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维修经验

电脑维修经验

一、计算机维护经验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宁鹏飞[2](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董志,郭彩芬[3](2015)在《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机房管理改革策略与实践》文中提出创新的机房管理是采用由网管教师宏观掌控,学生全程、全天候参与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机房日常维护模式。实践证明,新的管理方式节省了计算机的维护费用,保证了计算机的较高完好率,培养了学生计算机实际维护能力与创新能力。

郭源[4](2012)在《基于工作流的中职校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整个推动信息化的进程中,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就一直很受人们的重视,原因在于利用和开发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办公人员的智力劳动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电子化、自动化,并且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把劳动强度减轻,信息也能够做到充分的利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也会随之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在另一个方面,在办公自动化的整个实现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数据之间的应用、共享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本文在对我校总体的工作职能职责、各类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决定采用Web技术和工作流技术构建一个自动化办公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个人办公、信息发布、公文系统、讨论园地、系统管理等功能。在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的同时,也对我校办公自动化应用和开发中所使用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分析,其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们分别是:在Domino上实现以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的办公自动化的集成技术,还有就是对办公自动化综合框架的设计。另外对于不同的数据源之间的数据,进行交换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办公自动化的系统开发过程中,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工作流存储的数据库,把各种不同数据源都存储在这个数据库里,便于各种不同种数据之间的交换与更新。本课题的研究宗旨是在通过办公自动化的模型研究,运用工作流技术、WWW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完成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学校决策的准确性和日常办公的高效性,从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李徐翁[5](2011)在《浅析利用学校机房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既是一个计算机教师,也是一名中专学校的机房管理员,繁重的计算机维护维修,既是一项工作任务,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计算机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既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引起学生兴趣的、十分实用的、活生生的实践"教材",又在不增加学校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笔者做了一些相应的探索。

朱鹏飞[6](201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及应用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课的特点是实践操作性强,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本文分四章来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及应用实践的研究,首先概述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介绍了工作过程的特点,引入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意义及教学方法;再次是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了课程设计;最后结合案例,探讨了“工作过程”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

殷俊[7](2010)在《谈谈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维护》文中提出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摆在面前,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去学习计算机知识,以及平时进行计算机维护的工作难度非常大。特别是有一些

朱京津,李进宇[8](2009)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维护》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现在越来越重要,维护好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是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做好系统、网络、硬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则是前提和保证。该文从现有设备的条件中总结出一些维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维护方面的方法。

赵叶玲[9](2009)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探讨》文中指出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维护有其自身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根据读者需求和计算机配置状况安装高校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并详细介绍了适合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恢复的几种方法。

赵竞雄,朱文增[10](2009)在《浅谈高校计算机维护维修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高校计算机的维护维修,既是一项工作任务,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鲜活实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材",在不增加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维护经验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维护经验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机房管理改革策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选拔计算机维护小组人员
    (二)培养维护小组人员的集体荣誉感
二、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
    (一)明确职责与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学生创新能力养成
    (一)机房管理创新
    (二)融入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
四、结语

(4)基于工作流的中职校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办公自动化的概述
        1.1.1 办公自动化定义
        1.1.2 国内外 OA 现实状况和发展的趋势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工作流技术综述
        2.1.1 工作流概念
        2.1.2 工作流管理系统
        2.1.3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2.1.4 工作流系统参考模型
        2.1.5 工作流建模模型和工具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2 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3.2.3 系统数据流图
    3.3 非功能性需求
    3.4 系统的架构
        3.4.1 三层架构
        3.4.2 B/S 结构
    3.5 系统的开发平台和系统运行环境
        3.5.1 硬件平台
        3.5.2 软件平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功能模块设计
    4.3 系统工作流设计
        4.3.1 工作流系统设计
        4.3.2 设计表单
        4.3.3 流程定义
    4.4 权限机制设计
        4.4.1 权限机制设计要求
        4.4.2 权限定义
        4.4.3 权限分配方式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设计概述
        4.5.2 数据库开发工具
        4.5.3 数据库逻辑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录模块实现
    5.2 文档管理模块实现
    5.3 共享管理模块实现
    5.4 消息管理模块实现
    5.5 公文流转管理模块实现
    5.6 会议管理模块实现
    5.7 信息交流管理模块实现
    5.8 工作日志及工作计划管理模块实现
    5.9 工作总结管理模块实现
    5.10 审批管理模块实现
    5.11 耗材采购模块实现
    5.12 网络及计算机维护模块实现
    5.13 考勤模块实现
    5.1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15 资产管理模块实现
    5.1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维护和改进
    6.1 系统运行维护
    6.2 系统改进与提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浅析利用学校机房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点滴入手, 培养兴趣
二、亦师亦友, 润物无声
三、主动探索, 共同提高

(6)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及应用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和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的现状分析
        1.2.2 国内的现状分析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1 促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
        1.3.2 适合于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1.3.3 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技能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研究
    2.1 “工作过程”知识的介绍
        2.1.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思路
        2.1.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步骤
    2.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的原则
    2.3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
        2.3.1 根据岗位,找出岗位所需的综合素质、知识点和技能点
        2.3.2 根据工作过程解构课程内容
        2.3.3 基于子过程对教学内容的组织
        2.3.4 教材开发
        2.3.5 教学过程分析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的应用实践研究
    3.1 任务驱动法知识介绍
        3.1.1 “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3.1.2 “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3.1.3 “任务驱动法”的操作过程
    3.2 案例分析
        3.2.1 案例一书写计算机配置清单
        3.2.2 案例二计算机故障维护
    3.3 研究新课程设计的应用实践及效果
        3.3.1 研究对象
        3.3.2 实验班与对比班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的测量
        3.3.3 实验班与对比班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习兴趣态度方面的比较
        3.3.4 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
        3.3.5 讨论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收集并处理的计算机故障
    附录2 中专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3 访谈
致谢

(7)谈谈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房管理制度, 并严格落实
二、利用工具软件保证机房正常运行
    1. 利用“还原精灵网络版”轻松管理机房。
    2. 利用“极域电子教室2009”管理机房。
三、修改操作系统的相关设置来管理机房
    1. 关闭局域网共享。
    2. 禁用控制面板。
    3. 禁用任务管理器。禁用任务管理器可以防止学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电子教室软件的进程。
    4. 修改组策略禁止学生停用本地连接和修改IP地址。
    5. 禁用组策略。禁用组策略可能防止学生通过修改给策略的方法将上面的设置改回去。
    6. 禁用注册表。最后把注册表禁用, 学生就不能利用注册表进行相关设置了。

(8)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维护
    1.1 安装合适的操作系统及打好安全补丁
    1.2 加装杀毒软件
    1.3 系统保护
    1.4 系统备份和还原
2 网络维护
    2.1 网线问题
    2.2 电脑网卡问题
    2.3 ARP病毒
3 计费系统
4 硬件维护
5 管理人员的培训
6 结束语

(9)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 系统安装
    (一) 操作系统及驱动程序的安装
    (二) 应用软件安装
二 系统优化和备份
    (一) 系统优化
    (二) 系统备份
三 系统恢复
    (一) 从光驱或软驱启动GHOST恢复系统
    (二) 从U盘 (或移动硬盘) 启动GHOST恢复系统
    (三) 用一键恢复软件还原系统
    (四) 用网络克隆软件实现网络对拷
    (五) 用带有网络对拷功能的网卡实现网络克隆
        (1) 安装网络中的第一台计算机作为发射端
        (2) 网络安装与网络对拷
四 结语

四、计算机维护经验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3]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机房管理改革策略与实践[J]. 董志,郭彩芬.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6)
  • [4]基于工作流的中职校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源.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5)
  • [5]浅析利用学校机房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 李徐翁. 快乐阅读, 2011(08)
  • [6]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及应用实践研究[D]. 朱鹏飞.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7]谈谈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维护[J]. 殷俊. 中小学电教(下), 2010(12)
  • [8]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维护[J]. 朱京津,李进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36)
  • [9]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探讨[J]. 赵叶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06)
  • [10]浅谈高校计算机维护维修与学生的素质教育[J]. 赵竞雄,朱文增.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6)

标签:;  ;  ;  ;  ;  

电脑维修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