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论孔孟(七)

梁漱溟论孔孟(七)

一、梁漱溟谈孔孟(七)(论文文献综述)

郑治文[1](2016)在《生活儒学—“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文中指出1995年现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牟宗三先生逝世后,以林安梧为代表的新儒家提出“后新儒学”的设想,开始对现代新儒学疏离生活世界的理论偏失进行深刻反省,试图思考牟宗三之后儒学发展新方向的问题。“后新儒学”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现代新儒学的“失效”,而牟宗三的逝世,也预示着一个儒学发展新时代的到来。在“后新儒学”这样一个新时代,儒学的发展与创新面临新的历史抉择。换言之,在“后新儒学”时代,我们需要重建儒学。怎样重建儒学?我们认为,“后新儒学”时代的儒学重建可以在宋儒理一分殊的睿识指引下展开。以理一分殊为指引,儒学重建要坚持回溯传统(返本)和面向当代(开新)两个定向。所谓回溯传统就是儒学之为儒学的本真精神(理一),以此为要求,我们追寻和定位了儒学这一文明传统“日用即道”的生命智慧(生活性本质);所谓面向当代就是反思现代新儒学疏离生活世界的理论困局,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着力思考儒学传统如何关联当代社会生活的问题。回溯传统,契合儒学传统“日用即道”的生命智慧;面向当代,推进“后新儒学”时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如此,在“后新儒学”时代所建构的儒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儒学。作为“后新儒学”时代建构的新型儒学理论范式,生活儒学的理论建构可以比照宋明儒者在原始儒学范式之后重建儒学新范式的基本经验,确立新的道统论、哲理精神和经典体系。需进一步说明的是,以“理一”原则为指引的儒学重建,固然主要指回溯儒学传统,追问儒学之为儒学的生活性的本质;然以“分殊”原则为指引的儒学重建,可不仅仅限于对儒学生活性的当代理论诠释这一步。儒学重建的“分殊”主要应指以面向当代为要求,充分思考和回应如何把儒学传统的生活性、实践性表现和落实于当代社会生活(儒学生活化)中的问题。为此,通过对王阳明儒学革新的当代意义的阐释,我们提出当代儒学生活化宜走适度规避政治的“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而不是蒋庆政治儒学试图儒化政治秩序的那种上行路线。此外,立足于对明代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展开的历史分析,我们强调,当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要先取法阳明,“先做个愚夫愚妇”,从“民”本位的立场对儒学进行生活化的理论解读,实现生活化儒学的理论创构,使“愚夫愚妇”能知;其次,当代儒学的生活化开展还要借鉴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通过民间讲学、订定乡约民规等方式,使庶民大众能够践行儒学价值,以收到化民成俗(美俗)、经世济民之效。“理一不难,惟分殊难耳”,以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建构合乎儒之为儒的本质要求的生活儒学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一种存在主义的思维方法下,从当代人的生活世界出发去思考如何去“做”儒学、“行”儒学。为实现这种诉求,生活儒学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儒学,怎样学儒学”。对此,梁漱溟从面向“生活的本身”的视野出发,论述了儒学、学儒的问题。在梁氏看来,儒学就是“生活的学问”,学儒则需在“生活上去理会实践”。接着梁漱溟来讲,重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联,需要当代儒家学者依“生活化”的要求来“说”儒学、“做”儒学。另外,在“后新儒学”时代生活儒学的立场上,我们提出“儒道在人,尽伦为圣”的命题,试图以一种大众化的视野回答“什么是儒学,怎样学儒学”的问题。

孔静[2](2013)在《试析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文中指出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郑志峰[3](2006)在《梁漱溟的“理性”观念之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就梁先生后期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理性的提出,进行一些粗浅的把握,认为其“理性”说具有现代新儒家“释本开新”位格上的意义,由此提出“情理”观念更是极富创见。

刘斌[4](2005)在《民国四书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四书也即通常所谓《学》《庸》《论》《孟》,从各自成书到一书结集,再到清民鼎革脱出官学,在中世纪以及近世中国文化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浮沉分合、随流扬波,跟学术文化的其他脉系一道共同支撑了此间华夏文明转承嬗递的斑驳旅途。民国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近代递嬗的关键时期,中西并存,古今兼具,总结发展,承旧开新。文献学作为民国文化的重要一系同样呈现出如此的色彩。这在题录、辩伪和研究当中均有体现。当然此间四书文献的新面貌还表现在少量珍贵四书文献的访归或发现上。敦煌四部书中的文献发现以及流散于日本的绝迹中土文献的访归,为民国时期的四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支撑,从而有力推动了民国四书研究当中新的时代气象的发生。具体一些来看,民国时期修成的《清史稿·艺文志》仍然遵循了清代以来传统的分类方法,以《论》《孟》《学》《庸》统入四书类,与《明史·艺文志》及《总目》一致;稍后于该书的《续修四库全书》在四书类下再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总义》五属,体现了文献分类的新发展。综合当时材料来看,这种分类应该受到了当时日本学界分类方法的影响。辨伪来说,民国时期的四书辨伪是清代以来四书辨伪的继续,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以继承清代四书辨伪学的成就继承为其逻辑起点的。《论语》辨伪中对于崔述辨伪成就的推重,以及大量存在的基于不同经学立场的辨伪活动便是其表现。除了的古文经学余绪和今文经学末流的四书辨伪之外,此间以经学辨伪作史学研究之手段的古史辨派的四书辨伪乃民国四书辨伪学新特征的最佳说明,其辨伪活动和成果是期间四书研究由经转史、出经入子的最好表征。民国时期的四书研究从研究的进路来讲,至少可以分为经学研究和学科诠解两种不同范式。经学研究是对传统的历史承继,《论语集释》为其代表。学科诠解标志了传统四书研究的时代新生。时人基于不同学科对四书文化资源的再

吴全兰[5](2004)在《试论梁漱溟对“真情”的推崇》文中指出提倡真情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真情的提倡表现在释孔、释佛、评价圣贤人物时。梁漱溟提倡真情既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他所谓的"真情"是一种"善"的道德情感。提倡真情有积极的意义,但梁漱溟把情感和理智对立起来,反对、排斥理智,片面提倡真情,又有他的不足之处。

刘黎红[6](2003)在《“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文中提出

李渊庭[7](2001)在《梁漱溟谈孔孟(十五)》文中指出 五、人心与物心的不同本具固有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凡在好恶以外去找根本,最好也不过是行仁义,非由仁义行也。君子之所以存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亦即由仁义行也。由仁义行与行仁义的这个问题,不但在旁的其他派别未把它弄清楚,即许多儒家也没把它弄清楚。汉时董仲舒差不多完全误解了。即许多宋儒,亦未彻底分清。若他们能把它分清楚,或亦不至发生许多无谓的争辩。所以这个问题,如不能把它弄清楚,始终是

李渊庭[8](2001)在《梁漱溟谈孔孟(十四)》文中认为 孟子《孟子》中议论很多,为研究方便起见,可以分成四部分:一、政治如与农家许行的讨论等。二、态度孟子对人对事的态度有许多,如礼、孝弟、乐、仁、看自己、天命等,是与孔子相同的,都不再讲,但有与他关联时,也可少讲。关于乐如他说:"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关于天命如"莫非命也,顺受其正"等。

李渊庭[9](2001)在《梁漱溟谈孔孟(十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天命《论语》有几条讲天命,如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天生德于予"等,这许多话都是。我们先要问:天命是什么?本来可以说,天命是没有很深的意思。孟子答万章问尧舜传贤、禹传子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其解

李渊庭[10](2001)在《梁漱溟谈孔孟(十二)》文中提出 孝弟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联的话可说。孔子的道理,在中国支配社会差不多二千馀年。从西洋思想进来,个性申展之说颇盛,与中国旧时社会的情形颇相反,中国旧时的情形可以说个性是埋没,因此对于个性伸展了解的人,自然对于旧时的情形极力加以攻击,因此以排斥忠孝为攻击孔子的要害,说忠孝为帮助社会腐败

二、梁漱溟谈孔孟(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梁漱溟谈孔孟(七)(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儒学—“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
    五、主要创新
第一章“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
    一、林安梧与“后新儒学”视域的开启
        (一)“后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之后的儒学新开展
        (二)林安梧的“后新儒学”构想
        (三)林安梧“后新儒学”思想的儒学史意义
    二、何谓儒学重建?怎样重建儒学?
        (一)何谓儒学重建?
        (二)怎样重建儒学?
    三、徐复观的儒学创新论及其对“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启示
        (一)中庸之“道”——徐复观论孔子的思想性格
        (二)“形而中学”——徐复观论儒家的精神特质
        (三)返归儒学性格,消解形而上学——徐复观的儒学创新论
        (四)“接着徐复观讲”——“后新儒学”时代的儒学重建之路
第二章 日用即道——儒学传统生命智慧的追寻与定位
    一、儒学传统生命智慧的追寻
        (一)“即凡而圣”——孔子与儒学生命精神的奠基
        (二)“日用即道”——良知学从阳明到王艮的发展
        (三)“内在超越”——新儒家诠释儒学传统的思想范式
    二、比较文明视野下的儒学传统
    三、日用即道与儒学传统生命智慧的定位
    四、“抽离”与“反转”——一点检讨和说明
        (一)“抽离”儒学——内在诠释与外在诠释的分野问题
        (二)后新儒学“日用即道”论对现代新儒学“内在超越”说的“反转”
第三章 生活儒学——回归周孔之道,重建当代儒学的构想
    一、“仁礼合一”的道统论——从朱熹、牟宗三的道统论说开去
        (一)朱熹的“心传”、“心法”及其“二世界”哲学
        (二)牟宗三的“心体即性体”及其新儒学
        (三)回归周孔之道,重建儒学道统
    二、“形而中学”的哲理精神
    三、“新四书”的经典体系
        (一)《论语》与儒学本真精神的奠基
        (二)《孟子》对仁学意义的开显
        (三)《荀子》对礼学意义的开显
        (四)《礼记》展现的生活世界及其意义生成
第四章 面向当代——儒学传统如何关联当代社会生活(一)
    一、王阳明儒学革新的当代启示
        (一)“觉民行道”与王阳明的良知学及其儒学革新
        (二)王阳明儒学革新启示下的当代儒学开展
    二、明代“生活儒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展开的当代启示
        (一)“致良知”与阳明学的民间化、生活化基调
        (二)乡村建设与泰州学派的儒学生活化实践
        (三)明代“生活儒学”完整建构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面向当代——儒学传统如何关联当代社会生活(二)
    一、梁漱溟论“儒学”、“学儒”及其当代意义
        (一)“生活的学问”——梁漱溟论“儒学”
        (二)“生活上去理会实践”——梁漱溟论“学儒”
        (三)梁漱溟论“儒学”、“学儒”的当代启示
    二、“儒道在人,尽伦为圣”——试论“儒学”与“学儒”
        (一)“儒道在人”——儒学是修身立德的人学
        (二)“尽伦为圣”——试论“学儒”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试析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梁漱溟先生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和理解
二、《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的儒学认识
三、儒学思想对梁社会改造运动的影响
四、结尾

(4)民国四书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国内外)
    三、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四、相关界定
一、四书文献题录
    (一) 藏书目录
        1、私藏目录
        2、公藏目录
    (二) 史志目录
    (三) 举要目录
    (四) 版本目录
    (五) 鬻贩目录
    (六) 索引
二、四书文献刊刻
三、文献新发现
    (一) 敦煌四书文献的发现
    (二) 海外四书文献的访归
    (三) 新文献对民国四书研究的推动
四、民国时期的四书辨伪——以《论语》为中心
    (一) 今文经学的四书辨伪
    (二) 古史辨派的四书辨伪
        1、《论语》考辨
        2、冯友兰的学庸辨伪
    (三) 古文经学的四书辨伪
五、经学研究与学科诠解
    (一) 注疏式的经学研究
    (二) 诠解式的学科研究
        1、中国哲学史
        2、中国文学史
        (1)钱基博《中国文学史》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3、宗教思想史
        4、中国教育史及其他
    (三)四书研究的时段特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后记

(5)试论梁漱溟对“真情”的推崇(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真情的强调
二、 梁漱溟崇尚真情的原因
三、 梁漱溟所谓“真情”的实质
四、对梁漱溟提倡真情、反对理智的评价

(6)“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思潮产生的宏观与微观场景
第二章 思潮的历史脉络和结构分析
第三章 整理与改造旧学
第四章 “调和论”—文化保守主义者创造新文化的原则
第五章 输入与运用西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梁漱溟谈孔孟(十三)(论文提纲范文)

结束语

四、梁漱溟谈孔孟(七)(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儒学—“后新儒学”时代儒学重建的路径抉择[D]. 郑治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2]试析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思想[J]. 孔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3]梁漱溟的“理性”观念之浅析[J]. 郑志峰. 当代经理人, 2006(06)
  • [4]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 刘斌.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7)
  • [5]试论梁漱溟对“真情”的推崇[J]. 吴全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6]“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D]. 刘黎红. 南开大学, 2003(11)
  • [7]梁漱溟谈孔孟(十五)[J].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1(11)
  • [8]梁漱溟谈孔孟(十四)[J].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1(09)
  • [9]梁漱溟谈孔孟(十三)[J].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1(08)
  • [10]梁漱溟谈孔孟(十二)[J].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1(06)

标签:;  ;  ;  ;  

梁漱溟论孔孟(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