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海显莲,巨克英,戴升,李甫[1](2018)在《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气候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中国最大的盐湖在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也都发源于青海,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区和生态安全的屏障,又是高原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在全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据《青海日报》报道,2017年底,西宁市通过国家水利部行政验收,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探索出了一条青藏高原地区缺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西宁模式",其中探索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城市河道治理新方式、科技创新与引领作用等宝贵经验,为高原地区治水提供了借鉴。2018年,西宁市以"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建设行动为抓手,坚实地推进西宁绿色发展,更加厚实地打造西宁的生态底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自然,因为相互友好,才唇齿相依;因为取之有度,才用之不竭。不断激发人人参与的生态自觉,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才能让青海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走上永续发展之路。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形复杂,山脉横亘,地貌多样。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青海是我国幅员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海拔最高、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着称于世。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省主要划分为五大生态环境保护区,即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柴达木环境保护区及东部农业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长江、黄河等河流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气象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贯穿推进新时期气象现代化建设理念,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新一代天气雷达、土壤干旱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冬春季飞机增雨(雪)和地面高炮、火箭人工作业,采用相应的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及其算法,为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等相关决策部门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等高影响天气全天候、无缝隙、高精度的预报预警、预警预报的天气气候信息和决策咨询服务。春季环流是冬季和夏季环流的过渡阶段,每年环流的演变过渡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中高纬度冷空气势力和低纬度暖湿气流激烈交绥,造成整层环流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并进一步引起天气的变化,甚至带来一些极端天气事件。2017年进入春季以来,青海省出现了罕见降水异常和气温偏低。从气候变暖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多次出现阶段性的低温天气比较少见。本文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水体遥感卫星等非常规监测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旨在增强决策服务产品的有效性,提高决策服务能力。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到寒潮标准,8站次达到强降温标准,5月上旬是气温偏低幅度最大一旬;北极涛动大部分时间为负位相,是异常气候特征主要原因;土壤墒情较好,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期和牧草返青普遍推迟;青海湖至4月13日完全解冻,解冻期较去年提前38天,较近10年平均提前44天,实属少见,湖面面积达200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在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和三江源地区开展以抗旱、增蓄及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东部农业区春旱严峻形势,为服务和保障春耕备耕、森林防火等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韩建昌[2](2016)在《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源于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创造,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指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以自由飞行为特征的通用航空既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通用航空事业之所以不够发达,航空文化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通用航空文化在当代中国刚刚兴起,通用航空发展正在成为热点。通用航空文化是通用航空的灵魂,与通用航空产业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软件与硬件、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自由飞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愿望,不仅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标志。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构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探索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规律,寻找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目的、内涵以及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对选题的缘起、选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第二章,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结合通用航空文化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的一些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是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本文后续理论架构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二章还界定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现,并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价值观文化层面对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第三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回顾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对航空文化的起源以及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行了考察;分析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对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行了论述。第四章,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及价值构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该具有的精神特征,并将其概括为自由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人本精神、开放精神、服务精神、法治精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用航空文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了交通变革、科技发展以及飞行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论述了自由飞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强化国民航空意识、建设航空强国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五章,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论述了文化与产业的关系,分析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气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以及文化资源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和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产业发展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第六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通用航空文化建设需要从政府、公民、企业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构建和系统推进。提出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建设先进航空文化的系列途径。构建了通过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和开发航空文化产品,加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从企业文化建设和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考察了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的特点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建构起通用航空文化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内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出发,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域,进行通用航空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探索,拓展了当代先进文化的研究范围。二是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产业及人的生活改变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航空文化建设找到了基本的路径依据。研究通用航空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对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从而提供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本文以上述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为分析框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实践层面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并对其进行了反馈验证。
何原驰[3](2013)在《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可行性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通用航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用航空企业是通用航空产业的运营主体。本文结合R通用航空公司项目建设实际,研究了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的可行性,预测了该企业建设运营中会存在客观风险并阐述了风险管理机制:1.阐述了通用航空的基本概念,分析了通用航空的国内外现状,指出开展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可行性及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2.分析了通用航空作业市场需求,研究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行业扶符政策,指出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项目符合行业政策、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明确了R通用航空公司的业务市场定位。3.分析了公司运营基地的区位、空域、气象、机场跑道等条件和机场管理服务机制,论证了R通用航空公司立足该运营基地开展运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了通用航空农林作业的技术优势,论证了R通用航空公司获得企业正常运营所必需的紧缺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可行性,阐述了R通用航空公司选购C42多用途轻型飞机、运-5B通用飞机用于飞行作业的技术可行性,指出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项目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4.分析了R通用航公司建设项目的成本投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出了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项目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的可行性。5.预测了R通用航空公司在运营管理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对R通用航空公司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詹秀娣[4](2012)在《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正确的人地观念是今日和未来世界合格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作为地理教科书编制的一项基本理念得以确立。但在地理教科书编制实践中,因缺乏指导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方法论,人们往往凭经验把握“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方向与深广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教科书编制的水准。从地理教科书评价的角度而言,因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的评价指标,地理教科书是否真正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对其评价也一直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因此,探明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需遵从的视角,据此构建出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和较强可操作性的阐明人地关系的“路线图”,进而总结该“路线图”实施的基本策略,继而以该“路线图”为基本框架,构建用于评价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文章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首先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归纳。继而以人地关系思想为逻辑起点,在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对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人地关系有关内容的指向性要求的基础上,归纳出阐明人地关系的基本视角,即正确阐明人地关系需从“基本维度”、“阐述方向”、“阐述的基本内容与深广度”三个角度出发,并依此初步构建了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路线图”。为进一步完善该“路线图”,文章作者还设计了调查问卷,征求人文地理学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以及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研究人员对“路线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修正与完善了地理教科书编制人地关系的“路线图”。为了提高该“路线图”的指导作用与可操作性,文章总结归纳了运用该“路线图”的实施策略。文章还以“路线图”为基本架构,构建了用以评价地理教科书是否从真正意义上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评价教科书是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方法与路径。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基本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绪论部分从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目前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该项研究的背景,明确阐明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目标,并呈现了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正文部分首先从地理学家有关人地关系概念、人地矛盾内涵、人地关系规律、主要人地关系学说等研究成果入手,较为系统地梳理、归纳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文章认为,人地关系思想对于地理教科书人地关系方面教学素材的选择与组织、阐释角度的确定、阐述的深广度的把握等方面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可以作为地理教科书编制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方法论依据与逻辑起点。文章围绕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梳理出了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视角,用以作为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有关人地关系内容的“路线图”。该“路线图”的基本架构是:首先要从“需把握的基本维度”着眼“谋篇布局”,即要总体考虑“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相互协调”三者的比重、在哪些章节重点加以呈现等问题;进而在“基本维度”的框架下把握各维度的“阐述方向”,按“阐述方向”的引领确定人地关系基本素材的选材方向;接着在“阐述方向”的架构下,选择相应的有关人地关系的素材配置到相应的知识内容中去,并按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呈现和表述。为了验证、修正基于人地关系思想理论分析构建的“路线图”,文章通过研制专家问卷,咨询专家对“路线图”的意见和建议,修正完善了“路线图”。接着,文章以修正后的“路线图”为方法论依据,提出了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对提出的策略均设计了相关案例进行了具体阐述。文章基于目前缺乏科学评价地理教科书是否真正“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评价标准的实际,依据所构建的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路线图”,通过问卷调查,咨询相关学者对各项指标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意见,确定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制定了用于评价地理教科书是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说明了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实践中的运用方法。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概括了本文在人地关系思想理论及其对地理教科书编制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制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评价地理教科书编制人地关系的路径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同时,对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
张桂香[5](2012)在《浅淡围场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文中提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河北省承德市县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高原、深山、浅山、沙地、沟谷、河湖等地形地貌多样而导致气候类型复杂的县分。文章综述了围场的低温、霜冻、干旱、风沙、雹害、洪涝、暴雨、雨淞等主要气象灾害,提出完善县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覆盖面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防灾减灾的对策措施。
欧建军[6](2011)在《利用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的垂直结构特征,无论是对天气、气候还是人工影响天气都十分重要,但业务上直接有效的观测手段十分缺乏。本文首先通过对比,选取以相对湿度阈值法作为云垂直结构分析的方法,并利用地基云雷达、空基云雷达、地面观测、激光云高仪、风云反演云顶高度等资料验证了该方法分析云垂直结构的可行性及可用性。并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利用探空分析出的云垂直结构特征,对某一站点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得到该站点区域内云体的时间演变的情况;对多探空站点进行空间剖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到不同天气系统云系的空间结构特征。利用探空对冻雨的温湿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冻雨主要以暖雨机制为主,占总数73%,而冰相机制冻雨仅有27%;以暖雨机制产生的冻雨,云顶普遍不高(低于3km),而冰相机制冻雨云顶相对较高(可达9km);出现冻雨时地面温度(百叶箱温度)均低于0℃;冰相机制冻雨的暖层厚度基本在lkm以上,暖层最高温度平均在3℃以上;我国北方(北纬30°以北的地区)发生冻雨的机制比较单一,主要是冰相机制,南方(北纬30°以南)两种机制冻雨都存在,受地形影响,一般在海拔高的地区暖雨机制比冰相机制多。采用相对湿度阈值法,利用2009年到2010年两年的资料,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区划选取10个站点进行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平均云底高度为2361m,平均云顶高度为6383m,平均云厚为4022m,68.4%为有云天气,有云时单层云和多层云各占一半。云垂直结构特征存在季节变化的规律:云底高度随季节变化不大,而云顶高度在夏天达到最高,到冬天云顶最低,云厚与云顶变化一致。云垂直结构特征存在区域特征,尤其表现在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差别:湿润地区云底高度较低,云层厚度和夹层厚度都较厚,而干旱地区云底高度较高,云层厚度和夹层厚度较薄;干旱地区无云比例较高,均在40%以上,即使有云也以单层居多,而湿润地区无云比例较少,有云时以多层云居多。降水云和非降水云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降水云云底低,云顶高,云层厚且夹层薄,而非降水云正好相反。利用天气预报中的BS和TS评分方法,对不同相对湿度阈值进行评分分析,得到了不同高度上判断云的最佳相对湿度阈值,并对该阈值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最后得到一套适合于我国L波段探空秒数据的云垂直结构分析方法。
苏娟,张宇[7](2010)在《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为农业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农村是气象工作最广阔的领域,农民是气象服务最广大的对象,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气象部门不仅在防台、防汛、抗旱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服务中效益显着,而且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农村仍然属于气象服务的边远地带和防御气象灾害的薄弱地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基本特征、着眼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加快气象科技服务向农村延伸,做好农村气象科技服务,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每个气象工作者应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气象科技为农服务存在的诸如服务面较窄、气象信息不够准确、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不够及时、信息的传递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等现状和问题,探索着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一是要加强气象工作者为农服务的责任感;二是要建立和健全服务农村的气象信息组织机构;三是要积极拓展为农服务的气象信息种类和传播途径;四是要发展包括气象科技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章莹菁,陆耀辉,徐明,孟永军,何忠银[8](2008)在《桐庐伏旱时期人工增雨条件分析与应用》文中提出桐庐县地处浙江西北部,属"八山半水分半田"的低山丘陵区,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几年,干旱灾害日趋严重,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已经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加强人工增雨天气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防御和减轻干旱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和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孙旭东,蒋斌,田野,尚峰,高贵,赵建,付琼[9](2008)在《黔西南州烤烟生产区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效益评估》文中提出黔西南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地形地势复杂,每年都有干旱、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对优质烤烟生产影响很大。该文就黔西南冰雹天气的成因、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移动路径、人工增雨防雹技术及实例进行总结,以期今后更好地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章莹菁,陆耀辉,徐明,孟永军,何忠银[10](2007)在《桐庐伏旱时期人工增雨条件分析与应用》文中认为通过对桐庐县干旱特征的分析,指出干旱是桐庐县的主要气象灾害,平均高达3年2遇,而夏秋旱占94%。夏季对流性积云是桐庐县人工增雨的主要云系,准确预测对流性天气发生的条件,及时把握有利的增雨作业时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增雨效益,人工增雨是缓解干旱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1.1.1 问题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2.1.1 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
2.1.2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精神 |
2.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2.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
2.2.1 人的本质 |
2.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2.2.3 文化与自由的关系 |
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
2.3.1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2.3.2 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文化 |
2.3.3 通用航空实践与文化生产力 |
2.3.4 文化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2.4 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 |
2.4.1 航空文化、民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文化的关系 |
2.4.2 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 |
2.4.3 通用航空文化的外在表现 |
2.4.4 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 |
第3章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 |
3.1.1 航空文化的最早起源——古代人类的飞行向往 |
3.1.2 西方近代航空文化的实践探索 |
3.1.3 现代航空文化的形成 |
3.1.4 世界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繁荣 |
3.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和机遇 |
3.2.1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回顾 |
3.2.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的机遇 |
3.3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通用航空产业难以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
3.3.2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力量薄弱 |
3.4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
3.4.1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
3.4.2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需要 |
3.4.3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
第4章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和价值构建 |
4.1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具有的精神特征 |
4.1.1 自由精神 |
4.1.2 探索精神 |
4.1.3 创新精神 |
4.1.4 人本精神 |
4.1.5 开放精神 |
4.1.6 公共服务精神 |
4.1.7 法治精神 |
4.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价值构建 |
4.2.1 通用航空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
4.2.2 通用航空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4.2.3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共享中国梦 |
4.2.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国民航空意识 |
第5章 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 |
5.1 产业与文化的关系 |
5.1.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5.1.2 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现实要求 |
5.1.3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态 |
5.2 通用航空产业体现航空文化的精神内涵 |
5.2.1 通用航空产业具有天然的文化气质 |
5.2.2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培育航空文化 |
5.2.3 以通用航空为手段,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 |
5.3 通用航空企业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
5.3.1 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通用航空特性 |
5.3.2 通过社会责任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
5.3.3 通过品牌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
5.4 两种类型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
5.4.1 通用航空制造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
5.4.2 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
第6章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 |
6.1 协同推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
6.1.1 强化政府的航空意识及服务观念 |
6.1.2 激发国民的航空意识及参与热情 |
6.1.3 发挥通用航空企业的能动作用 |
6.1.4 发挥航空学会的桥梁作用 |
6.1.5 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 |
6.1.6 发挥硬件与软件的协同效应 |
6.1.7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
6.2.1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价值观念 |
6.2.2 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 |
6.3 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开发航空文化产品 |
6.3.1 举办航展 |
6.3.2 开展主题飞行活动 |
6.3.3 举办知识讲座 |
6.3.4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
6.3.5 运用新闻事件及名人效应 |
6.3.6 开发航空文化创意产品 |
6.3.7 制作书籍、影视及网络产品 |
第7章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
7.1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 |
7.1.1 构建价值理念,塑造发展通用航空的灵魂 |
7.1.2 实现知行合一,用发展通用航空的理念引导员工行为 |
7.1.3 融入企业管理,建设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子文化 |
7.1.4 建设文化阵地,打牢文化建设的基础 |
7.2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 |
7.2.1 举办通用航空活动,普及通用航空文化 |
7.2.2 发挥新闻媒介传播作用,强化国民航空意识 |
7.2.3 发展航空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传播航空文化 |
7.2.4 开发航空文化产品,拓宽通用航空文化传播途径 |
7.3 文化建设实践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可行性及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内容 |
第2章 行业政策与市场需求分析 |
2.1 行业政策分析 |
2.1.1 国家政策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
2.1.2 民航局成立专门机构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
2.1.3 辽宁省强力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
2.2 市场需求分析 |
2.2.1 中国通用航空市场结构 |
2.2.2 东北通用航空运营企业发展情况 |
2.2.3 农林航空市场分析 |
2.3 R通用航空公司的市场及业务定位 |
第3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 基地运营保障的可行性 |
3.2 航空农林作业的技术可行性 |
3.3 获得紧缺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可行性 |
3.4 作业机型的技术适用性 |
3.4.1 运-5B飞机用于飞行作业的技术可行性 |
3.4.2 C42轻型飞机用于飞行作业的技术可行性 |
第4章 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 |
4.1 成本估算 |
4.1.1 成本估算的算法研究 |
4.1.2 适用R通用航空公司成本估算的方法选定 |
4.1.3 通用航空作业成本估算标准 |
4.1.4 固定成本估算 |
4.1.5 可变成本估算 |
4.1.6 其他成本估算 |
4.2 经济效益分析 |
4.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章 风险管理 |
5.1 风险识别 |
5.1.1 政策风险 |
5.1.2 市场营销风险 |
5.1.3 财务风险 |
5.1.4 飞机作业风险 |
5.1.5 人力资源风险 |
5.2 风险控制 |
5.2.1 将项目管理方法用于公司管理,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
5.2.2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降低运营风险 |
5.2.3 建设学习型安全生产企业,规避政策风险 |
5.2.4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降低飞行作业风险 |
5.2.5 做好运营基地机场使用保障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本文涉及的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四、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
六、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析 |
一、 人地关系 |
二、 高中地理教科书 |
三、 高中地理教科书评价 |
四、 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地理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地理学家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地理学家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三、地理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中学地理课程视野中的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
一、 中学地理课程阐释人地关系的现状 |
二、 中学地理课程编制与贯彻人地关系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人地关系思想:构建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逻辑起点 |
第一节 梳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方法与路径 |
一、 筛选具备人地关系“思想”成分的研究文献 |
二、 围绕具备“思想”成分的研究文献确定具体梳理方向 |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一、 人地关系矛盾内涵及其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二、 人地关系规律及其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三、 主要人地关系学说及其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指向性要求 |
第三节 中学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视角 |
一、 辩证阐明“地对人的影响性质” |
二、有针对性地阐释“地对人的影响方式” |
三、 辩证阐明“人对地的影响性质” |
四、 全面阐明“人对地的影响方式” |
五、 辩证阐明“科学技术的中介作用” |
六、 全面关照人地协调观念的三个角度 |
第四章 专家咨询: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修正与完善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一、 问卷调查目的 |
二、 样本的选取和获得 |
三、 调查问卷设计 |
四、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
五、 问卷设计流程 |
第二节 专家咨询结果与讨论 |
一、 关于“路线图”的整体结构 |
二、 关于“基本维度” |
三、 关于“阐述方向” |
四、 关于“基本内容” |
五、 关于其他意见和建议 |
六、 修正后的“路线图” |
第五章 地理教科书依据“路线图”阐释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按照人地关系“基本维度”对高中地理教科书谋篇布局 |
一、 依据“地对人的作用”组织相关内容 |
二、 依据“人对地的影响”组织相关内容 |
三、 依据“人地关系调节”组织相关内容 |
四、 将“人地协调观念”合理渗透在整个高中地理教科书中 |
第二节 按照人地关系“阐述方向”选取人地关系的基本内容 |
一、 “地对人的作用”的阐释策略 |
二、 “人对地的影响”的阐释策略 |
三、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阐释策略 |
第六章 依据“路线图”构建评价地理教科书阐释人地关系质量的指标体系 |
第一节 评价指标构建过程 |
一、 理论准备 |
二、 评价指标形成 |
第二节 权重构建 |
一、 权重构建过程 |
二、 权重的计算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一、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工具 |
二、 根据评价表采集评价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有关“路线图”科学性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二 有关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浅淡围场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论文提纲范文)
1 围场的气候类型与气候要素 |
2 围场的主要气象灾害 |
2.1 低温 |
2.2 霜冻 |
2.3 干旱 |
2.4 风沙 |
2.5 雹害 |
2.6 洪涝 |
2.7 暴雨 |
2.8 雨淞 |
3 防灾减灾对策 |
3.1 完善县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 |
3.2 建设覆盖广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平台 |
3.3 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
3.4 制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
3.5 定期组织科普宣传活动 |
3.6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
(6)利用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1.1 温度露点差法 |
1.2.1.2 相对湿度阈值法 |
1.2.1.3 温湿度二阶导数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仪器及数据资料介绍 |
2.1 探空仪器及数据 |
2.1.1 Vaisala RS92探空仪 |
2.1.2 L波段GTS1数字探空仪 |
2.2 云雷达数据 |
2.2.1 地基云雷达 |
2.2.2 空基云雷达(CloudSat) |
2.3 地面气象人工观测数据 |
2.4 激光云高仪数据 |
2.5 卫星反演云顶高度 |
第三章 探空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及验证 |
3.1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方法的确定 |
3.2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方法的检验 |
3.2.1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与地基云雷达对比 |
3.2.2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与空基云雷达对比 |
3.2.2.1 单层云结构的探空分析同云卫星的观测验证 |
3.2.2.2 多层云结构的探空分析同云卫星的观测验证 |
3.2.3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与地面人工观测对比 |
3.2.4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与激光云高仪对比 |
3.2.5 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与卫星反演云顶高度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探空分析云垂直结构方法的应用 |
4.1 云垂直结构的时间演变分析 |
4.2 云垂直结构的空间结构分析 |
4.3 我国冻雨温湿结构特征分析 |
4.3.1 资料与方法 |
4.3.2 冻雨的时空分布及温湿结构特征分析 |
4.3.2.1 全国冻雨空间分布分析 |
4.3.2.2 全国冻雨时间分布分析 |
4.3.2.3 探空站点冻雨时空分析 |
4.3.2.4 利用探空资料对六类冻雨结构特征分析 |
4.3.2.5 不同机制冻雨空间分布特征 |
4.3.3 结论与讨论 |
4.4 云垂直结构气候学统计分析 |
4.4.1 数据及方法说明 |
4.4.2 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
4.4.2.1 云高度和云厚度特征 |
4.4.2.2 多层云的结构特征 |
4.4.2.3 高中低云的结构特征 |
4.4.2.4 云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
4.4.2.5 云结构的区域变化特征 |
4.4.2.6 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云结构特征 |
4.4.3 降水云和非降水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
4.4.4 结论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利用L波段探空数据判断云方法的优化 |
5.1 数据选取及分析方法说明 |
5.2 相对湿度阈值的优化确定 |
5.2.1 云内、云外相对湿度累积频率分布 |
5.2.2 相对湿度阈值的BS和TS评分测试 |
5.2.3 相对湿度阈值的优化 |
5.3 一些问题的讨论 |
5.3.1 不同温度下的相对湿度阈值 |
5.3.2 探空滞后性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黔西南州烤烟生产区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烤烟区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2.1 黔西南烤烟生产区冰雹天气的主要移动路径 |
2.2 黔西南烤烟区冰雹的地理分布 |
2.3 黔西南烤烟区冰雹的时间分布 |
2.4 黔西南烤烟区的冰雹强度 |
3 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效益评估 |
3.1 烤烟区人工增雨效果实例 |
3.2 作业区与非作业区经济效益比较 |
4 烤烟生产的防灾减灾对策措施 |
四、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气候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A]. 海显莲,巨克英,戴升,李甫.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8
- [2]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D]. 韩建昌.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3]R通用航空公司建设可行性及风险管理研究[D]. 何原驰.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4]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詹秀娣.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浅淡围场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J]. 张桂香. 宁夏农林科技, 2012(02)
- [6]利用探空数据分析云垂直结构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欧建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 [7]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苏娟,张宇.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 2010
- [8]桐庐伏旱时期人工增雨条件分析与应用[A]. 章莹菁,陆耀辉,徐明,孟永军,何忠银.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 2008
- [9]黔西南州烤烟生产区人工增雨防雹技术效益评估[J]. 孙旭东,蒋斌,田野,尚峰,高贵,赵建,付琼. 贵州气象, 2008(04)
- [10]桐庐伏旱时期人工增雨条件分析与应用[J]. 章莹菁,陆耀辉,徐明,孟永军,何忠银. 浙江气象,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