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旅

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旅

一、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成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彬彬[1](2022)在《西南军阀割据与沈从文的青少年时代》文中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军阀混战时期。提到军阀混战,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北洋军阀之间的分分合合、打打杀杀。其实,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不应该只是指北洋军阀之间的争战。与北洋军阀可对称的,还有西南军阀。西南军阀集团形成的时间稍晚于北洋军阀集团,而混战则差不多同时期开始。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则属于西南军阀盘踞之地。

李俊华[2](2021)在《冯玉祥的治军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朱浩[3](2020)在《民国时期阿拉善旗与宁夏省纷争考察 ——以磴口问题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磴口问题产生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阿拉善旗与宁夏省之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代表性的盟旗制与省县制对抗案例,省旗之间在从未爆发大规模军事武装冲突的和平框架下,紧抓西北地区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围绕磴口问题进行长时期的政治对抗。本文将磴口问题的产生、首次对抗与二次对抗以及最终解决的前后关键史实串联起来,作出纵向整体分析。同时探讨国民政府中央、阿拉善旗、宁夏省三方势力间的政治博弈对于磴口问题之影响,尝试解决磴口问题背后的未解之谜。基于以上思路,论文进行章节编排,包括绪论和主体部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国民军统治西北时期,阿拉善旗与宁夏省磴口问题产生过程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阿拉善旗政府之对抗,分析戊辰事变爆发对磴口问题的影响。第二章论述阿拉善旗与宁夏省围绕磴口问题的首次对抗,以及国民政府介入调节省旗冲突的详细经过和最终处理结果。第三章则重点阐述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介入阿拉善旗治理的历史过程,第四章论述抗战爆发后磴口问题二次冲突与最终解决的详细经过,阿拉善旗扣押青马军阀走私军火事件是导致马鸿逵发动报复性军事行动软禁达理札雅全家,以此彻底解决磴口问题的导火索。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归纳总结各时期西北地区政治大势,磴口问题之肇始、省旗围绕磴口问题首次冲突、二次冲突,直至最终解决的详细历史过程。最后透过磴口问题进一步梳理国民政府中央、阿拉善旗、宁夏省三方势力间的复杂关系。

朱航正[4](2020)在《国民军联军入陕后魏野畴与杨虎城关系探微》文中研究指明在国民军联军入陕后,以魏野畴为代表的中共陕西党组织在处理杨虎城和冯玉祥的关系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魏野畴和杨虎城的关系也由之前两人之间的合作发展到以魏野畴为代表的陕西共产党人同国民军联军之间的合作。二人合作期间,魏野畴影响了杨虎城的亲共态度,杨虎城也通过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共党组织的发展。在考察两人的关系时,既不能忽视国共合作的大背景及发展趋势,也要考虑到双方具体的政治目标以及背后超越政治分野的乡土纽带。

李明[5](2019)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河南兵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洋政府时期的河南受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的双重统治,政治上吏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上经济疲软,商业凋敝;军事上军阀混战,战争频发;社会上土匪蜂起,秩序不稳,整个河南社会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这一时期的河南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等各方面综合矛盾的主要体现与反应就是军队频繁的兵变与暴动,频繁的兵变一直伴随着北洋政府统治的始末,成为了北洋及河南政府无法克服的顽疾。文章第一章将北洋政府时期的河南兵变进行了统计、分类与概括。以兵变的背景、特点与频次将这一时期的兵变分为三个时期,即1912至1919年为兵变的低发期也是酝酿时期,1920至1922年为兵变的高发时期,1923-1927年为兵变的混乱时期。第二章主要从河南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方面等因素分析与总结兵变频繁爆发的原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与河南地区政局动荡`,政权更易频繁,混乱的政局成为了兵变频发的主要原因;经济上因军队规模与军费数额的不断激增,士兵因长期积欠军饷成为促使兵变的直接原因;军事上军队内部矛盾与繁杂的客军驻扎也是兵变爆发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上,在遍及全省的匪患之下,兵与匪之间的互相勾结是兵变爆发的重要内部因素。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兵变发生之后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兵变造成的伤害进行的善后与抚慰。第四章中描绘了兵变对河南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兵变发生时乱兵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直接破坏,第二部分为兵变发生之后,兵变余毒对河南社会各方面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河南兵变贯穿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各个阶段,也贯穿于近代河南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各方面,是各种矛盾的必然产物。频繁的兵变发最终反噬于近代河南社会,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加速了北洋政府的覆亡。

郭绪印[6](2018)在《冯玉祥“倒戈”性质辨析》文中研究说明冯玉祥生平有过多次"倒戈",有些人不分"倒戈"的正义性与否,肆意贬低冯玉祥。文章以史实说明冯玉祥的倒戈绝大多数是正义的,个别的如反蒋介石的"倒戈",虽属于新军阀之间的战争,但打击了蒋的独裁,牵制了蒋的兵力,客观上有利于红军和红区的发展。

关伟[7](2017)在《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绥军作为一支军阀武装,在民国存在达38年之久,其兴衰荣辱历程主要是以下几方面要素之互动关系:地盘、经济能力、统率之才能、将领的忠诚、兵源的稳定、士兵的训练、武器装备及后勤补给、官兵战略战术素养以及如何应对外部之挑战等方面。对于以上诸要素在晋绥军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与分析,进而深入理解晋绥军何以能够在民国时期长期存在。抗战时期晋绥军与日军作战过程中损失惨重,“晋西事变”的发生使得晋绥军进一步削弱,在此情形之下晋绥军的凝聚力不降反升,其原因是阎锡山在晋绥军中成立了“铁军组织”与“民族革命同志会”这两大组织,加强了对于晋绥军的统驭。解放战争期间晋绥军是诸军阀部队中少见的与解放军顽抗到底进行激烈巷战的部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五百完人”,究其根源在于“铁军组织”在晋绥军中已深入于部队之班级,“铁军基干”的培养及训练加强了晋绥军的内聚力。第一章:阐述晋军建立的历史背景及统率权之争夺。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危机,不得不依靠地方督抚大员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由此中央的集权制逐步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下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满族与汉族的权力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由此而加剧,最终为民初军阀政治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辛亥革命时期太原起义的爆发,则为晋军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1911-1917年,是晋军的建立与形成时期,最高统帅地位的权力之争是此时段事关晋军日后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关节点。最终,留学日本的军人阎锡山利用灵活巧妙的政治手腕相继将对其晋绥军统帅地位产生威胁的实力派人物铲除,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这为晋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分析1917-1928年晋军如何巩固并扩张其军事实力及势力范围。晋军如何解决饷源、将官培养、士兵招募及训练等问题以及阎锡山如何应对军阀混战之时局,是此阶段晋绥军所遇到的主要发展瓶颈。阎锡山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但是亦伺机谋利,相继采取了拥段反直,联冯拥段倒直,联直、奉反冯和和联蒋讨奉的策略,不断的巩固和扩大了晋军的势力范围。晋绥军的军费一般由本省垫支自筹解决,同时有部分国家协款;军费来源主要是扣留中央税,增收苛捐杂税以及增发省钞等办法筹措。在将领培养及任用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的格局。晋军的训练主要分为陆军教育的实施、军纪的训练和军事技术的训练三个部分,其训练程度超过了一般军阀的水平。在战略与战术方面,晋军则主要学习德国和日本,战略上注重防守和修筑坚固工事,战术上重视手掷弹与火炮的运用。晋绥军的武器装备有购买和制造两条途径,其武器装备多由日本购买。除了购买的途径外,阎锡山在山西发展了独立的军事工业。第三章:叙述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由盛而衰的历程,考察晋绥军的编遣过程及中原大战后晋绥军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军费开支问题。北伐结束后,民国的政权与军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编遣会议成为了新的军阀混战的“导火索”。在中原大战前阎锡山相继采取了联冯反蒋、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二次联冯反蒋的策略,晋绥军及西北军与中央军展开了混战,最终阎冯联军归于失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对于晋绥军进行编遣。由于晋绥军将领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导致了编遣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晋绥军重要将领商震率兵脱离晋绥军体系。晋绥军的编遣费用也是此时颇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围绕编遣费用晋绥军将领多次与张学良协商沟通,最终在各方努力下才初步解决。此阶段,晋绥军的军事工业也由趋于衰落,张学良对于太原兵工厂亦实施了编遣,1931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军政大权后军工业才开始复兴。第四章:分析抗战时期晋绥军在遭遇重大损失后如何继续生存与发展。阎锡山如何处理与日本、蒋介石中央政府及中共的关系,阎统区缩小后如何维持晋绥军的军政开支,如何扭转晋绥军将领离析的趋势以及如何补充新兵等问题是晋绥军此阶段面临的关系其生死存亡的问题。阎锡山的“抗日要准备和日,拥蒋要准备拒蒋,联共又要准备反共”的策略为晋绥军赢得了有限的政治发展空间。晋绥军的军饷除了由中央拨给部分外,主要依靠阎锡山通过实施合理负担、整顿银行、实行兵农合一和克难运动等举措解决财政困难。第二战区监部及其所下属的各机构对于晋绥军的武器装备、粮食补给、交通运输补给、医疗卫生及通讯器材补给等方面给予了援助。抗战中期,阎锡山为了克服“晋西事变”导致的军心涣散的现象,成立了“铁军”组织扭转了这一颓势。晋绥军在士兵补充方面,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并将以往依靠政权补充兵员的方法,转变为依靠政治动员等方法补充士兵。抗战后期,阎锡山在晋西地区实施兵农合一政策以补充兵员和粮饷。晋绥军的士兵训练主要分为政治训练、精神训练、学科训练及术科训练等方面,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五章:考察解放战争时期晋绥军的覆灭及官兵凝聚力较强的原因。抗战胜利后,晋绥军通过收编伪军,留用日军以及整编晋绥军进一步扩充了晋绥军的实力。为了保证足够的兵员,阎锡山在其统治区内推行了“兵农合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阎锡山提供了大量的兵员,也给山西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为了进一步提升晋绥军的凝聚力,阎锡山在晋绥军的士兵中继续深入发展铁军组织——“铁军基干”,士兵之间形成了相互监视的恐怖氛围,内聚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在与解放军的作战过程中,阎锡山的统治区域日益缩小,此时后勤补给状况对于晋绥军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战区总监部及其下属的各分监部等机构对于晋绥军进行了相应的补给,使得晋绥军得以在“苟延残喘”,继续与解放军顽抗到底。晋绥军与解放军作战屡战屡败的现实,使得阎锡山不得不思考晋绥军战略及战术的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应对危局,但最终由于军阀政治为历史潮流所不允,晋绥军随着阎锡山的军阀政权而走向了历史的终结。

王树增[8](2015)在《抗日战争》文中研究指明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一纵观世界近现代的一百多年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那场战争,中国战史称之为"抗日战争",日本战史称之为"中国事变"。

曹心宝[9](2014)在《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01年,徐树铮到山东投奔袁世凯不成,巧遇段祺瑞,并深得其赏识,成为段的“军师”,“灵魂”,从此开始了徐、段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密切交往。深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熏陶的徐树铮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忠心耿耿极力辅佐段祺瑞,段祺瑞则怀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对徐几乎言听计从,给徐树铮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这就决定了徐树铮在段派即皖系的兴衰成败中必然起决定性作用。辛亥革命中,徐树铮替段出谋划策暗杀了吴禄贞,稳定了北方局势,为袁世凯安心对付清廷和南方革命党提供了前提条件。接着徐“运筹帷幄,促成段氏领衔之北洋军人共和请愿,”迫使清廷乖乖和平交权,为段赢得“一造共和”的美誉,并深得袁世凯的信任,为皖系崛起奠基。面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徐树铮极力鼓动段祺瑞不附和,不支持,进行抵制,段遂照此计行事。及至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中死后,由于段祺瑞对帝制的抵制,为其赢得了“二造共和”的美誉,成为国内各方可以接受的人物。段也由此得以组阁,成为国务总理,并掌握实权,皖系统治得以建立。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展开了争权夺利的府院之争,徐树铮代表段祺瑞冲锋在前,替段排挤北京政府中的非北洋派,为段揽权。最终黎段双方在是否对德参战问题上,矛盾激化。黎元洪不但和国会中的国民党势力联手阻挠段祺瑞的参战案通过,而且悍然免除段祺瑞的国务总理之职。为复段职,徐树铮在张勋主持召开的徐州会议上设圈套替段策动了利用张勋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接着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不但为段赢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而且使段得以重回权力舞台,又任国务总理。张勋复辟后,直系首领冯国璋继任总统。总统冯国璋和总理段祺瑞之间围绕怎样对付孙中山和西南军阀在南方的另立政权,又出现了第二次府院之争。段祺瑞、徐树铮极力主张武力统一,冯国璋为了利用南方对付皖系,主张和平统一。由于直系的阻挠,导致皖系推行的武力统一政策失利,段祺瑞被迫辞职。为了恢复段祺瑞内阁,推行武力统一政策,皖系在徐树铮的策划奔波下对直系主和派进行了一系列反击,其中重大事件主要有二:一是徐树铮通过召开天津会议鼓动督军团反冯;一是徐树铮引张作霖的奉军入关反直。最终迫使直系主和派屈服,段祺瑞得以东山再起,再任国务总理,皖系的武力统一政策复活。由于在地盘和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复杂尖锐矛盾,虽然徐树铮风尘仆仆,筹划对南战事,但负责对南作战的直系曹锟、吴佩孚并不配合,曹锟从前线返回天津,吴佩孚在湘南和南方签订停战协定。入关的奉军也不肯冲到前线,充当炮灰。皖系的武力统一政策推行不下去。徐树铮认识到为了推行皖系武力统一政策,实现皖系的一统天下,总统冯国璋、直军和奉军是靠不住的,只有积极加强皖系自身政治、军事实力才是上策。为此,徐树铮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并取得巨大成效。政治上,徐树铮组织起皖系自己的政党-安福系,并通过安福系包办国会选举,建立起安福系占多数的安福国会,继而通过安福国会不但把主和派总统直系首领冯国璋赶下台,而且操纵国务院的内阁人事安排;军事上,在徐树铮建议下,皖系练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参战军三个师,徐树铮自己亲自编练起皖系的另一支嫡系部队-西北边防军,后来两支部队合并为西北边防军,徐树铮任总司令。地盘上,徐树铮收复了外蒙,控制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内外蒙等广大地区,为皖系开辟了一块根据地。由此以来,皖系在徐树铮的努力之下,势力空前强大,进入鼎盛时期。由于皖系的独大,其它各派系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以直系为首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皖系。这样,直皖战争爆发。结果以反皖同盟的胜利,皖系的失败而告终。徐树铮苦心经营的西北边防军灰飞烟灭,安福系也被解散。这样,皖系衰落,沦为配角,再也无力与直、奉两系抗衡。虽然遭此重大挫折,但徐树铮并不甘心失败,积极为复兴皖系而努力。徐树铮和孙中山方面联合,在福建延平,成立建国军政制置府,企图以福建作为皖系的复兴基地,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面对直皖战争后,直奉矛盾的恶化,为了打倒直系,徐树铮建议结成段祺瑞、孙中山、张作霖反直“三角同盟”,并在推动孙、段同盟建立中,徐树铮起了关键性作用。在反直“三角同盟”的联合打击下,加上直系内部冯玉祥的倒戈,第二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反直“三角同盟”的胜利而告终。皖系首领段祺瑞被推戴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执政。徐树铮认为段祺瑞在冯玉祥、张作霖两大势力的钳制下,有名无实,根本不可能真正执政。因此,他以“全权特使”的名义考察欧美日本,以争取西方列强对段祺瑞政府的支持。同时,徐树铮开始谋划北洋派大联合,反冯玉祥国民军,拥戴段祺瑞为总统的计划。于是,徐考察回国后,到杭州联络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徐树铮的计划如果得逞,对冯玉祥来说,毫无疑问,将是沉重打击。冯玉祥当然心知肚明,于是命令自己部下将皖系“灵魂”徐树铮枪杀于廊坊。徐树铮的死,对皖系首领段祺瑞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由于没有徐树铮的辅佐,段祺瑞寸步难行,于是“决定引退”,皖系灭亡。总之,由于徐树铮的重要作用,皖系得以兴起、强大,并进入鼎盛时期。由于皖系的强大,其它派系感到严重威胁,它们结成同盟共同倒皖,最终导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皖系衰落。由此可见,传统的所谓皖系“成也徐树铮,败也徐树铮”的观点,在很大程度是不成立的。不但如此,我还要说,假如没有徐树铮的忠心辅佐,皖系首领段祺瑞很难占据民初政坛中心位置十数年。

蒋铁生[10](2013)在《冯玉祥与民国初年的反复辟活动》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民国初年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的冯玉祥以坚定立场进行反复辟和反倒退的活动,对冯玉祥就民国初年的反倒退、反复辟进行了历史评价。

二、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成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成旅(论文提纲范文)

(3)民国时期阿拉善旗与宁夏省纷争考察 ——以磴口问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及意义
    研究现状
    基本资料
    论文创新点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拉善旗与宁夏省磴口问题产生
    1.1、国民军统治西北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
    1.2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阿拉善旗政府之对抗
    1.3 磴口问题之肇始与阿拉善旗戊辰事变
        1.3.1 磴口问题产生
        1.3.2、阿拉善旗戊辰事变
第二章 磴口问题首次冲突与国民政府调节经过
    2.1、诸马军阀割据西北地区
    2.2、磴口问题首次对抗与“旗县并存”局面形成
    2.3、南京国民政府介入调节省旗冲突
第三章 国民政府介入阿拉善旗治理的历史过程
    3.1 红军宁夏战役计划与关东军向二旗之渗透
        3.1.1、宁夏战役与西路军进攻河西走廊
        3.1.2、关东军向宁夏省、阿拉善旗、额济纳旗渗透
    3.2、关麟征驻防定远营与二旗反共抗日局面形成
第四章 磴口问题二次冲突与最终解决过程
    4.1、国民政府西北战略及压制诸马军阀生存空间
    4.2 磴口问题第二次对抗与解决过程
        4.2.1、达理札雅查扣青马军阀走私军火事件
        4.2.2、磴口问题最终解决—马鸿逵发动报复行动
    4.3、达理札雅重回阿拉善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国民军联军入陕后魏野畴与杨虎城关系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魏野畴为代表的中共陕西党组织对杨虎城复出的支持
二中共党组织在杨虎城部队中的活动
三国民军联军入陕后魏野畴与杨虎城保持合作的原因
四“杨魏同盟”的建立
五“阜阳暴动”前后魏野畴与杨虎城的关系
六结语

(5)北洋政府时期的河南兵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探究方法、创新之处和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河南兵变概况
    一、兵变的低危时期(1912-1919)
    二、兵变的高发时期(1920-1922)
    三、兵变的混乱时期(1923-1927)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河南兵变频发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政局动荡
    二、经济因素:军饷欠发
    三、军事因素:军队建设
        (一)军队内部矛盾
        (二)客军驻扎
    四、社会因素:土匪蜂起
        (一)兵匪一体
        (二)兵匪勾结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河南兵变的应对处理
    一、官方对于兵变的处理
        (一)兵变发生时的应急处理
        (二)对兵变的善后处理
    二、民间对于兵变的应对
        (一)对于处理兵变的呼吁
        (二)预防兵变的建议措施
第四章 兵变与河南社会
    一、兵变对河南社会各方面造成的破坏
        (一)社会经济的破坏
        (二)交通界遭受的损失
    二、兵变余毒对河南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商业的凋敝
        (二)匪患的增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冯玉祥“倒戈”性质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冯玉祥的早年和第一次“倒戈”
    1. 冯玉祥早年反满的革命思想
    2. 武装起义的发动
二、第二次“倒戈”———反袁称帝
三、第三次“倒戈”———武穴“主和”
四、第四次“倒戈”———“班师入京”
五、第五次“倒戈”———“五原誓师”
六、第六次“倒戈”———反蒋战争
    1. 编遣会议引起的矛盾
    2. 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
七、第七次“倒戈”———统帅察绥“抗日同盟军”

(7)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四、“晋绥军”的称呼及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初创班底:晋军的建立与发轫(1911-1917)
    第一节 晚清的政治失序与督抚专权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晋军的建立
    第三节 晋军统率权之争夺
        一、阎锡山督军地位的稳固
        二、阎锡山剪除异己,集中军权
第二章 纵横捭阖:晋军的巩固与发展(1917-1928)
    第一节 晋军的三次扩军
        一、第一次扩军
        二、第二次扩军
        三、第三次扩军
        四、北方国民革命军之组织及缩编
    第二节 晋军将领的聚合与维系
        一、留日学生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高级将领
        二、山西将官培育学校培养的中下级军官
        三、阎锡山任用人才之兼容并包与弊端
    第三节 晋军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募兵制的实施及征兵制的试办
        二、官兵的训练
        三、官兵的内务
    第四节 晋军的饷源及后勤
        一、山西的财政状况
        二、军费开支
        三、后勤业务
    第五节 武器装备及战略战术
        一、武器装备的供给
        二、战略与战术
第三章 由盛而衰:晋绥军的扩张与编遣(1928-1936)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阎锡山与各方势力之互动
        一、联冯反蒋
        二、联唐反蒋与拥蒋反唐
        三、二次联冯反蒋
    第二节 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的编制及作战状况
        一、中原大战前夕晋绥军之编制
        二、晋绥军的作战
        三、阎锡山的用兵观
    第三节 中原大战后晋绥军的编遣
        一、晋绥军的状况
        二、编遣过程的“一波三折”
        三、将领的纷歧与商震离晋
    第四节 中原大战前后的军饷筹措
        一、中原大战前晋绥财政状况
        二、编遣费用之筹措
        三、山西的财政状况及军费开支
    第五节 山西军工业的衰落及复兴
第四章 抗战军兴:晋绥军的奋战与整编(1937-1945)
    第一节 晋绥军的编制
        一、抗战初期的编制
        二、抗战中后期晋绥军之整编
    第二节 晋绥军与日军的作战
        一、忻口战役与太原会战
        二、反攻太原及晋西作战
        三、战略战术的反思与转变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军饷与后勤
        一、抗战时期的饷源
        二、后勤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将领的训练与“内聚”
        一、将领的培养及训练
        二、建立铁军组织与将领内聚力之加强
        三、将领的选拔及任用
    第五节 士兵的招募与训练
        一、士兵的招募
        二、士兵的训练
第五章 穷途末路:晋绥军的溃败和覆灭(1945-1949)
    第一节 晋绥军的整编
        一、收编伪军,留用日军
        二、整编晋绥军
    第二节 兵源及“铁军基干”的训练
        一、兵农合一政策的全面施行
        二、铁军基干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节 晋绥军的后勤供给
        一、武器弹药的补给
        二、交通运输补给
        三、医疗卫生及通讯
        四、粮食及服装补给
    第四节 晋绥军的覆灭
        一、晋绥军的溃败
        二、战略战术的反思及局限
        三、晋绥军的覆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抗日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一章最后关头
第二章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第三章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
第四章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
第五章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9)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1949年前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1.2.2 1949-1980年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1.2.3 1980年至今徐树铮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创新之处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青少年时代与投袁遇段
    2.1 家世与早年时代
    2.2 投袁遇段得赏识
        2.2.1 投袁遇段
        2.2.2 随段军中辅佐
        2.2.3 得段支持留学东瀛
第3章 徐树铮与皖系的崛起
    3.1 辛亥革命中徐树铮助段一造共和,为皖系崛起奠基
        3.1.1 暗杀吴禄贞,稳定北方局势
        3.1.2 助段一造共和,为皖系崛起奠基
    3.2 反袁称帝助段二造共和,皖系统治建立
        3.2.1 供职陆军部与袁、段矛盾的开始
        3.2.2 反袁称帝,助段二造共和及皖系统治建立
第4章 徐树铮与黎、段府院之争
    4.1 徐树铮与府院权限之争
    4.2 徐树铮利用张勋复辟,助段三造共和
        4.2.1 徐树铮与参战问题之争
        4.2.2 徐树铮与张勋复辟,助段三造共和
第5章 徐树铮与皖系武力统一政策
    5.1 冯国璋就任总统与皖系武力统一政策的推行与受挫
    5.2 徐树铮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进行打击主和派的努力
        5.2.1 徐树铮与天津督军团会议
        5.2.2 徐树铮与奉军入关
    5.3 武力统一政策继续进行与失败
        5.3.1 干段组阁,安顿后院
        5.3.2 武力统一的继续和失败
第6章 徐树铮与皖系政治、军事势力的扩张
    6.1 徐树铮排斥研究系与新国会的成立
        6.1.1 徐树铮排斥研究系入阁
        6.1.2 徐树铮与临时参议院的成立
        6.1.3 徐树铮与安福系的组建
        6.1.4 徐树铮与新国会选举
        6.1.5 徐树铮与总统、副总统选举
    6.2 徐树铮与皖系嫡系军队西北边防军的编练
        6.2.1 西北边防军的来历
        6.2.2 西北边防军之训练及对军纪、公文形式的改革
    6.3 徐树铮收复和治理外蒙,为皖系开辟地盘
        6.3.1 徐树铮主张西北筹边的历史考察
        6.3.2 陈毅的撤治交涉及失败
        6.3.3 徐树铮成功实现外蒙撤治
        6.3.4 徐树铮治蒙
第7章 徐树铮与直皖战争,皖系衰落
    7.1 直皖战争的酝酿
        7.1.1 全国范围内反皖同盟形成
        7.1.2 吴佩孚衡阳撤防北归与徐树铮倒靳云鹏内阁
        7.1.3 张作霖之虚伪调停和徐树铮、吴佩孚先后被免职
    7.2 直皖战争爆发与直胜皖败,皖系衰落
        7.2.1 直皖战争经过与直胜皖败
        7.2.2 直胜皖败的原因
第8章 徐树铮为皖系东山再起而奋斗与皖系灭亡
    8.1 徐树铮与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
        8.1.1 徐树铮建立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8.1.2 建国军政制置府的建立及失败
    8.2 徐树铮与孙、段联盟的建立
        8.2.1 直皖战争前与孙中山的联系
        8.2.2 直皖战争后与孙中山的联络
    8.3 谋划孙传芳、张作霖、段祺瑞反冯联盟和皖系灭亡
        8.3.1 海外活动和谋划
        8.3.2 联络孙传芳及张謇
        8.3.3 廊坊被害与皖系灭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成旅(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军阀割据与沈从文的青少年时代[J]. 王彬彬. 南方文坛, 2022(01)
  • [2]冯玉祥的治军思想及实践研究[D]. 李俊华. 西北大学, 2021
  • [3]民国时期阿拉善旗与宁夏省纷争考察 ——以磴口问题为中心[D]. 朱浩.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国民军联军入陕后魏野畴与杨虎城关系探微[J]. 朱航正.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5]北洋政府时期的河南兵变研究[D]. 李明. 河南大学, 2019(01)
  • [6]冯玉祥“倒戈”性质辨析[J]. 郭绪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7]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D]. 关伟. 武汉大学, 2017(06)
  • [8]抗日战争[J]. 王树增. 当代, 2015(04)
  • [9]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D]. 曹心宝. 陕西师范大学, 2014(12)
  • [10]冯玉祥与民国初年的反复辟活动[A]. 蒋铁生. 溥仪研究 2013年第1期, 2013(总第6期)

标签:;  ;  ;  ;  ;  

冯玉祥与第十六混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