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地基抗震设计探讨

焦炉地基抗震设计探讨

一、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果绵[1](2014)在《沙钢7.63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焦化行业7.63m焦炉的普及和推广,有必要开展针对该炉型基础结构的抗震设计优化工作,以沙钢7.63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优化为例展开论述。

程龙[2](2014)在《碎石与CFG两桩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碎石桩、CFG桩等复合地基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建设中,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着。目前,其理论和设计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本文结合实际过程将就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是否能很好地作用于工程施工进行探讨。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干振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及设计计算等内容。然后以新建包头钢铁公司西区工程地基处理工程的大型复合型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地基处理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现场监测,动态地掌握用碎石与CFG两桩型复合地基来进行处理在施工全过程的实际效应,弄清不同地质条件下和不同的建构物的地基处理效果的变化规律。在干振碎石桩和CFG桩承载及变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承载力和沉降双重控制CFG桩联合干振碎石桩长短桩结合的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模型,对碎石桩与CFG桩组合而成的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桩间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优化和完善现有的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理论,为碎石与CFG两桩型复合地基的应用发展积累经验。通过对包钢西区配煤仓和筛焦楼的复合地基检测,完全符合设计的要求,在同时对没有降水的配煤仓进行同样的复合地基的检测发现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检测数据差别不大,说明降水并没有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有明显的影响,在用料量减少的情况下复合地基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也从侧面反应了碎石桩和CFG桩的复合地基中碎石桩在承载过程中并非用料量大就对地基的承载力有大的影响,而且在降水后碎石用量少的情况下液化也完全消除,说明解决液化问题也是成功的。并初步发现降水水位在粉砂层下时最合理,本方法在河套地区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李果绵[3](2014)在《浅谈我国7.63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焦炉规模的不断扩大,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问题已经摆在公司广大土建结构专业设计人员面前。本文以我国沙钢7.63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为例展开论述。

罗洪玉,唐丽君,白丙海[4](2012)在《6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焦炉已有1000多座,由于工艺生产的要求,焦炉一般建于钢筋混凝土构架基础之上,蓄热室、燃烧室、炭化室及入炉煤均可认为是均布荷载,总计可达210kPa,正常生产传给焦炉基础顶板的温度达100℃左右,顶板下表面温度达60℃左右,钢筋砼框架的温度变形及抗震问题一直受到关注。1焦炉基础概况焦炉作为大体积、大面积的荷载,均匀地作用在焦炉基础顶板上,6m焦炉基础顶部是厚300mm的巨型钢筋混凝土板,沿纵向由多排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其板、梁、柱现浇成整体,基础顶板上的

闵克涛,毛建伟,张绍金[5](2008)在《关于焦炉基础结构设计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我国焦炭产量已达4亿t左右,焦炉也向大型化发展,4.3m焦炉减少,6m焦炉得到普遍推广,由1994年的21座增加到2006年的67座,马钢、太钢、沙钢、兖矿等大型钢铁公司先后引进

许富华[6](2008)在《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是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安全、适用、功能完备的建筑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地震会直接危害建筑物的安全,给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灾难。防震技术研究已成为建筑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隔震技术又是防震技术的重要课题。隔震技术的研究虽然在许多国家已经开展多年,而且也建成若干实验性建筑,但是现行的隔震系统毋庸置疑地存在着种种弊端,使他们在迈向实用化的进程中受到极大的限制,尽管研发多年至今仍没有被广泛认同和大量使用。现行隔震系统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现行隔震系统只允许出现较大的水平位移,而不能有效承受地震引起的巨大倾覆力矩,这对高层建筑或许是致命的弱点。第二,多数隔震系统能够产生水平位移,但不能有效恢复地震位移,以致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和观瞻。第三,传统隔震系统通常都是单一系统,一旦遭到破坏,系统的隔震作用即刻丧失。第四,传统的柔性底层隔震体系,从理论上虽能隔震,但实际上由于刚度过小,竖向承载力很低,地震时极易倒塌,最终也无法正常隔震。第五,现行的橡胶隔震垫是应用较普遍的隔震装置,但它容易老化和失去弹性,使隔震功能过早退化,且不易维护。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传统隔震系统的悉心研究,力图扬长避短,提出了一套新型的“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针对该新型隔震系统,文章从隔震概念、系统组成、隔震机理、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从隔震理念上,本文从提高建筑总体防震能力的概念设计入手把握了“隔震、缓冲、耗能、承载、刚度、复位、抗倾覆、冗余隔震”等概念的一体化的综合设计思想,使得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具有了“既能隔震,也能承载,还能复位,更能抵抗倾覆,又具有冗余隔震”这样一些显明特点,从而可有效的克服传统隔震方法的种种弊端。从构造组成上,本文将“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主要构造为五大子系统:摆动系统、滑移系统、换能缓冲系统、耗能减震系统、自动复位系统。因此,“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是一新型的多功能集成系统。从设计方法上,本文在吸收借鉴最新隔震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该新型系统提出了水平地震作用的简化计算方法——“简化双质点模型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应用范围。而且引入了两个重要参数隔震结构周期比与质量比。由此推导出了隔震结构自振周期、振型振幅比、振型参与系数和地震作用的简化计算公式及计算图表。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的控制作了详细探讨,尤其对相对位移反应进行了深入探索,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条件。对隔震层的恢复力模型和隔震刚度也作出了定性的研判,并总结了完整设计方法。本文还通过算例,应用不同方法将非隔震结构与隔震结构进行了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作出了相关结论。最后,又对“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隔震系统布置、构造要求、实施要点等作了相应的规划和说明。阐述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施工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原则。通过对“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理论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隔震系统,不但能有效隔震,也能有效承载,更能有效抵抗倾覆,还具有自动复位和冗余隔震储备功能。真正成为“系统集成、功能复合、经济有效、性能可靠”的新型隔震系统。可望在未来的建筑隔震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庆良[7](2005)在《7.63m焦炉基础结构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焦炉大型化及焦炉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研究大型焦炉基础结构中的设计问题极其重要。本文以太钢7.63m焦炉为例,分析了国内外焦炉基础结构的优缺点,并对焦炉基础结构设计、基础结构抗震设计及抵抗墙设计进行了改进。

里景民,罗永谦,赵大鹏[8](2002)在《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焦炉基础的抗震设计结合现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 0 1 91 93中的规定提出了探讨。认为该规范所提供的结构计算简图不尽合理 ,同时指出当前沿用的基础结构构造是不恰当的 ,并据此提出建议

戴国莹[9](2001)在《现行土木工程标准体系——11 工程防灾标准》文中研究说明 工程防灾是指在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在发生地震、火灾、水灾及风雪等灾害时,能避免或减少建筑物破坏及生命财产损失。工程防灾标准主要包括工程抗震标准,工程防火标准及工程防洪标准。工程防风、雪问题在《建

仲圯[10](1996)在《再论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50~80年代我国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历程,通信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演变;介绍了核电厂、水工建筑及广播等建筑行业规范中的抗震设防标准;最后,对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沙钢7.63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抗震设计优化
2 优化分析
3 存在的问题
4 抗震措施
5 结语

(2)碎石与CFG两桩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1.1 理论意义
        1.1.2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碎石桩与 CFG 桩共同工作机理
    2.1 概述
        2.1.1 碎石桩
        2.1.2 CFG 桩
    2.2 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2.2.1 碎石桩地基加固机理
        2.2.2 CFG 桩地基加固机理
        2.2.3 碎石桩与 CFG 桩加固机理
    2.3 应用范围
第3章 包钢西区地质勘察及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勘察工作概况
        3.2.1 勘察方法
        3.2.2 土样的选择
        3.2.3 坐标系的选择
    3.3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3.3.1 场地条件及地形、地貌
        3.3.2 地层结构及岩性构成
        3.3.3 地下水
        3.3.4 土的腐蚀性
    3.4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3.5 液化判别
    3.6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评价
        3.6.1 室内土工试验结果
        3.6.2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
    3.7 岩土工程性质评价
        3.7.1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3.7.2 天然地基评价
        3.7.3 复合地基建议
        3.7.4 桩基方案计算
    3.8 地层特性分析
    3.9 计算设计
        3.9.1 CFG 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设计计算
        3.9.2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9.3 CFG 桩桩体材料强度及褥垫层
        3.9.4 多桩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第4章 复合桩基础施工方法与分析
    4.1 碎石桩相关技术要求
        4.1.1 碎石桩施工方法
        4.1.2 碎石桩质量控制
        4.1.3 技术要求
    4.2 CFG 桩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4.2.1 工艺流程
        4.2.2 质量控制
        4.2.3 技术要求
    4.3 褥垫层铺设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4.3.1 工艺流程
        4.3.2 技术要求
    4.4 设备选型配套及材料
    4.5 施工力量投入
    4.6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
        4.6.1 振冲碎石桩质量检测
        4.6.2 CFG 桩质量检测
        4.6.3 承载力取值
        4.6.4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4.6.5 检测结果
        4.6.6 实验结论与建议
    4.7 单桩复合地基静力载荷试验
        4.7.1 加载方法
        4.7.2 沉降观测
        4.7.3 承载力取值
    4.8 筛焦楼检测
        4.8.1 小应变检测结论
        4.8.2 检测结果
        4.8.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8.4 检测结论
第5章 承载力与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比分析和研究
    5.1 桩及桩间土应力
    5.2 桩土应力比
    5.3 桩土荷载分担比
    5.4 设计方案优化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3)浅谈我国7.63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7.63 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之一
    1. 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2. 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
二、7.63 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之二
三、存在的问题
四、7.63 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采取的技术和措施
结语

(4)6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焦炉基础概况
2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存在的缺陷
3 焦炉基础抗震设计及构造措施

(6)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震与隔震技术的一般原理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史
        1.3.1 隔震思想的出现
        1.3.2 隔震的基础研究
    1.4 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4.1 对基础隔震机理的研究
        1.4.2 现行隔震方案
        1.4.3 现行隔震方案的特性
        1.4.4 隔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构造组成与隔震机理
    2.1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构造组成
    2.2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隔震机理
        2.2.1 地震荷载及其传递机理
        2.2.2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工作机理
    2.3 本章小节
第3章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设计计算
    3.1 隔震系统的布置
        3.1.1 隔震系统的布置要求
        3.1.2 摆动系统的布置
        3.1.3 滑移支座的布置
        3.1.4 弹簧与阻尼系统的布置
    3.2 现行隔震结构计算方法
        3.2.1 地震总剪力
        3.2.2 各层的地震作用
    3.3 简化的双质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3.1 双质点系模型固有振动自振周期
        3.3.2 双质点系模型固有振动的主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
        3.3.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
        3.3.4 简化双质点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步骤
    3.4 基础隔震层体系按单质点模型用底部剪力法的抗震计算
        3.4.1 隔震结构自振周期
        3.4.2 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及楼层剪力
    3.5 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
        3.5.1 隔震结构加速度反应的控制
        3.5.2 相对位移反映的控制及相对位移传递系数
        3.5.3 隔震装置的恢复力模型及隔震刚度
    3.6 隔震结构验算
        3.6.1 楼层侧移验算
        3.6.2 隔震层强度验算
        3.6.3 隔震结构整体稳定与抗倾覆分析
    3.7 复合式基础隔震体系设计步骤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震结构算例分析
    4.1 非隔震结构抗震计算——算例1
        4.1.1 计算资料
        4.1.2 框架结构抗震计算
    4.2 隔震结构按底部剪力法的抗震计算——算例2
        4.2.1 按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条件及要求
        4.2.2 周期确定
        4.2.3 总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
        4.2.4 各楼层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及楼层地震剪力
        4.2.5 确定隔震层的相关参数
        4.2.6 位移验算
    4.3 隔震结构按双质点系简化振型分解反应普法的抗震计算——算例3
        4.3.1 隔震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 质点简化模型自振周期
        4.3.3 振型计算
        4.3.4 振型参与系数 ψ_i及参与函数 ψ_iY_(ij)
        4.3.5 水平多遇地震作用及组合地震内力图
        4.3.6 水平地震侧移验算
    4.4 隔震结构按现行方法的计算——算例4
        4.4.1 计算简图
        4.4.2 隔震层刚度计算
        4.4.3 隔震结构自振周期
        4.4.4 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4.4.5 楼层剪力标准值
    4.5 几种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4.5.1 几种方法的楼层剪力对比与分析
        4.5.2 几种方法的楼层位移对比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构造措施与施工工艺
    5.1 隔震系统的布置
        5.1.1 摆动系统布置
        5.1.2 滑移系统布置
        5.1.3 储能换能系统布置
        5.1.4 耗能减震系统布置
        5.1.5 自动复位系统布置
        5.1.6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集总布置图
    5.2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构造措施
        5.2.1 摆动系统构造措施
        5.2.2 滑移系统构造措施
    5.3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的施工工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研究的主要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2.1 概念创新
        6.2.2 设计方法创新
        6.2.3 构造创新
    6.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4 新型隔震系统的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及之前的研究及学术论文

(8)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焦炉及焦炉基础概况
二、构筑物抗震设计中有关规定
三、抗震设计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四、铰接柱抗震不利
五、焦炉基础抗震设计及构造措施

四、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沙钢7.63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优化分析[J]. 李果绵. 矿业工程, 2014(06)
  • [2]碎石与CFG两桩型复合地基的综合应用研究[D]. 程龙. 吉林大学, 2014(10)
  • [3]浅谈我国7.63m焦炉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优化[J]. 李果绵. 化工管理, 2014(05)
  • [4]6m焦炉基础结构抗震设计探讨[J]. 罗洪玉,唐丽君,白丙海. 燃料与化工, 2012(04)
  • [5]关于焦炉基础结构设计的分析[J]. 闵克涛,毛建伟,张绍金. 燃料与化工, 2008(06)
  • [6]复合式基础隔震系统研究[D]. 许富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11)
  • [7]7.63m焦炉基础结构的设计研究[J]. 张庆良. 燃料与化工, 2005(05)
  • [8]焦炉基础抗震设计探讨[J]. 里景民,罗永谦,赵大鹏. 特种结构, 2002(04)
  • [9]现行土木工程标准体系——11 工程防灾标准[J]. 戴国莹.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01(04)
  • [10]再论通信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J]. 仲圯. 邮电设计技术, 1996(07)

标签:;  ;  ;  ;  ;  

焦炉地基抗震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