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内早9号

玉米新品种内早9号

一、玉米新品种内早9(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洁[1](2017)在《乌兰察布市玉米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玉米销售价格持续低迷,文章从乌兰察布市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入手,通过调研,提出粗浅建议,以期对当地玉米产业提供一些思路。

韩文革,董爱书,高军,于晓秋[2](2016)在《基于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玉米品种间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41个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确定15个性状特征,利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性状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1个玉米品种可聚分为5类;各类品种的性状均值分析可知,第Ⅲ和第Ⅳ类玉米品种产量高,第Ⅰ、Ⅱ和Ⅳ类玉米品种抗倒伏能力强,第V类玉米品种抗病害能力强。通过建立产量与其他性状的"最优"回归方程,表明穗粗、百粒重、空秆率和株高4个性状对产量影响显着且作用递减。

高永钢,高军,贾晋,游新勇,佘奎军,杨建涛[3](2014)在《内蒙古地区主要推广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SS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4个在内蒙地区选育的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用30对玉米SSR核心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3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51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7.8个.每个位点SSR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为0.4080.916,平均多态性为0.876.聚类分析(UPGMA)可将24个玉米品种分为5大类.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内蒙古地区主栽玉米品种有着较为稳定的遗传特性,基础遗传资源丰富.这对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和亲本选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冯勇,孙峰成,苏二虎,张来厚,赵瑞霞,刘志雄,石海波[4](2013)在《早熟玉米新品种内早2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早209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MU7-1为母本、M834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玉米新品种,需要在≥10℃活动积温2 300℃以上的地区种植。该品种于2008-2011年相继参加了本所鉴定、产比试验、内蒙古自治区早熟区域试验、续试和生产试验,于2012年通过内蒙古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来源及选育经过、特征特性。

孙峰成[5](2012)在《12个玉米群体重要性状的遗传及改良利用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玉米群体的遗传基础广泛,分析和掌握其来源、系谱关系及遗传差异,并据此将其合理地划分为不同的杂优类群,建立杂种优势模式,对于避免杂交种组配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至关重要。为提高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改良利用效率,本研究以蒙群1、蒙群2、蒙群3、蒙群4、蒙A群、蒙B群、蒙C群7个自有群体,中综5号、中综7号2个国内合成的群体,以及3个加拿大引进群体C群1、C群2、C群3为供试材料,B73、Mo17、丹340、黄早4、掖4785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通过田间鉴定和分子水平检测,对其表型性状、配合力、杂种优势、增密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划分杂种优势群,确定高效杂种优势利用模式,鉴别和筛选出利用前景广、育种潜力大的优良群体,为玉米种质创新与杂交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12个玉米群体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依次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重、株高、穗粒数、穗长、穗行数、穗位高和秃尖长度,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依次是穗粒数、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株高、穗粗、穗位高、穗长与秃尖长度。2.12个玉米群体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三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15个农艺性状GCA效应分析表明,蒙C群、蒙群3、蒙群4、中综7号4个群体产量潜力高,主要农艺性状优良,是选育自交系和培育杂交种的理想材料,可优先考虑作为育种材料直接利用。产量SCA效应分析表明,除C群2外,其余11个群体划分成4个杂优类群。3.在12个群体与测验种测交的60个杂交组合中,中综7号×掖478、蒙A群×Mo17、蒙B群×B73、蒙C群×B73、蒙群4xB73、C群1×黄早4、C群2×黄早4、中综5号×B73这8个组合的SCA值均较高,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大,优良非加性基因频率高,具有潜在杂种优势模式和强杂种优势,可用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4.综合产量与抗性指标,玉米群体增密效应分析得出,蒙A群、蒙群4适宜增密种植,蒙群1、蒙B群、蒙C群、中综7号4个群体可适当增密,C群2、C群3、蒙群3、蒙群2、C群1、中综5号6个群体不适于增密。5.群体改良效果分析得知,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C群、蒙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它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着,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6.玉米群体DNA取样试验确定出,每个群体60株、每12株叶片混合提取DNA,组成5个样本,为玉米群体DNA的最优取样方法。7.利用筛选出的86对SSR适宜引物,对12个玉米群体及6个对照自交系的基因组DNA扩增得到391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2-11之间,平均5.67条,各群体间的GD值在0.268-0.807之间,平均为0.528,群体遗传基础较宽。以GD值0.67为基准,将12个群体及6个对照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

于欢,于晓东[6](2011)在《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对9个极早熟组玉米品种进行区域试验,筛选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生态区适宜种植的极早熟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玉龙9002、农研474较对照品种大地1增产10%以上;蒙农10、德美亚1号较大地1增产5%以上,较对照品种冀承单3增产10%以上;除蒙农10外,其他参试品种均达到自治区极早熟组玉米生育期指标。

本刊编辑部[7](2011)在《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着名水稻育种专家,湖南省第六届党代会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湖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衡阳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衡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

冯勇,孙峰成,张来厚,苏二虎,赵瑞霞,刘志雄,石海波[8](2011)在《极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内早101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内早101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于2004年以自选系M0105为母本,以外引系承1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极早熟玉米杂交种,需要在≥10℃活动积温2 100℃~2 200℃的地区种植。该品种于2007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608.8 kg,比对照冀承单3号增产26.9%;2008年继续参加极早熟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556.7 kg,比对照大地1号增产13.9%;2008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550.9 kg,比对照大地1号增产6.76%。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好、活秆成熟等特点。

本报内蒙古记者站供稿[9](2010)在《农牧业科技焕发的风采》文中指出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2010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迎来了百年华诞。数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开创了百年基业。科技人员为确保粮食安全、农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种植业 小麦

云和义[10](2008)在《50年来内蒙古农科院为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三)》文中研究指明2."十五"期间,内蒙古农科院为加快全区农牧业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十五"期间,全区农业的工作重心是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力争做到结构调优、品种调新、质量调高,选育优质专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了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

二、玉米新品种内早9(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新品种内早9(论文提纲范文)

(1)乌兰察布市玉米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生产情况
    1.1 玉米生产面积、总产及单产情况
        1.1.1 种植面积。
        1.1.2 产量情况。
    1.2 玉米种植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1.3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4 新型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情况
    1.5 玉米加工企业情况
2 存在问题
    2.1 适宜品种少, 不能适应生产发展需求
    2.2 种植密度偏低, 限制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3 栽培管理水平粗放, 影响了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4 玉米栽培的机械化程度低
    2.5 加工转化能力弱
3 建议
    3.1 理清思路, 分析形势, 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2 立足当地, 合理布局
    3.3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

(2)基于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玉米品种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聚类分析
    2.2 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
    3.2 品种间的聚类分析
    3.3“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4 小结与讨论

(3)内蒙古地区主要推广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时间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不同品种间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4)早熟玉米新品种内早2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
    1.2 选育经过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育期
        2.2.2 品质
        2.2.3 综合抗性
3 产量表现
    3.1 产比试验
    3.2 区域试验
    3.3 生产试验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整地
    4.2 播种
    4.3 栽培密度
    4.4 追肥与田间管理
    4.5 制种技术要点

(5)12个玉米群体重要性状的遗传及改良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及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1.1.1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2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1.2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研究
        1.2.1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2.2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进展
        1.2.3 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的方法
    1.3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3.3 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取样技术
    1.4 米群体改良主要创新途径和方法
        1.4.1 米种质资源拓展创新的主要途径
        1.4.2 米群体改良的方法
    1.5 今后研究方向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 12个玉米群体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间试验设计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4个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2.2.2 主要数量性状分析
        2.2.3 主要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2.2.4 主要数量性状聚类分析
        2.2.5 品质性状分析
        2.2.6 米群体的产量及营养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3 12个玉米群体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田间试验设计
        3.1.3 内蒙古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自然气候条件
        3.1.4 田间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5个农艺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3.2.2 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GCA分析
        3.2.3 米群体的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3.2.4 6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杂种优势反应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分析
        3.2.5 60个组合的产量在3个试验环境下的综合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4 12个玉米群体的密度效应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9个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4.2.2 在2种密度下玉米株高、穗位及产量性状比较
        4.2.3 在2种密度下抗性性状分析
        4.2.4 在2种密度下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5 混合选择法对群体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群体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变化
        5.2.2 穗部性状的变化
        5.2.3 植株性状的变化
        5.2.4 群体的遗传变异
    5.3 讨论与小结
6 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DNA最优取样技术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SR扩增带型
        6.2.2 遗传变异分析
        6.2.3 单株DNA样本与多株混合叶片提取的DNA样本的PCR扩增比较
        6.2.4 单株DNA样本与单株DNA混合样本的扩增结果比较
        6.2.5 12、10株混合叶片提取的DNA样本与其相应单株DNA混合样本扩增结果比较
    6.3 讨论与小结
7 12个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SSR多态性分析
        7.2.2 遗传距离(GD)分析
        7.2.3 SSR聚类分析
    7.3 讨论与小结
8 全文讨论
    8.1 四种划分类群方法的比较
    8.2 在3种不同环境下玉米群体杂种优势群划分及其与SSR聚类结果的比较
    8.3 12个玉米群体育种潜力综合评价
        8.3.1 塘四平头群
        8.3.2 兰卡斯特群
        8.3.3 P群
        8.3.4 BSSS群
    8.4 12个玉米群体进一步改良利用潜力探讨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作者简介

(8)极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内早101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1.2 选育经过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育期
        2.2.2 品质
        2.2.3 综合抗性
3 产量表现
    3.1 产比试验
    3.2 区域试验
    3.3 生产试验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整地
    4.2 播种
    4.3 栽培密度
    4.4 追肥与田间管理
    4.5 制种技术要点

四、玉米新品种内早9(论文参考文献)

  • [1]乌兰察布市玉米发展现状分析[J]. 张丽洁. 现代农业, 2017(10)
  • [2]基于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玉米品种间关系研究[J]. 韩文革,董爱书,高军,于晓秋. 作物研究, 2016(03)
  • [3]内蒙古地区主要推广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J]. 高永钢,高军,贾晋,游新勇,佘奎军,杨建涛.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4]早熟玉米新品种内早2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冯勇,孙峰成,苏二虎,张来厚,赵瑞霞,刘志雄,石海波. 农业科技通讯, 2013(11)
  • [5]12个玉米群体重要性状的遗传及改良利用潜力分析[D]. 孙峰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6]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J]. 于欢,于晓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8)
  • [7]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8]极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内早101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冯勇,孙峰成,张来厚,苏二虎,赵瑞霞,刘志雄,石海波.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9]农牧业科技焕发的风采[N]. 本报内蒙古记者站供稿. 科技日报, 2010
  • [10]50年来内蒙古农科院为促进内蒙古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三)[J]. 云和义. 现代农业, 2008(11)

标签:;  ;  ;  ;  ;  

玉米新品种内早9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