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国有企业如何重视创造青年人才成长的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陈春雷[2](2021)在《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改革发展对企业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将在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不断地为企业培养高潜质的青年人才是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青年、青年人才的界定和内涵入手,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通过调查A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和现行的青年人才培养方式后,对公司管理层和来自不同岗位的青年员工进行了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该公司在青年人才培养上存在:培养方式与青年人才特点不相符、青年人才考核体系不合理和青年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有欠缺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下一步探索构建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论文从人才选拔机制、人才考核机制以及公司体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作者应用人职匹配理论、胜任力模型理论、人才激励理论和组织职业发展等理论,结合A供电公司实际,提出了以“德技双优”为目标,以思政培养和技能培养为培养内容,从教育、转化、实践三个维度对青年人才进行培养,构建出一个既符合供电企业实际工作需求,又满足青年员工成才需要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为该公司在改革发展中提供人才储备,也为情况相似的其他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付林[3](2021)在《共青团组织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以江西铜业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的政治色彩和经济体量,让其在市场的角逐中披荆斩棘,高歌猛进。新时代、新要求、新的定位,共青团组织作为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性和非营利性部门,如何在改革创新的洪流中,顺应企业需要,明确目标,找准方向,为企业奉献积极力量,同时完成本身的价值再现,是本论文研究的初衷。国有企业面临的人才需求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问题,本论文将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以共青团的角色进行论述。对江西铜业共青团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当代青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和诉求。贴近现实情况,探讨企业青年人才的培育问题,剖析团员青年工作的价值意义,达到擦亮青字号品牌工作、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目标。产生人力资源部门和共青团的合力效果,为提升企业工作满意度、员工幸福感,凝聚青年,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做贡献。本论文在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现实要求和重要性的阐述下,分析共青团特点和优势、困难与挑战,找准共青团组织的角色定位。使用实例论证、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提出共青团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工作不足,归纳出强化共青团在国企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建议。结合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突出共青团组织作用功能,凝聚青年人才的同时,完成企业人力资源长久持续性建设目标,对推进国有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下年轻人的所思所惑、所需所盼,发现共青团工作的不足及优化方向。通过论证分析,得出共青团在国企人力资源建设中大有可为的论断。共青团组织要更加贴近和服务青年,加强职业指导和业务培训,提升青年思想道德及工作作风,做实事、干实务,加大工作创新,真正达到组织帮助青年人成长成才的目的。
王蕊[4](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侯恩宾[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柴怡宁[6](2021)在《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员工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力军,青年员工在管理岗位和核心岗位的占比越来越大,他们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决定了一家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从青年员工激励情况来看,他们对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都在大幅下降,离职率越来越高,人才流失问题也日趋严重,这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瓶颈。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兴金融行业大量的崛起,传统银行业如何有效地优化激励机制,全面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成为了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论文主要选取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这一群体作为研究考察对象,根据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激励机制展开深入研究。首先,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四个相关激励理论作为研究指导依据,设计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激励机制的调查问卷;其次,通过对青年员工激励机制薪酬福利、晋升制度等八个维度现状分析,剖析并总结出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合青年员工情况的激励机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保证A银行Y支行长效稳健发展,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谭晨晨[7](2021)在《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充满了朝气和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在不断学习知识、接触新生事物的同时,眼界也在不断开阔,舞台也更加丰富多彩。企业中,青年员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培养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路径则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能有效地激发青年员工的忠诚度和干事创业的积极主动性。研究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国有企业发展、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职业生涯路径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路径的概念、内容,以及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在部分现代企业中的运用情况。其次,KM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笔者在长期从事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过程中,分析发现KM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在员工年龄结构上,青年员工已经成为公司员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而,探索一条相对固化、合理科学的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对KM公司业务高效运转、战略稳步实施、未来长远发展都是亟需的。再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省外其他同行业企业、市属平台公司的相关经验,深入分析了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发现KM公司目前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路径。最后,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量表结果,从KM公司角度出发,初步探索出适合KM公司员工结构的青年员工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与路径实施相匹配的保障措施。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的研究,为KM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推动青年员工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在KM公司实施,以此增强KM公司青年员工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使其能成为指引KM公司青年员工前行的灯塔,成就员工的同时,使得企业人才优势最大化发挥,助力品质企业的打造。
王鹏[8](2020)在《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企业来说,青年员工是其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企业未来核心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员工队伍整体能力的提高关系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可以说“青年强则企业强”。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是解决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年员工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使得职业生涯管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员工群体,且职业生涯管理的可实施性相对较高,对个人和企业产生的效果也比较显着。对青年员工实施职业生涯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企业人才战略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综合能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在公司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国有制造型企业的种种管理上的不足越发涌现,尤其在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欠缺尤甚,导致出现青年员工流失、人才青黄不接、发展通道单一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及案例分析等方法,依据相关理论知识及企业发展实际,结合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指出加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业的重大意义,提出针对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建议,同时将企业共青团青年工作与青年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工作进行了融合探索,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对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最终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于解决乐凯胶片当前面临的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为职业生涯管理在全体员工范围内的推广和公司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对同类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沈歆白[9](2020)在《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并就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新部署。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国有企业正从跨越式发展追赶者,成为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的并行者,而且在很多领域和行业已经成为领跑者。国有企业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新方位上承担十分重要的任务。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新形势,社会内外部环境、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有企业中共青团领导下的青年群体无论是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还是社会参与、组织形态等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给传统的共青团组织、凝聚、服务青年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鉴于此,本研究探索了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路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以上海国有企业A公司为例,从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入手,发现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培养存在以下问题(1)共青团组织职能意识淡薄,(2)基层团组织工作主动性不足,(3)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方式创新不足,(4)共青团工作与企业党政、业务部门缺乏有效协调配合。分析出其背后原因(1)新环境下青年需求状况呈现多样性,(2)团干部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3)缺乏多角度、多方位“党建带团建”方式方法,(4)团员青年教育培训未被纳入绩效管理并缺乏持续性。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五个路径:(1)深入解析国企改革发展形势任务,加强新时期共青团职能再认识。(2)加强与青年紧密联系,强化团干部责任感与使命感。(3)创新多元化青年服务载体,增强团组织自我革新能力。(4)坚持与企业党政沟通,获取上级资源和支持。(5)增强与业务部门交流协作,全方位搭建青年成长平台,为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培养青年人才提供借鉴。本研究为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提供了样本,也为进一步提升共青团工作职能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梁智亮[10](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开展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背景、现实境遇、主要成果和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青年干部的概念范围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涵,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部分,通过理论来源与实践依据两方面研究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背景。第三部分,归纳总结新时代青年干部“个体化”、“国际化”、“创新化”与“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并结合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现象,围绕“认知、选用、培育、监管”四个方面进行观点提取,剖析研究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进一步挖掘和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与关键点。第四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青年干部:“肯定作用”、“重视特点”、“加大投入”的认知态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标准,完善创新机制的选用举措;强化政治站位、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纪律作风,成就“心中四有”的培育路径;整合新旧机构、制定党纪党规、实施软硬兼顾的多重监管手段。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章节与关键要点。第五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意义。研究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的党政组织建设工程。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党中央对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各个环节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科学指导,为广大青年干部顺利成长为“政治牢靠、作风过硬、能力出色”的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浅谈国有企业如何重视创造青年人才成长的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国有企业如何重视创造青年人才成长的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青年人才的概念和特征 |
2.1.1 青年的概念 |
2.1.2 青年人才的概念 |
2.2 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及常见形式 |
2.2.1 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
2.2.2 常见的有代表性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
2.3 相关理论概述 |
2.3.1 人职匹配理论 |
2.3.2 胜任力模型理论 |
2.3.3 人才激励理论 |
2.3.4 组织职业发展理论 |
第3章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A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和青年人才培养现状 |
3.1.1 A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
3.1.2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现状 |
3.2 交流访谈及结果分析 |
3.2.1 交流访谈 |
3.2.2 访谈结果分析 |
3.3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 |
3.3.2 问卷结果分析 |
3.4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培养方式与青年人才特点不相符 |
3.4.2 青年人才考核体系不合理 |
3.4.3 青年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有欠缺 |
3.5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5.1 对青年人才培养缺少深入研究 |
3.5.2 考核体系与选拔机制缺乏统筹联动 |
3.5.3 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 |
3.5.4 供电公司体制特点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
4.1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思路 |
4.1.1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
4.1.2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内容 |
4.1.3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评价 |
4.2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 |
4.2.1 打造思政教育体系,助力青年思想提升 |
4.2.2 打造先锋实践体系,助力青年技能提升 |
4.2.3 实施管理应用体系,做好青年成长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
5.1 青年人才思想意识不断进步 |
5.1.1 青年参与党建成为新风尚 |
5.1.2 青年奉献志愿组织新形式 |
5.2 青年人才专业水平持续加强 |
5.2.1 青年技能水平迈上新台阶 |
5.2.2 青年创新创效取得新突破 |
5.2.3 青年展才释能呈现新渠道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一 A 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3)共青团组织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以江西铜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共青团组织参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概述 |
2.1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2.1.1 人力资源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
2.1.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及现实要求 |
2.1.3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
2.2 共青团组织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
2.2.1 共青团组织的特点与优势 |
2.2.2 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2.2.3 共青团组织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
3 共青团组织参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共青团组织参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
3.2 共青团组织参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2.1 吸引及凝聚青年的能力弱化 |
3.2.2 自身职责及资源限制 |
3.2.3 缺乏健全的参与人力资源建设活动机制 |
4 共青团组织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调查:江西铜业公司案例 |
4.1 江西铜业公司及其人力资源建设概况 |
4.2 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
5 强化共青团组织在国有企业人力建设中的作用建议 |
5.1 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 |
5.2 加强企业青年人才职业规划 |
5.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
5.4 强化思想教育激励 |
5.5 提升企业工作满意度和员工幸福感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西铜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调查问卷 |
致谢 |
(4)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
2.1.1 公职人员 |
2.1.2 青年公职人员 |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观念原因 |
4.3.2 制度机制原因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5)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一) 论文创新点 |
(二) 论文难点 |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统一战线 |
二、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
一、政治引导功能 |
二、政治吸纳功能 |
三、政党调适功能 |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
二、“看一看”方针 |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
二、首倡“两个健康” |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
二、“两个始终” |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青年员工 |
2.1.2 激励 |
2.1.3 激励机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
2.2.3 期望理论 |
2.2.4 公平理论 |
第3章 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3.1 A银行Y支行基本概况 |
3.2 问卷设计及实施过程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实施 |
3.3 数据结果统计及分析 |
3.3.1 基本信息数据分析 |
3.3.2 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4章 青年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 薪资分配机制不科学 |
4.2 晋升制度不完善 |
4.3 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
4.4 培训制度不健全 |
4.5 工作环境过度紧张 |
4.6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
4.7 青年员工成长关注不足 |
第5章 青年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方案 |
5.1 优化设计目标与原则 |
5.1.1 优化设计目标 |
5.1.2 优化设计原则 |
5.2 激励机制优化措施 |
5.2.1 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薪酬福利分配机制 |
5.2.2 健全完善青年员工晋升激励措施 |
5.2.3 注重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鞭策作用 |
5.2.4 加强青年员工培训与教育 |
5.2.5 打造舒适工作环境 |
5.2.6 提升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 |
5.2.7 优化青年员工成长管理体系 |
5.3 保障条件 |
5.3.1 加强组织协调保障 |
5.3.2 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 |
5.3.3 及时沟通反馈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支行青年员工调查问卷 |
(7)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职业生涯路径的定义 |
二、青年员工的理论界定 |
第二节 职业生涯路径相关基础理论 |
一、多通道职业生涯理论 |
二、职业锚理论 |
三、胜任力模型理论 |
四、职业-人匹配理论 |
第三节 国外典型职业生涯路径模式 |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 |
二、易变性职业生涯 |
第三章 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现状 |
第一节 KM公司基本情况 |
一、KM公司概况 |
二、KM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三、KM公司组织架构 |
第二节 KM公司青年员工现状 |
一、KM公司青年员工基本情况 |
二、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现状分析 |
三、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的管理情况调查 |
第三节 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青年员工对职业生涯路径的认知度低 |
二、青年员工对职业生涯成长较迷茫 |
三、青年员工职业发展培训收效差 |
四、青年员工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 |
第四章 KM公司青年员工多通道职业生涯路径设计 |
第一节 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模式 |
一、双通道发展模式 |
二、多通道发展模式 |
第二节 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设计思路与原则 |
一、设计思路 |
二、设计原则 |
第三节 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设计与依据 |
一、设计依据 |
二、设计流程 |
三、路径设计 |
第四节 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评价要素及标准 |
一、行政管理型员工职业生涯评价要素及标准 |
二、技术型员工职业生涯评价要素及标准 |
三、专业技能型员工职业生涯评价要素及标准 |
第五节 多通道职业生涯未来发展方向 |
第五章 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优化组织结构 |
第二节 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
第三节 完善培训开发体系 |
一、岗前培训 |
二、开展丰富的培训 |
三、标杆学习法 |
第四节 信息化管理平台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职业生涯管理相关概念 |
2.1.1 职业生涯管理 |
2.1.2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
2.1.3 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 |
2.1.4 职业通道 |
2.2 青年员工的相关概念 |
2.2.1 青年员工 |
2.2.2 青年员工的基本特点 |
2.3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2.3.1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2.3.2 职业选择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4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特征 |
2.5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分析 |
3.1 乐凯胶片人力资源概况 |
3.1.1 乐凯胶片公司基本情况 |
3.1.2 乐凯胶片公司组织架构 |
3.1.3 乐凯胶片公司员工结构分析 |
3.2 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调研分析 |
3.2.1 问卷调查分析 |
3.2.2 访谈过程及结果分析 |
3.3 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对青年的职业发展指导不够 |
3.3.2 职业发展通道单一 |
3.3.3 职业生涯培训不够系统 |
3.3.4 薪酬考核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3.3.5 职业发展信息沟通不及时 |
3.4 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方案设计 |
4.1 引导青年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
4.1.1 帮助青年员工进行自我分析 |
4.1.2 帮助青年员工制定职业发展目标 |
4.1.3 发挥青年组织作用促进职业引导 |
4.1.4 加强职业导师培训保障职业引导 |
4.2 优化青年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
4.2.1 开展系统的岗位分析 |
4.2.2 设计职业发展通道 |
4.3 创新青年员工培训机制 |
4.3.1 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
4.3.2 丰富培训内容 |
4.3.3 创新培训方式 |
4.3.4 加强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估 |
4.4 完善考核反馈与激励机制 |
4.4.1 优化考核指标 |
4.4.2 建立工作反馈机制 |
4.4.3 完善配套激励机制 |
4.5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 |
4.5.1 建立职位信息平台 |
4.5.2 建立青年“云”系统 |
第五章 乐凯胶片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制度保障 |
5.3 经费保障 |
5.4 宣传教育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青年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9)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状况及水平 |
1.2.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5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企业共青团组织 |
2.1.2 青年员工 |
2.1.3 人才培养 |
2.2 基本理论概述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2.2.3 上述理论对于上海国有企业青共青团参与青年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3章 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现状 |
3.1 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方式 |
3.1.1 持续筑牢思想阵地,加强青年政治引领 |
3.1.2 发扬公益志愿精神,集中组织开展活动 |
3.1.3 结合岗位特色亮点,打造青年服务品牌 |
3.1.4 推进青年推优工作,引导岗位成才建功 |
3.2 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
3.2.1 强化“党建带团建”以服务青年成长 |
3.2.2 推进信息化转型以密切团青关系 |
第4章 A公司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A公司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现状 |
4.1.1 国有企业A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4.1.2 A公司青年员工基本结构及员工素质 |
4.1.3 A公司青年员工的发展需求 |
4.2 A公司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4.2.1 共青团组织职能意识淡薄 |
4.2.2 基层团组织工作主动性不足 |
4.2.3 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发展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
4.2.4 共青团工作与企业党政、业务部门缺乏有效协调配合 |
4.3 A公司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新环境下青年需求状况呈现多样性 |
4.3.2 团干部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
4.3.3 缺乏多角度、多方位“党建带团建”的方式方法 |
4.3.4 团员青年教育培训未被纳入绩效管理并缺乏持续性 |
第5章 提升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效果的路径 |
5.1 深入解析国企改革发展形势任务,加强新时期共青团职能再认识 |
5.1.1 挖掘内部青年资源 |
5.1.2 做好团组织外部资源整合 |
5.2 加强与青年紧密联系,强化团干部责任感与使命感 |
5.2.1 建立健全青年员工档案 |
5.2.2 协助青年职业生涯规划 |
5.3 创新多元化青年服务载体,增强团组织自我革新能力 |
5.3.1 创新工作形式 |
5.3.2 多元化工作内容 |
5.4 坚持与企业党政沟通,获取上级资源和支持 |
5.4.1 加强与党组织的沟通合作 |
5.4.2 争取党政资源支持 |
5.5 增强与业务部门的交流协作,全方位搭建青年成长平台 |
5.5.1 完善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 |
5.5.2 以业务为导向挖掘青年潜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公司团总支工作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青年干部的定义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涵 |
三、研究综述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研究 |
(二)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
(三)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研究 |
(四)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
(五)关于青年干部队伍教育途径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背景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来源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 |
(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演变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实践经验总结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
(三)新时代党中央领导人的青年成长经历 |
第二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 |
一、当前青年干部自身特性及其影响分析 |
(一)个体化意识凸显 |
(二)国际化视野开阔 |
(三)创新化追求提升 |
(四)信息化氛围盛行 |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
(二)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并没有销声匿迹 |
(三)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
(四)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地位与作用 |
(一)肯定青年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作用 |
(二)重视青年干部的特点及成长规律 |
(三)加强青年干部工作的投入力度 |
二、新时代青年干部选拔与使用机制建设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
(三)创新完善选用机制 |
三、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与教育机制建设 |
(一)心中有党: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站位 |
(二)心中有民:增强青年干部的使命意识 |
(三)心中有责:激发青年干部的担当精神 |
(四)心中有戒:提升青年干部的纪律作风 |
四、新时代青年干部监督与管理机制建设 |
(一)整合新旧机构合力监管 |
(二)制定党规党纪兜底监管 |
(三)实施软硬兼顾导向监管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价值 |
(一)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学说 |
(二)传承与发扬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学说 |
(三)拓宽与升华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一)密切联系新时代青年干部群体的后备力量与亲密盟友 |
(二)提升新时代青年干部队伍建设质量 |
(三)顺应与丰富新时代青年干部工作的标准要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浅谈国有企业如何重视创造青年人才成长的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A供电公司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陈春雷.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共青团组织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以江西铜业公司为例[D]. 付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5]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6]A银行Y支行青年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 柴怡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KM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路径研究[D]. 谭晨晨.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 王鹏. 河北大学, 2020(03)
- [9]上海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员工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沈歆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1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梁智亮. 暨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