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的血雨——奇怪的天气现象

天空下的血雨——奇怪的天气现象

一、天空中飘着血雨──怪异天气现象种种(论文文献综述)

闫宇辉[1](2020)在《天气体验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 ——以雨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天气是一种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与之“相会”的现象,许多学者曾采用各种方法探索天气与情绪、行为和认知之间的关联,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大数据技术尝试探寻天气与情绪之间的关联。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并未使天气的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反而使其日渐枯竭与重复。这一现状也促使我们去怀疑以往研究所采取立场与方法的合理性。换句话说,传统里实证主义式地、采用量化手段将天气与情绪分别拆解,再去探索零散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做法,可能使天气与情绪间的关系逐渐表面化与空洞化,甚至必须依托生理水平的解释才能使自己不被相关性本身所消解。而面对这种困境,我们着实需要从根本的存在层面来探问情绪的本来面貌,来考察天气与情绪究竟是怎样达成直接关联的。现象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路,海德格尔将情绪视作浸没了此在的混沌意蕴整体,其本意属于“境域”;博尔诺将情绪看作直接影响人们对世界及自身理解的规定性力量,强调情绪拥有的“空间”倾向;后来,施密茨使这种倾向成为理论现实,他明确地将情绪理解为深渊性的“氛围”——它不仅漂浮在“身体”(felt-body)中,还漂浮在“身体”所置身其中的“非场域空间”内,漂浮在“身体”周围;在他之后,波默为“氛围”增添了“他性”(otherness)。物的显现面相于是作为在场之迈进能“绽出”(estasy)氛围,在“通感知觉”中通达“身体”主体。“天气”由于对物的容纳离“情绪”更近一步;格里菲洛用“准物”范畴囊括住所有无法“物”化的表达质性,借此为“氛围”提供了一种可能本体论:作为“准物”的“氛围”至少部分地来自“物”及“准物”的辐出。而在诸种辐出里,天气便是最常见且重要的一种,它是境域般充盈了我之所在的“原型性氛围”,同时又作为“准物”能生出各种“次生氛围”来。天气作为“氛围(情绪)”直接穿透了“身体”、通达着“情绪”。当天气通往情绪的存在层面路径被打通,我们于是能考察天气与情绪在“生存”(经验)层面上的关联。而在经验层面上考察天气情绪关联,等价于考察天气在情绪性经验中的显现形式(形貌)。这一考察又可区分为天气在人面前显出的一般面貌问题与具体面貌问题。对于一般面貌问题,我们作为在世栖居者的生存总是“居所”之中的栖居,“居所”伴生天气流变,天气流变创生“居所”。天气既是包容一切的空间,又是允许穿行的介质。它作为此在的生存背景,能够闪烁出威胁或魅力的身影;对于具体面貌问题,我们以具体天气状况——“雨”为例进行了经验考察。在实际研究中,有6名成年人(22-30岁,其中2名男生)被选取进行了深度访谈,所得资料经过诠释现象学方法处理,得到了“雨天体验”的普遍经验结构:因雨而陷落向阴沉空档、泥泞中执意前行、前行休憩出显角落、角落寂静里的生命绽出。随后,该普遍结构又被拆分为“行动脉络”、“姿态选择”、“雨的多面貌氛围整体”进行了讨论。

李明奎[2](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认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谢超[3](2018)在《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事实下,气候变化已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共同关心的议题。“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人为原因造成的气候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文学对认识和解决目前的气候变化危机究竟有何作用正成为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文学对气候的呈现由来已久,并在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愈加明显,针对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也呈兴起之势。本文以英国诗歌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批评的视角,重点考察18世纪至当代英国诗歌对气候现象的呈现。传统的文学批评在解读这些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时往往将重心放在诗歌文本所呈现的气候的象征意义上,而忽略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本文参考英国环境史材料,结合英国各时期的文学文化思潮,以时间为线索,从单个诗人及其重点作品入手,对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展开深入分析。18世纪英国诗歌凸显了气候的物质属性,气候不再是单纯的象征性背景,诗人们在作品中重点呈现了天气对城市造成的影响、气候中的规律、以及气候对农业和身体产生的直接作用。19世纪时,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工业革命纵深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渗透着科学成分。同时,空气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英国社会的批判、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身份问题也成为诗人们重点表现的主题。20世纪时,诗歌中的气候书写主要集中在现代主义作品中,该阶段的气候书写有意拆解了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边界。诗人们在彰显气候物质属性的同时,还表达了对西方现代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代诗歌中的气候书写流露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及反思,诗人们探讨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末世主题,思考地方与全球的关系,并提出构建气候伦理的设想。基于对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的历史回顾和分析,本文提出,诗歌中气候的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显示出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而意识到这一层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有助于我们应对目前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从而寻找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出路。

程茜[4](2016)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潇湘八景” ——以绘画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潇湘八景”成立于中国北宋时期,包括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八处位于潇湘地区的景观。其后,“潇湘八景”这一题材依附于诗词和绘画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最终成为经久不衰的东亚地区文艺、美术等领域的一大主题,对东亚地区风景观的形成和风景评价标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潇湘八景”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的局限,成为东亚地区的人们能够产生广泛共鸣的文化意象。“潇湘八景”在中国周边各个国家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各自的本土化过程,尤其在日本的发展独具特色,对我们研究八景文化这一课题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日本“潇湘八景”发展史的研究,不仅能够还原“潇湘八景”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使对“潇湘八景”研究的展开更为全面、客观;还能跳出本国视角的局限,把美术比较拓展到文化比较的层面,更精确的把握“潇湘八景”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点。本文运用美术和文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围绕日本以“潇湘八景”为题材的绘画,梳理不同时代“潇湘八景”在日本的传播轨迹和发展形态,揭示中’日两国表达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并试图阐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方法,以及造成中日差异的深层原因和心理机制。第一章主要从源头上厘清“潇湘八景”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概况。首先从“潇湘八景”在中国产生的背景、后世的发展状况、包含的内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等诸多具象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潇湘八景”蕴含巨大文化衍生力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考察日本中世时期对“潇湘八景”的吸收。中世时期随着禅宗一同传到日本的“潇湘八景图”受到以将军为首的武家的热烈追捧,成为文化、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围绕在将军身边的知识阶层纷纷以“潇湘八景”为题吟诗作画。“潇湘八景图”由最初的画卷形式逐渐“转移”到日式房间内的屏风、隔扇上,因画面空间的不同产生了多景同幅的表现形式;同时,将“潇湘八景图”与传统的大和绘相结合,对八景按照四季排列,在内容上融入了日本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一过程充分反映出日本在模仿“潇湘八景”题材的同时,也逐渐使其本土化。第三章主要讨论日本近世时期“潇湘八景”题材的展开。近世时期,“潇湘八景”突破了书画题材范畴,演变成了八景文化现象。从室町时期后期起到桃山时代,八景素材的表现形式逐渐向以谣曲、俳谐、落语、净琉璃等为载体的通俗文艺形式过渡,为江户时代八景文化的“世俗化”做了铺垫。以八景为题的绘画同样呈现出“近世”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不仅以从中国而来的“潇湘八景”为题,还以日本模仿“潇湘八景”成立的各地八景为题;从接受阶层上来看,庶民阶层也参与到八景绘画的创作中来;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八景成了庶民喜爱的浮世绘的一大题材,浮世绘风景画中“潇湘八景”已经被悄然替换成日本的本土八景。通过对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作品的分析,无论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风格上来看,中国的“山水”已然变成了日本的“风景”。八景文化的日本本土化在近世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八景题材的见立绘。浮世绘中的见立绘使八景题材在江户时代实现了雅俗融合。见立绘早已脱离了八景题材单纯描绘自然景观的范畴,从描写对象上来看,几乎涵盖了江户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品风格迥异、立意繁多,以致现代观赏者很难寻觅中国“潇湘八景”踪影,单看画面内容已无从与“八景”联系到一起。以春信创作的《坐铺八景》为开端,江户时代出现的各种见立绘八景,如游里八景、美人八景、役者八景、爱好八景、道具八景,充分显示了八景题材具有强大的文化衍生力。可以说这个阶段,“潇湘八景”真正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血脉,完全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第五章主要阐述日本近、现代时期美术中的“潇湘八景”。近代与现代日本画坛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但都面临着同一个时代课题:那就是如何实现日本画的近(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潇湘八景”的水墨画表现形式成为近现代日本画家在困境中寻找“日本画”本源的工具。也再一次说明了以“潇湘八景”为代表的中国水墨画早就融入日本美术的血液中,不可分割。综上所述,本课题完成了三个层次的研究,即:第一,按时间和阶段特点阐明了“潇湘八景”绘画在日本的传播状况和发展形态;第二,提炼出日本人独特的风景观和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特点;第三,用“见立”概念来探讨日本人对异文化的接受形态、方法。本课题运用了大量新材料、引入了“新”概念,充实了“潇湘八景”在美术、文化领域的研究。本课题的完成有利于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为国内中日文化交流及“潇湘八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佳[5](2001)在《天空中飘着血雨──怪异天气现象种种》文中研究指明

二、天空中飘着血雨──怪异天气现象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空中飘着血雨──怪异天气现象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天气体验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 ——以雨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部分 :存在层面上天气通达情绪的路径问题
    第一章 情绪的当代理解在经典现象学中的消解
        第一节 情绪的当代理解和其背后的“世界之痕”
        第二节 经典现象学中的情绪论
        一、“情绪”在海德格尔理论中的境域化
        二、“情绪”在博尔诺理论中的空间转向
    第二章 情绪在新现象学中的氛围化
        第一节 新现象学对经典现象学的原则改造
        第二节 新现象学的身体理论
        第三节 新现象学的情绪(氛围)理论
        一、空间与身体
        二、身体交流与情境的质性表达
        三、情绪与氛围
        四、前几何空间的原初方向性
    第三章 “物”(面相)在氛围美学中的氛围化
        第一节 “物”的传统本体理解及其异议
        第二节 “自身显露”之物的面相“迷狂”
        第三节 “通感经验”中“物”的氛围显现
        第四节 天气现象学?
    第四章 物性范畴补充与氛围理论整合
        第一节 “准物”范畴的提出
        第二节 氛围学对氛围研究的合法性辩护
        第三节 氛围学对前人氛围(知觉)理论的继承与改写
        一、氛围知觉理论的继承与改写——“身体”、空间和通感知觉
        二、氛围理论的继承与改写——氛围的意向性问题与主体依赖问题
        第四节 氛围知觉与氛围的其它性质
        一、氛围知觉的其它特征
        二、氛围的其它性质
        第五节 氛围本体论
        第六节 典型氛围举例
        一、(味)嗅、触和听等非视觉的感官感觉导致的氛围感受
        二、“物”材质的氛围显现
        三、“居所”的氛围性
        四、作为氛围的天气
    第一部分 :结语
第二部分 :天气在人的情绪性存在中显出的面貌问题
    第五章 天气在人类生活中的显现面貌
        第一节 人的“栖居”与“居所”
        第二节 “居所”的(天气)流变
        第三节 天气的一般面貌
        一、作为“空间”的天气
        二、作为“介质”的天气
        三、作为(威胁或魅力)“准物”的天气
    第六章 以“雨天体验”为例的具体天气经验考察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和资料收集
        二、资料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六位受访者的置身经验结构
        二、“雨中体验”的普遍经验结构
        第三节 讨论
    第二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知情同意书
附录 B:访谈提纲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中气候书写研究的两大类型
    第二节 英语文学中气候书写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英国诗歌中气候书写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物质气候与城乡秩序:18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城市中的气候:《城市大雨纪实》和《特里维亚》
    第二节 气候中的秩序:《四季》
    第三节 农事诗里的反田园:《打谷者的劳作》与《女人的劳作》
第二章 科学话语与空气污染:19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乌托邦:《麦布女王》
    第二节 科学与浪漫的交织:《北极探险》
    第三节 空气污染与城市自然:《唐璜》与《威斯敏斯特桥上》
    第四节 空气污染与身份焦虑:《异教徒之地》
第三章 现代性思索与自我身份:20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生态破坏与现代文明的衰败:《荒原》
    第二节 自我身份的探寻:《勃力格低地》
第四章 焦虑与反思:21 世纪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一节 末日启示录:《-273.15》
    第二节 地方与全球:阿格贝比、莫辛和希尼诗歌中的气候书写
    第三节 构建气候伦理:《地球上的生命》
余论诗歌触碰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潇湘八景” ——以绘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要旨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东亚视域下的“潇湘八景”
        (二) 日本“潇湘八景”研究之意义
    二、先行研究
        (一) 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中西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 先行研究的遗留问题
    三、研究内容、方法、章节构成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章节构成
第一章 理想胜景之确立——中国“潇湘八景”的成立与展开
    第一节 “潇湘八景”的成立和八景文化的发展
        一、“潇湘八景”的成立
        二、“潇湘八景”的展开
        三、“潇湘八景”的衍生力
    第二节 潇湘千年怨——论“潇湘八景”文化寓意
        一、“潇湘”文化寓意
        二、北宋士大夫与绘画
        三、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对中国山水的憧憬——日本中世对“潇湘八景”的吸收
    第一节 中世武家社会对“潇湘八景”的接受
        一、中世武家文化的建设
        二、水墨画的传入和发展
        三、室町时期的三种样式
    第二节 从长卷到屏风绘——潇湘八景图屏风的展开
        一、日本屏风绘的传统
        二、潇湘八景图屏风的特点
    第三节 从牧溪的《潇湘八景图》看日本中世审美意识特点
        一、中日对牧溪的评价
        二、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与中世审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山水”到“风景” ——日本近世“潇湘八景”的展开
    第一节 近世八景的展开——以浮世绘风景画为中心
        一、近世八景文化的成立
        二、从近江八景到各地八景
        三、八景浮世绘风景画
    第二节 江户人眼中的异国琉球——试论《琉球八景》中北斋的创作手法和意图
        一、《琉球八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来源
        二、《琉球八景》和《球阳八景图》的对比分析(图3.14)
        三、《琉球八景》的创作意图
    第三节 东西方风景画的连接点——歌川广重的《近江八景》和《江户近郊八景》
        一、《近江八景》
        二、《江户近郊八景》
        三、广重的位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世万象中的八景——日本近世八景见立绘
    第一节 雅俗融合的方法——“见立”和见立绘
        一、“见立”的背景
        二、“雅俗融合”的方法——“见立”
        三、见立绘
    第二节 从自然风光到春闺秘戏的飞跃——铃木春信的《坐铺八景》和《风流坐铺八景》
        一、《坐铺八景》——从室外到室内的飞跃
        二、《风流坐铺八景》——从室内到春画的飞跃
    第三节 八景见立绘的百花齐放
        一、人物八景
        二、各地八景
        三、曲艺八景
        四、趣味八景
        五、广告八景
        六、春画八景
        七、文学八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风景的记忆——日本近现代的“潇湘八景”
    第一节 近代美术中的“潇湘八景” ——横山大观与寺崎广业的“对决”
        一、传统与近代交涉的明治画坛
        二、横山大观与寺崎广业的“对决”
        三、夏目漱石的评价
    第二节 战后横山操的《潇湘八景》——回归传统的工具
        一、战后日本画的发展
        二、横山操的艺术生涯
        三、《潇湘八景》和《越路十景》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本文内容总结
        (一) 日本风景观的特点
        (二) 日本美意识的特点
        (三)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和方法
    二、研究展望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点和新的课题
图片信息
图版出处
参考文献(按出版日期排序)
谢辞

四、天空中飘着血雨──怪异天气现象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气体验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 ——以雨天为例[D]. 闫宇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3]英国诗歌中的气候书写研究[D]. 谢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潇湘八景” ——以绘画为中心[D]. 程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2)
  • [5]天空中飘着血雨──怪异天气现象种种[J]. 李佳. 大自然探索, 2001(12)

标签:;  ;  

天空下的血雨——奇怪的天气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