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和加压素调节疼痛的研究进展

催产素和加压素调节疼痛的研究进展

一、催产素和加压素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洋[1](2021)在《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刺虽然作为一种镇痛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但其镇痛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阐明其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国际推广。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索针刺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小鼠镇痛效应的影响,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脊髓组织参与针刺镇痛的可能关键蛋白及重要信号通路,同时基于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CXC chemokine ligand 1,CXCL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CXC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介导针刺镇痛,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故综合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探索针刺介导脊髓CXCL1-CXCR2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通过3种不同的造模剂量以及2种不同的手针针刺方法以热辐射痛和机械痛作为主要效应指标,优选合适剂量的小鼠炎性痛模型和手针针刺方法用于针刺镇痛研究,并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脊髓致痛物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明确针刺镇痛效应。其次,在针刺镇痛有效的基础上利用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筛选脊髓部位参与针刺镇痛的关键蛋白和重要通路。最后,结合前期针刺CXCL1升高,CXCR2降低镇痛的研究基础,对筛选出的内吞通路进行验证,分别采用Elisa检测脊髓CXCL1含量,采用WB检测脊髓CXCR2、Rab5、Rab11、Rab7、Lamp1含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脊髓组织CXCR2与神经元(Neu N神经元细胞的标记物)、Rab7、Lamp1共定位情况。结果:1.针刺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1)不同造模剂量结果:不同造模剂量(20μL、50μL、100μL)均能降低小鼠热辐射痛和机械痛阈值(P<0.01),诱导小鼠炎性痛模型。但综合热辐射痛和机械痛结果50μL模型组整体较平稳,故选用50μL的造模剂量。(2)不同针刺方法结果:热辐射痛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在造模后24h-7天热辐射痛阈值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治疗1-7天,针刺(1)组、针刺(2)组热辐射痛阈值升高(P<0.01或P<0.05);与针刺(2)组相比,针刺(1)组在第1、2天热辐射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机械痛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在造模后24h-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或P<0.01),针刺(1)组在造模后第1、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2)组在造模后第1、3、6、7天机械痛阈值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干预治疗后,针刺(1)组在第2、4、7天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针刺(2)组在第2、7天机械痛阈值升高(P<0.05或P<0.01);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考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1)组较针刺(2)组的痛阈值升高更明显,且天数更多,因此采用针刺(1)组用于后期研究。(3)脊髓COX2、PGE2结果:脊髓COX2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GE2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降低(P<0.05)。2.基于脊髓磷酸化修饰蛋白组学的针刺镇痛关键蛋白及通路筛选结果(1)针刺具有镇痛效应:与盐水组相比,造模后1-5天,模型组和针刺组的热辐射痛和机械痛在造模后阈值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干预治疗后1-5天,造模侧热辐射痛和机械痛阈值均升高(P<0.05或P<0.01)。(2)蛋白差异修饰分析结果:不同组间比较,差异修饰的蛋白和位点为:模型组VS盐水组上调40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01个蛋白,下调439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39个蛋白;针刺组VS模型组上调432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18个蛋白,下调363个磷酸化位点,对应273个蛋白;针刺组VS盐水组上调42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298个蛋白,下调434个磷酸化位点,对应322个蛋白。(3)差异修饰蛋白GO功能注释显示,在模型和针刺状态下蛋白参与的生物进程主要与细胞进程,生物调节,刺激反应,发育代谢以及信号传递有关;细胞组成主要位于细胞膜、细胞器、大分子复合物、膜关闭内腔;分子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相关,同时也与分子功能调节、结构分子活性、运输活动相关。(4)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结果:在模型状态下,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显示与疼痛相关的通路有4条:c AMP信号通路、缝隙连接、轴突导向、钙信号通路;在针刺状态下,KEGG富集和聚类分析显示与疼痛相关的通路有2条:内吞信号通路、GABA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5)差异修饰蛋白互作关系结果:在模型和针刺状态下,蛋白功能主要与生物运输和内吞相关。3.针刺调节脊髓CXCL1-CXCR2内吞通路结果(1)脊髓CXCL1-CXCR2内吞通路蛋白变化结果:与盐水组比,模型组CXCL1蛋白含量呈上调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升高(P<0.05)。CXCR2、Rab5、Rab11、Rab7、Lamp1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组(盐水、模型和针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通过半定量分析,CXCR2与Neu N共表达率结果显示各组(盐水、模型和针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XCR2与Rab7共表达率和CXCR2与Lamp1共表达率与模型组相比,在针刺后都呈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对CFA炎性痛小鼠具有镇痛效应。2.脊髓部位参与针刺镇痛的关键磷酸化蛋白功能主要与结合功能和催化活性相关,并参与生物调节、运输、内吞等多种生物过程;与针刺镇痛相关的通路主要有内吞信号通路、GABA能神经突触信号通路。3.尚不能证明CXCL1-CXCR2内吞信号通路是脊髓CXCL1参与针刺镇痛的下游信号通路,有待于用多种方法进一步确认。

潘亚辉[2](2020)在《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温敏性水凝胶)作为脐疗痛经复方的载体,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2.优化脐疗痛经复方提取工艺,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透皮吸收效果及安全性。3.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并将Fe3O4纳米颗粒与温敏性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结合,制备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光热转换测试、电子扫描测试、水凝胶溶胀动力学等测试进行表征,优选用于后续实验的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2.对痛经脐疗复方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工艺,实现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复方的负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实验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效果,并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安全性。3.将60例原发性痛经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脐疗新剂型组各30例,以CMSS痛经症状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分级标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PGF2αM为评价指标,并比较两组有效率;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ALT、BUN、Cre含量异常变化情况,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制备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机械性,光热转换测试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且温度升高速率与Fe3O4纳米颗粒浓度成正比;SEM测试表明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及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结构均匀;水凝胶溶胀动力学测试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前1 h内增加迅速,后逐渐减慢,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较空白水凝胶低。整体考虑水凝胶的机械性、光热性能与溶胀率,最终选取2.0 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作为脐疗新剂型贴的载体。2.优化得到痛经脐疗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表明载药的Fe3O4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不含Fe3O4水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红斑和水肿现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对照组及脐疗新剂型组大鼠的体重、饮食、精神、行为活动、粘膜以及呼吸等现象无明显异常改变,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脐疗新剂型贴经皮给药无皮肤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反应。3.一个疗程后,隔药灸脐法与脐疗新剂型贴均能显着降低VAS读数(P<0.01),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对腹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P<0.01),但隔药灸脐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痛经症状的改善范围较脐疗新剂型组更广泛;两种疗法对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治疗一个疗程的整体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两种疗法均能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A/B值(P<0.01或P<0.05),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缓解左、右子宫动脉PI、子宫弓状动脉的RI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贴(P<0.05);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血清PGF2αM含量(P<0.01),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为89.29%,脐疗新剂型组有效率为82.76%,两组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前后ALT、BUN、Cre的含量无异常变化。结论1.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性及光热性能,可用作脐疗新剂型贴的药物载体。2.痛经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证明近红外光条件下,水凝胶中的光热材料Fe3O4纳米颗粒将光能转变为热能,温度的升高导致温敏性水凝胶体积的收缩,促进药物的释放与渗透。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脐疗新剂型贴对皮肤无刺激性及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用于临床。3.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并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及A/B值的良性调节,增加子宫供血以改变子宫缺血缺氧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及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无差异性。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徐华森[3](2020)在《针刺镇痛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近半个世纪有关针刺镇痛机制国内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统计分析,总结关于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成果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并总结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频次较高病种及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针刺镇痛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知识网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录入文献,用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针刺镇痛机制的文献研究按照系统分类主要分为神经系统与结缔组织系统;符合纳入条件的神经机制类文献876篇,结缔组织类文献363篇;其中外周神经系统128篇,涉及中枢神经系统287篇,涉及神经递质类文献461篇。2.针刺镇痛的组织形态结构:(1)针刺兴奋外周传入纤维参与镇痛,兴奋纤维越细所需刺激强度越大镇痛效果越强;针刺信号上传时通过脊髓内节段性联系影响邻近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内脏的活动和邻近节段的痛觉传入从而发挥镇痛作用。(2)针刺镇痛的中枢调制通路研究包括三个:一是由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脊髓背角构成的下行抑制通路;二是脊髓-丘脑中央下核-腹外侧眶皮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组成的痛觉调制负反馈通路;三是皮层丘脑环路。(3)结缔组织作为人体内庞大的液晶体系统,通过联轴效应即针刺机械刺激液晶体通过换能释放生物电,而产生压电和反压电效应,迅速改变病变部位细胞的以钙离子为主通道,使痉挛、僵硬的肌肉得以舒缓,参与针刺镇痛。3.针刺镇痛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内源性阿片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P物质、γ-氨基丁酸等,其中内啡肽、脑啡肽、5-羟色胺、P物质、乙酰胆碱针刺时脑内含量与针刺镇痛呈正相关,P物质在脊髓呈负相关;强啡肽在脊髓参与镇痛,在脑内不参与;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针刺时在脑内呈负相关,在脊髓呈正相关;参与针刺镇痛的神经递质研究多是单一研究,关于各种神经递质的协同作用研究仍较少。4.针刺镇痛应用频次较高病种包括颈椎病、关节炎、腰痛、头痛、肩关节周围炎、偏头痛、痛经、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牙痛、胃痛等;各痛症的针刺镇痛高频穴位处方主要为病痛部位周围的穴位为主;排名前十的针刺镇痛高频穴位依次为颈夹脊、阿是穴、风池、腰夹脊、大肠俞、后溪、阳陵泉、天柱、大椎、太阳。结论: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以神经结构解剖为基础:从外周神经纤维-脊髓-皮层下-大脑皮层,及此通路上其相关的神经递质为主导,构成针刺镇痛的多结构层次、多递质的研究,构成针刺镇痛的以神经机制为主导的特征。但各类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时的相互协同作用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2.针刺镇痛的非神经机制主要为结缔组织机制,通过联轴效应换能释放生物电迅速改变病变部位细胞的以钙离子为主通道,使痉挛、僵硬的肌肉得以舒缓,参与针刺镇痛。但与神经机制相比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结缔组织是作为疼痛产生和镇痛部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与神经系统的镇痛机制的关系的相关机理尚未清晰,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证实。3.针刺镇痛临床应用广泛,治疗病种包括临床常见痛症,以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炎性痛为主。针刺镇痛高频穴位主要依不同痛症而有所差异,针刺镇痛选穴主要以近端取穴为主。

章永平[4](2019)在《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率达10-15%,病因不明、易复发,形式多样的疼痛是其典型症状,然而其疼痛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表现为经期严重的周期性非绞窄性盆腔痛、贯穿月经周期的绞窄性盆腔痛、深部性交痛和大便疼痛等。目前临床上通过手术、药物仍难以彻底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较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等心理障碍,病情更加复杂、严重,治疗更加困难,因此临床上期盼有较理想的能够同时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和焦虑、抑郁的药物。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生长离不了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其疼痛机制更是与神经传导、神经递质密不可分。近年来肽类神经递质与疼痛机制的密切联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神经肽Y(Neuropepetide Y,NPY)是人体内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是神经循环内分泌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兼有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调节作用,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内脏器官和腺体中,具有强有力的缩血管活性作用。近年来研究还发现NPY及其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证实外源性NPY通过不同受体Y1、Y2分别起到镇痛或致痛的作用,推测NPY是否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研究还发现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大脑中脑岛、杏仁核和海马中的基因表达有显着性变化,而恰恰这些区域在疼痛、焦虑、抑郁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并且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相关的焦虑、抑郁心理障碍机制。为了证实推测,本研究开展了以下三方面探讨:首先,检测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疼痛程度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机制;其次,通过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问卷调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焦虑、抑郁与疼痛的关系,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对性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三,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的关系,以及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相关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第一部分探讨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关系目的: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分布和表达情况,探讨NPY及其受体Y1、Y2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1)研究组为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后病理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69例,采集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同期采集病理诊断正常子宫内膜60例为对照组。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评分不同,将研究组分为四个亚组:无痛组22例,轻度疼痛组20例,中度疼痛组15例,重度疼痛组12例。2)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分别在四个不同疼痛程度亚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显示NPY在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及在位子宫内膜均有表达,主要表达在子宫内膜基底层腺管、血管周围间质细胞,肌层血管间质细胞亦有少量表达,血管和腺管内皮细胞不表达。受体Y1和Y2在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及在位子宫内膜亦均有表达,不仅表达在子宫内膜基底层腺管、血管周围间质细胞,还在腺管内皮细胞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存在;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PY及其受体Y1、Y2在研究组在位和异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低表达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NPY及其受体Y1、Y2在研究组均随疼痛程度增强而表达不断增强,各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结果均显示NPY及其受体Y1、Y2在异位及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低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PY及其受体Y1、Y2在研究组均随疼痛程度增强而表达不断增强,各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Y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受体Y1表达。结论:1)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生、发展;2)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的表达水平为在位内膜>异位内膜>正常内膜,支持“在位内膜决定论”;3)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密切相关,NPY可能通过兴奋受体Y2、抑制受体Y1参与调控其疼痛机制。第二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焦虑抑郁程度及性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目的: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疼痛特征、心理生理状况、性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焦虑和抑郁对性生活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病理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108人为研究组,按病变部位分为三型:腹膜型31人,卵巢型53人,盆底深部浸润型(Deeply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24人。正常体检人员102人作为对照组。210人均由规范培训人员统一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A short form of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女性性功能指数评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 form endometriosis health profile,EHP-5)问卷,分别测试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焦虑和抑郁程度、性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SF-MPQ衡量疼痛程度包括疼痛评级指数感觉项与情绪项、视觉模拟量表(VAS)、当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频率、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研究组的三个亚型不同疼痛性质进行比较发现,三个亚型的盆腔疼痛和痛经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中DIE型性交疼痛评分显着高于另外两亚型(P<0.05);2)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IE型评分稍高于其余两亚型,但三个亚型SAS和SD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FSFI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无论是性欲望和性唤起,还是润滑度、性高潮、满意度及疼痛这六小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EHP-5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核心问卷中情绪波动和模块问卷中性交痛最为明显。EHP-5评分轻度和中度疼痛组、中度和重度疼痛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其病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2)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和抑郁程度正相关;3)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性生活满意度负相关;4)除了婚姻状况、月经史、生育史、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不同这些客观因素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生活质量以外,疼痛、焦虑和抑郁程度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血清NPY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检测研究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NPY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NPY表达与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方法:在完成第二部分问卷调查的同时采集10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10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NPY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NPY在正常人群中低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高表达,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NPY表达水平随着疼痛程度增加而增高,各个不同疼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清NPY表达水平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增加而增高,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程度正相关,血清NPY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总体上呈正相关,再次验证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表明血清NPY表达与机体的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总之,本研究结果发现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发生、发展及其疼痛机制,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密切相关,由此推论NPY及其受体Y1、Y2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焦虑和抑郁的新靶点。

杨罡,张倩,于新阁,阎伟,吴振宇,李辉[5](2018)在《催产素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文中指出催产素(oxytocin,OXT),又称缩宫素,主要由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和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的神经细胞合成,可经下丘脑-垂体轴的神经纤维输送到垂体后叶,然后分泌释放入血液,也可通过神经纤维分泌到神经系统的其它部位。OXT广泛分布在外周组织(如子宫、胎盘、乳腺等)和中枢神经系统(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脊髓等)中,主要参与生产和泌乳等与分

韩毅[6](2016)在《催产素作用于中央杏仁核对大鼠痛觉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催产素及中央杏仁核对炎症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为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雄性SD大鼠后爪皮下注射carrageena或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分别制作炎症大鼠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中央杏仁核中注射催产素,观察其对炎症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用催产素受体阻断剂atosiban和阿片肽受体阻断剂naloxon预先阻断相应受体,再进一步观察催产素对大鼠痛阈的变化,探讨催产素受体和阿片类受体在中央杏仁核中的痛觉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性。结果:在炎症痛大鼠模型中,中央杏仁核注射0.5和1 nmol催产素时,能够明显延长大鼠的热痛阈和压力痛阈,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催产素的镇痛作用可被其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tosiban阻断。在神经痛大鼠模型中,中央杏仁核注射0.25和0.5 nmol催产素后,能够明显延长大鼠的热痛阈和压力痛阈,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催产素的镇痛作用可被其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tosiban阻断。但是,阿片受体阻断剂naloxone对催产素在上述两种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均没有影响。结论:在炎症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催产素均可通过其受体在中央杏仁核减轻疼痛。催产素的镇痛作用与阿片类受体无关。

李聪[7](2015)在《催产素参与中缝背核对痛觉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神经肽类物质之一催产素在大鼠中缝背核内对痛觉的调制作用以及产生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行为痛觉测试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正常、炎症痛和神经痛敏大鼠的中缝背核内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的催产素及其受体拮抗剂Atosiban,测定与记录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引起的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作为衡量痛觉水平的指标,用以研究催产素在中缝背核中是否具有镇痛效应;之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量中缝背核内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研究催产素在中缝背核内的作用。结果:在正常、炎症痛和神经痛敏大鼠中缝背核内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的催产素后,测量并记录其对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引起的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结果表明注射催产素后其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且在15min时效果最佳,该镇痛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中缝背核内预注射拮抗剂Atosiban可以完全阻断催产素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镇痛作用,与催产素的剂量无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中缝背核内c-fos蛋白升高,推测其内部具有催产素免疫活性产物。结论:催产素在正常、炎症痛和神经痛敏大鼠中缝背核内均具有镇痛作用;其受体拮抗剂Atosiban能够完全拮抗催产素的作用,说明该镇痛作用是由催产素受体所介导的。

高庆军,孟凡竹,刘巍,许晓艳,李海霞,刘晓霞,付立波[8](2014)在《催产素在侧脑室内对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催产素在侧脑室(Lv)内对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在大鼠的Lv内分别微量注射浓度为1.25、2.5和5.0 nmol/μl催产素,采用热板和压板测痛仪分别测量大鼠在5、10、15、20、30、45和60 min 7个时间点上的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HWL)作为衡量大鼠痛觉的指标,并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较,观察催产素对正常大鼠的镇痛效果。结果:注射催产素以后,大鼠的HWL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延长,其中浓度为1.25nmol/μl的催产素对大鼠左爪热刺激和机械刺激HW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鼠右爪机械刺激的HW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浓度为2.5nmol/μl催产素对大鼠左、右爪热刺激、机械刺激的HW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浓度为5 nmol/μl对大鼠左爪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HW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鼠右爪热刺激和机械刺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催产素在侧脑室内对正常大鼠具有镇痛作用,这种镇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且在20 min时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催产素在Lv内延长大鼠的HWL,即催产素在Lv内具有镇痛作用。

张玲[9](2014)在《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及相关疼痛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选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作类痛经大鼠模型,全身冷冻法制备寒凝证模型,二者结合制成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选用三阴交穴,采用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用细针、浅刺、不行手法,测定治疗前后子宫收缩强度,以红外热像技术测定三阴交和血海穴区的左右侧温度变化,检测子宫和脊髓的κ-受体和μ-受体以及海马NMDA受体的表达,评价不同的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镇痛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得气”的客观评价指标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为“得气”对经穴特异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分别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除盐水组外均给予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2U/只,并于第1天至第5天放入-25℃冰柜冷冻,制备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第10天注射缩宫素后,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和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以不同刺激量进行针刺治疗。记录子宫收缩波个数、峰峰值及子宫活动度;以红外热像技术测定三阴交和血海穴区的左右侧的基础温度和治疗后60分钟内的左右侧温度;以RealTime-PCR法测定子宫和脊髓的κ-受体和μ-受体以及海马NMDA受体的表达。研究结果1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子宫收缩强度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子宫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加(P<0.01),子宫收缩波峰峰值显着升高(P<0.01),子宫活动度显着增加(P<0.01);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比较,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显着减少了子宫收缩波个数(P<0.01)并降低了子宫活动度(P<0.05);与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比较,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的子宫收缩波个数明显增多(P<0.05)。2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左右三阴交和血海穴区温度的影响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三阴交穴区的左右体表温度失衡,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可显着调节大鼠三阴交穴区左右温度失衡的状态,且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针刺后20-40min调节作用较为显着。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细针、浅刺、不行手法)无明显改变。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血海穴区的左右温度在各个时间点均未见明显异常。3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子宫和脊髓阿片受体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子宫μ受体的表达明显升高(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P<0.01,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P<0.05)。各组间子宫κ受体、脊髓μ受体与κ受体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4不同针刺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模型的海马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各组间海马NMDA受体NR1亚型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寒凝证类痛经大鼠表现为子宫痉挛收缩状态,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可明显缓解子宫痉挛状态,刺激量B组(期望“不得气”组)未见此效应,提示刺激量A组针刺效应强于B组。2红外热成像结果表明,寒凝证类痛经模型大鼠三阴交穴区左右体表温度失衡;针刺强刺激介入后,可调节大鼠三阴交穴区左右温度失衡的状态,该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针刺20-40min后调节作用较为显着。而较小的刺激量介入未见明显改变。根据中医理论“气至而有效”论述认为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的模型动物处于较强“得气”状态。3中枢与外周阿片受体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刺激量A组(期望“得气”组)可调节外周子宫组织μ受体的表达,提示得气状态下针刺效应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靶器官μ受体的表达而实现的。而中枢μ、κ及NMDA受体基因表达未见明显改变,可能与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机体内环境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其深入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揭示。

田鸿芳[10](2013)在《隔药灸脐针三阴交与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分别采用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和隔药灸脐法治疗,通过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及尿液的代谢产物,发现潜在的生物标记物,推导其相关代谢通路,籍此探讨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和隔药灸脐法治疗该病可能的有效作用靶点,比较两组的代谢途径及对胞宫调控机理的异同点。方法:选取20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针三阴交组和隔药灸脐组,每组10名。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及尿液进行处理。根据Simca-P11.5软件包的处理数据,通过HMDB、METLIN寻找有贡献的代谢物组分,寻找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两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产物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变化较为显着的为类固醇类、前列腺素类、儿茶酚胺类、组胺类、神经递质类及氨基酸类等代谢物,两组的代谢物共同涉及到体内的类固醇激素合成、前列腺素代谢、儿茶酚胺代谢、组胺代谢、神经递质及氨基酸代谢等过程。此外,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还涉及到体内的一氧化氮合成、催产素代谢及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结论:①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和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整原发性痛经患者异常的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其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状况,从而减轻痛经的疼痛程度并改善其伴随症状。②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在缓解痛经方面明显优于隔药灸脐法。③隔药灸脐法与针刺三阴交穴在调控胞宫机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二、催产素和加压素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催产素和加压素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针刺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不同剂量CFA诱导小鼠炎性痛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不同针刺方法对CFA小鼠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针刺对CFA小鼠脊髓COX2、PGE2 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二 针刺对CFA小鼠镇痛的脊髓磷酸化修饰蛋白组学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研究内容三 针刺对CFA小鼠脊髓CXCL1-CXCR2 内吞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1 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转导过程
    2 G蛋白偶联受体在疼痛中的作用
    3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针刺镇痛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敏型纳米复合物(Fe_3O_4@pNIPAM水凝胶)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合成样品性能表征测试
    2 实验结果
        2.1 制备的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宏观图
        2.2 Fe_3O_4纳米颗粒光热转换测试
        2.3 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升温曲线
        2.4 Fe_3O_4纳米颗粒及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SEM测试
        2.5 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测试
    3 小结
第二部分 痛经脐疗复方部分基础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药物体外释放结果
        2.2 药物体外透皮吸收结果
        2.3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2.4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痛经脐疗药物新剂型贴临床疗效评价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定方法与标准
        2.6 伦理学审核
        2.7 安全性评价
        2.8 不良反应的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数据比较
        3.3 疗效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 机理探讨
        3.1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3.2 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
    4 结果讨论及分析
        4.1 视觉模评分(VAS读数)分析
        4.2 痛经症状量表(CMSS)分析
        4.3 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分析
        4.4 血清PGF_(2α)M含量结果分析
        4.5 两组有效率分析
        4.6 整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隔药灸脐法治疗痛经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针刺镇痛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刺镇痛机制的文献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文献的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检索结果
    2 数据统计
    3 理论探讨
        3.1 神经机制
        3.2 参与针刺镇痛的主要神经递质
        3.3 结缔组织机制
第二章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1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概况
    2 针刺治疗痛症的临床应用病种及分类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
        2.2 炎症性疼痛
    3 针刺镇痛常用穴位及其规律
        3.1 筛选条件
        3.2 筛选结果
        3.3 各痛症常用针刺镇痛穴位统计
        3.4 各痛症常用针刺镇痛穴位频次规律
    4 影响针刺镇痛的主要因素
        4.1 针刺深度
        4.2 针刺方向与角度
        4.3 刺激强度
        4.4 安慰剂效应
第三章 痛症临床案例治疗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探讨
    2 针刺镇痛临床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概述
        1.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临床特征
        1.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1.2 NPY及其受体的概述
    1.3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 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相关性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
        2.2.3 荧光定量PCR引物序列
    2.3 标本采集
    2.4 实验方法
        2.4.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4.2 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2.4.3 RT-PCR检测内源性NPY及其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2.5 统计学处理
    2.6 结果
        2.6.1 病例采集结果
        2.6.2 免疫组化检测内源性NPY及受体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内膜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2.6.3 Western blot检测内源性NPY、Y1、Y2 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表达结果
        2.6.4 RT-qPCR检测内源性NPY、Y1、Y2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表达结果
    2.7 讨论
    2.8 结论
第三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程度与焦虑抑郁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3.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
        3.3.3 自评焦虑量表
        3.3.4 自评抑郁量表
        3.3.5 女性性功能指数评估
        3.3.6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3.4 研究过程
        3.4.1 查阅中外相关文献
        3.4.2 预调查
        3.4.3 知情伦理同意
        3.4.4 资料收集
        3.4.5 统计学方法
        3.4.6 质量控制
    3.5 结果
        3.5.1 两组一般情况调查
        3.5.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结果
        3.5.3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评分结果
        3.5.4 女性性功能指数评估(FSFI)评分结果
        3.5.5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HP-5)评分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四章 血清NPY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4.3.2 ELISA实验步骤
        4.3.3 ELISA结果计算
        4.3.4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组与对照组的血清NPY表达水平比较
        4.4.2 不同疼痛程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NPY表达比较
        4.4.3 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的血清NPY与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
    4.5 讨论
    4.6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催产素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OXT, OXT受体, 及其功能概述
    1.1 OXT概述催产素 (OXT) 的发现源于其促子宫收缩和促
    1.2 OXT受体概述
    1.3 OXT功能概述
2 OXT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
    2.1 OXT在外周和脊髓水平的镇痛作用
    2.2 OXT在脊髓上水平的镇痛作用

(6)催产素作用于中央杏仁核对大鼠痛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催产素参与中缝背核对痛觉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OT
        1.1.1 OT的序列及分子结构
        1.1.2 OT在外周组织的分布
        1.1.3 OT及其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1.1.4 OT基因的表达调控
    1.2 OT受体
        1.2.1 OT受体
        1.2.2 OT受体的分布
        1.2.3 OT受体拮抗剂的类型及其功能
    1.3 OT的主要生理功能
        1.3.1 OT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1.3.2 OT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3.3 OT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3.4 OT对降糖机制的影响
        1.3.5 OT对性行为的影响
        1.3.6 OT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1.3.7 OT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
        1.3.8 OT的临床应用
    1.4 中缝背核及其在痛觉调节中的作用
        1.4.1 DRN的结构
        1.4.2 DRN的纤维联系
        1.4.3 DRN在痛觉调节中的作用
    1.5 研究进展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2 行为药理学实验
        2.2.1 实验动物
        2.2.2 炎症痛模型
        2.2.3 神经痛敏模型
        2.2.4 热板和压力测试法
        2.2.5 脑内埋管手术
    2.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2.3.1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2.3.2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2.4 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在正常大鼠DRN内注射OT的镇痛作用
    3.2 在炎症痛大鼠DRN内注射OT的镇痛作用
    3.3 在神经痛敏大鼠DRN内注射OT的镇痛作用
    3.4 Atosiban对OT镇痛作用的影响
    3.5 在炎症痛大鼠DRN内注射OT和正常大鼠中引起镇痛作用的比较
    3.6 在神经痛敏大鼠DRN内注射OT和正常大鼠中引起镇痛作用的比较
    3.7 在炎症痛和神经痛敏大鼠DRN内注射OT左右爪的镇痛作用比较
    3.8 OT免疫活性在大鼠脑内的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在DRN内OT的镇痛作用
    4.2 不同痛敏模型中DRN内OT镇痛作用的变化
    4.3 拮抗剂Atosiban对正常大鼠DRN内注射OT后痛阈的变化
    4.4 DRN内免疫活性样物质上调
    4.5 在DRN内OT的镇痛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催产素在侧脑室内对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动物
        1.1.2 试剂与药品
        1.1.3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前期工作
        1.2.2 核团微量注射
        1.2.3 行为痛觉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Lv内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的OT与注射生理盐水镇痛作用比较
    2.2 OT对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3 讨论

(9)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及相关疼痛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技术路线图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研究
        1.2 痛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2.1 痛经治疗的取穴
    综述二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针刺对传入神经的作用
        2 针刺对脊髓和脑的作用
        3 神经肽、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1 阿片肽和阿片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2 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3 P物质(SP)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综述三 阿片受体的研究进展
        1 阿片肽受体的概念和结构
        2 阿片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2.1 阿片受体的分布
        2.2 阿片受体的作用
    综述四 得气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得气的生物学机制
        2 得气的评价标准
        3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针刺用具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取穴
        2.4 针刺方法
        2.5 大鼠子宫收缩强度
        2.6 红外热像仪检测
        2.7 取材与样品基础处理
        2.8 Realtime-PCR检测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子宫收缩强度
    2 三阴交穴区温度
        2.1 各时间点三阴交穴区左右两侧温度
        2.2 各时间点血海穴区左右两侧温度
    3 阿片受体表达
        3.1 子宫μ受体表达
        3.2 子宫κ受体表达
        3.3 脊髓μ受体表达
        3.4 脊髓κ受体表达
    4 海马NMDA受体表达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动物模型选择
        2.1 类痛经模型制备
        2.2 寒凝证模型制备
    3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1 古代医家对原发性痛经的理论认识
        3.2 穴位选择
    4 得气与刺激量
    5 冷应激对生物体的影响
    6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7 针刺镇痛
        7.1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7.2 针刺对阿片受体的影响
        7.3 针刺对NMDA受体的影响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1 红外热像图
    2 Realtime-PCR曲线图
查新报告

(10)隔药灸脐针三阴交与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样本量
        2.2 治疗方法
        2.3 试验过程
    3 观察指标
        3.1 试验仪器和试剂
        3.2 样本的采集和预处理
        3.3 血浆样本处理
        3.4 尿样样本处理
        3.5 数据处理与模型识别
        3.6 统计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检测结果
        4.2 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的血浆检测结果
        4.3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组治疗前后的尿液检测结果
        4.4 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的尿液检测结果
讨论
    1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1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研究进展
        1.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研究进展
    2 试验结果分析及探讨
        2.1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组和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结果分析
        2.2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组和隔药灸脐组差异比较
    3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和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理探讨
        3.1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和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理论探讨
        3.2 隔药灸脐针三阴交法和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催产素和加压素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脊髓CXCL1-CXCR2内吞途径探讨针刺对CFA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D]. 王洋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D]. 潘亚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针刺镇痛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徐华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内源性NPY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 章永平. 南昌大学, 2019(01)
  • [5]催产素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J]. 杨罡,张倩,于新阁,阎伟,吴振宇,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8(05)
  • [6]催产素作用于中央杏仁核对大鼠痛觉的影响[D]. 韩毅. 云南大学, 2016(06)
  • [7]催产素参与中缝背核对痛觉的调节作用[D]. 李聪. 长春师范大学, 2015(12)
  • [8]催产素在侧脑室内对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J]. 高庆军,孟凡竹,刘巍,许晓艳,李海霞,刘晓霞,付立波. 中国妇幼保健, 2014(31)
  • [9]不同刺激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穴区温度及相关疼痛因子影响的研究[D]. 张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隔药灸脐针三阴交与隔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D]. 田鸿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催产素和加压素调节疼痛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