,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他们的电视实践、对日常生活的重构及其表征的身份认同。本文建立在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基础之上,既肯定受众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宰制之下,又强调能够通过日常实践活动创造出自己的意义空间。所以,论文的核心问题是托台维吾尔族受众日常生活电视使用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细化为以下具体问题:托台维吾尔族受众在电视技术的采纳与使用方面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否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自己的某些特殊需求?托台受众如何接触和解读具体的电视文本?电视是否被用来建构托台人的某种身份和认同?如果确实如此,其特征是什么?研究发现:一、在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下,托台村的电视技术使用形成无线电视的普及,有线电视在经济制约下缓慢发展和卫星电视在政策缝隙中快速成长的格局。在托台家庭中,受电视物理空间位置的影响,家庭收视关系以父母为中心,这决定着电视技术的使用特点。家庭中主张安装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通常是男性家长,技术的采纳者是父辈而不是年轻人,新技术被用来维系族群传统。这一发现质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二、托台受众通过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挪用和改造,巩固着族群传统文化,也建构着对国家的观念,是一种日常生活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主要表现为:把汉语节目挪用为学习工具,通过外语节目实现族群文化和宗教认同,在节目解读中形成对不同行政层级国家政权的不同态度。在这种状况下,主流意识形态所期望的“把党的声音传下去”,在受众那里是被挪用和改造的。而挪用和改造之后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性的程度又取决于政府给村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基层政权的建设效果以及村民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三、托台受众的电视接触和解读与其所处的语境存在密切关系。托台是一个深受族群传统影响的人们之间联系密切的稳定共同体,国家力量对托台村民的影响是有限的、割裂的和悬置的。现实生活中,国家、族群都利用媒介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既合作又争夺的关系。通过以上经验研究发现:托台电视实践的特点表现为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受族群文化规范的显着影响、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和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这种电视实践融入日常生活,创造出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重构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并提供了新的安全感来源,为托台人建构认同提供了新素材。由此表征的认同体现为族群认同的强大和国家认同的疏离与分散。这与托台日常生活中国家和族群力量的分布状况非常相似。两种认同何时在何种层面上得以表现,主要取决于行为的目的和表现的场景。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发现了日常生活实践背后存在一定的逻辑性,是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修补与发展。在现实层面,研究表明托台电视实践及其表征的认同不能孤立于语境之外来看待,而是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及当地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结果。虽然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存在矛盾和张力,但二者并不必然是对抗关系。国家是一个抽象概念,村民只能通过具体的行动以及某些象征才能够感知、认识和理解国家,建构起国家的形象与观念。国家认同的提高需要从社会环境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两方面入手。这样才可能达到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存。
郭小凌,祝宏俊[3](2006)在《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文中指出
黄娜[4](2006)在《试论古罗马富有妇女群的形成和影响(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文中提出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妇女们没有权力管理自己的财产,她的所有财产为丈夫所有并管理。到公元前2世纪,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给罗马社会带来深刻影响。这种情况也发生了改变。罗马的妇女们要求独立掌握财产的权力。她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监护人的管理,自己独立管理财产。她们赢得了大笔的财富。她们成为富有的人,为数众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大地产者、富商、手工场主等等,她们生活奢侈,大量捐款给社会或个人。她们是一个富有的群体,她们中的有些人甚至是当时有名的富翁,比男人还要有钱。罗马妇女富有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出现的。她们积累起大笔的财富并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是有着各种社会原因的。本文拟研究罗马富有妇女群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当时罗马社会产生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罗马妇女的地位和解放,有助于更加客观地罗马妇女在罗马史的地位和影响。本文资料构成以古典文献和近代外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主,辅以参考部分中文资料。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古罗马富有妇女群形成的表现第二部分:古罗马富有妇女群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古罗马富有妇女群形成的影响
李彤[5](2005)在《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文中研究指明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实施了包括“行同伦”在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实现由多元向统一的转变。汉代建国之初,也同样面临伦理道德重建的问题。萌芽于周代的礼教经汉儒整合和发展,服务于现实,《白虎通》的颁行标志着礼教的正式形成。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里不断加强对于妇女的约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受到强调;夫妻关系被纳入“三纲”,并定格为“夫为妻纲”;男子处分妻子的七项条款被首次提出;贞节观念渐趋成熟;“三从”、“四德”得到重申和详细阐释。此外,还出现两部深远影响的女教着述——《列女传》和《女诫》。 在礼教形成的时期,妇女的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受礼教影响的一面,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一面。虽然礼教对性别角色进行严格划分,规定女性的职责是“主内”。但汉代妇女并未完全被家务劳动所禁锢,她们中的一些人从事的工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诸多领域。在生育行为上,汉代民间盛行重男轻女之风,存在弃杀女婴的陋习。女子教育在家中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妇礼和为妇之道。民间虽然存在自由恋爱之风,但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是汉代婚姻形态的主流。在夫妻关系中,妇女处于不利地位,男子能以“七出”为由休妻,但妇女也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礼教中敬妻等内容在士阶层中亦有所体现。虽然汉代大力提倡贞节观念,但改嫁和再嫁的现象广泛存在。虽然社会上存在“男女有别”的正统观念,但女性并未藏于深闺之中,她们可以外出参加活动,在家也可以独自会见客人,与异性的交往比较自然洒脱。她们有自己的节日和娱乐活动,还可以参与一些一般属于男子的游戏。汉代在妇女中大力推行教化和严惩违反伦常的妇女犯罪,反过来恰好说明礼教尚未深入广大妇女的心中。相比之下,在礼教发展时期的唐代,礼教所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都超越汉代。与汉代同时期的古罗马妇女同样受制于父权和夫权,但由于所受的约束相对较少,生活得更自由自在。在汉代历史上,出现过临朝称制的太后、和亲的汉家女子、博学高才的知识女性以及敢于救困、复仇和起义的女中豪杰,她们突破性别角色的局限,展示了不逊于男子的才能、智慧和胆量。 汉代在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国土辽阔,各地存在着受礼教影响程度的差异,礼教由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过程中,也产生时间上的先后之别。西汉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受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感染,妇女在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都较活跃。随着父权和夫权的巩固,妇女尤其是士阶层家中的妇女行为逐渐受到规范。而到了东汉末年,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礼教的约束力减弱。由于妇女所处阶层不同,受礼教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即使同处一个阶层,因为性格、经历、思想认识等的不同,对礼教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由于汉代处于礼教的形成时期,社会规范还很疏阔,礼教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也存在一个时间差。
傅新球[6](2002)在《文化视域中的妇女史研究——评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文中研究说明
徐善伟[7](2001)在《从文化转型看妇女生活与地位的变迁——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评介》文中研究表明 近30年来,随着西方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学成为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在这一庞杂的理论与知识体系中,妇女史与女性史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事实上,这也是西方新史学运动与妇女运动合流的结果。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史研究也迅速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外国妇女史研究而言,与欧美相比仍显得相当薄弱。就我所见,国内关于外国妇女史专题研究的尝试,只有马缨的《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和裔昭印的《古希腊的妇女》,这表明外国妇女史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领域中有着广袤的荒原等待我们去开垦。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
二、从文化转型看妇女生活与地位的变迁——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化转型看妇女生活与地位的变迁——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古典文化视野下的罗马女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王政时期女性观的萌芽 |
一、早期罗马女性 |
(一) 罗马城的建立与传说 |
(二) 罗马城的壮大与萨宾妇女 |
(三) 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贺拉提娅 |
二、政治更迭中的女性 |
第二章 共和时期女性观的发展 |
一、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女性 |
(一) 女性的爱国运动 |
(二) 女性争取权益的运动 |
(三) 贵族女性在政治上的参与 |
二、家庭婚姻生活中的女性 |
(一) 女性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 |
(二) 婚姻形式的变化 |
第三章 帝国前期女性观的成熟 |
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
(一) 奥古斯都时代诗人笔下的女性形象 |
(二) 作家私人信件中的女性形象 |
(三) 讽刺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
二、王室中的女性 |
(一) 女性在元首继承方面的作用 |
(二) 女性在国家管理中的影响 |
(三) 妇女中的楷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追寻生活情境中的受众:研究缘起及新受众研究述评 |
一、研究缘起 |
二、新受众研究的兴起:回归生活情境的受众 |
三、新受众研究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与技术转向 |
四、中国受众研究:发展传播学的路径与局部突破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选题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问题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受众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及应用 |
一、受众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发展及对本文的适用性 |
二、受众研究中关于民族志方法的争论 |
三、本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
第四节 国家、族群与权力关系:研究路径及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视野 |
第一节 理解日常生活 |
一、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研究 |
二、文化理论与日常生活 |
三、日常生活的智慧: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 |
第二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
一、电视:时间与空间的中介物 |
二、本体安全与转换客体:电视安全感的来源 |
三、秩序的支撑:电视与惯例、仪式、传统 |
四、日常生活、电视研究与权力关系 |
第三节 托台:日常生活中电视实践的场景 |
一、托台村概况 |
二、托台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层 |
三、社会变迁中的托台村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整体观视域下的托台村电视使用:物、技术与媒介 |
第一节 电视、家与家庭生活:作为物的电视 |
一、托台村电视机的出现与普及 |
二、"家"的空间布局与电视 |
三、电视与托台村家庭生活 |
第二节 无线、有线与卫星:作为技术的电视使用 |
一、三种电视接收技术的共存 |
二、经济、政治/政策与电视接收技术 |
三、有线与卫星:经济制约下的屈从者与政策缝隙中的抵制者 |
第三节 联系、安全以及分离的需要:托台村民眼中的电视媒介 |
一、认知功能:家庭生活空间的延伸 |
二、情感体验:日常生活安全感的维持 |
三、阶层划分:闲暇时间与电视 |
四、被拒绝的电视:道德约束及其他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托台受众的电视节目接触和解读:选择、挪用与改造 |
第一节 电视接触与年龄、性别、节目语言 |
一、代际关系角度下家庭收看模式中的文化传统 |
二、电视收看的性别差异 |
三、节目语言:界限、学习工具与突破的边界 |
第二节 国内电视节目接触 |
一、研究中新闻、专题、电视剧文类的确定 |
二、新闻节目接触:权力来自遥远的地方 |
三、专题节目接触:对族群文化传统视角节目的偏爱 |
四、电视剧(电影)接触:族群伦理道德观支配下的观看 |
第三节 外语电视节目接触 |
一、国外电视频道接触概况 |
二、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采纳:传统与现代框架下父辈与年轻人的置换 |
三、收看外语电视节目的偏好: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寻求 |
第四节 选择、挪用与改造:托台受众的日常电视实践 |
一、节目语言:划分边界、工具性挪用与寻求文化归属感 |
二、节目解读:以参照式与身份认同解读为主导 |
三、新闻节目:接触与解读中国家的层级性 |
四、专题、电视剧、外语电视节目:族群观念的建构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托台受众电视节目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一 研究方法说明 |
附录二 新闻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三 专题节目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附录四 电视剧的观看风格及谈话 |
注释 |
第四章 托台社会环境及媒介使用:族群传统、国家力量与事件媒介化 |
第一节 族群传统与托台日常生活 |
一、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社会 |
二、作为日常生活联系纽带的伊斯兰教:共享仪式与清真寺 |
三、族群集体记忆的延续:木卡姆与坎儿井 |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托台 |
一、缺席的存在与割裂的位置:村庄有形空间中的国家权力 |
二、有限的国家福利支持 |
三、潜在断裂与再组织化:基层政权和"准政府"村委会的组织方式 |
四、悬置的村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
第三节 国家、族群与事件媒介化 |
一、大众媒介使用及族群观念建构的替代性补偿 |
二、农民麦西莱甫:和谐主题下族群文化的彰显和国家的隐匿 |
三、甜瓜拍卖会:发展主题下国家的在场和对族群文化的征用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电视实践、日常生活重构与认同 |
第一节 托台日常生活电视实践图景 |
一、族群文化规范下的电视技术使用与节目接触 |
二、受众接收的去意识形态化 |
三、文本解读中国家观念的层次性 |
四、日常电视实践与道德、工具和情感 |
第二节 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重构 |
一、电视实践与日常生活特性 |
二、创造流动的社会空间界限 |
三、重构村民的仪式化生活 |
四、提供新的安全感来源 |
第三节 电视实践与认同 |
一、媒介与认同研究 |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 |
三、认"同"与求"异":电视实践表征下边界的形成与变动 |
四、时空维度中的电视与认同:使用与影响之间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实践中的电视使用:理论修补与现实思考 |
一、受众、电视实践与认同:研究发现及意义 |
二、日常生活实践背后的逻辑:对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一点修补 |
三、论文存在的不足、后续研究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
四、现实思考:增强国家认同的可能路径 |
注释 |
附录 |
附录一 托克逊县地名图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农民麦西莱甫侧记 |
附录四 甜瓜拍卖会 |
附录五 田野调查图片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古希腊史 |
二、古罗马史 |
三、古代东方史 |
四、其 他 |
五、存在的不足 |
(4)试论古罗马富有妇女群的形成和影响(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古罗马富有妇女群形成的表现 |
一、占有大量地产 |
二、商业中的表现 |
三、奢侈的生活 |
四、慷慨的赠与 |
第二章 古罗马富有妇女群形成的原因 |
一、战争带来财富 |
二、接受大量财富 |
(一) 嫁妆 |
(二) 遗产 |
(三) 馈赠 |
三、自身的争取 |
四、收支不平衡 |
五、独立掌握财产的权力 |
六、法律的倾斜 |
第三章 古罗马富有妇女群形成的影响 |
一、对于家庭的影响 |
(一) 妇女家庭地位上升 |
(二) 家庭趋于不稳定 |
二、对于社会的影响 |
(一) 经济 |
(二) 政治 |
(三) 文化 |
附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汉代礼教的形成 |
第一节 从社会风习看汉代礼教的成因 |
第二节 从董仲舒到《白虎通》:礼教的形成 |
第三节 从反抗性能动到适应性能动:三位知识女性的抉择 |
第二章 汉代妇女的生活与习俗 |
第一节 劳动和职业 |
第二节 家庭中的女性 |
第三节 出行、交际与娱乐 |
第三章 礼教影响下的汉代妇女 |
第一节 教化在妇女中推行 |
第二节 法律对违背伦常的妇女犯罪的惩处 |
第三节 与唐代的比较 |
第四节 与同时期古罗马的比较 |
第四章 汉代历史上的妇女 |
第一节 临朝称制的太后 |
第二节 和亲的汉家女子 |
第三节 博学高才的知识女性 |
第四节 女中豪杰:救困、复仇与起义 |
余论:影响礼教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
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从文化转型看妇女生活与地位的变迁——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古典文化视野下的罗马女性观研究[D]. 张晨.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2]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 金玉萍. 复旦大学, 2010(12)
- [3]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近况述评[J]. 郭小凌,祝宏俊. 世界历史, 2006(03)
- [4]试论古罗马富有妇女群的形成和影响(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D]. 黄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
- [5]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 李彤. 浙江大学, 2005(06)
- [6]文化视域中的妇女史研究——评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J]. 傅新球. 史学理论研究, 2002(01)
- [7]从文化转型看妇女生活与地位的变迁——刘文明着《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评介[J]. 徐善伟.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