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

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

一、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户晓磊[1](2016)在《基于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螺旋榨油机是油脂制取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设备,但是国内相关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榨油机的设计制造主要依靠模仿国外的同类产品。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很多国产榨油机设备在性能和工作效率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榨油机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调研学习,总结整理榨油机设计计算的科学方法。研究低温螺旋榨油机的关键技术参数,分析套装分段式榨螺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了空余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压缩比计算分配理论,对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的榨膛部分零件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榨螺工作时的受力状态,计算三个方向上分力的大小和榨膛内消耗的总功率,完成榨油机动力系统的设计。对榨油机调饼机构进行改进,并设计一套冷却装置。根据有限元理论,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对榨螺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榨螺的强度。建立榨螺轴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榨螺轴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榨油机设计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的设计计算工作的问题,利用Visual Basi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录制宏代码,通过调用API函数,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一套榨油机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榨螺、距圈等零件的参数化设计,将空余体积计算公式编入程序,并与该系统进行集成,完成参数计算的程序化。

王成[2](2014)在《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张朝阳[3](2014)在《酶法辅助水代法生产芝麻香油的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芝麻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有很悠久的栽培历史。芝麻油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很多种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小磨香油以其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小磨香油的生产多采用水代法,水代法是我国传统的制油方法,具有条件温和、天然绿色、设备简单等诸多优点,但水代法的提油率较低,麻渣中的残油较高,麻渣水分含量较高,这些缺点制约着水代法的规模化生产。随着酶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酶制剂应用到油料生产过程中也越来越广泛。酶可以水解纤维素、蛋白质等分子,破坏细胞结构,增加水分子对油料细胞的渗透,利于油料中油脂分子的提取,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芝麻的提油率,降低麻渣中的残油率。本文在传统水代法的工艺流程中加入酶解工序,采用酶法来辅助水代法生产芝麻香油,以芝麻提油率和麻渣中的残油率为综合考察指标,研究不同酶种对芝麻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对芝麻油的提取影响较小,而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芝麻提油影响较大,这四种酶的影响大小依次是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该四种酶进行复配,研究四种酶的组合作用,得到的最佳加酶量为:纤维素酶200U/g,碱性蛋白酶2000U/g,木瓜蛋白酶3500U/g,中性蛋白酶3000U/g。在传统水代法中加入酶制剂,可以有效的提高提油率,降低麻渣中的残油率。根据前面研究得到的最佳加酶组合和加酶量,以提油率和残油率为考察指标,对酶法辅助水代法中酶解工序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分别研究不同pH、温度和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得出,最佳酶解条件为:pH6.0,温度50℃,时间3.0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芝麻的提油率可达89.55%,残油率为6.73%。所得的芝麻香油酸价为1.36mgKOH/g,过氧化值为0.89mmol/kg,皂化值为188.9mg/g,碘值为102.18,色泽为Y23.0R11.8,水分挥发物含量为0.25%。与传统水代法相比,酶法辅助水代法所得芝麻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较高,颜色较深。通过气相色谱对所得芝麻香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可知,酶法辅助水代法芝麻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主要由油酸和亚油酸组成,其含量分别为39.72%和43.50%。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和亚麻酸为主,其含量分别为9.46%,5.81%,0.55%和0.32%。此外,由于生产中芝麻经过高温炒籽,所得芝麻油中有少量反式脂肪酸产生,其中反油酸占0.12%,反亚油酸占0.20%。最后,根据研究得到的酶法辅助水代法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对酶法辅助水代法生产芝麻香油进行工艺设计。在200℃下炒籽15-20min,磨浆后分两次加入80%的开水进行兑浆搅油,然后在最佳条件下对其进一步酶解,再用三相离心机将油脂和湿麻渣分离开来。根据设计计算,选择合适的设备,设计生产车间并完成相关图纸的绘制。

覃金珠[4](2010)在《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生产中,常需要对物料进行间接加热,有机热载体由于其高温低压的最大特性被逐渐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但由于我国有机热载体加热技术还不成熟,常发生安全事故。合理设计、选择、安装及协调好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的各主要设备,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以及节能降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各主要设备在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常见事故进行分析,同时考虑节能因素,对各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中,膨胀槽是事故发生较多的设备,主要是由于其设计容积的不合理造成的。通过对其作用进行分析,认为膨胀槽的容积除了应满足规程要求的1.3倍调节容积之外,还要加上气体容积及由于气体排出引起液相热载体液面升高的容积;同时还应考虑及比较冷油置换所需有机热载体的总量。膨胀槽的容积应取两者中的最大值。循环泵是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中能耗最大的设备之一,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模拟,找出流体在泵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分析比较了不同种类有机热载体在同一入口流速下及同一种类有机热载体在不同入口流速下,其在泵内的压力场及速度场的分布。认为流体自身的密度、粘度及流量对泵的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在高温情况下,由于粘度较小,密度对泵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更换循环泵或是流量改变的情况下,需要对循环泵进行校核调节,以达到生产需要及节能目的。通过对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认为相对于其他热媒加热系统,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的经济效益更为显着,其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效益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其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朱振宝[5](2004)在《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比较研究及其VE复合微胶囊的制备》文中指出核桃是最古老的树生坚果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中国核桃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产量居第二,年产核桃20多万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核桃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开展核桃的加工增值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桃的油脂含量一般在60%左右。核桃油脂中的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核桃油脂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其对血清脂质健康有利,与其它坚果相比,核桃油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同时富含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营养实验表明:经常食用核桃会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核桃同时富含VE、膳食纤维、Mg、K,精氨酸等重要营养物质。因此核桃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健康食品,在发达国家,核桃油作为功能油脂,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由于核桃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与其它油脂相比,核桃油脂极不稳定。因此在核桃油脂的加工与储存过程中,必须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其氧化。V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同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微胶囊是现代高新技术,可以通过壁材的包埋作用保护油脂。因此本试验希望通过微胶囊化包埋和添加VE来改善和提高核桃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的产率和品质的效果;用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分别分析了不同方法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VE组成;用Rancimat仪研究了不同方法提取油脂的氧化稳定性;通过喷雾干燥工艺,制备了品质特性良好的VE复合微胶囊产品。试验结果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核桃油脂提取方法,并保持良好的品质。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1.三种提取方法中,核桃油脂产率的高低依次为:溶剂浸出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压榨法核桃饼中残留油脂含量较高;压榨法核桃饼是一种优质蛋白质来源,其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有待于开发与利用。 2.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脂是一种新型的先进工艺,其所得油脂具有色浅、酸价、皂化价、过氧化价低等特点,其品质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所得油脂。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脂的影响因素为:夹带剂>萃取压力>CO2体积,在试验条件下,萃取温度影响不大。 3.核桃油脂SCF一CO:萃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35℃,萃玲叨寸间3.5h,co:流量巧一ZOk留h。夹带剂为无水乙醇,其用量为投料量的质量分数的10% 4.三种提取方法对核桃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核桃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棕搁酸(C16:o)、硬脂酸(C18:O)、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SFA)在90%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P UFA)在75%以上。 5.三种提取方法获得核桃油脂VE的含量依次为:溶剂浸出法>压榨法>SCF一COZ萃取法;在VE组成中,主要以Y一VE为主。 6.三种提取方法获得核桃油脂磷脂的含量依次为:溶剂浸出法>压榨法>SCF一CO:萃取法;氧化稳定性依次为:溶剂浸出法>压榨法>SCF一CO:萃取法;试验结果显示: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时间(051)较短,容易氧化。 7.最佳的复配乳化剂配方为:单甘酷(犯%)十蔗糖酷(30%)+Span60(20%)+Tween60(18%),核桃油一水体系的HLB值为8.1。 8.乳化液制备的工艺条件为:复配乳化剂用量2.0%,卵磷脂用量0.4%,乳化温度65℃,加水量为68%。 9.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壁芯比为1.25:1,较优的壁材组成为大豆分离蛋白(45%)+麦芽糊精(45%)+p一CD(10%)+黄原胶(0 .5%),核桃油脂的包埋率可达70%左右。 10.添加0.02%VE,通过喷雾干燥,造粒工艺的微胶囊化方法可以提高和改善核桃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可以制备品质特性较好的核桃油脂与VE复合微胶囊产 口口口。

陈刚[6](2003)在《中国油菜饼粕质量特征、影响因素和加工技术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油菜/双低油菜的主产区长江流域选择湖北、安徽、贵州产量居于前列的17个县区采集菜籽粕样品112份,菜籽饼样品111份。同时,采集10个品种的国产双低菜籽、34份混杂商品菜籽以及在三种典型油菜籽加工工艺下主要加工流程的样品35份。本研究以上述样品为试验材料,以化学分析为主要手段研究了当前我国菜籽饼粕的主要质量特征,分析了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采用体外酶解透析技术和真代谢能体系对我国主要菜籽加工工艺和脱皮冷榨新工艺进行了评价。结果如下: 1.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国产菜籽饼、国产菜籽粕粗脂肪含量分别为9.31±2.69%、1.87±1.31%,与加拿大卡诺拉粕(3.59%)相比,前者显着偏高,后者略低。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4.5±2.98%、36.7±1.93%,与卡诺拉粕接近。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34.45±8.44%、30.66±3.11%,国产菜籽粕中硫苷含量为79.1±44.99μmol/g。总的来看,与加拿大卡诺拉粕相比,当前国产菜籽饼粕的主要质量特征表现为:蛋白质含量与卡诺拉粕相当,但中性洗涤纤维、硫苷平均含量显着偏高、变异显着偏大。 2.分析了品种、混杂、产地、加工方式对国产菜籽饼粕粗蛋白、硫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双低品种油菜的粗蛋白平均含量为41.7±2.58%(脱脂干物质基础),硫苷含量为35.2±6.52μmol/g(脱脂基础),是生产饲用饼粕的优质原料,但商品菜籽中硫苷平均含量却增高到78.5±21.76μmol/g(脱脂基础),并且变异极大。这表明混杂是引起当前国产菜籽饼粕硫苷含量偏高、变异增大的主要原因。 3.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混杂、产地对国产菜籽饼粕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都不显着(P>0.05)。热处理条件对国产饼粕的粗纤维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对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极显着(P<0.01)。在分别采用低温冷榨、预压浸出、液压热榨、螺旋热榨四种加工工艺生产的饼粕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脱脂干物质基础)分别为32.0±2.31%、34.6±3.40%、47.2±3.43%、51.5±7.48%,差异极显着(P<0.01)。这说明过热处理已成为当前降低国产菜籽饼粕品质的最主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中性洗涤纤维的增加主要是由蒸炒/焙炒、压榨、脱溶环节菜籽蛋白热变性生成迈拉德产物引起的,中性洗涤纤维可作为反映国产菜籽饼粕热加工质量的适宜控制指标。 4.采用酶解透析技术评价了产地和加工方式对国产菜籽饼粕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产地差异对国产菜籽饼粕干物质、蛋白质的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而加工方式的差异对国产菜籽饼粕干物质、蛋白质的消化率影响极显着(P<0.01)。例如采自湖北的低温冷榨饼、预压浸出粕、焙炒热榨饼中,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45.13士1.91%、69.25士3.48%、52.23士11.02%。这表明采用适当热处理的预压浸出工艺最有利于生产优质饲用饼粕。 5.采用真代谢能体系对采用脱皮冷榨、低温冷榨、预压浸出、焙炒热榨工艺生产的代表性样品进行了氨基酸真利用率的测定。结果显示:焙炒热榨饼中的赖氨酸真利用率仅为51.48士5.88%,与低温冷榨(87.02士2.16%)饼、脱皮冷榨饼(93.05士0.12%)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而预压浸出粕的赖氨酸真利用率(84.36士0.72%)与低温冷榨饼相比受到的影响不显着(P>0.05)。脱皮冷榨饼即使经过脱脂,氮校正真代谢能也高达11579.9士378.7KJ/g,显着高于不经过脱皮处理的低温冷榨饼(10323.4士357.ZKJ/g)、预压浸出粕(9922.5士37一IKJ/g)、焙炒热榨饼(10923.2士100.SKJ/g)。这表明脱皮技术对提高菜籽饼粕有效能值效果显着。

王继忠[7](2000)在《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文中研究指明油脂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物资商品,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我国的油脂工业肩负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积累的双重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我国是世界主要油料生产国之一,其中油菜籽、花生的产量居世界首位,1999年我国的各种油料总产量为2512万吨,各类油脂总产量721万吨,进口油脂350万吨,由于我国有12.5亿人口,人均年消费量仅8.6kg,进口油占了32.7%,所以我国又是一个食用油缺乏的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年食用油总量将达1120万吨,人均约9kg,而1999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产量仅能满足国内居民需求的67.3%,这说明我国食用油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国内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油脂工业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我国油脂工业状况的系统分析,阐述了加入WTO后企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去迎接挑战。通过对我国油脂工业5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展示了我国油脂工业的现状和他的优、劣势,根据目前我国油脂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工艺及设备与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相比存在差距、在国内外没有知名品牌等情况,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家的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每个国家都成为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国际交换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服务、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竞争,而企业只有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本文从我国油脂工业这一特殊的传统行业的角度,论述了整个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加入WTO后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利”与“弊”两个方面以及通过经济比较优势分析,总的来讲,其“利”大于“弊”。同时,针对我国的油脂设备制造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国际油脂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对我国的油脂工业特别是油脂设备制造业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具有指导意义。

朱士泉,李玲[8](1986)在《环形浸出器的应用实践和有关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环形浸出器作为一种混浸型连续式浸出设备,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于我国油脂工业中的。它的出现,受到了油脂界同行们的瞩目和重视。实践证明:这种浸出器不仅适合于中小型油厂、多品种油料的浸出,也适用于粉末度大、渗透性差的油料浸出,而且又能满足于棉仁生粒坯的一次性浸出,不过,因这种浸出器在国内出现较晚,使用时间较短,目前应用尚不普遍,因此所取得的数据资料和经验报导还是比较少的。为了加深认识这种浸出器,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提高发展这种浸出设备,在此,结合我们在生

李文忠[9](1984)在《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文中认为我县油厂为使榨油车间和浸出车间产量上互相匹配,我们作了加快200—3型榨油机转速预榨菜籽的试验,榨螺转速提高到12.6rpm.结果,预榨产量提高

二、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课题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螺旋压榨的基本原理
    2.2 压缩比
        2.2.1 空余体积的计算
        2.2.2 压缩比的确定
    2.3 榨膛压力
    2.4 压榨时间
    2.5 压榨过程中的温度
    2.6 本章小结
3 ZYJ339型榨油机的设计
    3.1 设计概述
    3.2 榨螺的设计计算
        3.2.1 榨螺总体设计
        3.2.2 压缩比设计计算
        3.2.3 榨螺与距圈的尺寸设计
    3.3 榨油机功耗的计算
        3.3.1 榨螺受力计算
        3.3.2 榨膛内消耗的总功率计算
    3.4 其他零部件的设计
        3.4.1 冷却装置的设计
        3.4.2 调饼机构的设计
        3.4.3 榨螺轴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4.2 榨螺的有限元分析
    4.3 榨螺轴的优化设计
        4.3.1 SolidWorks应力分析
        4.3.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3.3 优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榨油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究
    5.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概述
        5.1.1 二次开发的方法
        5.1.2 开发工具
    5.2 系统需求分析与开发原理
        5.2.1 系统功能分析
        5.2.2 系统开发原理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5.3.1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5.3.2 子窗体的设计
    5.4 系统测试
        5.4.1 榨螺建模测试
        5.4.2 榨螺轴建模测试
        5.4.3 距圈建模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二、区位特点
        三、交通状况
    第二节 资源基础
        一、农牧业资源
        二、矿能资源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第三节 历史渊源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二、手工业的嬗变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一、煤炭产量
        二、煤矿基本建设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政策支持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酶法辅助水代法生产芝麻香油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芝麻制油工艺研究现状
        1.1.1 水代法
        1.1.2 压榨法
        1.1.3 浸出法
        1.1.4 其他方法
    1.2 酶法辅助水代法制取芝麻香油应用前景和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标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 酶法辅助水代法中酶种类及酶用量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分析方法
        2.3.2 酶法辅助水代法制油工艺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正交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芝麻基本成分测定
        2.4.2 单因素试验
        2.4.3 正交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酶法辅助水代法中酶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料组分的测定
        3.3.2 芝麻香油的提取流程
        3.3.3 酶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3.3.4 芝麻香油的指标测定与分析
        3.3.5 计算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酶解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3.4.2 酶解工艺的正交试验
        3.4.3 芝麻香油理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3.4.4 芝麻香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5t/d芝麻石磨香油生产工艺设计
    4.1 前言
    4.2 设计依据
        4.2.1 原料指标
        4.2.2 产品指标
        4.2.3 生产工艺条件
    4.3 工艺流程及工艺说明
        4.3.1 工艺流程
        4.3.2 工艺说明
    4.4 工艺设计计算
        4.4.1 物料平衡计算
        4.4.2 热量平衡计算
        4.4.3 设备选型与计算
    4.5 设备清单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热载体加热技术发展概述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机热载体加热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1 有机热载体种类及其选择
        2.1.1 有机热载体种类
        2.1.2 有机热载体的选择
        2.1.2.1 有机热载体的性能指标
        2.1.2.2 有机热载体的变质原因分析
        2.1.2.3 有机热载体的选择
    2.2 有机热载体加热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2.1 有机热载体加热技术应用概述
        2.2.2 有机热载体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实例
第三章 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工业流程分析研究
    3.1 常用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
        3.1.1 常用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简介
        3.1.2 常用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选择比较分析
    3.2 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及其作用
        3.2.1 膨胀槽
        3.2.1.1 膨胀槽的分类及常见事故
        3.2.1.2 膨胀槽在系统中所起作用分析
        3.2.1.3 膨胀槽设计方法改进
        3.2.2 油气分离器
        3.2.2.1 油气分离器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2.2.2 油气分离器的设计方法
        3.2.2.3 油气分离器的安装
        3.2.3 过滤器
        3.2.3.1 过滤器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3.2.3.2 过滤器类型
        3.2.3.3 过滤器的并联安装与维护
        3.2.4 储油槽
        3.2.4.1 储油槽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分析
        3.2.4.2 储油槽的设计方法
        3.2.4.3 储油槽的安装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泵的数值模拟
    4.1 循环泵的作用原理
    4.2 循环泵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及常见问题
    4.3 循环泵的选择方法
        4.3.1 循环泵流量的计算
        4.3.2 循环泵扬程的计算
        4.3.3 循环泵特性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
    4.4 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循环泵的数值模拟
        4.4.1 循环泵的主要组成部分
        4.4.2 循环离心泵模型的建立
        4.4.3 循环泵计算模型及求解
        4.4.4 同一流速下不同种类有机热载体的模拟
        4.4.5 同一有机热载体在不同流速下的模拟
    4.5 循环泵的调节
    4.6 循环泵在加热系统中注意事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的经济效益研究
    5.1 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与蒸汽加热系统经济效益研究
        5.1.1 节能效益
        5.1.2 环保效益
        5.1.3 安全效益
        5.1.4 生产效益
    5.2 不同燃料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经济效益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比较研究及其VE复合微胶囊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Ⅰ文献综述
    1 核桃
        1.1 核桃概述
        1.2 核桃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1.3 核桃蛋白质研究进展
        1.4 核桃功能特性研究进展
    2 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2.1 超临界萃取技术
        2.2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
    3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粉末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3.1 微胶囊技术原理及微胶囊化方法
        3.2 微胶囊技术用于粉末油脂生产
Ⅱ 正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核桃油脂的提取方法研究
        2.2.1 压榨法提取核桃油脂
        2.2.2 溶剂浸出法提取核桃油脂
        2.2.3 超临界CO_2萃取核桃油脂
        2.3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特性比较研究
        2.3.1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主要理化特性值分析
        2.3.2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2.3.3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V_E组成及含量分析
        2.3.4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磷脂含量分析
        2.3.5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分析
        2.4 核桃油脂与V_E复合微胶囊(粉末油脂)制备工艺研究
        2.4.1 乳化液制备乳化工艺条件的筛选
        2.4.2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与壁芯比的确定
        2.4.3 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研究
        2.4.4 微胶囊包埋和添加V_E对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2.4.5 核桃油脂与V_E复合微胶囊的品质特性研究
        2.4.6 复合微胶囊微观结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的效果
        3.1.1 压榨法提取核桃油脂
        3.1.2 溶剂浸出法提取核桃油脂
        3.1.3 超临界CO_2萃取核桃油脂
        3.2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特性比较
        3.2.1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主要理化特性比较
        3.2.2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比较
        3.2.3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V_E组成与含量的比较
        3.2.4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磷脂含量的比较
        3.2.5 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OSI)比较
        3.3 核桃油脂与V_E复合微胶囊(粉末油脂)制备工艺研究
        3.3.1 乳化工艺条件的筛选
        3.3.2 壁芯比的确定与壁材的选择
        3.3.3 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3.3.4 微胶囊包埋和V_E对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3.5 微胶囊的品质特性研究
        3.3.6 微胶囊的微观结构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中国油菜饼粕质量特征、影响因素和加工技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我国的油菜生产
    2 我国的油菜籽加工及其对饼粕质量的影响
        2.1 加工工艺类型及其特点
        2.2 加工对饼粕质量的影响
    3 菜籽饼粕的营养、抗营养和/或毒性成分及限制利用因素
        3.1 菜籽饼粕中的营养成分
        3.2 菜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和/或毒性成分
        3.3 限制国产菜籽饼粕利用的主要因素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国产菜籽饼粕的质量特征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主要营养成分组成特点
        1.2.2 主要抗营养和/或毒性成分组成特点
        1.3 讨论
        1.3.1 样品的来源及其代表性
        1.3.2 国产菜籽饼粕的主要质量特征与其质量标准的制定
    2 国产菜籽饼粕品质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试验1: 品种和混杂的影响分析
        试验2: 产地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分析
        试验3: 加工过程的影响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双低油菜主要成分组成
        2.2.2 纯种双低菜籽和混杂商品菜籽的硫苷含量与组成
        2.2.3 产地和加工工艺不同的菜籽饼粕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
        2.2.4 菜籽饼粕主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2.3 讨论
        2.3.1 混杂对硫苷的影响及硫苷分级标准值的确定
        2.3.2 选用中性洗涤纤维作为加工质量控制指标的依据
        2.3.3 饼粕蛋白质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3 国产菜籽饼粕加工技术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试验1: 体外酶解透析方法评价菜籽饼粕加工技术
        试验2: 真代谢能体系评价菜籽饼粕加工技术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菜籽饼粕样品体外酶解评价结果
        3.2.2 菜籽饼粕真代谢能值和氨基酸有效性的评价结果
        3.3 讨论
        3.3.1 用体外酶解透析方法来评价菜籽饼粕加工技术
        3.3.2 用真代谢能体系评价菜籽饼粕加工技术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农业行业标准《饲料用菜籽粕》报批稿

(7)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一、 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加入WTO后我国将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 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经济比较分析
        1、 油料生产情况
        2、 我国油脂加工业现状
        3、 我国油脂设备制造业的现状
    三、 对油脂工业的挑战
        1、 油料和油脂价格的影响
        2、 对我国油脂工业企业的挑战
    四、 我国油脂工业的优势
    五、 入世后为中国的油脂工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 我国油脂工业的根本出路
    一、 技术创新策略
        (一)、 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 油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三)、 我国油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四)、 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1、 油品质量创新
        2、 工艺创新
        3、 设备创新
        (五)、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六)、 技术创新的模式
        (七)、 技术创新体系
    二、 企业制度创新
        (一)、 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
        (二)、 油脂工业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
        (三)、 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
    三、 企业家的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 民营企业的第二次创业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D]. 户晓磊. 郑州大学, 2016(02)
  • [2]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D]. 王成. 安徽大学, 2014(08)
  • [3]酶法辅助水代法生产芝麻香油的研究及设计[D]. 张朝阳.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6)
  • [4]有机热载体加热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覃金珠. 湖南工业大学, 2010(02)
  • [5]不同方法提取核桃油脂比较研究及其VE复合微胶囊的制备[D]. 朱振宝. 陕西师范大学, 2004(04)
  • [6]中国油菜饼粕质量特征、影响因素和加工技术评价研究[D]. 陈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7]加入WTO我国油脂工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D]. 王继忠.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8]环形浸出器的应用实践和有关问题的探讨[J]. 朱士泉,李玲. 中国油脂, 1986(05)
  • [9]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J]. 李文忠. 油脂科技, 1984(S1)

标签:;  ;  ;  ;  ;  

200-3型榨油机预榨菜籽的初步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