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龙臻[1](2021)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逐步转变了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突出生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将“美丽”纳入强国目标,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将其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表明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解读,因此成为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中,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影响着全国发展大局,同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如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走出一条云南的绿色发展之路,担任起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云南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课题将探究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并在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考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现状,总结出现阶段云南已取得的实际成效,深入分析目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去探索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陈杨[2](2020)在《星云湖水体环境与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变化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而氮、磷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星云湖作为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不但是I类水质抚仙湖的上游湖泊,也是玉溪市江川区重要的可调控水资源和生态屏障。开展星云湖水体氮、磷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水质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星云湖水体氮、磷营养盐富集情况,为其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9年4月对星云湖120个样点的表、底层水样进行了采集,研究水体物理因子、叶绿素a(Chl-a)、各种形态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星云湖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氮、磷与物理环境因子和Chl-a间的关系,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星云湖水体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星云湖水体物理因子的分布特征可知,星云湖水体偏碱性。垂直方向上,受风力扰动的影响,水动力较强,没有出现明显的热分层现象,水温(WT)、浊度(Turb)、pH值及溶解氧(DO)总体上均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电导率(EC)随水深增加略有升高。由于湖泊形态、地理位置及风浪作用的差异,各参数在水平方向上均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WT、Turb、EC、pH值和Chl-a的表层空间异质性大于底层;表、底层水体Turb和Chl-a的空间异质性差异显着(P<0.05)。(2)对星云湖氮、磷形态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较高,总氮(TN)浓度平均值为1.81 mg·L-1,总磷(TP)浓度平均值为0.41 mg·L-1。水体中氮营养盐的形态以溶解态总氮(DTN)为主,磷营养盐的形态以溶解态总磷(DTP)为主。表层水体TN、DTN、颗粒态氮(PN)、TP和颗粒态磷(PP)的平均浓度均大于底层;表、底层水体TN、DTN、TP、DTP和PP的空间异质性均无显着差异,但表层的空间异质性稍大于底层。PN、PP的垂向变化均与水动力及水面光强条件有关。星云湖外源污染严重,水力扰动加剧了北部水体的污染程度。水生植被对星云湖氮、磷营养盐的削减与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星云湖水体的总氮总磷比(TN/TP)表明星云湖水体处于氮限制状态。(3)WT、Turb、pH、EC和DO均是水体环境的重要物理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些物理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星云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形态组成。通过分析Chl-a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hl-a与TN的相关性最强,且TN/TP与TN呈显着正相关(P<0.05),由此可进一步说明,氮是星云湖浮游藻类生长潜在的限制性元素。DTP与EC呈显着正相关(P<0.05),水体中PO43-对EC的贡献较大。水体中高浓度的氮、磷营养盐促进了藻类水华的暴发,Chl-a浓度的升高,反过来也会影响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其形态组成。(4)选取TN、TP和Chl-a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星云湖水体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星云湖水体目前已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北部湖湾富营养化程度最高,这主要与外源营养盐的输入及水文气象条件有关。此外,即便在外源营养盐输入影响较小的水域,水体富营养化依然严重,这可能跟星云湖的内源污染有关。因此,星云湖水体环境治理应对内、外源污染进行联合控制。
耿飙[3](2020)在《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文中认为以农业清洁生产实践为纽带,针对洱海流域种植农户、规模户、合作社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是极为必要的,能够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与实证案例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洱海流域稻-蒜轮作模式不同规模经营主体间水稻、大蒜成本收益以及N投入、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意愿,了解环保型友好农业技术现状,然后深入分析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程度,探讨不同经营组织模式间的成员间博弈论关系和当地种植规模经营典型模式案例分析,提出适宜洱海流域农业规模化防控面源污染高效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与支持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洱海流域适度规模化的稻-蒜轮作种植经营,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中化肥N养分的投入,从源头上预防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种植经营模式,防控了面源污染风险,且在此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凸显了规模经营的优势。2.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对有机肥好处的认知正向影响他们减少化肥量的意愿,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均产生正向影响,相比之下,对农户采用有机肥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引导农户参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户对有机肥作用的认知是加强他们减少化肥用量和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意愿的有效途径。3.规模经营和环保认知提升能显着促进农户采纳多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与种植规模相比,环保认知对环保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较大。此外,农户改善生活环境的意愿也有助于采用农业技术。4.49.87%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高于全国17.8%土地转出水平;而显着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是户主的年龄、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和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三方面。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农户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X10)>农户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X8)>户主的年龄(X2);其他变量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着。5.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分析表明,“企业+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运营稳定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与此同时,结合洱海流域典型农业经营稻-鸭模式分析,得出该最佳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最终总结提出农业规模化防控的八项政策措施建议。
郇庆治[4](2019)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云南实践:环境政治视角》文中认为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的核心意涵,是如何在保持省域生态环境较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即实现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基于个例比较的分析表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推进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呈现为一个思想引领、党政主推和制度创新驱动的立体性整体性过程。依此而言,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精神所作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系列重要战略部署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暴露或凸显了许多并非仅限于云南一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孔燕,余艳红,苏斌[5](2018)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现行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建议》文中认为云南省湖泊面积达到30 km2以上有9个,分别为滇池、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洱海、泸沽湖、程海和异龙湖,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对9大高原湖泊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水质日趋恶化仍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湖泊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未能适应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流域保护治理的需求。分析和总结了云南9个高原湖泊流域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湖泊流域管理案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9大高原湖泊流域自身特点,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的建议。
郑田甜[6](2018)在《基于水污染防控的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文中提出湖泊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在不降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防控水环境污染程度,使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近十年来,星云湖流域的农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规模扩大,占用了原来粮食作物的面积,使星云湖流域的种植结构和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于经济作物的高复种、高施肥、高流失现象,导致流域内种植业化肥流失量逐年增高,化肥中含有的氮磷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的方式进入入湖河流,再由入湖河流迁移至湖泊,最终导致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深,所以通过优化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来减少化肥流失量,进而达到防控星云湖水污染的目的,可以得到显着的效果。因此,本文在分析星云湖流域2005-2015年种植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然后针对驱动力因素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提出种植业结构优化,最后提出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空间布局的建议,研究结果为星云湖水环境质量的防控、星云湖流域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效的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5年,星云湖流域内化肥流失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流失量最大的是江城镇,最小是九溪镇,研究区7个镇中,大街镇、江城镇和前卫镇的流失量在100t/a以上。5种污染物(TN、TP、NH4-N、NO3-N、DTP)的流失中,TN和TP的流失量占总化肥流失量的90%以上,其中TN、TP、NH4-N的流失量皆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区域集中在星云湖湖岸的西部和西南部,并逐步向西北部和南部扩展;NO3-N的流失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空间分布区域集中在星云湖流域的北部;DTP的流失量在十年间总体处于稳定趋势,其空间分布区域集中在大街镇和前卫镇。(2)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耕地比重、经济作物和果树的播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第一产业产值,皆与化肥流失量呈正相关,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人均非农收入、环保投资指数,皆与化肥流失量呈负相关,种植结构与化肥流失量相关程度最高。2015年星云湖流域农户的主要劳动力集中在40-55岁的阶段,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人均非农收入集中在1500-2500元/年。种植结构方面,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在3-4之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值在3-4之间。经济成本方面,化肥价格适度的上涨,不会影响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当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在20-30%及以上时,农户才会考虑减少化肥施用量;经济作物的市场上涨在5元以上,农户才会考虑增加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政府补贴少,对农户几乎没有影响;农户的环保意识一般,集中在2-3分(满分4分)。(3)2005-2015年,流域内种植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江城镇,最小是九溪镇。从种植结构角度分析,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最小的是果树。其中,水稻、旱作的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而果树种植面积先增后稳定。从坡度程度角度分析,缓坡地的种植面积远远大于陡坡地的种植面积。(4)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优化2020年星云湖流域的种植结构,结果如下: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564.195hm2,旱作的种植面积为2640.144hm2,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为7927.971hm2,果树的种植面积为12.46hm2。2020年星云湖流域优化后的种植结构化肥流失量总计712.58t,其中TN减少的最明显,其次为TP、NH4-N,而NO3-N和DTP的流失量有所增加。2020年种植结构空间布局是在2015年基础上进行的,将限制区内位于江城镇、路居镇和大街镇的经济作物改为种植水稻;将限制区内位于前卫镇的经济作物改为种植旱作;将限制区外位于大街镇和江城镇的经济作物、未利用土地和草地改为种植果树。
于潇泓[7](2017)在《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湖泊在自然界中占有关键的地位,它在农业种植、水路运输、工业生产乃至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等很多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云南省虽然地处高海拔地区,但湖泊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云南省共有高原湖泊40多个,湖泊水资源总面积1100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地域面积的0.28%。其中,占地大于30平方千米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程海、泸沽湖、阳宗海、异龙湖等九个湖泊,还有其他小湖泊分布于各地,充足的湖泊资源为全省经济增长、平稳发展给予了支持。随着近年来全省经济的飞速增长,省内许多湖泊开始出现类似湖泊水体污染严重、湖水生态功能下降以及湖水富营养化等问题。虽然我省在早些年,就已经针对“九大高原湖泊”的自身特点,通过“一湖一法”的模式对湖泊资源进行了立法保护。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常常因为立法精细程度不够,原则性规定过多,法规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执法体系混乱以及权责边界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未能达到立法最初的湖泊保护目标。2015年3月,新《立法法》通过修改,将环境保护地方立法权下放至设区的市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环境地方立法权的下放,在某种意义上回应了目前地方法制建设的诸多需求,确实能够在制约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带动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从而创设出更多“接地气”的地方环境立法。然而这一改动也因为地方环境立法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以及可能造成地方保护主义更趋明显给地方环境立法带来更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立法体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云南省湖泊立法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特别是江苏和湖北湖泊保护立法经验,建立和完善云南省湖泊保护地方立法体系,注重湖泊保护立法体系化,以保证湖泊保护地方法内部、湖泊保护地方法规与其他地方法规、湖泊保护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法律立法功能的最大化,在节约立法资源的同时实现云南省对湖泊的立法体系化保护。
孔燕,苏斌,李建平[8](2016)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资金保障是开展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重要后盾。目前湖泊治理资金的来源仍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难以满足湖泊治理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展湖泊保护与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云南省对省内九大高原湖泊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在归纳总结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湖泊经济支撑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持续健康的高原湖泊保护和治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赵壮天[9](2014)在《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陆地边界最长和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内陆边疆地区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结构复杂,战略地位十分显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边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受内陆边疆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地理环境特殊、民族成分众多、宗教文化多元以及边疆治理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边疆地区与沿海发达省份、内地省份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并已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处理边疆地区这些特殊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国家稳定大局,关系广大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治国必治边,治边亦治国。在我国,中央政府是边疆治理的主导者和决策者,边疆地方政府是边疆治理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背景下,边疆省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边疆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学者从边疆省级政府行为的层面来研究边疆治理问题,尤其是对边疆省级政府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处理边疆地区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边疆地区独有的,有些虽然与内陆省份共有但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由于缺乏处理这些特殊、复杂矛盾和问题的法定程序或者是可以从内地省份借鉴的经验,使边疆省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中央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系列自主创新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边疆省级政府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边疆地区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边疆省级政府现有的治理实践能否满足国家的期待、能否实现边疆地区的利益诉求?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有什么规律可循,带来了哪些负面效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如何优化和调适?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厘清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特点、规律,有助于提升边疆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相关理论和逻辑入手,构建了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分析框架,并从特殊性、重要性、代表性三个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领域各选取了3个案例,在国家对边疆省级政府期待和边疆地区自身利益诉求双重约束下,对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创新行为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研究过程中,贯彻了“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框架——经验性分析和讨论——导出政策含义”的思路。同时,以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为主线,对15个案例进行深度描述和清晰勾勒,以使研究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分析边疆省级政府各领域自主创新行为实践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以及通过对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关要素的提炼,构建了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动态框架,并由此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导致了许多特殊的矛盾和问题,是边疆省级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一系列自主性行为实践的重要原因,而国家针对边疆制定的一些差异化政策措施使这些自主性行为实践成为必要和可能;第二,在国家对边疆省份的期待和边疆地区自身利益诉求的双重约束下,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并可分为动力来源、制约因素、创新实践、权益博弈、路径选择、优化调适、制度创新7个层次;第三,改善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途径可分为授权调适和行为优化两条主线,授权调适主要针对边疆省级政府根据其职能职责应该做但做不到的情形,行为优化主要针对能够做但没做好的情形;第四,在当前体制环境下,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边界十分模糊,充分理解边疆省级政府“普遍”和“特殊”两类自主性行为,是从制度层面理顺中央政府与边疆省级政府关系、规范边疆省级政府的自主性行为边界和范围的重要基础。第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完善国家治边政策体系、提升边疆省级政府治理能力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顾正娣,华增凤[10](2012)在《深化环境审计 推进江河湖泊综合治理》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环境审计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工作的整个系统尚不十分明确。同时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较少,系统地梳理出一个理论体系有着重要实践意义。文章从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审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审计目标、主体、内容、方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初步构想,以期为审计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关于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 |
第一节 云南发展战略和重要地位的本质要求 |
一、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战略 |
二、云南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
第二节 云南独特生态优势的内在要求 |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 |
二、丰富多样的资源 |
三、有力的政策支持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云南实践及取得成效 |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
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计划为例 |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九湖保护治理攻坚战为例 |
四、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普洱市绿色发展为例 |
五、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以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八大体系”为例 |
第三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
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
五、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
第四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仍需加大 |
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还需加强 |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存在问题 |
五、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
二、自身观念意识不强 |
第五章 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根本的制度保障 |
一、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
第二节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经济建设 |
一、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 |
二、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
三、助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
第三节 以生态科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
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着力点的文化建设 |
一、挖掘和保护各民族生态文化 |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生态文化 |
三、将民族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行为 |
第五节 以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为手段的意识培养 |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
三、加快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2)星云湖水体环境与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湖泊水环境现状 |
1.1.2 云南省湖泊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湖泊富营养化成因的研究现状 |
1.2.2 湖泊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2.3 湖泊氮、磷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
1.2.4 湖泊富营养评价方法概述 |
1.2.5 星云湖水环境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星云湖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星云湖社会经济概况 |
2.1.3 星云湖历史水质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水样采集 |
2.2.2 水质参数测定 |
2.2.3 数据处理 |
第3章 星云湖水体物理指标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 |
3.1 星云湖水体物理指标和叶绿素a统计分析 |
3.2 星云湖水温 |
3.3 星云湖水体浊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3.4 星云湖水体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
3.5 星云湖水体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
3.6 星云湖水体溶解氧的空间分布特征 |
3.7 星云湖水体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 |
3.8 讨论 |
3.9 小结 |
第4章 星云湖水体氮、磷形态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
4.1 星云湖水体氮形态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
4.1.1 星云湖水体总氮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1.2 星云湖水体溶解态总氮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1.3 星云湖水体颗粒态氮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1.4 星云湖水体氮形态组成 |
4.1.5 星云湖水体氮的垂向分布特征 |
4.2 星云湖水体磷形态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
4.2.1 星云湖水体总磷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2.2 星云湖水体溶解态总磷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2.3 星云湖水体颗粒态磷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2.4 星云湖水体磷形态组成 |
4.2.5 星云湖水体磷的垂向分布特征 |
4.3 星云湖水体氮磷比值变化 |
4.4 星云湖表、底层水体氮、磷相关性分析 |
4.5 讨论 |
4.5.1 氮的水平空间分布 |
4.5.2 氮的形态组成 |
4.5.3 氮的垂向分布 |
4.5.4 磷的水平空间分布 |
4.5.5 磷的形态组成 |
4.5.6 磷的垂向分布 |
4.5.7 总氮总磷比 |
4.5.8 表、底层水体氮、磷相关性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星云湖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水体营养状态评价 |
5.1 氮、磷与物理环境因子和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
5.2 星云湖水体营养状态评价 |
5.2.1 星云湖水体环境相似性聚类分析 |
5.2.2 星云湖水体营养状态评价 |
5.3 讨论 |
5.3.1 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5.3.2 星云湖水体营养状态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水体物理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 |
6.1.2 水体氮、磷形态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
6.1.3 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6.1.4 水体营养状态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主要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3)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规模化经营涵义界定 |
1.3.2 国外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 |
1.3.3 国内农业规模化研究 |
1.3.4 国内微观视角的规模化防控研究 |
1.3.5 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研究进展 |
1.3.6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农业规模化理论基础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生态农业产业化 |
2.1.3 农业专业合作社理论 |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2.2.1 “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
2.2.2 “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
2.2.3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
2.2.4 “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 |
2.2.5 土地信托模式 |
2.3 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博弈论 |
2.3.3 规模经济 |
2.3.4 4R理论 |
第三章 不同农业规模主体稻-蒜成本效益与化肥N投入研究 |
3.1 数据来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被访小农和合作社/企业样本基本特征 |
3.2.2 水稻和大蒜的成本收益分析 |
3.2.3 不同规模稻、蒜种植化肥N投入量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方法 |
4.2.1 Bivariate-Probit模型 |
4.2.2 边际效应 |
4.3 描述性分析 |
4.4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采用有机肥的意愿分析 |
4.5 推断性统计 |
4.5.1 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意愿方面 |
4.5.2 农户采用有机肥的意愿方面 |
4.6 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研究方法 |
5.2 实证分析 |
5.2.1 样本基本分析 |
5.2.2 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
5.2.3 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环保认知情况 |
5.2.4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
5.2.5 不同环保认知的种植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情况 |
5.2.6 推断性统计分析 |
5.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3.1 结论 |
5.3.2 政策建议 |
第六章 规模化防控视角下农民参加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模型构建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样本基本情况 |
6.2.3 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
6.2.4 变量定义 |
6.3 推断性统计分析 |
6.4 主要结论 |
6.5 政策建议 |
第七章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
7.1 “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2 “委托-代理”模型理论 |
7.3 结果分析 |
7.4 “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优势 |
7.4.1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
7.4.2 有利于治理面源污染 |
第八章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
8.1 洱海地区典型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8.1.1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特征 |
8.1.2 稻-鸭农业技术模式内涵 |
8.1.3 成本效益分析 |
8.2 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崇州模式的借鉴 |
8.2.1 崇州模式由来 |
8.2.2 崇州模式经验借鉴 |
8.3 洱海地区农业经营组织模式面临问题 |
8.4 推行最优农业经营组织模式运行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支持政策 |
9.1 主要结论 |
9.1.1 洱海流域农户与规模经营组织化肥N投入与成本效益比较研究 |
9.1.2 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和使用有机肥意愿分析 |
9.1.3 不同规模种植户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究 |
9.1.4 洱海流域土地流转的意愿分析 |
9.1.5 基于博弈论视角下的农业规模化组织 |
9.1.6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最优规模化组织的机制研究 |
9.2 支持政策 |
9.2.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人才(人)支持政策 |
9.2.2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财政(财)倾斜扶持政策 |
9.2.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物)等扶持政策 |
9.2.4 区域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与市场无缝对接扶持政策 |
9.2.5 强化规模环保持续行动与环保效果的奖励政策 |
9.2.6 强化规模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 |
9.2.7 强化原小农转岗就业生计保障支持政策 |
9.2.8 责任追究与监督惩罚政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海流域农户(合作社)问卷调研说明 |
附录 B洱海流域农户和合作社调查问卷 |
附录 C稻-鸭模式农业技术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云南实践:环境政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省域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
二、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滇池、洱海治理为例 |
三、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以普洱市为例 |
四、环境政治视角下的分析与思考 |
(5)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现行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管理体制现状 |
1.1 云南省高原湖泊概况 |
1.2 云南高原湖泊管理体制现状 |
1.2.1 建立并完善了多层级的领导小组及协调工作机制 |
1.2.2 建立了不同层级和形式的湖泊流域管理机构和监管体系 |
1.2.3 实现了“一湖一法”为九湖流域保护与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
1.2.4 建立目标责任制及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 |
1.3 云南高原湖泊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1.3.1 流域管理机构责、权、利不对等, 行政管理中的各项关系仍未完全理顺, 管理效能难以有效发挥 |
1.3.2 区域、部门间的协调管理机制不顺畅, 公众参与机制渠道仍不健全 |
1.3.3 湖泊保护与治理缺乏中长期规划和统筹流域的综合指导规划, 规划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仍不完善 |
2 国内外流域管理体制分析 |
2.1 国内流域管理体制分析 |
2.1.1 太湖流域管理体制分析 |
2.1.2 辽河流域管理体制分析 |
2.1.3 巢湖流域管理体制分析 |
2.1.4 国内流域管理体制总结 |
2.2 国外流域管理体制分析 |
2.2.1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统一管理模式 |
2.2.2 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模式 |
2.2.3 日本琵琶湖管理模式 |
2.2.4 国外流域管理体制总结 |
3 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管理建议 |
3.1 实体化、独立行使管辖权的流域管理体制 (阳宗海) 完善建议 |
3.2“政府负责、流域统一管理、环保监管、部门协调配合”管理模式完善建议 |
(6)基于水污染防控的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
1.2.2 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
1.2.3 基于水污染防控的种植业结构优化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社会经济情况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资料来源 |
2.2.2 数据处理 |
第3章 2005-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变化特征 |
3.1 2005 -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变化特征 |
3.1.1 2005 -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计算 |
3.1.2 2005 -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量变化特征 |
3.2 2005 -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
3.2.1 2005 -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强度计算 |
3.2.2 2005 -2015年种植业化肥流失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分析 |
4.1 农户种植行为现状数据分析 |
4.2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力分析 |
4.2.1 种植业面源污染指标的选取 |
4.2.2 种植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4.2.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4.2.4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 |
5.1 种植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
5.1.1 2005 -2015年种植业结构面积的变化 |
5.1.2 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转移 |
5.2 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 |
5.2.1 线性规划模型 |
5.2.2 星云湖流域2020年种植业结构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空间布局建议 |
6.1 空间布局原则 |
6.1.1 缓冲带 |
6.1.2 限制区 |
6.1.3 入湖河流 |
6.1.4 2020 年增加的种植用地来源 |
6.2 2020 年种植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对研究方法的讨论 |
7.2.2 对研究内容的讨论 |
7.2.3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湖泊保护立法体系的理论分析 |
(一) 立法体系与立法体系化 |
(二) 地方立法及立法的权限、范围 |
二、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现状及国内其他地方立法比较 |
(二) 云南省湖泊立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
三、健全和完善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体系的必要性 |
(一) 脆弱的湖泊资源需要地方立法体系化的保护 |
(二)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地方立法体系化的助力 |
(三) 立法体制改革需要地方立法体系化的规范 |
(四) 体系化有助于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的协调统一 |
四、促进云南湖泊保护立法体系化的思路 |
(一) 构建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体系基本框架 |
(二) 完善云南省湖泊保护地方立法体系 |
(三) 完善云南省湖泊保护管理制度体系 |
(四) 明确云南省湖泊保护责任及义务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资金保障机制研究方法 |
3 资金投入现状 |
3. 1 财政投入是保护与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 |
3. 2 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及作用 |
3. 3 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
4 九湖资金保障机制不足及存在问题分析 |
5 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对策 |
6 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建立范例 |
7 结语 |
(9)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边疆治理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
二、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
三、边疆省级政府的治理转型 |
第二节 问题提出 |
一、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主要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五节 组织结构 |
第一章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概念界定及理论逻辑 |
第一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
一、地方政府 |
二、地方政府行为 |
三、地方政府自主性 |
四、地方政府自主性行为 |
五、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 |
第二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央地博弈理论 |
三、地方自主性理论 |
四、其它理论的考察 |
第三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理论逻辑 |
一、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相关问题 |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逻辑框架 |
第二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
一、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
二、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
一、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的职能职责 |
二、国家对云南政治领域的要求和期待 |
三、云南在政治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
一、特殊群体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
二、民族团结进步面临较大挑战 |
三、“三股势力”等造成的影响 |
四、周边外事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政治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一、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扶贫开发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民族团结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三、云南省级政府参与国际合作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
一、中央与云南在政治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
二、云南政治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三、云南省级政府政治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
第三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
一、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
二、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
一、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的职能职责 |
二、国家对云南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期待 |
三、云南在经济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
一、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问题 |
二、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 |
三、扩大沿边开放面临的问题 |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一、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矿电结合发展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烟草创新发展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三、云南省级政府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
一、中央与云南在经济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
二、云南经济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三、云南省级政府经济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
第四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
一、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
二、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
一、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的职能职责 |
二、国家对云南社会领域的要求和期待 |
三、云南在社会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
一、特殊地缘环境导致的社会问题 |
二、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问题 |
三、极端宗教势力导致的社会问题 |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社会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一、云南省级政府开展“禁毒防艾”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二、云南省级政府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三、云南省级政府推进宗教管理治理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
一、中央与云南在社会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
二、云南社会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三、云南省级政府社会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
第五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概述 |
一、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的界定 |
二、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的主要自主性行为 |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
一、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的职能职责 |
二、国家对云南文化领域的期待和要求 |
三、云南在文化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
一、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 |
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
三、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模偏小 |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一、云南省级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二、云南省级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三、云南省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
一、中央与云南在文化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
二、云南文化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三、云南省级政府文化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
第六章 边疆省级政府在生态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研究 |
第一节 |
第二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 |
一、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的职能职责 |
二、国家对云南生态领域的期待和要求 |
三、云南在生态领域自身的利益诉求 |
第三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面临的主要特殊问题 |
一、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
二、边境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问题 |
第四节 云南省级政府在生态领域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一、云南省级政府开展九湖水污染治理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二、云南省级政府推进怒江水电开发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三、云南省级政府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主性行为实践 |
第五节 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性行为实践分析 |
一、中央与云南在生态领域的利益诉求对比及分析 |
二、云南生态领域自主创新实践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三、云南省级政府生态领域自主性行为的优化调适 |
第七章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特点和规律 |
第一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主要制约因素 |
一、边疆省级政府面临的特殊矛盾和问题 |
二、边疆省份与我国其它省份的主要差异 |
三、中央对各边疆省份的战略定位和期待 |
第二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创新的制度基础及影响 |
一、边疆省级政府自主创新的合法性基础 |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制度空间 |
三、边疆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益博弈 |
四、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优化及授权调适 |
一、边疆省级政府授权调适的基本思路 |
二、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优化途径 |
第四节 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模式的动态框架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深化环境审计 推进江河湖泊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资源环境审计法律依据不明确 |
(二) 环境审计主体过于单一 |
(三) 专业人才匮乏, 缺乏具备综合知识的环境审计人员 |
(四) 环境审计范围狭窄, 内容单一 |
(五) 环境审计工作统一组织协调不够 |
三、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初步构想 |
(一) 审计目标以合规性审计为突破口, 逐步转向绩效审计和可持续发展审计 |
(二) 江河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三) 完善审计主体多元化结构, 逐步形成国家审计为主, 其他审计为辅的格局 |
(四) 合理选择审计对象, 确定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内容 |
(五) 合理选择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 |
1. 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具体实施的合作审计方式 |
2. 采用周期性审计和周期性跟踪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 |
四、结束语 |
四、关于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龙臻.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星云湖水体环境与氮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陈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防控政策机制研究 ——以洱海种植业为例[D]. 耿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1)
- [4]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云南实践:环境政治视角[J]. 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19(01)
- [5]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现行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建议[J]. 孔燕,余艳红,苏斌. 水生态学杂志, 2018(03)
- [6]基于水污染防控的星云湖流域种植业结构优化[D]. 郑田甜. 云南大学, 2018(01)
- [7]云南省湖泊保护立法体系研究[D]. 于潇泓.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0)
- [8]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研究[J]. 孔燕,苏斌,李建平. 人民长江, 2016(08)
- [9]边疆省级政府自主性行为研究 ——基于云南的实践[D]. 赵壮天. 云南大学, 2014(07)
- [10]深化环境审计 推进江河湖泊综合治理[J]. 顾正娣,华增凤. 学术论坛,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