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沈英裙[1](2021)在《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提出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还是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滋养。文言文教学必然要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然而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仍注重应试的准备、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学生兴趣不足、阅读能力较差,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尤为突出。群文阅读以议题为焦点,以多文本为载体,以集体建构为途径,以达成共识为目标,是一种跨越文本与语境、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教学方式。当前,它作为单篇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群文阅读的引入势必会为文言文课堂带来有益的变化,其多文本的教学方式值得探讨与尝试。本文立足“文本互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程统整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的实施依据、应用价值、教学策略等内容进行探讨,试图寻找群文阅读与文言文教学结合的有效路径,来改善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论文分四个部分对主体内容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从要素、与其他阅读形式的比较等方面对群文阅读进行概述,在把握群文阅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继而对群文阅读的实施进行理论基础以及现实依据的探讨。第二章以两所学校的师生为调查对象,对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展开调查。针对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从提高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投入、丰富教学模式三个维度挖掘群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第三章着重对群文阅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研究。论文在结合文言文“一体四面”的特点以及大量优秀课例的基础上,从前置性学习策略、议题设计策略、文本组织策略、集体建构与共识达成策略进行分析,将群文阅读理论与已有实践相结合。第四章为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探索。论文以“学贵有道”为议题,聚合《劝学》《师说》两个文本,从设计思路、实施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王桃[2](2021)在《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高中古代散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中师生出现的教与学问题,本文运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中国“接受美学”中的诗无达诂和知音善赏理论,明确了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必修古代散文教学的理论认识,了解了古代散文教学的现状,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构建了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以提升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分四章论述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意义、关键词、现状、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五个部分。第二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理论认识。通过西方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中国的诗无达诂和知音善赏,构建高中必修古代散文的多元价值体系,细化了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第三章,旨在对高中古代散文教学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展开成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在教师方面,对接受美学理论不了解,课前忽略学生期待视野,课中搞一言堂,教学方法落后,课后作业布置流于形式等;在学生方面,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期待视野缺失和固化,召唤过程缺少创造性,审美体验不足等。第四章,旨在提出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首先从多元价值和期待视野设计课前准备策略;其次是从有效导入、审美体验、多元对话和作品意义四个方面提出课堂实施策略;最后从阅读与写作两大方面提出课后作业指导策略。结语部分:综观全文,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明确未来努力方向和重点。
叶雪婷[3](2021)在《PCK(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廖国永[4](2021)在《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文言文同义动词的选择范围为2007年3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文章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后习题以及一线教师访谈出发分析当前的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从教材中挑选出16组常见同义动词,在学习和吸收之前学者的经验成果上,分析词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异同,再结合教学需要探讨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也期待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可靠性意见。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研讨与练习”部分习题以及教师访谈出发分析当前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其次系统总结导致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对人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课文中常见的十六组同义动词进行辨释,先找出它们在哪篇课文中出现以及教材对其的注释情况,然后辨析词组内部成员的“同”与“不同”,并针对辨释的情况分析词组特点。第三章为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出发研究教学策略。如在教师方面建议教师要有同义动词教学意识,主动从课文中捕获教学资源,将教材内外知识点融合,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合理运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等。学生方面则从建议学生立足教材,融合课内外知识以及注重理解积累,切忌过分用力等几方面提出学习策略。最后针对教学策略,编写了五个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学提供参考。
远泽楠[5](2021)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历史典籍中,中国史传文学不可以被忽略。史传文学除体现了历史文学的特征外,又散发着文学艺术的魅力,且兼有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重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首先没有脱离历史史实,在文学艺术手段的作用下,来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征,作为一种历史典籍,来表明历史价值观。其艺术性与真实性使得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同时也备受历年高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因此,无论是从其自身价值还是现实高考指引上来说,都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想要攻克的重要“堡垒”。但现实的课堂教学现状却总是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史传文学的独特性没有得到体现;教师对史传文学“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混淆;高考试题内容成为教师教学的唯一参照。针对史传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这一现实问题,笔者从史传文学本身特征、教材编写、教师、学生以及社会评价体系等方面力求对史传文学教学现状不尽人意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结合史传文学特征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出了明确史传文学历史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悟“春秋笔法”,彰显史传文学的独特魅力、运用互现法把握人物形象、以及翻转课堂在史传文学中的应用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史传文学的教学质量,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李艳[6](2020)在《高中文言文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不断变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它们又是教师与学生亟需攻克的两大难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学生经常出现诸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导致文言文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受教学模式化、教学资源单一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日常写作中亦经常出现抵触写作、不知如何动笔、缺乏素材、立意模糊等等现象,导致写作教学难以有效开展。面对这种局面,笔者尝试将文言文和现代文写作教学相结合,侧重探究将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其主要表现在写作立意的挖掘、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谋篇布局的优化、写作手法的丰富、写作情蕴的感发等六大方面。由此可知,要想充分发挥将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的优势,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建立起文言文中的“文”与现代文写作中的“写”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文”的学习和吸收进而实现“写”的目的。这不仅帮助教师构建了高效新颖的语文课堂、丰富了教师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也为学生写作思路的开拓、写作水平的进步找到了一扇方便之门。
崔洪永[7](2020)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探究》文中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文言文教学改革却是死气沉沉,教师在公开课上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而实际教学中还是循规蹈矩,串讲字词,积累文言知识,不主动开发教学内容,也不探究新的方法,更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慢慢脱离了文言文教学的科学轨道,学生参差不齐的文言水平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本文针对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成因,提出了“激趣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策略不仅是指教学的方法、环节,而且是贯穿始终的教学策略,基于教学实际,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运用文献整合,调查访谈,教学实践等方法,以期能解决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一线文言文教学改革有着比较实际的指导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缺乏兴趣原因分析,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下降和动机改变,阅读文字障碍和学习效果有效性低下,教师课堂缺乏生成性、脱离生活,讲授缺乏系统性和知识建构,学生缺乏兴趣原因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急功近利和对文言价值影响认识不足,教学目标的模糊和对文本内涵的淡化;二、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激趣策略探究,主要包括对照拓展、实用归纳、激励成就、悬念关注、质疑评价等策略;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的实践案例,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教材和学情分析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激趣策略;四、高中文言文激趣教学策略的实践反思,总结与启示,进一步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程丹荔[8](2020)在《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是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高中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却是少见踪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选文总体呈现篇幅长、重要词汇和句型多等特征,教学内容多而杂,但阅读教学内容安排不足;其次是老师过于看重字词教学,弱化阅读策略解读,对文本内涵的探索不足;最后是当前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面的关注不够,现下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相比于其他文类的研究呈现严重不足的状态。如此种种,导致了当前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总体处于被忽视、遭遗忘、无进步状态,而阅读教学又是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深层次文本教学活动,其巨大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使其必不能缺席于任何语文课堂。所以本文将从以下五个章节来探讨高中传记类文言的阅读教学策略:高中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教学误区和实践案例,以及由此而最终确定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以期达到对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溯和补充作用:第一章主要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归纳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选文的文言特征、史学特征和文学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以达到对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性认识,并以此来指导教学。第二章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过程和阅读理论,分析归纳高中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基本内容,主要通过名物探究、行为分析和精神品鉴三个方面并结合选文内容来具体分析,以期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侧重的问题。第三章通过观察法和归纳法,指出当下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以规避错漏,优化教学活动。第四章则是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陈日亮老师和王荣生老师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研究,归纳方法共性以对最终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第五章则是用归纳法,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奠定读懂的基础,还是要诵读和积累相结合;二是确定以形式为立足点的阅读教学步骤即:取舍得当,精读词汇;还言于文,品读文气;寻觅超常,解读人性。
陈文玲[9](2020)在《辞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建构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语文学科素养。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实现语文课程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需要坚定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以充分实现其语言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普遍困守于古今字词释义、文意疏通,忽视文本辞章。为解决该问题,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深化研究:本论文基于辞章视角探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并将其细化,以期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本论文先通过课堂观察和文献整理,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顺承而下,系统地梳理文言文辞章理论,明确其构成和价值,并指出以辞章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既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本要害,又有利于深入探究文本旨趣。在此基础上,基于辞章视角审视文言文阅读课程,提出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坚定课程“文化取向”,明确以素养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再者,基于上述分析论证,探讨文言文阅读辞章鉴赏可供参考的维度,分别从“体制”、“章法”、“语言”三个方面展开:一则循“体”读文,涉及文体类别、体貌风格;二则依“章”读文,包括认题立意、取材剪裁、谋篇布局;三则缘“语”读文,即“炼字”、“炼句”。最后,由辞章走进文言文阅读教学,从“辨体性”—“晓文意”—“考章法”—“炼字句”四个环节探讨教学路径:一则明辨体性以定其风格,涉及着眼体裁特征,探知文章风格;关注作者文风,完整文章风格。二则沟通字句以晓其文意,包括适时点拨,重点突破;语境推断,整体感知。三则考究章法以析其文理,包含把握要害,破题寻理;探源明性,析“材”得理;精研布局,谋篇窥理。四则锤炼语言以品其情致,即“炼字”以鉴文;“炼句”以悟文。本论文致力于建构辞章视角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力图从文本阅读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但由于笔者研究功底不够深厚、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本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本研究是笔者求学生涯的终点,也将是笔者职业生涯的起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笔者将以此为方向,继续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
张玉洁[10](2020)在《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指向研究》文中认为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材施教作为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也成为助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条重要法则,但二者的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局限与矛盾。因此,笔者决定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新时代“材”内涵的衍生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共通性为落脚点,对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实施现状及建议展开全面研究,以期使二者的结合收获更为实在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意义、方法和范围。正文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因材施教思想以及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时代要求作了基础性的分析,并确定了研究的三个维度:学生、文本、教材;第二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落实现状。第三章主要运用观摩课堂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落实现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师应抓住高中文言文教学和因材施教中“材”内涵新衍生之间的可贵共通性,从三个维度组织教学。学生维度即因“学”定教,课前通过问题搜寻了解学生基础与兴趣,课中因势利导密切关注学生提问与生成,课后采用“文言积累本”和“文言活动法”,创新作业形式;文本维度即因“文”定教,以白话文为桥梁解释语言,以改写为方法学习谋篇布局,阅读与朗读双管齐下感悟文化底蕴;教材维度即因“材”定教,用好单元提示文字,倡导集中学习,正确处理精读略读。
二、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群文阅读及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的依据 |
第一节 群文阅读概述 |
一、群文阅读的要素 |
二、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形式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实施的理论依据 |
一、文本互涉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课程统整理论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实施的现实依据 |
一、高中语文课标的主要趋势 |
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 |
三、高中生心理与思维发展水平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群文阅读的价值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设计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
一、学习兴趣不足,文言文认识存在偏差 |
二、阅读投入不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 |
三、教学模式单一,文言文课堂主体错位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的价值 |
一、利于扭转认知,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 |
二、增加阅读投入,发展文言文阅读素养 |
三、丰富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前置性学习”策略 |
一、前置性学习概述 |
二、前置性学习实施原则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策略 |
一、议题设计原则 |
二、议题设计依据 |
三、议题设计维度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文本组织策略 |
一、文本组织原则 |
二、文本类型及来源 |
三、文本组织模式 |
第四节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集体建构与共识达成策略 |
一、集体建构与共识达成的原则 |
二、集体建构与共识达成的技巧 |
第四章 “学贵有道”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索 |
第一节 “学贵有道”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
一、前置性学习实施思路 |
二、议题设计思路 |
三、文本组织思路 |
第二节 “学贵有道”群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 |
第三节 “学贵有道”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反思 |
一、 “学贵有道”群文阅读教学评价 |
二、文言文群文阅读实施注意点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有利于落实课标中有关古代散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1.1.2 有利于满足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审美期待 |
1.1.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
1.1.4 有利于在“召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1.1.5 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古代散文的审美教育观念 |
1.1.6 有利于改善高中古代散文的审美教学方式 |
1.2 概念界定 |
1.2.1 接受美学 |
1.2.2 高中古代散文 |
1.2.3 教学策略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高中古代散文及其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研究 |
1.3.4 研究小结与反思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明确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理论问题 |
1.4.2 明确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及其原因 |
1.4.3 探索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2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策略的理论认知 |
2.1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1 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
2.1.2 诗无达诂和知音善赏 |
2.2 基于接受美学的高中古代散文多元价值分析 |
2.2.1 “期待”价值 |
2.2.2 “召唤”价值 |
2.3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特点和目标 |
2.3.1 教学特点 |
2.3.2 教学目标 |
2.4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原则 |
2.4.1 以读者为中心,遵循古代散文意义建构的主体性原则 |
2.4.2 调动期待视野,遵循古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原则 |
2.4.3 注重知音善赏,遵循古代散文阅读体验的审美性原则 |
2.4.4 鼓励诗无达诂,遵循古代散文意蕴理解的创造性原则 |
2.4.5 善用召唤结构,遵循古代散文教学的互动性原则 |
3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
3.2 现状描述 |
3.2.1 学生现状 |
3.2.2 教师现状 |
3.3 原因分析 |
3.3.1 学生方面 |
3.3.2 教师方面 |
4 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 |
4.1 课前准备策略 |
4.1.1 依据多元价值,设计教学目标 |
4.1.2 依据期待视野,预习把握作品 |
4.2 课堂实施策略 |
4.2.1 利用期待视野,合理有效导入 |
4.2.2 注重知音善赏,引导审美体验 |
4.2.3 鼓励诗无达诂,展开多元对话 |
4.2.4 利用召唤结构,丰富作品意义 |
4.3 课后作业指导策略 |
4.3.1 制定课后阅读计划,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 |
4.3.2 课余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
5 结语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和访谈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问题成因总结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部分同义动词辨释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部分同义动词辨释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统计辨释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师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学生学习策略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5)人教版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充分发挥史传文学的人文性 |
(二)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
(三)关注教学实际 |
三、研究现状 |
(一)文言文教学研究的情况: |
(二)史传文言文的教学研究状况: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史传文学的特征及教学价值 |
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特征 |
一、史传文学的源起 |
二、史传文学的概念界定 |
三、史传文言文与其他体例文言文相比较的特征 |
第二节 史传文学的教学价值 |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理由 |
二、史传文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
三、史传文学是高考语文大纲的重要考点 |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史传文学的独特性没有得到体现 |
二、教师混淆史传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
三、高考试题偏向成为教学的唯一参照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
一、史传文学自身的特点 |
二、教材对文本的处理 |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
四、对教参的过分依赖 |
五、学生方面的因素 |
六、高考制度的重大影响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明确史传文学的历史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 |
一、明确史传文学“以人为本”的叙事模式 |
二、在“虚”“实”之间把握史传文学的人物形象 |
第二节 悟“春秋笔法”,彰显史传文学的独特魅力 |
一、“春秋笔法”的概念 |
二、着眼“春秋笔法”,挖掘人物精神品质 |
第三节 互现法:通过多种材料丰富人物形象 |
一、互现法在史传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
二、互现法在史传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
第四节 翻转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史传文学的魅力 |
一、史传文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意义 |
二、“翻转课堂”在史传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硕博论文类 |
四、政策性文件 |
附录 |
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状况调查(教师卷) |
《荆轲刺秦王》之荆轲形象分析教案 |
致谢 |
(6)高中文言文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背景 |
研究意义 |
研究现状 |
研究思路 |
1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
1.1 建构主义理论 |
1.2 图式理论 |
1.3 元认知理论 |
1.4 迁移学习理论 |
1.5 样例学习理论 |
2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
2.1 为教师打造新颖的语文课堂 |
2.2 丰富教师的课程资源 |
2.3 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 |
2.4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写作思路 |
3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1 教师在应用过程中的思维混乱 |
3.1.2 课外文言文素材利用率不高 |
3.1.3 教学效果检验方式过于简单 |
3.2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教师方面 |
3.2.1.1 教师未形成明确的关联意识和逻辑思维 |
3.2.1.2 教师缺乏全面有效的应用方法 |
3.2.2 学生方面 |
3.2.2.1 学生缺少写作需求 |
3.2.2.2 学生未形成清晰的应用意识 |
3.2.2.3 学生缺乏对应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
4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
4.1 写作立意的明确 |
4.1.1 写作立意的多样化 |
4.1.2 写作立意的深刻化 |
4.2 写作素材的丰富与积累 |
4.2.1 专题式素材的归类与应用 |
4.2.1.1 “表达美”类专题 |
4.2.1.2 “表达人生哲理”类专题 |
4.2.1.3 “表达观点”类专题 |
4.2.2 相似素材的比较、积累及应用 |
4.3 写作谋篇布局的优化 |
4.4 写作手法的丰富 |
4.4.1 表达方式 |
4.4.1.1 叙述与议论的结合 |
4.4.1.2 叙述与抒情的结合 |
4.4.2 表现手法 |
4.4.2.1 对比 |
4.4.2.2 比喻 |
4.4.2.3 排比 |
5 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
5.1 建立“文”与“写”之间的联系 |
5.1.1 巧妙地使用教学内容 |
5.1.2 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 |
5.2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
5.2.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可应用部分的判断能力 |
5.2.2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知识 |
5.3 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
5.3.1 增加学生互评环节 |
5.3.2 增加学生自主交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文言文与写作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7)高中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
(三)教学激趣策略的提出 |
一、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 |
(一)高中文言文学习情况现状分析 |
1.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
2.学习的评价方法和期望 |
3.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阅读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情况现状分析 |
1.急功近利,脱离生活,缺乏生成性 |
2.割裂文本,抱残守缺,缺乏系统性 |
(三)学生缺乏兴趣原因分析 |
1.教学目的不明确,淡化文化内涵 |
2.学习目标太功利,忽视价值影响 |
3.小结 |
二、针对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 |
(一)对照拓展策略 |
1.纵向角度 |
2.横向角度 |
(二)实用归纳策略 |
1.课内方面 |
2.课外方面 |
(三)激励成就策略 |
1.活动参与的激励 |
2.技能习得的成就 |
(四)悬念关注策略 |
1.巧妙导入,引起悬念 |
2.问题探究,关注点拨 |
(五)质疑评价策略 |
1.质疑批判,表达观点 |
2.评价鉴赏,物化成果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的实践(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
(四)确定教学点和教学策略 |
四、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的实践反思 |
(一)文言文激趣策略实施的总结与启示 |
1.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
2.遵循学生学情,回归学科规律 |
(二)文言文激趣策略有效性的反思 |
1.学生文言文测评成绩的反馈 |
2.转变观念,改进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言文教与学情况现状调查结果 |
致谢 |
(8)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教学方面 |
(二)研究方面 |
二、研究综述 |
(一)侧重对模型、序列等实践操作层面的创新性研究 |
(二)侧重对文本价值的再认识的研究 |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一章 高中传记类文言文的特征 |
一、高中传记类选文的文言特征 |
(一)简易精准动词形象性强 |
(二)句式短截思维路径清晰 |
二、高中传记类选文的史学特征 |
(一)以“直叙其事”为原则的撰史方式 |
(二)“以人为核心”的撰史原则 |
三、高中传记类选文的文学特征 |
(一)情感意蕴丰富 |
(二)道理精深奥妙 |
(三)矛盾重重裹挟 |
第二章 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
一、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二、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
(一)名物探究 |
(二)行为分析 |
(三)精神品鉴 |
第三章 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困境 |
一、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误区 |
(一)对朗诵教学的忽视——初步阅读的断裂 |
(二)对教学重点的误判——深层阅读的架空 |
(三)对撰主和传主有机关联的漏读——综合品读的遗漏 |
二、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
(一)对传记类文言文实用价值的怀疑 |
(二)“慎读”传统的失落 |
第四章 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案例研究 |
一、从微观层面入手的阅读教学案例研究——以陈日亮的《荆轲刺秦王》为例 |
(一)案例呈现 |
(二)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
二、从宏观层面入手的阅读教学案例研究——以王荣生等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方案为例 |
(一)案例呈现 |
(二)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
第五章 高中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应用探究 |
一、回归传统的阅读教学应用探究——奠定读懂的基础 |
(一)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课堂仍然是读的课堂 |
(二)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课堂仍然是积累和规律并重的课堂 |
二、立足形式的阅读教学应用探究——解决“形式”到“内容”的问题 |
(一)取舍得当,精读词汇 |
(二)还言于文,品读文气 |
(三)寻觅超常,解读人性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9)辞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的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1.文言文 |
2.辞章 |
3.阅读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1.文言文方面的研究 |
2.辞章方面的研究 |
3.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
(五)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研究的内容 |
2.研究的方法 |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目标设计方面 |
1.片面强化文言知识识记 |
2.淡化文本文化价值探索 |
(二)教学内容建构方面 |
1.固守字词教学 |
2.忽视文本辞章 |
(三)教学方法选择方面 |
1.“知识串讲”主导课堂 |
2.“以今律古”牵制教学 |
二、文言文辞章的构成和价值 |
(一)文言文辞章的构成 |
1.古文“体制” |
2.古文“章法” |
3.古文“字句锤炼” |
(二)文言文辞章的价值 |
1.切合文言特质,利于准确抓住文本要害 |
2.切合文化特性,利于深入探究文本旨趣 |
三、基于辞章视角的文言文阅读课程审视 |
(一)坚定课程“文化取向” |
(二)明确以素养为本位的课程价值 |
1.丰富学生文言经验,深化语言品质 |
2.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
3.促成学生审美鉴赏,创造审美体验 |
4.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理解传承文化 |
四、着眼于辞章的文言文阅读 |
(一)循“体”读文 |
1.文体类别 |
2.体貌风格 |
(二)依“章”读文 |
1.认题立意 |
2.取材剪裁 |
3.谋篇布局 |
(三)缘“语”读文 |
1.炼字 |
2.炼句 |
五、辞章视角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
(一)明辨体性以定其风格 |
1.着眼体裁特征,探知文章风格 |
2.关注作者文风,完整文章风格 |
(二)沟通字句以晓其文意 |
1.适时点拨,重点突破 |
2.语境推断,整体感知 |
(三)考究章法以析其文理 |
1.把握要害,破题寻理 |
2.探源明性,析“材”得理 |
3.精研布局,谋篇窥理 |
(四)锤炼语言以品其情致 |
1.“炼字”以鉴文 |
2.“炼句”以悟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指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范围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基本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教学概述 |
一、文言文的特点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特征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价值 |
第二节 因材施教的发展流变 |
—、国内思想奠基 |
二、国外理论扩充 |
三、近代应用遇冷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时代需求 |
一、新课标提出明确要求 |
二、新时代“材”内涵新衍生 |
三、三维指向打开新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实施现状 |
第一节 学生差异性与教学设计单—性的矛盾 |
一、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特点 |
二、学生差异性提出的要求 |
三、教学设计单一性问题突出 |
第二节 文本特殊性与教学功利性的矛盾 |
一、高中文言文选篇的内容特点 |
二、文本特殊性提出的要求 |
三、教学功利性趋向明显 |
第三节 教材编写复杂性与解读随意性的矛盾 |
一、高中教材文言文编排的特点 |
二、教材编写复杂性提出的要求 |
三、教师解读教材随意性问题突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落实建议 |
第一节 学生维度即因“学”定教 |
一、问题搜寻,课前了解学生基础与兴趣 |
二、因势利导,课中关注学生提问与生成 |
三、活动设计,课后创新作业形式与模式 |
第二节 文本维度即因“文”定教 |
一、解释语言——以白话文为桥梁 |
二、学习谋篇布局——以改写为方法 |
三、感受文化底蕴——以“两读”为抓手 |
第三节 教材维度即因“材”定教 |
一、编写理念决定教学重点——用好单元提示文字 |
二、单元编排决定教学方式——倡导集中学习 |
三、文本地位决定教学程度——正确处理精读与略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文言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 沈英裙.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接受美学视阈下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策略研究[D]. 王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PCK(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叶雪婷. 宁夏大学, 2021
- [4]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D]. 廖国永.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5]人教版高中语文史传文学教学研究[D]. 远泽楠.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6]高中文言文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艳.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高中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探究[D]. 崔洪永. 西南大学, 2020(05)
- [8]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程丹荔. 西南大学, 2020(05)
- [9]辞章: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D]. 陈文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高中文言文因“材”施教的三维指向研究[D]. 张玉洁. 苏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