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白杨幼林整形修剪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兆成[1](2017)在《皖北地区薄壳山核桃复合模式对林分土壤特征及效益的影响》文中提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 K.Koch)因其经济价值高、观赏及生态效益显着,为安徽林业建设的主打经济林树种之一。由于栽植密度稀,目前90%以上为复合经营。为探讨复合经营模式对薄壳山核桃的长期影响,本文对比了不同林下植物复合系统的土壤元素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本研究以皖北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PPeo)、薄壳山核桃—亳菊(PC)、薄壳山核桃—花生(PPea)和单独种植薄壳山核桃(P)等4种典型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复合时期各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pH值、K、Ca、Mg和微量元素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合经营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与单纯种植薄壳山核桃模式差异显着(p<0.05)。复合经营后,由于地下细根的增多,能显着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水分涵养的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2)复合经营较纯林模式对于改良土壤酸碱性有积极作用。其中三种复合模式下相对于单纯种植薄壳山核桃模式pH差异显着(p<0.05),复合模式降低了土壤pH值,从弱碱性变为弱酸性至中性。复合种植后的林地土壤酸碱度更有利于薄壳山核桃生长。(3)在不追肥的同等条件下,与不间作比,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林地土壤中大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均减少显着(p<0.05)。复合后林地土壤Cu、Fe、Mn、Zn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于纯林分别降低了39.15%、21.14%、27.91%及45.47%;K、Ca、Mg等大量元素含量则分别最多降低了45.64%、75.33%、48.12%。(4)不同复合模式内部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元素含量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模式与薄壳山核桃-亳菊及薄壳山核桃-黑花生模式差异显着(p<0.05)。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模式下的除Cu、Fe、Ca,其他元素含量比薄壳山核桃-亳菊及薄壳山核桃-黑花生模式低,其中Mn、Zn分别低21.82%、21.61%,K、Mg分别低43.27%、33.52%。(5)三种复合经营模式中,经济效益较好的为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模式,每亩每年可增收节支5150元,薄壳山核桃-黑花生、薄壳山核桃-亳菊模式每年增收节支4940、3015元。
王来[2](2016)在《渭北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及其土根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农林复合经营是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林果或灌木有机的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他林副产品等多种产出的优势。鉴于此,农林复合经营在渭北黄土区被广泛应用。然而,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系统在本地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是亟需探讨的议题。土壤生态是植被系统可持续性的关键,特别是在水资源缺乏的黄土区更是如此。对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生态的研究,有助于理清其可持续性机制;同时也可以为经营可持续性强,产出稳定性高的农林复合系统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两者的单作系统为对照,讨论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水分、浅层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活动等土壤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各土壤生态因子与系统可持续性和产出的关系。目的是阐明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和根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为农林复合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年耗水量比两单作系统均高。但是核桃-小麦间作可以通过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在水分充裕月份年份使土壤水分亏缺得到迅速补充,从而防止土壤水分持续亏缺的发生,实现系统的可持续。核桃-小麦间作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可以有效降低夏季日内5、10和25 cm地温的峰值及高温时段的土壤温度。在整个生长季节(310月)复合系统5、10和25 cm月平均地温,均低于两单作系统且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5 cm地温与两单作系统的差异最大。这有利于降低核桃-小麦间作系统内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为核桃-小麦间作﹥小麦单作﹥核桃单作。与两单作系统相比核桃-小麦间作在种植的第9年后就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但其有效的影响深度约为40 cm。生长季内核桃-小麦间作的入渗速率均在7、8、9月达到高峰,与本地区降雨量的时间分布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入渗速率的提高及其时间分布与降雨时间分布的耦合,可以让土壤在雨季留住更多的雨水,为农林复合系统的稳定和产出提供水分保证。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主要在040 cm土层。核桃-小麦间作表层土壤(020 cm)可以避免因人畜踩踏和缺乏耕作等,造成的土壤容重迅速升高,同时在2040 cm土层对犁底层也有显着的改善作用。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田间持水量均表现出持续的改善作用,除在2040 cm土层略低于核桃单作外,其他从第5年开始均高于两单作系统。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土壤孔隙度均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在020和2040cm土层,存在显着差异。土壤孔隙度的改善是水分入渗性能得以提高的基础。核桃-小麦间作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第7年开始与两单作系统均存在显着差异。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核桃-小麦间作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积累速度均呈现倒u形曲线趋势,在第7年左右达到最大值。核桃-小麦间作是通过向深层土壤积累更多的碳来实现1m深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增加,而核桃单作则是向浅土层积累更多的碳来实现这一过程。核桃-小麦间作有很大固碳潜力,且最大优势是将碳积累在较深土层,这对增加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和小麦根系均在上半年有一个大的生长高峰(5和4月),在下半年有一个小的生长高峰(9和11月);二者在大生长高峰期时间上重叠较多,根系竞争主要发生在上半年大生长高峰期。核桃-小麦间作和核桃单作的核桃细根根长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各土层各年份,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细根根长密度均低于核桃单作,且在第7年后存在显着的差异。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均有显着的影响,在浅层土壤(020cm)从第7年就可以显着增加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而在20cm以下土层从第7年开始则会降低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核桃-小麦间作和核桃单作中,核桃细根的垂直分布中心深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越来越深的趋势,在11年的观察期内从20cm分别增大到38.85和35.26cm。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的垂直分布中心深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越来越浅趋势,在11年的观察期内从27.15cm减小到16.75cm。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是通过根系在短期内的快速生长迅速占据土壤空间获得竞争优势,而核桃树是通过根系的逐年积累占据土壤空间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在间作系统中020cm土层由于土地翻耕干扰,让核桃根系无法完成逐年积累,这就为小麦根系竞争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两物种才得以共存。农林复合系统中人工干扰下的竞争平衡(竞争-干扰-再平衡管理策略)也是系统可持续和实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核桃-小麦间作提高了核桃树的生产力而降低了小麦的生产力,对核桃树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来自土壤生态因子。从第5年开始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的产量显着高于核桃单作,到第11年时比核桃单作增产了15.47%。从第5年开始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的产量显着低于小麦单作,但在第7年后间作系统中小麦的产量比小麦单作的减产基本稳定在30%左右。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经济收益从第3年开始就显着高于两单作系统,且与核桃单作相比没有经济收益降低的过程。在第11年时,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经济效益的水分利用效率(bwue)为111.50(元·ha–1·mm–1),分别是同年小麦单作和核桃单作的3.78和1.24倍。但籽粒总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kg·ha-1·mm-1)则为小麦单作>核桃-小麦间作>核桃单作。在评价有多种农产品输出功能的农林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更适合用BWUE,因其可以将产量和价值统一起来。总之,第一,农林复合系统的根系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土壤的水分入渗性能,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最终实现系统生产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第二,农林复合系统根系竞争让物种间根系生态位分离,实现对资源在时空上的多层次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农林复合系统的生产力。第三,对农林复合系统中种间竞争进行人为干扰的“竞争-干扰-再平衡”管理策略,也是系统可持续和实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王艳[3](2015)在《黄土高原侧柏人工林修枝抚育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提高侧柏人工林的林分生长量、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为经营目标,以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林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侧柏人工林修枝效果研究。从修枝林分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特性等方面,对林分修枝抚育效果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试验区侧柏人工林的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其活枝下高、枝下高、平均冠幅、冠长、冠长率和叶面积指数等林木形态指数有明显差异,只修剪全部枯枝的抚育方法其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和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其他方法。2.未经修枝侧柏人工林中侧柏幼苗的数量最多,经过抚育的林分中除具有侧柏幼苗外,刺槐和油松幼苗也同时出现,修枝处理有利于林分朝混交林的方向发展。3.只修剪枯枝的侧柏人工林林下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都高于未修枝林分,其生物多样性有超越未修枝林分的潜力和趋势。4.侧柏人工林林下枯落物的自然含水量、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等蓄水指数在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之间有显着差异,只修剪枯枝侧柏人工林蓄水效应最好。综合各种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只修剪全部枯枝修枝效果优于其他抚育方法。
陈小军[4](2014)在《荒漠干旱地区城镇生活污水造林技术措施》文中提出根据青海省西部地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水的多用途循环链,降低废水的排放量。收集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至污水处理池,经过氧化沉淀池、蓄水池净化等过程进行处理的水,用于灌溉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减少或替代化肥的施用,节水又环保。
高丽[5](2014)在《矮生彩色针叶树配套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矮生彩色针叶树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在北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保证矮生彩色针叶树的优良品质,一般采用扦插繁殖。针对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中扦插困难、年龄效应、生长缓慢等问题,对矮生彩色针叶树进行扦插繁殖机理、采穗圃管理技术、扦插苗的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适宜矮生彩色针叶树的配套扦插繁殖技术,以达到提高插穗生根率、改善生根质量、减小年龄效应和缩短出圃年限的目的。本研究对彩色针叶树繁殖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结果如下:扦插繁殖机理及其技术的研究表明:(1)五种矮生彩色针叶树的生根难易程度与插穗的ZR、C/N和可溶性蛋白显着正相关,与IAA/ABA、全N显着负相关。(2)‘金叶’鹿角桧(Junprerus×media ’Pfitzeriana Aurea’)两种变异类型的生根率与IAA/GA、POD极显着正相关;与淀粉以及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显着负相关。(3)随着‘金叶’鹿角桧母株株龄的增加,插穗的生根率下降,年龄效应明显。(4)‘金叶’鹿角桧大龄插穗在IBA750mg·L-1,生根表现最好。‘金叶’鹿角桧采穗圃管理技术研究表明:(1)圆柱式母株和平台式母株的有效穗条总数均高于对照,圆柱式母株有效穗条总数最高。(2)株型对插穗的各项生根指标影响不显着,但平台式和圆柱式母株插穗生根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圆柱式和平台式母株插穗生根率分别为71.8%和73.8%,对照为65.3%。(3)当施肥浓度为NH4NO31200mg·L-1,采穗母株有效穗条总数及插穗的生根率最高,显着高于对照。高效育苗技术的研究表明:(1)冬季补光对这三种针叶树扦插苗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对‘金叶’鹿角桧而言节能灯日落后连续补光,光周期达到20h效果最佳;‘金叶疏枝’欧洲刺柏(J.cummunis ’Depressa Aurea’)和‘柽柳叶’沙地柏(J.sabina ’Tamaricifolia’)均以金属卤化物灯午夜连续补光6h,光周期达到16h效果最佳。(3)不同施肥方案处理促进‘金叶疏枝’欧洲刺柏扦插苗的生长,最佳施肥配比为N浓度为900mg.L-1,P浓度为150mg.L-1。
王海波,赵保峰[6](2014)在《孟津县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实施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林业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项目建设上开展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造林质量与成效。该文具体介绍孟津县进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项目概况及项目执行情况,阐述项目实施成效,提出项目后续运营计划,总结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今后林业项目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杜蕊[7](2012)在《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年龄效应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矮生彩色针叶树是近年来从国外引种的园林绿化新品种,针对其扦插繁殖困难、穗条产量低、生长缓慢等难题,本文重点进行了扦插繁殖年龄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并通过修剪和施肥等措施以幼化和提高插穗的质量,为采穗圃营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研究了扦插苗施肥方案,以增加生长量,缩短出圃时间。该研究对针叶树的无性繁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扦插试验表明,‘西科斯’杂种紫杉(Taxus×media’Hicksii’)和‘夏日金’欧洲紫杉(T. baccata’Summergold’)采用下部穗条,在100-200mg·L-1的IBA溶液中浸泡6h后,生根表现最好。‘金叶疏枝’欧洲刺柏(Juniperus cummunis’Depressa Aurea’)的扦插生根率和生根表现随着母株年龄的增大而降低;插穗规格对生根有显着性影响,以大插穗较好。‘金叶’鹿角桧(J.×media ’Pfitzeriana Aurea’)年龄效应明显,随母株株龄的增大,生根所需时间延长,生根率和根系质量下降。同时,二者扦插苗的生长速度也随母株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对‘金叶’鹿角桧扦插繁殖的年龄效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龄母株的生根进程比幼龄母株缓慢,生根率降低。(2)不同株龄母株插穗叶片内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但生根区域内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并且三种物质在叶片和生根区域内的变化趋势常常相反。(3)不同株龄母株间的POD和PPO活性在生根进程中变化不同可能是导致年龄效应的原因,IAAO活性不断升高可能是导致‘金叶’鹿角桧生根困难的原因。(4)ABA和GA抑制‘金叶’鹿角桧插穗生根,IAA/ABA和IAA/GA可以作为衡量插穗生根能力的标志。‘金叶’鹿角桧采穗圃管理技术研究表明:(1)修剪对插穗质量、扦插苗生长速度和株型培育均有显着影响。随着修剪程度加重,生根率和根系质量得到改善;扦插苗生长速度加快;一级侧枝增长、二二级侧枝数量增多。(2)不同株型对穗条产量和生根表现影响较小,目前以圆柱式母株表现较好。(3)施肥对提高穗条产量的作用不大,但有助于改善生根表现。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进行3414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的高生长节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2)施肥处理可以促进生长,不同元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氮>钾>磷;不同元素间存在交互作用,但交互作用较小;钾肥能够促使苗木提前停止生长,不宜过早施用。(4)由回归方程可知,氮肥的适宜用量为950-1350mg·L-1,钾肥的适宜用量为330-360mg·L-1,磷肥的适宜用量为0.031mg·L-1。
王云变,刘洋,王成虎,高胜虎[8](2012)在《干旱对山西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山西省近50年(1959~2008)10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年降水量系列资料,研究了山西干旱气象发生的规律和特点;走访了山西省九大森林经营管理局,调查了干旱对山西林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及生产上多年来抗旱的经验,探讨了林业生产上应对干旱的有效措施即抗旱节水造林技术,以便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特大干旱和灾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蔡伟建[9](2011)在《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杂交马褂木林分标准地定位调查,研究杂交马褂木林分的生长规律,探索影响林分生长的气象因子、立地因子和经营措施;同时,通过具体设计实验,研究杂交马褂木苗木培育、造林及抚育的关键技术,从而得出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杂交马褂木定植6a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14.8cm、9.9m和0.0805m3,生长迅速,各生长量都一直在快速增加,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水分因子,光照因子次之,热量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小。杂交马褂木林分在平原立地和阴坡立地上最旺盛,生长量随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磷的含量增加而增加,随海拔、坡位、坡度和土壤砾石含量增加而降低。利用枝接方法可以繁育杂交马褂木大规格苗、芽接方法繁殖大量苗,接芽越大、砧木越粗,成活率越高,生长越旺盛。1a生苗木生长呈慢-快-慢的节律,速生期内的各生长量比率均接近60%,1a和2a生苗出圃率为76.0%和82.6%,地膜覆盖能促进杂交马褂木苗木生长,提高出圃率。起苗后假植是保持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的有效措施,利用保水剂和泥浆也能在晾晒2-3d内保持高成活率。外源激素能够促进杂交马褂木苗木根系生长潜力和幼林生长。全面整地促进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春季和深秋都可以造林,嫁接苗和大规格苗造林后生长迅速。除草能提高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化学除草省时省工,工作效率高。造林当年不需要进行修剪;第二年采用轻度修剪能促进杂交马褂木生长。施肥措施和套种矮灌农作物可以促进杂交马褂木幼林生长。
尚富华[10](2010)在《毛白杨对修枝的形态与生理响应研究》文中指出以4年生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人工林为试验对象,在河北省威县苗圃(试验地Ⅰ)和河北省霸州市万达林场(试验地Ⅱ)开展修枝梯度为轻度修枝P1,中度修枝P2,强度修枝P3,以不修枝为对照的修枝试验,调查不同修枝强度毛白杨生长指标的变化和各个处理不同冠层阳面与阴面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指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变化,从生理机制解释修枝对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修枝第一年会影响胸径生长,随修枝强度增大影响增强,但轻度修枝和中度修枝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试验地Ⅰ强度修枝与对照差异显着,试验地Ⅱ强度修枝与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修枝第二年轻度修枝与中度修枝胸径增长量大于对照和重度修枝,差异极显着(P<0.01)。2)修枝第一年对毛白杨树高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且轻度修枝和中度修枝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修枝第二年轻度修枝树高增长量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着(P<0.05)。3)各处理修枝冠幅的生长量第一年小于对照,而第二年大于对照,但两年中修枝后冠幅生长量随修枝强度增大而减小。4)修枝前后叶面积指数(LAI)变化较大,叶量随时间变化增多,在对照叶面积指数下降时修枝处理叶面积指数仍在增加,且第二年中,叶量在8月开始减少,说明修枝能够延长树木生长期。5)试验第一年和第二年均表明修枝能提高毛白杨中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有利于提高光合和物质合成能力,而对照的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6)修枝能提高毛白杨无性系水分利用率,且轻度修枝与中度修枝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对照与重度修枝。7)试验表明对照和重度修枝的叶绿素含量略高于轻度修枝和中度修枝,修枝对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明显,但轻度修枝和中度修枝提高叶绿素a/b值,且该值随取样树高增高而增大。因此从生长和光合生理综合分析,毛白杨人工林郁闭后树冠下部应进行修枝,以轻度修枝和中度修枝为宜。
二、毛白杨幼林整形修剪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白杨幼林整形修剪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皖北地区薄壳山核桃复合模式对林分土壤特征及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薄壳山核桃栽培特点 |
1.2 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
1.2.2 国外复合经营研究进展 |
1.3 林下药材研究 |
1.4 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研究 |
1.4.1 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研究 |
1.4.2 复合经营林下植物研究 |
1.5 复合经营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
1.5.1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1.5.2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1.6 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效益研究 |
1.6.1 经济效益 |
1.6.2 社会效益 |
2 引言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3 技术路线 |
2.4 主要研究内容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土壤样品采集 |
3.3.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3.3.3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3.3.4 经济效益计算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1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4.1.2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4.1.3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1.4 小结 |
4.2 不同复合模式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2.1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4.2.2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微量元素全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大量元素全量的影响 |
4.3 不同复合系统经济效益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2)渭北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及其土根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1 概念 |
1.2.2 结构与功能 |
1.2.2.1 结构 |
1.2.2.2 功能和意义 |
1.2.3 局限性 |
1.2.4 农林复合研究发展简史 |
1.2.5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 |
1.3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生态研究进展 |
1.3.1 土壤水分 |
1.3.2 地温 |
1.3.3 土壤理化性质 |
1.3.3.1 物理性质 |
1.3.3.2 化学特性 |
1.3.3.3 土壤有机碳 |
1.3.4 细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地概况及种植安排 |
2.2.2 采样设计、测定及计算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1 土壤水分活动的分层 |
3.2 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动态 |
3.3 年际间土壤含水量动态 |
3.4 土壤水分的收支平衡和蒸散量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浅层地温的影响 |
4.1 夏季日内地温的变化特征 |
4.1.1 夏季日内 5 cm地温 |
4.1.2 夏季日内 10 cm地温 |
4.1.3 夏季日内 25 cm地温 |
4.2 生长季月平均地温变化特征 |
4.2.1 月平均 5 cm地温 |
4.2.2 月平均 10 cm地温 |
4.2.3 月平均 25 cm地温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核桃-小麦间作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特征 |
5.1 生长季入渗速率的变化特征 |
5.2 年际间入渗速率的变化特征 |
5.3 不同土层深度入渗率的特征 |
5.4 入渗曲线 |
5.5 不同降雨强度下湿润锋的运移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6.1 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
6.2 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
6.3 土壤孔隙性 |
6.3.1 土壤总孔隙度 |
6.3.2 土壤毛管孔隙度 |
6.3.3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
6.3.4 土壤非毛管与毛管孔隙比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7.1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
7.2 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速度 |
7.2.1 土壤有机碳积累速度的动态变化 |
7.2.2 土壤有机碳平均积累速度 |
7.3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 |
7.4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积累速度 |
7.4.1 土壤有机碳密度积累速度的动态变化 |
7.4.2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积累速度 |
7.5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1m土层) |
7.6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积累速度(1m土层) |
7.7 讨论 |
7.8 小结 |
第八章 核桃-小麦间作细根生长动态特征 |
8.1 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 |
8.1.1 核桃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 |
8.1.2 小麦根系生长的季节动态 |
8.2 核桃根幅半径 |
8.3 细根根长密度的年际变化 |
8.3.1 核桃细根 |
8.3.2 小麦根系 |
8.4 细根平均直径的年际变化 |
8.5 细根比根长的年际变化 |
8.6 细根垂直分布中心的变化 |
8.7 讨论 |
8.8 小结 |
第九章 生物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 |
9.1 产量的变化 |
9.2 生物量的变化 |
9.3 经济效益 |
9.4 水分利用效率 |
9.5 讨论 |
9.6 小结 |
第十章 讨论与结论 |
10.1 根系生态位在时空上的分离 |
10.1.1 在时间上 |
10.1.2 在空间上 |
10.2 根系的竞争策略 |
10.3 土壤的理化性质 |
10.3.1 土壤物理性质 |
10.3.2 土壤有机碳 |
10.4 土壤水分 |
10.4.1 土壤水分入渗 |
10.4.2 土壤温度 |
10.5 结论 |
10.6 建议 |
10.7 创新点 |
10.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黄土高原侧柏人工林修枝抚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修枝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
1.3 人工林修枝研究现状 |
1.3.1 修枝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
1.3.2 修枝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
1.3.3 修枝对林木生理影响的研究 |
1.3.4 修枝对林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
1.3.5 修枝对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
1.4 研究现状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5.1 不同强度修枝处理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差异 |
1.5.2 不同强度修枝处理侧柏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 |
1.5.3 不同强度修枝处理侧柏人工林林下群落结构的差异 |
1.5.4 不同强度修枝处理侧柏人工林林下枯落物水文特性的差异 |
1.5.5 不同强度修枝处理侧柏林地土壤特性的差异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修枝处理与样地调查的方法 |
2.2.1 修枝处理方法 |
2.2.2 样地设置 |
2.2.3 样地调查方法 |
2.3 取样方法 |
2.3.1 叶片取样方法 |
2.3.2 土壤取样方法 |
2.3.3 林下枯落物取样方法 |
2.4 样品测定方法 |
2.4.1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2.4.2 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
2.4.3 林下枯落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
2.4.4 林下枯落物水文特性测定方法 |
2.4.5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2.4.6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
2.4.7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的差异 |
3.1.1 侧柏人工林直径结构 |
3.1.2 侧柏人工林的的树高结构 |
3.1.3 侧柏人工林的树冠结构 |
3.2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群落结构的差异 |
3.2.1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的更新状况 |
3.2.2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的林下物种组成 |
3.2.3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的林下物种重要值 |
3.2.4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差异 |
3.3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 |
3.3.1 侧柏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
3.3.2 侧柏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 |
3.4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枯落物水文特性的差异 |
3.4.1 不同处理的林下枯落物生物量 |
3.4.2 不同处理的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 |
3.5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林地土壤特性的差异 |
3.5.1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 |
3.5.2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的差异 |
4.1.2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群落结构的差异 |
4.1.3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 |
4.1.4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枯落物水文特性的差异 |
4.1.5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林地土壤特性的差异 |
4.2 讨论 |
4.2.1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的差异 |
4.2.2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群落结构的差异 |
4.2.3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 |
4.2.4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人工林林下枯落物水文特性的差异 |
4.2.5 不同修枝强度侧柏林地土壤特性的差异 |
4.3 创新之处 |
4.4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荒漠干旱地区城镇生活污水造林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自然处理措施 |
1.1 氧化沉淀池 |
1.2 蓄水池 |
1.3 输水管道 |
2 造林措施 |
2.1 造林整地 |
2.2 树种选择 |
2.3 造林密度及混交方式 |
2.4 造林时间与方式 |
2.5 苗木调运 |
2.6 幼林抚育管理 |
3 利用污水造林的效果 |
(5)矮生彩色针叶树配套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采穗圃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1.1.1 采穗母株修剪技术研究进展 |
1.1.2 采穗母株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2 扦插繁殖生根的机理研究 |
1.2.1 解剖学研究 |
1.2.2 生理生化研究 |
1.2.3 分子生物学研究 |
1.3 高效育苗技术 |
1.3.1 扦插苗补光技术研究 |
1.3.2 扦插苗施肥技术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机理及其大龄插穗繁殖技术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不同品种插穗生根机理研究 |
2.1.2 ‘金叶’鹿角桧不同变异类型(黄色、绿色)插穗生根机理研究 |
2.1.3 ‘金叶’鹿角桧不同年龄插穗生根机理研究 |
2.1.4 ‘金叶’鹿角桧大龄插穗的配套扦插技术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矮生彩色针叶树不同品种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
2.2.2 ‘金叶’鹿角桧不同变异类型(黄色和绿色)插穗生根机理研究 |
2.2.3 ‘金叶’鹿角桧扦插繁殖年龄效应的机理研究 |
2.2.4 ‘金叶’鹿角桧大龄插穗的扦插繁殖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五种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生根与内含物的关系 |
2.3.2 不同变异类型扦插生根与内含物的关系 |
2.3.3 年龄效应与内含物的关系 |
3 ‘金叶’鹿角桧采穗圃母株修剪和施肥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金叶’鹿角桧母株修剪技术 |
3.1.2 ‘金叶’鹿角桧采穗母株施肥技术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株型对母株株高及分枝的影响 |
3.2.2 株型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3.2.3 氮肥对不同株型母株产穗量和插穗生根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株型对穗条产量及插穗生根的影响 |
3.3.2 氮肥对母株穗条产量及插穗生根的影响 |
4 扦插苗高效育苗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3种彩色针叶树的补光育苗技术 |
4.1.2 施肥育苗技术的研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补光对三种矮生型针叶树扦插苗生长量的影响 |
4.2.2 施肥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光源的选择 |
4.3.2 补光时间和方式的选择 |
4.3.3 施肥对株高生长的影响 |
4.3.4 施肥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
5 总结与建议 |
5.1 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机理及配套技术的研究 |
5.2 ‘金叶’鹿角桧采穗圃管理技术 |
5.3 扦插苗的育苗技术研究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孟津县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准备 |
1.3 项目的目标和内容组成 |
1.4 项目实施情况 |
1.5 项目带动作用 |
2 项目的执行 |
2.1 营林任务完成情况 |
2.2 种植材料生产和使用情况 |
2.3 科技推广执行情况 |
2.4 培训和技术援助执行情况 |
2.5 物资采购执行情况 |
2.6 投资完成情况 |
3 项目实施成效 |
3.1 技术进步 |
3.2 经济效益 |
3.3 社会效益 |
3.4 生态效益及人工林健康状况 |
4 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
5 项目后续运营计划 |
5.1 目标与任务 |
5.2 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所面临的问题 |
5.3 需要采取的措施 |
(7)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年龄效应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针叶树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1.1 母株年龄 |
1.1.2 取穗位置 |
1.1.3 插穗规格 |
1.1.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 扦插繁殖生根机理研究进展 |
1.2.1 解剖学研究 |
1.2.2 生理生化研究 |
1.3 采穗圃营建技术研究进展 |
1.3.1 采穗母株复壮技术研究进展 |
1.3.2 采穗母株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4 扦插苗施肥技术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4种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年龄效应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西科斯’杂种紫杉和‘夏日金’欧洲紫杉的扦插繁殖 |
2.2.2 ‘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的年龄效应和插穗规格研究 |
2.2.3 ‘金叶’鹿角桧扦插繁殖的年龄效应研究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插穗生根 |
2.3.2 插穗位置与扦插生根 |
2.3.3 插穗规格与扦插生根 |
2.3.4 母株年龄对扦插生根和后期生长的影响 |
3 扦插繁殖年龄效应机理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根进程及生根表现 |
3.2.2 插穗内含物和酶活性与生根的关系 |
3.2.3 生根进程中叶片及生根区域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 |
3.2.4 生根进程中叶片及生根区域内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 |
3.2.5 生根进程中叶片及生根区域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 |
3.2.6 生根进程中叶片及生根区域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
3.2.7 生根进程中叶片及生根区域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8 生根进程中叶片及生根区域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9 不同株龄母株叶片及生根区域的内源激素含量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扦插生根表现 |
3.3.2 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与生根的关系 |
3.3.3 POD、PPO和IAAO与生根的关系 |
3.3.4 采穗母株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的关系 |
4 ‘金叶’鹿角桧采穗圃母株修剪与施肥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修剪对采穗母株的影响 |
4.2.2 施肥对采穗母株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修剪对株形培育的影响 |
4.3.2 修剪对生根及插穗生长的影响 |
4.3.3 施肥对穗条产量和生根的影响 |
5 扦插苗施肥技术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施肥处理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生长的影响 |
5.2.2 高生长规律及生长节律划分 |
5.2.3 施肥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
5.2.4 施肥对高径比的影响 |
5.2.5 施肥试验函数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金叶疏枝’欧洲刺柏扦插苗生长节律 |
5.3.2 施肥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生长的影响 |
5.3.3 肥料效应函数 |
6 总结与建议 |
6.1 扦插繁殖的年龄效应 |
6.2 扦插繁殖年龄效应机理 |
6.3 ‘金叶’鹿角桧采穗圃营建技术 |
6.4 ‘金叶疏枝’欧洲刺柏扦插苗施肥管理 |
参考文献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干旱对山西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旱气象特征[1, 2] |
2 干旱对山西林业生产的影响[3] |
3 抗旱造林应对措施 |
3.1 抗旱树种选择 |
3.1.1 乡土树种优先原则 |
3.1.2 择优选用抗旱能力强的树种 |
3.1.3 根据树种特性选择 |
3.2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与立地质量评估 |
3.3 合理的造林密度 |
3.4 科学规划林分结构 |
3.5 选择科学的集水整地方法 |
3.6 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 |
3.7 科学的抚育管理 |
1) 修剪枝条: |
2) 间苗: |
3) 平茬: |
4) 整形修剪: |
5) 培土: |
6) 松土除草: |
7) 覆盖: |
8) 集水保墒: |
9) 喷施蒸腾抑制剂: |
10) 灌溉补水: |
11) 补植或重造: |
(9)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2 鹅掌楸属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
2.1 鹅掌楸人工林效益 |
2.1.1 速生效益 |
2.1.2 混交效益 |
2.2 造林地选择 |
2.2.1 气候要求与分布区 |
2.2.2 立地类型 |
2.3 整地技术 |
2.4 栽植技术 |
2.4.1 苗木质量 |
2.4.2 苗株处理 |
2.4.3 种植操作 |
2.5 密度选择 |
2.6 抚育管理 |
2.6.1 施肥 |
2.6.2 水分 |
2.6.3 防火 |
2.6.4 病虫害防治 |
2.6.5 清除杂灌等生物威胁 |
2.6.6 修枝和疏伐 |
2.7 结论 |
3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4.1 立题依据 |
4.2 研究目标 |
4.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生长规律及趋势 |
1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树干解析方法 |
2.2.2 林木生长模拟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杂交马褂木各生长量变化规律 |
3.1.1 胸径生长量 |
3.1.2 树高生长量 |
3.1.3 材积生长量 |
3.1.4 材积生长率与形数 |
3.2 杂交马褂木各生长量生长模拟 |
3.2.1 生长模型的建立 |
3.2.2 杂交马褂木拟合生长分析 |
3.2.3 杂交马褂木数量成熟龄确定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 |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林木对象和方法 |
2.2 气象因子收集与选择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林木各生长量分析 |
3.2 气象因子分析 |
3.2.1 温度 |
3.2.2 水分 |
3.2.2 光照 |
3.3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
3.3.1 气象因子与胸径生长的关联度 |
3.3.2 气象因子与树高生长的关联度 |
3.3.3 气象因子与材积生长的关联度 |
3.3.4 气象因子与平均生长的关联度 |
4 讨论与结论 |
4.1 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气象因子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立地因子关系 |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立地因子及调查方法 |
2.2 林木生长及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立地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分析 |
3.1.1 海拔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2 地貌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3 坡向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4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5 坡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6 土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7 砾石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8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2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 |
3.2.1 单个因子相关性分析 |
3.2.2 典型相关性分析 |
3.3 立地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3.3.1 主成分的推求计算 |
3.3.2 主成分综合运用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立地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 |
4.2 立地因子与杂交马褂木生长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
1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个体生长量影响 |
3.2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结构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经营措施的关系 |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经营措施及调查方法 |
2.2 林木生长及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经营措施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分析 |
3.1.1 整地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2 苗木种类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3 苗龄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4 营养空间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5 施肥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1.6 修剪强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
3.2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经营措施相关性分析 |
3.3 经营措施的主成分分析 |
3.3.1 主成分的推求计算 |
3.3.2 主成分综合运用 |
4 讨论与结论 |
4.1 经营措施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 |
4.2 经营措施与杂交马褂木生长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杂交马褂木造林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嫁接技术研究 |
2.1.1 试验设计 |
2.1.2 分析方法 |
2.2 苗木生长节律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苗木分级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地膜覆盖的应用 |
2.4.1 试验材料和设计 |
2.4.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交马褂木嫁接技术 |
3.1.1 嫁接方式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
3.1.2 嫁接芽规格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
3.1.3 嫁接位置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
3.1.4 砧木规格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
3.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规律 |
3.2.1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模型建立 |
3.2.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分析 |
3.3 杂交马褂木苗木分级 |
3.3.1 调查及统计结果 |
3.3.2 苗木等级划分 |
3.4 杂交马褂木地膜覆盖技术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杂交马褂木嫁接技术 |
4.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节律 |
4.3 杂交马褂木苗木分级 |
4.4 地膜覆盖技术对杂交马褂木苗木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保护技术 |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杂交马褂木苗木起苗后活力保护 |
2.1.1 试验材料及研究对象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2.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
2.2.1 试验材料及研究对象 |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交马褂木苗木起苗后活力保护 |
3.1.1 不同处理苗木含水量变化 |
3.1.2 不同处理苗木根系生长潜力变化 |
3.1.3 不同处理苗木造林成活率和树高当年生长变化 |
3.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
3.2.1 激素处理苗木根系生长变化 |
3.2.2 激素处理苗木树高增量率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的保护 |
4.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杂交马褂木造林关键技术 |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造林季节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2.2 除草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2.3 修剪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
2.3.1 研究对象 |
2.3.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2.4 套种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
2.4.1 研究对象 |
2.4.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造林季节对杂交马褂木林分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
3.2 除草方法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
3.3 修剪措施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
3.4 套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造林季节与杂交马褂木林分成活与生长的关系 |
4.2 除草方法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
4.3 修剪措施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
4.4 套种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施肥对杂交马褂木幼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施用肥料概况 |
1.4 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析模型建立 |
2.2 主效应分析 |
2.3 单因子效应分析 |
2.4 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
2.4.1 氮肥与磷肥的交互作用 |
2.4.2 氮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 |
2.4.3 磷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 |
2.5 最优组合分析 |
3 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全文总结 |
1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 |
1.1 杂交马褂木的速生性 |
1.2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立地选择 |
1.3 杂交马褂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 |
1.4 杂交马褂木造林与抚育技术 |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附:作者简况 |
详细摘要 |
(10)毛白杨对修枝的形态与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修枝技术研究概述 |
1.2.1 修枝季节 |
1.2.2 修枝强度 |
1.2.3 修枝方法 |
1.3 修枝与树木生长研究概述 |
1.4 修枝对林内环境的影响研究 |
1.5 修枝与树木生理的研究概述 |
1.5.1 光合作用研究概述 |
1.5.2 修枝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1.5.3 修枝与树木材质的关系 |
1.6 修枝对林木病虫害的影响 |
1.7 杨树修枝研究展望 |
2 试验地概况和技术路线 |
2.1 试验地点及其自然条件 |
2.2 试验材料 |
2.3 本课题重点解决问题 |
2.4 技术路线 |
3 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生长指标的选择和测量 |
3.2.2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3.2.3 光合生理指标的选择和测定 |
3.2.4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3 数据分析与计算 |
4 修枝对毛白杨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修枝对毛白杨树高和胸径的影响 |
4.2 修枝对毛白杨冠幅的影响 |
4.3 修枝对毛白杨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4.4 小结 |
5 修枝对毛白杨光合生理的影响 |
5.1 修枝对毛白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5.2 修枝对毛白杨蒸腾速率的影响 |
5.3 修枝对毛白杨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5.4 修枝对毛白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修枝与毛白杨生长关系 |
6.2 修枝与毛白杨光合生理关系 |
6.3 修枝对毛白杨叶片叶绿素含量 |
6.4 对研究修枝影响机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毛白杨幼林整形修剪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皖北地区薄壳山核桃复合模式对林分土壤特征及效益的影响[D]. 王兆成.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2]渭北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及其土根响应[D]. 王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3]黄土高原侧柏人工林修枝抚育效果研究[D]. 王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4]荒漠干旱地区城镇生活污水造林技术措施[J]. 陈小军. 防护林科技, 2014(07)
- [5]矮生彩色针叶树配套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D]. 高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6]孟津县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实践与探索[J]. 王海波,赵保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2)
- [7]矮生彩色针叶树扦插繁殖年龄效应及栽培技术研究[D]. 杜蕊.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8]干旱对山西林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王云变,刘洋,王成虎,高胜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1)
- [9]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D]. 蔡伟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10]毛白杨对修枝的形态与生理响应研究[D]. 尚富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