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林密度对杨树材积生长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周晏平[1](2019)在《辽宁章古台樟子松树高生长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竞争、干扰及气候变化是影响树木生长和林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关于这些因素对树木树高生长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不同年龄、不同密度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高数据、感病和健康林木的树高解析木数据、章古台地区的气候数据,分析了竞争强度对樟子松树高生长的影响,选出了最优的树高生长模型,定量化地分析了患病木的生长特性及其与健康木的差异、以及树高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在自疏之前,幼龄林阶段密度维持在1425株·hm-2可以使其林分平均高和单木生长最快。人工固沙林在成熟阶段时,通过适当疏伐,使林分密度维持在750株·hm-2左右更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林分蓄积。Richards模型为最优树高生长模型,由健康和病虫害干扰两种生长状况下的树高生长曲线差异发现,该地区受病虫害干扰的起始年龄为16a左右,病虫害干扰使沙地樟子松树高总生长量平均降低了30.57%,使其初始防护成熟龄提前了6a,达到初始防护成熟龄时的树高降低了27.92%。另外,该地区16a左右开始受病虫害干扰的树木生长过程大大缩短,但生长量最大值与健康木差异较小。在Richards模型中加入五月平均气温(MTM)、前一年生长季降水量(PGP)及前一年10月到当年4月降水量(PNP)后模型精度显着提高。模型预测时,树高随MTM和PNP升高而增加,随着PGP升高而减小。综上所述,幼龄林阶段樟子松需要较高的密度促进生长,而成熟林阶段较高密度会抑制树木生长;病虫害干扰虽然未使最大生长量降低,但会降低树高极大值和减少森林防护时间;含有气候因子的混合效应广义模型可以很好的实现树高的动态预测。该论文有图13幅,表14个,参考文献117篇。
吴敏,汤玉喜,吴立勋,唐洁,李永进[2](2017)在《单因子生长模型在杨树生长预测及良种选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缩短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的栽培试验年限,在对已有10年主伐期无性系试验林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单因子生长模型,对各无性系分别用不同年龄模型模拟其胸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无性系总体第10年胸径预测值,在不同拟合年龄模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偏差相对值有极显着差异;拟合实测年限减少,预测偏差增大。无性系4年生以上单因子生长模型与第10年生长预测偏差在9.5%以下,序位排列比较稳定;在前10序位中、尤其在前3序位中,与实测序位吻合度高。按生长量序位选优法,4年生模型的预测序位及胸径预测值可作无性选优的产量依据。
郜昌建[3](2017)在《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分析及材积表研制》文中提出杨树人工林经营密度与出材量密切相关,为充分发挥人工林各项经营效益,需要对林分密度合理调控以达到最佳配置。材积表是林业调查中常用的林业基础数表,其中林分密度控制材积表在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收获估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光扫描技术提供了林业精准测量的数据,是本研究分析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变化及材积研制的数据基础。本文基于江苏苏北地区不同密度杨树实验林立木激光点云数据,做了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研究分析4种林分密度(株行距:3m×8m、5m×5m、4.5m×8m、6m×6m)对林木直径、树高、干形和出材量的影响。二是基于地面激光扫描数据和机载数据对林分林木(株行距:3m×5m)的树高、冠幅-材积模型的分析,并编制树高、冠幅二元杨树材积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4种林分密度林木胸径差异显着,林木平均胸径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且不同林分密度直径分布曲线近似于正态分布曲线,5m×5m林分密度直径分布呈峰态较显着曲线,3m×8m、4.5m×8m和6m×6m林分密度直径分布呈宽而平的分布曲线。在直径分布拟合时,不同林分密度中,Weibull分布拟合精度均优于相对直径法,尤以3m×8m林分密度直径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较优,调整决定系数R2在0.99以上。2、4种林分密度林木树高差异显着,4种林分密度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都具有明显相同的结构变化规律,且都呈现出接近于该林分密度平均高的林木株数最多的非对称的山状曲线,总体来说,林分树高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增大趋势缓慢。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4种不同林分密度树高结构效果较好,其中6m×6m林分密度树高拟合效果较优,拟合调整决定系数R2在0.99以上,这是由于6m×6m林分密度林木株数按树高分布较集中,在树高曲线上集中分布在径阶22cm~28cm内。3、4种林分密度林木形数、形率差异显着,林分形数、形率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形数、形率降低,干形尖削度大。在林分株数密度相近,种植方式不同的林分密度下,5m×5m林分密度下的形数、形率大于3m×8m林分密度的形数、形率,6m×6m林分密度下的形数、形率大于4.5m×8m林分密度的形数、形率,可知5m×5m和6m×6m林分密度干形更加饱满。分不同林分密度建立材积改进式时,6m×6m林分密度材积改进式为:V=a0g1.3H+a1gH/2H+(a2g1.3)/a2,2,3m×8m、5m×5m和4.5m×8m林分密度材积改进式为:V=a0q2g1.3H+(a2g1.3)/a2,其a0、a1、a2各不同。6m×6m林分密度均方根误差RMSE是0.014,精度FA是97.4%,其模型拟合精度优于其他3种林分密度。不分林分密度建立材积改进式时,材积改进式为V=0.539q2g1.3H+(1.299g1.32)/q2,不分密度材积式的相对误差与精度满足林业调查标准,均方根误差RMSE是0.024和精度FA是96.2%,其精度低于分林分密度建立的材积改进式。4、6m×6m林分密度其出材量较高,低林分密度大径材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以6m×6m林分密度优势木大径材出材率最高,达到46.50%;中径材出材率均以5m×5m林分密度为最高,中径材出材率为51.08%;小径材出材率均以3m×8m林分密度为最高,小径材出材率为56.93%。5、通过地面激光扫描数据和机载数据研建的3m×5m林分密度立木最优胸径模型为:V=a0(ea1+a2H+a3CW),调整决定系数R2为0.82,方差齐性检验F值为454.3,采用树高(H)和树冠(CW)对林下胸径建立反演模型,为机载点云数据用于材积计算提供了反演方法。根据江苏省阔叶树二元材积模型推算材积,得到基于树高、冠幅的材积模型:V=a0(ea1+a2H+a3CW)a4Ha5,平均相对误差为4.84%,并依此编制了3m×5m林分密度树高、冠幅二元杨树材积表。
陶冀,关键,彭露萍,陈利[4](2016)在《湖南省马尾松材积生长率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湖南省第六、七次复查固定样地数据为研究数据源,筛选固定样地数据,按龄组、起源分别设立生长率模型,运用SPSS软件统一协调求解参数,设立马尾松材积生长率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消除异方差影响。通过模型评价与检验,择优决定,结果表明:不同起源、龄组的生长率模型的准确性均较高。
刘培红,王晓英,王明奎[5](2015)在《造林配置对超短轮伐杨树无性系生长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标准木调查法,对6种造林配置(株行距30cm×30cm,30cm×40cm,30cm×50cm,50cm×40cm,50cm×50cm,50cm×80cm)13年生欧美杨‘L35’杨树试验林的生长和地上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造林配置密度的增加,欧美杨‘L35’胸径逐渐减小,单株生物量下降,而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树高与造林密度之间关系不密切;2年生L35杨胸径、树高、单株生物量比1年生各生长指标增幅较大,而3年生L35杨各生长指标较2年生L35杨增幅不明显。
孙楠[6](2012)在《不同造林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黑龙江省科技重大攻关项目“优质木结构用材原料林良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GA09B202-02)。杂种落叶松是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经过30多年研究出的新树种,其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及抗寒性都较长白落叶松有绝对优势,目前黑龙江省正在推广该树种的大面积栽植,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栽培模式来指导杂种落叶松的经营,而栽培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造林密度的研究。本研究选取的试验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片杂种落叶松人工林,面积20hm2,林龄为14年。2004年按照四种造林密度(2500株/hm2、3300株/hm2、4400株/hm2、6600株/hm2)设置固定标准地48块,连续观测至今。期间,对不同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的生物量,凋落量,凋落物的分解及林地的土壤情况进行了调查,为杂种落叶松人工林造林密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以为杂种落叶松栽培模式的完善提供很好的补充。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四种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的生长规律、生物量及碳储量、凋落物及其分解、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有: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单株生长指标都有显着影响,造林密度越大,其林分的胸径、单木材积和冠幅就越小,综合生长,干形,出材率等指标后,得出3300株/hm2林分的林木生长较好,干形相对较为饱满,出材率最大。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都有显着影响,3300株/hm2的林分,单株生物量最大为23.65kg,其中树枝与树叶所占比例较大,达到35.43%;4400株/hm2的林分单株生物量最小,只有21.78kg,但干材与树皮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9.28%。根据不同的造林密度建立了杂种落叶松单株生物量的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较高,为今后杂种落叶松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提供更精确的科学依据。造林密度影响杂种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林分密度越大,枯枝落叶的分解周期越长,最长超过17年(2500株/hm2),最短只有13年多一点(6600株/hm2),在改变林内微生境后,2500株/hm2林分的分解周转期最短,只需不到4年的时间。枯枝落叶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减少较快的是造林密度为33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林分,说明这两种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枯枝落叶养分元素的归还较快。从造林密度对林地土壤中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钙、镁等养分的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来看,33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林分,土壤结构较好,养分元素充足,较另两种密度更适合微生物的繁衍增殖。对以上研究进行综合的评价与分析,得出3300株/hm2和4400株/hm2是杂种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干形及养分循环较好的造林密度。3300株/hm2的造林密度在培育中小径材时不需进行抚育间伐,而4400株/hm2的杂种落叶松在培育中径材或大径材时要进行1-2次的间伐。本研究是对杂种落叶松优化经营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为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在黑龙江省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胡小龙[7](2011)在《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段,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之一。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该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加剧,草牧场严重退化。本文采用野外调查监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对2001年至2009年多伦地区的植被、沙尘暴、地表风蚀特征、土壤水分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人工措施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多伦县植物种类的丰富度较高,有种子植物75科258属544种。其中食用植物共有58科、121属、192种;药用植物共有69科、164属、282种;防护及观赏植物共有22科、35属、50种;工业用植物共有15科、31属、38种。如果能够科学栽培繁殖并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即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又能够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2)多伦县通过近十年的生态建设,使得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沙丘各年度的平均蚀积量逐年下降,流动沙丘向半固定、固定沙丘转化。(3)从沙粒粒径的空间异质性来看,灌丛的冠幅越大,越有利于风蚀中细沙、极细沙和粉沙的截留,而灌丛的高度对沙粒粒径的百分含量影响不大;土壤5-10cm表层的含水量受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有人工措施的草地的土壤含水量远高于无人工措施的天然草地和未围封沙地;沙地营造乔木人工林对林下的土壤养分无明显影响。(4)围栏封育是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手段之一,围封区内多以多年生植物为主,植物群落稳定,且草层高度、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围栏外。人工植被重建使沙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随着人工植被林龄的增长,区域内植物种类增加。不同固沙年限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直接影响固沙区的土壤含水量,随着植物群落逐渐变为稳定,植株密度、植被盖度等指标明显增大,使得土壤的蒸发量降低,土壤表层含水量相对增加。(5)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政策性因子和人口因子。未利用土地、耕地转向了草地、林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表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围栏禁牧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使退化草地的风蚀沙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秦儒,许丽,吴迪,郑彬,李有奇,白瑞[8](2010)在《多坝沟绿洲杨树速生丰产林造林初期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多坝沟绿洲杨树造林初期技术,包括选苗、选地、整地方式、整地时间、造林时间、造林技术、营林密度等方面的调查总结,为当地营造速生丰产杨树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席佳,赵荣军,费本华,吕建雄[9](2009)在《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概述了国内杨树培育,木材解剖、化学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杨树杂交育种、定向培育、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并对杨树木材研究及加工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杨树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裴莹[10](2009)在《欧美杨107、108在新乡市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新乡地区引种了欧美杨无性系107、108号,对其物侯期、苗期和成林后生长发育情况、造林成活率等进行了调查观测,开展了不同造林模式、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施肥方法等对其生长影响的研究,并调查了其对病虫害和干旱、水渍、风折等逆境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1)引种推广过程中开展的欧美杨107杨、108杨的物候观测、苗期和林木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表明,这两个新品种具有形态优美、树干通直、侧枝细、分枝角度小、树冠窄,年生长期长、生长快、材质优、繁殖容易、栽植成活率高的特点。一般年生长天数230~250天,扦插成活率在95%以上,1年生扦插苗高达3.5m、地径3cm;栽植成活率在92%以上,年均生长量树高3m、胸径3.5cm,在全市杨树适生区表现良好。(2)研究总结出欧美杨107杨、108杨繁育的主要技术:扦插的适宜密度为30×50cm、适宜插穗长度为15~18cm;扦插育苗时用ABT生根粉50、100 ppm处理等技术关键。(3)研究总结出欧美杨107杨、108杨栽植的主要技术:选择潮土类、沙壤土立地,3×2×8m宽窄行农用林业栽植模式,秋冬季造林。(4)研究总结出营建欧美杨107杨、108杨丰产林管护的主要技术:每年7月份穴状追施肥料N 100g/株、P2O5 50g/株、K2O 50g/株;幼树修枝1/3或1/3以下。(5)多点抗逆性调查表明欧美杨107、108杨对天牛抗性极强,对叶部褐斑病抗性较强,抗旱性极强,抗寒性强,耐水渍,抗风折,较抗树干溃疡病、杨扇舟蛾。
二、营林密度对杨树材积生长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林密度对杨树材积生长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章古台樟子松树高生长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土壤条件 |
2.3 气候概况 |
2.4 植被概况 |
3 竞争对树高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竞争对林木个体树高的影响 |
3.3 竞争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 |
3.4 讨论与小结 |
4 病虫害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单木树高模型筛选 |
4.3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单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检验 |
4.4 模型参数的意义 |
4.5 病虫害对樟子松树高生长量的影响分析 |
4.6 病虫害对樟子松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影响分析 |
4.7 讨论与小结 |
5 气候因子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固定效应模型 |
5.3 混合效应模型 |
5.4 气候对樟子松单木树高生长影响 |
5.5 讨论与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单因子生长模型在杨树生长预测及良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生长模型参数的确定 |
1.2.2 不同拟合年龄模型胸径值的测算 |
1.2.3 偏差相对值及差异水平检验 |
1.2.4生长模型在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子生长模型在杨树生长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
2.2 单因子生长模型对无性系总体胸径生长的预测 |
2.2.1无性系总体主伐年的胸径预测及偏差 |
2.2.2 无性系总体胸径拟合偏差演变历程 |
2.3 单因子生长模型在杨树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
3 结论与讨论 |
(3)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分析及材积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林分密度控制研究进展 |
1.2.3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
1.2.4 形数与形率研究进展 |
1.2.5 削度方程研究进展 |
1.2.6 杨树材积表编制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采集方法 |
2.2.1 地面激光扫描技术 |
2.2.2 地面激光扫描点云数据预处理 |
2.2.3 地面激光扫描数据立木结构参数提取 |
2.2.4 机载激光扫描数据提取 |
2.3 数据整理 |
第三章 不同林分密度测树因子的估测方法 |
3.1 林分密度对林木直径的影响 |
3.1.1 林分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林分密度的直径分布 |
3.1.3 不同林分密度直径分布拟合 |
3.2 林分密度对林木树高的影响 |
3.2.1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林分密度树高分布 |
3.2.3 不同林分密度的树高分布拟合 |
3.3 不同林分密度的林木干形削度 |
3.3.1 胸高形数、形率的测度 |
3.3.2 形数和形率模型选取 |
3.3.3 材积估测与拟合 |
3.4 不同林分密度的出材量 |
3.5 检验方法 |
第四章 结果检验与分析 |
4.1 林分密度对林木直径的影响 |
4.1.1 林分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 |
4.1.2 不同林分密度直径分布 |
4.1.3 不同林分密度林木直径分布拟合 |
4.2 林分密度对林木树高的影响 |
4.2.1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4.2.2 林分密度树高分布结构 |
4.2.3 不同林分密度树高分布拟合 |
4.3 林分密度对林木干形的影响 |
4.3.1 林分密度对林木形数和形率的影响 |
4.3.2 形数和形率模型分析与检验 |
4.3.3 材积估测与拟合 |
4.4 林分密度林分出材量的影响 |
第五章 杨树材积表的编制 |
5.1 材积模型 |
5.1.1 胸径模型研建 |
5.1.2 材积模型分析与检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胸径模型分析 |
5.2.2 二元材积模型检验与材积拟合 |
5.2.3 二元杨树材积表编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立木材积精度分析表 |
附表2 二元树高、冠幅杨树材积表 |
(4)湖南省马尾松材积生长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处理 |
2.2 生长率模型选择 |
2.3 材积生长率模型的设立 |
2.3.1 样木材积生长量 |
2.3.2 样木材积生长率计算 |
2.4 材积生长率模型的设立 |
2.5 生长率模型的拟合与精度检验 |
2.6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与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合格样本自动筛选 |
3.2 马尾松材积生长率模型 |
3.3 马尾松材积生长率表编制 |
3.4 为其它树种材积生长率模型的设立及编制提供参考 |
(5)造林配置对超短轮伐杨树无性系生长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造林配置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2.2 造林配置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2.3 造林配置对单株生物量的影响 |
2.4 造林配置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6)不同造林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杂种落叶松育种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状况 |
1.1.2 国内研究状况 |
1.2 人工林经营与发展概况 |
1.2.1 林分生长规律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1.2.2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1.2.3 树木干形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1.3 生物量研究 |
1.3.1 样地面积法和平均木法 |
1.3.2 生物量转换因子法 |
1.3.3 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
1.3.4 遥感技术方法 |
1.3.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6 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凋落物研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凋落物的分解进程 |
1.5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
1.5.1 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现状 |
1.5.2 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现状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3 森林资源状况 |
3 数据采集与整理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整理 |
3.3 测定及计算方法 |
3.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3.3.2 凋落物分解 |
3.3.3 枯枝落叶养分的测定 |
3.3.4 微生物的测定方法 |
4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
4.1 杂种落叶松的胸径生长 |
4.1.1 杂种落叶松胸径生长情况 |
4.1.2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胸径生长的影响 |
4.1.3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直径分布的影响 |
4.2 杂种落叶松的树高生长 |
4.2.1 杂种落叶松树高生长情况 |
4.2.2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树高生长的影响 |
4.3 杂种落叶松的胸高断面积 |
4.3.1 杂种落叶松断面积生长情况 |
4.3.2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断面积的影响 |
4.4 杂种落叶松的材积生长 |
4.4.1 杂种落叶松单株材积生长情况 |
4.4.2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单株材积的影响 |
4.4.3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林分蓄积的影响 |
4.5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冠幅的影响 |
4.6 杂种落叶松干形控制的研究 |
4.6.1 数据的处理方法 |
4.6.2 造林密度对形数的影响 |
4.6.3 造林密度对形率的影响 |
4.7 杂种落叶松材种出材率的研究 |
4.7.1 削度方程的拟合 |
4.7.2 材种标准的确定 |
4.7.3 树皮率方程 |
4.7.4 树高曲线方程 |
4.7.5 单株材种出材率表 |
4.8 杂种落叶松密度效应 |
4.8.1 密度效应模型 |
4.8.2 合理经营密度的确定 |
4.9 小结 |
5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 |
5.1 杂种落叶松含水率的分析 |
5.1.1 各组分含水率的总体状况 |
5.1.2 不同径阶的各组分含水率 |
5.1.3 不同造林密度的各组分含水率 |
5.2 杂种落叶松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
5.2.1 杂种落叶松的单株生物量 |
5.2.2 杂种落叶松各组分生物量的分配 |
5.3 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 |
5.3.1 各组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 |
5.3.2 杂种落叶松单木生物量模型 |
5.3.3 不同密度杂种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5.4 杂种落叶松林分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研究 |
5.4.1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
5.4.2 杂种落叶松碳储量及固碳价值研究 |
5.5 小结 |
6 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6.1 造林密度对年凋落量的影响 |
6.2 造林密度对枯枝落叶分解的影响 |
6.2.1 造林密度对干物质失重量的影响 |
6.2.2 造林密度对失重率的影响 |
6.2.3 造林密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
6.3 造林密度对枯枝落叶养分归还量的影响 |
6.3.1 枯枝落叶初始养分含量 |
6.3.2 枯枝落叶全氮 |
6.3.3 枯枝落叶全磷 |
6.3.4 枯枝落叶全钾 |
6.3.5 枯枝落叶全钙 |
6.3.6 枯枝落叶全镁 |
6.4 小结 |
7 造林密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
7.1 造林密度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7.1.1 土壤的物理性质 |
7.1.2 土壤的化学性质 |
7.2 造林密度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 |
7.2.1 土壤细菌 |
7.2.2 土壤放线菌 |
7.2.3 土壤真菌 |
7.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土地荒漠化研究 |
1.1.1 荒漠化现状 |
1.1.2 荒漠化的成因 |
1.1.3 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
1.1.4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现状、成因 |
1.2 生态恢复的研究 |
1.2.1 退化草地的恢复措施 |
1.2.2 沙地人工林建设 |
1.2.3 沙障固沙研究 |
1.2.4 沙地植被恢复与人工植被重建技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水资源条件 |
2.1.5 土壤类型 |
2.1.6 植被资源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2.1 行政区划 |
2.2.2 人口分布 |
2.2.3 经济结构 |
2.2.4 历史文化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点布设 |
3.2.2 植被指标测定 |
3.2.3 土壤性质测定 |
3.2.4 沙尘暴监测数据收集 |
3.2.5 风蚀量定位监测 |
3.2.6 社会经济数据收集 |
4 多伦县植被调查与分析 |
4.1 天然植物区系划分 |
4.2 植物科属种统计分析 |
4.3 多伦县植物资源生活型特征 |
4.4 多伦县野生植物资源 |
4.5 小结 |
5 沙尘暴变化规律与地表风蚀特征的研究 |
5.1 沙尘暴发生变化规律 |
5.1.1 多伦县沙尘暴发生年变化规律 |
5.1.2 多伦县沙尘暴发生月变化规律 |
5.2 地表蚀积量分析 |
5.2.1 不同类型沙丘年度平均蚀积量对比分析 |
5.2.2 不同类型沙丘风季平均蚀积量对比分析 |
5.2.3 不同类型沙丘夏季平均蚀积量对比分析 |
5.2.4 同类型沙丘不同季相平均蚀积量对比分析 |
5.3 小结 |
6 植被重建恢复措施对土壤影响的研究 |
6.1 土壤粒径沙粒粒径组成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灌丛大小和土壤风蚀相关性 |
6.2 土壤含水量、降水量、蒸发量 |
6.3 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变化及综合评价 |
6.4 小结 |
7 围封造林治理措施对植被影响的研究 |
7.1 围封禁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
7.1.1 植物区系组成变化 |
7.1.2 植被特征的分析 |
7.2 流动沙丘植被群落组成变化 |
7.3 不同类型人工林地植被的变化 |
7.3.1 植物组成特征 |
7.3.2 植被多样性 |
7.4 植被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
7.4.1 植物群落DCCA排序 |
7.5 小结 |
8 社会经济变化的研究 |
8.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8.2 经济效益分析 |
8.3 小结 |
9 结论和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多坝沟绿洲杨树速生丰产林造林初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苗与造林地选择 |
2 整地 |
3 造林 |
3.1 造林时间 |
3.1.1 春季造林 |
3.1.2 秋季造林 |
3.2 造林技术 |
3.3 造林密度 |
4 结论 |
(9)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的培育 |
1.1 杂交育种 |
1.2 定向培育 |
2 杨树的木材性质 |
2.1 解剖性质 |
2.2 化学性质 |
2.3 物理力学性质 |
3 杨树木材的加工利用 |
3.1 纸浆用纤维 |
3.2 人造板 |
3.2.1 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 |
3.2.2 人造薄木 |
3.2.3 重组木 |
3.2.4 集成材 |
3.2.5 细木工板 |
3.3 杨木改性 |
3.3.1 单板染色 |
3.3.2 表面密实化 |
3.3.3 木材炭化处理 |
4 讨论与展望 |
(10)欧美杨107、108在新乡市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
1.2 杨树速生机理研究 |
1.3 杨树早期选择研究 |
1.4 杨树的生长和生物量研究 |
1.5 杨树施肥研究进展 |
2. 前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欧美杨新品种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试验设计与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欧美杨形态特征与木材特性 |
4.2 物候期 |
4.3 苗期生长情况 |
4.4 林木生长情况 |
4.5 抗逆性调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营林密度对杨树材积生长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章古台樟子松树高生长影响因素分析[D]. 周晏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2]单因子生长模型在杨树生长预测及良种选育中的应用[J]. 吴敏,汤玉喜,吴立勋,唐洁,李永进. 湖南林业科技, 2017(06)
- [3]不同杨树林分密度测树因子分析及材积表研制[D]. 郜昌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湖南省马尾松材积生长率模型研究[J]. 陶冀,关键,彭露萍,陈利. 低碳世界, 2016(26)
- [5]造林配置对超短轮伐杨树无性系生长量的影响[J]. 刘培红,王晓英,王明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8)
- [6]不同造林密度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动态研究[D]. 孙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2(11)
- [7]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D]. 胡小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8]多坝沟绿洲杨树速生丰产林造林初期技术[J]. 秦儒,许丽,吴迪,郑彬,李有奇,白瑞.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02)
- [9]国内杨树培育、木材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 席佳,赵荣军,费本华,吕建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0]欧美杨107、108在新乡市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研究[D]. 裴莹.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